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已忘记。
某一天,半梦半醒,一个人兜兜转转在曾经的校园。
老图书馆的爬山虎,高大的梧桐树,身旁一个个消瘦的年轻人,四个人的寝室,关了灯,大家互发短信,生怕冷落了新买的手机。
我的第一部手机,大二时买的,彩屏翻盖。
没用两个月,就卖给了另一个学校的陌生人,为了给当时的他还钱。
原来还有过这一段。
我都不记得了。
我以为我已忘记。
在半梦半醒间,我又回到了五岁的时候。
平房天井,边洗澡边看星星。
洗完澡涂上痱子粉,白白又凉凉的。
吃饭的时候偏不吃饭,和男孩子一起去扒卡车,觉得自己好勇敢,然后听到老妈的声音,可是死活不敢跳下去。
只知道如何上去,不知道如何回去。
我以为我已忘记。
还有一个男孩子托另一个男孩子送来小礼物。
死活不愿意,好似收了东西,从此就给了他希望,就是浪费他的人生,硬生生得不要,那人却塞给我就跑。
然后当街甩出去,惊了骑自行车路过的其他学生。
还有被我丢到垃圾桶的洋娃娃。
还有被我从房间窗口扔出去的信的碎片。
它们散落在那年的风中,可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写了什么。
还有暑假里妈妈批发回来的冰棒。
还有停电时候躺在席子上听到不远处的青蛙呱呱叫、吵闹的很。
没过几年,我再也没能够听到那声音。
还有过冬前,从学校旁边的院子里偷折来的淡黄色腊梅,插在书桌的瓶子上,使劲嗅着那清香,相信它一定会给我的期末考带来好运。
还有夏日散步时,散到长堤时,看到成片成片的金银花。
傍晚,成群的蜻蜓飞舞,各种各样的颜色。
许久许久,我都不曾想起过这些,我以为我已经忘记。
不是我们想忘记,是它们被岁月偷走了,不复出现,消失在你我的生活里。
去厦门的那个清晨。
丸子问:蝴蝶绝种了吗?
她说,有朋友说许久不见蝴蝶了,她们是不是绝种了。
她想了想,真的好久不见。
我们就笑她:怎么会呢,只是城市没见到了吧,总会有地方有的。
总会有地方有的。
可是,这话题多么令人悲哀。
偶尔我想到一个城市要消耗多少电,一个家庭每天扔掉多少垃圾,一个国家每天要流掉多少废水。
想想我就觉得背脊发冷,但转念一想,我不过一个普通人,六块钱一斤的桃子,五块钱一斤的苹果,三块钱一斤的大米,每个月都必须要付的房贷,在这个城市,我哪里有那多精力去忧国忧民。
我想起来以前一块钱一碗的面,再想起现在一块五一个的桃子。
我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
赚的和卖菜的一样的多,花的比卖菜的多。
可算起来,我活到现在平平安安,父母亦还在发挥着光和热,生怕她们的小女儿未来活得不够好。
已是幸运了吧。
岁月神偷。
那么好的孩子,也被岁月偷去了。
那个说热带鱼的记忆只有三秒,可是有些事,他们永远会记得的孩子。
为了想和哥哥重逢的小弟,把所有心爱的东西都丢进苦海,奉给岁月,结果也只是被苦海笑纳了吧。
最后,他把一直顶着的鱼缸都丢给苦海,从此他再也不能以那样玩闹的眼睛去看世界了。
而彩虹,恐怕它比蝴蝶更绝迹了吧。
天空不再纯净,彩虹搬走了,蝴蝶搬走了,蜻蜓搬走了。
而我们,只能、必须、不得不在这里留下来,一步难、一步佳的走着走着,筑造信的梦。
只是许多以前信的,现在不信了,譬如记忆、譬如诚实。
许多以前不信的,现在信了,譬如权势、譬如财富。
但谁能说,我们变了呢。
某天半梦半醒,想起来,历历在目。
1960年代的香港。
1980年代的大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被岁月偷走的梦。
那些新的梦,已经与旧的梦无关。
那孩子见到喜欢的女子住在那样的大房子里时,我不伤感,因为他们都还有未来。
那台风暴雨吹倒了那个家的时候,我不是太伤感,我知道房子总能修复。
那医生说他得了血癌的时候,我不伤感,我亲眼见过亲人的离开。
那爸爸当掉戒指给孩子输血的时候,我不伤感,因为所有人的父母都一样的伟大。
可是那灵堂里,回荡着那么温柔的歌儿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难过。
可是看到那个孩子坟头的三角梅树,开的那么旺,我怎么却伤感的无以复加。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哭点没有底线的人,看这样一部电影确实会让泪腺在两小时之内承担起超强负荷的工作。
同样是回顾过往,同样是感慨亲情,同样是岁月流逝,看过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之后,越发觉得《岁月神偷》有很大的煽情之嫌,尤其是黎允文超强的配乐能力,足以让人伤感不已。
