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不是大神们说得那么深,什么女权隐臆得那么深,还反映出什么积极向上意义。
看片的感觉:所有的都在混浊之中,本片其实是非常沉重悲观,片中年轻的女主裸身时,个人感觉也惟有苍白与老与无力。
女主心灵有问题,不管这是生来还是后来,精神病,本身很多就是天生的。
女主小时,因为嫉恨而杀了其弟弟,其父母万分伤痛而又不得不强行原谅女儿,他们心灵这时也已残缺,以后的所做所为徒劳无功,在精神病状态,看似不合常理的事,其实是在臆想与心理混乱状态中,并不是真实发生。
我尽量简短截说:一开始当一个络腮胡大汉端着猎枪不打猎瞄红衣小萝莉的时候心中一紧,然后屏幕一黑来到了校园,“…what?
还有青春戏”。
好巧不巧的一只乌鸦撞到了自习室玻璃后女孩发了怪病,得蒙一个女同学照顾,俩人处上了朋友(噢…惊悚悬疑片)。
后来她们一起参加了个派对,刚以为要来了个温柔小哥抚慰有着不幸童年的女孩的时候,她新交的女同学居然跟她睡了!
“卧槽!
女同片!
”心叫一声福利了。
正准备欣赏接下来的美色时灯显异象,仪器紊乱。
“卧槽!
居然还有魔法!
”正准备一睹震撼时,又出现了她奶奶!
她奶奶在吃精神癫痫药,“卧槽!
精分片!
”瞬间逼格上去了有木有!
然后女孩回到家,她老爹跟少林扫地僧似的三言两语就把女孩说昏迷了,此时我发现这个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昏迷女孩梦中的回忆以及“湖中婴儿案”和“荡舟神秘火事件”发现果然这可能是个“玄幻片”。
当看到女孩离家时我觉得可能一个具有北欧神话底蕴身世复杂而又悲凉,却又挣脱一切束缚和枷锁的新的超级英雄要诞生了!
然鹅她回到了校园…她女朋友款款走来…还接了个吻…此时恍然:“噢…对还有个女同呢。
”然后就没了。
就没了…… 什么?
实质说的是啥?
呃……大概是对“以宗教力量和科学体系武装起来的男权社会”表达愤怒与反抗吧。
她半瘫的母亲应该是象征屈从于男权之下的老一辈;大概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调调。
在只有四人上座的放映厅看完《Thelma》之后回味良久,觉得这是一部充满符号和隐喻的电影。
然而发现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并不多。
这里从个人的观影记忆和感受出发,对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和意象做一种简略粗疏的解读。
涉及大量主观看法和剧透,以下内容请谨慎浏览。
男性角色:《Thelma》全片总共出现了三位和女主角有对手戏的男性。
首先是Thelma的父亲。
父亲是本片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父亲这个角色隐喻了控制女性的父权制度。
影片开场,父亲带着小Thelma在林中狩猎,枪口却对准了年幼的女儿,这一紧张的瞬间立刻展示出一种强弱极端对比的权力关系。
枪口然而他没有杀死Thelma,镜头一转,女孩长大,出现在现代都市中的大学校园。
但父亲仍然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她进行着严密监控(记得母亲在电话中说的那句话吗:你父亲教会了我如何用网络查看你的选课)。
Thelma与父母通话时的神色,从一开始就充满不安,但她此时仍是驯顺的。
不久之后,父母入城来探望她,三人在餐厅时Thelma由于发表了自己关于科学和信仰的观点而遭到了父亲的严斥,一度落泪。
父亲真的是在批评女儿“嘲笑他人”吗?
不,他不想看到的或许是她对这个世界萌生出自己的看法。
当Thelma“生病”后,我们了解到原来父亲是一名医生,早在女儿幼年时就发现了她的反常,因此对她进行了“治疗”,手段包括宗教引导和药物控制。
然而这些手段在Thelma搬入大学校园后纷纷失效,她开始故态复萌,因此不得不搬回家中重新接受父亲的“照料”——绝对的身体和思想控制,在祷告、吃药和洗澡的戏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我观影时如坐针毡,深觉不快。
癫痫科医生是另一位戏份较多的男性。
与“父亲”同为医生,这个角色可以看作父亲的分身、一种意在控制和规训的社会制度。
在Thelma接受检测的场景中,医生用一系列问题窥测她的内心,引发她的压力和欲望,使她失控。
最终他告知Thelma,她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换言之是“疯癫”。
福柯曾指出,医生在疯癫面前的权威正是因为他“父亲和法官”的身份,“他的医疗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过是对秩序、权威和惩罚的古老仪式的一个补充”。
电影中关于疯癫的诊断,引出了Thelma童年时的问题,也将她推回父亲身边,重新接受童年时期与父亲的权力关系(女医生作为父权制度体系的一员,也试图将Thelma推回父亲身边,“你或许该问问你的父亲”,但这一过程最后仍由男性完成)。
疯癫也进一步引出了Thelma的 “家庭病史”,将在稍后讨论。
第三位有台词的男性是Thelma的男同学(好像叫Kristopher)。
认识之初,男同学对Thelma从小受父亲灌输的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投去哂笑,并称自己笃信科学和理性。
那么他会是帮助Thelma摆脱父权控制的人吗?
