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何者

何者,何者 ─ 我们都想成为“谁”?(港)

主演:佐藤健,有村架纯,二阶堂富美,菅田将晖,冈田将生,山田孝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何者》剧照

何者 剧照 NO.1何者 剧照 NO.2何者 剧照 NO.3何者 剧照 NO.4何者 剧照 NO.5何者 剧照 NO.6何者 剧照 NO.13何者 剧照 NO.14何者 剧照 NO.15何者 剧照 NO.16何者 剧照 NO.17何者 剧照 NO.18何者 剧照 NO.19何者 剧照 NO.20

《何者》剧情介绍

何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拓人(佐藤健 饰)在大学时代参加了话剧社团,一心想要在舞台上做出一番建树。然而毕业后,他和大部分应届生一样,放弃了表演,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奔赴在各大公司的面试会场之间。瑞月(有村架纯 饰)和光太郎(菅田将晖 饰)是拓人的同窗兼好友,两人曾是一对恋人后来分手,而如今的拓人依旧默默的爱慕着瑞月。 瑞月的肩上背负着赡养家庭的重担,因此在找工作上格外拼命,而光太郎曾是乐队的主唱,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的他如今亦加入了求职的队伍之中。巨大的压力,无数的竞争者,稀少的内定名额,眼看着瑞月和光太郎等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拿到了名额,拓人的内心渐渐产生了微妙的扭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芝拉克REAL⇔FAKEFinalStage起底组同学麦娜丝美女总裁的贴身特工三次元女友第一季天亮之前美丽战争诅咒东京犬爱情故事花开校园热血男儿迈阿密风云发财日记魔法少女奈叶TheMOVIE2ndA's砾石香蕉怪大叔:呐呐~呐北海妖怪追追追四大神兽外传港囧姊妹花开永不妥协美丽生灵爱上入殓师六胞胎美丽至极2边桥谜案第二季噩梦度假屋我的老爸是卧底家族与情感怨灵2

《何者》长篇影评

 1 ) 刻薄吐槽背后对世界的悲观

拓人真的本性如此刻薄吗?

我看未必,不过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由此产生的愤怒和悲观。

这些不安冲突变成了推特小号上的那些冷眼独白,刻薄的言语背后是无处安放的自己。

年轻的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总觉得人生是一条单行道,世界是绝对线性的,选择了某个方向,就一切尘埃落定,当被社会胁迫着必须选那个自己并不喜欢的方向,往往就会陷入挣扎,一边觉得还能怎么办呢?

社会人在社会上生活就是要学会妥协啊。

长大就是要学会现实的看待所有问题。

在社会这个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中要想不被抛弃就要有成为一个螺丝钉的自觉。

拼命的说服自己,一边又对这个对这个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感到愤怒和无奈,进而陷入对人生、世界的悲观。

拓人嘲笑着那些同样挣扎痛苦的人。

看到想要和巨大社会机器抗争的乌丸,嘲笑他必然失败却不自知的愚蠢热情;看到逃避现实寻找借口既不愿融入社会也没有勇气奋起抗争,想要寻找一条中庸之道的隆良,嘲笑他的懦弱和自欺欺人;看到致力于成为社会精英,带着假面,隐藏真心的理香,嘲笑她的假面和虚伪。

不愿意被物化,却也不愿意接受真实的人性才是拓人的悲哀。

他看不见周围人的人性光亮,他只能接受世界光鲜无痛的一切,他还想要活在童话里,长大是痛苦的,长大需要勇气,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美好的脆弱,还能看到在更广阔的维度美好也是韧性的存在,存在在长长的时间轴上,也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面对想要的一切,放弃很容易,坚持却不容易。

唯美的幻想很美也容易破碎,真实的美好却生生不息。

拓人嫉妒光太狼,明明吊儿郎当却比自己先找到工作,光太狼只是运气好擅长找工作吗,我觉得并不是,真正原因是光太狼既不拧巴也不纠结的性格和他的真心,生活对于他永远是直球,没有太多的思维的框架限制,只是生活着、感受着,他是那种无论命运给予他什么,都会接住,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的人,现实没有按照我们的理想预期发展不代表现实是不好的,现实就是现实,好的会发生,坏的也会发生,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不合预期的现实中可能也孕育着新的契机,打开心胸,当时完美,当时全能幻想,看见真实才能在真实中看见希望或许从来都不是要不要像社会妥协的问题,而是你要不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幻想着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2 ) 像是被打了

好久之前就下了这个电影一直没有看,前一阵翻出来看,简直像是被劈了一刀,心里冷飕飕的,又堵得慌。

讽刺感透过屏幕扎在心上。

最近也听到过几次“请用一分钟介绍一下你自己”,就像之前只能140字以内的微博,写了长篇大论精简再精简的删掉,留下的只有干巴巴的主干,好些个情绪都留不下来,看着都令人焦躁。

总觉得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躲在阴影里,看着台上被光照着的小丑,安安全全的评价,实际上人家在台上万众瞩目,自己只能暗戳戳的发酵内心的阴暗,谁都不是。

真的,真的,太现实了。

光太郎说,“内定”真是个奇妙的词,真的是这样,让人瞬间就放松下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安定感,还是飘着的。

所以真的去做,去努力,才是真正安定下来的唯一出路。

真希望能像光太郎这样活得敞敞亮亮。

被揭穿后的那一段段小剧场简直惊艳,把一段段140字的推特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冲击力太强了。

那些个其乐融融的,欢笑的,安静的时间里,有人在俯视着并仰视着这一切。

“nanimono”这个名字真实的令人心酸。

二宫拓人仿佛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浓缩版,像是常常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吐槽的我们自己。

佐藤健一开始面无表情的脸看着像是温吞,实际上是冷漠。

瑞月明明知道拓人暗地里是这样的但是没说,我真的很好奇光太郎的反应,估计会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吧,愤怒或是同情。

理香就如拓人分析的那样,从一开始把简历扣过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表现出性格来了。

她说她看了那个推特太多遍以至于要背下来了。

她说她不发推特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看拓人的小号也是坚持的动力之一吗,看到有人那样赤裸裸的讽刺自己,是不是就像被抽了一鞭子,又有了跑起来的力量?

