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片近两年长势喜人,主要是导演们找到了贴近生活又取悦观众的表达方式。
不像侯孝贤蔡明亮那么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的的故事也可以讲点幽默,讲点温情和玩味。
这种父亲丧事这样沉痛的主题,从女儿的视角看来竟然可以说得如此有吸引力和有人生况味,不得不让我佩服台湾导演的想象力和根植乡土的能力。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
我相信好莱坞拍不出这么幽默的丧礼。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生老病死是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会拿丧礼开玩笑;而在乡民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与传承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繁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如每天都吃的饭菜或者每天都睡的觉一样,没有什么稀奇。
女儿的生活很像我。
记得2007年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被父母的电话连夜叫回家奔丧,从朝九晚十二的外企大机器中一下子脱身出来回到南方的小城,不时还得接点客户电话什么的,让我恍如置身两个世界中。
除了极度的悲恸,更有的是仪式的繁琐和生活的清晰,尽管外祖母和父母的意思已经尽力让这个仪式精简。
最后当外祖母的骨灰被母亲终于放在陵园里,石板盖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而是仿佛停摆的生活重新开始动起来,活着的人都要继续活着,悲伤过去,更多的是思念。
《父后七日》让我想到另一部美国片子《大鱼》,也是在奔丧的过程中缅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大鱼》更有美式幽默,极尽夸张之能事,而《父后七日》在生与死对照的情节上,更多的是温情和温馨。
但感情是一样的:怀念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起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生生死死一向是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谈论生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要驾驭好这样一个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主题,并非易事。
《父后七日》是一部谈论死亡的电影,但它不像其他电影,正襟危坐来谈这样一件遭人避讳的事情,反而,它把人死后办理丧事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细致呈现,其中不乏荒诞。
电影中台湾许多丧礼习俗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相似,其中最为荒诞的是“哭丧人员”这种在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的职业。
片中女主角阿梅在父亲去世后对哥哥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句老话叫累到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如果你不想哭,“哭丧人员”就能帮到你。
你要怎么个哭法,悲恸、隐忍、呜咽……“哭丧人员”都能动之以情。
这种荒诞礼俗对人真情的消磨,恰恰讽刺了时下诸多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电影的小品风格以及松散架构,为的是适应故事情节的薄弱与不连贯,但这种手法也更好的将观众领入一个个片段式的回忆中。
其中颇为感人的是女儿十八岁生日,父亲载着女儿的摩托车在桥头停了下来,给女儿一个肉粽子,还叮嘱女儿不要告诉哥哥。
接着父亲便教女儿骑摩托车。
这些片段是女儿再次经过桥头,摩托车载着父亲遗照时浮现于脑际的。
父亲去世后四个月,女儿在酒吧漫不经心的给友人们讲起:我爸挂了。
友人们不无惊讶心疼,女儿又冷冷说道: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后来女儿在机场情绪失控,便是因为她经常忘记而又让她变得沉重不堪的东西。
女儿哭得悲恸,这一次,没有人像丧礼“哭爸”那样在她旁边对她说快点哭出来。
机场休息室烟雾缭绕,孑然一人的女儿顿时怅然若失。
《父后七日》,一场传统的台湾农村的葬礼。
没有煽情,没有悲戚,没有天天以泪洗面,只是有一些滑稽的桥段,有一些温馨的回忆,有一些淡淡的亲情,不免让人诧异,父亲的葬礼怎么如此轻松?
道士说对儿女说把你爸爸爱吃爱玩的拿来,女儿拿来了几包黄长寿烟,儿子拿来了一本裸女封面的杂志。
看到这一段我笑了,想着这是多么有爱的一家子啊!
女儿说,我和哥哥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
于是她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要求哭,有一场是她满嘴米饭还没咽下去就跑去哭,结果一嘴的米饭都掉到棺材上,她用手抓起来又塞进嘴里,似乎很搞笑一幕却看得我很难过,想着她内心该是如何的伤心呢?
