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老年公路片,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头儿闲得没事自找闹心之旅。
拍得四平八稳,叙事还是挺扎实的,没有大bug,就是有些巧合显得刻意,也没有戳心窝的地方,可能会睡着;讲的是二环里有一座大院子(大概也值个几千万吧)的北京老头儿出远门突袭四个散落祖国各地的子女(我也好奇为何四个都放着帝都老家不呆,还有一个直接跑去天津了),最终一一戳破他们生活真相的故事。
大姑娘看似美满实则婚姻崩盘,二儿子是热血青年卖了房投身创业潮,有疯狂李阳的即视感,三儿子是个作逼文青出走西藏后遭遇雪崩,四姑娘放弃芭蕾梦还被老爹发现是个lesbian……以上大概多数人都能想到……都不省心,却也都有苦衷。
老头儿就活在他们因各自苦衷而织就的谎言里,可这些谎言和真相根本没有构筑起生活的本质,没有推倒横亘眼前的围墙,也没有真正撕开代际差异和解构所谓父权政治,可能根本上也没有这些能力,只是简单而庸俗的事实罗列、儿大不由爹、常回家看看和善意谎言的说教窠臼,从而也没有任何击中或者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也因为本身还是中产阶级那一套,有钱老头闲,任性子女作,张猛显然已经脱离过往聚焦小人物的底色,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轻轻划过生活的水面就走远了;这种夕阳红伦理题材其实很难处理,稍不留神就是一场催泪大戏,最终就沦为央视公益广告的套路和格调。
但张猛没把住,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在竭力压制,甚至把全片情绪都压制成了脱水的蔬菜,加上情节又太温吞,流水账白开水一块炖,最后还要大圆满来个自我和解,真是滋味全无,感动全无,还不如煽乎两下让人掉几滴泪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又一位可能更牛逼的导演也沦陷了,至少这一次,走出东北的张猛,放弃了其个人特色的原乡叙事,既没了《钢的琴》里迸发的黑色幽默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凉感荒诞感,更失却了其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整个感觉特别像片中植入的蒙牛的电视广告片,人物和故事一个个都空洞无物,没有戏剧张力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感波澜,只有合家欢。
想起了一部老片《过年》,同样是家庭伦理片和市井电影,但《过年》里那种父母与子女、子女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刻画、人性解剖真是力透纸背,观看的时候如坐针毡但又被其真实辛辣紧紧勾住,相比之下,《一切都好》就一切都够呛了。
ps:贾樟柯真是爱客串到处泡妞的煤老板,这部又没例外
《钢的琴》导演张猛新作,上映于2016年1月1日的《一切都好》,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的改编翻拍。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朱塞佩·托纳多雷,可能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意大利导演,他家喻户晓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必修。
托纳多雷1990年拍摄的《天伦之旅》,在2009年被美国翻拍,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国人比较熟悉的版本,也是美国这一版。
中国版“天伦之旅”——《一切都好》,放在元旦档期,从海报就透露出欢腾的贺岁气息。
张国立、姚晨、窦骁、张译、陈赫、范伟等众明星的组合,星光夺目,正如电影所传递的“一派和谐”。
另还有电影界一些熟脸,又来客串一把过戏瘾。
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本土化,水土不服既伤害原作,也伤害新版。
《一切都好》让张猛的电影作者属性黯然失色,影片毫无力度和锐气,平庸刻板,非常失败。
硬伤: 故事时空发生在当下中国,中产追求和消费主义。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离开老人身边四处打拼…… 哪里不对?
影片中明说了小女儿八七年生人,这四位三十岁上下的兄弟姐妹,可都是八零后或七零后啊。
基本国策去哪里了?
纪晓岚老师不知道只生一个好吗?