而《我们天上见》的情感表达克制、理性、循序渐进,后劲十足,直到字幕向上滚动,未完的情绪依然在心里徘徊,虽然没能泪流满面,但却禁不住鼻尖阵阵微酸,难以抵御那份欲说还休的隐痛。
这个月与当代MOMA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一个星期天,一个人打着伞,八通线,一号线,二号线,步行,按照和上周同样的路线去看了第二遍《岁月神偷》,然后按照和上次同样的顺序将所有哭点一一哭完。
这是一次实验,虽然我极力克制,但是终究没有奏效,足以验证泪腺与掌管感情的神经确实紧紧相连,从而承认这确实是一部极有杀伤力的电影,即便在第二次看时我已预知了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因素很多,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不只是生离死别,它还包含着一代人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
你再也不会被小伙伴嘲弄,再也不会和邻居一起在露天吃饭,再也不会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再也不会把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当做宝贝。
一切美好的旧时光,都毫无顾及地一去不复返了。
好在还有大脑来承载记忆,好在还有电影能呈现这一切。
电影里的一家是普通的市民阶层,爸爸做鞋,妈妈卖鞋,哥哥功课优秀,弟弟调皮可爱。
爸爸说,做人要保住顶,妈妈说,做人总要信。
爸爸给妈妈做了一双鞋子,妈妈给鞋子分别取了名字,一步难,一步佳。
台风来时刮穿了房子,电台里The monkees的《I wanna be free》和满屋的鞋子一同在风雨中飘散,人对美好的向往总是和现实的困苦相依相伴。
因为贫穷,哥哥面对女友家的豪宅时神情黯然,弟弟无法一个人独享一盒月饼时嚎啕大哭,爸爸当掉了戒指给哥哥输血,妈妈抓着爸爸空空的手指哽咽难言。
人各有命,富贵不同,但贫穷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幸,情感的维系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筹码。
《岁月神偷》的真诚之处便在于,它收敛了悲戚,流露了笑意,始终在守候着一份淡淡的希冀。
欲望与血缘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少有人会停下回望来时的路。
你在慢慢长大,却并不觉察身边的亲人正在慢慢变老乃至死去,总有一天你会要用欲望去置换感情。
就像奶奶说的,你把所有喜欢的东西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会和亲人团聚。
生活的美好与残酷便在于,真情永远有效,只是每人都有各自命运的期限,过时了,便不候了。
这世间最无情的莫过于就是时间了,我们从呱呱坠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一生,不管今天你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时间都会流向明天,然后推着我们往前走,推着我们成熟,推着我们慢慢的走向生命的终结。
其实我几乎不看这种片子的,乍一看剧情平淡如水,只是一家四口的生活轨迹,还顺带折射出当时的大时代的变化。
一家四口也是普通人,没有金手指,没有曲折离奇的遭遇,但是看完这部片子,却让我十分感慨。
片中的任达华和吴君如饰演的那一对平凡的夫妇,超乎我的想象,跟印象中的两人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却又那么真实,仿佛是我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平凡的度过一生,为子女操心白了头发,弯了脊背,换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影片中台风来临,父亲拼命拉下帘子,好像连门板都吹走了,雨水打在他的脸上,头发耷拉在额头,看得好心伤,想到有一天我们敬爱着的人也会变老,甚至离开我们,一瞬间竟然有点想哭。
片中并没有刻意的煽情,去讲述人生道理,去教观众一些心灵鸡汤或者人生哲理,但是演员精湛的表演却把观众代入戏中,仿佛我们就是那慢慢长大的孩子,亦或是渐渐老去的父母。
