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剧情来讲有反转性,并且蛮有吸引力,但有些舞台剧化。
演员的演技都在线,尤其是被提名的张学友,把人物内心的纠结,迷茫都体现的很好。
看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都蛮欣赏男主,一边是个和善的牧师,一边又是一个口中说要拯救世界的商人。
十分有男人魅力,他身边也一直都有“拨头发”得女人。
而女主是个温柔,知性,执着的女子。
从前半部分感觉都是女主在制造机会跟男主接触。
而男主也慢慢对女主有了感觉。
终于到了高潮的部分,就是那个山上的法吻。
本来就是女主邀请男主吃饭,并且一直说对酒精过敏的她却喝了酒,在男主建议去山上看夜景后她也同意了,在男主吻她时她也回应了,并且在吻后还问男主“你爱不爱我”。
任谁看了这一段都会觉得女主爱着男主。
但是在这个吻之后女主竟然告男主性骚扰,看到这的时候完全被腹黑女给惊到了。
在法庭上因为男主牧师的身份,所以对于他的道德要求较高,所以他一直处于劣势。
而男主律师在辩护时说出了女主曾有师生恋,并且曾差点破坏别人家庭。
而男主缺因为自己的律师说话太伤害女主而选择自辨。
看到这时更加深了对女主的讨厌,反而觉得男主其实是爱她的,并且是善良的,所以当多年后女主说“我原谅你了”时,我的反应跟男主一样即“我做错了什么事,应该用原谅这个词”。
感觉女主是在没事找事。
终于女主说出当天完整的经过,才有了剧情的反转。
我才明白了女主的想法,就是自己的虚荣心被破坏,自己的真实想法被说出。
她却给自己一个借口就是揭露这个男人的真面目而告上法庭,其实她只是为她的不甘心讨个说法。
尤其当男主说“我是那个男孩的秘密天使时”,女主表情的差异、其实都是她确实喜欢男主的证据。
所以在最后她说她只能站在老公的对面,因为她是有罪恶的。
而男主也才惊觉喝醉酒后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可怕,原来内心的自己是那么邪恶。
所以他明白了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不是错在没说“我爱你”,与女主无关,而是错在没有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恶。
所以他在最后跪下祈祷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问,也直面自己的内心,终于释怀的笑了出来。
所以人应该学会直面自己丑陋的内心,否则害人害己,终是过不去这心中一关。
剧中林嘉欣饰演的米歇尔是天蝎座吧...... 香港,并不只是警匪片下充满暴力与刺激的嘈杂大都市。
《暗色天堂》回到了另一种风味的香港,它把镜头对准那些普通人,剥开他们的内心,在一个狭小的格局中聚焦种种冲突,并在宗教与信仰的外衣下,披露了一段看似简单,却深刻剖析人性的爱情迷局。
但这种“以小博大”的野心,反而让影片缺失了某种普遍性,并不能产生波及更大范围的震撼。
当年的《男人四十》刻画了中年男性在爱情与家庭前的迷惘与困惑,极具代表性,生产了更多的共鸣。
而《暗色天堂》则仅塑造了一次情爱对人的摧毁。
迷醉张学友在两部影片中的角色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身份上却有着些许相似,一个是老师,一个是牧师,本来都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人,却同样被周围的人左右到自己的生活。
而有意思的是,这两次“搅局者”都是林嘉欣:年少轻狂敢爱敢恨的林嘉欣,以及对爱情充满幻想并陷入疯狂的米歇尔。
本片在观影中,看着张学友和林嘉欣的对手戏,总是会和《男人四十》出现某些记忆的交叉,可一晃已经十几年过去了。
崩溃人们总是很难卸下虚伪的面纱,杜先生想要通过牧师来洗涤自己,摆脱过去的自己,但最后发现依旧是相同的归宿。
信仰对人的改变,对人生的影响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以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种种撩动内心的人与事时,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剧中坏掉的灯管,出故障的汽车,都象征着杜先生的人生出现了些许症状。
最后神圣的教义与信仰,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女人轻易摧毁掉,而自己也终于得到了最为严厉的审判。
迷茫杜先生牧师身份的瓦解以及米歇尔单纯形象的崩散,揭露了男女在情爱面前的脆弱与无助,信仰在这种崩坏面前似乎是无能为力的,谎言与真相,最终都似乎与信仰无关,人性的复杂凌驾于看似简单的对与错之上,这是本片流露出的悲观情绪,于是我们便能更加清晰的理解“暗色天堂”的含义。
最后米歇尔走出法庭,打赢官司的她,却选择在阳光之下,带上了墨镜;最后被红酒泼醒,一脸茫然的杜先生,倒在水池里完成对自己的洗礼和审判。
本片的剧情推动有着自己的特点。
剧情看似以回忆的内容为主,试图在这个过程中解释现实中男女主角现在尴尬的关系,却故意“越梳理越乱”。
首先,主角的性格在回忆和现实间出现巨大反差,观众由此产生疑问。
而在一段回忆之间,穿插进来的男女主角在现实中的冲突与争论,又让观众对之前回忆的内容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悬在头上的疑问越来越大,故事变得模糊起来。
现实中男女主人公的谈话让观众陷入罗生门的境地,或许我们看到的,是男主记忆认知里的两人关系。
那么真相呢?