忽略本土历史的直接影响是,尽管影片说的是这里的事,是现在的事,却让人感到极度不真实。
不算硬伤的伤: 父亲独居北京大四合院,影片一开始的胡同、鹩哥和老人,让人还以为这又是一部《老炮儿》。
因为新年的聚会儿女们不能前来,正在撰写回忆录的老父亲踏上寻找他们的旅程,一路途径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且不说老人又像《老炮儿》一般“从北医三院打车回位于后海的家,路过了北四环外的慧忠路隧道”——绕道儿了。
单就老人家庭的经济情况、四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来说,被分配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适合他们。
这只能被理解为,电影企图展现尽可能多的社会图景,它也确实这样做了。
它通过类似公路寻爱的线索方式,将这些风土人情串联勾芡,试图托出整个中国的时代样貌。
失败的是,因为人物前史的虚拟不实、活动背景的生搬硬套,所有的故事都成为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被架空的一厢情愿。
在此基础上,电影一些点到而止的笑料——“大哥,洗头吗”、“那女的的胸一下就掉下来了”、垃圾食品过剩激素、忽悠老外传销办学等,则不仅没体现出张猛本应该可以做到的现实主义批判或关怀,反倒沦为三俗的烂梗。
如果说《老炮儿》对年轻一代的想象较为单一符号化,那么《一切都好》则是想都没想的贴画,在这一点上,《心花路放》远远要好。
四个孩子和孤独老人的设置,让人想到《东京物语》,一位忙事业,一位搞生意,一位还有些不谙世事,一位缺席。
如果《东京物语》拍续集,孤独的老父亲会不会再和孩子们发生这样的故事。
但是想多了,《东京物语》的高明之处,在于父亲角色是一位淡然而通达的人。
儿女忙碌,他知道“是啊,他们有他们的生活。
”他可以去泡温泉,可以去会老朋友,一起感叹一番,日本要是没战败会怎样呢,可能还是战败好。
这样的含蓄和节制,也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核心要旨。
而《一切都好》的父亲角色,则一定要刨根问底,比老炮儿还爱管闲事,几乎有种《秋菊打官司》的意思,又不似《千里走单骑》理由充分。
说真的,这不是亲情,是以爱之名的绑架。
影片中父亲见到每个孩子,都想起他们孩童时代,进行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身应该是个温情的手法,却拍得像鬼片一样。
尤其是最后的四合院大审判,大雪纷飞,童年的四个孩子,说着长大后、现在时的话。
借小学生之口说出“我们已经离婚了”,求小演员长大成人后的心理阴影面积。
架空现实,流于说教,《一切都好》更像一部电视散文,全片音乐铺个没完。
价值观逻辑转折惊人,两代人难以沟通的困境,居然最后靠仿旧照片煽煽情随便就糊弄了。
当然这都可以原谅,因为当大团圆时所有人齐声“新年快乐”,甚至老父亲开始出对联时,它已经自证为一部主旋律晚会电影。
让人感到遗憾的,或许由于对《钢的琴》那个张猛的期待。
因此也希望《一切都好》票房大卖,弥补《胜利》未能公映的损失。
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做回脑子正常的人。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每个人的心思和想法都不一样,虽是同个父母生的,但各有各的活法。
老大管清(姚晨 饰)虽然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婚姻失败。
老二管全为了创业付出一切,甚至卖掉父母帮他买的房子。
老三管楚身在异国他乡,心中怀揣着跳芭蕾舞的美好梦想,无奈现实苍白残酷,她只能在餐厅做服务生来维持生计,而且老父亲发现她还是个同性恋。
老四管好,是自由摄影师,却陷入了对于人生的迷惘之中。
一切都好退休在家的地质学家管治国(张国立 饰),单冲着张老的演技去的!
时间过得快啊,那个摸着肚皮晒太阳的顽主已经要饰演退休人物了!
时光如梭!
一切都好啊!
