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赚钱生活,已经多久没检视内心,已经多久没看过一页书,一眼电影,已经多久没上豆瓣了。。。
一日不上豆瓣,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从现在起发誓,每周至少上一次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安静的、丰富的人儿们,让人感到在干燥的沙漠下面,有湿润的秘密花园在。。。
今天下午是值得的,今天下午全部给了《关键判决》。
我一下子看清了,自己可悲的生活,一下子被击倒,泪流满............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get ready and suddenly life slaps you in the face. But the good part is, your voice is like a beam to those who are fighting the same battles. And when people come, you'd know you're not fighting alone. Your bravery counts. And your bravery inspires.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保守派非裔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为大法官,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在做背景审查询问时收到俄克拉荷马大学法律教授Anita Hill证称托马斯在数年前作为其上级期间的性骚扰行为。
任命听证会上,司法委员会的共和党议员们并不公正,选择性听取证词,肆意发表攻击证人人格的评论,即便Hill自愿做了并通过了测谎,他们还阻挠其他指证证人参与,而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议员对这些手段几乎未作出任何回应。
Hill教授未在事发后马上说出真相的原因,与其他受害者一样,本就是希望避免这些羞辱和影响,她回了家,收到无数女性表述个人经历的信件。
事实结果是,托马斯成功通过了任命,担任大法官至今。
而次年的国会选举,女性当选数量显著增加。
性骚扰和性侵的发生本无关国籍、种族或者政治倾向,但如何对待这类事情区分了你是什么样的政党、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国家。
2016年特朗普当选。
2018年中期选举,截至5月,众议院党内初选已有72位女性胜出,其中民主党人62位,而1990年11月总共仅69位女性党内胜出。
看到一半的时候,一度决定放弃这部电影,尽管导演表现得相当谨慎,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美国主旋律的电影,毕竟有珠玉《聚焦》在前,历史记住感谢的,永远只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以我连短评都想好了:1、永远不要惹学法律的女生,尤其是法学院的女教授 2、我还是会推荐这部电影,因而它是一部完美的练听力的电影 3、nice to meet you,cam,it is wired to see you being that serious and speaking rudely 好在当时一边做其他事一边看,就继续看下去了,然后我决定改掉我之前想好的短评,改成:众生百相罗生门,我们喜欢看电影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往往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所以很清楚可以看出孰是孰非,而现实恰恰是因为没办法百分之百确定,才会有那么多变数,或者真的没办法从表象看出来什么。
结尾的时候呢,我想再改一下我的感受,虽然有点不恰当,但老话说得好,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一件事当时可能是输了,当时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改变,才换来更加明亮的未来。
所以,为自己的信念斗争、为大众博得胜利的人值得尊敬,没有获得成功同样值得尊敬。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很好的,至少很写实的(real 写实)展现了那段历史,以及它的意义,不应该被人忘记
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下午专门空出时间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足以让人思考许久。
片头托马斯的前任大法官说道,“一条黑色的蛇和一条白色的蛇没有区别,它们都会咬人。
”点明这部片子不是在说种族歧视。
这是一部主题很明确的政治电影,讲的美国90年代老布什当政时期,提名一个黑人大法官,而这个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遭到黑人女性的性骚扰指控。
事件略显微妙的是,女主指控对方的性骚扰都是语言上的骚扰,因此没有物证,双方也就此展开了各执一词的辩论。
挖掘这个事件的是名参议员的女助理,(这里插句,女助理是梅姨的女儿饰演就叫小梅吧)小梅发现后交给了另一名对这类指控有问责权的拜登参议员的助理,不想管闲事的拜登迫于压力只好开听证会。
听证会是全片重头戏,法学教授的女主安妮塔面对这种场合逻辑清晰,话语理性,即使在拜登目的不轨地将家人请入庭内后仍能尽量保持克制的陈述那些污秽细节,高高在上的参议员们似乎无法击倒她,然而能言善辩的不止安妮塔。
被控的托马斯更善于对峙政客,一针见血,生生把性骚扰的问题转移到种族歧视,把施暴者转化成受害者,就连白宫里的那些老油条们都感到错愕,一下子坐立难安,所以这样的听证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安妮塔也看到这点,可以转变局面的另一位受害者不许上庭,能直接定罪的录像带记录不能合法作证,由半数支持托马斯的参议员们组成的委员会下,她能伸张什么正义呢?
