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每个人都是一张愁苦的脸,尤其是男主李朝阳的那张脸,和《万箭穿心》中男主 的脸很像,都是一脸的愁苦,整部片子都是一种压抑的调调,有点像《活着》的悲苦, 但和活着不同的是,所有人的困顿似乎永远都没有出路,陷入一个死循环。
影片的最后 ,新娘的怀孕让李曼放弃了外出看世界的机会,虽然成家却未立业,还是处在一团混沌中。
故乡还在,却早已变了味,回来也是无所适从很拧巴。
儿女有儿女的苦,父母有父母的苦。
每个人似乎都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愧。
每个人都在寻找出口。
最后李朝阳还是回到了大城市,继续他或许虚无缥缈的梦想。
至少在城市里没有人认识他,不用那么尴尬。
电影揭示了现实,但看过了也就看过了,并没有多少值得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故乡是一个绕不过的词汇,中国的文人给了太多的定义,具体到门口的书,门口的石头,具体到隔壁的破损的玻璃和哪个不亮的路灯,但是又太过于虚幻,虚幻到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远去的记忆,以及一些远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不能具体想起的情节。
漂泊的久了就已经变成了符号,可能回去的时候,又多了一条路,又多了几家店,又多了几个熟悉的陌生人,记得三四年前,已经漂泊了五六年的我,回去做一个项目的施工,在我的家乡,然后在那里的一个午后,读完了野夫的乡关何处,都在找寻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前段时间,家里原来的朋友有事,需要帮忙,我回去看了看,聊了聊,原来一起玩的朋友变成里电影里的马大炮,我还是那个屌丝一样的我,原来一起在街头打架斗殴的我们,突然发现变成了不同的阶层,他已经功成名就了,我还是那个漂泊的我。
故乡的回不去,不是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回不去,只是心理落差上的回不去,也不想回去,出去漂泊的人都有一个衣锦还乡的梦想,只是大多数人还是默默无闻的漂泊着,可能到了年龄,没有成家,没有立业,还是一个人,就像余华的兄弟里写的那小关菜刀一样,总想着衣锦还乡,却已经物是人非,回去又有什么意义。
回不去的我们只是在躲避着一些曾经的心理优越感,还是不能真正的放下所谓的心灵里优越感,放不下曾经学生时代的那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书生气。
留在家里的同学、朋友,有家里的人脉积累,有自己的人脉积累,最少在起步上会比漂泊的好一些,只是漂出去的时候,我们都还是青春年少都还是意气风发,只是一回头已是百年身,落差感是找不到的,就像现在回去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路口看那已经长大的路边的树,在路灯下形成的黑黢黢的通道,却不一定有原来意气风发走过去的勇气和兴趣。
所谓沐猴而冠的内心都是有各种说不清的原因的,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一样,炫耀是要炫耀给熟悉的人熟悉的圈子看的,不认识你的人你的成功和他没有关系也不会上来恭维,不会上来羡慕,只是冷冷的旁观着,也许这就是回不去的故乡。
好吧,有点跑题了,乡关何处,回到电影,电影有很浓重的贾樟柯的影子在里面,但是又有点跳出贾樟柯的意思,都是一个默默的讲述一段故事,不做评价,没有英雄,没有逆袭,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该做的还是做,就像一个监控器拍摄的画面,有些粗糙,却又都如此的真实,直至内心深处让人避犹不及。
那个路口的灯会不会在下一刻就灭掉,然后就突然间黑乎乎的结束了所有。
故乡不是回不去只是不想回去,因为停了太多的故事,听了太多的道理,或许我们真的该去勇敢的面对那些落差不是观看落差,既然已经存在,那就去面对,既然解决不了,那就去面对。
电影毕竟不是生活,我们终究是要回去的,最少父母是要死在那里的,你的祖坟是迁不走的,即使改变再多,你身上的那些烙印终究存在。
比如口味,比如话音,比如···也许我们都该回去看看了。
故乡是用来回忆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无论是那个心目中的故乡、还是现实的故乡。
理想与现实总会产生冲突,也依然那么俗套,那么理所应当让你不得不去接受。
无意之中看了这部电影。
讲述的是小镇青年现实中的写照,一切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一切又那么理所当然。
杀马特、文艺青年、包工头、洗发妹等关键词的人物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元素。
电影以一个追求艺术在城市创业失败而混不下去的摄影师为视角,他要回去发展。
可是你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去也发现依然没有他的地方,一切都不是他的所想。
一系列折腾之后,最后又踏上去城市的汽车。
回不去的故乡,那个故乡还是留在自己的心中来怀念吧......
