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设计很有特点,偏写实,有痛感。
火车追杀和车站混战氛围营造绝佳,令人窒息。
饼叔和孔刘演技爆炸,尤其饼叔几场哭戏让人动容。
其它配角除大反派,智商偏低日本间谍让人印象深刻。
几个人喝酒一场戏很有喜感,那么一大桶水啊,喝完肯定胀肚。
金知云拍这种抗日片也很有特点,不看到最后猜不到结局,悬念十足,值得表扬。
不足之处就是配角拍得不好,面目不清,前半段略拖沓,节奏慢,后半部才好起来。
《密探》韩国正式海报这是一部上映伊始就经常和《暗杀》做对比的又一部韩国独立运动电影。
这是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的又一次尝试,比起其他同类型的影片,本片也可以说是对类型片主题的一次突破。
--最近几年韩国电影质量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类型片的发展更是有着“国际风格本土化”与“类型片商业化”齐飞的态势。
就冲这点,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就该好好学学。
在韩国的类型片中,谍战片是一个进步明显的分支,这其中又包括“南北韩统一”与“朝鲜独立运动”这两个主要的小分支。
我看的不多,暂时觉得代表前者最高水平的电影应该是《柏林》;后者则没有哪部电影能让我觉得鹤立鸡群。
拍韩国独立运动类型片,其实是一个去化解尴尬的课题。
对于这个“尴尬”,很多影片选择避而不谈,更多则选择一带而过。
《暗杀》拍的那么好,豆瓣也就7.3分,我觉得这个是准的,因为这个“尴尬”没解决明白;而此片《密探》更是避重就轻了,评分自然也不会高到8,9分。
那这个“尴尬”是什么呢?
四个字,“为何坚持”。
韩国其实总也甩不开作为小国的尴尬。
跟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不同,韩国小国寡民、科技落后、强敌掌控,临时政府流亡上海。
所以一批批志士赴死,独立迟迟未来,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暗杀》中提到了一次,李政宰饰演的叛徒被问为何出卖同志:“我没想到会独立,如果知道就不会了”;而在《密探》中,则是孔侑等人一遍一遍地说教着“下一代传承”对独立运动多么重要。
这样的说教太不真实,太没有说服力,骗一骗想用东方谍战片换换口味的好莱坞还可能,想糊弄中国观众却难比登天。
我们的民众,从小就从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全民皆兵来抗战”的印象,课本里边记录着当年那个“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的战略的成功。
所以我们的抗战,没有无谓的犹豫,故事和人物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
反观当年的朝鲜,狭隘的民族主义从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政府忙着出卖祖国,高官忙着出卖同胞,所以那个时代的朝鲜人,反对民族的解放反而是“日治朝鲜”时期的主旋律。
不同于国内的“汉奸”,那些甘为韩奸的人不是因为贪生,更可能是因为对国家独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罢了。
在对“为何坚持”这个问题的探索上,韩国电影人需要直面“韩国是小国”的事实,从而不再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蒙住双眼。
只有这样,这个影视作品包含的“尴尬”,才有可能被完全化解。
--同类型的电影,主题的侧重也可以很不同。
《暗杀》主“杀”,重武;《密探》主“探”,重文。
前者的主题侧重于情节上的多变和不可预测;后者的主题则放在了一个韩奸转变为一个民族独立斗争战士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这个侧重点是在韩国以往的同类型片中基本没见过的。
正是由于《密探》主题侧重点的不同,使得剧情本身反转点的数量和质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诟病剧情本身,我为国内的这个类型片的发展有点担忧,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群看不见别人的好,甚至不解别人“标新立异”的意图就敢妄自批评人家“基本不扎实”的不懂电影语言的键盘党。
事实是,这部无法代表韩国电影最高水准的电影,都够中国的编剧和导演学上个不止三五年了!
