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
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
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
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
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
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
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
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
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
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
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
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
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
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
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
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
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
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
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
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
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
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
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
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
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
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
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
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
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
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
”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
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
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
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
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金橘》(台湾译名《橘子收成时》)是台湾剧照师辉哥带我前往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院(以专门播放艺术电影著称)观看的一部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电影。
我们起先并非专程为看本片而去,只是在APP上查影讯时被其收获的各种盛誉及IMDB打出高达8.5的高分所吸引而做出的选择。
话说辉哥向来只看好莱坞电影,连日韩电影都难入其法眼,这次尽显地主之谊,不但买票请我,还奉献了自己首次观看艺术电影的“处男赏”!
刚落座时我俩还互相调侃小心待会睡着,结果直到看完都没有一丝睡意,并被剧情深深打动。
这部《金橘》有着标准的艺术电影血统:配乐极少,每逢淡入即切中情感;场景极少,在有限的场景内逐渐酝酿张力;叙事舒缓,慢慢在观众的心里挖洞,让你逐渐深入人物内心;风景优美,折射人物的内心或无力感或超脱感;对白朴实,句句铺垫至高潮时刀刀剜肉;场面欠缺,坚决与好莱坞为取悦观众而着力打造场面划清界限。
这样的坚持所唤回的结果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厌,但正如游戏《黑暗之魂》难倒普通玩家却迎来硬核玩家的爱一样,艺术电影也是有门槛的,它隔开了内心浮躁喜好喧闹之人,一旦你极富耐心与真诚,它将给予你从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感受到的深层感动。
《金橘》的设置类似《欢迎来到东莫村》,都是敌对双方来到一个中立之地,在经历嘴炮冲突之后,相虐又相爱,最终因为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走到一起,但它有别与后者的荒诞感,这并非是说它严肃,正相反的是,《金橘》在营造尴尬和难堪之时呈现出相当的幽默,在敌对双方和解方面不但没有刻意渲染,反而另辟蹊径,用双方在音乐、教育、信仰、同伴、参战动机上的言语攻击,来真正让观众意识到:矛盾,真的有那么大吗?
真的要为之付诸于战争吗?
本片还有其独特之处,每每在敌对双方刚要和解气氛缓和的时候,会立即在第一时间面对战争的胁迫,这也在观影节奏上营造了极强的悬念和张力,结尾磁带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久久不愿离席,艺术电影无论在题材角度还是对电影多元化的探讨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先附上片尾曲三水气象台201709的Mlog 163.com片尾曲是我录屏上传。