文/满囤儿在中国的电影历史中,曾经有两个人在各自很窄的领域里做到了征服世界。
一个是实战派功夫片领域里的李小龙,一个是乡村派文艺片里的贾樟柯。
虽然跳脱出这两个领域后,两人并不一定还能有神级光环,但至少在这两个领域内,他们都是全世界瞻仰的大神。
作为内地的新生代电影人,沿着这两位大神的足迹追逐梦想,显然是特别常见的。
6月30日上映的新片《乡关何处》就有很浓重的仿贾樟柯痕迹,虽然功力有所不及但已颇具形似,也同样能够勾起很多人对故乡的愁绪。
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令人意外地看到了内地非常著名的李小龙狂热追随者。
这就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了。
陈天星,出生于四川泸州,15岁时因为在城里舅舅家录像里看到了李小龙在《精武门》里的精湛武艺,于是燃起了自己的功夫梦想,从而踏上了影视功夫表演的之路,成为了李小龙最为忠实的追随者。
他的功夫片代表作有《李小龙外传》、《截拳道》 、《双截棍》、《功夫战斗机》、《终极硬汉》。
可以说在拍摄后李小龙实战派功夫片这件事上,陈天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遥遥领先其它追随者。
而且经过多年的锤炼,他自己也成为了集编导演制于一体的全能影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他,为什么要出现在一部类贾樟柯的文艺片中呢?
怕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给出答案吧。
如果说陈天星是李小龙追随者中成绩最出色的,那本片导演胡艺川就是贾樟柯追随者中成绩较优秀的一位。
现在内地的新导演都急不可耐地与文艺划清界限,因为目前的市场导向很明确,你若被定位成文艺导演,便几乎宣告了无片可拍。
那些拿着钱硬要往影视圈里钻的外行老板们,就只认商业啊!
鉴于此,胡艺川能够无论短片还是长片都坚持文艺剧情的魄力就很令人钦佩了。
他的文艺气质短片和微电影获奖无数,年纪不大便已经如前辈贾樟柯般成为了“获奖专业户”。
从过往作品中可以看出,胡艺川是一位注重构图和光影变化的影像诗人,一直以来关注社会、关注国民性,关心和尊重世俗生活。
《乡关何处》便是其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集大成者。
这样两个看上去领域完全不同的电影人能够凑到一起来拍片,最有可能的契机便是胡艺川的故事打动了陈天星。
陈天星八成是从本片主人公李朝阳身上,看到了自己多年打拼的影子,从而产生了深层的情感共鸣。
的确,《乡关何处》是一部特别容易共鸣的影片。
片中对近几年城乡变迁的捕捉十分精准,对70、80、90后北漂的“集体乡愁”的把握也特别到位。
影片采取了群像式描写,很多时候主人公李朝阳都只是一个旁观者。
可偏偏这个旁观者的感受最最令人痛心。
这可是他的故乡啊、这些可都是他的亲人啊,为什么只北漂了几年,他就变成了旁观者呢?
这无疑是社会之殇,是难以言说的尴尬。
李小龙没演过文艺片,贾樟柯也没用过功夫明星,但他们的追随者竟然破壁联手了,而且还联手得如此感人哈。
带了一帮人去电影院看《乡关何处》,影院观影人数达到50,大至70岁的退伍老兵,小到十岁儿童.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观影体验。
看片现场,早已熟知剧情的我似乎有了抗体一般,波澜不惊.高龄的大伯沉默叹息,三十几岁的堂哥却看得哈哈大笑,二十出头的小伙却在羡慕,为什么我没有一个为我退婚三次的前女友,已婚的姐姐第二次看居然落泪了,唯有十四岁不到的小外甥女离开电影院以后一脸鄙夷的对我说“我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得出来,我一包餐纸都用完了。
”…听完她这一句话,那一刻我感动了!
第一次觉得这个小姑娘长大了.我不想说,为什么看片已经看得我麻木了,因为我何尝不是影片中真实的李朝阳,“曾梦想仗剑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最终却在现实面前被打击得遍体鳞伤……然后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梦想埋进沙里假装自己不曾有过!