参议员拿她当年的懦弱攻击她,要求重复叙述当时变态的情景羞辱她,她改变不了托马斯称为最高法院的结果,可她做到了说出实情,即使代价很重,可当回到大学,看到学生们敬意的微笑,办公室成箱的来信,她明白了自己这样做的意义,受伤是很痛苦,可她不是一个人。
看到安妮塔在听证会自述的时候,脑海里想到了《纸牌屋》里被性侵的女兵。
为什么一个性骚扰的控告竟然如此难下定论,因为这是政局,政客们不关心谁对谁错,什么正义良心,他们只关心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托马斯是部分参议员利益团体的一员,甚至是总统利益团体的一员,为了任命自己人总统甚至不惜搞出“被爱妄想症”诬陷安妮塔,即便是总统又如何,他也只是一个混迹政坛的政客,一个演技卓越的混蛋。
电影里很多细节使剧情更加丰富和多元,安妮塔第一次面对媒体发言时,白宫新闻办公室里一个白人男员工看着电视说,“这些女孩总以为向媒体求助,在摄影机前发言能够有所帮助,但每次她们都表现的很低贱。
”这时另一个黑人女助理白了他一眼,很快安妮塔冷静犀利的回答啪啪打了白人的脸,女助理反击道,“她看起来一点也不低贱。
”安妮塔在听证会做陈述时,刚开口说了句“主席先生,”就被拜登用毫无意义的“别让无关的人进来”的话打断,这种压制性的打断使得气氛一开始就带着歧视。
此后安妮塔说完,拜登又特意叫她的家人也进来,然后出人意料的让她再重复一遍托马斯是怎么骚扰她的,当着父母的面说出那些不堪的词语。
一是施加心理压力,二居然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托马斯赶到黄金时间做陈述。
听证会开始期间,办公室里的女秘书随着每个人的陈述结束修改起伏的选票。
小梅见安妮塔孤立无援,于是在同事提醒下去找自己的boss肯尼迪议员,说服他为安妮塔说话。
指控开始后,国会的女议员们成群结队找拜登讨说法要求他推迟对托马斯的任命投票,拜登以程序为由让她们自己去游说议员们,大妈们便强势的开启刷票模式。
托马斯的拥趸者挖掘安妮塔的黑点,发现有人说她把毛夹到试卷里,并打算用此来攻击她。
可这时连拜登都开始觉得无理取闹了。
准备去听证会前,托马斯忿忿的对妻子说了一段话,“那些肆意评判我的人,有一半都是自己生活在道德阴暗面的人,金钱交易,性骚扰,也没见有人指控他们,打乱他们的生活不是么?
是,他们屁事没有。
”可以看出这段已经证明了他确实骚扰了安妮塔,做过的人才会阴谋论别人也像他一样,他不觉得自己冤枉而是觉得自己倒霉被人告了。
看到安妮塔退出,托马斯任命成功时,真的感到很绝望,国家体制,政局浑浊,人性泯灭,然而这次听证会后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女性地位的崛起,大众思想的转变,民权法案的签署。
事情发生后,不必追溯当初为何妥协,而是在犯下错误后吸取教训,以此为戒。
就像片尾安妮塔说的,“我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所做的都是恰当并且正确的。
”
在两党博弈中,其中有人找到托马斯 租看色情录像带的记录证据 ,可是工作人员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上帝有和它相反的法律,我们不能被披露公民私人观片记录。
即便如此,也不能破坏公民隐私的权利。
这部片子,不仅仅折射出性骚扰的问题,女权发展的问题,还有种族歧视问题。
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 。
本片的结尾最为惊艳,与 《聚焦》 一样,没有盖棺定论式的说教;而是 展现了事件的历史性 , 注重这次事件对于美国女性发展的影响。
无数封给希尔的来信代表了全国各地女性的心声。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契机 。
这次事件后,美国女性维权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性骚扰的意识也得到了普及和增强。
这让鱼叔想起了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宗新闻——南方报社的记者涉嫌诱奸女实习生 。
听起来貌似比本片中的性骚扰事件 还严重 。
这个新闻一度成为话题热点,各大网站上尽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人们也不断谈论,可是之后呢?就这么结束了?
Confirmation——改变历史的听证这是一个没结局的故事。
讲述了一场对美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听证会。
故事本身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非常写实的描述老布什时代因提名大法官引发的政治风波,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性骚扰受害者的控诉,法官的反击。
当然,从中也可小窥一下美国的政治司法制度。
作为中国人无法想像电视上播出这种听证场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光是场景描述就足够令人不安。
而抛开故事,生活中也常常见到针对女性的话题,各种潜台词,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一笑置之,谁也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不公。
中国女性的平等地位没有经过女权运动艰苦的争取过程,被动的获得了平等,就像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国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她们仍然是沉默的一群人。
受害人真的是“受害者”?