<图片1>
文/梦里诗书 源于《天伦之旅》的改编,《一切都好》虽然继承了亲情的羁绊,却已然没有了那感人肺腑的动容,这一面源于电影几乎雷同的仿效,另一面所谓的改编并未有太多真正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波澜不惊的呈现,使之终仅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灵鸡汤。
张国立饰演的慈父,游走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四个孩子间的他,被孩子们幸福的谎言所包围,孩子的苦衷也成为了父亲的牵挂,如果这是一部未经改编的原创作品,那么确实值得中肯,但珠玉在前,蓝本的高度实则已经注定了电影至少能差强人意,但在改编后,无论是从已然身在北京首都的父亲,子女为何还要分散各地,还是四个孩子的人物设定,都显得太过生硬刻意,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使这个本就需要情怀的作品,欠缺了真正以小人物为依托的共鸣性,这无疑在伊始就降低了电影的感观体验。
如果这只是一个精简的公益短片,那么他或许能感人以情,但被拉长到一部电影长度的《一切都好》,很多时候令人感觉只是将一个又一个的家长里短罗列后苍白的宣讲而出,穿梭于各地间的父亲,子女和父亲两代人间的隔阂,虽然一个“一切都好”瞒不了父亲儿女的热忱,每个观众都所能见那父爱的伟岸,但这种种的体现却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宣泄,当结局到来,那看似质朴的真情,实则只是为电影画上了一个空洞的句号,虽告解出一份陪伴便是最好的爱,但并没有能深攫出自已独出机杼的内在纵深。
没有了东北故土的情怀,也没有了荒诞的黑色幽默,虽然同是对父爱的告解,但张猛的《一切都好》与《钢的琴》间差了不止一个《天伦之旅》,前者有时代讲情怀,后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出了一个故事,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社会性反思,亦有着一种端着的感觉,在人物本就欠缺根基的基础上,剧情张力的匮乏更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笔流水账,这诚然有着《天伦之旅》蓝本的桎梏,但更有着导演自身的创新不足。
亲情无疑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情愫,即便是如《一切都好》这般不温不火的鸡汤,张国立的老父形象却依旧呈现出一份亲情的质朴。
我爸是个脾气怪的老头儿,这几乎是所有与我爸爸接触的人评价。
但即使脾气如此奇怪,也并不妨碍依旧会有很多的生意伙伴与他保持往来,虽然没有比他更强势的人但也不会有比他更有原则,更诚信的人了。
这个怪老头的形象确实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是缺少的,我只记得每天早上还没有醒来,被我爸爸的胡渣戳一脸,然后他就去上班了,而等到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通常还没有回家。
经常不在武汉,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地出差。
因为这份在童年记忆里的生疏,即使曾经也有过与爸爸撒娇的女儿们,如今通常情况下与他的沟通方式也是极糟糕的,这个强势的老头儿经常会拼死不让我们去做他认为不可靠的事儿。
对,没错,就是拼死,那种暴跳如雷,看上去就像是无理取闹式的不可理喻,我小时候觉得我爸爸和马景涛特别像,都是咆哮帝,他总是用这种方式证明,“老头说的,准没错”。
换来的结果是两个女儿分别都选择离开了他的护佑,去自己闯一闯了。
我姐姐去了上海后,我也离开了汉口的家,并且越来越远,一开始武昌,后来南京,再后来就是北京了,从高中到现在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的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真的以家为原点,地图上3厘米画圈,这以内的学校我都不会选择。
我的名字里有一个“鸿”字,这是我爸爸取的名字,他大概也是没想到这只鸟会越飞越远,真的只有冬天的时候才会回到南方。
是的,现在就变成了我爸爸在武汉,而我在北京了。