在零碎的记忆里,我们看到的回忆又到底是真是假。
最后通过男女主人公共同的回忆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这种设置让影片产生层层递进的观影欲望。
暧昧这种悬疑积攒到最后,真相的揭露便成为全剧的高潮,男女双方终于在五年后彻底得到了释放。
而他们今后的生活,或许就将永远堕入“暗色天堂”之中。
《暗色天堂》里,张学友在“慈爱”的牧师、严苛的老总、面临爱情选择的单身男士以及歇斯底里的中年男人等角色间进行不断切换,比起当年的《男人四十》更加充满挑战性,而到了如此年纪的张学友,作为有故事的人,在驾驭这样的人物时,就非常的顺畅了,因此获得金马奖以及金像奖的提名。
有意思的是,在所看的台湾配音版中,个别角色竟然会直接使用闽南语来展现人物形象,并且毫无违和感。
刚看完那部电影,男主跟女主出演的都非常出色。
这是部令人深思的电影,我喜欢看引人深思的影片。
影片是采用倒叙的手法解说,通过细微的碎片的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男主的态度从开始的逃避女主,回忆过去,然后激烈追求真相,到后来的做出忏悔。
女主则主动面对,希望男主悔过,到后来态度强烈对抗,到后来自己的更加激烈。
男主在回忆过程中的态度变化是非常大的,从头到尾。
而女主在回忆过程中情感变化一直在增强。
而故事也是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局这种顺序发展。
从男女主角的认识,到慢慢发展,关系慢慢拉近,后来亲了一下,是的,就是亲了一下,还是法式的。
按常理来说,吻了一下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估计也没那么严重,但这件事在电影里后果很严重。
两人之间打官司是到了高潮部分,一直在回忆的状态中,两人的对话也是相互对抗的。
矛盾点是男主不知道为何女主会有如此过激的反应,而女主也对于男主的态度感到伤心欲绝。
回忆状态女主一杯泼出的红酒为故事拉上了尾声。
我们在回忆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宗教色彩非常浓郁的影片,这也是很头疼的地方,需要有对基督教以及圣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非常遗憾的说不太了解。
再回忆一下其他细节。
过期药品事件这个事件在故事占的幅度比较大。
把过期的药品收集起来,再转送给第三国家,来做善事。
就这计划而言,从男主口中所说,美军军方曾经做过实验,说15年才会过期。
就美军做实验这个事件而言,可信度多大呢?
实验具体测试了哪些药物呢?
美军高层会不会因为一些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发表的声言呢?
(因为提到如果按过期日期处理掉过期药物,将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怀疑过期药物这件事件的善意度,可行性以及目的性。
药物的制备,像西药,我们知道利用化学反应得到反应物,而制备的反应物的药性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十五年貌似太长了。
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本身可能变质。
我们便把这一事件定性为坏事,或者恶事。
推动这一事件目的为何呢?
而主角所在组织是以做善事为宗旨的组织。
以这样一个机构做的事情。
可以认为笔者在泼脏水,是的,接下来继续那么干。
再说男主的形象,对所有人都很好,口碑极佳但是单身。
单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特别大龄单身男。
就对男主的评价,一个在影片经常出现女跟班(短发的那个),在不好看的男人中长的比较好,有魅力(貌似是这样说过,在男主开始接受的采访的时候)。
从男主的谈吐中,是个博学,谈吐不凡,与下属关系好,有魄力的基督教徒的形象。
再说单身,单身怎样呢?