一场“吸烟”的戏拆穿了他:他引发女性的欲望,只是为了满足其男性凝视和幻想的需求。
男孩的卑劣手段被同行的女孩点破后,Thelma的呕吐反映了她对这种男性凝视和幻想的极度恶心,以及对自身欲望的羞耻和厌弃。
最后一位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男性角色是Thelma的弟弟。
虽然这个角色出场极晚,戏份极少,没有台词(毕竟只是个婴儿…),但其存在仍然树立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父亲的接班人,父权控制的继承者。
Thelma和弟弟同时出现在父母面前时,弟弟明显是受到偏爱和照顾的那一个,而Thelma则总是受到质问和斥责(* 弟弟的名字是Mattias,在希伯来语词源中意为gift from God, 一种上帝的礼物,仿佛天赋特权)。
父母抱着弟弟望向Thelma的眼神女性角色:电影中出现了远多于男性的女性角色,下面分析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人物。
首先是Thelma的母亲和奶奶。
Thelma的母亲和奶奶,是历史上所有在父权控制下衰老和死亡的女性的缩影。
在电影开场不久的打电话戏中,观众便能发现Thelma的母亲下肢残疾。
但直到影片后半才揭示了母亲残疾的原因:她曾由于无法控制女儿、无法照料好男性继承人而跳桥自杀。
除了自戕的过激行为,母亲在父亲面前一直是驯顺的,以帮手形象出现的,也是父亲用来控制Thelma的感情手段之一。
她打电话给Thelma查课,敦促她喝下有药的茶。
父亲也用“你母亲很担心你”这样的说辞逼迫女儿接受远程监视。
奶奶的角色则表明了在父权控制下,母亲和Thelma可以预见的未来。
英文字幕是grandma(不知挪威语里有没有区别),并不明确是奶奶还是姥姥。
从影片情节看来,这一老年女性似乎是父亲的母亲,而有意思的是,其形象却与母亲极为相似(好吧也有可能是我脸盲)。
奶奶的“反常”和“疯癫”与母亲和Thelma的经历也形成呼应——奶奶认为自己的反常害死了丈夫而发疯,对应着与母亲和Thelma认为自己与儿子/弟弟的死具有责任而残疾/发疯(* “奶奶”的病房里的照片很有趣,因为我们无法辨别照片上的是“奶奶”与幼年的“父亲”还是“母亲”与“弟弟”,再度暗示了父权制度在代际关系间的再生产)。
最终奶奶在医疗/父权制度的治疗/控制下,成为病榻上一具生命力丧失殆尽的躯体,并被后代几乎彻底抛弃和遗忘。
奶奶病房里的照片除Thelma之外,片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Anja. Anja可以被视为Thelma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欲望的外化(我一度以为Anja是Thelma精神分裂幻想出来的“朋友”,但看完之后觉得她作为女性意识和欲望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Anja这一角色,出现在Thelma远离父母、进入城市和校园后开始的新生活中。
Thelma对父权控制每一点有意无意、或明或喻的突破,几乎都发生在Anja在场的情况下。
从图书馆初遇时的身体失控,到同去夜店、喝酒、吸烟,最后发展为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
Thelma在和Anja的交往中,经历了精神的剧烈波动:首先是好奇,然后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途又感到羞耻和痛苦,最终学会接受和享受。
Thelma对Anja的态度变化,不是恰恰和大多数女性认识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性别意识和身体欲望的过程一致吗?
以这个视角来看整部影片,也就不难解释主角Thelma的“病”或者说“超能力”了。
Thelma的异常,隐喻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表面上看,Thelma的病/超能力会引发她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失去控制(产生抽搐、幻觉),也会引发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失控(人或物瞬间位移)。
仔细回想,不难发现病/超能力的发作,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被爱和去爱的愿望时。
因此Thelma的失控,其实是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她曾经被父权制度严格规训的身体和精神的交战。
而病/超能力对客观规律的扭曲则暗示,我们自以为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其实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确定不移。
记得影片开始的大学课堂上讲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这一认识,正好体现出某种“科学”的不确定。
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可能是当权者用种种手段敷设的幻觉。
“父亲”和“医生”利用宗教、社会制度(对应医院)和技术(对应药物)在Thelma和奶奶四周搭建幻觉,并冠以疯癫之名,以此引发她们的自厌和自弃。
影片中,Thelma搜索精神疾患的资料时,发现了疯癫与女巫审判史——亦即女性受迫害史的关联。
Thelma在网络搜索自己的“疾病”时看到的关于女巫审判的历史插画这类幻觉,也许相对容易被撕破—— 现代人自然不会再轻易被中世纪流传的迷信混淆视听。
可是,用“现代知识”搭建的幻觉,往往却更容易令人视作理所当然并深信不疑。
但知识生产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被权力形塑和建构的过程呢?
影片对“客观规律”的扭曲,恰恰挑战了观众的常识,敦促我们反观自认的“真实”和所处的“客观世界”:一个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世界。
那么,影片又呼唤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从角色的命运或许可以看出导演的取向,而角色的命运也和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交缠在一起。
人物命运和意象:
火火,曾是父亲用来规训小Thelma的工具(“父亲把我的手放在蜡烛上,告诉我这种灼痛就是地狱的感觉。
”),它代表着痛苦和惩罚。
疲惫不堪的父亲在船上自燃,喻示了父权制度最终对男性自身的荼毒。
而水的内涵则更加复杂:它有时是危险的,在实现报复时也几乎扼杀希望(溺毙了父亲和弟弟,也几乎溺毙母亲和Thelma)。
但它同样可能疗愈(Thelma和Anja在游泳时再度相遇而互生好感,甚至连两人的facebook头像/主页背景都是游泳的照片!
)。
Thelma和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或仇恨,或温柔,很多时候无法预测,难以受女性自主掌控。
但最终,Thelma从湖水中清醒过来并浮向岸边,在那里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之物:一只黑鸟。
实际上,黑鸟的意象贯穿了整部影片,如同父亲对Thelma的控制遍布四周。
这些黑鸟盘旋在校园上空,当Thelma第一次邂逅Anja并产生朦胧好感时,它们疯狂冲撞过来,尔后便发生了Thelma的第一次痉挛。
影片海报上,也正是一只黑鸟遮蔽了女主角的双眼,按照本文的解读,这样的设计或许暗示出父权控制导致的女性的盲目。
吐出黑鸟与Thelma吐出的黑鸟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意象,是曾爬入她口中的蛇。
在基督教传说中,蛇是魔鬼诱惑女性时的化身。
然而,这是历史上由男性掌握的话语所造的比喻。
影片中的蛇,在男性凝视之下强行贯入Thelma之口,像是由男性灌输给女性的耻感,一种对女性欲望的羞辱。
蛇和黑鸟,羞辱和控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最终,Thelma将僵死的黑鸟从腹中清除出去—— 她终于摆脱了束缚。
随之而来的那些近乎“神迹”的情节(治愈母亲的残疾,预感Anja的电话和身后一吻),自然也就不难解释了:它们象征着女性拿回了她本该拥有的能力和幸福。
预感之吻影片最后,与开场时镜头渐近地面相呼应,结束的镜头渐渐推远。
镜头之下,她和她牵着手融入人群之中,仿佛成为了和你我一同行走在这世间的普通人。
Thelma的名字再度浮现于大银幕。
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希望和意志(wikipedia)。
回想起影片中,父亲看着Thelma表情复杂地说道,There is something with you. 而母亲也说,It’s something much greater than us. 在种种欲言又止的晦涩隐喻背后,我想影片其实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女性如何从“第二性”的历史命运中挣脱出来。
幸运的是,这件伟大的事,something great,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也必将继续发生下去。
(所以我说...不愧是女权主义大本营的北欧产出的电影啊……)关于戏中戏的一点补充:电影中Thelma与Anja以及Anja妈妈一起去看舞剧的那场戏,虽然对舞台表演只给了很少的几个画面,却瞬间让我觉得和某个现代芭蕾版本的《哈姆雷特》非常神似。
但我一时想不起来是哪个剧团的演绎,而且对莎翁戏剧了解不多,因此本来不敢妄言。
不过看了豆瓣上这篇评论(Q&A NYFF )后,发现可能并不止我会将这部电影与《哈姆雷特》联想到一起。
简单看来,《Thelma》的故事似乎与《哈姆雷特》中的许多元素都有呼应,包括疯癫、落水、是否选择挑战父权等等。
但《Thelma》的剧情并不仅仅单向地接受《哈姆雷特》的影响。
前者也能视为对后者的解构和重述: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剧目,更寓意历史,HIStory,一部由男性写作的文本。
Thelma等女性,是被排除于舞台之外的观众(舞台上的角色,与电影相反,以男性居多,并且舞者的形体姿态格外突出masculinity)。
可是Thelma和Anja在台下的互动却在整个剧院掀起了巨大的危机:天花板上的吊灯摇摇欲坠。
这一剧情似乎在说,当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那么即便被排除于聚光灯之外,她们仍然可以积蓄起颠覆性的力量。
Thelma在危机将要爆发的关头竭尽全力控制自己并逃离现场—— 我们再次看到她身上那场新生的女性意识和过去所受的父权规训的交战。
但令人庆幸的是,最终她接受了Anja的吻,接受了自己,并与爱人携手共赴未来。
因此《Thelma》没有成为《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这部电影也恰如其分地以她的名字为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HERstory.
