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死了,布莱尔说,她虽然已经不是英国皇室的王妃了,但她是人民的王妃,我们将永远记得她然后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各国领导人们纷纷致辞各种组织蠢蠢欲动人民涌向街道,露宿街头只为了向一个 仅仅在电视上看过的人 表示哀悼人们攻击皇室,攻击女王仅仅因为女王没有向前王妃的死公开表示哀悼,,,女王说,我难道没有独自哀悼的权力么?
难道黛安娜没有和我儿子离婚么?
难道我就非得哭给你们看么民众说,对你得搞个直播秀否则谁知道你有没有伤心过女王说,我已经不明白我的国民了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不怎么检点的前王妃的死会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夸张,如此莫名奇妙即使她人再美,功绩再大,心灵再崇高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我想她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代,悲伤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对着镜头老泪纵横,指责皇室是多么没有同情心,居然不肯为黛安娜降半旗,我很阴暗的揣摩,她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不是问老公“有没有看到我上电视?
”那个悲伤的一边哭一边用标准动作把花放在墙边的中年男子,是不在是一边暗爽“老子终于出名拉”《乌合之众》的作者能活到今天,黛安娜的死将是个多么完美的例子: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使女王也不能幸免群众的智力远远低于个人,感情用事,不可理喻黛安娜死又关女王什么事了,你们以为是看8点档么?
婆婆与小姑升级版?
黛安娜不是已经与皇室脱离关系了么?
皇室为什么要公开哀悼?
你们不是在花圈上写着“they don't deserve you”为什么又逼着they给她办葬礼?
女王就不能不喜欢黛安娜么,世界上讨厌媳妇的婆婆她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民众不关心事实真相,民众不需要沉闷,民众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娱乐。
民众要阴谋,要戏剧,要冲击性民众要一个最终BOSS,把这个8点档演完李志在歌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我能理解各种各样的悲伤,毕竟生活充满着不如意但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仅在电视和花边小报上看过的女人的死”而成群结队的,作秀似的悲伤我坚持认为真正的悲伤,是个人的,私密的,不可言说的不是群体的,电视直播的,叫嚣喧天的后者是娱乐,不是悲伤
海伦•米伦在金球奖的获奖感言上这样说:“此时此刻,要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这里的话,她可能会有一番惊人的发言吧?
她会说谢谢你们!
然后她的态度先是会十分谦逊,接着眼含热泪,最后变得坚强有力。
我无话可说,只能衷心地感谢你们。
我演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角色。
”海伦•米伦的这一番关于英女王的话,的确符合我心目中的她——谦逊、易感而且坚强。
底子是温柔的,温柔中又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
前几天又一次看到两张照片,张爱玲和扮她摸样的刘若英,还是哑然失笑,因为刘若英完全没有张爱玲的味道。
即使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姿势,可你看她们的眼神,她们的表情,根本就是两个人。
张爱玲的眼神是眼中无物的风华绝代,而刘若英则是故作不屑实则一心讨喜,十分小家子气。
那种大家风范、骨子里的傲气,只属于家世显赫的张爱玲,这种特质由血缘而来,而不是一副小女人气的刘若英所具备的。
就好像这次看海伦•米伦的女王,必须得承认,米伦演了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能够打动你,但是,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王者的霸气往往蕴藏在那种宽厚的外表下,所有的照片资料里看到的她都是宽厚如外祖母,不怒自威。
因底气十足,所以不需故作姿态,以表示独特,说是上帝赋予的也好,说是人民的支持也罢,反正这个女人从来稳稳当当,但是她温柔的眼神却令人不自觉地为她吸引,听她调遣。
而海伦的这个女王,雷厉风行,做事风风火火,说话也斩钉截铁,反映迅速,总而言之,是个十足铁娘子的角色。
如果说女王是一头温和的驯鹿,则米伦就是一头快活的羚羊,同样有魅力,但不是一种人。
电影里有一幕,被戴妃之死事件搅得焦头烂额的女王驾车出行,在河滩里搁浅,看见河滩上的一头麋鹿,那是这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幕。
米伦久久看着那头麋鹿,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
米伦的眼神,盯着麋鹿的眼神,是一种完全超乎了自我的安详与坚强,坚强中又有温柔,那是一种人类的表情所能达到的某种极限的美,是完全忘我的,无法言喻的美。
这一刻的米伦演出了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首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外祖母,当戴妃身亡后,她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让铺天盖地的报道影响到孙子,于是叫人取走他们身边的收音机和电视。
她的母性,是她平凡的一面。
而面对责难向王室倾倒而来时,她终于肯放下架子,向全世界公开讲话,表达对戴妃的敬意和哀悼,说,她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女王不僵化,具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并成功将危机事件转化,其智慧、魄力和勇气是她不凡的一面。
米伦和女王的不同,从米伦的获奖感言里就可以看出来。
女王是要讲礼仪的,而米伦则是新女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无话可讲就不说,才不要管别人的眼光呢。
但是女王是不可能的。
即使她也一样无话可讲,但她要顾及她的国家,她的人民,她的形象会影响到的一切,所以,她只能倾心扮演好女王的角色。
