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通过冷冰冰的生平与成来认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41-1919),倒不如通过《雷诺阿》这个电影来作为切入点走近活生生的雷诺阿,正如电影里青春美貌的模特安德莉、回来养腿伤的次子尚·雷诺阿推开雷诺阿家的大门般真切。
电影讲述的是1915年,晚年雷诺阿在法国戛纳海边生活的一段经历。
这个与莫奈、塞尚同时代的伟大印象派画家此时已经是一个被爱妻逝世、儿子参战、自己关节炎病痛折磨得神经衰弱的孤独老人,行走困难的他只能蜷缩在轮椅上。
当看到他夜晚痛苦的哀叫、用药物针剂镇痛、孤独的与亡妻对话时,我不禁感慨:生活从没有放过谁。
就是这样被病痛折磨的雷诺阿依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
当年轻美貌的模特安德莉第一次拜访雷诺阿时,这个蜷在轮椅上的苍老画家用绷带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了油彩,显得脏兮兮的。
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
苍白、褶皱、扭曲的手与鲜艳、明亮、充满生气的画作仿佛展示人生艰难与美好的纠缠。
而安德莉的到来更是点燃了雷诺阿的创作灵感,他开始绘画大量美丽、温润的女性形象。
有人评论雷诺阿晚年的女性人物画作代表着他艺术上的又一次复兴。
他常常让女仆们把他抬到室外,画她们嬉戏的场景,当一阵大风周起女仆们的裙子、掀翻野餐篮子时候,这个身心俱疲的老人会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和顽皮。
他喜欢用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喜欢用轻松的感觉勾勒亲情小品。
这时的雷诺阿绘画实现了清简,通过用颜色控制结构,将柔软的视觉触感表现的栩栩如生。
这样的风格让他的画作总能给人以幸福愉悦的感觉。
正是这种与人幸福的画作让他拥有比同时代法国画家塞尚更多的赞扬和金主。
我个人不认为他驱拥官方的心意,因为这正是他生活态度的映射。
“我一定要画活生生的东西”、“和我亲近的朋友们不用黑色做画,画画是一件美好和快乐的事,生活中烦恼很多,我不想再制造更多。
痛苦、绝望、死亡都不是我想画的”。
画画在他心里是对人的世界和对事物的世界的一种幸福的不附加条件的参与。
这个勤勉、多产的画家,一生油画有四千多件。
很难说是他用生命成就着绘画,还是绘画支撑着他的生命。
当医生建议孱弱的他锻炼行走时,他说:“我放弃,走路用掉我所有的力量,保留这些力量能让我画些画”。
次子尚·雷诺阿看到父亲身体虚弱也劝说:“你什么都画过了,该停下来了”,雷诺阿说:“痛苦之后留下美丽,我还要进步啊,我要画到力气用尽时。
”当他在身体不允许他离开房间时,他说:“我这样足不能出户,真是幸运,我现在只有画画了!
”对于这样在我们平常看来是不幸的事,他没有抱怨,却称自己:“我是个幸福的人。
”但是如果极端的把他看成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里、毫无政治立场和爱国热血的人,我也觉得不那么公正的。
他大儿子、二儿子都积极投身于普法战争,并且一个胳膊受伤,一个腿受伤。
而当回到雷诺阿身边养伤的次子尚·雷诺阿决定再次进入空军作战时,他依然是支持的。
特别欣慰的是电影没有在雷诺阿桃色故事上用力过猛,毕竟画美女的画家身边总会有那么几个妙人,关于嘉比里拉只是一笔带过。
老画家的感情归宿依然落于让血液中充满躁动的他的神经平静的妻子阿莉娜·莎莉戈。
而模特安德莉与老雷诺阿之间的情感更像是父女,应该说就是父女。
因为安德莉与回家养伤的尚·雷诺阿产生了爱情,并建议他战后从事影视艺术,而这一切也确实成为现实。
大战结束后尚·雷诺阿与安德莉结婚,一起投身电影,尚·雷诺阿成为全世界知名电影导演。
一开始雷诺阿比较老气,对他关注不多,但在博物馆也见过不少其大作,自以为对他还算了解。
看完这本画册发现我错了,或者说又是标准艺术史的错,通过代表作认识的雷诺阿并不能真的代表雷诺阿。
完整的雷诺阿由印象派之前的摸索阶段、印象派阶段、回归古典主义阶段和晚期大融合阶段构成,这本画册所精选的作品很好地覆盖了雷诺阿的一生,William Gaunt所写引言文笔极佳,读了好几遍。
和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奥古斯特﹒雷诺阿是一个对婚姻和家庭都绝对忠诚的人,影片中屡屡被儿子们提起的嘉贝莎拉不是雷诺阿的情妇,她是他妻子艾琳的表妹,也是他雇佣了15年的模特。
雷诺阿出身贫寒,学得绘画技能后在巴黎靠给委托人绘画肖像画为生,他的委托人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太太,太太们华贵的衣饰需要在画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雷诺阿凭借高超的技法做到了,但是正因为作品过于写实,或者说过于细致地描绘衣物的款式、质地和光泽,雷诺阿的作品被评论家们批评,说那是时尚版画,是美女写真……总之不是美术意义上的肖像画。