影片提到挺多女生喜欢男主,但男主却保持对她们一定距离,但从影片中似乎有个相处比较亲密关系的,单身男性形象似乎可以他社会形象以及人格魅力加分,在私底下跟女人有亲密来往。
这可以从男主跟女主在打官司的时候知道一些,至于证人的证词可信度多高呢?
我们不排除罗生门的情况。
再说男主单身,为何还会吸引女主,除了单身以及人格魅力外,或许真有俄底浦斯情节。
有三四次提到Mr.Co,貌似是这名。
还提到女主旧同事的关系,女主跟susuna关系一般,本身女主就有点傻傻的感觉,还有比较直接。
这个性格对于故事发展非常重要,换一种性格,或许没有这样的结果,无论是比较怯懦,还是比较抵抗。
对于男主的影响,无非就是女主忍耐过去,或者两人私了,或者女主记恨男主,躲避男主,或者女主有轻生行为。
把一件小事扩大化,甚至摧毁男主的声誉。
然而没有事前准备,是不太可能的,不一定是女主的准备,还有男主留下的隐患,还有墙倒众人推的情况。
另外还要分析一下那个吻,亲了女主,从女主的问话来看是喜欢男主的。
而男主后来的答话便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了。
酒后吐真言的话,男主对于女主的态度,与对待其他女人的态度似乎都是一样。
男主得到一定社会地位后,女人喜欢他,主要因为他自己的人格魅力,社会地位,而喜欢他的女人都是虚荣的。
这个事情就大条了,“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六月寒”,古人诚不欺我。
喝醉酒容易坏事,所以劝人不要酗酒,此乃金玉良言。
所以就有后来的一些事了,女主的性格也对她驱使去做损人的事件有一定关系。
从接吻前后那个片段来说,男主算是很冤枉的,影片看来两人是自愿的。
这似乎是法律的一个盲点。
而我们说事件的偶然与必然关系来看,男主即使不因为此事堕入地狱也可能因为其他事情,一吻定惩,这个事件只是个导火索,男主的结局只是缺个契机,火星再小,能点燃炸药就够了。
而故事的结局,男主进入池水中,像是宗教的一种仪式,一种洗礼。
而女主冤枉人这一行为,即使对方是魔鬼,她的行为也堕落了。
最后她提到的,不能跟她的丈夫一起,希望能在看的到他的地方。
他的丈夫似乎也在推动这一事件的进行,即两人回忆的行为。
暗色天堂,虽然叙述的人与事情有如天堂,却是暗色的,光鲜的外表隐藏着另一层意义。
作者:毕方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993730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暗色天堂
一件事情,一个人,总是立体多面的。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时间认定的结果和定论是和自身的意识思想紧紧连接的,因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根据自身经历和所知的一切而得出的。
故事始终没有反转,而是渐渐展开。
醉酒下的两人都犯了罪,男主办公室里硕大的孔雀挂画凸显着他的傲慢自大,多年自律,受着社会上的赞誉,不自大很难。
女主的人物性格我并没看清,但我觉得女主叙述的男主是真实的,第三方旁观者对女主的评论也是真实的,例如律师法庭上对她过往恋情的揭露,同事说她“拨头发”……短评里那句说的真的很对:男主犯了傲慢罪,女主犯了暴怒罪。
人人都有罪,要寻得上帝的涂抹,认真悔改。
我觉得信仰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在上帝的爱里得永远,在认下的罪里得救赎。
以马内利。
细想林说谎是肯定的。
首先她爱的很明显,很期待,很失控。
其次她性格完全是分裂的,这样的她臆想而报复。
第三,酒精过敏的反应两次都没有出现。
只是她自欺欺人骗自己。
第四,末日审判,她丈夫说,希望他们在一起。
也就是升入天堂。
而林则说,希望看的见。
暗示她无法与牧师在一起,只能相对。
第五,杜是接受自己没有拒绝诱惑的罪恶,其实他是相信林说的版本的,所以非常惊愕。
这点不重要,因为,他一开始就错了。
饮酒,独处,明知对方喜欢自己而不明确态度。
第六,悬疑剧情。
呵呵,在新加坡航空飞机上看的。
刚开始发现不是正常叙事,就开始带着悬疑剧情片的心态来看,发现故事很弱,节奏也很一般,直到电影结束,一股戛然而止的感觉让我非常不舒服。
但是张学友怎么就拿奖了呢?