“影片节奏控制极好,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转折,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和平总是稍纵即逝,在这个多数地区都已享有超过数十年和平的时代,某些地方战火仍取代了灯火。
又回到与片头一样的场景,木屑飘散在空中,只不过这次不是做装载橘子的箱子,而是承接死亡的棺材。
伊沃将尼卡葬在自己的儿子旁边,他被乔治亚人杀死,却与乔治亚人同眠,对伊沃来说,他们都只是人,被无情战火焚毁的人。
”影片聚焦在四位主人公身上,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美好事物湮灭于战火之中;(马可斯是个文艺男)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
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完全体现出人性的冲突、矛盾与渴望,成功唤醒人类最高的大爱价值,让人在冲击中深受感动。
所以尽管大部分的观众对他们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影片足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中个人的渺小和无奈。
(网络佳评摘录,作者不详)
金橘 的剧照
金橘 的剧照
地图处在广大的俄罗斯国土边缘的两个小国家爱沙尼亚与格鲁吉亚合拍的《金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体现了处在种族冲突中的几个人的境遇。
局部的战争在继续,但敌对者的冲突并非不可化解的,然而死神随时伴随着他们,即便他们已经放下武器。
电影场面虽小,让我感受到的是战争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影响,它和我们常见的战争题材影片所描述和反应的情景是不同的:爱沙尼亚人在格鲁吉亚人的土地上,他们常年生在那里,不是为了打仗,而是因为生活。
电影中的风景很美,那是一种日常的、局部的美——炊烟升起,也没有掩盖住炮火的硝烟。
但一切又散尽,最后归于死神的钟声和活人的双手。
两个爱沙尼亚邻居的一天他们对待战争的方式就像某天陨石落到自家田里: 他们带着工具去把陨石捡出来。
先是捡回来一个高加索人,后来又发现一个活着的格鲁吉亚人, 也把他带回家…… 而他们自己是爱沙尼亚人; 最后他们将两个格鲁吉亚人和 一个车臣人埋在远离自家院子的 地里。
金橘三声炮响过后, 高加索人的飞弹穿过母亲河, 爱沙尼亚人马戈斯的房子没有了。
一开始他失去了原来的家…… 儿子死在前线,为了三亩地金橘, 他独自守在路边的房子里。
现在好了,就在他们调解一个格鲁吉亚人和 车臣人的意气之争中, 他的房子也被炸掉了: 他可什么也没有做, 只是为了等待三天后的帮手过来 一起摘金橘。
现在是晚上,他的金橘树还在, 金橘掉在地上,他的房子没有了。
地方墓碑另一批高加索人到来后,格鲁吉亚人尼卡在窗户背后开枪了,因为受伤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朝他们说脏话,他的高加索同胞被激怒,三把自动步枪对准了他——尼卡开枪以后,种金橘的爱沙尼亚人马戈斯被枪杀了:他没有犯什么错,就算他的房子前晚被击中,他也不准备报复;马戈斯倒在离杂物间拐角一米远处;高加索的车臣人——艾哈迈德将他拖进深处;为了活下去……而不是为死亡干杯,艾哈迈德也拿起了枪,和年轻的戏剧演员尼卡一起,朝他的同胞们开枪了……最后尼卡也死了,他死于戏剧性死而复生的高加索人,易卜拉辛和爱沙尼亚老人伊沃埋葬了他们:四个高加索人,原职业不明;尼卡,格鲁吉亚年轻的戏剧演员;……他们以军人的身份死去;马戈斯,爱沙尼亚金橘农,他死在自己熟悉的家园——高加索人的绿色山地。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影片。
先赞一下最后的一个远景长镜头。
艾哈迈德听着尼卡喜欢的乐曲,开着吉普车离开,没入层层叠叠的群山中,镜头慢慢拉起,一片壮阔的山河。
如果不是发生了战争,这片土地该有多么美。
最妙的是,艾哈迈德的吉普开着车灯,刺穿了黄昏的夜幕,在远山的道路中踽踽而行,那灯光就如同伊沃的智慧,指引着艾哈迈德的人生之路,即使战争未尽,前路不再是迷途。
故事的叙事结构很简单,最传统的套路,设置了冲突和两难,把敌我双方局促在一个狭小的时空中,矛盾无处不在,是引领剧情发展的关键,艾哈迈德要杀死尼卡,伊沃不让,最后达成妥协,等尼卡养好伤后再动手,然而同在一个屋檐下,慢慢消解了仇恨的程度,毕竟大家都是人。
而故事的转折之处,设计的也很巧妙,一队不告而来的士兵突击检查艾哈迈德,认为他不是车臣人,要开枪射杀他的千钧一发之际,尼卡出手相救,两人居然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
可惜的是尼卡最终被流弹所杀,艾哈迈德也最终从战争中醒悟,认同了战争的无意义。
其实,界分是人类冲突争斗的根源。
人都是一个老祖宗啊,非洲智人所生,而不同的价值观,把人类界分又界分,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国家、地域,把人类切分的七零八落。
要知道,每一次界分,就创建了一层冲突与竞争,就像宗教的界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为了价值观而战,其实是为了虚无而战,价值观就是装在你肉体上的软件,你投胎到另一个地方,装的就是另一套软件。
所以,大家非洲智人的胚子都一样,世界本应大同,忘掉那些界分的标贴吧,还世界以和平。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
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
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
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
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
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
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
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
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
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战争会把你身边原本正常的人变成恶魔 其实 一场非常态的运动袭来 很多无脑的和别有用心的人充斥了你的身边 甚至邪恶的环境有时候也逼迫着你去不得已的做这两种人 一个好的体制会把坏人变成好人 一个坏的体制会把好人变成坏人 但愿我们永远生活在一个阳光安宁的世界里 不要让不公平的现实考验我们每个人的良知 !
