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的老怪徐克歷三年光景終於把《七劍》帶下山,其勢頭之強教人引頸以待,然而最後結果卻是讓人嘆惜。
嘆惜之情並非出於影片失敗,徙費了我一只戲票;卻是為徐克差一步便可成就武俠經典的功虧一簣而悲嘆。
事實上,電影在各個視覺層面的表現堪稱無懈可擊。
其中包括整體氣氛的凝造、單打獨鬥的設計、群戰場面的調度甚至畫面分鏡構圖都盡顯徐克過人的武俠片美學。
電影的整體氣氛灰暗沉鬱,這除了靠偏灰偏素的色調運用外,演員服裝、道具甚至主要場景都完全貫徹著這種調子。
另外,不可不提的還有電影超水準的配樂,這除了於大戰時表現著戰雲密佈的磅礡氣勢外,對於渲染全片灰暗沉鬱的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素。
然而,就在各個技術層面都認真緊密的體現著完整統一的沉鬱基調時,夾雜粗鄙口語甚至英文(記憶所及是「我check過啦」)的廣東話配音版本一舉剎了泰半的氣氛。
接著是打正武俠旗號的武打劍鬥設計。
這環節由兼演七劍之一莫問劍傳青主的劉家良主理。
其武術的設計風格有別於觀眾近年都看得有點膩的袁式慢鏡唯美武打,卻是比較寫實地以快打快,令人目不暇給的複雜過招。
這一來切合了影片樸實的基調,不耍花拳繡腿也不攪誇張的多角度慢鏡頭重播,二來也重現著久違了的舊式武俠片武打風格,在這不太懂懷舊的一代反倒是一個新鮮的設置。
筆者最深刻的一場要數由龍劍楚昭南與風火連城的一場終幕大戰,二人游鬥於高牆窄巷間,相對全片其他武打場面顯得尢其別致,也同時展現了港式武打專挑在獨木椿、高樓邊緣或半天吊的危樓等等特別環境中對打的風格。
只是,好看不等於耐看。
令人眼花撩亂的複雜過招在一百五十多分鐘的影片中高密度呈現,再好看也怕會膩,尢其是武打場面的鏡頭非常短,剪接運動頻繁得令人追看吃力,甚至在刀劍的來往間未必攪得懂誰在刺與被刺。
此外,電影的核心-七把各具屬性的劍在戰鬥期間可不太能分別突顯出各自的特色和其應用。
除了楊采尼的「飛瀑劍」著墨得清晰一點外,其他六劍均顯得有形無神,這確使電影不免愧對了《七劍下天山》的名號了。
至於群戰的場面調度和分鏡構圖相信無需筆者多說,觀眾都有目共睹。
在這一環節,老怪和他的攝影師所呈獻的成品確有與荷李活A級大製作較勁的功力。
想不到此片還原基本步,捨棄電腦特技卻仍可使全用真人上演的《七劍》拍出如荷李活以虛擬的千軍萬馬所構建出的懾人氣派。
我想這得歸功於徐克和他的攝影師揚棄了荷李活大堆頭製作偏愛展示大場面的廣角鏡改以「七劍」焦點打鬥的跟攝,伴以超一流的配樂和畫面構圖,共同凝造出一種張力用以代替甚至超越「單純以壯觀視覺展示氣勢」的荷李活風格。
總體來說,《七劍》的美學自成一格。
片中度身訂造的服裝、道具和場景等巧妙地配合著外在自然環境,使整個電影的美學調子寫實地體現著中國山水靈秀之美。
這跟單純地大耍媚俗色彩的《英雄》與《十面埋伏》自是更能突顯我國文化恆古以來的美學觀。
而到了最後,筆者不得不指出《七劍》在視覺層面大成功背後,令其功虧一簣的致命傷-劇本-究竟有何失誤。
首先,本片改編自《七劍下天山》,徐克更把電影名字修訂為《七劍》,這不期然使人聯想到這部影片將是七把寶劍的故事。
而可惜一百五十多分鐘的電影交出的效果卻是令存心看這七把劍的故事的觀眾幾近進退失據。
其終究的原因在於改編情節的取捨失衡。
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寫武莊內的人物關係、寫七劍各人的情感糾葛、寫其他支節的續集伏線如華昭、王敏德飾的王爺等。
這些沒錯是原著精彩的支線情節,可對於《七劍》這電影的核心價值卻並不如其在小說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看得最不爽的便是楚昭南與綠珠的感情線和武莊內奸的一段。
愚以為前者的描繪著墨甚多卻依舊語意不詳,拖慢進度之餘又不能緊扣七柄劍的主題,應略得略;後者雖說關係到各人將躲入山洞的後續劇情,唯筆者綜觀全片始終認為這段龜縮駝鳥的劇情最沉淡無趣,況且中間的關鍵角色,也就是那內奸的前置著墨不深,攪出一個內奸是誰的懸迷根本無助推高本片的武俠奇情,因此愚以為大刀闊斧整段抽起以增整體流暢感反是聰明一著。
其實說到底,筆者一如多數觀眾般認為電影對於《七劍》的不同屬性以至七位劍客的背景性格和各自的劍技,這些電影的核心價值的刻劃是太少了。
徐克這著算計寧取較次要卻具通俗娛樂性的感情線與內奸懸迷而捨棄連串較難以影象表達卻是重心所在的七劍刻劃無疑使電影的格局和劇情的「量」增大,但此種浮光掠影式的涉獵則使電影的整體內涵下調一個檔次,難成經典。
總的來說,《七劍》在視覺層面的超水準演出證明徐克這次史詩式武俠巨製的嘗試已成功達國際一級水準,無奈在顧此失彼的情況下,一部經典武俠小說的內涵被犧牲了。
雖說有傳這次只是《七劍》的第一集,未完整的劇情該是無可厚非,只是鋪排歸鋪排,電影的重心-七劍-終究不能被偏離,而不幸地這次的《七劍》確令人不太能對準焦點。
看了些评论,基本是众口一词的指责这部电影,我就觉得心里不痛快。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徐克还是比较尊重观众的。
不知怎的,从《蜀山》开始,很多喜欢过的《黄飞鸿》系列的徐克迷开始不遗余力的抨击徐克的作品。
你们真的在理解徐克吗?