女儿对哥哥说,我以前听人家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事情。
于是哥哥打她的头,他们一起大笑。
而这笑声背后掩饰着多大的悲痛,有些时候笑声和悲伤是成正比的。
女儿骑着摩托背着父亲的遗照行驶在那条她18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她经过的路上,那一日她吃着唯一的肉粽,父亲第一次教她开摩托……那些只属于他们父女俩的回忆。
“在某班从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影片最后,女儿的这段独白让我深深的感动。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的是太多太多的思念。
女儿曾在朋友面前说起父亲离世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我也经常忘记。
”其实她是把后半句藏在了心底:“忘记你已离去。
”所以会蹲在没有人认识的机场角落不能自已的哭泣。
有些人就是这样,在熟人面前若无其事强颜欢笑,只在陌生的人群中旁若无人的表达悲伤。
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离世的人其实并未离开,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是见不到面了而已。
所以对于死亡,我一直说:生活在别处。
我觉得那只是生命换了一种模样,彼此不在一个空间而已。
《父后七日》让我想起《入殓师》,都是关于死亡,都没有过分煽情,都看似轻松幽默却隐藏着沉沉的悲伤。
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平凡的话语,那些内敛的情绪,都让我深深感动。
今天是感恩节,要对我的父母说句:谢谢!
他们很平凡,就如电影中的父亲,但是他们不会如片中父亲那样忘记女儿的生日。
每年妈妈都会打电话来告诉我哪天是我农历的生日,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一代都不记农历的日子,而对他们来说农历才是真正的生日。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比你们更爱我,所以这个周末我会回家陪你们过我的生日。
(想起去年因为好友们给我过生日而没有回家,妈妈特地做的菜也没吃,虽然她没说什么可是我想她一定有点难过,所以今年我要狠狠的吃回来!
)还有要感谢的,我想应该是你。
让我遇到你,让我爱上你。
看完一遍,瞎说一通——《父后七日》有可看性,但风格上仍有很大问题。
片子结尾最后一场戏把调子拧过来了,此前一直着重在对比和反讽,这些却都过分集中和短暂,显得断断续续、道不清是含蓄还是廉价。
常常是卡通化、断片化的时候显得滑稽好笑(确实很有爱很好玩);而长段落、闪回的时候又意图表现生死轻重的对比。
但因滑稽和对比所营造的反讽意味,是性质有别的,杂糅在一起以后,使影片面容模糊。
编导似乎想把台湾文艺片与日本卡通改编影剧的风格融为一体,创新,也许是,但从这部片子看来,这种创新仍然是构思不明,没有找到平衡点。
我想,一种卡通化的或者说佯装滑稽的风格,是或如库斯图里卡作品那样统一于整体,在内里形成‘隐喻’的;是或如港片喜剧那样,做成反类型的。
至于真的要有文艺的内里、喜剧的佐料、又有卡通的节奏,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样,就得有巨扎实的戏剧性和形式感。
《父后七日》在这方面显弱,一开始展示出的纪录风,其实会是一个新鲜的可能性,不过被导演悄悄抹杀,着实可惜。
也许此类片是台湾片新的方向尝试,虽然开始得还是有些自恋和轻率,但无论怎样有新鲜感、本土味儿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往细的里说,向外的人物(死者未到场的妹妹、女儿)和向内的人物(阿琴、儿子、表弟、道士等)之对比的隐晦在文艺片中应该是故意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暧昧隐晦,但因为此片本身风格走向的模糊,而使这种暧昧真的成了模棱两可。
