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mini,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从开始看纪录片《进藏》,两年在西宁的生活学习的回忆画面便一幅幅闪现脑中。
在西宁呆着的时候,想回内地,向往江南。
现在回来了,却深知这两年在青藏高原的经历会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看过那里的蓝天和黄土,才知道天高地厚。
青海最难忘的画面是蓝天。
虽然没有去过海拔更高的地区,西宁的蓝天已经够我享受了。
记得去年秋天站在坎布拉的观景台,湛蓝的天空下,湖水安静地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阳光,远处白云漂浮,山顶积雪皑皑,水面云影天光,恍若仙境,顿觉干净,明亮,圣洁。
如此天空之下阳光所照之处必伴随着暗影,正是明暗相随,构成大千世界。
片子里青藏高原的天空美轮美奂。
在这天空下,人们简单地磕着长头,简单地守护者吐蕃皇陵,简单地打水礼佛,简单地维护着经石城,简单地打扫着寺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他们的信仰中,如此受苦和坚持才能死后不入地狱,才能亲人少受苦。
片子里记录了美好信仰中的西藏,但也许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西藏。
因为这里还有喝了酒随便闹事,三两句说不到一起就挥刀子捅人的藏人存在,还有游客只看了一眼便强卖讹钱的藏人存在。
这些人也许信佛,也许不信,只是他们内心泛起无明业火来佛祖也会给忘了。
片子以藏人对佛的坚固信仰为主旋律无可厚非,毕竟很多人对西藏就是如此理解。
一段说走就走去找寻信仰找寻自我的西藏之旅是多么时尚,可看不清现实,谈多信仰也只是提高逼格而已。
在现代人逃离都市的潮流中,西藏和其信仰变成了时尚话题被消费。
为什么去西藏,去西藏干什么,我们不需要想,因为旅游网站、时尚杂志和旅行达人已经给你了有逼格的答案。
我也想不来肯定说服自己的答案,所以也就暂时接受达人们的宣言。
可什么是信仰,如何去接触理解信仰,没人告诉我,我也不信谁能一两下说明白。
所以,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关注西藏,关注那里的贫穷,关注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关注那里没有书籍没有桌椅的学校,而不是浮于虚空地谈论信仰。
跟去过西藏支教过的同学相比,仍有去了西藏会很酷的感觉的自己在这里悲天悯人是那么的作。
可片子里西藏的贫穷是那么的真切,想到朋友圈里有分享是号召大家把不需要的书寄给一个非常缺书的藏区学校,图片里展现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忽然就觉得泛泛而谈什么旅途人生意义信仰是一件多么无知无良的行为。
对于我这么个没去过西藏向往着西藏的人,关于西藏,就让它旅游的归旅游,信仰的归信,逼格什么的在高原蓝天下就是浮云。
妄谈信仰那是不知天高地厚。
相信片子里的一句话,行善即信佛。
你我都不是佛。
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
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简单的为了来生能幸福。
简单地不作恶,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
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
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变化,一直没问题。
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樂,貪得無厭,吃喝嫖賭,執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適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簡單的印佛經是簡單地為了來生能幸福,簡單的不做惡,是簡單地敬畏必然而來因果報應,簡單忍受整年磕長頭般苦難,是簡單的認定能讓親人少些苦難,這樣簡單下去,在簡單下去,腦子沒彎了,手腳有勁了,身子慢慢低於腳面了,未來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雲湖水星空一樣一直在老去,一直在變化,一直沒問題,在簡單下去,再這樣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 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 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 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上面是片尾旁白的摘抄,关于简单、佛与生活的。
配合片中常出现的背景音乐——吉田潔的《いのちの祭》,看、写、品,慢慢的感觉很是惬意。
纪录片,贵在真实,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听听对人生以及一些事的看法,在当下竟然也能感受到难得的慢。
片里印象深的场景是精心制作了很久的坛城,短短时间内被毁掉。
有人说是对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有人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有人说是在告诫世人“辛苦地拿起、轻松地放下”。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坛城的毁灭是开始,之前精心建立坛城都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坛城再美,也是一堆细砂,终究随风入溪,沉淀水底。
<图片1>
坛城的毁灭
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在多种视角构建起的镜像下,让巨幕上的神山圣水多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人文底蕴。
主创团队选择了一个不同的叙事角度,跳脱出自然风光的视觉框框而面向了那些活生生的人,在进藏的旅行者、朝圣者以及本地的牧民、僧侣、守望者们的平实思想中走入这个非凡的天地,捕捉到了真正令人惊心动魄的原始素材,事关精神、信仰、回忆、祈盼与爱,让这条充满艰辛与考验的“通天”之路更显人性,也更富力量。
十个人,八台车,从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喜马拉雅等5条线路出发,行程数万公里,他(她)们的这次进藏之旅各有目的,有的是重拾年轻时代的记忆,有的是为完成个人理想,有的则是为了寻求一次心灵世界的洗涤,所以在相同的路途与目的地上,他(她)们所关注的重心都不太一样。
在这些人当中,来自北京的“爷爷”与老伴、孙子的三人组合被着墨更多,就在这一路上的回顾与陈述中,我们仿佛走过了老人的一生,那里埋藏着年少时的理想,也埋葬着自己昔日的兄弟,他希望能借着这次旅程对小孙子做一个精神的传承,等他长大后,或许仍能把这个“回归”的旅程延续下去。
一路,一生!