徐克在转变,难道作为观众的我们就一定要拿《黄》那个时期的电影标准去要求徐克吗?
不知道是徐克out了还是作为观众的人out了?!
其实作为一个导演,保持自己的风格和影片水平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难的就是追求变化和突破,用新的方式向观众表达。
徐克也许做的不够完美,但是他至少在努力!
就因为此,我尊重徐克和他的每部作品。
还有,我是花了80块钱在电影院看的《七剑》,我看了,我喜欢!
显然,徐导任督二脉还没有打通。
现实告诉我们,你可以有野心,但不要因此而变得浮燥。
这部片里,从头至尾不通的气息在四处乱窜。
最终没有办法融汇在一起,而形成令人震荡的力量。
当年,张无忌似乎也是如此,后来,被抓紧某种先进材料制成的袋里,用高气压压了一下,就变得如再造人一般。
徐导,你找到它们了吗?
不要以为每个人都会把希望寄托着七剑二里。
作品难的不是超越剧本,而是超越自己。
呵呵。
不知所云,不知所云。
说些正规的评价吧。
和前面网友相似,认为视觉效果最好的是电影开始部份,沉稳而用心,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很有冲击力。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一个红灯笼的部份。
打戏方面,确实达到了电影的宣传口号,少了一些东方不败里的那种飘洒,即显得非常扎实。
尤其是巷战那一场戏,在画面的细节上加了少许的电脑处理,显得非常饱满。
戏分处理及情节安排上,好象多少也受了大牌的影响,有点受制的感觉。
唉,人在江湖不由已呀。
要说到最不受大牌影响的,真是就算是张导了,偏了偏了,不说了。。。。
“影帝也救不了的电影”之一,这么多大咖,这么大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差强人意。
一心想造小人的男一和暧昧不清的前女友女一、欲迎还拒的未婚妻女二,乱糟糟的三角关系不知道他们在整个故事系里起什么作用。
还有那位世外高人(拐杖好出戏),那么重要的神剑说送就送,不管人家用了用不了,好像推销滞销商品一样,也不教几招,大敌当前还得现摸索现领悟。
高丽美人和二弟子感情发展的太快了,怎么就敢用命赌一个信任?
还有那灭火的一剑,简直神了,闪电侠都没这速度,还直接把石头地面劈裂陷了。
虽然最后坏人必死,正义的一方团圆美满,到底也不知道电影的中心思想是想体现什么价值。
以上是吐槽,然后夸夸,取景雪山大气磅礴,石城和农庄布景精致真实。
武打场面拳拳到肉没有飞来飞去和各种冲击波,夹道里的打戏更是酣畅淋漓。
甄子丹的狂剑客造型和孙红雷的光头悍匪很有视觉冲击力。
每个片段单独拿出来都是经典,为什么串成整个故事就不知所云呢?
听说是审批的时候剪辑了太多所以不连贯,希望有朝一日能解禁吧。
在看了不少关于《七剑》评介之后——比较关键的是《三联生活周刊》8月第一周的封面故事,在出差的路上把它蛮仔细地看完了——终于进电影院去会会这七剑,出来的总体感觉:乱!
实在要评价的话,就是:烂!
开篇还算场面宏大,天山雪景中七马呼啸而过,那些除了红色其他色彩都不饱和的场景,看上去都有点与众不同与徐克以前飞来飞去的武侠片也不同;但是到中途就有点局促,重点似乎在绿珠与甄子丹、张静初和陆毅之间纠缠,在两级半的边缘徘徊;决战部分没法看,除了打还是打。
陆毅用的剑让人印象深刻,简直就是抡着一条大铁板,拍上一个算一个;杨采妮的天瀑剑忽前忽后,没捅着自己实在有够幸运;号称七剑之精神领袖的傅青主,更是没有半点领袖风采,电影全演完了才想起来,这面目猥琐小矮老头敢情就是刘家良刘师傅!
人物最模糊的是黎明,看上去一付深仇大恨呆若木鸡的样子,教杨采妮舞剑的时候整个一个以泡妞为业的花花公子,偏偏这花花公子却好象还是七剑里最牛逼的家伙,不出剑的时候还蛮象回事,出了剑就让我想起《星战前传》里终于出手了的犹达大师——不过如此嘛!