二阶堂富美演得真的很绝,被发现后那段狠厉的话和无力的哭泣。

隆良自视甚高,直到被瑞月骂醒。

“脑子里的都是100分,但是不拿出来就只有0分”。

白日梦谁都会做,实际做出来就不容易。

所以即使是20分的东西也要先做出来再说。

讲真直到他眼镜拿下来我才看出来是冈田将生😂这电影当初冲着苏打下的,结果主角5人除了有村架纯其他全是熟人😂还有山田孝之的惊喜客串。

拼演技太刺激了。

虽然感觉像是被打了耳光,但是还是给个高分吧。

 3 ) 《何者》電影觀後感

一批赴應徵面試的大學畢業生像是遵循氣候遷徙的群鳥, 不是當地偶爾發生地震的倉皇逃難, 而是爭取社會謀生的一個機會、藉著一次競爭, 求的是堪飽飯碗。

舞台燈火打下的雙手垂下, 把裝載備用證書的公事包扶得很緊, 臉孔看不清楚, 穿上沉色洋服的群眾並肩依傍, 安靜, 沒有聲音, 不知其想, 他們守著社會不敢造次、突破約束, 他們守的是大眾認同畢業後立刻投身社會、貢獻國家的捨己, 因此電影不需要照亮他們的臉, 既然他們沒有自我, 眾臉一統, 一張蒼白的臉, 配上既有服裝, 觀眾不會費神記住應徵者是誰, 我們身怕撥開雲霧, 發現他們就是隨波逐流我們的真像。

穿上洋服的拓人明顯不搭表現場所搖晃燈光, 他來是看室友光太郎的告別演唱會, 光太郎的歌唱得不怎麼樣, 可幸的是其聲線穿透力強, 十分投入, 總算帶動現場氣氛。

拓人是經歷多次面試失敗, 喝著悶酒, 凝視最後一次舞台演出的朋友, 他於大學獻身戲劇, 於上課時埋首寫劇本, 稿件亦予採用, 他主演的劇目有其捧場客。

然而, 拓人立志要與同好建立劇團的夢想想是經費不足, 以及找不到投資者無疾而終, 回到現實, 他還是穿上他不喜歡的面試服裝, 四處奔波的應戰重重應徵戰線, 他面對尚在陶醉聽眾高呼, 賣力演唱的歌手思潮起伏, 他想到光太郎稍息後就要把其凌亂髮型梳理油亮, 穿著與其搖滾精神不配合上班服裝苦思填寫履歷, 神情捉狹的朋友, 他並不孤獨, 他們是同路人, 是競爭對手, 夢想破碎的不只是拓人, 還有身旁的光太郎, 二人分別就在眷戀過去或是隨遇而安。

拓人就算在與同好談應徵策略, 抑或獨自一人不時留神社交網站Twitter大學戲劇朋友留言運作劇團的辛酸, 團長相信即使批評者眾, 他亦要努力經營, 創作更多戲劇, 瑞月說得甚好: 儘管成功率低, 不努力嘗試怎知不會達成? 不要瞧不起那些未如理想, 卻努力表現的人。

拓人就像一撮傲骨裝著看透萬物, 大加撻伐他看不順眼的人事, 批判尖酸刻薄容易, 要其投入當事人的歷經難堪就置身事外, 抹掉塵埃, 遠離人群, 立於高地睥睨總是高人一等, 他們不會明白眼皮下人的痛, 他們吝惜笑容, 總是掛上一張天下人欠我的愁苦臉, 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給面試官垂青。

光太郎相比拓人的傲慢甚是平易近人, 他放下吉他就是徹徹底底, 不會撫弦感嘆, 他改變髮型, 配搭埋葬藝術才華的洋服就是投身工作的拋棄往昔, 寄望未來, 他應徵出版社希望碰上他暗戀的翻譯員, 他的愛就是他的動力, 步步為營, 務實前進, 不發嘮叨, 不抱旁觀者易於墮入批判宣言, 沒有實績的空談, 而是樂觀面對, 他的氣質即使早給社會壓迫磨損, 樂迷還是於酒吧一隅察覺樂手過去活躍舞台的鮮明影像, 高興歡呼, 留意拓人眼神帶有醋意, 想及他獨自看戲劇朋友的戲劇, 燈光聚攏, 其眼神不忿朋友為什麼還是相信不是滿座的表演依然守著前景暗淡的事業? 為什麼朋友不像他一樣結束劇團, 投奔面試戰場, 殺敗對手謀職位?相當諷刺的是穿上便服, 瀏海太長應徵工作的隆良不抱太認真態度求職, 經端月責罵後他明白過來的要拓人授予求職方針, 直教掩飾世外高人的拓人不知所措。

裝清高的隆良表裡如一, 不像拓人的城府甚深, 他的直白, 就是反映戲劇中舞台劇演員拓人一邊看著似是自己的影像揮手, 一邊說他是否身處地球疑問的困惑, 既要投身求職, 不捨棄昔日光輝, 暗處發文嘲諷他人的偽善。

這類人注定是痛苦的。

 4 ) 脑子里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

真的是非常非常有共鸣的一部片子,从一开始其实就在铺垫,不断在掩饰自己的手机,不让别人看,还有那句你的评论还是一如既往的准确。

到了最高潮的时候用幻想的表演,幻想的表达爱意,当然都只是幻想。

他一直只是旁观者,高潮的那段用戏剧的形式去表现,特别好,一间间隔开的房间。

这部片子还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尤其是在自我介绍那段的时候,求职时的自我介绍完全把我给丢了,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真正让人有代入感的自我介绍。

开篇的镜头也特别到位,整整齐齐,从服装到动作,刻意地不拍脸就是对求职中人的同化的感叹。

而在此之后立马接上摇滚的舞台,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感。

西装也是一种象征,一种被同化的象征。

全片没有出现正脸的那个艺术家,光是没有正脸这点就给人很深的遐想空间,而这个人物在这部片子里本来就是神秘的。

还有片中那句“脑海中的想法总是最好的想法”也是很受用了。

总体来说这片子尽管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点混乱和刻意(比如有几个刻意地用同一个物体转场),但还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片子。

 5 ) 请用一分钟介绍你自己

本来想去看少女的。

拖了一个月,直到何者上映。

不由分说先看这个吧。

作为一个明年3月毕业刚刚经历完就活的人来说,对于就活这件事,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这篇影评还是有很多个人色彩。

不在讨论摄影手法和吐槽角色。

打了剧透,不过不是完整描述剧情的类型。

看电影之前要不要往下翻,大家自己决定。

不喜勿喷。

大概2个月没看电影。

跑过去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最近小松菜奈和苏打真的好红好红。

题外话,没仔细看海报的我,看到电影里面苏打出来一惊。

---我是废话居然变短了的分割线-其实,这部电影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影片有一种几尽浮夸的手法明快而鲜艳的讲了一个就活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打几分,我还是蛮犹豫的。