要说谁可以得那些奖,我觉得没有人比女王本人更合适,因为她用毕生心力只倾注于一个角色,并且几无纰漏。
重看the queen的感想。
里面Cherie,the queen, Diana,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都是彼此厌恶吧。
Cherie可能多了一些不被上层认同的屈辱感。
另外,英国群众也行为也比较滑稽。
这Diana死在狗仔队手上,其实就是死在英国老百姓手上——难道那些八卦小报是卖给英国王室看的不成?
结果这帮土人出了事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赖已经跟diana没有关系的王室没公开默哀,真是无耻。
互联网海纳百川,但大脑却远远没有那个容量。
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来,只觉得翻电影比翻书还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却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东西涌进来,又照样涌出去。
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还有过多如今过于迷恋技术效果的风气,以及编剧对于人性先入为主的“伪挖掘”,看了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
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觉得影片风格正像摄影师对于英国平原的处理,不是《理智与情感》中那种绿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阴郁的天空下苍茫的绿,有种纪录片的写实态度。
编剧无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与新任首相布莱尔的关系为主线,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过是考验两人关系的试链。
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带着夫人切丽拜见女王。
女王对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的布莱尔毫无好感,礼貌却傲慢地坚持称呼他为“MR BLAIR”而不是tony。
在宫廷礼仪上,布莱尔被她摆布得很是有些“下马威”了,然而一切不过是女王为了掩饰她的不安。
布莱尔的改革口号、切丽明确的反君主制态度,都让这位在位2500个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时候恭维的用语)、历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宝座的威胁。
时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废立成为掌权者一念之间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权者不是她。
女王不掩饰对丘吉尔为王室尽心尽力的怀念,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得摇摇欲坠的屈膝礼,她无非是借此提点布莱尔她所拥有的传统——当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过是传统而已。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个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布莱尔坐不住了。
一周之内,首相与女王之间三个电话,将英国这个古怪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王开始是打定主意不回应,她的理由很正当,Diana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应,于是布莱尔开始补白,发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谈话。
然而正像布莱尔所说,人民希望听到的是他作为首相所不能给予的,铺天盖地的媒体质问“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张伯伦也在众人压力下被迫决定为戴妃举行国葬,王太后愤怒“这本是为我准备的”,女王呢?
忍了。
她带着一家人去温刹堡避风头,也不想看见白金汉宫门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卫兵从北门换岗的悼念鲜花。
然而对于群情激愤的民众来说,这还不够。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个具有压力的电话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从来没有为任何王室成员逝世而降落的旗帜降半旗,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并亲自出席戴妃的葬礼。
不是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与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女王在温莎的日子绝不可谓轻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将吉普车开到爆胎,心情差到极点。
看到女王在河边哭泣,对比到王太后关心的葬礼,菲力浦亲王关心的麋鹿,还有查尔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两端——原来女王的同盟者,还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莱尔当然有私心,虽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团的热衷来表现出来,唐宁街刚开始对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观的,因为两相对比唐宁街会赢得更多尊重。
然而之后,当人民开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权力真空造成的动荡也并不是这一届守成的政府图谋之中的事,布莱尔的态度堪称鞠躬尽瘁了。
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丽不以为然的手,小布说“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切丽很迷惑,责问他十个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边?