戏中戏的男性* 剧院戏的取景地是Oslo Opera House,也是超酷的现代建筑啊…按照我的理(脑)解(洞),电影中女主角身处的环境也是很有意思的:现代城市环境,如片中的大学校园,是孕育女性意识之地。
身处城市让女主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父亲的控制。
现代建筑的表皮:玻璃幕墙,也隔绝了黑鸟直接冲击女主。
反观养育她的前现代空间,即乡村和自然,则是压抑女性意识之地(幼年的女主在森林里差点死于父亲的枪口)。
当然,这样的二分法是粗暴浅薄的,以上所有的解读也都囿于个人局限。
而无论电影或是生活,永远应当有以不同方式去理解的可能性。
看了第二遍,补充的一些细节用*号和斜体加在文内。
另外想要补充谈一谈的一点是影片关于“光”这个元素的运用。
影片开头的分级信息便提示片中有大量强光闪烁镜头,而闪烁的光,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去爱”的愿望时:影片中第一次灯光闪烁,是Thelma看见Anja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在某间酒吧的信息时。
随后她便去了那里,在酒吧的灯光闪烁中与Anja之间的气氛升级。
之后,她在宿舍楼下找到Anja时,路灯也发生闪烁。
而在剧院,Thelma同Anja的互动也使头顶的吊灯明灭。
在医院,医生诱使Thelma回想起与Anja的过往时也伴随着大量闪光镜头。
最后Anja在闪光镜头和爆炸场景切换间消失,可以理解为Thelma无力调和自己“去爱”的愿望同自己受到的规训之间的矛盾,于是只能选择将一切情感隐匿封藏,连回忆也一并抹杀,如同婴孩被封冰下,Thelma被封泳池。
消失和伤害,实际是对情感的压抑造成的,而非情感本身。
Thelma最终在恐惧中回归被“家庭”和“宗教”控制的生活。
烛光熄灭,仿佛女孩心死。
烛光熄灭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Sigmund Freud 和Wilhelm Reich的心理学观点之争:前者认为人类的潜意识/本能是危险的,需要被社会控制和压抑;后者则认为危险的往往不是人类的潜意识,反而是社会对人类潜意识/本能的控制和压迫造成了危险。
我想影片是偏爱后一种观点的,因此它将“光”这个元素同Thelma内心对Anja的切慕联系起来,仿佛为突破社会禁忌、自由去爱的观点赋上了与“要有光”这样的神谕同等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点出“光”的特性似乎也表达了本片对不同解读的开放和包容态度。
影片开篇,片名在强光闪烁中出现,并且如前文所述,电影开场不久后便借教师之口说:它(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取决于我们使用何种仪器检测。
而这部影片本身恰恰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其意义取决于我们持什么观点去看。
强光闪烁中出现的片名
本文有剧透,不喜者勿入。
《西尔玛》Thelma(2017年),这是一部挪威的惊悚奇幻电影,堪称为典型的幻想、心理、意识流大作,剧情简单,隐喻深厚,略伤脑细胞。
影片的开场是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父亲带着小小的西尔玛去狩猎,本来把枪口对准小鹿的父亲,却偷偷的转移了方向,对准了西尔玛,这是为什么?
父亲有问题吗?