这种角色上的调换,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我想我爸爸依旧是没有习惯,到了退休赋闲在家的年纪,他依然无法停下来去享受生活而是依旧在工作。
我从来没有让我爸爸妈妈来过北京看我,原因大概是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过得让他们完全满意的生活状态,害怕又要变成一只受庇的小鸟,却不能飞出自己画的圈。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学时,爸爸突然从武汉到南京来看我,而知道我喜欢吃橙子,买了一麻袋橙子扛到我宿舍,放下就回武汉了。
你说多亲,又有多远。
我爸爸想我的时候会让我妈妈给我打电话,但是自己却不会和我聊天。
长大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异性撒娇,大概也来自于我不知道怎么和我爸爸撒娇了。
我爸爸的脾气暴躁,却有几次的铁汉柔情在我的成长记忆里印象深刻。
有一次和高中班主任吵架,我就离校出走,但是无处可去,只好选择回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老师打电话到家里的时候,我以为我爸爸接了电话会暴跳如雷,把我打一顿。
结果我爸爸居然在电话里面对老师说,你们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压抑离开学校,这是你们的责任啊,我女儿万一出什么事儿怎么办?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管是我恋爱还是我姐姐恋爱,都是不敢告诉家里,即使已经长大了。
我爸爸知道我姐姐有男朋友后,连夜从武汉坐火车到上海,看了一眼准姐夫,也是很快又回到武汉,和我妈妈说,我看了,还挺老实的。
过了几年,轮到我恋爱了,恋爱的对象并不是有着体面工作,体面的大学毕业的少年,只是当时文艺如我,就是抱着一腔热血,谈了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恋爱。
恋爱对象在我给他的定义里是如果见父母了,应该会换来一个大写的不同意。
不夸张的情况下,可能还会被打断狗腿。
但被热恋冲昏头脑的我,还是立马想让全天下人知道我恋爱了,把男朋友带回家,我妈妈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面的丈母娘们挑三拣四,而是炖好一锅排骨藕汤,我爸爸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对待他的态度和对待我闺蜜们的态度也是一样。
男朋友当时真的一个人喝完了一锅排骨藕汤,我到现在都不能分辨,他是觉得汤真的好喝,还是怕我爸。
你看,我的腿还在,并没有被打断。
“即使我有着那么多的原则,对待你,依旧没有原则”,这大概就是我爸。
后来这段恋爱,在我爸爸的不干预下,持续了7年还是告终了。
后来每每想起,还真希望当年被打断狗腿,分手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敢告诉家人。
直到过年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屯了两箱白酒,而我家所有人几乎都是一杯倒,从来对酒是没有需求的,我问我妈,买这么多酒干嘛,我妈说,你爸怕你哪天说不准什么时候结婚了,来不及准备,就现在都准备好。
家里依旧是一切都好,那种五味杂陈的感动,需要遏止住眼泪,却不能控制住眼睛的湿润。
今年夏天很有意思,家里飞来了一只鸟,翅膀不齐,脚有伤。
飞到屋子来的时候,站在我爸爸肩膀上,还把我爸给吓一跳。
后来老俩口,把这个小家伙宠翻了天,每天鸟都要站在我妈妈的肩膀上,头顶上,又或者是在我爸爸床边上守着他。
我妈妈那段时间会经常给我发鸟儿的照片,后来的一天,我妈妈说小鸟飞走了,但是偶尔会回家在阳台外停留一会,会带回来几只大肥虫,还招来了喜鹊把虫给吃了,每天它们都会来了又走。
爸说,这个没良心的东西,翅膀硬了,就走了。
但每天还是会站在阳台上,等着它们回家。
写在最后的:说实在的,看完《一切都好》,我并不敢带父母也去看,那些透亮的心思,也许会被他们知晓,反而他们会知道我过得并不是一切都好,这所谓的一切都好背后,承载了太多的情绪,非文字可以表达,通常我们都选择不说,这就是我们的表达。
又或者应该带他们去看《一切都好》,可能这会是另一种表达。
冲着给张猛补一张<钢的琴>影票钱的心情去看的<一切都好>,不知影片一开始便坦诚改编自其它的影片,也是有些诧异。
改编出彩的向来甚少,张猛是否能够别出心裁?