影片中的雷诺阿和让在河边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现在的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不需要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花头。
雷诺阿说这番话既有自我解嘲的成分---此时的他既有风湿病、关节炎,又中了风,手指根本无法灵活动弹,能画画已经是靠他钢铁般的意志在支撑了,追求纤毫毕现那是要他的老命;也有对过去画的那些“时尚版画”的揶揄和嫌弃。
结婚富裕之前的雷诺阿除了画阔太太,更热爱画那些让他感到“快乐、阳光的”生活场景,比如:《红磨坊的露天舞会》、《都市舞蹈》、《布吉瓦尔的舞蹈》、《雨伞》、《散步》等等,这些展示巴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题材,在雷诺阿的笔下,充满了愉悦、活泼的气息,影片也借雷诺阿的口说了出来:“既然那让你感到快乐,那么,就去做吧。
”他从来不画黑暗世界里的题材,宗教题材也不碰。
《La Promenada》(散步)画于1871年,现收藏于洛杉矶盖蒂博物馆1898年雷诺阿一家离开巴黎,来到巴国南部一个叫“滨海卡涅”的地方,从此他们定居在那里,一直到雷诺阿去世。
那里的家-科耶特庄园,于1960年被正式作为雷诺阿美术馆对外开放。
不知道是不是定居海边见多了身体暴露的浴女,加上病痛的折磨,雷诺阿一改以前的做派,爱上了画女性的肌肤和身体,说“”那些肌肤最容易接受阳光,让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雷诺阿大概在1898年得的风湿病,1911年中的风,妻子艾琳在1914年去世,影片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讲起,描绘雷诺阿晚年时期的创作状态和生活。
妻子艾琳同样出身贫寒,是一名纺织女工但是她给雷诺阿带来了下半辈子的财运。
1891年结婚后的雷诺阿财运开始亨通,作品接二连三得到画商们的青睐,从此告别了贫穷,更在1898年到海边购买了房子,即后来的科耶特庄园,当上了仆人们嘴里的“老板”。
但是雷诺阿并不擅长处理财政大事或者家庭琐事,家中大小事务都是艾琳在打理,所以儿子让责备父亲一辈子都躲在母亲的身后,是有原因的。
然而不管是病痛也好,妻子的早逝也好,儿子执意上战场也好,模特儿玩失踪也好,通通熄灭不了雷诺阿对美术的热爱,连画笔都握不住的他,靠用绑带把画笔固定在手里,他没有怨天尤人,依然是好脾气,更没有残疾人兼艺术家的怪癖和毛病,这一点从女仆们对他的态度可以得到证实。
相比之下,儿子让就没那么清醒了,此时的他不知该何处何从,要是没有安迪这位缪斯的启发和鼓励,也许电影史上又少了一位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
得不到雷诺阿的重视,得不到让的理解的安迪狂躁愤怒,她对电影有着单纯而朴素的憧憬,但是让的导演意识还没有萌芽,更没有成长,所以她注定是要失望和伤心的。
更令人伤感的是,十几年后,他功成名就,在影坛大放异彩,而她和他离了婚,从此查无此人,就连资讯随手可得的今天,也找不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更遑论照片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吉尔﹒布尔多出生于1963 年,他的出生地距离科耶特庄园也就是雷诺阿美术馆不远,他从小就对印象派和雷诺尔耳濡目染,对印象派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了解,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十分接近雷诺阿的作品格调,所以我相信导演是无意识的,不是刻意模仿。
PS:影片其实有点闷,如果不是对雷诺阿或者印象派感兴趣,应该不怎么看得进去。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字幕写下了雷诺阿父子的后续。
有那么一行字些许表达了导演的惋惜:“当’尚·雷诺阿’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女的被遗忘匿名,男的成就了好莱坞各项荣誉。
” 也许《雷诺阿》在表达的,不仅是老雷诺阿不断追求艺术的晚年生活,它更想突出的是这位影响了雷诺阿父子的“艺术家”。
电影巧妙的运用了一个家族的姓为名,落点却藏在了一位看似非中心的人物身上。
分享之前写过的一篇https://www.douban.com/note/776740658/
选角,场景,光线,一切都和印象派的画一摸一样。
朦胧且美好。
美好到失真,朦胧到好像只能看到一切关于美好的画面,关于悲伤的话题仿佛都被人刻意回避。