我关了播放器坐了一会,再品味一下,才发觉这部电影不是讲故事的,而是讲人的。
而且回忆一下,近年来看过的电影没有一部把人刻画的如此立体真实。
一方面,也是我认为的导演最想要表现出来的:杜天明在作为杜生和杜牧师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状态。
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他呢?
再对比山上二人接吻后杜天明对女主的态度,和5年后失去一切的杜天明对女主的态度,哪个又是真正的他发自内心想要对对方表现出来的呢?
这样复杂的人性表现和我们真正生活中拿来一比,确实就能发现这个人物是丰满的,不是贴几个标签就能阐述的清楚的。
另一方面,女主是一个虽然倔强但是温柔恬静的形象,从她想要原谅杜天明的表现来看她之前对于构陷杜天明是完全不后悔的。
但是她在看到得知完整事实的杜天明崩溃的样子后自己也祷告至崩溃,这个心态也是显得非常立体。
最后再说一说最后一幕。
刚刚点进来晃到有的评论认为这部电影是对信仰的批判,我倒是持不同意见。
5年后的杜天明一直以为自己是爱女主的,只是没有说爱她导致女主因爱生恨,构陷自己,导致自己人生陷入停顿。
但最后得知接吻后的自己是如此不堪的形象,顿时崩溃。
他的崩溃不是因为发现女主不爱他,而是一直以为自己作为杜生虽然很强势,但是内心是爱着众生,自己的事业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拯救世界;最后才发现原来醉后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真实一面竟然是如此可鄙。
最后他在喷泉池内祷告,以宗教形式反省自身,正视了自己的阴暗面,最终得以解脱,笑着走出了画面。
和前面杜天明说似乎主放弃了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还是表现了对宗教对于人正面作用的。
当然,这个情节其实在我看来还表现出了导演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信仰只是推动力,但首先自己要动起来。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拜佛陀就是拜自己。
1516年有段时间中毒般迷恋张学友,这部电影上映前就颇多关注,几年后终于找到观影途径。
非常反感影评里洋洋得意说林嘉欣精神有病的人。
感知不到只是你感受力弱而已,没什么值得自豪的。
也希望大家不要被他们影响。
最后一刻的揭秘,终于能理解来自女主的报复,非常合理,是我们卑微弱小的人,小心翼翼地侍奉,最后一刻却被强大信仰嘲讽背叛后的还击。
问题从不在于French kiss。
你清楚那几句羞辱有多诛心吗?
你从山顶绝尘而去,她趴在泥地里看你背影。
前面心疼男主,最后钦佩女生。
她真的告了他。
我喜欢欣赏神经纤细脆弱敏感的美人,我懂她的daddy issue,我了解感情漩涡中每个处于弱势地位的自尊者,如何一点点地挣扎,日夜不停地发问,他到底爱不爱我?
他是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
她一直以为他是她游戏里的天使。
几年后才得知真相,“我对你好是…我真的喜欢你。
”可你也无可避免地羞辱了她。
电影非常好,两个人都不见当年男人四十的影子,还是很流畅的故事,多处伏笔安插的非常巧妙。
他们还是好搭配,换了一种身份,整个人大变,我还是会浸入这二人创造的奇妙磁场。
从相识到相处的渐进推动,男人女人间的欲拒还迎,互相的勇敢和犹疑,那些平淡下流淌的情愫。
非常稳健,于局中人又确是惊心动魄。
后半段看得好于心不忍。
看大家生生把这段美好砸碎。
很开心在疲软环节黄爹出场,可惜法庭设置有些薄弱。
张学友其实真不错,酒后那些话只是男人普遍劣根性,但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自尊女人,她怎么接受得了,正视得了这样“吐真言”的折辱?
