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围捕

La rafle,巴黎血色围城,The Round Up

主演:让·雷诺,梅拉尼·罗兰,加德·艾尔马莱,拉法埃尔·阿贡吉,雨果勒佛德茲,Joseph Weismann,Mathieu Di Concetto,Romain Di Concetto,Oliver Cywie,西尔维·泰斯蒂,安妮·波诺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匈牙利语言:法语,德语,意第绪语年份:2010

《围捕》剧照

围捕 剧照 NO.1围捕 剧照 NO.2围捕 剧照 NO.3围捕 剧照 NO.4围捕 剧照 NO.5围捕 剧照 NO.6围捕 剧照 NO.13围捕 剧照 NO.14围捕 剧照 NO.15围捕 剧照 NO.16围捕 剧照 NO.17围捕 剧照 NO.18围捕 剧照 NO.19围捕 剧照 NO.20

《围捕》剧情介绍

围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区故事致亲爱的孤独者夏夜骑士不死的讨债人我最喜欢的妻子!水果篮子所有明亮的地方忠者无敌大话食神星际旅行:进取号第四季狂妃千寻白骨王后魔轮莎拉共和国狄仁杰之雷火玄龙中国刑警803英雄本色教诲师尸房菜留堂生大战僵尸黑暗心灵约会男女通天塔超神经械劫案下麦当娜罪城苏布拉:风云再起孤立百万朵玫瑰战警密令蒂芙尼的礼物

《围捕》长篇影评

 1 ) 一个生命如何能杀害另一个生命?

每天打开新闻,总是会听到,看到太多杀戮地信息。

好像生命从什么开始变得如此轻,轻易就是这么消失了?

我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能让刀就这样落下?

始终记得影片里的场景,希特勒一边看着德国孩子的欢笑,一边下令屠杀犹太孩子。

同样的天真,同样的可爱,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

所幸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消防队长……或许世界有恶,才有了美的存在吧。

 2 ) 《围捕》:黑暗之中的光芒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

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

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

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

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

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

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

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

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

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

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在围捕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逃走,在集中营中也有拳脚相加的暴力,也没有出现赤裸裸的处决犹太人的画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震撼力。

影片以男孩约瑟夫和护士莫诺的感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为重心,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以及围绕在这些感人力量周围的强大的邪恶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历的电影,我们只能远远地无比同情地看着那些无辜死去的生命,同时也惊愕而厌恶地看着实施这些暴力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真切地揣摩和理解对犹太人的那种仇恨到以至于非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的思想。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绝非希特勒一个人的过错,希特勒只不过是反犹太群体中最疯狂最极端的一个代表罢了,他真正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倘若没有长久以来深埋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仇视犹太人情绪,这样的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的。

尽管上帝教诲他的子民要仁爱,但是有时这只是教徒们挂在口齿之间的华丽词藻,当资源和欲望受到挤压时,他们就会把上帝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

而就在不久前法国政府又开始驱逐吉普赛人了,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现已经不允许太野蛮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惨剧而只是牢骚。

但是历史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疯狂灭绝实在太多了,心有余悸之外有时很难确定人性之中到底是善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唯一的希望是在人类的不断自省之中抑恶扬善。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

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

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

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3 ) 《围捕》:欧美主旋律

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4 ) 抗战题材还要深挖,值得深挖

真实故事改编。

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大屠杀,欧美拍了好多。

而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731、栖霞寺、上海犹太难民还有最近的慰安妇,都成了抗日神片。

其实类似的迫害、屠杀、三光政策还有很多,东北日军强迫中国人修建堡垒、军舰岛的中国苦工等等,可以拍得深刻又有戏剧张力。

只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好题材,而总是往抗日神剧上靠拢。

让·雷诺可以演这种不计酬劳的片,姜文、陈道明、孙红雷等得学着点,当然得有导演拍不一样的抗战题材。

 5 ) 你先煽给我看。

今天想去电影院,随机选中这部la rafle,没想到是剂猛料,看的时候全场不断有哭鼻抹泪的声音,这声源也包括了我自己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而同时想起南京南京的结尾,那个自杀了的日本兵惹来诸多非议。

想是导演这一步跨得太远,反思的力度稍微超前了点儿,还没把好人的事儿整明白就开始有同情敌人的嫌疑了,碰上口味叼又单纯的观众不就是自己找骂么?