——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相同的都是政客,他们都号称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彼此理解在这个口号背后的风险和牺牲,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两面的角色是查尔斯王子。
在戴妃死的问题上,他倒是表现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负心汉截然相反的悲伤,而且是第一时间,——应当是真心的吧?
然而说到戴妃的葬礼,绝不是像他所宣称的“为未来英国国王的母亲举行国葬”那样堂皇,那场戏相当讽刺,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妃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面走出来——她不是一个一贯为人民爱戴的女王吗?
这一次,他们不喜欢她了。
我与她不同,应该会喜欢我吧。
——何其笨拙与无奈的政治空间啊!
历史给予了他的舞台这样狭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赢得尊严,然而他却要笨拙地玩弄权术,难怪连小布都要鄙视他了。
影片带来的反思实在太多,除了权力,还有身为女王的哀伤。
菲利浦亲王是个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着苏格兰短裙,活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
他不能成为女王在政治上的参赞,但起码是一个同盟者,他有着老一辈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对媒体的煽风点火表示愤怒。
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
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惑。
媒体,人民,反而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立面。
他们口口声声要废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王室的存在。
他们作为普通民众蝇营狗苟地生活,唯一的乐趣是通过爱戴传奇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民主,是不是类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
十年前还没有“捧杀”一词,Diana如此善用传媒提高声望,却不得不以与保守的婆家鸿沟渐深为代价;她赢得人民的爱戴,同样的人民悼念她却也为女王献花。
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王室的存在,伊丽莎白女王照样可以凭产业养尊处优,Diana却将不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为大众的偶像。
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惨的人生道路上,又何来八卦的乐趣,何来是非的争辩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女王经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恶言可以听,为什么不能让卡米拉嫁进来呢?
怪只怪自己卖与帝王家,打着一份世间最特别的工……好久没有这么罗嗦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容量丰富的电影了。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
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
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
但是她错得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她的,“她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她简直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
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泄,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
传统很苍白,尤其是当其面对现代传媒机器的强大。
观念其实早已改朝换代,想要颠覆的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
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与沉默一向有很高的机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了退让。
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返。
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
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与方式的没落。
是以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
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
它们相伴偕行。
她不要趋附于政治企图和媒体企图联手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这种万人空巷,齐声歌哭的举动,不知怎么总让我联想起文革,都是属于轻易被煽动起来的集体性狂热。
从不认为一场举国发烧事件能给什么深邃的主义或者情感找到出路。
“革命”这个词听起来总是轰轰烈烈、一片绯红,相当蛊惑。
但是戴妃事件中,我看不到什么是有别于偶像崇拜。
一个自主脱离王室的人,究竟需不需要在其死后,从新回来享受当初所誓言要放弃的整套王室的尊贵?
