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
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
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
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
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
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
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
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
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
不见得。
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
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如果我不怕淋雨,那一定是有人为我撑伞!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我在看这部电影前完全不知道会遭遇这样的故事,也从未有任何期待。
开头我云里雾里,她哐哐地砸着门,而一个叫雅克的男人被带走。
进度过半我才逐步确认这是个恋童癖的故事,拍得非常克制和精准。
全程跟着小女孩的情绪,像她一样抽丝剥茧地得知自己被生父侵害的真相。
印象中讲恋童癖这个社会议题的大概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素媛》,林奕含用极具文学性的语言去描写性、谎言带来的“文学之美”和极痛的精神世界。
而《素媛》则直指恶劣的儿童性侵带来的家庭创伤。
作为女性本体很难不为之动容。
《嘉年华》稍微触及但可能由于过审问题,恋童癖不再是它的核心表达。
《达尔瓦》没有选择上来就告诉你这个故事,而是让你像主角一样逐渐确认,这不亚于把主角和观众的三观推倒重建。
一个从5岁就和生父朝夕相处的女孩,没有任何社会和学校的经验,到处搬家东奔西躲,一直成长到12岁。
警察将其生父带离。
素人小演员呈现了非常准确的质感,第一幕是整体人物状态是抗拒和疏离的,身体检查、去包容所和学校、买衣服,她都像一头幼兽,只想回到生父身边,不惜以绝食为代价。
而她的首次确认在于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生父,她一如既往地造型精致(口红、发型、体态都远超同龄的成熟),而羽绒服下裹着的是情趣内衣。
她说那是他们逼我说的,我知道你不是恋童癖,我们是相爱的。
她把衣服唰地脱掉请求父亲的认可,她说你看我多美啊,是你喜欢的样子。
她才那么小,不久前刚来了例假。
那个中年男人对她认罪,他的父亲突然变得陌生,所谓的爱意并不存在时,她才第一次被击溃。
恋童癖能摧毁我们的是什么,是整个三观。
你可以看到她外壳下没有其他孩子的想象力和远大理想,只要曾经作为她全部世界的恋童癖父亲的认可。
人是可以被这样塑造的,就像狼孩。
她甚至不觉得性是痛苦的,她觉得那是美好的——这个题材这么反着拍,反而更痛了。
欲望和审美的扭曲是最利于视觉化的。
所以导演把很多的笔墨给了过于成熟的打扮、她对与生父同龄中年辅导员的欲望和依赖,两次小女孩的性暗示都给了观众沉痛一击。
此刻如果是文学描写就输给了电影,你无法准确捕捉到每一处情绪的变化,还有她的自堕和羞耻。
最精准的点是前半程的自堕——无知的自堕,准确的说是她已有觉察但过去的阴影太深了,将她整个人笼罩。
而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那么单纯和天真,用她单纯来拍她的堕落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反差。
当她清醒自救的勇气出现时就格外动人。
反叛的抽烟和走路、剪头发,对侮辱她同学的痛击。
那怎么拍转变呢?
来自于身边的善意——黑人女孩(ps.黑人女孩妓女母亲的设置也特别精巧,和女主形成了一个对照组)、和生父同龄甚至同样秃头的中年辅导员、以及终于见到她的妈妈,还有帮助她的善良同学。
导演最绝的是,没有拍得很悲情和苦难,她不哭,顶多是躲进衣柜自己消化情绪。
那怎么痛击观众呢,拍她的快乐。
解开所有的束缚,她在草坪上散着头发快乐地舞蹈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也是这个时候泣不成声。
因为这本是最普通的日常啊,被活生生剥夺了。
我太喜欢勇敢的故事了!