最终,父亲还是把枪放下来了。
接着,剧情正式开始了。
西尔玛是个生物系的大学生,就像所有离家求学的学生一样,西尔玛有对担心她的父母。
不过,西尔玛的父母比一般的父母关心的更加过头了一点,她的父母通过手段查到她的课表,也就是对西尔玛行踪的掌控欲非常强烈,每天还必须通一次电话,甚至在西尔玛不想接电话的时候也一定要等到西尔玛接通电话才行。
有一天,西尔玛去了图书馆自习,这时她的旁边坐下了一个妹子,突然,图书馆外面的小鸟疯狂的扑打了起来,西尔玛也倒在了地上,像是癫痫发作一样。
西尔玛去看了医生,医生说需要跟她以前主治过她的医生联系,西尔玛并不想让自己的病情让自己的父母知道,医生说,只是查询她之前的病历而已,通知父母这样的事情是由西尔玛自己决定的。
接着,有一次在西尔玛游泳的时候,一个女生——安雅跟她搭话了,她就是西尔玛在图书馆邻座的那个女生,她关切的询问西尔玛的病情。
西尔玛从此开始关注上了安雅,开始翻阅她的Facebook,知道了她有男朋友,朋友也很多。
这时,西尔玛的父母过来看她了,他们一起在餐厅里吃饭,西尔玛开心的跟父母聊她同学的事情,但是他父母不舒服了,批评了她,说:知识丰富并不能显得我们比别人厉害,不要说的好像你什么都知道一样。
西尔玛听完后眼圈就红了。
之后,就是西尔玛的父亲与她的谈心时间,可以看出来父亲想要了解女儿的一切信息,但是女儿并不想这样,所以有所隐瞒。
父母离开后,西尔玛通过Facebook查到了安雅经常出入的地点,然后装作不经意的从安雅身边路过。
安雅认出了她,热情的跟她打招呼。
就这样,西尔玛顺利的混进了安雅的小圈子。
在这个晚上,西尔玛梦到了安雅来到了自己的楼下,然后就惊醒了。
她从窗户看下去,果然看到了安雅,赶紧跑下楼去和安雅见面。
见到的那一刻,西尔玛再一次癫痫发作。
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安雅说是西尔玛让她来她楼下见面的,但是西尔玛并不知情。
然后,安雅就跟着西尔玛去了她的房间,两个人一起睡在一张单人床上面。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上课,一起出行,西尔玛甚至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开始喝酒、抽烟,只为了和安雅的关系能够更近一步。
就在安雅带着母亲和西尔玛一起去剧院看表演的时候,西尔玛再次忍不住要癫痫发作,安雅握紧西尔玛的手来安慰她。
但是西尔玛最终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赶紧离开了座位。
这时,安雅也跟来了,她们两个在更衣室里开始紧紧的相拥、亲吻,西尔玛本来很开心,但是更多的是恐惧,她推开了安雅,匆匆的逃走了。
西尔玛开始跟上帝祈祷,请求上帝把她的那些想法全部给带走。
然后找了一个安雅也认识的男生,开始尝试着交往。
在西尔玛又一次跟小伙伴聚会的时候,他们开始轮流着抽同一支烟,之后西尔玛就陷入了幻象,安雅主动过来跟她亲吻,有一条蛇绕过西尔玛的脖子,从西尔玛的口腔开始深入。
一个女生过来推了一下西尔玛,让她清醒了过来,意识到之前的不过是幻想,但还是忍不住的吐了。
西尔玛回到了住的地方,崩溃的哭了出来。
之后西尔玛去做了脑部的扫描,医生说现在还判断不出她的情况,会把她送到癫痫诊所。
同时还告诉她,她六岁的时候发作过一次,医生对她用了镇静剂,这点对于六岁孩童的身体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承受。
可是西尔玛对此并没有印象。
这个时候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西尔玛的小时候,西尔玛想要亲近自己的母亲,但是母亲忙着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让西尔玛一个人去玩。
之后,在母亲把弟弟放到了小床上,过了一会儿再过来找的时候却发现弟弟不见了。
母亲粗暴的抓住西尔玛,逼问她把弟弟藏到了哪儿。
西尔玛说自己不知道,然后弟弟的哭声传了出来,是从沙发下面传出来的。
厚重的沙发母亲一个人根本抬不起来,需要和父亲两个人合作才能把弟弟抱出来。
再回到主线,西尔玛去了癫痫诊所,男医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手法,来刺激西尔玛再次的癫痫发作,再通过脑电波的侦测,来判断西尔玛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癫痫。
就在西尔玛癫痫发作的时候,她看到了安雅,她很痛苦,由于她的强烈欲望,安雅消失了,之后西尔玛发作的症状就慢慢的缓解了下来。
医生拿着西尔玛的脑电波图,对西尔玛说,她得的是心理性癫痫(非病理性癫痫)。
这种癫痫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通过潜意识而产生的。
还跟西尔玛说,她的奶奶也得了这种病,初期根本看不出来,是经过精神病专家多年的观察才确诊的。
西尔玛一直以为自己的奶奶早就过世了,没想到尚存人间。
于是去见了自己的奶奶。
没想到西尔玛的奶奶根本就没有对她的到来做出任何反应。
旁边照料的护工说,她的奶奶因为丈夫失踪,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从愧疚里走不出来。
西尔玛的父亲因此对她的奶奶用药,有人建议说剂量太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西尔玛的父亲对此并不在意。
就这样,西尔玛的奶奶因为药物的原因完全沉浸到了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再也无法走出来。
西尔玛回去之后想要联系安雅,发现怎么也联系不到。
于是去了安雅的屋子,吃惊的发现安雅竟然是真的消失了。
西尔玛很害怕,开始跟自己的母亲联系,想要回家。
回到家里,父母给西尔玛准备了安眠的茶水,说出了一直以来隐瞒的真相。
原来在女主小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安雅本来有个弟弟,却总是无缘无故的失踪,而这一切都是女主造成的。
直到有一次,女主的弟弟失踪后,父母找遍家里都找不到,而女主把手指向了湖边。
原来女主的弟弟被转移到了冰面之下,女主的父亲眼睁睁的透过厚厚的冰面看着弟弟就这样断了气。
因此,女主的母亲想要自杀,没成功但是断了双腿,女主的父亲因此对女主用了大剂量的药物,再通过宗教的仪式和严格的管制来确保女主不会再做出这样的事情。
而现在,安雅出事了,女主再次被父亲用宗教的仪式和形影不离的陪伴来严格的管制住了。
父亲给女主一日三餐的喂药,确保女主把药全部吞下去才放心,直到有一天,女主问父亲:你是不是要把我变成和奶奶一样的人?
父亲没有回答。
女主睡着以后就做梦了,她梦到父亲坐在一条小船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突然身体自燃了,最终父亲死在了湖里。
女主醒来以后赶紧跑到湖边,发现只有一条船在那里,就知道父亲出事了。
女主跳进湖水,或许是想要救回父亲,没想到见到了安雅。
女主回家之后,母亲找遍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父亲,就想要找女主问个明白,但是女主头也不回的走了,临走的时候,让母亲站了起来。
女主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从此幸福的和安雅在了一起。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看完电影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女主用超能力先是小时候杀死弟弟,长大了接受不了自己是同性恋就让恋人失踪,回到家以后不想受老爸控制就杀死爸爸,导演是真的想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吗?
你莫不是逗我,什么时候杀人合法了?