七十岁的大伯会沉默,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活到老李朝阳外公的年纪,也复制一般的活成了电影里外公那辈人的样子,一辈子为了子女任劳任怨,到头来却落得子女富贵无人承欢膝下的孤寡人老人.三十岁的堂哥会笑我一点也不意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早就被生活磨砺得没有一丝激情,唯一剩下的就是认命,安于现状的麻木和悲凉,又岂是寻常人会懂!
或许他早就已经活成了电影里李朝阳的同学建斌的复制体!
年轻的小伙子会羡慕李朝阳又一个为自己退婚三次的前女友,这点其实一点也不住为怪!
因为“”李曼”在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世界里,他们永远没有那种哪天自己一瞬间长大的危机感……因为这一瞬间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年,十年,抑或一辈子.大姐会哭,是因为,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自己主妇的身份全身心的进入了故事里,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正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自己正在潜移默化间变成了陈静…十四岁的孩子说:“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听着她的话,泪模糊视眼……脑海中只剩一句话“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文/ 赤叶青枫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部由青年导演胡艺川执导剧情片《乡关何处》如一首似曾相识的故乡民谣,乡音乡情里,满满全是乡愁,歌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实际上都代表着北漂们乃至各种X漂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而片中那些当地对于节庆日的固有仪式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的习俗风貌展现亦如一股青烟,远观很美,细看则可能会被冲入眼睛,令人突然间有点莫名地想哭。
影片《乡关何处》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北漂回乡创业失败的故事。
较为出人意料的是,首先一众主演们纷纷颠覆了各自以往固有的形象出演此片:动作明星陈天星这次不展现功夫反而挑战演技诠释文艺中年男;港女江若琳洗尽铅华首度饰演内地小镇少妇;其中原本文艺范儿最浓的罗蓝山则染了头发摇身一变成了洗剪吹小混混代言人……其次是影片并没有如常规同类题材的影片那般拍得热血励志,反而以不急不缓、极具生活烟火气息的写实风格拍出了一个年过三十在京发展不顺被迫回乡创业的中年男人的郁郁不得志和沧桑疲惫感。
于是我们看到,在北京闯荡多年的李朝阳(陈天星饰演)带着满满一箱奖杯回到故乡准备开一个婚庆公司重新创业,结果却发现故乡早己物是人非、人情炎凉。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亦或街坊邻居,人人最初当面都会给李朝阳三分薄面,仿佛他还是当年考上大学,走出小城,外出闯荡的天之骄子,可寒暄过后,日子开始呈现本来的平淡面目时,李朝阳无论是和家人相处,还是和发小聚会商量一起开婚庆公司创业,亦或是为昔日同学如今土豪的大老板的儿子的百日宴承担摄像工作,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把他当回事,他就像他那三十多岁还扎在脑后的长发一样与周边格格不入,不合时宜,就连爱情——他与年少时候曾暗恋过、现已嫁作他人之妻的陈静(江若琳饰演)旧情复燃,本以为这一次终于能在一起时,他们迟开的爱情之花也因后者意外怀上了其老公的孩子而早早凋谢……这一切的一切,令李朝阳这个原本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反而像个外来客。
并不是当地的环境不接纳他,而是离乡太久,对于家乡,他其实已经感到陌生,是他已无法再重新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去了。
原来,一直以为故乡如同码头,无论你扬帆走得多远,等你倦了,它始终都会在原地等你回来。
但等你真的一旦离开故乡多年后再度重回之时才会赫然发现,它竟和被三峡之水淹没的故居一样,再也回不去了。
与李朝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些从未离开故乡的亲朋好友。
弟弟李曼(罗蓝山饰演)是个街头小混混,他成日里喝酒打架,飙车泡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甚至把女友的肚子都搞大了,可是即便是因为打架进了拘留所,出来后终究还是和心爱的女友热热闹闹地结了婚;陈静遭遇家暴,又与李朝阳再度重逢,本以为可以借此离婚两人光明正大地在一起,谁料突然的怀孕让陈静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公身边,此时其老公对其已呵护备至,小日子过得竟也已有了些甜蜜的味道;发小一边为家庭琐事心烦,把离婚当作梦想,一边卯足了劲努力赚钱养家糊口;还有大伯,他与街坊邻居为了一块地争执不休;父母一辈则在爷爷去世后,为商议如何赡养奶奶的事情而头疼不已……他们的日子过得平淡、琐碎且热闹,但这一切都与李朝阳似乎无关,那些“热闹”终究是属于他们的,而他,什么都没有。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有些话,念叨多了,竟一语成谶。
最终,李朝阳还是踏上了离家返京之路。
只是,前路茫茫,乡关何处?