恋童癖尺度难拿捏在,未成年人的伤害必然不能直接呈现,拍得不好就是消费受害者的痛苦。
性尤其难拍。
好的核心表达,准确地围绕核心表达切入的故事角度,以及由此编织建立起来的故事情节。
其实就够了就够了。
表演和影像是锦上添花,完全匹配住了故事。
电影在一阵黑暗的纷乱中开场,两个人被迫分开,男人一直叫着主人公的名字:达尔瓦。
这是部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电影,让我们对这人愈加的好奇。
达尔瓦的脸渐渐清晰,我们慢慢看到一个金色卷发的“女人”,一副情殇失落的样子,引领大家走进她的故事里。
达尔瓦被带到救助站,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她并不想开启这样的生活,她极不适应,反复的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和男人分开,他想去找那个男人,想回家,但没有人告诉她,告诉我们,男人因何被起捕获,导致被迫分开。
达尔瓦来到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人不能理解她的爱情和生活,她只想回到过去。
在救助站的生活,我们渐渐能看到达尔瓦的不同,除了孤僻,不懂与人相处,她的穿着、打扮都是成熟“奶奶”风,她没有去商店自己选购过衣服,甚至答不上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她懂得的是接纳,社工给她挑选的衣服,那就是成为社工喜欢的样子。
达尔瓦的学校生活也不容易,她借室友的裤子,却来初潮了。
我们这才发现她才是个12岁左右的孩子,她稚嫩的脸庞和精致的装束,我们很难猜测她的年龄。
精明的同学发现了她的不同寻常,谈论到达尔瓦居住过的社区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父亲囚禁、虐待女儿。
我们这才知道,达尔瓦口中的爱情为何物。
达尔瓦愈发觉得新环境不正常,她和周遭的人互相不能理解。
她继续奋起抵抗,想要弄个清楚。
她逃出救助站想要去看男人,绝食抗议,终于换来了去探监的机会。
她开心的装扮,在监狱中,为他脱去羽绒服,着上一席性感黑裙。
终于再次见到,男人的形象这才清晰,着实中年油腻男,又胖又老。
面对达尔瓦的感情依旧,父亲承认了“恋童癖”。
达尔瓦的世界崩塌了,她躲到一个小衣柜里,好像回到了她的原本的世界,她不肯出来,不愿接受过去的世界观被击破,她试图去修补,远离新的环境。
是室友带她走出了衣柜,教她在新环境里生活,注重自我的感受,要快乐。
她慢慢的和这个世界相处,明白了9岁就染头发是不好的,明白了爸爸喜欢和妈妈一样的金色卷发,明白了小孩都是穿运动服,走路也可以很张扬......她融入新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感觉到了孤独,她希望有人全心全意的关注她。
男社工经常陪伴和关心,达尔瓦觉得温暖,觉得应该用爱情和性爱来回馈。
救助站的聚会上,一个大男孩试探的拥抱,让她感觉到了放松,她感觉到了被爱,显然她还不明白爱是什么,但她希望有被温暖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主动回到救助站的达尔瓦剪去了烫的金发,穿上了运动服,走起了随意的步伐,来到法庭又见到了“父亲”。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已经和新的世界和解,她不再做一个被摆布的洋娃娃,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勇敢的步入新的生活,学习和身边的人相处,接收友情和亲情去爱身边的人。
电影主要刻画了主人公达尔瓦,讲述了她融入新环境的过程,把她的矛盾和不安描述给了大家,通过学校、救助站等生活场景,故事化的把达尔瓦慢慢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来。
一个个的故事情节:和同学打架、喝醉酒跳舞、室友的荒唐母亲等,让整个电影丰富起来,也让一些表意的情绪镜头更加有深意。
我们很庆幸达尔瓦最后走了出来,也很荣幸陪她一起走过了这段经历。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她年方12,初潮未至,却坚称自己是个女人;她用蕾丝、高髻和口红来装扮自己,认为抽烟和把手插在衣袋里有失淑女风范;她没上过学,没购过物,除了爸爸谁也不认识,而爸爸却涉嫌乱伦绑架身陷囹圄,她惊恐万端,暂居在集体之家——女导演根据自己在青年中心做志愿者的所见所闻拍摄的小心翼翼的处女长片。
用特写进入局部与微观,一寸寸挪近陷入绝境的女孩,以与她的意识觉醒同步的频率,交待发生在她身上的事,迷惑混乱挣扎之后,又一寸一寸地循着安全绳找回文明世界。
籍着诚实与善良,这个十分棘手的主题没有让观众不适,没有剥削和二次伤害。
达尔瓦(女主的名字)碎裂了,谁也不知道她将怎样捡拾起自己的碎片,将其拼凑成一个什么物件儿。
电影也描画不出未来,有时候,你只能寄希望于树会自己长大——我们看着她混在孩子堆里抽烟喝酒,用青春的愚蠢洗掉少妇的盔甲。
电影的结尾,她在镜子里剪掉一头漂染的假金发,露出乌黑的发茬,这是个标志,她可能完成了转变,她真的成熟了,因为她找回了童年(019)。
有剧透,有剧透!!