--韩国的各种类型片都在寻求商业化。
谍战片作为商业元素最容易上手的类型片,更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发展着。
可是“独立运动”类型片又是不太好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类型。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使得这种类型片难以站在好莱坞那样全球主流的舞台,它能成为西方人的小食,却难以成为他们的主菜。
而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中国观众也不会轻易吃这道主菜,因为他们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
国内的观众是被各种抗战片锤炼出来的群体,没有个剧情新颖的故事情节,韩国的独立运动片别想在中国挣太多钱。
这一点可以从7.3分的《暗杀》和6.5分的《密探》的对比中一目了然。
在导编演服化道都难分伯仲的两部电影中,谁的剧情新颖,谁就能赢得中国观众的心和腰包。
怀着对孔郁的一点私心,找到完整版的电影看完.故事是根据朝鲜日治时期黄钰警局爆炸的真实事件改编。
为了区别差不多时间段上映的几部日战题材影片,导演金知云认为这是一部谍战动作片。
20世纪20年代的日治时期,义烈团还是没有祖国的分散力量,为了将炸药运至朝鲜京城运筹谋划,日本警察想方设法追捕义烈团成员阻截炸药入京,于是各路人物粉墨登场。
谍战片在中国或是韩国都不算少,主要看点无非是间谍够不够狡猾,打戏够不够紧张刺激,在与敌人斡旋的时候够不够扣人心弦,还有被捕后刑罚够不够痛心好人够不够硬气。
这几点在这部电影里面,可以说都不够出彩。
宋康昊饰演的日本警察李政出,在追捕义烈团的人时看着旧日好友金长玉被出卖后选择自杀,这件事成为后续与义烈团领袖金优进接触并拉进关系的一个理由,也成为他选择卧底忠心于义烈团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而且是为日本人卖命同时身边尽是心狠手辣之人,他的存在似乎有太多依靠运气的成份。
东村足够信信赖他,不管结果怎么样只管他去做,这样毫无怀疑之心的信任关系来得不明不白。
而且李政出作为一棵墙头草,其实并不像,似乎一开始就把他设定为义烈团的拥趸,口头上说不信任不帮忙,但其实一直在心朝金优进。
他的信仰是什么?
如果像郑彩山所说心系祖国,那么他进入日本警部的缘由是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帮金长玉报仇,那他又为何最终被金优进策反?
如果只是讲一个平凡小人物的心路历程,这部影片多少算得上,没有太多挣扎,不用刻意伪装,在火车上“搭档”桥本欲杀义烈团时,他为了拖延时间建议火车到站再一起抓捕,从头到尾都没有引起桥本的怀疑和威胁,不太能判定是他伪装得太好还是桥本的脑子有点短路。
作为电影的主角,李政出可以更狡猾一点。
看到这里想起了电视剧“潜伏”,相比之下,似乎总觉得在韩国当间谍不是一件特别冒险的事。
在我看来,虽然李政出活到最后还是卧底并且向团长表达了忠心,但主角还是要给孔郁xi饰演的金优进。
金优进表面上是一家照相馆的摄影师(尽管他在影片中只给女主拍了一张照片),其实他还是一个倒卖真假古董的商人,但真实身份却是义烈团的重要人物。
在与李政出初次会面时,李说他收刮钱财的本事不小,他笑着说刮那儿行得用扫的才行。
在策反李时,他大哥大哥的叫,甚至在需要李政出的关键时刻还显出一些撒娇的样子。
在火车上为了躲避桥本的搜索时又可以乔装成给婴儿换尿布,为了找出出卖义烈团的人机智想办法予以设陷,找出叛徒后眼都没眨就开枪,在被抓后果断选择咬断舌头(为何没有死?
)。
与强者(优势一方)交手时懂得示弱,需要应变时反应敏捷做决策果断手上不留情,在性格上是一个很称职的地下工作人员。
但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在火车上与桥本他们发生正面较量时他不够神一般的以一敌三,在最后出火车站的时候他没能保住女主,把影片的关键线索炸药送到京城后也没能及时选好地方藏起来就被抓了。
好在这些不完美,这部影片保留了它的真实感,毕竟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昨天刚看完《Master》,李秉宪在里面是一个传销老大,其实在这里面他也像一个搞传销的,只是他“传销”着作为一个平凡者应有的良知。
郑彩山的戏份很少,作为义烈团的团长应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只是出面传达一个中心思想,策反李政出的时候作为老大出来给些信心。
如果说某党某国曾经为了老百姓的权利而战斗,那这个义烈团的宣传似乎有点低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炸药运到京城炸日本及亲日派的人。
为了争取李政出,他也算是尽了力了,三个人喝完一大桶酒却没有说一句话,大冷天约到海边夜钓(话说上海没有这样美美的可以夜钓的海呢,只有滩),也只是说了一些煽情的关于情怀的话。
看到这里还是在想,李政出到底是被策反的,还是说他本来就是“反”的,只是金优进和郑彩山把他的心思作了一些整理然后贴上一个标签而已。
在看电影的发布会时,就觉得严泰久的声音真好听,深沉而阴险。
在影片中,他的眼神也很到位。
一撇小胡子,瘦削而深邃。
他的目的相对简单很多,抓到郑彩山除掉义烈团,或许是因为太想成功,甚至来不及怀疑身边的人。
有一场戏看得人心惊,抓捕任务失败之后,专心致志的甩了属下N多巴掌以泄怒火。
如果不把《密探》放在大片的行列,不为了拿奖而存在,它是一部好片,用可以说得上是细密的方法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大人物,没有大英雄,也没有传奇,有的是一步一个血印的实打实。
用烙铁烙脸刑逼女一号,用钳子夹手指,这些常见的刑罚在平常的人生里惊心动魄。
为什么会往前走,就算不是知道是什么结果,甚至不一定会成功也要往前走,大概还是为了自由的信念吧!