后来,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没有超能力可以想让一个人消失消失,想让一个人死亡就让一个人死亡,所以导演是想通过女主的超能力这种外在表现的手法,来表现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当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弟弟身上时,这个时候小小的弟弟就是家里权力最大的人,甚至女主都要被弟弟给操纵,弟弟哭了,女主不去逗他,在父母眼里,那就一切都是女主的错。
女主不想让自己受到弟弟的操纵,所以选择了漠视弟弟,不再关注。
然而,在女主父母的眼里,女主这样的做法就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女主的父母和女主第一次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但是女主坚持了自我的独立。
当女主上大学,遇到安雅的时候,电脑里面的表现是安雅的靠近甚至是主动亲吻,都是女主潜意识操纵下的结果。
但是,感情的世界,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你能一拍大脑就决定你喜欢的人到底是男是女吗?
你能决定你喜欢的人一定是你自己给定的条件下的人吗?
我想,导演只是通过加强大家的印象让大家意识到女主是怎么想的。
所以,女主想要靠近安雅,安雅也想要靠近女主,她们是两厢情愿的。
但是女主接受不了自己喜欢女性这个事实,所以女主想要忘记安雅,可是越想忘越是忘不掉。
于是女主决定离开安雅所在的地方,回到家里,让自己和安雅之间的感情自然的冷却。
可是,女主的那个管教非常严格的家庭,怎么会允许女主是同性恋呢?
女主的父母非常害怕,自然想要通过一切能够想到、能够实施的手段来控制女主,让女主把自己的想法扔掉,换成和父母一样的‘正统’的想法。
女主本来是回家休息的,但是没想到这是进了狼窝一样的地方啊。
女主不想受到父亲的强压控制,因此女主趁着父亲离家,没办法管她的时候,脱离了母亲的控制,回到了校园。
在校园里,女主看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与安雅的爱情。
——————————————————————————————————————————评分方面我只打算给这部电影打个三星,毕竟看惯了爆米花电影,偶尔看这种晦涩的文艺片真的是很难搞懂导演在说什么。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专门喜欢这种比较难看懂的电影的人可以试一试。
其实我给的六分真的是给低了,导演的能力还不错。
节选自 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2008年冬天,《暮光之城》上映时,我在英国。
当时影城里像办了中学生派对似的,各式各样的少女散落在大厅里,买爆米花可乐橡皮糖的、手舞足蹈聊天的、靠墙坐在一起装颓废的……影厅里更是弥漫着“怀春”的味道,每当帕丁森演的吸血鬼做出“苏”的举动,妹妹们就集体倒抽一口气,心脏同步落拍。
示意图,来自网络相信每个人都看过几场所谓的Chick Flick(小妞电影)。
挪威的这部《西尔玛》,在不祥的交响乐中开篇:父亲和女儿漫步冰上,走进积雪的森林。
林中蹦出一头小鹿,父亲举枪向鹿,女儿屏息凝神望着。
这时,父亲将枪口转向了女儿的后脑勺。
这个开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调调。
在影视圈里,有个标签叫“ScandiNoir”。
Scandi,指位于欧洲西北角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是挪威和瑞典在的那个岛。
Noir,黑色。
2009年版《龙纹身的女孩》的海报《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说是“ScandiNoir”的一个代表。
这是在北欧独特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下诞生的品种。
苍茫一片的静谧中蓄力待发着冷酷、极端的残忍,像是悄然而至的一个寒颤。
《西尔玛》里的女主角西尔玛,生长在挪威小镇保守的宗教家庭。
令人心神不宁的开头后,真正的故事展开在她去首都奥斯陆上大学后。
校园生活中,她与一位女同学相互吸引。
与此同时,西尔玛的身体开始出现癫痫发作般的症状。
伴随着症状发作,她的身边会有超自然的现象。
例如,人突然的消失。
影片的北欧式优雅渐渐瓦解,黑色的部分晕染开来,各方力量互相拉扯、振动,形成张力……最后,揭开了西尔玛童年的秘密。
比较有意思的是:导演以看似不寻常的方式,讲述了大家都曾有过的情感和经历。
成年后步入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按部就班上学的人,有史以来最接近社会的时候。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接触到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会一一去尝试。
而我们在做这些试验的时候,其实都戴着上一个培育地,也就是“原生家庭”的镣铐。
西尔玛的家教很严,从没谈过恋爱。
当女同学主动靠近,她就很快地陷入了这份情愫。
饮食方面,西尔玛的宗教家庭令她没有机会去尝试酒精、烟草,更别提别的草。
大学的派对上,有人带来“好东西”,让大家轮着尝。
在学会把烟吸进肺后,西尔玛体会到了一场幻觉。
幻像中,她与心仪的女同学有了亲密接触。
与此同时,在教义中象征邪恶的蛇滑进了她的嘴。
尴尬的是,在西尔玛的一番“高潮”后,同学告诉她,那根本不是叶子,就是普通的烟。
电影提到了新生入校如何与原生家庭脱钩、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交到新朋友……西尔玛,就像是刚会扑棱着翅膀在空中悬停的雏鸟,在努力学飞。
成长中,西尔玛完成了自我蜕变和认知重塑。
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师,作为影片潜在的批判对象,并没能给予她足够的帮助和保护。
当年《暮光之城》火爆的原因除了“杰克苏”的男主,当然还有这位女主角。
为什么一部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小妞电影”的女主角会得到认同?
我想,是演员身上那独有的紧张气质,将新人在校园里的孤独和焦虑感表现得让人感同身受吧。
淹没在人堆儿中,每个年轻人都会幻想自己天赋异禀,幻想有个人出来对自己说,“There's something with you”。
至于这份“特别”是好的,还是坏的,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青春期的时候,大家都活得很用力。
回想起来,学生时代认识的同学都好有趣,有研究两栖动物的、有迷坦克的,有每天下课后爬到大楼屋顶上喝着汽水儿聊天的。
我们拼命地放大自认为的特别之处,力争在人群中发光,从而获得最大的存在感。
成年后遇到的人就不再这么多样化。
大家的朋友圈十条有八条是一样的,夸自己敬业的、夸同事亲切的、夸老板威武的、夸公司体贴的……处处展示着屈服的姿态。
不一样的部分则按行业区分,每个行业有各自的社交媒体“长相”。
传统行业里,被同事抓到听摇滚或看小说,都跟做了什么不正经的事儿似的。
连豆瓣都不敢让人知道,生怕显得太文艺而不够“专业”。
不敢表露自我,直到彻底忘了曾经的自己……芸芸众生中黯淡无光的大人,可真无趣啊!