李朝阳没有答案。
而同为X漂的你我,谁又能有个准确答案?
漂在外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但愿岁月静好人安乐,且行且珍惜。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来了,届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昂首挺胸的走上北漂之路,又有多少人会垂头丧气的踏上返乡之程。
如果将刚去北漂的孩子们比作供城市运转的干柴,那回乡后的他们便是被城市榨干燃尽的槁木死灰。
如今,即将于6月30日上映的一部电影《乡关何处》便讲述了一个男人北漂失败,返乡创业的现实故事。
这个人物就像中国画的卷轴一样,将一个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在西南大山深处的乡镇百态,芸芸众生之状铺展开来。
有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对于中年人的观察;对于青年人的思考,这些人构成了一幅这个时代特有的浮世绘。
同样作为北漂的一员,个人对男主李朝阳的境遇感同身受,我常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北漂城市与故土家乡。
曾经的我们来大城市时,家乡就像丢掉的剑一样掉入岁月长河,我们想找回被丢掉的家乡,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但当我们北漂到心身俱疲,想通过这个刻痕找回家乡时,才发现刻痕底下已不是曾经的家乡……这正像影片中李朝阳的父亲带两个儿子找家寻根时,告诉他们家乡就在脚下,就在水底,虽然它已然全无面貌,但根永远在这里,祖先永远在这里。
所以,乡关真正的意义是扎根于内心,而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回到故事本身来说,影片以北漂男主李朝阳的回归故土开始。
在北京创业失败的他打算回家开婚庆公司,于是他找到了曾经对他痴情不已的同学陈静,如今已为人妇的陈静对于生活并不满意,丈夫贪酒嗜赌,更是常常家暴自己。
这样一对落魄男与失意女很快旧情复燃,但在这个深山中的乡镇,民风、民情与人性并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他们的感情随着陈静的身孕就此结束。
这样的情节设计很写实,像极《杀生》中牛结实和马寡妇被扼杀的爱情。
也预示着,这个环境从根本上毁灭了爱情所具备的浪漫元素,让人看到的只有冰冷的人性与残酷的现实。
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说,爱情上的失败让李朝阳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那接下来兄弟的分裂则让他对现实失去幻想。
影片中,他有几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他们在关公面前义结金兰,约定同患难共甘苦,但每个人迫于生计内心又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不过是一盘散沙,只落得李朝阳自己苦撑婚庆店。
特别是当一位有钱同学办满月酒时,所有兄弟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场景下被无形放大,再次证明了在实力面前一切友谊都是纸老虎。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义气,只是敌不过现实,逃不过宿命,这是李朝阳精神世界被摧毁的第二步。
没有了爱情,失去了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回归亲情,然而就是这种人类社会最靠得住的情感关系,在李朝阳家中却搞的鸡飞蛋打。
他的父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却有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儿子小强,表面上看小强是个混混,但他又何尝不是李朝阳的反面?
李朝阳回来了,但弟弟小强却一直想走出去,去看看大山另一头的世界。
最终,弟弟向命运妥协,他迎娶了已怀孕的女友,再也没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这时的他们都从小男孩变成了老男孩,就像《老男孩》那首歌中唱的: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爱情、友情、亲情都变味了,家乡又哪里还是家乡?
又如何还是心灵的港湾?
于是,李朝阳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这时的他才明白,自从他踏上北京的征程开始他便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他的整个人生境遇,很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但凡漂泊异乡的打工者,都曾有过如下的两难境地。
如果继续驻留大都市,是落地不易的无处为家亲不见;假设匆匆回转桑梓,而则是落叶无根的身在故乡心似客。
这种进退维谷的不尴不尬,时常在折磨漂泊在外打拼的人。
而背井离乡的务工者看完《乡关何处》,都会有感同身受的内心触动,那似曾相识的故事,映射的不正是我们自身的现实困境的吗?