台湾电影似乎津津乐道的禅意,还有日本故事也常有的生死无常、浮生若梦的感受,对于年轻的作者们来吸引力仍然巨大,但真正能修成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更高境界。
在整个丧礼程序中,人物的质感被描画出来,有喜感,但目的为何、丧礼意义为何,是悬置的,它依靠人物质感加重来补充丧礼意义的缺席。
可是时而卡通时而文艺的节奏,缺乏溶解,它需要一种真正的解构和重构力量,但影片没有给出,至少没有明确给出来。
依然悬置。
仅是被描画。
在一场“哭爸”的笑话中轻易使这个意义逃遁了,然后又从道士的“把四分五裂的车祸丧者请回原乡”道出这种意义,但道出的仍然是意义的缺席。
生命与丧礼的轻与重,诗歌的“中”与“的”,因为前半段的悬置,到后半部分不得已用一些长段落甚至是直接的人物独白对白来解释和烘托。
风格又走向了别处。
七日的回忆,与七日的丧事,看见了人物质感的表达,看见了人物关系走向的轮回感,但看不见人物作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变化,不是戏剧性,是白描,这种讲述已经不纯粹,却又引入情节剧的情绪动机,笼罩在一片情感、调味料、细节物件的思恋之中——台湾片会有的自恋(并不是贬义)还是存在。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自己,怀乡,但归不去,出不来(这个真的是台湾人的集体潜意识吧。。。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观众不会再拿这种优质或者说幼稚的要求烦恼自己、苛求电影。。。
风格统一?。。。
那是艺术的事情。。。
而电影只是吸取一点液体来湿润眼睛,不就可以?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看完《父后七日》,期间,走去夏湾闲逛了一个多小时,乱拍;被人叫出去吃了一顿饭,人客满座的家中,带着耳机,看完了最后一段。
“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人客已经渐散去。
收拾衣服,走进洗手间,关门,脱衣服,打开花洒,开始洗澡。
水暖暖的,从头留到脚,闭着眼睛,电影的情节在脑子里一幕一幕的重放。
毫无适从的,蹲了下来,抱头痛哭,没有声音的痛哭 ,水哗啦哗啦地往背上打,时间好像静止,水那么温暖,赤身裸体,好像最初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可是感情,那么难以言说,只有无声的哭和哽咽,阿爸,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对不起,脑袋只有默念对不起。
那一刻,我才相信,其实很爱这个男人。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孝。
没有陪伴在你身边,电话也很少打,打了也很少言说。
昨晚,我打电话给你,想和你说对不起。
我说,爸,你在干嘛?
你说,在喝粥,你要喝么?我撒娇,说,要呢,要呢~你在那边哈哈大笑,说回来就有得喝了,记得去订票回家。
我差点在这边哭了出来,忍住眼泪,也哈哈笑。
终究没有勇气与你说对不起。
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糕,如果你知道了,你该多担忧。
有时候,我也经常忘记给你电话,忘记时间在一天一天的过,忘记你已经在老了。
我像极你的死脾气,不肯认错和沉默寡言。
却没有亲像你少年时去打拼。
阿爸,对不起。
从儿子拿《花花公子》类似的杂志放到父亲手中,我就知道它不会让人郁闷的喘不过气来,剧中人物特点非常鲜明,侄儿在台北上学,喜欢摄影,又对道士的工作很感兴趣,女儿一直在说国语,英语也很好,是个优等生,在台北有份好工作,儿子是个彰化人,也没出去过,道士一直就负责丧葬,他喜欢的女孩嫁到外地,现在满世界跑。
葬礼就这样把他们四人串到一起。
有共鸣的地方实在太多,看着女儿一直哭,其实也未必是真心在哭,讲笑话的时候,却未必不含着伤痛。
“原来哭爸是这么累的”,一句就道破了两人压抑已久的感觉,侄儿跟儿子谈笑风生,问到“你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却又静默不语。