答案应该是否。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戴妃本人的授意。
我想她若是泉下有知,也许,只是也许,会从棺木里坐起,扬手告诉众人莫以她的名义谋自己利益,妨死者升天,耽误她匆匆赶路。
一个离了婚的王妃车祸死了搞得大张旗鼓、大惊小怪、剑拔弩张,还说革命改成共和制,媒体太恶了。
人群也激动,王公贵族和政客就是闲的没事干,就知道想讨人们欢心不会影响自己。
70%民众认为会影响君主制,四分之一人赞同取消君主制,就为了个不了解的旧王妃,把她死怪罪到王室,说他们手沾满王妃鲜血,王妃和情人到处玩自己撞死的跟王室什么关系,一群傻逼,影片把布莱尔首相表现的挺搞笑的。
女王一世英名败在小丫头手里,悲哀
在英国或者在中国都一样。
愚民永远存在,在某些特殊场合下,可以占绝大多数。
媒体是促成民众转变的杠杆,媒体齐心协力时几乎无坚不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或者九十年代末的英国,都是这样。
前王妃比女王强悍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橇动了这根杠杆,虽然不幸被杠杆砸死,但也让杠杆拨动了地球。
在她身后地球按她希望的方向疯狂旋转。
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女王充满敬意。
她在疯狂面前尽可能地保留了一个高贵的女人应有的尊严,包括她对戴安娜之死的冷漠一个正常女人,对前儿媳在媒体面前的所做所为,如能轻松原谅,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而查尔斯,这个男人·····
That is why i am so keen on UK. Here a kingdome comes along with dignity and calmn. But the queen drived herself and the castle seemed a little small, decoration isn't that grand. What is worse, the prime minister actually lived in such a flat instead of a mansion? ( UNBELIEVABLE \O/ )
一直都对英国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原因很多,学英语的时候学的是英式英语啊,喜欢奥斯丁啊,去过英国啊等等。
一方面,我对英国人那种保守的,隐忍的个性很是不屑,另一方面却非常欣赏他们那种时刻保持优雅的作风,而这些特点在英国王室身上有着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当我在《看电影》上面看到了这部片子的介绍,马上天天去刷新verycd,在第一时间下载了这部片子。
之前看到的介绍上面说到主角helen是个老戏骨,惭愧的是以前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但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完全被她的表演折服了。
画像时保持的尊严,面对公众压力时在母亲面前的脆弱,看到鲜花留言时又伤心又要若无其事的样子,然而最给人震撼的是那场独角戏,女王的车坏在了小溪中,她的情感刹那间爆发了出来,虽然只有背影,却更有震撼力,接着回身看到了那只美丽的麋鹿,忍不住对它说快跑,快跑。
回想起她得知戴妃事故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只是震惊而已,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如何去安慰失去母亲的两位小王子,几乎没有悲伤的痕迹。
一个对麋鹿尚且存有恻隐之心的人,怎么可能对曾经的家人完全不在乎呢?
这是因为她选择静静的悲伤,默默的哀悼,她觉得这是他们民族一贯的行为方式,公众肯定能充分理解,可惜她的臣民们却选择了人民的王妃,并对王室的低调处理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固守传统,保持王室风范,臣民们就会一如既往地爱戴她,支持她,但是当今这个个性张扬,宣讲人人平等的时代,王室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和谐的东西,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大家一边哀叹戴妃的香消玉殒,一边就把所有的情绪丢到了无辜的女王身上。
认识到这么一个现状后,她无奈的选择了首相的建议。
其他的人物刻画都是简单的处理,没有女王这般的饱满,比较欣赏片中穿插了一段段真实的画面,使整个电影看上去很有可信度。
不知道real queen那时那刻的心情如何,anyway,我很喜欢helen诠释的女王,保守、隐忍而又时刻保持优雅,最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誓言,这一生,不论长短,都将献给这个国家和所有的臣民。
很长时间看电影以来,只是写短评,在仅仅140字里囊扩着感受。
今天却发现,这小小的对话框,无法承受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内涵。
片中的两个女王,戴安娜与伊丽莎白二世。
一位年轻短暂,行事在媒体的报道称赞中,却也死于狗仔队的追访拍摄。
一位50年如一日的完成自己向上帝承诺的使命,维护着君主立宪的尊严与制度,在隐忍与责任中永远以王室形象为重。
布莱尔与伊丽莎白的感情是贯穿全片的主线,在戴安娜王妃去世的事件中,一步步的由互相排斥到惺惺相惜。
初见的受冕仪式,女王的高贵稳重无疑让历时十个月获得胜利的新首相感到局促不安,更凸显出布莱尔夫人,那别扭的屈膝礼是如此的笨拙与轻佻。
起初,在众多的新闻与史传阅读中,一直颇为同情戴安娜,这位人民的王妃,更理解那种生于7月初的敏感与羞涩,进入王室的宫廷束缚与丈夫感情背叛,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坚强。
却在慢慢的观影中,不禁更钦佩伊丽莎白二世的孤独,不被仍活在大英帝国历史传统里的王太妃和丈夫菲利普的支持,不被一心想摆脱母亲阴影寻求认可的查尔斯王子的钦佩,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历史的风浪中。
电影出彩的一幕,将仅仅作为一个女人的王妃内心刻画得细微入至。
在王妃车爆胎在河流中,她一人坐在河边,却痛哭出声的无奈,对那突然出现的麋鹿的爱心。
这是一个对麋鹿的死都会悲伤的女性,不是对戴妃的死亡毫无怜悯,而是身后的体制与尊严重重束缚。
麋鹿的美丽与君王气息,死于了无情的弹药。
女王的沉默与谦卑,在媒体的大肆渲染悲痛中,连对演讲词的修改都毫无选择权利。
不禁想问,也许戴安娜作为新世纪的王妃,更多的出现在公众的眼中,她的爱心与亲民深受爱戴。
可是,在对死后的报道中,媒体是否真正客观的评价戴妃与王室的关系,戴妃的身份呢?