就像片中的李朝阳一样,在黑夜小镇的十字路口,不知自己到底要往那个方向走,如同无根的野草飘来飘去。
乡愁是人心里那根最敏感的琴弦,轻轻地一拨,便可触动满腹情怀,奏出乐章。
影片便飘荡着浓烈的乡愁气息。
故事有着浓郁的文艺色彩、伤而不悲的基调。
恬淡又舒缓的叙事之下,朴实且自然的镜像之中,原生态淳朴小镇浮生群像的活灵活现,平凡一家人细碎日常的绘声绘色,节庆活动和婚丧嫁娶的观风察俗,都在生动贴切地制造出一抹浓浓的乡愁。
李氏两兄弟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与周遭人接触产生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营造出一种丰沛的戏剧张力。
到不了的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
漂泊多年的李朝阳在黯然失意中回归故里,准备重新创业,试图找到自我心灵的归隐。
可老家早已物是人非。
家人与其关系疏离,不明他为何没混出名堂就打道回府;过去的发小各有生活烦恼,纷纷拒绝与他合开婚庆公司。
已嫁他人的昔日女友陈静,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
归来游子得到的并非是张开双臂的欢迎,而是一盆盆冰冷刺骨的凉水兜头浇来。
虽然朝阳用理发来改头换面,依然故乡的生活格格不入,当地物质的匮乏,导致他重燃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冰封。
片中的李朝阳是孤独的。
虽然他思乡情结强烈,也厌倦了无枝可依的漂泊感。
但故乡却始终与他保持着着距离感。
尽管遭受家暴、无法生子的陈静一度给其送上温暖的慰藉。
但这只是一场游戏般的幻梦。
后者怀孕如同当头棒喝,不但打碎了他的鸳梦重温,也葬送了他留在故乡的最后一丝希望,不得不让伤心伴随踏上离家的路途。
不得不承认陈天星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打星出身他演起文艺戏来居然如此出彩。
无论是李朝阳面见家人时手足无措的神情,还是相会哥们时失落惆怅的样子,初会往昔女友的词不达意的言谈,他用内敛的表演加以准确传达。
那木讷的脸上不时流露出矛盾、无奈、彷徨、悲戚等各种心绪,显露着归乡游子不被故乡所接纳的苦楚。
港星江若琳则把陈静被不幸婚姻折磨的内心挣扎,给予细腻的刻画。
对于李朝阳来说,故乡是回不去的家园;但对他的胞弟李曼而言,故乡却是走不出的围城。
李曼和小伙伴歃血为盟来结拜,用大打群架、大开暴走机车,来宣泄青春叛逆。
他曾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但现实的经历,让他对周围的一切开始接受,以至于在与女友成亲后,最终放弃了离开故乡的打算。
而无论是李朝阳的出走也好,还是李曼的留下也罢,其实都是在被动承认梦想与隔着一条宽广的鸿沟,或许终其一生都难以逾越。
很多有关乡愁主题的电影,都是在把乡愁作为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一种精神寄托,用以安抚化解离家客思念故乡的愁苦。
鲜有如《乡关何处》这般,是以叩问的姿态来表现“乡愁难觅”的主题,触痛了精神匮乏文化背景下心灵的渴望与呼唤。
片中有段戏涉及到寻找的话题。
李家哥俩俩与老爸泛舟水上。
老爸要儿子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兄弟俩却说着家都不存、根脉焉在的话语。
父亲划着船,指明已被泽国淹没的老家祖宅的方位。
这一幕如此感伤,难道是在倾诉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慨吗?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如今,许多人都成了这样双重不幸的人群中的一员。
愈来愈多得人踏出远离桑梓的脚步在外打拼 ,身躯依附于巨大繁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内心深处的灵魂早已在现代化进程中流离失所。
当影片结尾时,李朝阳哭着离开了家乡。
从逃回家乡到逃离家乡,他已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应安置于何处。
而苟全性命于北上广深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年轻的我们永远希望能往前冲,却很少有人能回头看一眼。
”作为一个二次北漂的不再年轻的少女,在看了电影《乡关何处》的时候,没有太注意电影中乡情的部分,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北漂七八年的青年在北京奋斗失败后回到故乡重新创业这件事上。
这是一件太过于悲伤的事情,也太现实。
相信无数北漂人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被触动到,大龄北漂单身的青年如果在奋斗七八年后仍然无法立足于北京,那么他最后的人生归途是不是只剩下“返乡”这一项?