干净有序的北京四合院居所、逗趣的家中宠物和两三好友、充满人情味的菜市场,一切都颇具中国风味。
但影片似乎都将一切聚焦在这些“典型”的中国特色上,甚至忽视了情感之间应当如何引起共鸣。
地质工程师管治国,四个儿女分别是广告人、英语达人、芭蕾舞演员、摄影师。
父亲与孩子们自小聚少离多,亲情梳理成为某种现实象征。
孩子们对父亲带着尊敬并不想其操心、介入他们生活的情感。
将老年的父亲隔绝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似乎是当下中国儿女们的常态。
片中的管治国俨然也是留守老人,中产阶级的留守老人。
在中国大时代的快速动车全程链接下,管老微服出巡到了各个儿女家中方才知悉“一切都好”只是一个生活的假象,却也正是生活的真相。
小儿子不知所踪,竟然去西藏“净化心灵”;大女儿已然离异强势撑起一个家;大儿子辞职创业疯狂如当年的李阳; 小女儿找到了真爱却难以和父亲开口,难以开口的还有如今的工作。
片子很努力地寻觅到了具有地气的中国现状,试图将这道改编的大菜做得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是的,完整插入的蒙牛广告、动车恢弘的时代景象、略显颓势的澳门、西藏热相信很多中国观众都很熟悉。
但是,在这些象征符合之下的真正触痛了中国人的神经了吗?
在大时代裹挟下的身不由己,父子亲情的缺失都叙述得浮皮潦草只靠几个儿时的回忆和长大之后的争辩来展现。
除去像是长面条一样的叙事内容和忽快忽慢的叙事节奏,张猛似乎在片中有气无力,没有昔日在<钢的琴>中意味深长切骨的刻画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构图。
用几个航拍镜头展现内陆的兴起和些许浮华迷离的中景,不禁怀疑导演另有其人。
美版的故事中,汽车火车拼凑起来途中遭逢挫折的公路之旅更有滋味。
父亲依旧是一位退休丧偶的中产,致力于电线揽的建设,其实这也另有深意。
父亲付出一生致力于促进沟通的顺畅却忽视了与儿女的沟通。
他是一个good talker却不是一个good listener。
他对儿女们有殷切的期盼,不要painter要artist。
如此的push和生活现实只带来了他和儿女的记忆断层,在他眼中,他的孩子还是children,经常看到他们年幼时的景象。
直到儿女们善意的谎言戳破了这个美好的幻象。
设置上大致相同,但叙事上,关于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阐述更为具体,所以然更加合理。
并在片尾,父亲和过世的儿子也最终和解,一切沉重被圣诞节暖绒的气氛冲淡了不少。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一向的传统,一部浮皮潦草的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但看过的观众可能像是被提醒了一下。
不是因为片中的情节,而是这个被提起的好话题。
说到底,两个国家的片子都只是提到了某种现象,没有解决什么也没有提出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现实生活丰富繁杂,或许解决之道该留给自己去思量,去找到之间的平衡。
电影温柔如水,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唯一有些紧张的大概也就是陈赫去西藏洗涤心灵,结果遭遇雪崩这件事,当然,这件事也都是在叙述中慢慢解决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叙事。
可是,这大概就是生活真正的样子吧,生活它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大起大落,平淡中各式各样的无奈,才是生活的样子。
既然是一部写家庭的片子,就着重说一下父子关系好了。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其实应该是父亲拼命走近孩子生活的努力吧。
如果说对姚晨孩子的纵容还有溺爱的成分,那么对窦骁创业的理解的转变,对叶一云放弃舞蹈乃至选择同性伴侣的理解将父亲的这种努力推向了高潮。
而和陈赫的戏份则是这种感情在电影中的尾声,陈赫坦承自己过得不是很好,父亲拿来从前的照片与子女交心,使得父子的感情达到了妥协,我认为也是最好的父子感情的范本吧。
影片中张国立最初对于回忆录的追寻,应该是一种对于从前父子感情的怀念,这种追寻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于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的缺位的弥补。
这种缺位恐怕每个父亲都有,前些日子大火的《老炮儿》也有。
不同的是,老炮儿里为了人物塑造,最终选择的是父亲坚持自己的正确,所谓的达成和解是儿子接受了父亲的价值,接受了一个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却依旧我行我素的父亲的价值,这种接受我看来,同化的成分居多。