剧情差,没有一个故事是讲完整了的;七剑和用七剑的人也没介绍清楚,杨采妮和陆毅上了趟天山就成了七剑之一,之前被风火连城的人追杀得满地找牙的场景不过刚过去了十分钟;徐克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七剑团队精神也仅仅是七剑学高中生一起去看日出而已。
最出彩的还是孙红雷,大反派演到入骨,但是对绿珠的几场戏也是瑕疵,幸好不是大BUG。
总之,宣传言过其实。
昨天凌晨,揣了一肚子火坐进汇泉影院,随即听到了叮里当啷的声响。
像这个夏天一样火热的《七剑》开始了。
半瓶冰凉的百事扔进肚子,那种叫作糖的东西粘在牙齿与舌头上挥之不去。
于是,整个看《七剑》的过程变得甜兮兮的。
直到七位剑客在暗红色的空气中绝尘而去,居然感觉那空气就像可乐的颜色,混杂着一种西式的气息,不绝如缕。
七剑停留在我脑海里的,原本一直是种连环画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几乎左右了我对新闻制作的要求,上个周五,早报做的七剑专题,也是那般的清清爽爽,我总觉它该带有清茶与雪莲的气质,那些剑以及他们的剑也应该冰冷清凉,仙风道骨。
无疑,现实中的《七剑》兜头给了我一剑,这一剑还是楚昭南手里的游龙剑,与其说是一剑,不如说是一棒,因为那剑在我的印象中,更像是一根囚龙棒,或者说是尉迟敬德那黑厮用的玩意。
挨上了就头破血流,一点受伤的浪漫都没有。
一直以为,武器崇拜应该是种精神崇拜,由武器及人,及侠之大者。
刚硬生猛是粗人使的家什。
这种想法延及至剑客自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当年我在看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时,就觉得别扭异常,远不如看他的《双旗镇刀客》来得兴奋。
看到王学圻的扮相,总觉得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把手里长枪短枪变成了长剑短剑。
那里面每一个刺出的瞬间,我不知道究竟是剑影还是火苗。
与《天地英雄》相比,《七剑》也是异域精神的产物,因此,我也更愿意把它称之中国武侠片中的西部片,当然也可以简称为西部武侠片。
(对于这一点,徐克导演恐怕会有他的道理,因为天山在古代原本就是蛮夷地区。
)基于这个原因,我也更愿意把《七剑》唤作是《七剑奇侠传》。
我的理由是,七剑当中的“侠之风骨”与“侠之形象”都带有明显的非中原色彩。
举个例子说,金庸先生在描绘塞外侠客时,常令其有异相,也就是打扮与长相都比较古怪,比如说《笑傲江湖》里的塞北名驼,再比如说《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都是怪异的集大成者。
而风骨呢,这些侠客身上都统统是“实用理性”,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塞北名驼想搞《辟邪剑法》,鸠摩智想练《六脉神剑》,金轮法王想成为中原武林盟主。
与金庸不谋而合的是,徐克创造的七剑身上也带有鲜明的异相和实用理性。
且不说韩志邦手里那把只有在老东北林业基地才能见到“伐木锯”,单是“风火连城”这一个名字,以及他老人家身上的行头,以及他手下的鬼脸与朋克头,就让人觉得,这里面揉合了太多的时尚因素。
由此,我也觉得,《七剑》如果要开发网络产品,是最好不过了,正面角色的那些武器和反面角面的盔甲盾牌都可以成为网民们争夺的荣耀。
在中国哲学当中,对于本相与色的迷恋本身就是一种低级趣味,中国哲学更崇尚上善若水,大道无形。
由此,张三丰最厉害的功夫也是忘字当头,而周伯通由九阴真经演化出的左右互搏之术,也基于一套忘的法则。
而徐克的《七剑》则充满了对器物的迷恋,其实再刚猛的东西,也必有摧之的克星。
如果那游龙剑与青云剑不是锻打了一半,而是彻底成型,就没有能克之的武嚣了吗?
我看未必。
相比而言,我倒是喜欢武元英手里的那把天瀑剑,它无招无式,意随所成,用剑与吹笛相类比,倒有几分中国武侠的精髓在里面。
在我看来,是《七剑》里最为靠谱的武侠精神。
与扮相相比,《七剑》表现出来的实用理性对影片内涵的损伤就更大了。
它不仅仅在阐释武侠的气韵上有些不靠谱,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徐克丢掉了侠之救赎的精神之美,而把救赎下降到了一种谋略的层面上。
虽然在影片公映之前,徐克就说过,《七剑》的灵感缘自黑泽明《七武士》,而且他把《七剑》看作是自己从心中对电影大师黑泽明表达的一种谦虚婉约的怀想与敬意。
但是,在我看来,《七剑》在气质上与黑泽明的《七武士》根本是两种产品。
黑泽明的《七武士》,以一种舒缓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救赎的精神之美,影片里面既有武士对于农民的救赎,也有武士精神的自我清洁,黑泽明借助影片还原了武士的生存和农民的生存,把无私与私欲放置在一起,相互影衬,从而深化了影片的内含;而徐克的《七剑》则比较平面,它所体现的救赎是单方面的,基本上是救人济困,舍神剑韩志邦直到最后还是儿女情长,似乎是被迫无奈才回到“七剑”中,精神上几无提升;而莫问剑傅青主基本上是个谋略家,是个指挥官,人性刻画极为单一;竞星剑辛龙子与日月剑穆郎也是孤独的孤独,快乐的快乐,非常平面;只有青干剑杨云聪多少有些意思,还有那么点自我超越的意味。
从整体上看,“七剑”对于武庄人的救助,过于理性,而且充满了谋略,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谋略的精彩压倒了人性的精彩。
比如放马的戏,找内奸的戏,摧毁宝库的戏,都是实用主义的,为了什么而做,目的简单,志在必得。
但完成了也就完成了,让人没有回味。
这也使我更愿意把《七剑》看作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片的根本原因。
那么,作为商业片的《七剑》是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呢,我可以说,好看。
但也仅仅是好看而已。
我甚至认为,《七剑》只不过是香港武侠类型片一个深化。
之所以说是他是香港武侠的类型片,是因为他没有超出以娱乐为特征的香港武侠片的窠臼。
香港武侠类型片中,情节与动作是最为核心的两大要素;《七剑》故事紧凑,非常抓人,进退的攻略、矛盾的积结,迭宕起伏,加上血腥刺激的武打场面,给人以流畅而痛快之感,非常切合香港武侠类型片的特征。
再加上风火连城这个人物的冷幽默,传承了香港商业电影无厘头的娱乐特点。
让人在紧张之余,时不时又有轻松一笑。
之所以又说其是深化,是因为影片在制作上更为精良,不是粗制滥造的香港武侠片。
它揉合了徐克《新蜀山剑侠》、《刀客》、甚至是《新龙门客栈》(李惠民导演徐克监制)的优点,摄影、武打设计、加上音乐制作均堪称徐克自我超越性的作品。
另一个深化层面是《七剑》更多更完美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体现出了现代电影的商业意识,在此可以举几例:例一:动物与人的和谐。
韩志邦与爱马“来福”的关系,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电影《马语者》,这段关于马的叙事,粗略估计应该在两分钟左右,它体现的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
例二:幸福感。
绿珠与楚昭南激情戏开始前的那段对白,体现幸福感对人个人生存的意义。
一个人不怕死是因为她没有什么,当她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当她感到幸福的时候,她就怕死了。
例三:爱情与信任。
还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对峙之时,楚昭南说了一句汉语,绿珠说你不信任我了吗,你也怀疑我吗?