绿的发亮的杂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黄色的光芒,大片的蕾丝窗帘落在丝滑的年轻女人的肌肤上。
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大家躺在草地上晒着刺眼到发白的阳光,刻意回避着战争的话题,惬意却各自有着心事。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这位法国印象派的大画家,擅长抓住那一闪即逝的光影和氛围。
你瞧,他总是在户外画画,那些作品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享受到美的滋味,还能引起共鸣呢。
这部电影呢,讲述的是雷诺阿晚年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深爱的老婆已经走了,自己又得了关节炎,疼得厉害。
关键是,他的儿子还在部队里受伤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过得可是相当的痛苦。
不过,直到那个年轻漂亮的模特安蝶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才觉得春天又回来了。
可惜的是,回家养伤的儿子也看上了安蝶,这可让雷诺阿陷入了纠结和痛苦之中···这部电影就像艺术品一样,每一帧都像是雷诺阿的油画,那些圆润柔美的女子、鲜艳震撼的色彩、明亮欢快的气氛···但是,从头到尾,都有一股悲伤的情绪在里面,那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生老病死之痛。
雷诺阿的画作总是洋溢着欢乐,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他在病痛中挣扎,这位法国印象派的大师依然热爱生活,用那双颤抖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
恕我孤陋寡闻,之前从来不认识雷诺阿,也没有欣赏过他的美术作品。
从这部电影中,我隐约窥见了一点点他的人和作品。
电影讲述的是晚年的他、家人和女模特的生活故事,故事从头到尾没有特别大的起伏波动,一条主线是他儿子和女模特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画面很美,像一帧帧油画一般清晰呈现,我很喜欢这种细水长流、娓娓道来的电影,让人内心很平静😐
电影也在通过一些细小的情节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
相比于战争,雷诺阿的生活环境更显得平静如水、悠然自在,这样也有利于创作出好的作品
——观2012年法国🇫🇷版,吉尔•布尔多作品《雷诺阿》截取了雷诺阿耄耋之年的一个截面,概括了,或者说映射了他的一生。
此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
雷诺阿也早就名满天下。
他进入了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他的两个儿子,老大尚,老二皮耶,都上战场了,并且尚腿受伤了,皮耶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了……两个人都在后方医院治伤。
比他小20岁的老伴在去年冬天也挂了,家里只剩下十岁左右的一个小儿子,和四五个仆人——这些仆人原本都是他的模特,后来跟他上床,再后来又成为了他的仆人。
所谓“仆人”,也就是留在他家,照顾他的起居,做饭,修剪花园之类,一句话:他准备养她们一辈子,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他想养着她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即使在法国这样的国家,即使出来工作,也挣不到几个钱,更何况这些女人并没有什么学历、文化,只不过是她们年轻的时候长得比较漂亮——可以做雷诺阿的模特;再说,此刻雷诺阿已经名满天下,一幅画就能养活她们半年——他也不在乎那几个钱。
老伴死以前,给他找了一个新模特。
这位模特叫戴戴,人不到漂亮、年轻,关键还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唱歌、跳舞,相当电影演员。
自从老伴死后,雷诺阿已经垂垂暮年,提不起精神了,似乎他快要死了。
当戴戴来到之后,戴戴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她的青春的肉体似乎又唤醒了他——他连续不停滴做起了画,雷诺阿晚年的作品焕发出来一种少有的生气和朝气……当然,他已经没法跟戴戴上床了,可是在精神上却早就占有了她;用他的话说,是“相见恨晚”。
当老大尚回家养伤的时候,跟戴戴相爱了……于是父子之间开始了一种扭曲的吃醋。
但是,在这个家庭里,这种情况早已不是司空见怪了,因为类似的事情早就上演过多次……很多人不明白这电影究竟在说什么,呵呵,这电影就是雷诺阿的传记呀,说的是雷诺阿的后半生啊!