电影中的李朝阳跟大多数北漂青年一样是怀揣着梦想拥入了首都北京的,他用七八年的时间打拼拍电影,结果项目失败了,并且负债累累,无奈之下,举步维艰的李朝阳毅然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准备开一家婚庆公司。
他以为大城市难容他的大梦想,那么小家乡还会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吧?
结果当他聚集了他周身所有的兄弟好友告诉大家这个想法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自以为的兄弟们并不支持他,有人分析家乡的现状,说青年人太少,哪有那么多人结婚呢?
有人表示自己并无存款,物质上无法支持他,甚至于精神上也并没有站在他这边。
这一顿饭下来,也仅仅是李朝阳梦想崩塌的开始。
李朝阳以为自己带着一箱子的荣耀奖杯回到家乡的时候,起码作为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应该是比大多数人要强得多的,不曾料到,小家乡更是让他难以容身。
的确,北漂人混迹北京多年无奈回到老家这件事首先就要看当事人本身是不是能够弯下腰,李朝阳弯下了腰,可即便弯下了腰,他依然找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方式,他无法保证自己的收入。
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这于李朝阳而言是一个更为致命的打击。
回到家乡后还会发现有一波又一波的事件向他涌来,家中的老父亲老母亲,弟弟妹妹和所有的亲戚,他们的生活困境全部都展现在李朝阳的眼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境,这让李朝阳更是喘息不得。
然后是爱情,李朝阳开起了婚庆公司,只有他的初恋情人陈静走过来支持他,这对年轻时产生过情愫的暧昧情侣,一个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一个处于婚姻的低谷期,两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人重遇对方的一刻激情迸发,重燃了年轻时爱情的烈火。
然而这个北漂青年的结局,是充满了悲伤的气息的。
这个绕了中国一大圈的李朝阳,最后不过是与家乡的朋友们殊途同归罢了。
片中有一处细节的对比,是李朝阳关闭了婚庆公司的店铺之后走出来,颓废的站在路边,结果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朋友开车大卡车,二人车上车下,寒暄几句,最后朋友说我先走了要去赚钱啦!
这个细节的对比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留在家乡的朋友都拥有赚钱的手段,然而自己这个漂泊北京七八年的人、得了无数奖杯的人、去过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此刻却彻底的输了。
影片中李朝阳的弟弟,一个想去看看山那边有什么的男青年,终于也没能摆脱现实的牵绊,最后他握着女朋友的手时,女朋友问他:“你还想去山那边看看吗?
”弟弟说“不去了,山这边的风景也挺美的。
”影片的最终,所有人殊途同归。
现实中的北漂青年们,却依然不得不坚强的往前走,毕竟他们都不想回头,也不能回头了。
电影以几近写实的手法拍摄了这部文字电影,它不仅采用了大量实景镜头,中间还穿插了很多土家风俗,微妙的投射了小镇居民内心的坚守与艰辛。
相比于一般文艺电影,它的主题更显冷静、凌厉和接地气。
当然这个“地气”的概念有一定地域性,因为作品本身故事构架围绕着土家的人和事,在叙事部分无可避免的融入了本土情绪,这也恰恰正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乡关何处》的男主角是一个北上广导演,因他筹拍的作品废了,欠了一大笔外债,准备默默地逃回家乡,他计划在家乡重新开始人生。
当然,这个主角也是一个“闷骚”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得意于这些年获过的成绩,另一方面他在旧识面前用沉默寡言埋葬了得意起伏。
他归家的行李箱里有三分之一是奖杯和证书,为了把“荣誉”搬回家,他的东西几乎撑破了行李箱。
事实上,这段镜头为他在小镇的经历埋下重大伏笔。
后面的日子里,无数个人对于这段荣誉给以或明或暗的点评,除了老妈,所有人对奖杯的赞誉都是敷衍了事。
讲真,一个理想塌方的人,除了认怂,没有第二条路走。
一个没有理想的群体,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给淹没。
正如男主要开婚庆公司,准备邀请老同学投资,他的同学一语道破了小镇的状况:“这里人口本来就少,年青人更少……”,那么以此可见小镇未来的发展显然缺少生机。