体现了现代爱情体系当中的信任危机。
例四:家园意识。
依然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都是来自鸭绿江那边,楚昭南不断地唤起绿珠家的意识,这是寻找家园思想的体现。
除此之外,这两个人物的设置,也不能排除徐克谋取韩国票房的野心。
例五:利益博弈。
风火连城与王爷。
他们之间展开的是利益博弈,没有永恒的朋友,永恒的等级,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电影中畅通无阻。
例六:一见钟情。
刘郁芳对楚昭南一见钟情,而且在与韩志邦野合之前勇敢地说出来,这种爱情观与贞操观也是卖点十足。
例七:理解。
昭明与小伙伴们。
小伙伴因为华昭的“背叛”抛弃了他,但华昭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大家又手拉手,心连心了。
例八:距离。
杨云聪与武元英。
杨云聪说,距离越远,越容易失去。
所以他选择了与爱他的武元英保持距离。
例九:敌人。
武庄的人和绿珠。
与你没有关系的人未必是你的敌人,而与你亲密的人可能往往是要害你的人。
……例子太多。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现代意识,原因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电影的精神诉求,尤其是商业片,它要满足现代电影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要从电影中投射出商业社会中现实的价值观念,如果观念落后了,就往往不会被影迷接受;另一方面是电影导演的个人诉求,在我看来,《七剑》可以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与《英雄》之后的又一个武侠电影的高峰。
在这三部影片中,我最为推崇《卧虎藏龙》,因为导演李安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最为深刻,从中到西,从西到中,来去自如,无论侠骨无论柔情演绎都很精到;李安的武侠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每一个画面都透散出温润的感觉。
侠义之道与人生之道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而张艺谋,对中国古文化的理解有自己的特点,他过于喜欢从大处入手,琴棋书画似乎统统包办,但包办得有些不够从容。
张艺谋最大的毛病还在于他媚骨太重,功利心太强,以致于“不中不西”走火入魔。
而徐克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比较透彻,他的影片能做到表现形式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流于浮浅,这也是《七剑》最让人感到不足的所在。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徐克,几乎所有香港导演在流露民族性的反思时,都会暴露这一破绽。
在破解中国文化这一母题上,他们显然既不如内地导演,更不如台湾导演。
其根本演变,是香港电影一直是在浪尖上奔涌,它沉不下去,不自觉地就露出了殖民主义的尾巴,让人哑然失笑。
由此,《七剑》也必然地被盖上了香港电影的标签,通过这一标签,你能看到现代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潮流化因素,耽于感官之美,而丢掉了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核。
我想,对于徐克而言,或许也是一种别无选择。
他没有李安的性情,也没有张艺谋良好的形式感觉,他要把影片拍好,必然为立足于速度和力量。
由此,在看《七剑》时,我跟朋友开玩笑,他比《英雄》更让你睡不着,更让你眼晕。
拉拉杂杂写完这些,也不知靠不靠谱?