直到结束,细细想来,仿若做了一个梦,梦中经历了岁月的各式洗礼,才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告诉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现在,珍爱自己的亲人。
最后,片子出现了一个新人,李治廷,乍看好像王力宏哈哈哈哈演技还不错,可以一观其后续发展。
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它悄无声息地从你身边偷走了原本属于你的一切,但你却丝毫不能反抗。
眼睁睁地看着最爱的人从自己的身边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大概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了。
但同时,岁月又是这世间最慷慨的,它给予了你无比的温暖与关爱,只要你珍惜它,它就会作为回忆一直伴随着你直到老去。
弟弟为哥哥偷了他能偷的所有东西,而偷走他哥哥的却是时间
这年头,找部能看的港片不容易,我盲从豆瓣上的高分看了岁月神偷,结果悲剧了。
并非底层老百姓的泪与笑不动人,也并非孩子的视角不美丽。
岁月神偷的一些小片段还是有心思的,比如陆进二倒背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比如陆爸爸特意为陆妈妈做的那双鞋,鞋面上俩朵花,底下两个气孔。
但岁月神偷过度浪漫化了底层人的贫苦,这让我感到不安和失望。
电影前半段描写家庭邻里如何和睦融洽,虚幻飘渺,怎么看都象春晚上的温情小品。
陆爸爸太整洁,陆妈妈戏感太足,陆进一帅得惊动了党,就连整个布景,都像是菜鸟级别PS出来的照片,假就一个字。
《细路祥》也是从小孩子的视角看香港这个花花世界,里面也有一个草根社区,也有亲情与柔情。
但细路祥不煽情,不打温情牌,更不随便励志。
祥仔和他的家,是扎根在香港特殊的历史政治大环境中的,97的到来让祥仔和小芬的童年在一夜间结束。
陈果并不在电影里大谈政治,但他让我们看到政治的影子早已渗透到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还在懵懂中的小孩子也无法幸免。
《岁月神偷》有意无意地去政治化,只谈情,不谈政治历史,硬生生将香港的沧桑岁月变成了没水准的观光客才会买的廉价明信片,上面印着“香港平民生活史”几个繁体字而已。
虽然,对比近年来阳痿到不行的大陆电影,《岁月神偷》算是对观众交代得过去的一部片子,至少不是只靠砸钱、电脑特技、白痴情节、和宣传造势。
但老实说,这种过得去的片子隐蔽的危害性更大。
因为它会让人丧失警觉,甚至会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粉丝,其中很多都是善人、好人。
你要说,虚弱的怀旧和空洞的温情掩盖了政治历史,就等着一群良民上来口诛笔伐吧。
但我非常同意梁文道说的,“香港精神,。。。
不是肯搏肯捱的總有出頭天。
”我在《笼民》、《千言万语》中看到的香港精神,我在黄家驹这样的音乐人身上看到的香港精神,在岁月神偷这样的片子里,已是遍寻不见了。
昨天下午,去电影院看了《岁月神偷》,哭得不能停止,一直在电影院内抹眼泪,手头只有脖子上的薄棉围巾,正好做了手帕用,出了电影院还觉得头晕晕沉沉的,哭得太多。
好久没看过这么感人的电影了,那些细节的铺排,那种人情的亲厚,那种贫贱家庭中感人的温暖,正因为稀少所以更催泪,加上吴君如和任达华都已经人过中年,人生阅历和积淀都够了,演出来不动声色,游刃有余,使人信服和感怀。
到了今天,细细的想了想这部电影,感触又不同了。
我比较喜欢电影的前半部,有笑有泪,有声有色,电影的后半部主要是写哥哥的病痛和死亡,渐渐从一个群体性记忆转化为个体性记忆,编剧和导演罗启锐难以抑制对亲身经历的往事追忆,叙事显得冗长,缺少节制,煽情过度。
尤其是对哥哥死亡一节的描写,杯中吐血,黄玫瑰染红,手法显得老套了。
于是电影的格局便显得小了。
如果电影的下半部,时间的跨越更长,社会的阶层更广,多几条线索,多写几个小人物,或者多写一组家庭的悲欢,将格局再变得大一些,气魄大一些,滋味多一些,多一些分析隐在其后,我相信这部电影应该会更好看。
调子呢,我觉得还是始终有泪有笑比较好,胜过一味的伤痛。
看到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的回归,我想说,不仅仅是香港电影的回归,其实是电影的回归。
电影是属于穷人的。
现在电影不好看了,就是因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向中产阶级倾斜,不再写穷人的故事,穷人的悲欢,所以,电影就不生动了。
