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律的,所以对此类电影都比较有兴趣,听了介绍就下来看了。
但,真的很一般般,也有几个不符常理或者说是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执法现场人死了,肯定找出凶手是第一要位。
在戏中的这个案件来看,肯定是要先找出杀儿子的凶手才对,不然何谈自卫。
但只有父亲说是警察杀的,到底是谁杀的,法庭一直没有查出来,而老师在追究父亲的责任,就有点缘木求鱼,不问缘起,只要结果的嫌疑,不符合一般的办案程序。
再则,父亲在打死警察的时候,另外一位警察也在的,但前面根本没有提,只是在片尾说了原有,像是点题,实际上导致整个电影的失败:原来是导演故意不让我们知道真相,把重要情节故意不说,很有被戏弄的感觉。
三是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青瓦台为什么要掩盖,全文都看完还是没有搞清楚,不明所以。
还有国家赔偿案怎么样了也是云里雾里。
另,不晓得是翻译问题还是社会制度问题,对于警察执法中有那么多黑社会成员参与,不能理解。
当警察的父亲坐在证人席上,拆迁户父亲坐在被告席上,同样苍老而疲惫的面容,让人一下子模糊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只记得他们无助而伤心的眼神。
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他们无从寻找出路与慰藉,只有梗咽着,被动地接受了他们都是受害者的残酷事实。
这是一个由暴力拆迁与反拆迁引起的犯罪案件,有着韩国类型片惯有的设定:政府与警方刻意隐瞒真相,司法系统内默认人情交易,有着正义感的平民律师迎难而上,希望揭开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平的法律判决。
然而,谎言和困难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来自各界的压力集中到了律师身上,让他举步维艰。
最后,影片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想要的“大团圆”结局。
即便检察官威胁证人伪造事实的勾当败露,但“正当防卫”的主张依然没有通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轻处罚”的裁定。
正如死去警察的父亲所说:谁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里,我想影片并不是以“民告官”为核心诉求。
它在渲染了平民与政治势力较量中的孱弱和艰难后,隐晦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尽管真相只有一个,但所谓的正义,却不止有一种。
在结局的倒叙片段中,这起案件的实情得以还原。
在抵抗警察的过程中,孩子为了帮父亲,警察为了帮同僚,都采取了暴力的手段。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并没有杀心。
但是,在慌乱中,意外,成为了这起悲剧的源头。
拿起钝器向警察打去的时候,父亲的心中,也许也只有救孩子这样单纯的念头。
两个无辜人的死去,偶然之中亦有着必然。
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人的理性在什么时候会解体?
是他的生存权力被侵犯,还是生命安全被胁迫,还是看到至亲身处危险之中。
其实,恶魔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人被极端情感操控时,它便得到了可怕的释放。
那一刻,“杀死”和“保护”这两个词失去了区别。
“杀死”即“保护”,加害者即受害者。
在拆迁户房子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除了1%的资本家,99%的国民,都是预拆迁民。
”而检察官辞职成为律师后,对主角这样说:并没有人指使他这么做。
国家需要牺牲和奉献,是在这个基础上维持下来的。
作为被告的父亲作出的是牺牲,而作为检察官的他做出的是贡献。
男主角听完他的自白,轻蔑地扔掉了他的名片,他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在坚守正义的阵地上竟有这么大的鸿沟。
至此我越发觉得,其实正义,可能真的是一种相对论。
就像两个同时失去孩子的父亲,判他们中的任何一者有过,于情于理,都很难完全站的住脚。
每一种正义的持有者,往往都会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版本都是赝品。
这是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
它通过流血的方式,在两个年轻生命的身上展现得令人痛心。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我想,阶级利益与阶级正义其实是一体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找到并建立一种不流血的途径,让它们能够相处下去。
我一直认为或者说一直崇拜的人,应该的像斯隆女士那样,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有着全面的认识、分析以及把握,对于做某件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困难优势有着极致的分析,最好的结果亦能接受,最坏的境地也能冷静处理,总之,不管遇到各种境况,有条不紊地处理,宠辱不惊,坚定目标,不管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得到怎样的荣誉!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犹如剧中的律师,在追逐的过程中,在反抗的坚持里,会犹豫不决,会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的。
这样的人,或许懦弱,或许不坚定,或许被看不起,或许就是一些小人物,可是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啊!