本片主要是讲遭受恋童癖父亲侵犯后,被拯救自我觉醒的过程。
女主听说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挺敏感的主题,拍的也比较的完整,困苦层面大多没有。
是一个好的结局。
观影感主要讲一下后半段的蜕变过程吧,前面大幅度的都是孩子式的戒断层面的混乱感。
第一阶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外加孩子般的幼稚和纯净处事。
一开始抵触所有人、反复逃跑,仇视母亲、躲到曾经的家,在柜子里安然睡觉。
向所有劝说的人讲自愿的,父亲和女儿不能相爱嘛?
之后机构志愿者同意见其父亲,镜头出现孩童面容的证件,而后是涂着大红色指甲。
全景环绕拍摄其视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装坚强的孩子在学大人。
在破旧的房子里等见面,在感觉父亲要来了,猛的扯掉厚衣服漏出很性感的薄衫,这个老罪犯还说自己没有熨烫衣服自感抱歉。
(此刻我心里已经在骂了)这个层面来看,他父亲把她塑造成芭比娃娃那种自我意识的‘淑女’,比如室友给烟抽她觉得不淑女,比如本次见面,讲衣服的礼节。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在成长期的不成熟认知,皆是父母辈和环境影响。
那么,控制欲和断掉外界的连接这一点,也是施暴者常用的伎俩。
很重要,不仅仅在于影片关系。
对于任何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相同。
第二阶段:意识体的成长依赖/探索外界与自我认知的区别。
开始回到人群,尝试融入集体,听从室友和社会关注者的话。
被冒犯直接冲上去打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被收容所小伙伴鼓励。
当她说,你教我走路吧,她意识到父亲的标准不是标准。
但仍然会对始于关照的人报以怀疑,此时内核还分不清爱的区别。
于是在喝醉酒,求志愿者抱抱。
故意在上课时询问志愿者,我对你意味什么。
安抚要离开的室友时,告诉朋友,她和她母亲不是一样的。
这个用意我认为,她已经知道性本身和爱无关,有时是交易,也可能是片刻的内在需求。
所以,当教育机构给离开的伙伴送鞋子予以是,送鞋子为了让其更快的逃离姨妈。
她短暂的失神,这是一个很缺爱和陪伴的孩子。
跳舞时,被男生拥抱去沉溺其中时,变相的理解到了无爱时也是可以亲密接触的,当然,朋友暴怒后,她是知道这不道德。
第三阶段:自我认知觉醒过程/爱护的分别。
当第二阶段属于探索亲密肢体接触和爱的区别时,被志愿者阻止其被人冒犯的行为时。
她窃喜,认为是对她的在乎。
此时,自我认知完全觉醒。
因为私有化的爱是占有,不带性的那种。
但此时还未完全明白爱护和爱人的关系。
遂去找机构志愿者,用不成熟的勾引来报以自认为的回报和寻求关爱。
机构志愿者被吓到推倒她。
此时,完全明白。
自己原来的认知真的全错。
爱护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超过了界限和道德外就是恶魔。
自知羞愧和迷茫,又回了家,去寻找以往那个成长起来自认为的安全屋。
此时镜头看到一片混乱后,就如她自己需要重建认知回头看的感觉。
她开始漠然看,而后习惯性躲在柜子里。
但醒来不是那种安稳的睡眠,对比阶段一逃避时睡的安稳此时是混乱。
所以早起就去起来剪掉父亲给染的头发。
此时完全觉醒,主动去邻居家等志愿者来接。
特别喜欢一个场景,当她在剪发时问志愿者,‘她会喜欢吗’。
很纯净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生。
后来,她长大了。
紧握母亲的手。
眼神坚毅的控告那个恶魔。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我永远致敬哪些很坚强自救的人。
看完片子的过程,我脑海一直有个词,成长性依赖对爱的认知障碍到底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前,在酒吧一个男生喝醉酒哭着说,自己是艺术生,被当时的男导师强迫性侵犯。