这几年,香港电影开始有意识的回归,重新开始写小人物的故事,于是电影好看起来,活泛起来,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电影,终究是属于穷人的。
《岁月神偷》创作于2010年,写友情与爱情结合于一体的感人电影。
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靠做鞋·卖鞋为生,两个儿子,大儿子特别优秀,小儿子古灵精怪。
但好景不长,大儿子患了绝症,父母为了操劳大儿子,几夜白头。
一个家里难得顾头又顾脚,但展示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岁月神偷》从不同的面表现剧情,也流露出社会的风气,比如城管每次去鞋铺都会说孩子不会有出息,玩笑话中都有真实的成分存在,家里没钱得金牌没用,被毁26个英文字母也没用。
没有显赫的背景,只能努力靠自己。
整部电影讲诉着戏剧而又真实的事情,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做人至少要保个顶”,在岁月里生命没有奇迹,很多问题我们也给不出个为什么,苦海无边也填不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未来与爱情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
他影片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顶半边天。
要保护好家人,守护好他们!
要说短处,影片确实有一些不大对劲的地方。
《岁月神偷》耗费很大篇幅在一段童话般的爱情上,可惜受限于演员表现以及内容细节,这部份段落没能赚到任何甜头,反而遭到了集中批评,狗血、生硬、不出彩。
还好其他地方的光芒完全遮挡了这些瑕疵斑点,后半段的煽情场景一个接一个来。
如果你看得很投入又不得不眨眼睛,那就别怪自己太不争气。
我是很喜欢《岁月神偷》的,并且也掉了泪。
往后别人再问起上一次看得流泪的电影是什么,我就不用想个半天,没有个确定答案了。
大抵是因为有过相似的家庭环境,遭遇不少的人生变故,因而当罗启锐用自传体电影唤醒记忆,唤起港人的共同追思,我也轻易地落入其中。
片中说了鞋字半边难,但鞋字也有半边佳,所以一步佳、一步难,人生的道路就是得这么走来着。
电影基本按照这样的进程在发展,前半程相对轻快欢乐,后半段就是崩溃的痛苦体验。
父亲之前就不怎么开口,后半段话就多了起来,一边抱怨多了起来,一边在高压下努力做工。
曲笔写戒指的细节让很多人一下子受不了,观众都知道他肯定用什么法子找到了钱。
想想满手油污黑泥,突然指节上露出一截白的,一切无需言表。
对应这个手的细节,有人说吴君如的手太过健康白嫩,不大真实。
其实由那双爱心鞋说起,父亲虽是个不苟言笑、一心想着做事的人,然而在爱妻这点上,他似乎从来没有拖后腿,因而不如想像下他是不想让妻子忙活操劳。
而对应父亲这个话少到话多,母亲就是完全倒着来。
一开始的生意买卖是嘴巴麻利,后来在医院里就只能是满腹委屈,说不出的人生辛苦。
然而在人物和戏份的分配上,《岁月神偷》还是由小弟的视角带出,同时他跟哥哥也存在一个变化反差。
哥哥是完美的象征和化身,他的遭遇是《岁月神偷》的最烈一笔。
当导演不惜用一个最俗套的方式去表现一份最重要的情感关系,那么解释只有一个,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好比侯孝贤在《童年往事》里,父亲、母亲、祖母相继去世,用亲人的死来写自己的生,这等复杂的感受有时候是难以转达给他人的。
小弟的存在也不是简单观察者,他从调皮不懂事到接过哥哥的一切,迎来了成长。
说起自己童年,罗启锐的表达方式没有激烈大胆,不过他到底是说清楚了一件事:我惦记那些逝去的东西,与我终究不离、真正塑造了我的是这些早我谢世的人。
小弟两次在黑板上读秒,一回是哥哥在运动场上拼搏,一回是哥哥生命的倒计时,这是电影里对时间最精确的一次描述。
至于被人误当作是警匪片的“神偷”,那还是小弟的杰作。
他能偷夜光杯偷米字旗偷孙悟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能瞒天过海,后来还是为“偷月饼”讨了一顿打。
然而有个更厉害的小偷一直潜伏在他身边,偷走了哥哥,然后是父亲。
学校里那位男人婆老师是不怎么入戏的许鞍华,《岁月神偷》也采用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做法,穿插结合一些纪实影像。
香港那边的负面异议就不大认同这个,在底层与精英的阶级对立上,他们觉得罗启锐实在讲得不痛不痒,很不幸地继承了他跟张婉婷作品的通病。
在他们看来,《岁月神偷》不够真实也不够苦,苦成那样还进英文学校?