电影《密探2016》,恨不喜欢这类的谍战电影,有点枯燥,特别是看了孔侑的《釜山行》,差距真的很大,日治时期的朝鲜很像是国民统治时期,整体电影的感觉也很像《潜伏》,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就算是电影里有李秉宪,宋康昊,孔侑,但是情节真的不出彩,特别是开头金长玉逃跑时被子弹打中脚趾,徒手将脚趾掰下来,有点小恶心,太重口味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改编,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吧,我确实没觉得有多少,2016年韩国青龙奖最佳影片,确实不是我喜欢的,还不如最近看的同样是韩国的《阿修罗》电影。
看来民族自豪感超强的韩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自吹自擂的无聊和愚蠢了,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韩国人的诟病仅仅是出于讽刺心理,为了骂人而骂人,并没有深入了解那种民族自大心理的根本诱因,因为中国人也这么干,但凡一个人要是能清楚的看清自己的某个特征,就不会看不到别人的相同特征。
所以,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中国人早就厌倦了过分渲染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过去那种抗日片,或者英雄主义电影早就没有了,这不嘛,广大观众对“抗日神剧”的鄙视就证明了中国观众在民族自豪感层面上的审美水平。
中国观众开始能够理性的看待客观事实,要求事实,甚至要求更可信的创作。
韩国观众在这方面不得不说,落后许多,特别是很多历史题材电影,我都不好意思看,渲染得真是有点太过了,我就不点名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怀着真诚的心态,期待着去看的,盼望着韩国电影能够真正走出民族狭隘性的小圈圈。
果然,继上次看了《阿修罗》之后,我就感受到了韩国电影大刀阔斧地跑开民族狭隘性的巨大进步,虽然之前的《新世界》等电影也很出色,但仍然能够略微感受到一点油腻腻的味道,《阿修罗》的故事和角色设计则更加的真实,当然我又没当过黑社会或者警察,我所说的真实是我们广大观众愿意相信的真实。
这次看《密探》,纯粹是被宋康昊吸引,招牌,他演的电影错不了,但是一开始我还打退堂鼓,这抗日题材的影片会不会再一次把我恶心着。
但是事实却不同于往常,比那个《暗杀》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那个《暗杀》,大家慢慢看吧,对,还有那个《仁川登陆战》。
《密探》的故事情节本身虽没什么创意,但足够紧张,结构完整,悬念充足,合格的商业电影,没毛病。
可是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是抗日题材电影,本片却把抗日、渲染民族情怀当成了辅助载体,影片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以宋康昊扮演的“汉奸”为核心的深处谍战漩涡的人的真切的心理。
影片中其他的爱国人士或叛徒都属于比较典型的设定,而宋康昊扮演的李郑出是非常有创意的角色设定。
李郑出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他不是一个深藏不露,胸怀大计的爱国人士伪装成的“汉奸”。
他最后选择爱国是不假,但策反的理由可不是像其他影片那样,民族性像干柴烈火一样,被几句话感动一下就熊熊燃烧,而是日本人的压迫和不信任,加上义烈团的威逼,而逐渐引出了应该藏在每个人心里的那一星半点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一个爱国转变反而更加的真实,也是观众认知所能接受的爱国热情的释放过程,既不夸张豪迈,也不是无药可救。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爱国行动中,李郑出始终都是摇摇摆摆,没有表现出那种坚定不移的爱国热情,他的爱国抉择总是伴随着你推一把,我踢一脚,直到最后,他才表现出了成熟的,义无反顾的执行力。
观众们虽然学习过雷锋、黄继光、董存瑞,但是我们在银幕上不想看见那样的英雄,我们看不懂,我们更愿意看到现实的英雄。
有多少人能够在战场上无所畏惧,有多少人能够在严刑拷打下视死如归,当面对枪林弹雨,横尸遍野,自己生死未卜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一点恐惧感都没有?