导致后来,他只会爱男生。
我们如果重建爱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很大课题。
做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
作为一部讲述女孩被性侵的作品,《达尔瓦》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但这部片子却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气质,大概得益于女导演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细腻的镜头展现。
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作品,导演选择规避女孩受伤的过程,而是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受伤后的女孩是如何让被治愈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一、信息处理选择1.33:1的画幅来拍摄全片,完全可以做到将所有不重要的信息剔除掉,包括使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始终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画面的主角,细致的呈现人物的点滴变化。
影片的开场算是全片唯一有强烈冲突的场景了。
即便是一部文艺片,导演也很聪明地选择“热开场”,并且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一下子就拽住的观众的注意力,好奇这么大动静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画面的处理方式更见导演的功力。
这场戏除了女孩达尔瓦之外,我们几乎看不清其他人物样貌,要么是背影,要么是逆光,要么被画框隔离在外。
整个画面只有微弱的灯光用来照亮达尔瓦的脸,其他最显眼的就只剩下几个人胳膊上的红袖章(身份的暗示)。
当达尔瓦即将被红袖章推进里屋时,她的剧烈挣扎打灭了周边唯一的光源,瞬间黑暗,因为从这时候起,查克下线,画面重点由两人被强行分开变成了被关在里屋依旧暴躁的达尔瓦。
导演是真的很善于剔除掉画面中不必要的信息。
包括达尔瓦初到收容所的那个夜晚,杰顿打开车门自我介绍时,整个人物完全是模糊掉的。
杰顿在整个影片中也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但在此时,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导演死死地控制在达尔瓦的身上,她的侧脸,呼吸急促的身体,显现出一个小女孩的恐惧害怕。
还有达尔瓦第一次从收容所逃跑,被杰顿接回来的时候,黄衣服的女心理老师和达尔瓦谈话时,也是完全被模糊掉,只有达尔瓦充满整个画面的背影,给观众留下了超足的想象空间去感受达尔瓦的心理状态。
二、视角选择整个影片除了几处达尔瓦的主观视角以外,全部使用了客观视角去展现达尔瓦的生活,观众完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没有上帝视角,时刻被主角牵着走。
比如开场我们只看是两个人被分开,他们喊着对方名字,但是他们什么关系、为什么被分开都无从得知。
观众只能随着剧情的发展,去慢慢的拼凑出事情原委:由黑人女医生那里猜测女孩可能被性侵了;由法官那里知道那个男人是女孩父亲,并且犯绑架和强奸罪(此时绑架成了一个谜团,父亲和女儿之间为什么是绑架);由黄衣服女心理老师那里了解到女孩价值观有严重问题;由第一次见妈妈那里解释了前面为什么是绑架;以及她没上过学、没有手机、没有逛过街等等。
观众全程被排除在剧情之外,冷静客观的经历着一切,然而这种视角却足以让观众体会到拯救一个被伤害的女孩,全社会有多少人在一起花了多少时间、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一点一点的去拯救女孩,而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或松动,都会功亏一篑。