骗观众的眼泪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些眼高手低的导演同志们能整明白也挺好的了。

 6 ) 无声

孩子与大人被迫分离,孩子懵懂的世界里存在着不安,孩子无辜的眼睛,面对画面的镜头,只让人觉得心酸。

大人们无力的反抗只有屈服于枪林弹雨的威逼下,对于一次又一次踏上火车,没有人知道哪里会是终点。

命运如此的残酷,战争!

何为战争,谁没有家人,没有孩子,没有妻子。

踏上火车的终点,无力的诠释,想要拯救,却无法做到。

最后幸免于难的的人,活着,却又是那么的悲伤。

孩子在旋转木马前,一直望着望着,不知道是在期待着什么,遗留下来的小孩童,似乎已忘却,他那无神的双眼却正在诠释着残忍。

这部片子,让人觉得愤恨,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疼痛,似乎想着如果可以真想去狠狠抽打那些埋没良心的人。

为犹太人感到深深地沉痛,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幸福。

 7 ) 维希政权对犹太人所犯之恶

若非被某公号小编安利这部电影,断然不知犹太人二战期间在法国经历。

和波兰比起来,法国简直是犹太人的天堂。

诺诺母亲说。

现实却是,维希政权和纳粹沆瀣一气。

女护士的话是,一丘之貉。

三人会议,年轻的法国秘密警察头目说:一切由我们来组织。

希姆莱汇报说,事实证明,法国人比意大利的寡头政治和佛朗哥的独裁政权更好对付。

希特勒回应说,西班牙死命保护犹太人。

希姆莱回应:地中海人都容易感情用事。

(23分30秒处)他们夺走你的权利,却夺不走你的才能。

父亲安慰被禁止跳芭蕾的女儿。

街头贴出犹太人抵制法,禁止出入公共场合。

犹太人被称为不良分子。

希特勒把泰坦尼克号沉没也怪罪于犹太人,父亲的话。

护士学校校长介绍刚来的犹太同学说,各位,也许都听说过犹太人有尖耳朵,鹰钩鼻,还有其他这个那个的,如大家所见,和我们一样。

(5分30秒处)巡警对诺诺母亲说:这种时候你还生孩子?

围捕犹太人当日,也有普通法国民众幸灾乐祸,他们眼中的犹太人是寄生虫。

希姆莱汇报说,每天可以处理8000人。

希特勒回应说:烧成灰,不会透露死了多少人,也不会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或者是小孩。

(63分钟处)犹太人需要一块土地,一个国家。

让雷诺饰演的怀有复国主义的犹太医生说。

诺诺小演员漂亮。

有说剪辑混乱,我不这样看。

不管是德国人和法国秘密警察头目开会议,还是希特勒时不时在避暑胜地露面,甚至是对孩子表现出的友好,都起了很好的反衬效果。

比如围捕犹太人会议和犹太人日常生活是该同时有所反映。

 8 ) 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之后,维希政权出于讨好德国的考虑同时也因为对于犹太人的仇恨,与纳粹一起驱逐在法国的和法籍犹太人。

在此事件中有13000人被驱逐,其中有4500人被送往东部的集中营,而这些人中只有25人幸存。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影片了,但是对于维希政权与纳粹的沆瀣一气、肮脏的政治交易还是令我震惊。

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欧洲人那么憎恨犹太人,非要把这些普通人置之死地而后快,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会做生意,还是由于某些犹太商人过于的为富不仁?

作为一个亚洲人,我无法知晓这些,但是我要问: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

当然我也看到了在恐怖气氛中普通人的善良,很多人竭尽所能的在救助、保护身边的犹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维希政权原本计划围捕24000人,最后只抓到13000人的原因。

更多的法国人只选择漠视、熟视无睹,然而代价是遭受心灵的震撼与无尽的内心谴责。

对于被抓捕的犹太人,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选择逃避。

大多数人选择把事情往好处想,一旦发生了最坏的结局只能默默地承受,毕竟与命运抗争的人只是少数。

影片的人物并不多,但是场景大小结合,摄像、取景很有讲究,人物刻画与背景介绍结合,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堪称上乘之作。

 9 ) 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

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10 ) 精美的地中海风格装修

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本应该是比较让人期待的,是说二战时德国人如何迫害围捕法裔犹太人的。

可惜,结果,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那些房子里的墙纸装饰和家具地板木框等,让我意识到了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标准的地中海风格的装修模样以外,其他的,也就只剩下了简单平淡而又平铺直叙的超级超级简单的故事情节。

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生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假如我哪天再有机会装修房子,并且有想法装个鲜明而又彻底的地中海风格的话,或许我会想到再找这部片子来看。

又或者,日后有空自己学学木匠的活,自己做些家具,再刷上个地中海的蓝绿色调?