伊沃的木工房既可以制作装满金橘的木框,也可制作装尸体的棺材,作为留守在战争焦点村落的老人伊沃,看到了太多的屠杀和别离。
当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和格鲁吉亚人尼卡作为交战方都受伤住进伊沃家养伤之际,他们的之间信仰的差别、教育的差别、认知的差别使得空气变得异常紧张,各自心中满怀的仇恨,恨不得尽快消灭对方。
但他们战争的目的除了被洗脑的仇恨观念之外,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能为妻子孩子挣一大笔钱,而演员尼卡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回到舞台继续他的表演事业。
随着日益相处,敌对双方并没有感到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反而互有好感,特别是艾哈迈德的雇佣兵队友到访小屋时,艾哈迈德主动替尼卡作掩护,说他是脑袋受伤不能讲话,不仅信守了自己不在屋子杀人的誓言,更是将力量悬殊的对抗危险化解。
而最后艾哈迈德被车臣士兵怀疑是敌人,快被击杀时,尼卡在屋中果断地向士兵开枪,同时两人配合将士兵们消灭,但尼卡还是被临死的士兵冷枪击中牺牲了。
而伊沃把尼卡的遗体埋在了自己的儿子墓旁,才得知伊沃儿子也是被格鲁吉亚人杀害,把自己儿子与敌人埋在一起,这是对战争最有力的痛斥。
每一方的士兵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是活生生的好人,但为了所谓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走到战场相互屠杀,彼此的仇恨一上升到宏大叙事之词就无法调和,而人是有感情的生物,个体之间相处就是信任和关爱,所谓各种大是大非只不过是某些权力贪欲者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粉饰出来的骗局而已。
人类放着满园的金橘收获不去享用,而非要被骗子骗到战场互相毁灭,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启蒙。
一部以小格局和小人物来讲大道理,讲得还很透彻的反战电影。
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要求独立并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而俄罗斯暗戳戳地支持阿布哈兹,这是故事的背景。
一个到阿布哈兹种金橘的爱沙尼亚人,一个受阿布哈兹武装雇佣的车臣人,一个刚应征入伍的格鲁吉亚人,一群阿布哈兹武装力量,一群俄罗斯武装人员,全部被搅入这场乱局中。
爱沙尼亚人将在一场冲突中受伤的车臣人和敌对方格鲁吉亚人带到家里治疗,两人伤愈后相互虎视眈眈,一度还剑拔弩张。
在相互了解并在爱沙尼亚人照料下。
两人逐渐认知了解,放下了敌意,多了份亲近,在阿布哈兹武装出现时还相互打马虎眼。
最后,当俄罗斯人出现后,两人甚至一起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故事的反战主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节透露出来,领土、民族、宗教,这些难道真的值得人们去流血?
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仇恨吗?