比如萨米亚生日会大家跳舞时那个突然心怀不轨的男孩谢里夫,以及之后达尔瓦想要掀杰顿的衣服,幸好都是被杰顿及时制止了。
而偶尔几处达尔瓦的主观视角镜头,使用的也是非常克制,它不单单是用主角的眼睛去看这么简单,还有她看到的东西对她产生的重要影响。
比如身体检查时给黑人医生的几个特写镜头,那是达尔瓦第一次近距离去观察除了查克之外的一个具体的人;第一次见母亲时给母亲眼睛头发的特写,达尔瓦好像明白了查克为什么会给她染发;还有学校八卦女孩露西尔说有一个被叔叔性侵的女孩身上长满了痘痘,达尔瓦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检查自己的身体时的几个特写,暗示达尔瓦开始真正的确认自我主体的存在。
三、剧作设计在达尔瓦整个被治愈的过程中,杰顿、萨米亚、妈妈这三个人是对达尔瓦的转变影响最大的人。
导演和编剧对这三个人物的选择极具代表性,杰顿代表的是社会、国家方面,萨米亚是朋友闺蜜,妈妈是最至亲的人。
这三个代表在治愈达尔瓦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功能。
查克被带走之后,达尔瓦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在迷失的达尔瓦寻找自己的过程中,衣柜承担了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是达尔瓦回归原始、重新出发的避风港。
以达尔瓦两次躲进衣柜为切点,正好可以将达尔瓦被治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进入收容所生活到第一次躲进宿舍衣柜:倔强少女。
查克被带走后,达尔瓦的生活彻底被颠覆了,一个陌生女人检查她的身体,住进了一个陌生奇怪的地方,法官说她父亲被指控绑架和强奸,心理老师说她和父亲的关系是错误的,杰顿说她是女孩不是女人,妈妈说自己没有抛弃她,被同学说父亲是恋童癖……但达尔瓦的观念并没有真的动摇,她用伤害自己的幼稚办法威胁杰顿,终于在监狱见到查克;包括查克一出来的瞬间,达尔瓦立马脱掉大衣露出里面的蕾丝露背装,都足以让观众明白这个小女孩的倔强内心;以及查克亲口承认了自己是恋童癖后,达尔瓦还在为他辩解。
在躲进宿舍衣柜时,女老师的话终于让达尔瓦开始思考。
在这个阶段,先是杰顿出场,全程承担着照顾达尔瓦的角色,然后是萨米亚从讨厌达尔瓦到开始在行为上照顾达尔瓦,而妈妈则处在被达尔瓦排斥的位置。
第二个阶段从宿舍衣柜里出来到第二次躲进家里衣柜:行为被治愈。
达尔瓦从衣柜出来后,摘掉了耳环,穿上牛仔衣(达尔瓦这次真的自愿了,在这之前有两次关于达尔瓦穿运动衣时前面都会给提示是被迫穿上的,第一次是女老师要求,第二次是跟杰顿讲条件),融入同学玩游戏,虽然后面打了出言不逊的露西尔,还掀了不分是非的校长的桌子,回去的路上和杰顿说笑(这是达尔瓦第一次在影片中露出笑容),和萨米亚谈心,还和收容所的朋友们一起跳舞(第二次的笑容)、过生日……这些都能看出来达尔瓦已经在行为上变回了正常的孩子。
但接下来因为萨米亚要离开、被谢里夫挑逗、被生气的萨米亚恶语中伤,以及与杰顿暧昧被拒绝,达尔瓦变得害怕自己变得对别人不重要的一个人,可见她并没从内心真的强大起来。
在这个阶段,杰顿的戏份逐渐减少,并且很明显杰顿不负责走进达尔瓦的心里,这个功能由萨米亚负责,从单单是萨米亚照顾达尔瓦到两人个开始交心,萨米亚承担着在情感上将达尔瓦推向妈妈身边的角色。
第三阶段从家里衣柜出来到站上法庭与查克对质:心理被治愈。
不同于上次的摘饰品换衣服,这次达尔瓦直接剪掉了自己的长发,颇有与过去恩断义绝的意味,彻底的告别。
而且还主动让邻居联系杰顿。
看到来接她的杰顿,达尔瓦笑了。
在和妈妈的交流中,达尔瓦也多次露出笑容,甚至还谈论了未来要做什么。
最后上法庭之前,妈妈陪着达尔瓦一起面对。
这个阶段萨米亚退场,由妈妈变成达尔瓦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两次躲进衣柜的设计,导演都给到了阳光照到达尔瓦脸上的镜头,但两次的表现方式并不一样。