对于丧葬,大多数人是没有经验的,只有跟着道士走,情感随着压抑而扭曲。
三个月前,我的奶奶去世,叔叔也是见人一次哭一次,我们也跟着跪,气氛压抑到了极致,化妆的时候,我跟老妈说,要是有个日本的“入殓师”该多好,可惜他们就随手那么一画,叔叔想给奶奶穿上好看的衣服,也不行,必须买他们定制的寿衣,道士叫你买什么,就照着去做,如同行尸走肉。
完全不能理解繁琐的程序的意义,我就如同电影中的小侄子,看看过程,跟道士聊聊天,走个过场,似乎置身事外一样。
每每感觉繁琐的时候,长辈就要告诫你,中国是注重礼仪的,哪怕是死,也要风风光光。
父亲很普通,甚至和我父亲一样,不能清楚地记得我的年龄和年级,关心我的学业,也只能问问“能上什么学校”。
老头还色色的在医院把妹,效果非常显著。
儿子是个超普通的人,在夜市卖小玩偶玩投球游戏什么的,过得肯定不容易,不过也很开心。
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人死去,不知每天发生多少回,得亏儿子的花花公子,“有医无医”的笑话,文艺的对白,有喜感的彩色遗照,倒掉的罐头塔以及温馨的回忆,这个故事才饱满而有活力。
让我们看到丧葬的美丽里面的情感处理的很琐碎,哥哥关心妹妹,道士对恋人还有恋人的儿子说“常回来看看”,父亲让女儿吃粽子,还有道士和阿琴最后的一段,都再平常不过,所以,女儿会说“我常常忘记”,因为它实在太经常发生,不过,他们就像洪水一样,一次又一次的袭来,在某个时间突然把你冲垮,在那一瞬间,回忆如走马灯晃过,情难自已。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准备降落
自己还没看,有点不敢看,有点儿想看。
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名字,让自己想起经历过的那一切。
附在这里的不是影评,但也是一种心情。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日子,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吧,我是说,你和他们的相遇,原本是命运中谁都无法预知的。
他们相遇之前,根本不曾预料到你的存在。
所以,你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不知道他为了一块饼子可以背很重的碳,走过山沟和山梁,背到县城里去卖。
你不知道她也曾经年少,为了当一个戏曲演员而跟自己的父亲斗争。
你不知道,他们从很小的时候,成长到离开故土,到底怀着怎样的心绪。
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不可能在那些送行的人当中,你只是后来才听说,他像一个战士离开的时候,身上的衣服还带着上一场战争中遗留的血迹,洗也洗不白,像一个士兵的烙印。
你只是后来才听说,她跟着自己的哥哥去找他,翻山涉水,只是为了去做一个军人的妻子。
你无从想象那一路之上,她的憧憬或者忐忑。
你也不会知道,他在西北大山雪域高原中的拼杀,他为了生存而鼓足所有勇气的时候,也不曾想到你会走进他的生命吧。
只是他始终有梦想,以为生活总还可以赐予他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还有她,你不知道在莽莽大漠中,她赶一个毛驴车,顶着风沙行进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那个乡村中最美丽的女子,现在头上裹着厚厚的毛巾,脸孔布满尘土的颜色,她喊一声扬起鞭子的时候,毛驴就奋力地向前砥着脑袋,冲向家的方向。
家,就在一片沙枣林背后,一排绿色的营房。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也许最青涩的那段岁月,似乎,这没有什么吧,你知道生命就是这样子的。
就像将来,你自己的孩子也一样会缺席你生命中那些青葱岁月,就是这样。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他抱起你的时候,那张瘦削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么?