还请广大读者与影迷到电影院里去印证吧。
2005年7月29日
《韩非子·五蠹》有云:“侠以武犯禁”。
而徐克老怪沉寂几年后所谓的“旷世巨作”《七剑》,或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石,但见影片起始处,遥远的京城飞来一纸“圣上谕旨”———“禁武令”。
……两个半小时后,杨云骢遥指皇城方向,为《七剑》续集做一注解手势时,我内心的悲凉唯有改编一句诗以形容:“念天山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曾几何时听闻,梁羽生原著《七剑下天山》冗长结构和庞杂线索因为徐克“人剑合一”的创意而得以消解,这原本是个上佳的“良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成为希冀徐老怪“重撼江湖”的粉丝翘首期待的劲爆理由。
然而,“立意存高远”却结结实实地蜕变为冰火两重天的“异形”———剑之寒冽却封冻了侠之热切。
“仗剑行侠”,在中国古典文艺中是相当高雅的审美意象,“剑侠”甚至成为难以分割的有机体,而“侠”之气韵的迷失和湮没,导致《七剑》只空余下物质形态的意义,不过是一组没有灵魂的镜头拼装。
见剑不见侠《七剑》无疑是一部泾渭分明、对立明显的主题先行作品,影片以京城里的最高统治者发布“禁武令”,引发以人头换银子的雇佣军(这个词汇比官兵更贴切)对于民间练武人士的大肆屠杀为起点,禁武的暴力机器和被迫反杀戮的七位天山剑侠展开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善恶对决———多么简约,如此简约的是非判断将原著中的国恨家仇、民族大义均一揽子消纳,就立意而言的悬念,一开篇即大白于天下,不由让人默数起近年来诸多号称史诗的好莱坞白痴大片,如《特洛伊》等。
配合被浓墨重彩(正儿八经涂脸上的)妖魔化和符号化的雇佣军战士们轮番表演杀人,“一根筋”的立意苦果已悄然种下。
当然,简约的立意也能引领丰富的内容,但是必须配合以妥帖的情节铺垫,然而,《七剑》当中,侠之为侠交代不清,而恶之为恶也语焉不详,好像每个人物都背负着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秘密,就是搞不明白啥时候给你露一下馅,尤其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山西名医傅青主,片中改装成明朝刑部刽子手出身,从极恶滥杀到极仁不杀到超仁再杀,兜这么大一个圈,却只有结果难见过程。
而轰轰烈烈的“七剑下天山”段落,两个愣头青惊诧莫名地接了剑,竟仿佛醍醐灌顶获得神启一般,稍微比划几下就见性成侠……其实这暴露了徐克一向以来遭人诟病的陈词滥调———“形式大于内容”,或许是过分迷恋自己的精巧创意,典型徐克招牌的“异化”病症发作了,上次发作是2001年的《蜀山传》,这次也类似,“剑”凌驾于“侠”之上,于是见剑不见侠。
那些名字听上去“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宝剑,将执掌它们的“侠”,遮蔽得面目依稀模糊,如果不到影片的官方网站查阅,很难一一对号入座———不过,这倒是推广网络游戏的好兆头。
话说回来,“剑”毕竟还是掌握在“侠”的手中,若然演员能跳脱出剑的光芒,一样能够气宇轩昂,可是,徐克并非一个能够激发培养演员的导演,就过往而言,他的作品中演员若是出挑,或是本身演技纯熟(如张曼玉之于《青蛇》),或是与角色契合妥帖(如李连杰之于《黄飞鸿》)。
《七剑》中,最招摇的无疑是雕琢痕迹最重的大反派风火连城,孙红雷舞台剧方式的着力表现将七位剑侠本来就拥挤的演绎空间折腾得更逼仄,“侠”们近生活化的表演处理,反而使形象更加寡淡———看不见侠气干云,倒觉得反派们举手投足妙语连珠颇为可爱。
见武不见侠立意的简约、情节的单薄再配合上演员的苍白表现,《七剑》在创意原初渴望达成的“浪漫主义武侠巨制”理想,最终却是暴力肃杀的武打场面先行抢占了观众的眼球,成为本片最大的看点。
虽然必须看到影片在武打设计上做出的强大努力,徐克此前一直声称《七剑》将以“真功夫”示人,于是影片完全扬弃影迷印象深刻的程小东式飘逸灵动的写意风格,这或许是对于吊威亚飞来飞去违反地球引力风尚的一种“反动”,硬桥硬马的洪拳宗师刘家良亲身上阵,董玮和熊欣欣在近身搏击和飞身腾跃上的强调,都增加了打斗的真实感和紧张程度,节奏和切换上都具有相当的观赏性。
但是,电影以“剑”得名,却放弃传统认知的轻盈一路,多用劈、砍、刺等力量型动作,甚至还借用执棍的方式执剑———刘家良转动莫问剑时不免被联想到“五郎八卦棍”,而辛龙子的竞星剑倒似两把匕首,均与以往“舞动”为主的执剑方式大相径庭。
《七剑》的武打“真”则真矣,却“尚武”有余,“任侠”大大不足,视觉上与“浪漫主义”难扯瓜葛。
而且,最重要的是全片武打中均弥漫着过分血腥的暴戾之气,首映时曾引发部分观众生理反感导致离场,而在香港更被分级为“二B”——— 不允许18岁以下人士单独观看,如此尚武嗜血的场面呈现,非但不能给人以魔高一尺侠高一丈的愉悦,倒是产生都堕入魔道杀劫当中之感。
如同片中孩子们吟诵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
总体而言,《七剑》是徐克迷失了武侠电影方向的一次迷航,这是侠气的迷失,出于对他的感情,我宁可将金素妍扮演的高丽女奴绿珠与甄子丹扮演的楚昭南的爱情戏理解为对开拓韩国市场的妥协,而缺乏常识地将红衣大炮叫做“小钢炮”只是纰漏,这些均不足道。
可是,现今两鬓斑白的徐老怪此次仗剑江湖却成搁浅之旅,他的迷失构成的“迷思”,或许应放置在香港电影甚至华语电影的大气场中加以讨论,方能发现真问题,或能求解出真答案,重树华语武侠电影的浩然正气。
http://www.blogcn.com/User7/ecnumeng/blog/23022449.html
满怀憧憬去看了七剑。
之前看到的片花感觉还不错,然而看完了却觉得很茫然。
看的过程心情非常平静,只在最后那场决战的时候稍稍激动了一下。
影院里也很平静,只有很少的几次笑声。
走出影院,还在回味影片中的情景,居然觉得像对这个片子说点什么,这对我来说是很少有的。
以往看完电影,如《功夫》《蜘蛛侠》《新龙门客栈》之类,会觉得很兴奋,很爽的感觉,但是要让我评论一下,还真不知道说什么。
想想之后,觉得应该是因为不够精彩,没能让我投入到里面,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所以有话要说。
之前看了剧情简介,不由的要把它和《七武士》来作比较。
都是七个战士保卫村庄的故事。
虽然影片开头字幕指出改编自《七剑下天山》,可是看起来除了时代背景,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而时代背景并不是导演要强调的。
访谈的时候,大都谈的是七把剑。
那么还是来和《七武士》比一比吧。
首先是剧情,这该是七剑最大的硬伤!