截图 from 《西尔玛》全文请进公众号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青春那个R级的,却单纯无比的青春不能飞的鸟、没有水的井、没有出口的胡同不是不睡,是不愿跟你睡原创:黄老师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1、电影开头,白茫茫雪地,一个男人和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冰面上行走,孩子看到冰下面的游鱼驻足,男人示意继续前行。
2、森林,大雪封山,女孩看男人熟练地把子弹装进一把AK47中。
一只麋鹿出现在不远处,左顾右盼,停驻不前。
男人示意女孩不要出声,举枪对准小鹿。
女孩目不转睛盯着,呼吸急促。
男人瞄准小鹿,忽然悄悄把枪口移到了女孩的头顶。
小女孩浑然不觉,静静等待一颗子弹射到面前的小鹿身上。
男人突然放下枪,小鹿惊跑了。
女孩回头。
3、一个细长的黑蛇穿过草地,穿过玻璃破碎的橱窗,划过平整的白色床单,缠绕过一个苍老起皱的脖颈。
4、西尔玛和安娜同床一夜,第二天,西尔玛发现了安娜的一根长发。
她轻轻拿起,又轻轻放回了原处。
5、演出开始,舞台上的默剧演员投入地演出。
安娜悄悄握住了西尔玛的手,西尔玛礼貌一笑。
默剧继续演着,西尔玛忽然开始呼吸急促,她不安地看向安娜。
安娜用手背轻轻触碰着西尔玛裸露的大腿外侧。
西尔玛的右手突然颤抖起来,她赶紧钳住右手,试图让自己平静。
舞台的演出进入高潮,横卧在地上的男人开始挣扎苏醒,头顶的巨大吊灯前后摇晃,西尔玛的右手颤抖地越来越厉害。
西尔玛感到呼吸困难,她立刻起身,冲出了大厅。
6、西尔玛小的时候,妈妈生了一个妹妹。
父母不再那么关心自己了。
小西尔玛坐在地上画画,身后的婴儿大哭。
西尔玛闭上眼睛,婴儿的哭声消失,母亲回来发现婴儿不见。
几番寻找,发现婴儿躺在笨重的沙发底下。
7、妈妈给婴儿洗澡,出去拿了一下东西,再回来时,婴儿不见了,只有浴盆里面的水还在轻轻摇晃。
小西尔玛正在睡觉,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父母多番寻找,发现小西尔玛赤脚走在厚重的雪地里。
她伸手指向湖面。
父亲在冰面下发现了婴儿。
8、父亲坐在小船里,飘到湖中央,双手着火。
只好浸入水中。
只要皮肤离开水就会着火。
最终父亲被淹死。
9、西尔玛在游泳池中癫痫发作。
拼命向上游却发现上面是游泳池的底部。
游到下面才是出口。
10、西尔玛救父亲,被冲上岸。
吐出一只鸟。
11、西尔玛在癫痫测试中,想到了安娜。
安娜被吸进玻璃之中。
12、插曲《Familiar》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 你能与我在水上行走吗 你和我一起Because your blood's running cold said the familiar true to life 因为你流淌的冰冷的血液诉说了生命通晓的真理Can you walk on the water with I you and I 你能与我在水上行走吗 你和我一起Or keep your eyes on the road and live there familiar without you and I 还是让你的双眼保持在路上 而不是我们一起住在那熟悉得地方It glows with gates of gold true to life 生命的真谛同金色的大门一起发光And our love is a ghost that the others can't see 而我们的爱是幽灵 别人无法见证It's a danger 它是个危险Every shade of us you fade down to keep 每一个我们共同的影子里 你的身影都已消失Them in the dark on who we are 黑暗里的它们就是你我Oh what you do to me 哦 你对我做了些什么Gonna be the death of me 那将是我的死期It's a danger 它是个危险Cause our love is a ghost that the others can't see 而我们的爱是幽灵 别人无法见证We took a walk to the summit at night you and I 晚上我们散步到山顶 你和我一起To burn a hole in the old grip of the familiar you and I 将我们过去紧握的熟悉烧了一个洞And the dark was opening wide do or die 黑暗顺势蔓延 死期将至Under a mask of Vermillion a million ruling eyes 面具下的弗米利恩是百万双统治者的眼睛And our love is a ghost that the others can't see 而我们的爱是幽灵 别人无法见证It's a danger 它是个危险Every shade of us you fade down to keep 每一个我们共同的影子里 你的身影都已消失Them in the dark on who we are 黑暗里它们就是你我Oh what you do to me 哦 你对我做了些什么Gonna be the death of me 那将是我的死期It's danger 它是个危险Cause our love is a ghost that the others can't see 而我们的爱是幽灵 别人无法见证
西尔玛 评分:6.0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父亲在结冰的湖面行走,从晶莹透明的冰层望下去是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小女孩和父亲一起去打猎,在看到一头鹿的时候,父亲举起猎枪瞄准的却不是鹿,而是聚精会神看着鹿的小女孩。
父亲要杀自己的女儿?
而且还是故意的,为什么?
刚开篇就营造了巨大的悬疑。
但是,影片后续却是一段平淡的校园生活,女大学生的日常,虽然女主因为另一个女生帮助自己而对她有了好感,慢慢演化成爱恋。
但节奏缓慢的已经快要让人忘记片头的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女主的病开始发作,类似于癫痫的症状。
经过漫长的医生初诊、核磁共振以及精神刺激诊断为心理疾病,女主的好姬友却在一瞬间消失了,貌似跟女主有关。
女主从询问奶奶,到回家问爸妈,爸妈的支支吾吾,剧情拖沓到难以忍受,还是不告诉女主她有特异功能这个真相,一直喂她镇定剂、像犯人一样关押着她,才慢慢浮现出她小时候的往事,因为弟弟的出生,她生出的嫉妒心,用意念把弟弟弄丢两次,而第二次直接将弟弟冻死在冰湖里。
因为这件事,父母亲都对她又恨又怕,生怕这个怪物再出去作恶,犯下更大的祸事。
最终,这种对待魔鬼的教育方式只能教育出一个魔鬼:她用意念烧死父亲,逃出牢笼。
最终,将这种超能力反向利用,将母亲的腿治好,与爱人一起长相厮守,成为了上帝一般的存在。
其实,超能力并没有什么好坏,善恶只在于使用它的人。
做善事,你就是天使,作恶,便是魔鬼。
跟我的一个创意很像:如果你拥有影响人心智的超能力,随便改变人的喜恶。
那他对你的爱,你又如何分清到底是他出自本心的“真情”还是被你影响的“假意”呢?