在不确定的人生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试探,不断验证我们所坚信的真理是否正确。
偶尔,会被困难堵住,止步不前,甚至偶尔会后退,或者改变信仰,但是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实实在在度过的人生,也许没有所谓的成功,没有所谓的赢家,或者,当自己认为赢了或者输了的时候,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好的,或者,更坏的。
不管是什么,迎面而上,就是了!
因为拆迁纠纷失去了两条人命,大叔也站在了被告人席位上。
两名国辩律师(法援律师)和记者,通过自己的调查、会见大叔,加之案发后就清理现场,且律师调取证据,检察官不同意,让三人组觉得案件真相并非目前呈现如此,他们商讨开始“进攻”。
在不断的努力下,真相一点点的被呈现出来,最后一次开庭,律师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拿出了“王炸”证据,企图依据占领正义的领地,虽然证人和录音都证实了检察官引诱证人做伪证,法官还是没有当庭采纳该录音证据。
案件最终判决了,没有认定正当防卫,判处大叔有期徒刑三年,检察官也被迫改行。
最后的真相回放,让我们看到了大叔其实是误认被害人在伤害其儿子,其实被害人在阻止另一人伤害其儿子,正因此,大叔最后陈述我是罪人,并鞠躬道歉。
义警的父亲在法庭上作证,坦陈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这种伤害他人的事情,结尾证实他的说法的真实性,虽然这种真实性无从证实。
由此,结合检察官的伪善,让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实真相太难呈现了,国辨律师为大叔辩护,主要是基于同情弱者和立足于职业伦理使然,对于他们而言,除此之外,并不苛求真相,相反期待的是自己能接受的结果。
律师、检察官、法官虽然学习的法律一样,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加之学识、性格不同,职务的功能也决定了他们的倾向性,检察官最后的几句话,让人心悸,好似身为政务人员,为他们心中的国家付出了,就是一切,国辩律师在他们眼里,就如蝼蚁一般,结尾检察官叫人做伪证,只是换了份工作,并未收到什么处罚,让人唏嘘韩国的法治到底怎么了?
国辩律师扔掉了手中的名片,但我觉得他的手中握住了韩国法治的希望,他一步一步走向法庭,寻找他所谓的真相,维护他和他的当事人需要的正义。
虽然真相永不可知,正义一直迟到,但是探求真相的决心不能没有,追逐正义的脚步不能停止!
这部电影围绕拆迁人命案展开,过程扑朔迷离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男主作为普通国选律师意外卷入此案,帮被告人起诉国家,引起舆论轰动。
结局并不圆满,却很真实。
政治,永远不会被普通人轻易左右。
法律终究难以做到人人平等。
电影后半部分节奏较慢,比起同类型的辩护人的确不具有太强的代表性。
最后一段对话,却挺有意思,值得深思。
有的时候不必太在乎输赢,做自己想做的,心里往往会舒坦很多。
没有什么人定胜天,但不要轻易认命。
如果把它当做韩剧《匹诺曹》中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可以的。
影片由三部分组成:法律、舆论、政府。
在这部《少数意见》中,舆论仅仅是修饰品,法律与政府的对攻才是主线。
律师与检察官的对峙,背后实际上是公理与权柄的对峙。
比起影片通过慢镜头拉起来的煽情,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处通过两位死去儿子的父亲的独白,揭露出的正义背后的真相——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我们的正义感。
<图片1>我记得柴静在她的《看见》这本书中写过一句话:真相是什么?