套用手机里的一句词,徐克的片子“每一部剧情都有硬伤”。
然而其它片子里的剧情的不足被影片的快节奏和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给掩盖了。
很多娱乐大片都是这样来掩盖情节的漏洞。
在这部片子了,老徐放慢了节奏,从而导致大家有时间来回味剧情了。
于是很多地方显得非常不合理,特别是影片结尾处一个内奸就把大家都搞定了,那要那么多反派干什么?
七剑出马,风火连城全军覆没,那开始还要跑什么?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并不复杂的情节,为什么不能编的让人信服一些呢?
对比七武士,几乎没有任何漏洞,简单的主干情节,加上跌宕起伏的细节,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也许情节是中国电影一直的弱项吧,记得前一阵看到一篇评《天下无贼》的文章,对该片讲好了一个故事大为兴奋。
这一点上,徐克应该学习一下杜琪峰。
将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而不是学张艺谋的假大空。
其二是人物,七剑只有剑,没有人!
看完之后,剑的特性给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带响的由龙和两头跑的天瀑。
然而那些使剑的人呢?
只有有点傻呼呼的武元英给我一点活人的印象,其它的都只象是一个概念,一张脸谱。
在这样一部记录片式的电影里,人物没有活起来,很难让人相信这个故事。
七武士为什么吸引人?
因为他们是生动的。
不论是老练的志村乔,还是稚嫩的胜四郎,以及搞笑的千兵卫。
据说七剑会有4个小时版本,那个里面的人物会不会丰满一些呢?
持怀疑态度,人物的不足和剧本的不足是紧密关联的,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怎么会有好的人物塑造呢。
其三是动作,七剑的动作还是不错的。
最可惜的是没有给甄子丹找一个对手,最后在窄巷里决斗还是挺好看,但是毕竟孙红蕾的功夫太差,令人遗憾。
刘家良自己的动作戏也拍的相当好,特别是开头那段在水中把马掀翻,很有冲击力!
还有辛龙子的敏捷身手也给人较深的印象。
然而在小处的成功,反而使得整个场面的把握很不足。
大场面的剪辑和调度有点乱,看了半天不明白那么多人怎么就没了。
最后说说扮相,七剑的形象设计还是不错的,但是反派的设计有点过火了。
特别是那些人的肌肉式盔甲,唉,徐克的漫画情节没法放弃阿。
既然是回归,为什么不能彻底一点呢?
七剑有英雄侠义,还有好多爱情,在我看来,这些爱情戏不算太烂。
比起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来可信的多。
不过一部短短两小时的片子要讲这么多东西,太不够了。
总的感觉,徐克在这部片子里放入了太多的东西,导致不堪重负。
想要记录片的风格,又不能忘情于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既要讲英雄侠义,又要那么多的爱情故事;要精彩的武打效果,有要实力派演员来表演。
七个主人公,除了师出同门,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导致影片象那把舍神剑,只有重量,没有了神采。
还是会期待续集。
毕竟像徐克这样认真拍武侠片的人几乎没有了。
他在探索,很艰难的探索,也许放开一点,放弃一点会好。
就像《蜀山》,几乎只有动画,但是还是很精彩。
要朴实就像《散打》,也很好。
太大的计划往往会失败,但愿下一部徐克还能轻装上阵!
注:最早贴在水木社区上,现在搬过来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知道徐克要拍七剑,只记得当时报纸上说的是:徐克蛰伏四年,重出江湖。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那一瞬间想起的不是徐克的样子,而是《新龙门客栈》最后老板娘在屋顶上唱歌的镜头。
那个时候一把大火正在吞噬她的客栈,歌声夹杂飞沙之中,随风而去,一切湮灭在大漠中。
现在想起来,对于徐克和那部电影,在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种崇敬之情。
接下来就是有如接力赛般的等待过程,在各种的新闻报道中,我没有在意那些俊男靓女,也没有多关注各个的演员自己的拍摄感想。
我只想盯住那个头发泛白,面容消瘦的徐克,我想知道他能在这部电影释放多少的能量。
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每个人心中的欲望都是一把剑。
我很喜欢这句话,但当我看完《七剑》,才发现徐克只呈现了七剑下天山,而那七个人的欲望却忘在了天山上。
《七剑》中打斗场面确实很好看,武器、动作设计方面都非常好,像杨采妮拿的那把剑以及对于这把剑的呈现方面都是非常有创意的,但是仅凭这些就想将这部期待值非常高的电影带到它应有的高度无疑是不够的。
徐克在这部电影中只显示了细节上的处理能力,在整部电影的全局掌控上却显得有所欠缺。
这部片子是部好看的片子,但是不好。
我给它打B-,因为我一直期待着徐克奉献的是一部A级片子,所以我还是有些失望,就将目光放在了挑毛病上了。
用剑者死于剑,原因在于佩剑者,其实也带着一种致命的伤。
七剑下天山,一言以蔽之:七人七剑,一片七伤:1色调坦白地说,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整体的色调处理。
尤其是一开始的大红(红灯笼)配大黑(风火连城的部队),又是在那种昏黄的背景上,让人看了非常的不舒服。
整部电影并没有让人感觉到,看到七剑下天山这个标题时应有的那种剑客飘然而下的感觉。
反而像是七个人一直在战壕里接受敌人的狂轰滥炸,尽管最后大胜,还是让人感觉压抑。
毕竟我们是在拍武侠片,清逸灵动飘然才是根本,要不然岂不跟拍二战的片子一样了?