讲真,没有亲身经历只是观影的角度看,可能3星都嫌多。

可是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脑洞不一样,比如我并不讨厌砂糖的后面突然黑化,也不讨厌我所感受到的那种绝望和矛盾。

所以,5星也不是说不过去。

不过将心比心的说,如果我现在在上海的家里吃完晚饭嗑着瓜子抠着脚(误)对着B站看的话,估计我会睡着或者更加沉迷手机游戏和淘宝。

因为,很压抑,而且很没劲啊。

海报上6个人,除了友情出演的山田孝之以外,5个人都是就活的小伙伴。

(阿拉伯王子也算是吧,我觉得他推动了剧情)(PS就活=就职活动)看起来的人设是这样的:二宮拓人(砂糖)。

喜欢写剧本,话剧社主力。

神谷光太郎(苏打)。

拓人的室友。

乐队主唱。

田名部瑞月(有村)。

地味女子。

光太郎的前女友。

小早川理香(二阶堂)。

瑞月的朋友。

漂亮又友善。

宮本隆良(阿拉伯)。

理香的泡面头男朋友。

但其实是这样的:二宮拓人。

喜欢在推特上观察所有人。

有另一张脸的黑化大魔王。

神谷光太郎。

活的像电视剧主人公。

(我觉得他挺好的。

)田名部瑞月。

朴素的妹子。

(我觉得她也很好。

)小早川理香。

非常有竞争意识,自我意识过剩。

宮本隆良。

和理香的关系有点微妙的男女朋友。

自命不凡。

所以我个人觉得光太郎和瑞月还是很好很善良的宝宝。

恩。

剧里还有个重要角色乌丸。

虽然他没有露脸。

他是拓人以前的朋友,鄙视的对象,也是他想活成的样子。

我觉得此剧最大的亮点就是砂糖这种纠结又复杂的心理。

好了,先说回和电影剧情无关的事情。

就活。

日本是毕业前一年,就是大四一开始或者研究生第二年一开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就活运动。

这点和国内相似,但是不像国内的是,日本新毕业生最好找工作,而且,没有赶上这波潮流的话,就职的机会没有国内那么多。

很多公司,特别是大公司,都只在这一波时期招人。

这是背景介绍。

和电影里面那个合同演说会一样,黑压压的穿西装的学生。

所有人这时候都会染黑发,长发的女生必须扎马尾。

男生必须打领带。

所有人都把自己搞成了一个样子。

争先恐后的供企业挑选。

其实,我觉得就活真的是一件很摧残人意志的事情。

一开始心高气远,非大手企业不进的人,一直到后面变成就活浪人,随便谁收了我吧的那种心态。

一开始想好一定要做什么工作的人,最后不断受挫,只能妥协于谁要我我都去。

比如说我。

我的就活一开始也并不是很顺利。

在书类资料掉(就是理香写的entry sheet那玩意,虽然有一些容易被问到的可以复制黏贴,但是每个企业都有一大堆奇怪各异的主观问题要填,每份都要花好长时间)网测掉,笔试掉(我掉的都是时政新闻和作文),面试掉,这样一个过程的反复,渐渐地麻木了。

第一家不要我的企业发了邮件给我的时候,伤心了好久。

直到后来三面掉,都波澜不惊。

哦对了这点电影里也提到了。

一般性大多数公司,不过的时候都会发邮件(也有不通知的)。

【祝福你前途似锦】真的是被祝福的感觉自己没有前途了。

只有通过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才会接到那个心心念念的电话。

真的每天都是煎熬。

我一共投了大概30几家公司吧。

一开始也只投了自己想去的业界。

直到7月份全军覆没,不得不手忙脚乱的开始投别的公司。

找工作看缘分,这一点也没错。

这种被人否定,不被人需要的感觉,真的是很差。

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定下来了。

各种好公司。

只有你自己,感觉只有你特别差,不被人需要。

那时候的心理状态那么糟糕,却不得不自己振作起来面对下一份entry sheet。

宿醉失眠,第二天也不得不起来精心化妆,掩饰倦容去迎接下一场面试。

苏打说,内定真的是个奇妙的词语。

感觉你做的一切都被肯定了。

真的是这样。

在通过最终面试之后,日本的企业会给你个内定(或者内内定)的形式,承诺次年毕业以后让你进入他们公司。

相当于offer,虽然没有法律效应。

然后你就可以继续享受你最后的学生生活(或者痛苦于论文的摧残,比如我),结束就活这场运动。

大家都说,我们K大那么好的学校,就活应该很有优势。

其实并不。

看学历的公司并不多。

而且和国内相反,日本本科生反而比研究生有优势。

那种痛苦经历过的人就知道了。

(希望看了这篇影评的人谅解一下我之前几个月没怎么写影评。

哈哈哈哈。

)看你想要做什么。

如果只是想留在日本,做做百货店销售员,这并不难。

如果你想进大企业,或者想进那种看起来高端的行业,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这段痛苦。

我有朋友就活一开始就迅速的拿到好几家大手内定。

也有朋友现在还在苦于谁都不要他。

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经历了重新认识自我。

丢失自信,然后硬是把它找回来。

这个过程。

不过,其实我是不讨厌的。

标题这句话,请在一分钟内自我介绍。

我也听过无数次了。

电影一开头说了,中间又说了,最后也还是以这个场景结尾。

推特上面140个字,该怎么描述自己才能脱颖而出呢。

千篇一律的答案那么多,面试官怎么挑的人,其实我也想知道。

毕竟这种模范问题大家肯定都是有备而来烂熟于心的。

就活生和话剧团的人被问起这个问题,答的完全不一样。

一个走形式,一个走心。

面试就是个看谁走形式走得更像走心的过程吧。

就像苏打说,其实我只是和擅长料理的人一样,擅长就活而已。

瑞月先找到了工作。

大手。

估计就和NTT差不多。

(国内的话中国电信)然后一直玩世不恭没个正经的光太郎找到了工作。

中坚出版社。

就剩下拓人和理香了。

他们理所当然的开始焦躁了。

虽然这个心态我也经历过。

不过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或者说电影和生活是有区别的。

至少不会去查别人的公司怎么怎么不好来博取心理平衡吧。

也不会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打断别人的话吧。

(这种其实日本企业最讨厌了肯定过不了)拓人在理香的电脑上看到她的搜索记录的时候,房间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前面说泡面头这个角色很推动剧情,怎么说呢。

他的出现让拓人开始渐渐地露出了另一张被他藏起来的脸。

你在心里想的就算是100分,你不表现出来,就和0分没有区别。

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的姿态,说我不想从属于任何组织。

喜欢在任何公开的地方po自己的交际圈多广,自己有多努力。

然后在一边对着这样的自己沾沾自喜。

不要瞧不起那些拼命展示的却只有20,30分的人。

之前被瑞月吼了以后,泡面头一脸诚恳的对拓人说,我准备开始就活了。

有什么就请你多指教,因为你是第二年了啊。

WTF啥,我听到了啥,第二年?!