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当我站在主角的立场,一直随着剧情的延伸而习惯性地站在弱势的那一边,到影片最后,却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巴掌。
这是一个双方都犯了罪的案件,这是一个牵扯到政府与统治者的案件,我们作为民众习惯性地以弱势群体的目光来维护同为弱势群体的被害者,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那个高高在上、被丑化恶化的权力者。
他们当然是错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
好在,最后,我依然看到了法律的尊严。
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并没有反转,依然是国家战胜了个人。
但是,至少,有像男主那样的律师那样,仅仅为真相而辩护的律师。
这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
或许在我们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黑暗、灰色地带,即使最终那个检察官也没有伏法,但是,我始终相信,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样一群不信服“国家就是在牺牲和奉献的基础上发展”这个道理的人的奋斗下,我们的社会运转也会一点一点地透明,我们社会的文明会一点一点地进步。
<图片2>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我们不要忘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维护正义的那一批人。
两个律师跟一个记者还原真相,揭发政府的非法行为,最终获胜的故事。
影片是一种白描的姿态来记述故事。
年轻的律师的正义感,经验丰富的老律师,you理想的年青记者。
三人合伙共同对抗记者。
对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特别的对待,平铺直叙。
感情相当平稳。
比一般的韩国电影更加平稳。。
记者,也有傻逼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啊。
律师,也是需要挣钱的。
证人,都是幡然醒悟才作证的,都被各种势力搅乱,没法说出真相。
最后,赢得了官司,国家没有改变。
律师没有改变。
人们都忘记了。
这是最揪心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
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也因为这点,才不会有更多感情色彩吧。
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我是罪人,因为我杀了人"。
这句话瞬间泪崩啊两个爸爸的儿子在那场混乱中相继而亡,杀人的爸爸因为要救自己的儿子而过失伤人,而警察的爸爸对自己儿子又是十分的自豪,虽然理解对方父亲看自己孩子受难时的冲动,但自己儿子也是受害者啊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伤人都是不对的?
正如前阵子的辱母案。
施害者也是出于无奈啊,这是被逼到了什么境界啊
《少数意见》——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财政经济,也不是军事发展,而是永远没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权贵把已经到手的和准备到手的利益视作禁脔,不准备退让割舍,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权益,没法退让,也根本无路可退。
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于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矛盾酿成灾难。
再次对韩国电影政策的自由表示钦佩。
剥丝抽茧,巅峰对决。
韩国黑公权力的类型片
引人思考的话不够深刻,娱乐大众来讲又太温吞。抨击政府加上拆迁这个敏感话题也算是触到了天朝人民的G点,估计评分又低不了。
3.5 常规
一个韩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
韩国电影电视剧经常出现这种检察院法官政府财阀勾结……有点腻……看一半看不下去…尹继尚是真帅…
这种情节一定要拍成两个小时零六分12秒么。。。
韩国近年来这类现实题材的佳片层出不穷,但少数意见并不在列,黑政府黑警察的套路不能是你的内核,人物无法移情,法庭戏也不够精彩,宗其原因,那种绝望和绝境中人性的反抗的东西太不够了。此外,导演的节奏功力也是堪忧。
线索有点乱,闷闷的片子...不过硬刚检察官这种题材,身在墙内真的很羡慕~ 这类片子最推荐的依然是《辩护人》
冗长
一部有点让人绝望的电影
真的以为成功了 但 不得不说导演的很厉害 最后的对话 加一星
每一帧都精彩好看
没有纠结在政府是否有权拆房子上,而聚焦在现场发生的人命案。韩国政府继续扮演坏人。作为一个国家机器运行着,维护着利益。
比较精彩,女记者是个缺陷。
受害的都是可怜人,自认为国家牺牲的检察官又何尝不可怜
还是高估了.....
在韩国这种类型片里,这算拍得不出彩的。中规中矩,线索还是有些乱。
当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看多了,再看就是挑流水线上的产品哪个的摆放方式不一样,无疑这个中规中矩,本子依然扎实只是没有任何意外。
表演很到位,但是影片节奏拿捏不对,感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奏,没有张弛,没有详略变化,不抓人,剧情上没有集中上来,问题困难和阻碍没有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