太奇怪了,太离谱了,这不符合我们的认知,观众要看到他们能看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没有共鸣的神一样的存在。
为叛徒添加那么一点苦衷,为英雄添加那么一些怯懦,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
本片第一赞是能痛改前非,把渲染民族自大的抗日题材,(那可是抗日题材啊)退居二线,让位于人物刻画;第二赞是对李政出的贴近真实的刻画。
看来,韩国电影开始学会走上正路了,真正希望他们创作出更多符合观众什么口味的电影,多一些认同,少一些教育。
总体上,影片画面华丽精致,管弦乐配乐宛转悠扬,可以说是一场很好的视听盛宴。
剧本不出彩,剧情相对空洞,但却有一些小细节和台词,让人惊喜。
片子有申奥电影的精神深度,点明了独立运动的内部金钱困难和外部强大日本人阻力,诚如电影所说,即便失败再失败,我们也要踩着失败前进。
这样的心态和决心,恐怕只有在那个当下的反法西斯追寻独立的人民才能理解。
宋康昊演的警察是片里层次比较丰满的人物,从叛变日本再遵从内心为朝鲜独立,这期间纠结的帮助团员们的事情,是使命使然,也是对内心煎熬的了断。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不仅会文,也会武。
出枪时间点堪称一绝。
也从侧面反映剧情的弱点,主角光环略明显。
比较精彩的是那场列车上的枪战,明明是扣人心弦的刺激情节,却用了轻松的音乐展示出来。
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压力的释放。
警察开了那一枪,从此他的存在就是为国家的独立而服务。
不过日本警察这么快就领便当了,还以为怎么着也会反抗回去补几枪。
历史背景、曲折离奇这些讨论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总的来说,似曾相似的桥段,似曾相似的价值观,我们看到太多太多,我个人认为这些讨论起来会给电影本身减分,这是编剧罪过之一,缺乏创新,缺乏独立观点。
这个电影真正有趣的地方是通过这么多人物刻画和情节铺垫,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渲染出宋康昊饰演的李政出的一生,身似柳絮随风飘,以及人物的成长,这让我看到了《杀人回忆》中宋康昊的影子。
被剧情推着走的主角,无力抗争下的转变,才震撼人心。
可惜在塑造李政出这个角色时,剧情的细节不够,义烈团的三言两语,狗子就变了?
不会是邪教吧?
这个地方真的差点意思,这也是编剧的罪过之二了。
如果从“义”这个角度去阐释,毕竟地下组织叫义烈团,我感觉剧情是有所欠缺的。
本来几个主角都是韩国实力派的演员,非要在别人口中塑造形象么?
总的来说,这也差点,那也差点,框架是出来了,味道是有了,但是故事本身是乏味的。
我觉得宋康昊最适合就是这种角色,仔细想想《杀人回忆》、《密阳》、《观相》、《思悼》、《汉江怪物》等等作品,甚至《蓝盐》中也有一点那个被命运推动的味道。
这可能是他接本子的原则吧,也是最适合他的演员之路。
就像张嘉译一样。
评分不高,因为剧情套路,节奏拖沓,足以让看惯各种诡计陷阱卧底反卧底的人感到全程乏味。
但我觉得还是一部好电影坚持看完,然后难受的抽了根烟。
宋饼大叔能把一个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的卖国贼慢慢变得让人感到信赖,孔男神一路跟你说一件听起来很憨沟的事慢慢变得好像坚持就真的会变的有希望。
隐忍,信任,坚持,牺牲是一碗气氛灰暗的毒鸡汤。
我相信更多的是我们不能感受到那种情况下每个人所背负的有多沉重,就像到了片尾,宋饼大叔看着自己一直隐忍保护的儿子,才决定走到那一步。
你才发现,原来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能看到希望,而是看到太多人为了希望前进然后难看的死在路上,如果自己不接上这一棒,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灰暗,被奴隶者一代接一代一直蔓延下去,不是服从,就是死。
《密探》又一部妥妥的抗日锄奸谍战片。
韩国这种类型的片子也蛮多的,看来以前也没少吃鬼子的亏啊。
宋康昊大佬领衔一堆老脸,演技自然不用说,稳的一匹,尤其是那个日军特务小队长,那心狠手辣丧心病狂的演技,让我印象深刻。
从一开始追捕的谍战剧情,到上火车后的查找内鬼,到最后炸毁敌人的宴会,总体情节和节奏看点蛮多的。
虽然这种主旋律的片子,总免不了要体现英雄主义,但相比内地同题材的影片,真的是略胜一筹。
好的人物刻画就该亦正亦邪,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后顾之忧,绝不是一股脑的热血青年之类。
在人性的纠结下再因为各种原因作出的最终抉择,这样才说服的了观众。