然后剧情就在这里迎来了高潮。

拓人的黑化模式被这对情侣彻底开启了。

一层层剥落的看似友好的伪装,其实都有一个声音在一边嘲讽和鄙视。

这一段电影的处理我非常喜欢。

在推特上面打字,然后最后一个个场景都变成了舞台的画面。

显得滑稽又很可笑。

然后不知道为什么,透过荧幕,看着他的时候,觉得有点可悲又可怜。

虽然我常常自黑自己有圣母婊的倾向,但我很诚实,至少写字的时候不会装的很圣母。

嫉妒,羡慕,这种心情当然是有的。

当我的朋友在我全军覆没的时候拿到了某家超级大手的内定的时候,我也很郁闷。

为什么她能拿到?

她日语还没我好呢。

当然会这么想。

她能拿到我一定也可以。

可是为什么我还没拿到。

这种心情比较多。

另一个声音是,其实有人和我一样还没定下来,内心还是有一丝安心的。

这是内心丑陋的一面。

然而所幸我交友不慎,我的朋友都是那种希望大家都好的人。

现在想想,估计是物以类聚(喂)。

定下来的朋友全心的帮过我怎么改进自己的自我介绍。

所以当我定下来以后,我也对正在努力的朋友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了。

我觉得我不讨厌就活这个过程,很多也是因为我的朋友吧。

就算再丑陋的自己,都有人愿意伸出手来拉你一把。

我虽然不断地被拒绝,被祝福前途似锦,我还是没有绝望。

我也终于走到了阳光下面。

其实拓人也真的是有几个很好的朋友。

我是很喜欢光太郎的。

所以也能理解为啥瑞月喜欢他。

他活的就像一部漫画。

感觉他闪闪亮亮的,没有一点阴影。

他问拓人,为什么拓人就拿不到内定呢。

没有恶意的。

拓人无语。

瑞月说,被同一个人甩掉2次,好像反而不那么尴尬了。

拓人无语。

他习惯了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去客观的看着自己身边的一切。

说是客观,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安全的位置上。

他鄙视乌丸,其实他羡慕乌丸。

他想和他一样靠话剧活着,然而客观的小人说,这样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他选择和大家一样就活,就没有掩饰自己的这种自命不凡。

他一直在刷网上黑乌丸的论坛,借此寻找心理安慰。

还好我没去看。

没有成为别人的笑柄。

我没有选错。

瑞月很有意思。

其实她早就知道了拓人另一个推特账户。

但她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什么。

甚至,她还会维护拓人。

虽然我对有村实在是无感,觉得她被女神化了。

但是她和理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没有说任何人不好。

甚至连光太郎活的和诗一样不切实际的跑去出版社,她也觉得是自己太现实了。

理香不一样。

虽然我挺喜欢二阶堂妹子的。

我也觉得她这个角色更加真实。

在她被拓人发现自己看不得瑞月好以后,毫不留情的揭穿了他。

很绝望。

很矛盾。

很挣扎。

有点急功近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和交往三个礼拜的人同居,家里都是那种饭店里才用的不实用的华丽的大盘子。

要面子,不服输。

然而不会去看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戏的人变成了演戏的人,一点也没错。

看到这里突然有点难受。

因为感觉自己有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处境。

以为自己是上帝,结果掌声响起,发现自己正站在舞台的中央。

羞愧的想要逃出去。

其实第二年也没什么不好的。

日本企业其实比起背景更多是看你这个人的。

这句话怎么听起来又好又不好的。

去年有些影评提到的我前辈,日本人,去年毕业的时候已经留了一级。

去年他就活就不太顺利,直到年底(一般大部队8-9月就结束了)才找到一家小的投资公司。

我还有个前辈,中国人,日语有明显的口音。

第一年找工作失利,延毕一年(就是拓人的情况),去年毕业进了很好的大公司。

我现在的那家公司之前内定式也遇到一个日本妹子说是留级一年,因为去年工作找好了,结果论文没通过,没能毕业。

所以这些都不是理由。

我觉得。

中国人在日本活下去的确比日本人难,但是我身边的中国人,个个都是进入了一流企业。

甚至都比日本人要好。

那些阅人无数的人事们,早就在最开始的一分钟自我介绍的时候,就看出了你是个怎样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留学延毕一年,瑞月那么快就找到工作,理香找不到的原因吧。

 6 ) 人生如戏

昨天入试考完,面试发挥不好心情低落。

发疯买了早上9点半的电影票。

想着上映首日赶快把半年前就在期待的《何者》看了。

进场后竟然发现初日的第一场竟然还有十多个人。

开始前依旧是广告,看了一下,今年再无期待的片子,今天看完不用再来电影院了。

何者开头部分就是个普通的青春励志奋斗片。

剧情也极为普通。

几个年轻人因求职而聚在一起。

昨天晚上喝了点酒,看得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前部分就靠主演们的颜值撑着着。

村花真是美啊。

前部分剧情虽然沉闷,但铺垫了不少伏笔,高潮大反转的时候倒也理所当然。

最后大量推特刷屏,又到了考日语水平的时候了。

说到底成年人的友情究竟是什么呢,细思细恐啊。

说到底生活就是一场戏啊。

有求职2年都没拿到内定,退出剧团后还暗暗期待别人也放弃,用上帝视角看人的人。

有父亲出轨导致母亲抑郁,被喜欢的人拒绝了两次,为了现实不能不面对现实的人。

有看重求职却飞奔去面试,交往三周不到就和男人同居,名片上强调自己担任过的职位自己名字却印在不起眼位置的人。

有从结束乐队后,为了能与那位笔译的心上人在职场相遇而只向出版公司求职的人。

有孤芳自赏,叫嚣着这个社会需要个体求职是随大流迷失自我,平时没事拿本书装逼却会提前一小时抵达面试地的人。

有放弃求职,为了想成立自己的剧团而每个月都推出舞台剧的人。

各种各样的角色,各种各样的人生。

在由各种各样的人来组成的社会里,なにものでもない(“你”什么都不是)。

说到底,现实不就是这样。

看takeru的角色有时感觉就像在照镜子。

心痛又心酸。

作为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阴暗面。

高潮部分,白富美和takeru飚戏,剧情可以间接概括为一个小写的撕逼。

然后高潮部分用舞台剧的方式,在舞台上以几个布景重新回顾了电影前部分几个主要细节。

台上谢幕,观众鼓掌后,才发现本是看戏的自己成了演戏的人,而在意的那个人却至始至终在座位上看戏。

村花的角色大概才是最“现实”活在“现实”里的人。

因为自己太现实而被甩,因为父母离婚而不得不现实,为了现实而不得只能向有福利待遇的大企业求职,无论职位高低只求能提供让母亲能搬来自己一起居住的职工公寓,只求一份没有外派的稳定工作。