我觉得这个矛盾冲突更有看点,也更深刻。
而上面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早就被人分析滥了,虽然其他类似的都是超级英雄电影,更酷炫更走面而不是走心。
r|E;�
老爹企图用宗教将女儿束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可是啊,爱情来了挡也挡不住,突然明白爱情真是个突破一切的好理由,好动力啊,原本一切都很平常的她,在遇见她之后,一切都变了,她开始不是自己了,她开始发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了,她开始寻找答案了。
当然,其中肯定少不了怀疑,厌恶,自责,鄙视,但是,心之所向不是你不去看它它就不存在的东西,它是你最深处的渴望、欲望,她是你所要追求的一切,最终她会成为定义你的标签,她就是你,是你的使命,你必然的归宿,你可以挣扎,可以无视,但你逃脱不了,谁又能逃脱自己呢?终于,在鱼死网破之后,在吐出了心中的桎梏之后,一切飞向光明!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第一次见面,是安雅坐在图书馆里西尔玛的身边,是西尔玛先注意到安雅的,当时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只是看坐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嘛,如果有陌生人坐在我们的旁边,我们估计也会看她几眼的。
之后便是西尔玛发病,住院,等好了的时候,是安雅先在游泳馆里向西尔玛打招呼的,是安雅先申请加西尔玛好友的,是安雅先在话剧院里抚摸西尔玛的,西尔玛跑出剧院是安雅追出来先吻西尔玛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以为,是安雅先爱上西尔玛的,而西尔玛原来一直把她当朋友,最后被安雅硬生生掰弯了!
直到安雅消失后,西尔玛回到家里跟爸爸说,她把一个女孩弄消失了,她很爱那个女孩,那个女孩也爱她,爸爸说了一句,那个女孩并不爱你!
你确定她是在你需要她之前就喜欢你吗?
是啊,安雅真的是在西尔玛喜欢她之前喜欢上西尔玛的吗?
毕竟西尔玛如果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世界就会给她什么东西,人也不例外!
我觉得安雅并不喜欢西尔玛,或者说是安雅在西尔玛需要她之前,并不喜欢她!
看上去这段关系里,一直是安雅在主动,可其实是西尔玛身体里那股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一切,那股力量控制着安雅,让安雅喜欢西尔玛!
第一次见面,安雅并没有怎么关注西尔玛,是西尔玛一直在看安雅,所以春心萌动,于是窗外才会出现大量的乌鸦,她才会身体抽搐而倒地!
当天晚上,回到宿舍睡觉的西尔玛,梦见了一条蛇从草地上怕到她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蛇呢?
蛇是情欲的象征,说明是西尔玛因为对安雅动了情,一直在想安雅,所以梦见了,才会出现了蛇。
第二天,西尔玛在游泳馆里游泳,一露出水面,就看到了安雅,这不是安雅主动找她的,而是被那股力量操纵了!
毕竟她主动找西尔玛是在西尔玛发病看见乌鸦看见蛇之后!
这就是那股神秘力量操纵安雅的证明!
试问一个普通的人,会主动去跟只见过一次发病的人搭讪吗?
相信现实中大多数人不会吧!
好,就算会,毕竟安雅可能是一朵善良博爱的白莲花,可能想多认识一个朋友,走上前去关心西尔玛的病,但是她怎么会那么巧,刚好出现在西尔玛露出水面的那一瞬间?
她怎么知道西尔玛会在那个时候上岸?
又怎么知道西尔玛会在那个地方上岸?
她会算命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西尔玛那股想得到安雅的力量作怪,让她变成一个道具,刚刚好出现在那个时候。
之后西尔玛和父母一起去吃饭,在餐厅里看到了一对男同性恋在握手,也象征着她对安雅的着迷。
她看着安雅在网上发布的酒吧照片,于是在图书馆闭馆后去那个酒吧!
如果不是看到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八点五十七,刚好快九点,我还以为连图书馆的灯也是那股力量作怪,特意熄了那么早,逼着她去找安雅的,毕竟她刚看完安雅的酒吧照片,灯就熄了。
而到了酒吧后,也是安雅先主动看到她,拥抱她!
看上去是安雅在主动,可是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西尔玛已经对安雅动了心,发了病,来了乌鸦,来了蛇之后!
而安雅也只不过和她见过两面,就把她拉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子里,和大家一起玩。
最关键的是,那时的安雅,还有男朋友,男朋友那么帅,安雅的妈妈也很喜欢他,他们都待在一起,接下来却是安雅和西尔玛两个人单独跑出去,在舞池里跳情侣感觉的舞!
安雅有什么理由撇下自己那么好的男友,还不礼貌地和朋友们不告而别,而和西尔玛私奔?
不是被那股神秘的力量操纵了是什么?
晚上睡觉之前,西尔玛一直看着安雅的照片,辗转难眠,她多渴望得到安雅,于是安雅就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她楼下了,像个鬼一样!
之后安雅就和西尔玛一起睡了,西尔玛盯着安雅的后脑勺,就像盯着一个自己的猎物,或者说自己的玩具!
就这样,两个只见过三次的女孩,顺利成章地在一起了,安雅连自己的男朋友都不要了。
多么匪夷所思啊,如果不是那股神秘的力量作祟,我是打死都不会相信的。
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安雅会突然在话剧院爱抚西尔玛的腿?
是因为第三次见面还没熟到可以那么亲密的地步吗?
那这一次在话剧院就因为多见了一次,就可以当着这么多人对她做这么亲密的举动吗?
之前睡到一张床上两个人的身体还保持着距离,到这里就这么熟了?
这怎么解释?
只能是西尔玛和安雅睡在一张床上,看着安雅就在自己面前,却无法做爱做的事,所以便更想得到安雅了,于是那股神秘的力量就让安雅那么大胆地在剧院爱抚她,跑出去亲吻她!
西尔玛故意带着一个男生去参加趴体,让我们觉得似乎是安雅追求西尔玛,西尔玛不答应,故意找个男生假扮男友,好挡一下安雅,可是西尔玛在吸烟之后,幻想里却是和安雅亲热,两个人前所未有的亲密!
脱掉衣服,互相慰藉!
她是被动的吗?
她是那个不肯答应的吗?
并不是!
在后面的治疗中,西尔玛就把安雅直接消失了,是因为她太爱安雅了,却羞于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喜欢女生,所以觉得不该喜欢她,把她弄消失了!