男人也是确实天真痴傻,他也一样还未剔除身上的婴儿性,不然怎么会想在法庭里寻求公义。
好难过。
好可惜。
为什么女生要承受这些,鼓足勇气靠近后破碎的梦境,来自一心拥护对象的轻视,可能会永永远远地绊住她,在梦醒时分,紧张时刻,亦或一切谈笑风生的对话中骤然发作,提醒她这辈子再也无法摆脱得了。
为什么要毁掉牧师的名望,去这样折磨,损耗一个好人。
为什么要让他经历这些不堪。
矜贵的人为什么不能永远矜贵,骄傲的人怎样才能不跌落凡尘?
《暗色天堂》(2016)是一部具有話題性的作品,過去香港圍繞宗教議題的作品為數不多,即使計算上福音電影也寥寥可數。
小時候看過古天樂主演的《邪教檔案之末日風暴》除了是查案外還是一部情色片。
大概十多年前香港的基督教圈子就曾經出現過「雙氧水」教會,即使同是基督教也有「異端」之說。
而在《暗色天堂》中的教會雖談不上是異端,但絕對反映出現代教會的保守與虛偽。
基督教是目前香港最多人信仰的宗教,要認識基督教並不困難,教會在香港各區遍地開花,問題在於是在於什麼的派別。
什麼「開放派」、「保守派」、「靈恩派」、禮賢會、播道會、浸信會、循道衛理等等都有不同的主張,同是基督教在釋經方面、在取態方面可以是兩個世界,即使是教徒也難以認清分辨清楚,更何況非教徒,即使是這樣複雜,《暗色天堂》也帶出了對信仰的迷思與宗教人士面對權力、面對利益、道德審判的方面。
電影改篇至莊梅岩編劇的舞台劇《法吻》,無論是原作者還是編導集於一身的袁劍偉都不是基督徒,但大部份香港人在成長階段也較容易接觸《聖經》、接觸到信仰,特別是教會學校是香港的主流。
自不然認識部份《聖經》故事、經文,例如是《箴言 9章10節》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出到社會投身或者上過教會的確遇過荒謬的人,例如叫你拍拖時不能親嘴、更何況是婚前性行為呢,兩個人拍拖只可限於拖手。
又聽過去娛樂場所會有邪靈之說,基督教不容許有「New age」之說。
有很多基督徒都要求別人成為他們,他們盲目反對同性戀、反對所謂主流的東西(例如是搖滾樂)。
本來每個人信什麼都是自由,但有些教徒令人心生厭惡也是社會上的浮世繪。
所以《暗色天堂》對於教徒的解讀未免是一部「敵基督」的電影。
如果要談到批判宗教的電影,國外的始終是吃香與比較純正的主要談到「神學」,羅馬利亞的《Beyond the Hill》(2012)就是一部批判東正教的「女同志電影」,在一座修道院裡一個女孩被認為是魔鬼附體而被釘死的故事,然而她只不過是太愛另一位女生,想佔有她、想帶走她。
東歐的「宗教電影」對神學的狂熱在亞洲人來說是難以明白當中的語境,但仍然是值得一看的。
神父.牧師不神聖,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暗色天堂》就沒有談到複雜的神學,而是寫出一個似幻似虛的愛情故事。
又或者是一個姣婆遇著脂粉客,反而因愛成恨的故事。
一件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將兩個人分開,成為仇敵。
一個吻,一句說話從此相見如同陌路人,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
在《暗色天堂》之前,香港已經有接近二十年沒有出過這種與宗教倫理有關的電影。
上一部同樣是探討「罪與罰」的宗教電影是1997年由趙祟基執導的《最後判決》,是銀河映像鮮有題材的作品。
提到《最後判決》最主要是兩部戲的男主角都是被女人誣告的,劉青雲演的神父一生都追隨上帝、守誡命,但他畢竟也是人,也有感情對女生動情。
而女生求愛不遂將他告上法庭,作為神父的他頓時身敗名裂。
無論他有沒有強姦此女生,世人對他的目光都已經定罪了,不到他有沒有解釋。
李若彤演的律師盡力幫他辯護,但法律還是沒有一個公平的裁決,一聲「有罪」就足以令他永不翻身。
他開始質疑主,主在這刻沒法守護他。
縱然在最後上訴得直,但在精神層面上再也回不去主內的世界。
信任一破壞了就沒法回頭,說《暗色天堂》與《最後判決》相似就在於這一點。
無論男性對女性幹了什麼都是被假定「犯罪」的,同樣偏頗女性的風化性侵的法庭戲可以參考楊采妮執導的《聖誕玫瑰》。
一個女人只要一句說話,一個行動就可以毀掉男人的一生。
而這三部電影的共通點是這些女人都是因愛成恨,都對於男人的誤會,由此可見女人說實話是恐怖的東西。
神父會犯錯,牧師也會犯錯。
他們都避不開情慾,《最後判決》裡的劉青雲錯了一次,而《暗色天堂》的Marco(張學友飾)就更加複雜。
通過旁觀者的暗示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多情種」,女生會對著他爭著投懷送抱。
也許他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吧,而他身為牧師不只一次與教友發生感情關係。
穿上牧師服就裝正經,脫下就是普通人無疑。
或許會說牧師也是人也會有生理反應,但他的行為或多或少是雙面人,口講一套,心裡一套。
教會一套,公司一套。
在感情的領域上超越了教友與女友的關係,引人誤會。
在電影裡他與前女友的關係雖然是留白了,但大致上是個怎樣的人不難想像。
當出現Michelle (林嘉欣飾)這種楚楚可憐,對自己一步一步靠近的人自然有想像空間,形造了這兩個人之間的曖昧。
曖昧令人甜蜜,曖昧產生誤會,從而關係破裂。
想不到五年後的會面,大家各走極端提起前塵往事,過去的是愛?