她是5个人里最先拿到内定的人,也是最清醒认识到现实的那个人。

也知道自己身边的朋友在“演戏”,却没有像他们一样装作在“看戏”。

在别人在贬低男主角演过的戏剧的时候,她会一反平时低调沉默的样子去维护朋友。

“不知道你说这些用了多少时间思考,如果说出这些话没有经过大脑思考,那我希望你听我一言。

”就连反驳也是这样开头。

村花这个角色没有否定任何人,或者说这个角色只否定了自己。

“因为我太现实了,我不能去阻碍有憧憬人的他,所以我两次的表白都会被拒绝。

”电影最后是takeru的角色在求职面试上在一分钟内描述自己,他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描述着自己那个还在坚持自己戏剧梦想的朋友。

一分钟内说不完,结束发言后,电影就此结束。

电影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主题曲唱完也没有彩蛋。

因结局而莫名其妙得心里不爽,我干脆离开电影院后去了趟书店,翻了翻原作的结局。

原作末尾写着“发言时间到了,面试人员兴致勃勃想继续听他继续说下去。

他结束发言,觉得这次面试肯定没戏了。

但是,似乎也没关系了。

”←大意。

总觉得电影结尾差一把火,没能燃起来。

片子就90多分钟,不长,最喜欢里面话剧形式再现剧情的那一幕。

里面穿插的主角朋友拍的话剧也是逗逼有趣。

这部电影简直是推特的广告片,片尾的赞助列表简直长到吓人……男主手机用的爱疯,各种公司企业,化妆协助还出现了sk2……来日本后从《食梦者》到《世界上如果猫消失》再到《何者》,总觉得找不到当年看《beck》时的感动了。

takeru从《电王》出道一晃十年,青涩单薄的少年成了a社的电影担当,但超越自我真难。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等你上剧了。

2017也是电影啊。

 7 ) 短评

瑞月突然爆发前,整部片子给我感觉就是不显山露水但很见功底。

镜头扎实,人物刻画锐利明晰,很厉害。

之后出现了一些舞台剧会用的宣叙式台词,虽为剧情须要,但略显突兀。

最后干脆转场至舞台剧,手法很妙,但细想之下,亦有被迫之感,有一点点像pathetic fallacy. 同样感觉也适用结尾——看起来很开放,但其实并没有片子前半段的那种扎实感。

我给这个电影四星是因为真的很喜欢它表现的内容。

整个电影的人物圈很小,但这个小圈子又可以指代几乎任何东亚人际圈。

影片在IMDb 评分很低,可能因为西方人无法有我看这个片子时的感同身受。

片中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很细腻,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老派日本电影的近贴感,就像某种东西粘在身上,命中注定无法自拔。

村上春树和日本新浪潮电影给日本的文艺作品带来了一种迷人的疏离感,但其实它不是传统日本文化一脉相承的气质。

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因为他想要表现的就是最原生态的当代日本的大多数——我无意中感受一种更传统的日本性,甚为为之沉溺。

东亚文化从根上本来就盘根交错,谁表现得更好,谁就更有代表性。

(巾城)

 8 ) 日本大学生的就职环境——《何者》背后的真实与虚拟

文:风满蜃气楼(为了让说明更立体,文中添加了很多相关图片,多数源自网络,部分自摄。

笔者只参加过日本就职活动,对国内和其他国家情况不甚了解,欢迎讨论,或分享你们的经历。

)日本青年作家朝井辽的小说《何者》曾获得第148届直木奖,同名电影于2016年10月中旬上映。

由于集结了当下艺能界很有实力的几位年轻演员,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何者”是“谁”、“什么人”的意思,多用于疑问句(如:きみは何者だ),顾名思义是询问别人的身份、要求对方进行自我说明。

本作以日本大学生毕业前的就职活动为背景,描写了在SNS(社交网络服务)逐渐普及的社会中,几个处境相似的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走到一起,商量对策、彼此鼓励的故事——看似温馨热血的设定背后,作者将镜头对准的却是网络普及的社会中,个人虚拟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断裂。

小说对人物心理、动作、环境等细节刻画得生动具体,将主人公对“拾取只言片语展示自我”的社会需求(就职与网络社交)心怀的不满与迷惑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电影改变了叙述与表现的形式,从主人公的剧团经历出发,在剧情中穿插舞台剧表演的画面,将戏剧融入主人公的生活,模糊了过去与当下、生活与表演的界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真相揭开、现实倒转的部分,电影将过往发生的事实切换为一幕幕戏剧表演,表演者与观察者皆化身为剧中演员,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更加暧昧,从而使观众感受到强大的冲击力。

对这部作品的期待从电影预告片解禁开始,看过电影后又迫不及待地回头补完小说。

因为自己也经历了日本漫长而繁复就职期,想说的东西很多,却犹豫着不知该从哪个点下笔。

当下社会,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与现实身份的相互渗透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但要理解这部影片背后的问题意识,如果不清楚不同文化环境下,日本大学生的就职环境,作品的内容就会变得十分单薄。

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后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日本大学生都如何找工作。

一、《何者》背后的社会环境:日本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和中国不同,日本大学生的就职活动开始得很早。

本科生往往从大三便进入准备期,暑假参加各种实习积累经验,频繁访问学校就职课,联系本校毕业的前辈请教就职经验,买各种参考书籍了解就职信息和准备笔试,等等。

《何者》中积极找工作的四个年轻人便是从大三的秋冬开始就职活动。

有过日本就职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从一开始打鸡血的斗志昂扬到中途习惯性的麻木,折腾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后迈向终点,已是身心俱疲,名副其实的破破烂烂(ぼろぼろ)。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家公司的选考过程相似却被不厌其烦地循环重复,层层选拔中,每道关卡之间都间隔一周左右,等待漫长而煎熬。

为了把握详细资讯和最新招聘信息,日本学生在就职之初都会注册几个大型招聘网的账号(比如リクナビ、マイナビ、传媒行业专用的マスナビ等),以及就职活动经验分享的论坛(比如楽天みんなの就職活動日記)。