影片的最后,主要人物在相互了解后不再将对方视为敌人,但活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种悲剧衬托出战争的残忍和荒谬,同时提示人们,人性中有着善良和友爱的成分,之所以有冲突和战争,源于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所产生的分歧和恐惧。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以矛盾产生为起因,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矛盾不断激化又不消亡的情节里,故事跌宕起伏,让读者和观众跟着故事与人物一起悲伤和欢乐,到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完美的结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如果故事里没有好的矛盾,那它就不是个好的故事,只能算是三年级小学生每天要交给老师批阅的流水帐日记。
嗯,那老师是个阅人隐私无数还拿红笔在你的隐私里勾勾圈圈的变态狂。
爱情的矛盾琼瑶奶奶最拿手;不共戴天之仇以及争霸武林的矛盾非金庸先生莫属了;之于宇宙最的大矛盾之婆媳矛盾、原配小三矛盾,贵国每晚8点黄金档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想电影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应该是战场上的敌我突然变成“基友”的矛盾冲突。
敌我双方突然出现在同一战壕、同一间房屋,不是突突突的打枪,而是看着彼此吃喝拉撒的过着正常百姓的生活,那种前一秒还在准备拼刺刀的仇恨突然变成了“基友”般同居生活的宁静甜蜜,冲突之大,着实让整个故事异常的精彩又有深深的反思。
我看过这类的电影不多,共三部2001年波黑的《无主之地》、2005年韩国的《天军》以及2013年爱沙尼亚的《金橘》。
《无主之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个人认为一是题材新颖,这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题材来反思战争的电影,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的战争,除了他们自己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了解?
而联合国在整个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如何?
影片也有一点点戏谑的方法来说出他对UN的不满。
敌我双方相遇在同一战壕,为了生存相互猜忌又相互帮助,在吃喝拉撒中感受到了敌人作为普通人性的另一面。
而2005年的《天军》一惯有着韩国电影的夸张搞笑风格,韩朝今天的敌对何时能化解尚不得知,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那导演就将敌我冲突从2005年传送到1572。
韩朝的敌我双方,由于时空穿梭在一瞬间回到了李舜臣时代,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抗击来犯的女真人部落。
从于是敌我变成了战友,在战斗又结下了友情,当我看到韩方少校朴政宇一干人与朝鲜的江民吉少校一干人为了互不相犯在屋前的晒谷场上用树枝划“38线”时,我似乎理解的导演要说的话,这两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因为弱小一值被某强国附属,又因强国被分裂,今后能统一两国人心,除了文明那就还有可寻根的历史吧。
2013年的《金橘》比起《无主之地》枪炮之性减少,UN变成了一位爱沙尼亚老人伊福,正面冲突的战壕变成了山间的小屋。
比起《天军》没有玄乎的“时光穿越”,没有韩国一惯的搞笑桥段,没有大韩国的“民族抵抗外敌”的正义。
但平叙而又沉稳,似乎像一个中年人的脚步,没有青年人的蹦蹦跳跳的嘈杂,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蹒跚,一步一个脚印,你听得到的沉稳与踏实。
大赞是的片子一开始的配乐,似乎是拨弦式的乐器,长调而又带伤感,这基本也就定下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主调,偏暗却又带遗憾的故事,结局不会阳光得皆大欢喜,这也不符合反战题材。
片头的配乐配合着男主 在切割木条的电锯声,平日里我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电锯声,似乎也是融入在一起的配乐声,个人感觉极为经典。
接着镜头上移,镜头从男主扶木条的手上移到脸,人物特写完成。
几钞钟后,两名士兵敲门,男主出门,男主的身份在男主与士兵(艾哈迈德)的对话中一一交待清楚:你是谁?
为什么在这里?
你是做什么的?
电锯木条是为什么?
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
这样的交待符合戏剧情景―――战争期间,村民被过路讨吃的士兵盘问,再正常不过。
接着一行三人来从男主的工作坊到起居室,又是一组镜头交待男主的过去、家人、性格……交待物法平叙无声,但又每组镜头都有重点,稍稍有点素质的观众能一目的然的体会导演的人物及场景交待。
这是一部通剧只有男人的电影,如果非要算有女人的话,就那就影中多处提及到的男主的孙女的照片,导演有意的多次提及。
其用意大家可以观后分析。
戏剧冲突在士兵二人讨要面包开车离去后不久的一声爆炸声中生产。
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敌方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在战斗中侥幸活着。
而男主伊沃Ivo救下了两人,并为两个医治。
敌我双方同处一屋,矛盾在不断上演,从最初的为了死去的兄弟仍要拼命,到有条件的答应不在救命恩人屋里杀人。
当艾哈迈德说,只要尼卡敢把头伸出窗外,就要把他的头砍下来时,男主伊沃了句:他可以对着外面尿尿吗?