那张被高原晒干晒黑的脸,被风沙吹得失去光泽的脸上,如花绽放的笑容,你一定不记得了。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她为了你和邻人的妻子吵架的样子么,她原本不善言辞,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了方寸,只知道哭着,但却卫护着身边这小小的孩童。
邻人说,没想到这个平素说话都不大声的妇人会这样的。
这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那时候你懵懂无知,也许还沉浸在某个小小的幻想世界里,在他们为你营造的温馨天地里幻想了又幻想。
你会记得他们的烦恼么,他那时候带着一个教导队,每天训练还老不在家,而她在一个小工厂做油漆工,每天替家具刷油漆。
你记得的是他们把你锁在了家里,只留下中午的一顿饭,他们没有时间照管你,甚至有了妹妹,也是一样。
你记得你自己要翻窗户出去才能去找一个大院里的男孩子玩,可是你从来都不记得,那些岁月里,他们曾经做过些什么,他们哭过,笑过,跳过,叫过,年轻过,也从年轻开始变得成熟,开始成为你眼里的大人。
那时候他一个月赚20块钱,他养鸡,在平房前面搭了一个鸡窝,你总有鸡蛋吃,那是因为那个小小的鸡窝。
她帮很多人刷家具,不赚一分钱。
只是为了让别人对他更好一些。
你记得他打你,为了你牵着邻人的狗四处跑,怕你不学习,你记得他扬起的鸡毛掸子终于没有落下来,只是轻轻地在你屁股上拍了一下,但是你不知道那时候他做着一个军分区的参谋长,要面对怎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去南京步兵学校学习,你不知道这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大老粗怎样混到了毕业,学习成绩还是5分。
这是属于他的自豪,可是你不知道,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说,这也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她有排成一堵墙的奖状,每年她都是先进工作者,她还被单位选做学习标兵,站在前面发言,这和你眼中的她多么不一样啊。
那是她的骄傲,可是你不知道吧,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能够说,这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就算是吧,就算是这样的吧。
你不知道,那一年你坚持要去南方闯世界,你从深圳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无论他怎样反对,你都铁了心要离开这个生活了若干年的城市,你走后的两个月,他领到了一本退休证,他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时候,你却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小平房里读书,你觉得你要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以为生命总还有其他一些你所不知道的惊喜。
你不知道,她在院子里被自行车撞倒了,腿上撞开了一条大口子,邻人带她去医院,血流如注,年轻的医生有些慌乱,她一个劲地跟医生说,你不要害怕,好好给我缝合,我一点儿也不疼。
等到过年的时候你回家,她腿上的伤痕依旧,你看到的只是她灿烂的笑容,她总是跟你说没事没事,你去忙自己的吧。
你知道,无论有怎样的缘分,总有一天,他们都要离开你。
你知道从一开始,你就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长一段日子,可是,你是否不曾料到,后来,即使到后来,你也同样缺席了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
就像一开始那样。
只是后来,你才如梦方醒,试图寻找一切与他们有关的日子,寻找生命中所有的线索。
只是后来,你才知道你所缺席的那些日子,经岁月磨洗,就像一本老书,已经很难辨认清楚每一行字迹。
所有我们缺席的那些日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时时刻刻的想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随风潜入夜般的不经意,某一时间猛然迸发。
那时,怎么躲都躲不过去。
我一直经验丰富。
屡屡夜半无人时哭得眼睛红肿如桃,之后带着泪痕心有不甘睡去,第二日又做无事人,笑得比谁都欢。
所以,我好怕看这样的电影啊。
它们一般定位精准,击中我的心脏,又不负责任,留我一个人,在无尽的感伤里,徒劳疗伤。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这句送别死者的话,让我欲哭无泪,犹如被鱼雷击中的小船,行将沉没,只是在水面上做无谓的挣扎。
剧情看似简单的这部电影,就这样让我的情绪跌入谷底,看似毫无翻身的可能。