就职活动一开始,所有人都褪去日常装束,换上统一的黑色正装+白衬衣+黑皮鞋+公文包,男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女生把长发扎在脑后,发色全部染回自然黑,首饰也都必须除尽。

日本大学的毕业式在三月末,若是毕业后再找工作,身份就不再是“新卒”(应届毕业生)而被归类于“既卒”(往届毕业生)。

“既卒”在就业选择与企业接受度上都比应届生狭窄了很多,也因此,为了保持“新卒”的身份,一些毕业前没拿到内定(offer)、或是对内定不满意的学生会选择延期半年或一年毕业。

因此,就职热情高的人从大三的七八月便开始,速度快的到12月或次年4-6月、慢一点的到九月末便能拿到至少一个内定。

慢一点的可以在大四秋冬最后的补招期努力一把,力求毕业前拿到内定。

就职活动中,无论目标是哪家公司,都要从参加说明会开始。

说明会是由企业派相关人员为学生介绍公司背景、沿革、企业文化、部门构成、工作流程等大致信息,讲解完毕后有近两年入社的年轻社员到场接受提问、交流经验。

形式大致分为三种:校内说明会/企业共同说明会/企业内部说明会。

校内说明会

公司内部说明会校内说明会是企业联合在大学内部举行的说明会,企业共同说明会(企業合同説明会)是在固定时间固定会场举行的大型联合说明会(分场次不同时进行、或分场地同时进行),会场大都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

这两种类型中也包括针对外国留学生展开的联合说明会,但相对较少。

企业共同说明会企业内部说明会则要在网上预约,选择适合的时间段到目标公司内参加。

内容比其余两种详细,耗时也更长;因为地点在公司内部,可以顺便感受企业氛围;发现所处地段繁华、建筑物高大上的时候也难免激动。

在某家公司参加说明会+第一次选考时拍的窗外风景

住友不动产新宿grand tower 在不同时期去过这栋楼日本虽然遍地都是大学,但校外说明会只在几个大城市举行。

以关东为例,在东京都内居住的人还算方便,住在都外(地方城市)的人就很悲催,不仅通勤时间长(我从学校到公司的单程平均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而且费用昂贵(我当时往返一次的交通费平均三千多日元,每家公司从说明会开始往后的选考都要往东京跑)。

说明会之后便是投递简历。

日本的简历被称为ES(entry sheet),和中国的简历不同,内容更加丰富,格式也并非自由选择,而是各个企业拥有自己的ES模版。

报名选考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表格后填写,有的公司还需要手写后邮寄。

ES模板之一(左边部分是所有公司共通的项目,右边根据公司需要ES中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履历,通常还会附带三到五个问题,其中包括面试中必然被问到的“大学时期花费精力最多/最努力过的一件事”、“志望动机(求职动机)”、“入社后想做什么(目标)?

“自我PR”等。

不仅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考察表现能力与创造性。

笔者当时是以广告界(creative/promotion)为中心进行就职活动,很多广告公司的ES里都会问“你看过的CM广告/促销活动里最有趣的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针对目前的社会,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或是“写一个宣传企划案(形式不拘,可附照片或画)”。

ES筛选通过之后大多是web test(也有的公司将web test放在第一次面试之后),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应用程度最高的是SPI。

SPI能力测试(语言、数学,有的还包括英语和结构分析能力测试)和性格测试,考试方式分为公司出题和test center统一测试。

web test种类公司出题的web test可以在家完成,数学题部分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做完大量计算,一些学生会请朋友帮忙、或者干脆找数学好的朋友代考。

《何者》里也有提到,就职期间的web test是大学生们检验彼此友谊的一种方式;二阶堂富美演出的角色因为数学不好而屡屡在web test中惨败,佐藤健和菅田将暉便猜测她没什么朋友。

除了公司出题的形式以外,更多的公司则是接受Test Center的考试成绩。

Test Center的成绩虽然可以在两年内反复使用,但由于分数不公布给学生,而由网站直接发送给企业,所以有一定的风险因素。

要参加这种考试需要网上预约日程和考场(以关东为例,考场都在东京),届时到指定会场参加统一测试(机考)。

考场一例(在前台登记身份后领取考号、计算用的铅笔和草稿纸,进入考场后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戴耳机防噪音,答题过程中不许说话,每道题都有时限,电脑自动计时。

考完后安静退场)Web Test之外,有些行业(例如新闻出版业)还有专业性测试,不仅考察语言能力和算数应用,还考察一般常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地理历史等)、写作能力(作文、写词等)。

《何者》中的两个年轻人参加某大广告公司的笔试,时间长达五个小时,其中便包括创作能力的考查。

笔试通过之后大多是GD(即小组讨论)的选拔(也有一些公司跳过这环直接面试)。

几个人一组,围绕某个题目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后得出结论。

讨论中需要有计时者和最终发表者,所以参加GD的学生大都会戴手表。

整个讨论过程由公司相关人员旁观并打分,讨论结束后给于适当的反馈或提问。

同场次分组进行的小组讨论

分场次进行的小组讨论GD通过之后才终于进入面试环节。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集团面试),形式各异。

越是大型的企业招聘过程越繁琐(据说还有面试超过十轮的),每两个环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日期间隔,这样算下来,整个就职活动的周期长度可想而知。

集团面试日本的企业文化讲究忠诚度,崇尚年功序列,传统的企业战士们一旦入职就是一辈子,跳槽是不被看好的。

虽然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入职几年便转职的现象,但整体而言,第一份工作的内容奠定了你未来的职业走向,待的时间越短越难找到下一份工作。

由于周期漫长,对公司和学生都是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一些公司也开始缩短招聘步骤(例如免去ES,说明会之后紧接着小组讨论,面试只有2-3轮),但每个人的就职过程还是要持续至少几个月。

我的就职过程断断续续,从三月开始持续到了八月中,目标是广告方向,于是略过了外资企业和其他行业的招聘。

先后参加了十几个公司的选考,有大手、有中小企业、也有风险企业(venture),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应聘职位的业务内容、公司优势领域、自我匹配度等信息在脑中来了又去,ES写到手软,小组讨论和面试仿佛永远进行不完。

刚开始往东京跑的时候,穿梭于繁华的街道,在精致或大气的高楼大厦里和形形色色的白领擦肩而过,想象着自己今后在某某公司进出的样子,心里便开始有了期待。

期待越大,不合格的邮件到来时也就更觉受挫。

从披着外套的春天找到西装外套汗湿背心的夏季,一次次往返于T市和东京,不管晴雨暑热拿着手机地图奔走在陌生的大街小道,坐在电车上摇摇晃晃地睡着,迷糊中脑内还在琢磨面试可能被问到问题。

到七八月最热的时候,往返于东京的公司和T市的住所已经成了一件劳心劳力且毫无回报的事。

在面试会场等候的时候环顾四周,乌压压一片整齐划一的黑西装让人感觉沉闷而压抑,自己仿佛缩小成墨水瓶里的一个分子,每家公司都是一支吸墨的钢笔,被汲走的分子那么多,可一次也没轮到我。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接着又是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即便突破重围挺进下一轮再下一轮,但一个不注意就前功尽弃,没有人告诉你原因。

是我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搞错了目标?