至于你从里面看到了什么,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如果你没有看出来什么,那是你还没有看懂嘛!
我觉得:第一,通过这个故事再现了,或者说影射了雷诺阿一生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导演交代的够清楚的了;第二,雷诺阿的一生是艺术家的一生,雷诺阿的灵感大抵上是从女人——或者说从年轻女孩身上得到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喜欢她们柔软光滑的皮肤”,“她的乳房坚实,浑圆,轮廓曲线十分完美……”,也就是说,艺术家一生都埋在对女人的幻想里,这不仅是他的梦,也是他的现实;第三,雷诺阿是一位印象派大师,他以色彩征服人,而不是以线条……所以他对女人也是如此,他要的是女人的、以及女人给他的那种飘渺、朦胧的意象,并不是现实里的真实。
当然,雷诺阿也有真实的部分,不然何以跟一个又一个模特上床?
但是,作为艺术家的雷诺阿,这种真实并不是他的生活,而仅仅是他的艺术家生活的“下脚料”,或者“副产品”,仅此而已;第四,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价雷诺阿,也不要对他苛刻要求,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过去的雷诺阿,雷诺阿就是雷诺阿,这就是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生命。
我们都喜欢大自然,就像电影的大自然一样,总是🈶️充足的阳光,阳光打在戴戴的侧脸,打在她的发梢;肩头、侧身,或者乳房上;森林,溪水,繁茂的植被,莎莎的风吹树叶的响声……谁不喜欢这些呢!
实际上,在雷诺阿眼里,年轻的、青春的胴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上帝创造了如此美妙的人体之自然,画她们,欣赏她们,享受她们,又有什么不好、不对呢?
所以,当我们把人体——当然也包括男人的身体,当归大自然,并把他们看成是大自然的时候,或许才能读懂雷诺阿。
两个雷诺阿,一个缪斯。
美女模特安德列·海斯林(Andree Heuschling,1900-1979)早被人遗忘了,如今又拾起。
这么假小子的名字,表明她是雌雄同体。
她也被称为凯瑟琳·海斯林(Catherine Hessling),是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最后的模特(前任是嘉布莉叶),也是他儿子电影导演让·雷诺(Jean Renoir)的第一个女演员。
片中的帅哥,一战中途军伤归来。
“提香也会爱上她,她的胸部和膝盖,有型还有硬度,细致的皱纹,像闪耀的金光。
完美的肉体!
”雷诺阿会这样嘟囔着。
这位大画家在滨海卡涅的最后几年(Cagnes-sur-Mer),丧妻,为痛风所苦,整晚呻吟,睡在“鸡笼子”里。
有他在,一切彷佛苦多而乐少。
谁料想他能重拾画笔,残年燃情?
——海斯林:“我要十法朗一天哦。
”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
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 常常想起,他的儿子就战斗在最惨烈的孚日地区。
他于1907-1919年间的居所目前作为雷诺阿博物馆(Musée Renoir de Cagnes-sur-Mer)对外开放。
里面的画室基本保持着原样,展出了他几幅作品。
周边有一片橄榄林,画家曾多次描绘这里。
山顶是建于14世纪的格里马尔迪城堡(Château Grimaldi)。
海斯林是父子之间的纽带,她是父亲最后的灵感,也是儿子的情人。。
父亲的辉煌事业即将结束,但儿子仍在寻找自己,他作为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的伟大事业尚未开始。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人设?
在真实历史中,1917年,她的美貌被马蒂斯相中,于是推荐给雷诺阿。
但她最后却于1920年1月24号和小雷诺阿结婚,并于次年生下儿子。
43年才办完离婚。
两人最后在同一年去世。
桑榆未晚?