家人笃信基督,因此亲历过与爷爷的生离死别,但对于所谓信佛的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熟悉,到底身在乡下,总有耳濡目染,那些情节,透着点新鲜,却又熟悉。
弥漫于电影中的看似淡却又无比浓烈的父女情简直让我崩溃。
强颜欢笑,假装自己不记得亲人已经过身的事实,若无其事,却不免在某个节点情绪坍塌,无法自控,只能以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才能拯救就要湮没的灵魂。
爸爸带着女儿骑摩托车在乡间小路,尘土飞扬,爸爸问女儿考试成绩,女儿自豪又带着些许满不在乎,说起自己的生日,爸爸居然随口问出“几岁”,女儿居然也不恼,轻轻说了18岁。
是一个多么为生计奔波的单亲父亲,才能记不住最爱的女儿的年龄啊。
爸爸停车,掏出藏在车座里的肉粽给女儿,还叮嘱女儿不能让哥哥知道,这句朴素而又偏心的叮嘱,让我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儿女一定都讲求缘分,即使手心手背都是肉,那块肉却总是更牵动神经,怪不得做父母的人,实在情难自禁。
作为爸爸妈妈最肉痛的那个孩子,看到这样的情节,实在无法镇定。
女儿把父亲的遗像背在身后,尘土中回家,恰如18岁生日,学开摩托,爸爸背向着指导,还边唱生日快乐,两幕情景交错,倍感唏嘘。
好难过,翻江倒海,却流不出眼泪。
让一个爱哭的人流不出眼泪,真是多么为难啊。
生离死别实在是痛。
只是这样的痛却不像生理的痛那般需要即时的抚慰,恍如融入血液般的某种液体般,在自己的体内默默流淌。
不经意的某一刻,调皮捣蛋式地爆发,让痛楚的人痛到不能自持。
女儿在候机室里大哭。
她给爸爸买了黄长寿。
她猛然想起,爸爸再也抽不上她买的烟了。
我又生疼生疼,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度经历我最不愿意经历的告别,我也会想起,曾经我也喜欢给我爱的那几个人买烟啊。
哎。
配角都分外精彩。
做shaigong的阿义尤其精彩。
哥哥的沉默以及乐观,我也好喜欢。
新潮的小表弟的乖巧,他的新人类思维居然兼容乡间最朴素的一切,真是让人感动。
如果父后七日赢得今年的金马,那我会好开心。
台湾这些年的剧情片,专注于通过细节来诠释宏大的思维,比如生老病死,通过平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看客不免联想自己的点点滴滴,又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认知,而对生命中原本就该珍视的一切,也许也会有感知的吧?
这个台湾文艺片的水准之高,已然直追日本。
父亲的葬礼,竟然可以用诙谐的幽默来表达,笑中有泪,绝赞。
里面的三首歌非常好听,开篇,在有议员的酒桌上,《爱情恰恰》(陈小云);阿梅和爸爸一起卖磁带时合唱的那首《伤心酒店》(江蕙&施文彬);以及在灵前拍照时张诗盈唱的《空笑梦.》(江蕙)。
找来原曲再听。
二姐江蕙厉害,陈小云嗓子真是靓啊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 ——《父后七日》有时候,人在电影院,我却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
黑暗的空间中,眼睛看着前方的一块光亮,那更像是在看自己,看经历过的人生,看那些长长短短被投射到了银幕上。
盖伊·马丁《我的温尼伯》结尾,电影从温尼伯的风物景貌回归到了家庭亲人。
听上去,絮絮叨叨的梦呓话语终于要结束了。
那一刻,导演本人的旁白声音变得更加深情。
到底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他对记忆产生了怀疑——说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哥哥离世,忘记了父亲在他21岁的时候走了。
雪花一般的斑点划痕,白雪飘零的温尼伯,我的故乡。
有时候,当你太想念一个地方,照片上的背景变得比照片里的人更重要。
看到一家人的合影,加上那样的画外音,不知道该说这部影片是太私密还是太感人。
几乎可以说是巧合,《父后七日》结尾,当朋友问起丧事,女儿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从某天听闻死讯的毫无防备到某年某月某天毫无征兆的泪水决堤,这中间,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这么个人又像散文体,电影应该是深情回首,女儿与父亲,往事点滴,慢慢落在心头。
当女儿和道士一起念到: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真是平平淡淡,句句上心。
由此,我愈发明白了一件事,丧葬过程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永远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好比无人光顾的地摊上,女人和父亲唱《伤心酒店》,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里。
我忘不了小时候家乡的出殡队伍,西乐腰鼓队、花圈大挽联。
当时真觉得诡异,死都死了还讲排场。