可以说是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
哈迈德和尼卡的矛盾,在早餐间冲突,在宗教仪式后冲突,在彼此谈到音乐、文化、理想、领土时的冲突――为了祖国的土地要杀死对方,而对方反问你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这块地是底是谁的?
当双方喋喋不休时,男主的那句“是谁给你们杀人的权力?
”时,艾哈迈德说是“战争”。
我又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贵国……,算了,不想贵国了。
继续说电影。
敌意在男主的屋子里融化,在平常的起居生活中慢慢的融化,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一队艾哈迈德一方的民兵来屋子里,为了让屋子里的和平继续,为了让男主不受牵连,尼卡假装是艾哈迈德的队友与民兵们一一握手,与自己的敌人握手,这就是电影的戏剧表现方式之一。
而当那一夜,男主与尼卡等人在屋外烧烤喝酒时,男主问了艾哈迈德一句“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
”得到的回答是:“我今天头痛”。
你看,敌意其实已以融解得差不多了,只是男人们没有那么直白罢了,但还要他多说什么呢?
最高潮的冲突在结尾的一场激战,也是很好的反讽,一队路过的车臣士兵认为帮助他们打战的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是敌方格鲁吉亚人,非要他说句车臣话来验身证明,这下激怒了艾哈迈德,在车臣士兵举枪射杀艾哈迈德之际,躲在屋里的尼卡一通扫射救了艾哈迈德,双方分工配合,灭了这一队车臣士兵,但结果尼卡还是被冷枪击中。
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从敌人到战友,艾哈迈德与车臣士兵的从战友到敌人,矛盾的两次转变在这一场戏中完成,戏剧巧妙而又冲突激烈,激烈之后的反思当然就大彻大悟了,当男主与艾哈迈德埋葬了橘园好友后,又将尼卡埋在他儿子的坟边,艾哈迈德问出了心中的最后一个心结:你将杀死你儿子一方的仇人埋在你儿子身边?
答:不可以吗?
答:可以。
他还不死心,又问:如果死的不是卡尼,而是我,你也会将我埋在你儿子身边吗?
答:会的,可能会远一点点。
全剧中最后一个冷冷的笑点。
男主伊沃挥手作别,艾哈迈德开车归家,当他从口袋中取出尼卡平日里修复好的那盘黄色磁带时,全剧升华,对方的理想、宗教、文化他都试着开始了解、接受,和平从那一刻诞生。
剧本有点意思,但不够惊喜,基本观众想当然了,还真就是当然了…摄影不错。
更多的是引发思考:战争究竟带来的是什么?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三星半,“敬死亡一杯”反战小品,站在中立旁观视角还是太理想化…小格局让互相为敌人的双方同座一起吃饭然后相知,奈何结局才是战争的真面目!
感觉这分稍稍过誉了~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一间老屋里的战争三角区,折射出东欧的民族政治分裂有多严重。
闷,不能靠天吃饭啊,政治隐喻不懂所以只能三星。结局还是蛮震撼的
略显单薄
尚可,就是有點太標準了,2015.01.25
在战争中能遇到好人可不保险,但电影里出现的都是好人,有守信用的,有文明理性的,有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有对世界充满爱的以致让化敌为友的。。。但我们都差点被情节给骗了,直到电影快结束,才明白好人是多么稀罕。
不是我的菜
当小品看吧
1992年阿布哈兹-格鲁吉亚战争。车臣雇佣兵。配乐
一开始小屋是敌意地界限,到后来金橘的蜜意让两个青年放下芥蒂,老爷爷的存在简直是世间最大的美好,和平真好啊
3.5星
ahmed浑身都是毛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战争很残酷,老爷爷很善良,摄影很讲究,就是节奏有点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