全片其实就是在这样潜在的诉求下做素材捕捉的。
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一些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事儿,如数十年来守护藏王墓刻经的老者,如毕生都在为做好藏香而努力的老师傅,如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天葬台的守护人,如禁语且专注诵经数十年的石渠闭关兄弟,如在德格印经院工作数十年的清扫者等等。
这些人简单而执着地安排着自己的一生,做着让我们这些普通看客无不称之为“伟大”的事儿,但影像中他们无论是话语还是生活,都显得那么平凡,“好的来生”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理想。
人人都秉持着一种“舍身”的精神,释迦牟尼舍己喂虎的故事让这些虔诚的信众坚信经受这毕生的苦难,必然会为亲人们带来更好的来生。
所以,很多人早早就把自己交付给佛祖,做一生一世的侍奉,即便是死了也要将尸身剖开放到天葬台上被鹰隼们争食。
说实话,这一前一后的阐述结合着沾满血色的“天葬”影像让我为之震撼不小,虽说,很多年前我也曾见过真实的“天葬”场面,但却没有这么惊心动魄过,这也许就是大银幕所迸放出的画外力量,着实超出我的思维,也超出我的想象。
原始,淳朴!
整部片子最让人为之称道的地方其实就是简单的画面传递,尤其是在对人的捕捉与刻画上。
除了前面谈到的那些特定的人物与事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一路“磕长头”到拉萨朝拜的朝圣者们,他们的一路看起来艰辛而单调,但面对镜头时却显得那么快乐而新奇,那一脸的笑意把这看似辛苦的坎坷转瞬间就颠覆了。
在我们的视角里,他们同样在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儿,虽然他们自认为及其普通,只是这千千万万的虔诚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员而已。
《进藏》的创作自一开始便是有“大银幕”的野心追求的,所以在画面层面考究的很,宏观视角颇多,视野也足够开阔,除了人文视角对观者心灵做矢量震慑之外,在自然风貌方面也有较为极致的展示,看起来很立体,有着对天、地、人三层结构的阶梯式探索,从相互交替到相互融合。
另外,影片的配乐方面也较大气蓬勃,现代的管弦结合古老的人声呈现出满满的画外力量,像是经历着一次现代与远古的对话,空间感与氛围的拿捏掌握上都很有造诣。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是影片对自然声的背景应用,无论是刻经时的斧凿声还是诵经时法器的翻滚与敲打,还有僧侣工匠们制作“坛城”时摩擦金属盛具的嚓嚓声,都在全片的画面呈现方面发挥出很强的“引导性”叙事力量,强化了各个章节与段落的氛围基因,这是相当难得的实践。
“与其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旅行的意义……”我觉得这种不设标准不设立场的导语是全片最为聪明的阐述,让纪录片回归画面与人性的解读,而并非非得依靠一个看似高深的强大文本,比如什么让我们去揭开什么什么的面纱,让我们在圣山圣水之间做怎样怎样的朝圣之旅什么的。
没错,这就是一次旅行而已,意义各不一样,这一路你看过了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一生”,但自己却只是实现了人生中小小的一个理想夙愿而已,就像发哥的那句广告词一样:“才刚刚上路……”用最为简单的视角去看这部《进藏》,也许才能使你收获更真实、更纯粹的感悟。
文:宋子文
毕竟还无法就这样接受赤裸的广告植入,渐渐的。
看完的第一感想是,如果这是一本书,那又会是如何。
纪录片的故事往往都是一笔带过,刚想聆听,又是一片碧空,天葬台的守护者,僧庙的清洁工,石经城刻经老者,历经无数春秋冬夏的朝圣者...想起那位制作藏香者的话,报应一定会有的。
好好活着,力所能及,拥有一个善心。
【最后独白】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地印佛经,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来年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
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
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我一向不惮以最坏恶意来推测国产纪录片的,但这个纪录片很不错。
或许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满嘴恶语的提醒我MINI在这部片子里面的广告植入已经令人发指,也有人毫不掩饰的贴出那张出现不足一秒的红牛特写。
但是平心而论,MINI可以投资一部80+分钟的质量较为不错的纪录片是值得一看的。
至今为止国内的纪录片都偏官方,原因就在于支出与收入的完全不成正比,请问有哪位投资人愿意投巨资在一部不会上映在电影院的片子呢?