是上帝的試探?
誰是誰非?
其實不再是重點,重點是眼前呈現的是修羅場。
從頭至尾都是他們帶上過去的情感角力,Michelle一副神人的面口說要憐憫杜牧師,而杜牧師只想要一個愛與不愛的答案。
事實上他對待Michelle的態度就像是斯文敗類,在車上的一幕就道出他對女性的態度,完全與牧師身份要平等要尊重並不一樣。
祟拜權力的女生電影裡沒有聖人,牧師與Michelle都是雙面人,徘徊在道德與情愛的界線之中,為對方帶來傷害。
與《最後判決》裡的愛人與愛神之間的爭論不同,牧師的愛神也只是講講道、讀讀聖經,都是比較表面的人。
《最後判決》的愛神是劉青雲決定不還俗而選擇神而神沒有選擇他。
Michelle也不是愛神的,她只不過是借教會作渠道而認識男生,這個角色過去的黑歷史就反映出她是祟拜權力與年長的男士。
法庭的場景是電影版才有的情節,也是讓觀眾看到女主角謊話連篇。
而現代的法庭在風化罪的裁決沒法做到兩性平等。
在影片裡經過多年女主角還在充當受害者的角色,到底她在裝什麼?
而男主角依然說教,雖然他稱不上衣冠禽獸,他只是犯上了所有男人會犯的病。
利用宗教去掩飾自我,利用宗教去獲取社會價值與人的信任。
說《暗色天堂》是真實的確沒有說錯,現代教會就是如此腐化。
例如教會口說叫人十一奉獻,但知名的大教會會炒賣投機,又例如人人平等卻歧視同性戀,舉辦遊行與打壓性小眾。
在戲裡的教會就挺諷刺,教友私下亂搞男女關係,儘管牧師勸導但仍然阻止不了教友離婚的事實。
本身牧師也其身不正讓人有誤會的空間,更何況是俗世的人,即使有信仰也不代表是完人,是聖人。
電影展示了殘酷的人性,杜牧師就像是獵食者願者上釣,而Michelle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迷戀眼前迷人的男人。
偏偏事與願違,也許這部電影的爭議點的確很雞毛蒜皮,但往往就是一句話就是故事的核心。
丹麥電影《誣網》(The Hunt)就是因孩子的一句戲言而令到男主角在社會身敗名裂。
事實上《暗色天堂》這兩個成年人也很無謂,但其實有時人的自尊心一雄起就會有無謂的事情。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或者在人性面前他們都渴求得到答案,但最後什麼也沒有,只剩下空虛。
對話是無意義的,真理就真的只有上天知道。
《暗色天堂》雖然不算是什麼的巨作,對白甚至有點外露。
而為何張學友仍然得不到影帝,看過後就會明白他的生硬,也許角色實在太過複雜,內心的邪惡也太難演繹。
雖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電影帶出宗教人士塑造的虛偽與批判,在香港電影是個難得的題材,起碼有嘗試。
而且林嘉欣演的角色類近心理變態,這次繼《男人四十》譜出師生戀後來一個人神戀,對喜歡林嘉欣的觀眾絕對是喜訊,即使電影再出問題也足以彌補。
很坦然的说,作为死忠粉喜欢Jacky10年时间,从大学一年级的19岁,到现在的29岁;追过他拍的每一部电影,其中便觉得同框画面最舒服的便是和林嘉欣主演《男人四十》,当然这里不得不说,作为粉丝的我好嫉妒啦,男神新专辑《醒着做梦》里面MV凡事贯穿女主角的都是林嘉欣;anyway回归到电影上,这两年他频频出现在电影里,不管是爱情篇《月满轩尼诗》到客串篇《澳门风云三》到《赤道》大BOSS等等,早期他的电影就不一一罗列;总是保持他变中不变的特点,耿直与踏实。