后来才慢慢懂得,有些东西真的只是作与外人看的,私底下还会为借钱治丧兄弟翻脸。
这一切还真是传统文化闹的,不过再闹,比起旧时的繁文缛节,头七十四天到三年服丧,那今时今日的葬礼还是简短了一些。
在这部电影里,死亡的到来是那么正常的一件事。
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但是其他人马上可以开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寻常生活的每一天,总有人都在遭遇死亡,可是多数人浑然不知。
师公和尚轮番来,看到这些片段,我想起了大体类似的故乡。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忠实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习俗,说跪就跪、要你哭就哭,请人哭丧还有不同哭法;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
中国人的红白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
喜事搞得别人下不了台,丧事又搞得别人动不了情。
轻描淡写的议员和小护士,寥寥几笔,《父后七日》变得不是那么悲悲戚戚,整个族群和村落变得清晰可辨。
我一直觉得,影片希望观众的情感是克制的,从而能接受女儿在结尾突然到来的情感崩溃,得到一种清醒的感动。
要知道,女儿在七天时间里也不是天天以泪洗脸的,有时候还滑稽可笑。
哭得越卖力,不代表你和长辈的感情深。
你不哭,那也不代表你冷血没感情。
在女儿难以入眠的晚上,我一度甚至希望《父后七日》可以安放点恐怖因素,就像《童年往事》里的黑猫,对死亡有所敬畏和恐慌。
后来也想明白了,那边是小孩子,这边是有足够心理抵御的成年人,所以一路下来,也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劳累更多。
除了那段父女合唱,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一段也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
太保饰演的父亲更接近于常人喜欢的一类,比《爸,你好吗》的动物园一段强了太多。
他其实记不得女儿生日,平时幽默笑呵呵,没啥大作为。
学开车的桥段也常见于其他电影,而挂画像那段就别有用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里,走队伍拿画像的都只能是男性子孙)。
画像是父亲,倒挂画像就出现了虚拟的一幕,父亲倒坐在后面让女儿载——对应了之前的学骑车。
就如原著和电影一样,女儿用个人仪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祭奠。
而同样是这部《父后七日》,它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奔丧往事和定格在51岁的父亲。
有些东西不能忘,或许,也不会忘。
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依然会忘记……【外滩画报 见刊有删减】
很多友邻喜爱这部电影,我也以为是亲情感人。看后感觉:台湾风俗介绍片。。。
主打亲情牌,但戏份不够厚重,被一些葬礼之外的细节冲散了
父后七日,葬礼进行时。今天你的身体准备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这一生最荒谬的旅程启动,无医”鸣笛的回家路。哭要时机也很累,回想起你唱歌,与十八岁的肉粽。往后中,常常忘记你离开,只有哥哥坚守摊位。思念又不知不觉变得很重,辗转各国,看到你生前所爱,泣不成声到兀自决堤。
Wtf 无感的台湾片 金马奖? orz
電影拍出了台灣喪禮特有的荒謬感,真正的悲傷與思念從父後七日開始.........
太平淡了,不觉得有什么意义。
即使你死了,我的生命還是繼續。但我會很想念你,真的。
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感动~~
看了一半也算看过不?
待写影评
从此开始讨厌台湾电影
很偶尔很偶尔吸烟时,的确会想起爸爸。
父爱,生前之轻,世后之重。“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本片让我想到了【步履不停】【东京物语】【入殓师】等无数个经典,当然【父后七日】是独一无二的!★★★★
很能体现写东西的人拍电影的质感的电影……2.5吧,或许是一篇优质的小说,但……
我是覺得挺失望的
没有一味的煽情与悲哀,只是在看似夸张的葬礼里把真情慢慢讲述。看的有点不习惯。
一句话点评: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故事本身承载不来!简单而言:这就是一个关于女儿对逝去父亲的怀念的剧本,三星全部给了这个故事;同时也从中看出了不少台湾对风俗文化的继承;感情戏很细腻也很真实,喜欢!
原谅我在某种程度上难理解
女主角Cute。台湾的葬礼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