或者是政治斗争的棋子?
候选大法官清白吗?
真相如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而结果如何似乎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敏感的问题摆到台面,全社会参与进来,从而推进一种改革,从法律、社会、政治制度上真正严肃看待一个问题,真正严肃思考一个问题。
这场听证会的结果:妇女的权利受到更广泛的尊重。
借“古”讽今的《关键判决》很有力量,它直接瞄准当今社会竟仍屡见不鲜的性骚扰以及挤兑、歧视,送出了又一击重拳。
其实只要知悉出品方和题材,就知道电影大概会讲什么。
黑人,女性,口头性骚扰——弱势群体遭遇强者侵害的真实故事放在HBO,通常会在“政治正确”的道路上走得足够决绝。
所以不难预料的是,电影再“中立”,也会用镜头语言坚决地背离有争议性的政客,而站在更具正义性的弱者这方,重现她维权的艰难与最终的“胜利”。
《关键判决》所聚焦的背景,便是小布什任期内的一起任命风暴。
1991年,在克拉伦斯·托马斯被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之际,当年的助手安妮塔·希尔爆出其性骚扰往事。
沉默十年后,她在时势所迫下,站到了风口浪尖上指证克拉伦斯。
在那个年代,女性地位仍受倾轧。
身为俄克拉何马大学法学教授的安妮塔,在面对肯尼迪参议院办公室调查员瑞奇·塞德曼邀约时也明确指出隐忧——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受害人往往被当成恶棍。
何况,一是面对位高权重的对手,二是所历之事并不易于启齿,三是非但没有真凭实据,事情也过了十年。
在听证会盛行的老男人俱乐部规则下,黑人女性受到的掣肘、排挤与打压,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她站出来指正的过程中,也确实遭遇到许多政治上的诋毁,名誉受损,工作遇挫,甚至连为她说话的同事,也有连带伤害。
所以,并不难理解这位自认怯懦过的人最终选择退出,是为了不愿让更多人劳心劳力,特别是受到牵累,毕竟这场战斗似乎大局已定。
与年初大获好评的《美国犯罪故事》等作品相似的地方是,《关键判决》也着意在颇具还原性的表演中,加入听证现场录像、新闻报道、人物采访与游行示威等大量史料来强化真实的观感。
对于不同团体与个人的言论、立场,包括克拉伦斯镜头前后的沉着与悲愤表现,电影都在着力客观呈现,让二十几年后的观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当年的大冲突。
而故事的实情虽然扑朔迷离得一如罗生门,但在带有倾向性的视角下,电影还是侧重体现了安妮塔这个温和沉着而内心强韧的女人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事端。
编剧苏珊娜·格兰特把当年《永不妥协》的那股韧劲注入到安妮塔这个真实人物身上,而女主角凯丽·华盛顿则把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
逐渐聚拢在她身边的一些斗士,像是调查员瑞奇、教授查尔斯以及老友索尼娅等,颇有《聚焦》团队那种即便势单力薄也要倾尽所能据理力争的气派,非常激励人心。
不过,安妮塔与以往虚构的斗士不同。
在最残酷而荒唐的现实面前,她有极其敏锐的触感,知道事情的难,知道政坛的奸,知道舆论的恶,更知道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蔑视有多么深。
知难而退让人无奈,但通过对世道不平的讽刺,《关键判决》展现了雄浑的力道。
西方国家站在如今的文明进度上,对于平权运动的热衷向来让人瞩目。
黑人、女性、残疾人、LGBTQIA以及各种遭遇不公的人群,都在不同的故事中挣扎出别样的光彩,也特别鼓舞人心。
《关键判决》也是当中一员。
在安妮塔“落败”返乡后,看到了学生对她的尊重,以及满室的信函,看到了默默忍受相似遭遇的收银员视她为替自己站出来的人,那一刻,其实很多事情都值了。
更何况,此后公众对于女性地位、性骚扰等多种权益问题,都有了不一样的深思。
这也实现了瑞奇最初的“预言”——“对美国女性的生活产生真正影响”,而安妮塔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挺身而出。
不管怎样,每当我们看到不公被斧正的时候,仍会觉得心潮澎湃,并愿意驻足思考。
能如此这般,便是这类电影孜孜以求的意义。
(原载于《看电影》APP)
本片以当年托马斯大法官被提名时爆出的性骚扰事件拍摄,托马斯被提名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时,曾经的下属希尔教授指控其曾经对她进行言语上的性骚扰,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对此进行了公开的听证会,最后参议院还是通过了托马斯大法官的提名。
从影片来说,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不太可能有戏剧性的变化,但很巧妙的把当年的新闻素材夹杂在影片中,使人感到影片十分真实。