所以当出现好的纪录片时不要再一味的批判投资商的初始意图,无论怎么样我们享受了一场是觉得盛宴。
我一向习惯是先抑后扬,这次不打算打破习惯。
在整个纪录片中,老人一家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注意力,虽然他们所选择的路段的确是相当险恶的路段,但是将如此的注意力集中于老人一家的确不得不让观众们吐槽,甚至于其中部分真的感觉到一家人有点为了配合剧组小小生涩的演一段,但真的很假。
所以真的不明白这样的编排,相当不合理。
比起他们家我更加关注那个戴着眼镜的短发男子的经历。
我不相信在进藏之前那位男子会做出虔诚的全身贴地以求保佑的姿势,但是在过程中不仅仅在寺庙,在几个地方都做出那样的动作,以及在旅程中和一帮朝圣者一起居住的时候的细节。
我相信他在过程中肯定有些许的故事。
甚至除了他们两组,其它组的经历没有看到,以至于我看到最后才发现有7辆车,其它5辆打酱油了吗?
除了个粉红发女的那辆车还见过几眼意外其它几辆压根没有印象。
表示对这种情节分配非常不理解。
整部纪录片的配音非常的不错,对僧侣以及信徒的采访也算非常好,至少对于我,帮助形成了我对于西藏的不同于以前的感受和想法。
敬美,那个守护藏王墓僧侣。
无论如何40年了。
所有的质疑都无法撼动一个可以坚守在信仰阵地40年的僧侣的高尚的灵魂。
他到底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我不知道,或许是来生,或许是希望死后可以看见佛。
刻经人,每天要刻六字真言到石块上,并且一生坚持,即使逐渐老眼昏花看不清东西,但是还是坚持着,将刻好的石块垒向更高的城中。
是因为西藏独特的条件而使得他们无事可做,仅仅是寻找生活的慰藉还是不清不明的理念文化在作用着?
不得而知。
戒言人, 早就听说过有僧人在进行修行的时候选择自残或戒言的方式,但是真正见到却是一种震撼。
有句话叫:“不说话你能死?
”没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睡觉时间意外,选择1小时时间不说话尝试一下,真的会憋得不行,一天呢,一月呢。
一年呢。
这不是1+1=2的问题,就像举重运动员,到了极限之后每1KG都是一个质的飞越,都是极限之后的极限。
30年........面对这样的震撼还能漠视的人,我真的不知道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下,还有任何值得尊敬以及重视的。
有时候我们看的不能看表面,用思维理解加工之后得到的活更多,或许不是现实上的好处或利益,但绝对是人生态度或者道路上的指路灯。
天葬守护者,解释了为什么要天葬,至少进行了知识的普及。
高原上没有树木,无法为逝者置办棺木。
而草原又是藏民们饲养牛羊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忍破坏一方草地。
在《佛本生经》里,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给了他们启示。
于是,把身体奉献给鹰鸠也就成了他们在世间最后的施舍。
(此段后半部分粘贴其它评论的内容,懒得打其他小伙伴已经说过的内容了,见谅)清洁工,别的不说,但是当别人问到他有没有做过对不起佛祖的事情,他连连的说没有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他在整个纪录片中我最喜欢的3个人之一,他给人觉得很淳朴的人,不知为何就能给人好感,这种好感没有原因但是确实的存在着制香人,很难得。
那么多人找他合作他都拒绝了。
不要觉得很简单,在片中也是一笔带过。
试想一下有人找你合作一件事情,前提是你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有几个人可以拒绝?