除了缺少生产力,小镇还体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通过了几组人物关系描述了壮丁对于家里的影响。
男主的二姑夫金家,因为儿子外出务工,在争地的过程中,他干脆用菜刀横对前来讨地的周家。
面对有儿子帮腔的对手,脾气火爆的他除了死拼,也是无计可施。
这种人物性格没有视听版,文字语言的想象力是比较难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的奶奶,一个终日穿着民服的垂暮老人,她在片中的形象也寓意着她是土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在老伴出院的时候,这位老太太依旧坐在河边洗菜,念叨着要他中午按时回来,头也不抬的忙着手里的活。
老伴倒在犁地的田间时,旁边的牛还在吃菜叶,丝毫没有悲伤感。
说起来很讽刺,不仅牛缺心少肺,连家里的娃也是如此。
人老了,存在感迅速贬值,仿佛可有可无。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治不好病,老汉还强行下床犁地的主因。
老汉的葬礼上,孙子和女朋友上床,女儿掐点回来哭坟,一切都在揭示“人老不中用”的生活逻辑。
只有老太太一天一夜没吃饭,她没有流泪,也许眼泪在年轻时已哭干,也许不想哭给这些恩情稀薄的子女们。
土家的习俗之一,过年可以和先人许愿。
老大媳妇是希望两个儿子早日成婚,女儿是多挣钱,外孙女是希望爸爸快快好起来,只有老太太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
有老人在,子女间是亲戚;没有老人,子女间也可能是陌路。
果然,落实分摊照顾老人的方案时,各家都开始诉苦,好在土家的传统还是令全家人有情理共识。
电影《乡关何处》的人物线是呈“树状”结构,让我想起了英语单词“family”的识字卡。
在这个树状结构中,镇子里的每个人都想过出逃生活,比如靠碰瓷为生的小镇五少、男主的初恋陈静,也包括男主自己,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殊归同路的命运。
只有放下理想,才可以“衣锦归乡”,比如马大炮,比如在外地打工的二姑夫儿子。
虽然他们没有理想,但是他们有同乡羡慕!
揣着理想的穷光蛋谈人生价值太奢侈。
片尾,男主迷失在了十字路口,也迷失了人生方向。
电影的画面简单真实,剧情内里包含了颇有张力的生存哲学。
它献给了困顿的小镇青年一条真理:“人生,这个未知暗殿,自己的路要自己闯”。
就像是给那些北漂人们写的一首散文诗 每一个镜头 每一个场景 都非常贴近生活 普通再普通不过 却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模样 这样的青春本身就已经很残酷了 所以在诠释的时候 就没有必要再过悲情 倒是有了很多向上的力量 像是演员们弹着吉他唱民谣 娓娓道来 让人在感伤之后 依然还会对未来有更大的憧憬
评分有点低了,涨涨吧
江若琳演技在线,其他演员演技尴尬,故事立意可以,可惜砸了。
整个电影没有一个人演技在线,陈天星是怎么有脸演戏的,还强加吻戏,江若琳的一口港台腔哪里是小城镇了。
回不去的故乡,还是留在心中吧……
告诉我们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 看不懂了
无病呻吟,这不是我们的生活
很现实
尴尬症犯了白瞎了这么好听的名字我学长罗蓝山就这么被毁了我好像看过比这个好的网大
陈天星拍的文艺片还是可以看的哈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乡情
男主丑,导演更丑,拍出来的片子丑的木法儿看~
近年来挺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影片,好像搬个板凳坐在谁家屋里,看人家过日子似的。简简单单的,挺好
哈马屁
讲的大学生创业的故事主角虽然都是些没有名气的但是剧情还是不错的
“老家都没了,内心难免会有失落感,就像缺少了精神支柱一样。” 一部接地气的电影,真实而不失艺术的表达;冲突矛盾的东西,确表现的和谐自然……
这部电影题材是近十几年来少有的良心之作!做为小成本电影,映照的正是当今现实中80,90年代处年轻一代的多数人囧颇的生存环境和痛苦与无奈!也进而映照了当今社会一切以金钱至上那冰冷而丑陋人性。过去的幸福是否能在找回,也许未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未来都是未知数!
就是配音有点尴尬
生活就是生活,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
故乡是漂泊的人绕不开的话题,这部剧拍的很写实,让我感觉有很大的共鸣,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