这种手法也会使很多观众感到过于平铺直叙而令人乏味。
但是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给影片大大增色,特别是在听证会上的大段发言,情绪饱满,神态自如,很好的诠释了两人的心态和应对。
当年的这一事件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是罗生门,双方各执一词,也缺乏明确的证据,而且当事双方都还在世,托马斯大法官还是现任的大法官,所以影片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
然而,影片的视点是以希尔教授为主,表现的篇幅也远远多于托马斯大法官,隐含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其实托马斯大法官虽然通过了参议院的提名,但他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了严重的影响,说名誉扫地也不为过,也造成了托马斯大法官在就任后长期不在法院审判时发言,被自由派大力攻击不能胜任大法官的职务。
然而我们从托马斯大法官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和法律素养的美国法律人。
但是作为一名黑人,他却持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立场,这在美国黑人中是比较少见的。
他被提名时所经历的事情又更进一步影响了他的立场和心态,所以在最高法院中,他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彰显,同时屡屡被外界质疑他的素养和学识。
所以说,托马斯大法官的被提名和进入最高法院,就其个人来说既是成功,也是一种悲哀。
女人在生活和职场通过肢体、言语、电话、社交软件、胁迫发生性关系等方式的性骚扰很普遍,都走法律流程显然不可能,还会被人说玻璃心,小题大做。
公平大概是最大的奢侈之一 其间丑恶嘴脸之甚让我不得不快进几次
虽然结局让人惋惜,但是还是可以看到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性。不过政治这个东西,再完美的制服也会被它给欺负
Greg Kinnear 演的 Joe Biden 实在太像了
1、美国主流电影仍然是美国正向价值观输出的利器,这就是典型的一部;2、特朗普在大选期间频频被曝对女性有不当言论,然而最终成了赢得大选之前的花絮;3、这是一部没有男女主演的电影,事件本身是导演更想让观众关注的。三星半。
作为一个电影...居然这么平铺直叙...我无法理解!
流水账式的记录片,满屏的刷字啊
好气
片子很平稳克制,有潜在的倾向性但基本点到为止,涉及司法、政府、议会、媒体之间的复杂制衡与律动,以及对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再思考,细看还是能玩味出一些东西。“寻找什么是对的”,这叫做正义;“证明我方是对的”,这叫做政治。
1991年参议院进行保守派克拉伦斯托马斯的大法官任命听证会,法律教授希尔指称托马斯作为其上级期间性骚扰,共和党议员肆意发表攻击证人人格的评论,阻挠其他证人参与,民主党议员几乎未作出任何回应,希尔未在事发后马上说出真相就是希望避免这些羞辱和影响,后托马斯成功担任大法官至今。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和错的定义,但是绝大多数人在特定情况下未必能有勇气做出“对”的事情。这就是“社会人”,染缸出来的作品,不再单纯⋯⋯
說真的像Anita這樣能夠冷靜理性應對的高知女性都會遇到後續的詆毀和挫折,其他受害女性的處境根本不敢想像。
1991年美国大法官候选人被10年前女同事指控性骚扰。看点是听证会上的撕逼大战,以及政客们的丑恶嘴脸。在皇权社会这都不算事,节能高效金玉满堂。虽然结局并未能改变当事人仕途,但打扫房间总比藏污纳垢要好,更有推动社会体系进步意义。演员形似且表演很赞。
比纪录片多了点演技,作为电影也就是勉强合格了
真实事件永远比编馔更精彩,虽然伪纪录片的叙述使得片子比较平铺直叙,边线处理不够清晰,但全民参与权力抗争的政治氛围是独党专政永远追不上的,我们的政治意见在单口相声,在茶余饭后,在窃窃私语,不在传媒新闻报道,不在学校家庭教育,学生青年没有政治参与感是多么可悲的事,就像是被圈养的工蚁。
从结局来看,编导是相信女主的
三颗星给电影本身。五颗星给事件本身。
今年第23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潜在地对未来产生影响
〖2160629〗有点无聊!还是国家政体差异太大,在中国真心无法理解这些人和事,都在瞎忙啥?
真佩服美国人,什么题材都可以拍!真人真事,希尔教授和托马斯大法官谁说的是真的至今也无法判决,然而事件本身是具有开创性价值的,它引起了公众对性骚扰的重视和重解,更唤醒了成千上万被压抑的女性!佩服美国普通人,以公民的身份与权势斗争,争取权益和正义!平常心这部电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