先说说女一男一这个电影拍摄手法上还是有很多细腻表达,因为是嘉欣老公主导,所以把她拍的很美很有代入感;对,就是看上去很美,然后就没有了。
写实写的太过份,虚化手段和压抑感情表现缺乏张力。
男神呢,这次也是对自己演技新挑战,此处请让我流下口水,恩,对剧中他露身材还很不错哦哦~再吐槽下导演排MV的人,在节奏上和连贯性上亦然特别像做PPT或keynote,没有拍出我男神灵魂压抑的一面。
参考《如果&爱》你就知道他演技其实很棒的。
导演你真的需要继续潜心学习~再说说节奏这种片子需要一点儿耐心,你还是喝口开水,冷静冷静 最终说说收尾不得不说呢,这个导演的对比香港哪些迂腐老导演,算是技高一筹的了/开放式结尾,也给了这片子更多续写可能。
当然,男神的下一部电影应该是我的了``题外话北京首唱演唱会,去了他现场。
四面舞台,不间断表演了3个小时,然后各种升降幕;然后提词器这个东西对他来说就是“what?
当你的偶像是一个非常厉害厉害还特别努力努力的人,你除了follow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在学习~有一天希望你能出现我的音乐节,给中国的户外音乐做一个live 开场秀。
张学友演得太好了——身光颈靓,但是灵魂无立锥之地。
这种人简直历历在目,真实生活也可对号入座,自以为很有权力,自以为是神的代表,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自以为风趣幽默,教化小白兔人生的经验。
小白兔也没有正视自己,当男人指责她是红苹果的时候她恼羞成怒,自以为纯洁无暇,都是别人爱上,她踏入教会,不肯离开,内心也早已亵渎了“秘密天使”,但她不肯正视自己的欲望,山顶之后以神谕来打击对方的理由正是师出有名。
这样赞的剧本,导演差点改成爱情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34606/),本身就是险象环生啊。
只是到头来,两人都未醒悟,观众也没看懂,这是导演的力道欠奉。
山顶里男对女的指控放在最后,大概以为这里是个了不得的戏点,让观众“恍然大悟”女主角为何哭泣离开要施加这样的惩罚给男主角,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不如早点把二位的权力欲和得失心撕开来,后面针锋相对才够惊险。
Susanna那个演员好棒,配合牧师的每句话,哭的节奏声调都不同,她和牧师的关系暗中有亮,处理得很好。
“撩头发”的梗也很好。
法庭戏短平快也不错,只是黄子华那段——导演不懂取舍。
好玩是好玩,我也爱他,但这片有不是八星报喜,同学作业来客串吗?
导演的贪玩冲淡了电影的叙事。
是败笔。
开头牧师老公那段也是差,啰啰嗦嗦欲言又止绕花园,房间里又很舞台剧和电视剧。
这对男女没有正视自己的欲望,女人更甚,没有对方忏悔的原谅无非是自大的惺惺作态——《密阳》里用了一场戏来打脸真是高竿。
“抵制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向它屈服”(王尔德),权柄在握的人教无权力的人要远离诱惑,而未教他们认识自己,屈服诱惑的前提,是要去正视自己,也是很不容易的。
刚看完暗色天堂 很精彩 林嘉欣演技爆棚 将焦虑交托予神 靠圣经克服恐惧 但是凡人 可以行驶神的权力吗
表错情会错意
一起法吻引发的非礼事件
女主角是神经病。。。扭曲报复心理极强。。。节奏太慢,急死人。。。看到最后发现是这样,,,三个字:什么玩意儿!