哈哈。。。

片中的窗帘、墙纸、窗框、家具、地板、门线条等,都是一体的。

也因为这片子,我算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地中海风。

《围捕》短评

法國電影真實得很適合帶觀眾進去二戰時期被動殘酷的法國猶太營。從下達命令的國家領導到協助難民的前線人員,都被壓迫得很無奈。那時候的生離死別,多不勝數;幸好,起碼有一方是幸存希望的。

3分钟前
  • joyce@amigo
  • 还行

2.5星

4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普普通通

9分钟前
  • 天心兀
  • 还行

最后几分钟有点小湿润~~~

13分钟前
  • LOL
  • 推荐

法国人拍的片总是这么不痛不痒的……几个小美少年的表演抢了大明星让.雷诺的风头。

16分钟前
  • 小台
  • 还行

请告诉我这部混乱的流水账在讲什么?

17分钟前
  • Putin 547
  • 较差

屠杀印第安人比这惨多了

19分钟前
  • 缘如水
  • 较差

法国人敢拍自己的怯懦

22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法国主旋律,战争中的人性是永恒主题。

23分钟前
  • 拖拉姬
  • 推荐

好像没有那么感人 一般把

26分钟前
  • 小公主
  • 还行

勉强及格。维希政府受命清理犹太人,上万巴黎犹太人被从“避难所”揪出来押送集中营,以不少儿童作为重要角色的群像戏回顾了这段历史。女编导是作家出身,在素材准备上有过人之处,义务送信供水的消防员们、不同立场的法国民众、犹太复国主义和集中营背景、审查身份转运犹太人的过程和法德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呈现的有条不紊,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也做了赛马场集中地的大场面,群演的调度也很认真细腻,还有个穿着清凉的妹子。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德国人那条线直接到最高层,出现了希特勒的若干戏码,但是跟主线基本没什么联系;以女护士梅拉尼为见证者的部分,又太女性化的硬给式煽情,而且以她的行动为焦点,冲淡了临时集中营的生存困境(毕竟她是局外人),效果适得其反。让雷诺演了个串场的医生,但除了用听诊器之前先给焐热,表演上没留下什么印象

2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貌似催泪片....伤不起

30分钟前
  • 蜀鄙之僧
  • 还行

大气而悲悯,法国电影中难得。

35分钟前
  • 哗啦啦
  • 推荐

总觉得过于琐碎,好在琐碎处有很多细节都展示出了人性的伟大,最后出来的勇敢的法国人民帮助隐藏了1万多名犹太人本想呵呵,但是想想确实,恶心的是当时的傀儡政府,他们真是连在大街上帮助犹太少女隐瞒真实身份的妓女都不如。最后诺诺出来后泪奔了。。。

40分钟前
  • 九转大肠溜得滑
  • 推荐

忍不住流泪,看到今天的欧洲、美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正视历史,冷静反思,再看看我们,简直是一种彻骨的羞耻。我们的几百万同胞,死于自己同胞的迫害和凌辱,难道就这么过去了吗?20世纪的三大魔头,希特勒只能屈居第二。

43分钟前
  • Justin
  • 推荐

前面看不懂 差点没耐性看下去 后面还可以 小朋友很会演

46分钟前
  • EileenZhu
  • 还行

虽然沉重但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平万岁!

51分钟前
  • badger
  • 推荐

总不忍看到这些,但忘记这些就一定会重复悲剧!只是剧作不慎缜密,有些枝杈显然是多余的,结尾有点好莱坞。

56分钟前
  • Harry
  • 推荐

结尾太脱节了一点缓冲没有不说,片中细节也不到位。。虽然诺诺和金发正太都实在萌~

1小时前
  • missdc
  • 还行

The boy with blue eyes~

1小时前
  • Lossss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