西尔玛去看奶奶,得知奶奶也为把自己的丈夫弄消失了而悔恨,奶奶对于消失的丈夫,和西尔玛对于消失的安雅,是一样的作用!
最后安雅重新回来了,和西尔玛在一起,难道真的不是幻觉吗?
结尾似乎一开始安雅在背后吻她是幻觉,后来安雅和她一起走在人群中是真实的,可奶奶难道不爱爷爷吗?
爷爷也是消失了,而不是像弟弟那样能找到尸体,是死了,为什么爷爷不能回来呢?
虽然我也知道,最后西尔玛吐出一只乌鸦,乌鸦没死还飞走了,她还感觉到了安雅的来电,导演想说的是,安雅真的回来了,可是我却不敢这么认为。
之前安雅在背后吻她的那一个画面是幻觉,那么安雅和她一起,在她身边难道就不能是幻觉?
而且就算安雅真的回来的,安雅真的爱她吗?
毕竟安雅是在西尔玛注意到安雅之后,才各种谜之靠近她,这正印证了爸爸的话,安雅根本就不爱她,安雅在遇见她之后,被她动了心之后,就已经成了一个那股神秘力量用来取悦西尔玛自己的工具了!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一)蛇,乌鸦墨绿色的蛇在苍白的皮肤上游走,攀缘,在脖颈上盘绕,收紧,缓缓挤进了少女的嘴里。
电影中的蛇多次出现,都和安雅有关。
西尔玛喜欢安雅,所以安雅的出现代表欲望,于是蛇-安雅-欲望就联系起来。
基督教文明中常常用蛇来代指欲望,可追溯到圣经,蛇(serpent)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人类祖先因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自此蛇就成了欲望、邪恶的化身。
西尔玛对安雅的欲望不仅仅关乎性,还是一种精神的渴求,和对自我的追寻。
自小生活在严格的基督徒家庭,西尔玛习惯于压抑本我,将自己塑造成标准的乖女孩:不喝酒,不抽烟,不化妆,不谈恋爱,每天和父母通话汇报。
压抑的一切终究要爆发,只等一个契机,安雅就是那个契机。
几乎和西尔玛完全相反,安雅喝酒吸烟谈恋爱,晚上泡吧,从传统角度看,算是个坏女孩。
乖女孩和坏女孩相遇了,她们互相吸引,她们在彼此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是梦里的自己。
乌鸦群聚成黑云,一只接一只,凶狠地撞在玻璃窗上。
巧的是,乌鸦的多次出现,也都关乎安雅。
西尔玛是压抑的,生于基督教家庭,然而家人的和睦只是虚伪的假象,一触即碎,上帝对她来说不是无处不在的救赎,而是无所不在的监视,和不知何时到来的审判与惩罚。
于是,欲望刚出现苗头,就会有乌鸦降临,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抽搐。
无它,乌鸦就是上帝惩罚的使者,是父母的耳目,是正统的捍卫者。
影片结尾,西尔玛终于吐出了乌鸦,她终于不再为做自己而愧疚,那是最后一丝负罪感的消散,是对本我的释放,是与自我的和解。
(二)抽搐西尔玛的多次抽搐,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安雅的渴慕,其二是对这一欲望的压抑。
反映在电影中,所用的意象分别是蛇、乌鸦。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在意识表面下,还有潜意识,而这之间存在一个审查机制。
潜意识中包含不为世俗所容的欲望、本能,它们往往不能通过自我审查机制,到达意识层面。
但压抑的潜意识必须有所释放,否则会引发精神疾病。
西尔玛对欲望完全压抑,本我无法与自我达成和解,于是,内在矛盾外化成为抽搐。
非常任性的在那折腾也没折腾明白。有脑洞,没有实践能力,白搭。
这父亲好bt,这种家庭氛围就算是正常人也得被逼疯哈。
2.5 视觉和类型杂糅上有亮点,但都2017年了还在这里玩十年前卖概念的把戏,什么都放一点摆明就是耍小聪明想沾各种话题热点,反转为了反转完全瞎糊弄,土到令人生气。
解说
给海报骗了
其实还挺伯格曼的
前半段好多地方感同身受!后半段的超现实有点跨掉了,当然解释成女性意识觉醒、对父权的反抗什么的也是很合理。
女主是神!神活在凡间怎么会不快乐?!脱离父权的女性就是神在凡间!片子还行,但总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情 未 鳥
电影一开场的摄影和镜头语言就让人折服,充满悬念,真假未定,谁曾想看到底发现是一部披着超自然力量外衣的爱情片,悬疑的手法让人想到了《生吃》,关于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用了那么多次动物象征,蛇和鸟快被用烂了。感觉结尾有点着急。杀父寻爱倒是符合长大的象征。三星半
for a moment i wonder if the character Anja was only symbolic and not even real.
少女觉醒拍的很不错,剧本由一个悬念开始,在现代的时间线的少女觉醒中,逐渐插入回忆,一点点揭示开头的悬念的意义。少女的神力充满着象征意味,可以代表个性、性向等等,因为展现神力而被压制则象征着少女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的普遍遭遇。PS,蛇、乌鸦、虫子等等元素的运用也是很棒,初尝性爱滋味的时候的蛇钻入口中的点子太棒了。
Anja太美丽了((
其实故事大体上可以走向更加不可名状的背景,但是一提女巫恶魔视野就狭小了。刺透玻璃的发丝这个场景非常棒。隔代遗传的设定也很棒。不过我在听她爸说前因后果的时候脑海里瞬间闪过“嗯那不是我团长大人的技能么?”
魔女的觉醒么?搞不懂
毫无波动的情节
不明觉厉,看得稀里糊涂,云里雾里的。
想不到今年的女同电影也这么厉害!当然与其说是女同片,不如说是碉堡了的灵异惊悚片。导演用丰富的视觉意向展示了幽深的心理困境。性取向就像集天使与恶魔于一体的双刃剑,最终将家庭和宗教组成的封印连根斩断。收尾呼应的叙事结构很赞!
以为是超体 大群什么的姊妹篇呢……不敢说我看懂了…
半神半魔的宗教寓言通过天主教家庭背景的女孩从否认到接受自我的成长过程被呈现,主角弑父后治好母亲、复活同性恋人并与之结合更像是转嫁了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印证了片中台词"Jesus Satan"对角色的预言,提尔的新片是将神话与宗教象征、成长类型以及存在主义焦虑通过隐晦的视觉语言嫁接并呈现出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