个人觉得,如果用青灰色作主色应该会好一些。
2形象设计我不知道大家在没有影视作品角色形象影响的前提下,看武侠小说时头脑里想象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我自己是绝对不会把那个时代的坏蛋都想象成风火连城的手下那个样子:一个个穿着圣衣般的铠甲,脸上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图案,那个女的更是做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头,一个个操着祖国各地的方言,说话的时候再学学美国说唱歌手那种拽拽的表情……唉,真是服了,整个就是一个搞笑元素的拼凑,这不是人的创意,倒像是用电脑软件做出来得东西。
还好,七剑的形象比较正常。
3圣斗士情节我在看《七剑》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圣斗士来,弄得我很想问问徐克是不是也有漫画情节。
象前面提到的铠甲,一上来就让我觉得好像是冥王哈迪斯的部队来了。
七剑组队的时候,更是让我觉得这简直就是圣斗士么,一个老者在旁白,然后一把把剑象圣衣一样从天而降,楚昭南象冰河一样从山中破洞而出,再把‘为女神雅典娜而战’换成‘下山去救武庄吧’。
一个组队的过程在借鉴了圣斗士的方式后,显得轻车熟路,但是这么简单的组队,实在是有些无味。
4剑读过武侠的人,尤其是读过金庸武侠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手中有剑的剑客是不如一个心中有剑的剑客的,也就是所谓的“无剑胜有剑”。
其实这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很有道理的。
徐克是大侠,应该更清楚这一点,但是七剑中对于剑的作用实在是有夸大之嫌。
杨采妮在开始的时候仅能如常人般拼死反抗,出手无套路,心中无底气,怎么拿了一把剑再被黎明指点一会最后一战就变的那么厉害。
陆毅一开始没出过手,有多厉害不知道,但是他自从拔出了石中剑之后,整个人就变了,说话办事底气十足,一剑弄死对方一员大将有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真是让人一时间觉得上升的太快,有点接受不了。
开头那个老者说:用剑者死于剑。
这句话多有哲理啊,可是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是剑成就了人,而不人成就了剑,就更不用提什么人剑合一了。
这不是什么硬伤,但是让人觉得导演没有在影片深度上下功夫,只做场面,不教道理。
5视角我知道我前面说的一些情节方面的发展跳跃性会被指责为缺乏对于小说的熟悉。
我承认自己没有读过梁羽生的七剑,但是全国这么多观众,难道人人都要去读七剑再去看电影么。
这种要求就有点过分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的长度是2个多小时,应该算是比一般的电影要长了,但是还是让人感觉看的有很多的不连贯。
电影改编自一部更适合于排成连续剧的小说,但是电影情节的模糊确恰恰来自于导演太求全了,这个不肯丢,那个放不下,电影长度很快被塞满,但是情节上却还是缺三少四的。
其实一部电影,尤其是改编于小说电视之类的,应该将视角放在一个点上,努力做好这一个点,让这个点上的情节完备并且具有十足的张力,无论是反映矛盾冲突还是探求人物内心世界,都要努力做出深度,这样一来不仅抓住了重点表达了思想,而且从这一点发散出去的东西也足以涵盖其他无法细说的东西,就会促使很多的人再去读书,再回来看电影,不停的回味探讨分析。
毕竟电影主要的任务不是追求表现完整的作品,而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造成更多的冲突,达到更高的表现力。
电影改动作品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改的自圆其说就行。
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6人物大凡人物众多的作品,对于人物的处理一直是个难以逃避的问题。
七剑也栽在这个问题上。
徐克这一次忘了自己在《新龙门客栈》里发掘张曼玉潜能的方法。
那种去激发演员自身去表现人物内心的功夫没有了。
七把剑没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他们都被拯救武庄的事情牵制的无从发挥。
照我看倒不象是七剑侠气救武庄,倒像是武庄这个地方让七剑陷入其中,为了任务而忘记了自我。
七剑之中没有那个演员可能凭借在本片的演出而获一个有价值的奖,因为没有一个有机会去表现自身内心深处的东西,对于每个人的介绍少的可怜,只在交剑的时候晃了几个镜头就嘎然而止了,更别说什么探求了。
七个人本应该是七种风格,七个音调,抑扬顿错,错落有致才对,结果他们几乎是排排座吃果果似的轮流上阵,整体上就是一个音符表现七剑。
徐克对于七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太理想化了,反而有失真实。
付清主和另外天山四剑渊源极深也就罢了,陆毅和杨采妮这两个新加入的怎么就一下子融入了这个集体之中。
七剑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临时组建的队伍,倒像是磨合了多年,一起出生入死了很多次的一个完美团队。
虽然安插了矛盾,但是处理的太平滑了,猜疑,误解……可能导致七剑分崩离析的东西少的可怜,风火连城也够笨的,只想着要杀七剑一个回马枪,或者获得点情报去换酒喝,却一直没有想去离间七剑。
这样对手付清主也说他是个高手,要小心,真是有意思。
总体来说,七剑个人方面欠深度,群体关系方面太理想化。
整体性的不丰满。
7画蛇添足以前看我的黑道老婆2的时候,DVD封面介绍上说有章子怡,等看了才发现只是个嚼头而以,是为了再拍下一步做好铺垫。
这种事情很是讨厌,就象一个歌手唱第一首的时候就和观众们说自己下个月要唱什么一样。
无聊。
看过七剑的同学和我说到电影里多余之处:七剑里出现过一把剑,就是多客多王爷挖到的那把剑,说是旷世神兵,说完就决口不提了。
我倒不认为这个是情节上的疏漏,这根本就是赤裸裸告诉大家本片有续集,大家请期待的意思么!