底层的血泪史不是一味怀旧所能拯救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岁月神偷》毕竟是部个人作者作品,导演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像罗记鞋店和台风过境。
艺术再加工的成分次之,比如把自己的初恋嫁接到哥哥身上。
至于精英解读,那已经不是导演所能控制的事情,好比电影上映后居然促成了外景地永利街的保留,再有之前的反*高*铁声音,要把民愤诉求嫁接到电影阐释发挥上面,未免有些盲目了。
那么如何解读《岁月神偷》,小弟头戴鱼缸模仿宇航员进行太空漫步,他所看到的一切自然有不真实和无意中美化的成分。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罗启锐在个人美学和意识形态上的追求就是比较温和的那种。
辅助证明这点的还包括大哥同Flora看鱼,后者就只顾着说好美啊好美啊。
小弟看周围隔着玻璃,大哥看鱼也隔着玻璃,他们一起趴在窗台上,隔着玻璃看到了鲜血与死亡。
那些可以看见却不可触及的东西,不就是回想中的记忆么?
至于再往上面发挥,诸如批旗弃旗、哥哥突然倒下、北上求医无果是香港黄金时代终结之类,那真是题目太大了点,适合另外专门引述。
记忆这东西妙就妙在可长可短,可有可无,只不过我们当不了一只仅有三秒钟记忆的热带鱼,相反还要承受身边的人和事,欢乐跟痛苦。
日本电影《金色梦乡》里讲到烟花时说,烟花之美不在于绽放时的绚烂,烟花的美好在于无论它在哪里绽放,看到的人总是能勾起相同的心中记忆。
《岁月神偷》里的彩虹寓意大俗,然而看到彩虹,我们总能想起一些共同的东西,那不一定是要发生在香港的上世纪60年代。
【凤凰网】
电影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一个典型的外来小家庭 — 每天缝制新皮鞋,自己却永远踏着一双破履的父亲;乐观豁达,凡事爱出头,“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母亲;天赋骄人,文武兼备,对爱情与未来同样充满梦想的长子;倔强好奇,能倒转背诵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更能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幼子。
任达华和吴君如辛苦经营着鞋铺,和两个儿子罗进一、罗进二过着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不料哥哥被诊断出血癌最后离世。
影片前半段就像开胃小菜一样,充满各种欢笑的小细节,而后慢慢转入阴郁的生活。
所谓“岁月神偷”,说的正是时光夺去了亲人与美好过往的无奈。
不喜欢那种所谓煽情的梗,富家女穷少年,绝症,over——俗套。
气氛烘托得还不错,如果不是这一点我可能无法坚持看下去,当然最后觉得还是值得看到结束。
平凡而残酷,朴实无华,生活本来如此,未必要轰轰烈烈,打动人心才是根本。
这部剧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我还是觉得俗套。
以情动人的戏有着浓浓的本土气息,感情自然流露,这点给个好评,让人觉得很美丽,虽然镜头上并不是走唯美风格。
时过境迁,人事变化,来不及感受,岁月已然而逝。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慢节奏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3.5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