而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张国立的那种走近。
所以,单单从父子关系的刻画上,我更喜欢《一切都好》。
讲情节,这部电影也确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还是能够触动和父母日渐疏远的长大的孩子的内心。
平淡的温柔,是这部电影从宣传就采用的主旋律,无论是报喜不报忧,还是报喜又报忧,作为孩子总不该疏远了自己的父母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孩子,一切都好。
张国立老师演这种角色绰绰有余,一个退休丧偶的老头,自己在北京的清闲日子不过去看四个孩子,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通过老人一路的见闻体现当今社会老年人尤其是丧偶的老年人生活现状。
演员选择上一般,姚晨演这种角色也是比较容易,一个女强人的角色,生活不易但是太强势也是让人诟病,四个故事都一般,教外国人汉语有着浓浓的李阳英语的味道,汉语言的环境和英文不通啊,这种创业估计还是不行的。
陈赫这个角色就是打酱油,其实也没有多少戏份。
电影整体上讲了一个老人+四个故事,五星
亲情电影,80后孩子可以生4个吗?都是帝都人民都爱跑到外地去工作吗?大女儿家庭不幸欺骗父亲,二儿子在事业上欺骗父亲,小女儿在爱情上欺骗父亲,三儿子基本是死了,现实中我们也确实都在用善意的或者怕麻烦的谎言在欺骗这父母
一个爹的信念破灭之旅
感觉
剧情平淡 但蛮符合中国人口味,片中叙事中国人表达亲情的方式。
大女儿在杭州,住高档别墅工作体面收入丰厚,却婚姻不顺。二儿子在上海,要创业卖了房子。三女儿在澳门,说在剧院表演却只是橱窗模特,还和一个女孩子交了朋友。小儿子在天津,是个摄影师有自己的工作室,却倍感孤独。一切都不那么如意,一切却都是生活的真实样子,这些真实,虽不如意,却一切都好。
离家在外的人,总是要掉眼泪的。如意不如意。都会过去。
影片非常愚蠢地避开剧情本应该有的冲突,用最轻松的方式来对话矛盾,或许是想要突出影片平淡的基调,但是要知道如果一个故事本身不精彩,那么这种方式就是自取灭亡。全片下来,没有一丝情感的共鸣,真是够无聊的。
@@(2016-01-01)一切都好(Everybody&#39;s Fine)(原作是1990年的意大利电影《Stanno tutti bene(天伦之旅)》。父亲与子女之间,报喜不报忧,总是有隔阂。父亲去4个子女各自生活的城市看了他们实际的生活,消除了隔阂。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过年。)
粗制滥造
除了les情节是亮点,其他皆水。结局太不能自圆其说,只是将错就错。
很温情,子女在外报喜不报忧也是人之常情,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7分
冲着《钢的琴》的导演去的,不过有点落差。
作为一部亲情塑料花电影,拍的还可以了。原版《天伦之旅》和张猛的一些设计让这部片子基本平稳着陆。张国立演的挺好,放佛又回到了《我的九月》那时,邬君梅等几位也不差。回忆录的文案很好,窦骁的宣讲戏太假。另外,明目张胆违背计划生育是怎么回事?
细腻 柔软,看到了李安的影子。张国立真的是位艺术家!
张猛导演在《钢的琴》后再次聚焦急速发展的社会对人伦关系的影响,但东方人最看重的“家”有更多的情绪与克制,真相与谎言。这不是一部单向情感输出的电影,不是令你厌烦的抒情与主旋律。做到了少有的双向观察,缺席的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以及孩子们带着这些印记长大后的走向。
拍的不俗,大雪之梦有意境。姚晨演的最好。
一直以为邬君梅只能演些开口闭口sandwich English的贵妇,高管~ 没想到Cos 重口音农妇毫无违和感。片子拍得太蠢,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可惜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角度真不错,内容稍单薄,但共鸣不小,看完觉得有兄弟姐妹挺好,就不用一个人辜负爹妈了!
匠气,生硬,很假,很虚,空洞,毫无说服力。唯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不矫情不做作,但除此以外,比意大利版和美版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简直无法相信居然是牛逼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的新作,三观尽毁#
原版的样子有,但是还是没挠到那个点。不过竟然lgbtq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