唉,真是搞不懂,难道最后那个七剑上朝廷还不够么,续集的广告还要成双成对才行?
设置疑点不怕,但是出于这种心理就不好了,看看人家宫崎俊,片子里疑点那么多,但是人家是为了让片子有更多的神秘感,从来不拍什么前传续集什么的。
这才叫写意!
象这种为后面续集打基础的,还是叫画蛇添足好了。
七剑七伤,到此为止,我知道上面颇多苛评,别怪我,如果没有期望,哪来的苛评?http://blog.donews.com/waterouyang
神马J8玩意儿!
随着张静初一句脆生生的“上则为日星”,如婆娘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七剑终于算是结束了。
心中那万匹草泥马也逐渐停下奔腾了两个半小时的脚步,终于可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烂的片子?
如果说是本子烂,那梁羽生怎么成名的?
如果说导演太差,那么谁敢怀疑徐克的水准和江湖地位?
再加上虽谈不上巨牛,但也还算牛的几个大牌演员,例如:孙红雷啊,孙红雷啊,孙红雷啊。
巨牛的原著加上巨牛的导演,再加上还算牛的演员,就出来这么个完蛋操的玩意儿?
正当我对这个问题百撕不得骑姐,字幕滚动中显现一行字:出品人:黄百鸣。
尼玛啊!
顿时有看到了标准答案的感觉……
给三星是给梁羽生面子,虽然已经改编的面目全非。想学七武士,徐克肚子里的货还远远不够。
当年大片巨制 没有配音的江湖
透着浓浓的地下共产党打日本鬼子的味道
某天電影頻道撥放ㄌ
武戏很精彩,文戏没有脱离俗套,感情戏没处理好,感觉徐克想拍出史诗一样的东西,却限于篇幅很多没表达出来。
2024重看。确实颇为遗憾,各方面都挺遗憾的,明明可以更好。
有拍《七武士》的心,只有《蜀山传》的力。看下来第一感觉是学杂了,影史关于西部、武侠的元素几乎或多或少在片子里都能找到一点,最后反而喧宾夺主,丢掉了香港武侠片最重要的动作设计和江湖儿女:配乐再有节奏,分镜和动作设计的却一板一眼互不相融,人物和情节推进的也很潦草,看完甚至连七把剑谁是谁都没分清,想表达的又过多,纵有金句也无奈,更不用提决战文本本想升华出的人剑合一、人磨剑砺。大部分优点都是梁羽生小说自带的,徐克则用风火连城军三教九流感的美术道具完成了加分项,一大对比就是反派奇门诡道的武器对比“剑”,“剑”是正派、正统、正气的三“正”合一,而七剑来源是东北、西南、西北边陲,当这一切又嵌入反清复明、剑指东南叙事,政治性着实拉满。但今天看来影片还是遗憾更多,尤其对徐克和香港奇幻武侠片而言,宛如最后一口气
主要是有黎明在,整个就逊了
觉得有杨采妮小姐的片子都挺没劲的
上不了四星 但是也没那么差 杨采妮很好看 白脸那个女的丑的不忍直视 剧情略拖沓 但是好在打的很好看 整部片看下来 这些人除了爱杀人之外 还很饥渴
七个二百五,吹了一身黄土。
一部实验失败的实验电影不是徐克走的太快,是我们走的太慢十年后后成为经典,第一次立帖为证这部创新的电影,倒很像商业版的东邪西毒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香港就一直在像古龙致敬致敬了三十年
徐克的武侠世界是完美的。
这片子我没标记?我的印象就是杨采妮的扮相了。
两个半小时,真是要人命。
完全是对我心目中七剑下天山的诋毁。
奥运开始后,每天除了奥运节目,还会放关于介绍北京,上海(也许过几天就讲到了别的城市)都是BBC录制的,内容也很好,还讲了郑和下西洋,YLE每天也开始播中文电影,不过一般都是晚10点半了,开幕式当晚播的是十面埋伏,预告全是章子怡的画面.今晚播的是七剑,不管怎么说,比十面埋伏有看头
风格化,徐克总能做到。人物众多,2个半小时很难一一刻画,即便如此,完成度还是相对饱满。以甄子丹举例,他崇尚直面梦魇,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劝张静初喝仇人的血酒,带金素妍回到可怕的天窟,对黎明说自己的剑要自己拿回来。“以前不怕死,现在怕了是因为有了害怕失去的东西!”
太爱这种摄影风格了,这才是江湖。
可爱的孩儿快长大,金黄的天,金黄的花,金黄的大地在你的脚底下。可爱的孩儿要长大,今天黑溜溜的眼珠,明天将是你们的天下……~~烽火连城~~都是昨天可爱的孩子,今天都变成野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