还是每次面试都反复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什么样的自我表现才算圆满?

企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三四月份刚开始就职的我

四月初樱花満开的季节 去参加说明会的路上

八月初,路上突然下起暴雨。

这一天各种迷路,给公司打了几次电话就职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自我分析、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其中自我分析尤其重要。

你是谁?

有什么特质/能力?

做过些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对我们公司有多了解?

想在我们这里做些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录取你?

对我们而言你有什么价值?

……所有问题仿佛都彼此互文,拷问着你的特长、素质、经验、追求和目光长远。

用一分钟的时间介绍你自己、大学期间最热心投入过的事是什么、你的长处和短处、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以上是日本所有企业都会反复问起的。

过往经历丰富的人与贫乏的人、巧舌如簧的人与嘴笨的人、擅长回避缺陷放大优点的人和榆木脑袋不知转弯的老实人、目标明确方向清晰的理智派与迷茫糊涂的人……不同的人在面试中的表现千变万化,短短几十分钟的问答未必能展示出一个人的优点,即便如此,结果也只有合格/不合格两种。

经过持久的奔波,身旁的人陆陆续续都拿到了内定,自己却手中空空,很难不丧失自信,心灰意冷。

就职期就像一条长而暗的隧道,每个人都在其中摸索前行,不知终点还有多远。

长途奔波使人饥饿干渴,只有内定是消除一切苦难的解药。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拿到内定和没拿到内定的人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这时候,朋友间的相处也会变得敏感而小心翼翼,拿到内定的生怕自己的喜悦看在对方眼里是炫耀,没拿到内定的也因为自尊心作怪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安慰鼓励。

立场不同了,人的心态也会随之而变,如果习惯将事事记录在社交网络中,哪怕写下的文字动机单纯,也难免观者有心曲解。

二.《何者》的世界——小说与电影之间 每个穿梭于网络世界的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通过在社交网络平台更新动态,构建一个网络中的“自我”虚像。

每个人发布状态的习惯倾向不同,但初衷大都是为了记录与分享,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布者收获的关注、赞美与网友间互动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满足。

当一个人开始沉迷于网络上的点赞与转发,便有可能为了获得关注而刻意采取某些行动。

在意自己网络形象的人,也会通过网络暗中观察他人,越是在意这些虚像,就越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审视与评判,把碎片信息拼凑的网络形象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样貌,殊不知自己眼中的他者只是自我内心的某种投射。

当现实中的朋友同时也是网络平台中的关注对象,人与人的交流也从面对面的方式扩展到文字表情图片构筑的虚拟空间;一旦虚拟字符取代了真实相处,人的知觉与情感便很容易在两个世界的摇摆中失去平衡。

你是演员,还是观众?

《何者》便是这样一出交织在网络与现实中的荒诞舞台剧。

以找工作为目标,出场人物主要有六个——除了通过学校推荐拿到就职内定(offer)的泽前辈,其他五个主人公或多或少都身处线上与线下两个世界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ギンジ),他的存在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也像是《听说桐岛要退部》(朝井辽另一部作品)里的桐岛,时常被提及,却没有切实出现过。

几个年轻人一面奔波于劳心劳力的就职战场,一面在twitter上更新着自己的近况。

在SNS这个鱼龙混杂的舞台上,投入的精力越多,看到的也越是模糊与迷茫。

作品中存在两种立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其中明显的观察者有两个,一是表明自己不参加就职的A——就职群体的观察者,二是时时刷新所有人twitter的B——旁观朋友们的“表演”。

A自诩头脑清醒审美独到,嘴上说不愿随波逐流,事实上从未付出过真正的努力。

B陶醉于自己对周遭人的分析,自以为客观睿智,但观点却完全建立在虚拟与偏颇之上。

此外,C和D并不喜欢事事写在网上,他们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影片和小说中都出现了两次高潮,扭转智者与愚者的立场——看似平庸老实的人实则拥有大智慧,看似吊儿郎当的其实很擅长人际交往,看似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其实只是逃避,看似冷静公正的人其实内心早已偏颇。

表面是观察者,A与B在不同程度上也参与到了各自观察的环境中。

A以真实世界为对象而把虚拟平台当作出口,B以虚拟环境为对象又在虚拟中制造另一个虚像。

在真实与虚拟世界的交叉点,另一个观察者(泽前辈)旁观所有人,而在不同的维度中,每个人都是周遭人群的观察者。

在通往社会的道路上,我们都面临着“就职”和“长大”。

就职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长大成熟,真正成熟的人也不会轻易以己度人自觉聪明。

暂时的失败不是世界末日,一时的成功也并非一劳永逸,只要人生还在继续,我们就永远在成长的途中。

此外,面试中的一分钟自我介绍也好,社交平台的140字状态也好,精心选择后提取的简短关键字无法概括一个人的所有。

虚拟形象或许基于现实,却也只是现实碎片的投影,一个人真实的样子往往藏在自我表达之外,散落在真实可感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与网络相互交织、真实与虚拟彼此渗入的世界中,你是什么人?

きみは何者だ?