一个法式湿吻引发的血案,从男主角的角度看像是宗教版的狩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也确实在营造一个百口莫辩的牧师形象,而结尾话锋一转女主揭开真相,瞬时道貌岸然的宗教形象坍塌。或许这电影太想拔高主题,既要拷问宗教,又要讽刺人性虚伪,所以整个案件的心理动机欠奉,表演倒是不错。
可能电影和舞台剧的搭建还是不一样 影片尝试用结果穿插在回忆中 推动情节发展 可在最后两个版本的对峙讲的并不清楚 所以并没有看到舞台剧之前我可以认为这是男性主义下女性视角的反抗吗?
装逼牧师和闷骚信徒的矫情故事,外文艺内狗血,舞台剧和宗教味都很浓,但文本设定太小题大做。结构并不好,前2/3铺垫过多,最后30分钟才猛然扎进主旨,观众已失去耐心,且戏剧转折和人物情绪都有前后不搭之弊。法庭戏比较牵强,结局的祷告和受洗都很做作。林嘉欣演的比歌神好
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讲述的也很有戏剧效果而且自然流畅演技到位。 被低估和被误解的一部片子。在这个欲望的时代(尤其人与人高度挤压的HK),信仰和爱情又有多少是真的
故事娓娓道来,表演不过不失。因性生爱,由爱生恨,恨导致了信仰崩塌,而信仰本身却是与性背道而驰的,正所谓:宗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无病呻吟
想起银河映像的《最后判决》,《最后判决》是女主角的报复心。《暗色天堂》玩的就比较暧昧,首先双方的记忆都有不确定性,并没有第三者可以做出评断。如果是非教徒,对于两性边界感也很难界定,无法理解的一道道德辩题,局外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荒唐。黄子华客串了一个庭审旁听的帽子男。
男女本是一场战争。如果加上宗教,则更是复杂。
【拗口的来一遍--最适合张学友的女星只能是林嘉欣 最适合林嘉欣的只能是张学友】虽然舞台剧痕迹过重,但Karena老公第一部片就还是能感觉到他有动一些小心思的。后半段开始逐渐走高,林嘉欣的情绪戏没能杀入七月与安生都能双入围的金马影后五强不开心,不多说了,我要再看《男人四十》。
在信仰裡,信徒要信靠神,侍奉神,但人畢竟只是凡人,要是私心漸起,假借神之名傷害別人,問心,還相信自己可以上天堂嗎?
香港味好浓 静心看完 头次看宗教电影 每个人内心都有贪欲 但这个世界于我还是太陌生了
时隔14年张学友再次栽在林嘉欣的手上~女人气急败坏在自己设立的虚伪泡沫被直面戳破,而男人一蹶不振在从底层拼到上层,想再上一层楼的成功之路因自大而功亏一篑。所幸最后一个清醒释然,另一个困在自己的假情境里越发偏执。学友真是越老越帅,身材保持的一如既往的好,这样的牧师让我天天见我也心动。
这部电影的发展真是让人预料不到,本以为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看到最后居然是这样!5年后男女主角针锋相对的戏份的确极具舞台感,我喜欢,但表演上总觉得两人都有点用力过猛,太过于神经质。5年前的部分倒是挺不错的,一些宗教理念也很有意思,很多熟脸配角,黄子华在这么严肃的法庭戏里客串是要笑死人吗?男女主角的心理都有问题,也都相对太过分,本来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走向极端,甜蜜暧昧的背后隐藏着的黑暗心理一旦挑明了,所有浪漫就都毁了,剩下的就只有恶心了。
7.5。类似《密阳》对宗教与世俗探索类。剧情铺排节奏感类似话剧。张学友和林嘉欣的暧昧来电感觉很强烈,眼角眉梢均成戏。一众配角都是欣赏的人,细节逗趣,某路人甲是彩蛋式的惊喜!
最后的说教有点烦;男女主角的形象和互动,还是很迷人的
这是个啥玩意儿?我看了个什么鬼?最后一幕女主跪地的祷告真的好像邪教一个吻至于但不至于这不会是一部宗教电影吧还有原版舞台剧?我想自戳双眼…我爱学友哥瘦的有点变形我爱林嘉欣但真的好变态emm…大概是我不配我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