钴蓝色的海水,罗马似的松树,油润扑着金光的草坪……泉水的源头,幽谧的河岸,偶尔垂下白丝绢的瀑布,正是幽会的佳所。
在那天涯海角的景色里,天堂一般的油画也能织造。
就像他的油画,没有黑颜色。
老画家的一句话可以总结全片了:痛苦过去后,留下的就是美。
此语一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绵绵送力。
我热爱法国的艺术传记电影,不假掩饰的孤独与宿命主义。
充满口是心非,默默无言中蕴藏着火山一样的情感。
美的天平那一头,原来是一行行的泪水。
PS:雷诺阿语录:以前我的生活太复杂了,现在我只想简单。
(老年画得更快了。
)绘画应该讨喜,欢乐。
人要顺其自然。
让,不要违抗命运。
Seize everything life offers.(Bourdos导演启用艺术品伪造者Guy Ribes当手模,此人仍在服刑。
雷诺阿细致而沁入肺腑的笔触,仅此公能为。
)
如同达娜厄·让·雷诺阿(Jean Renoir):电影,当它被称赞的时候,往往是一种内在信念的结果,这种信念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你要抛弃那些愚蠢的故事和商业方面的困难,而去展示一向需要展示的东西。
是的,它就是一种信念。
回到老的雷诺阿:艺术就是情感,如果需要解释的话,那它就不是艺术我的血液里都是躁动不安。
非常规性是艺术的基本准则我花了40年的时间发现:所有颜色中的皇后是黑色noir!
变老的优势在于:你会越来越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你带着自己的所有理论去观察自然的话,她会将这些道理全部推翻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我要进步!
我要画到最后一刻!
女人,不管是妓女还是女王,都得敬着点儿。
别做傻事,孩子!
海斯林:你一定得知道你是谁!
接受现实,别害怕!
被阳光、绿树、溪流环绕的地中海庄园中,雷诺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执笔。
女性的美丽、小孩的纯真、自然的生机、家庭的温暖、生活的气息都留在画中了。
今时今日看到雷诺阿人物风景画第一感觉是我要去拥抱这片绿野和鲜花!!
心情都变成彩色的了!!
电影是纪录也是致敬,同样春风满面同样很美,一桢一桢细细欣赏!
镜头张张美如画,但是没看懂。
对两代雷诺阿的表现出奇的平均,都在讲缪斯才是他们真正的艺术生命。那个传说中让年轻的雷诺阿卖掉父亲的画作拍电影的缪斯女神Catherine Hessling,有几分个性却并不惊艳,联系到她之后跟让的决裂以及黯淡的演艺事业,可见模特跟演员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画面蛮好,姑娘漂亮。
男主没有出场的前三十分钟我看了一个月,每次打开看一两分钟就关了。。男主出场舔脸可以看久一点,大概看了一周吧,终于看完了。节奏慢而无趣,不明所以。可能适合对这个人物有具体了解的人去看细节。两星给风景和光线色彩。
看画面就好
绚烂!《雷诺阿》最贴切的评价。
我以为这是讲述画家雷诺阿生平的传记电影(虽然他的一生没什么传奇故事可以讲述),但实际上却是以他的大儿子——未来知名的电影导演——为中心所讲述的爱恨纠葛,让人看着有些意外。如今看来老套的爱情故事却发生在100年前,再配上印象派画家最爱强调的光影色彩,画面如同一副副油画般美好。
两分全给画面的色彩。
坦白讲就是来看女主的,之前在《双面生活》里边看见她感觉气质出众,果然美貌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对不起,但是真的除了美丽,几乎空无一物。
也许和我最近的心境有关,《雷诺阿》这部电影令我心绪平和。
病态。
每一帧都是画啊
喜欢色调
记得女主和花园都很美,豆友帮忙找回来的,决定再看一遍
风景挺美,法国真的挺美啊~片尾的鸟鸣声太优美了~
光线,角度,布景都美极了,可惜剧情支离破碎,且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摄影好好
父亲是在腐朽身体里画生命,小儿子则是在年轻的身体里看到了死亡,二儿子再受伤的身体里坚持了自我的现实主义。形散神不散,画面顶级,叙事稍有些劝退。
B+很美的电影,战争,死亡,新生,在美丽的风景与画作上温柔了很多,带着淡淡悲伤,Andree真的很美,整个人都让我觉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