在悲痛之余,各大报纸每日变化的头版头条,甚至可以做为一个媒体研究课题。
抓住民众的内心,去煽风点火的获得更多关注度与销量。
此事从布莱尔发表支援王室声明的第二天各大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只有《卫报》对首相的态度发表新闻且销量不佳,其他主流报纸都是漠视忽略事实,依然对王室进行着攻击,用冷漠来激发民众的悲痛。
当布莱尔吼出“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时,我相信,他是懂她的。
同样身为政客,有着更多的身不由己,同样身为向上帝向政党承诺的人,他们才能懂得彼此背后的牺牲,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每一个首相最后都会对女王俯首称臣站在了一起,因为只有他们能理解对方,互相扶持合作,才能走向明天。
王室是一种信仰,正如布莱尔所说,共和体在英国是妄想。
人们早已习惯路过白金汉宫看看国旗是否升起女王是否在宫中,早已习惯生活中有王室各种庆典与八卦新闻。
它不仅仅作为君主立宪的形式首相,而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不管1981和2011这三十年来经济科技的巨变,苏联解体两极分化美国称霸,三十年河东河西的迁徙,没有改变的,依然是全球的人们关注着这个最具有传统历史的王室,威廉王子的婚礼,丝毫不逊于三十年前他老爹的关注度。
这部影片的优秀,不仅是编剧的胜利,巧妙的在看似平铺直叙的表达中,在一个个细节场景的安排中,阐述着自己的立场与真实的反映,给久在媒体营造的对戴安娜同情的舆论环境中的人们,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晰与明朗。
更是演员对人物的把握与理解,女王的饰演者,真的让人看到了那种稳重与庄严,隐忍与孤独。
拥有王室特权,却无法选择出身与责任,拥有丰厚财产,却连用私人飞机都需考虑民众的言论。
那种无奈与沉重,作为女人而不单单一个女人的经历,她都默默兑现着,年少时对上帝的承诺。
查尔斯的饰演者,那个义愤填膺赞美着戴妃身为母亲身为王妃尽职尽责的丈夫,似乎红杏出墙家庭破裂的不是他,一味自私的儿子不尽责的丈夫,的确被演得颇有贼眉鼠眼的模样。
也许女王经历了那件事情的夏天后,也开始意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公众希望看到的东西,却恰恰是她所不擅长的眼泪与浮华,除了适当的改变自己年少时受的”沉默隐忍、心静如水、成熟稳重、责任第一、个人第二“教育,她也需要被民众所认可与尊敬,毕竟,她也只是个每年拿4000英镑维持王室的女人……很久没有对一部影片有如此倾诉啰嗦的冲动……
不喜欢
一部非常好的传记影片,发人深思
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
原来这电影叫The Queen啊,还以为叫The Diana
时隔三年又看了一遍,太差劲了
老老實實,好唔鐘意睇老女人做戲,而家睇亞姐先!!
我以为这部片子会很闷,没料到主角的演技让我忽略了闷
这样的一生啊。
小学生政治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这个女主演的女王气场不够强大啊。。。
6分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王室的困境 致敬 戴安娜
辛苦的女人
怀念戴安娜
甚至可以给更高的星,很好的娱乐电影,故事紧凑,主旨明确,很干净,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傲娇属性
那段历史多了天花乱坠 从女王的眼里看到神鹿
气场。。。
人物刻画得很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