此片我也联想到前几天看的那部《暗杀》,我个人感觉并不比那部逊色,分数上却差了不少。
密探.The.Age.of.Shadows.2016.Bluray.1080p.x265.AAC(5.1).mkv
首先,作为一部战争时期的谍战片,全剧的颜色和布景都很符合电影本身,看上去有着年代感的色调,持续带来了一种既伤感又恐怖的美感。
个人认为很多镜头拍的欣赏度都很高。
再说用到了古典音乐的配乐,个人对这点很有好感,在看到李政出炸日本俱乐部时,全伴随着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因为本人是学音乐的,所以稍微说下波莱罗舞曲:(如跑题还请不要在意。
)这首舞曲1929年(和影片事件发生时间相近)在美国首演时,美国纸媒用爆炸来形容。
全篇节奏相同,每一边配合不同的配器来来回回重复了九边。
这首舞曲从诞生之初就一直经历着“经典还是恶俗”的争议,很多音乐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恶俗的作品,甚至很多乐团曾经拒演这部作品。
因为“音乐的作品上不断反复同一个东西都属恶俗”,这种观点在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作曲家本人称:这首舞曲只是在一个非常特殊和有限范围内的一种实验。
而影片的最后,义烈团团长说到“即使失败也要继续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失败继续前进,最终站在最高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配乐上的选择都可以看出精心程度的。
(还有几处不再说明) 最后就是关于李政出这个人角色设定,影片除去抗日,渲染民族情怀,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一个“汉奸”对自己国家独立的不自信和失望的真实心理。
李政出没有宏伟的民族理念,他一开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
直到他最终明白,日本人因为他是个朝鲜人,就从来没把他当做是人。
在加上义烈团的威逼,才让他心里还存在的那一点爱国情怀浮现。
并且在接下来执行爱国行动中,还是摇摆不定的,直到最后,才表达出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这就使李政出整体的转变看上去都十分真实。
不是世俗的英雄,但也活在了自己人生的最高点上。
最后,影片的审美高度,在谍战片中个人认为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就是相较而言,谍战片的一些固有特点都是轻轻点到,在细致一些或许会更好。
逼格高出天际的谍战片,每一个环节都精致的要命。
太拖沓,而且这种抗日题材的电影在中国观众眼里是毫无新鲜感的!
剧情漏洞不少,尤其是阴沉不定的男主角前后变化反差太大,倒是次要的郑团长和东部长扮演得不错。
本以为孔刘大叔+火车会擦出不错的火花,结果除了服装设计和演技,其他全程掉线。剧情平铺直叙无悬念无张力,宋康昊演的警部两次内心转折太过突兀,精英密探对战的智商含量都能被国产抗日神剧轰成渣。有道是,一辈子严防死守抵不住一缸子白酒。扇脸无影手大好评。
三星半,不算难看,如果剧本最后是宋康昊就这样被世人误以为是叛徒,就好玩了
警察的内心正代表了摇摆不定的普通人,得民心才是胜利的基础
很喜欢
这电影真是白瞎图中偶巴的颜值和康叔的演技。难怪主演们没一个愿意带着这片来威尼斯。高能抗战神剧,设定在了上海。连续扇脸和大碗喝酒快剪那几段都笑场了。这不就是一廉价难看的商业烂片么!
Leaff
突然觉得党国的谍战剧拍得挺有水平的。
韩国的抗日主旋律电影,整体而言和《暗杀》差不多水准,上海场景的拍摄地应该是在车墩影视基地,孔侑今年貌似电影表演不错。
真是闪瞎人眼的演员名单表,颗颗都是国宝级巨星。但是宋康昊叛变的过程和心路历程实在有点生硬。全靠演技和配乐加分。
抗战节奏不对呀 叙事无起伏激荡。即使是失败也要前进,踩着失败前进,最终会站得更高。
片子太长了,看不下去。但是孔刘真好看。
全篇没什么爆点,始终平稳如水,但是场景够精致,动作戏份够创新,每个镜头都精雕细琢过,像是油画般。佩服导演和编剧把一个俗套的故事拍出新鲜感。宋康昊结尾那几场哭戏太棒了。
怎么才这么低分啊!?不厚道啊。这电影把一个汉奸,不,一个韩奸反派刻画得那么出彩,那么富有人性,那么深刻饱满,那么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真是电影界中不可多见的作品阿,不识货呀!
金志云无论如何也是我的菜
第1374-编剧不给力
节奏太慢,演技平平
还不如《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