而且利润十分丰厚,毕竟看看他供香的地方就能发现其中的利润空间。
但是他还是拒绝了。
这就是高尚的灵魂。
只有这样可以形容他的灵魂。
他略带生涩但却清晰的汉语让人印象深刻:“报应,是一定存在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存在的。
”这就是信仰的不同,即使文化不同,任何一个人也能感觉到西藏独特文化的魅力。
坛城:很隆重,甚至是最后的压轴部分,但是我没有更多说的。
别人宗教的仪式,不懂就不要胡说了。
文中都说过了,不是德高望重的高僧是不会明白的。
在世上生活这么多年,我唯一明白的就是,没有人什么都懂,尤其是一些需要精研,智慧。
时间积淀的东西,很多人连皮毛都不知道就是喜欢胡说,为了不知道什么的虚荣感。
不是可笑,是可悲。
一种站在食物链底端自己明白却不求上进,自己骗自己说自己已经很厉害了。
沉迷在自己编造的世界里。
殊不知世界是物质的。
掩耳盗铃贻笑千载,今人学之,亦不足为怪。
学会不断学习,学会敬畏某些东西,学会......学会........这或许就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大的感悟吧。
以后或许也要走一走,毕竟或许是不一样的感受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因为是西藏,因为去过西藏,因为怀着对西藏的崇敬,因为仍向往西藏。
对于西藏,我想无需再过多解释,她的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她,也有太多关于西藏的片子,从各种角度展现西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每一年,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怀着不同的心情与目的,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进入西藏。
对于去西藏的人来说,想要的是到达西藏,还是到达西藏的这一路。
对于朝拜的人来说,想要的是来到佛祖面前,还是来到佛祖面前的过程。
为了要到达西藏,有的人徒步,有的人骑行,有的人自驾,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飞机,而困难程度递减。
为了来到佛祖面前,朝拜的人一路磕长头,用身体行走。
而这一部分是除了西藏本身之外的状态,是所谓“进”的部分。
《进藏》这部片子,我想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整个团队背后的辛苦,五条线路的调度,拍摄过程的困难,画面的美感,西藏的真实状态。
这些是不能磨灭的。
但是,除了西藏本地的人文,其他的并没有感动到我。
看完之后,不是感到震撼,而是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
即便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即便是给MINI做宣传,这些我都不反感。
但是,路上的情况并没有体现,这十个人和拍摄团队在五条进藏路途中的状态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麻烦么,怎么解决的,怎么坚持的,心理变化是怎样,大家对这一路的思考,这些部分是缺失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而不只是借用“西藏”,只表达“西藏”,因为片子叫《进藏》而不是《西藏》。
一个4A公司的头儿 携父母儿子从新藏川藏两线 外加滇藏和青藏两线,于珠峰大本营团聚的故事。文案不错,有设计,有组织。
最讨厌一部纪录片,还整的这么矫情
有幸在系里机房试调过原素材。。。无以言表
简单到了最后便成了佛。
有一半的广告嫌疑。
挺好的mini软片。镜头角度素材色彩都棒,天葬那些红色的鹰头我真是忘不掉。除了有点莫名其妙的BGM。
多条线路的描述下,各个进藏者不一样的经历,还有同样感受的“为了有个更美好的来生”所执着的信仰,无论是藏传佛教的僧人,扫地工,朝圣的普通人,天葬台的守护者……近乎一种原始的信念。
我爱西藏的天,西藏的云,西藏瑰丽的风景,这一次,我独独会爱上这些虔诚的朝圣者的灵魂!
又拖出来看了一次。
你可能怂可能歹,到了宇宙中心月球表面,就会感觉那辽阔的疆野,心情的豪迈,忘记自私,与无情,去关心别人,去感受自己。
除了画面还可以之外一无是处,啰啰唆唆的广告大片,手贱啊……
听说是冯唐写的独白。对其爱装的认识又深了一层。不理解有很多人看哭的现象,十分不理解。
尊重藏人的信仰,但是真的不认可他们心中只有来生。因为我认为现世才是最为重要的。来生伦只是为现世苦难的逃避和借口。活在当下,才是最实在的。还有,里面的广告真多啊,解说词,不是很好觉得。但是最后的冯唐诗,赞一个!
所有的星全部给西藏的景色和家乡的人。Mini和城市人的感情和那里并不融合,显得太过浮华和表面。真正真挚的过垭口是的诵经,是认真的雕刻一块玛尼石,是一遍又不一编的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去往圣地的道路,是家乡里最普通人那纯洁的微笑,那微笑才是最让人感动的画面。
文化都是地源性的 在这样的地方除了祈求上天你还能做什么 人们的虔诚 乐观 知足一次次的打动了我 我想他们也是幸福的 没有信仰谁还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做香 清苦的扫地守天葬台 其实宗教是残酷的也是美丽的!如同坛城一般!
其他还好,但是磕长头的几个藏族人手板那么干净?就太像摆拍了。
mini和红牛略违和。旁白的文字和配音都不够好。
整個80多分鐘的過程,數次忍不住落淚,這是心底的共鳴──進藏。越過那麼多的苦難,翻過重重的大山,來,這是家的路。進藏,這是我一生,做過最堅定的事
信仰决定行为方式
最后车队在珠峰大本营集合的场景,雄浑的音乐想起,无人机升起来,大场面来了!然后一辆辆圆咕隆咚、憨态可掬、五彩斑斓的mini一本正经地排队驶过。终于让看得发困的我笑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