第一次阳光随着时间从达尔瓦脸上略过,期间伴随着女老师的谈心,老师走后天黑了,达尔瓦并没有从衣柜出来,说明代表积极的阳光并没有彻底感染达尔瓦,也就是达尔瓦被治愈还需要时间。
第二次阳光通过镜子折射照醒了衣柜里的达尔瓦,她推开了柜门,出来并剪掉了自己的长发。
至此,达尔瓦完成彻底的蜕变。
6.0。針對一個極具社會現實意義的困局給出了一個個體化且語焉不詳的化解過程。
我只是疑惑,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应该为孩子指派一位女性社工来帮她吗? 把恋童癖关起来比较容易,可孩子的性欲已经提前开启,比较麻烦。这是大家不愿意思考和触碰的话题,不知道多少受伤的孩子在迷惑中艰难成长,一次又一次企图付出全部的自己换取那永远也抓不住的幻觉。
比禁室培欲更残酷、无情和沉重。残酷的是,被害者被洗脑到恍然不知完全甘愿;无情的是,施害者是亲生父亲;沉重的是,被害者面对罪孽却一而再再而三袒护。导演乃至作为其处女作来说,高明之处在于,把如此让人狗血抓狂的背景设定,以看似轻松平和的笔触来做减法描绘,把更多可能的想象留给观众。
看到恋童癖掉眼泪真是一点都没有耐性:你哭P啊。)可能欧洲青少年还是从小被洗脑得少一些,竟觉达尔瓦“站起来”的意识觉醒得还挺快。要是从小被灌输更多根深蒂固的“巧言令色”,怆害肯定更深,人也更难拔出。这些成年鬼男人最罪大恶极的一点,就是教给三观未成、社会阅历为零的未成年少女“爱”“保护”和“做爱”是画等号的,不仅身体上受侵害,思维也被预先错乱地定模,只能靠后天跌跌撞撞痛苦矫正,精神阴影难抹除得很。希望现实中所有的“达尔瓦”都能这么勇敢,在法庭上怕到大喘气也要坚定地走在自我修复的路上。
开篇摆出严肃的社会问题,然后用同质化的童话情境偷换概念、压缩文本的延展空间,仅留下无伤大雅的治愈感。保守,且缺乏想象力。
被父女乱L扭曲的12岁女孩,在收容所重新找到正常世界观的故事
Gaze destroys
学院派合格作的范例。权力的运作并不与自由对立,恰恰相反,它运作于两个自由的主体之间。“控制”与同意无关,换言之,它不是民主的。合法性的断定在于是否属于包含着“不可决定”的决定,一种自由主义经济,流通的概念。但我们意识到其实他们并未教会达尔瓦“决定”,他们将她塑造为一次反诘,使其在法律上生效,最终还是为了获得优势,一出政治心理学的把戏。
基本没有任何说服力,没有人物只有被剧作建构起来的木偶,只展现了议题和跳跃式的节点与结果。
丁克到底。
赶达内差远了,后半段快进飘过,女主表演不错。8.2/3536 短评1608 【IMDb7.5/0.1万 全球票房54.8万美元】
对不起,我真的欣赏不来,甚至觉得这个女生有点恶心。我想用电影里面的已经台词:为什么这么像一个妓女。只要见到个男的就要往上,有点令人不适
感觉被诈骗了。被父亲侵犯的未成年女孩居然被安排了一个男辅导员,而且还有两次暧昧镜头!!!真的很让人恶心。舞会上那个男孩明显就是在性骚扰女主,女主才刚来月经不久,而且被人渣父亲混淆了两性关系,她面对骚扰可以不知道怎么办,结果成年人也只是拦了一下,并没有后续的开导和教育。把人骗进来杀🫤另外女主的转变真的拍的太过呆板和突兀,一开始我看别人推荐的是说“女生自己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以为能看到深刻的自愈过程,结果电影最后钻了一下衣柜,人就好了一大半了,我真服了。
"I'm scared, of being alone, of never to be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好题材,但拍得很普通。
#siff# 这个世界最伤害人的东西往往都打着爱的幌子。如果房思琪们也能获得这样的重生就好了。
6.5 有创造强社会议题的能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决心,文本的禁忌性逐渐被虚无缥缈的和解所替代(它们从何而来?),难以面对更多真实的罪恶。
有点简短
题材是好题材,但内容太单薄寡淡了。
她的喉舌是恶魔经过多年锤炼后的最后一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