原作出了中文译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8593/

何者7.4[日] 朝井辽 / 2016 /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东瀛文艺通信】 微信订阅号:dywytx 前沿的日本文艺资讯,深度的日本文化解读。

观察・阅读・领略东瀛文艺万象,从这里开始。

长按添加关注

 9 ) 青春终点

前几天晚上又看了一遍,昨晚看了花絮和sp的采访。

砂糖的分析说的很清晰,让我又看明白了一些。

“我觉得这部作品也包容了人们思想中那些不能见光的部分,不仅去宽容它们,还施之以爱。

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吗,像是普通人就要按照不知是谁决定的标准人生之路走下去,虽然普通人对此没有任何怀疑,会加油考试,加油求职。

但是隆良这样的人对社会的标准提出质疑,他是想坚守自我,强调自我,有点刺头的那类人。

隆良的怀疑是正确的,这种质疑没有错。

但是也有像光太郎和瑞月这样的,遵从社会的潜规则,不怀有任何疑问,努力生存的人们。

还有理香这样的,她不仅遵守规则,还会主动出击,下功夫包装自己,想比别人爬得更高。

而拓人就是像我刚才说的,分析着不同类型的人们,把他们归为不同种类,坚信着自己不属于任何一类的人。

”三浦导演在处理戏剧方面真的很上手,中间穿插着几个还是学生时期的片段,很青涩,又相当地有张力。

花絮中有提到,戏剧有个片段是坐着的一排人回答问题,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当演员”导演安排此处时并没有给剧本,那些回答问题的人说的是内心真实的答案。

不由地佩服这样的安排调度。

 10 ) 找你自己?问你自己喜欢什么更重要。

而有两面镜子,关于男主拓人放弃了自己的戏剧生涯,重新选择关于营销方面的工作,同社团的乌丸却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这个领域获得一定的名声成就;男主和同届在一起投简历时,其中只要一个上岸,就会多人心里不平衡,其实真心没必要,就像女主的朋友的男朋友,因为自己的自尊心然后把结果说的很难堪,我很喜欢女主回复,不管是10分,还是20分,先拿出成果再说,不然你连分数都拿不到,没试过就说自己不适合找工作,你以为你自己是睡呀,比起在公司上班的人,你一定觉得自己敏感成熟又感性,这世界配不上你,可惜没人像你一样懂你,即使你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也没有在乎你努力的过程,我们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很真实了。

只要你的成果足够吸引人,别人便愿意与你聊天畅聊,而反之,你是谁?

《何者》短评

4,好飘忽的叙事质量,但因为有几场戏太太太过出彩加一星。1是45min左右吸烟室的三人会面,几乎全片最精简寡言,但一切尽在不言中。冈田将生上大分,真是个好演员。2是戏剧现实接轨的发泄终章处,力度拉满,能做到这样真是厉害。/不足也很明显,职场关系处理和生活叙事片段都挺弱,似乎只是在在现刻板。/无论如何我还挺喜欢。很敢拍的导演。

6分钟前
  • 三价拿铁
  • 力荐

是演员也是观众,既演戏也看戏,最后彼此撕裂假面露出丑态。故事很平淡,我喜欢故事里的灯光和空间切换。角色演绎方面熊貓=takeru>fumi=苏打>冈田>>村花,村花的特写有时候好像一块僵硬的看板。其实预告片比正片精彩。

9分钟前
  • 少白
  • 推荐

20171227 720P 42"

13分钟前
  • 公園仔
  • 推荐

一群中二少年的内心戏被无限放大,最终成就自己的舞台剧。(香港回北京飞机上看的)

14分钟前
  • 膏膏
  • 很差

这绝不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没经历过日本就职活动的人或许很难获得共鸣。在展现当下日本年轻人各类就职现状的同时,对SNS与人精神内面的关系也进行了思考。砂糖和二阶堂演的角色都属于很不讨喜的类型。最后一幕的表现手法让人想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每个人都在台前幕后演着不一样的自己。

17分钟前
  • 晴蘭
  • 还行

也就是跑步的时候懒得换了,无聊。——201800905

22分钟前
  • 海豚
  • 很差

要不是卡司,我怎么看得下去

23分钟前
  • 苹果碳酸水
  • 较差

后面反转舞台剧那块儿比较惊艳。

25分钟前
  • 居某
  • 还行

求职PTSD要发作了

30分钟前
  • 隔壁的蓝
  • 推荐

找工作要积攒人品的好不好,都这么喜欢道人长短,活该找不到工作。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根本就是什么都没说。真的就活时候的痛苦、绝望、自我否定的千分之一都没有说出来。

34分钟前
  • Thè
  • 较差

如果说前面一大半的铺垫是对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最后二十分钟的高光时刻则完全体现了导演三浦大辅的舞台剧天分,一如其前作爱之涡中有限空间下的欲望交错,本片在室内戏的不停辗转下体现了人物的焦躁不安,并于砂糖被揭露推特小号后完成了人性复杂面的华丽展示,可惜收尾略仓促

38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最后那场内心真实感受的“剧场化”展现实在是太喜欢了,没有观众的演出也没有意义,而自作聪明的幻想往往又是在自掘坟墓。你想成为谁?你最后又成了谁?也许我们总希望做那个至始至终未曾露面却一直在为梦想起舞的乌丸,但最后却成了那个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却戴着伪装消失在人潮中的拓人。

4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飞机上看的,感觉拍得真好!经历过的人都会懂,每个角色都很有代表性,高潮很赞,结尾也不鸡汤也不是大家都找到工作的那种正能量,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另外cast完全就是拼演技,然后熊猫得冠军ww乌丸只给了侧脸吗大鼻子一直以为是toma,结果并不是ww

46分钟前
  • 力荐

过于真实,引起不适。

51分钟前
  • 叙不明白
  • 推荐

可能你过完自己的一生 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 你学会观察他人 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夜航西飞》

54分钟前
  • 米花町哈莉奎茵
  • 推荐

時間が立っても忘れられないこの痛々しさ、経験者のみぞ知る。

56分钟前
  • Namu
  • 推荐

后半段剧情和人物一样抽象,一个爱骂一个爱窥,想起一句话“具体的人太抽象了”,有些内向的人风评好单纯是因为不怎么说话,“何者”就像是奥德修斯“无人”,互联网这种魔戒成为精神下水道,也成为新世纪福音战士需要面对的时代新课题,太阳底下出新事了“你是不是觉得反正自己没找过工作,自己就比在公司上班的人更敏感更细腻,所以自己才不适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毕业生总是共享着相似的特征表现,但一一比对之后根本原因又完全不同,好奇哪部电影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原因不擅长使用英语来表达情绪(背后可能是没用英文思考的另一面没用英文感受)日本片常常有一种奇怪的缓慢感可能来自于传统美学(物哀?),如果把故事发生地和背景画面换成乡下风光这种前工业文明场景好像就不违和,但它出现在都市片(本片)甚至科幻片(哥斯拉)村花和菅田

60分钟前
  • Reposado
  • 较差

男主是适合玩豆瓣的人,在周围人营造的光明和努力气氛中,总能解读出虚伪和颓废的一面,并打破其中的鸡汤成分,不过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社交分享的心态展现非常有穿透力,不仅仅来自于最后男主注册小号吐槽朋友的剧情反转,也来自于陷入求职困境的人的现实生活与社交账号呈现出的状态的对照。

1小时前
  • 唐朝
  • 力荐

大概是我第一部看了两次都没看完的日本电影...不知道是节奏还是气氛,总之很乏味

1小时前
  • モノノ怪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