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的装就装吧 花点钱买个奖装成💩也就臭自己 商业片浪费社会资源还装 就臭大街了!
扒着fbb炒出来的热度 文艺得十分酸臭 就允许存在吧 导演的作品即人品 没救 再好的演员遇到烂导演 片场都能抠出菜地来 这次看导演请指教再次领教方老师的水准 没法再烂了 所以 烂片只会继续烂下去了
听说《阳光劫匪》要电影化时,还挺感兴趣的。
可点开简介之后:阳光开着一家寻宠事务所……富豪刘神奇绑架了老虎娜娜……这……真的是伊坂的作品吗?
李玉在采访中提到,电影的情节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在保证原作流露出的愉悦与精神的同时,重新架构了一个童话故事。
这是伊坂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荧幕上,某种程度来说算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对于伊坂的作品是否适合在国内的背景下影视化,我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诚然,我喜欢《阳光劫匪》系列的三部原著。
但这个与原作关联甚少的电影简介,让我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
最终呢,在鱼老师的赞助支持下,我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想说的话有很多。
所以就动笔写了这篇影评。
如果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感想,那么——李玉,果然还是不懂伊坂幸太郎。
先说下直观的观影感受吧。
《阳光劫匪》的排片很少,附近的影院只有一场,还是在晚上十点钟。
到了后却发现商场早已关门,电梯和楼梯皆是无法通行。
绕了好几圈,四处问路,才从停车场的电梯进了放映厅。
这时电影已经开场了五分钟。
进门的瞬间,便听到了熟悉的台词:“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遭受排挤……”此刻我才真正确定,是了,这就是伊坂幸太郎。
可紧接着便是一整段苦大仇深的自白,然后老和尚莫名其妙念叨起了什么“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我又不敢断定这是伊坂的作品了。
再往后便是一系列熟悉的元素——看到满屋子的猫猫狗狗,不由得想到了《二鸭》中丽子小姐的那家宠物店;看到动物园倒闭,便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动物园的引擎》;故事中出现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又让我期待着优午的出现……但实际上,这些元素的设计似乎只是巧合,而非书迷们期待的彩蛋。
寻宠事务所里看不到那只歪鼻子的黑色柴犬,动物园里也没有偷小熊猫的轮椅少年。
而那个偏远的小岛上,只有一座废弃的教堂,和荻岛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不过听到反派刘神奇抓捕的动机时,倒是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那只老虎,是我妹妹的投胎转世啊。
”这可不就是《重力小丑》嘛。
不过电影对这一段的处理很差劲,丝毫体会不到春与父亲间那种直白而又纯粹的亲情。
当“投胎转世”这种话从刘神奇嘴里说出来时,完全是疯子的臆想。
后面类似的演出还有很多,整场电影看下来,只能用「莫名其妙」四个字来形容。
不过看到中途时,就会发现故事的主线脉络其实还是遵循伊坂的原著。
在《阳光劫匪倒转地球》中,雪子的前夫地道先生欠下巨款,反派神崎便拿他的儿子威胁,逼迫其还债。
地道走投无路,便找到了雪子求助。
为了保护儿子,雪子只得把抢银行的消息告诉前夫地道先生,让他带人来截胡。
好在久远摸到了劫匪其中一人的驾照,并借此找到了他的家。
后来绑匪四人组和地道先生一起,设计制裁了神崎。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
电影中把雪子的儿子换成了老虎娜娜,并且将情节作了一定调整,除此之外并无太大变动。
但是电影剔除了原著中极为精华的对白,把人物性格和台词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改动。
怎么说呢,就像是把鱼肉剔除,只留下了鱼骨。
下面就从「人物塑造」、「距离感」、「情感渲染」三个方面,来说说《阳光劫匪》这部作品,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当然,按照惯例,文章的最后依然是彩蛋环节,敬请期待吧~一、人物塑造主角阳光在出场时,戏耍了街边的骗子,又识破了伪装的城管(警察)。
这个情节大家一定不陌生,就发生在《阳光劫匪倒转地球》的开头。
原著是在这里交代了成濑能够看穿谎言的设定,但电影中似乎没有沿用下来,只是在后面添加了个阳光“因谎言而失去母亲”的背景故事。
所以很容易看出来,阳光所对应的就是成濑这个角色。
「汪远」的人物原型毫无疑问是「久远」,但是仅保留了偷盗这一特长,关于他对动物的喜爱只字未提。
原本汪远本身的戏份就少得可怜,结果又剔除了自身的特点,这就导致他在故事中的作用仅仅是偷取关键道具,推动情节,完完全全丧失了本身的性格。
看完电影十分钟,我对这个角色便没了印象。
可是伊坂书中那句“如果久远遇难,整个新西兰的羊都会赶过来救他的吧。
”隔了两年还是让人记忆犹新。
「晓雪」对应的是「雪子」。
原著中雪子性格冷静,拥有极其精准的生物钟并且擅长驾驶汽车,但是电影里完全没有沿用下来。
电影中的晓雪,只是在故事情节上顶替了雪子的位置,除此之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而「一手」对应的是原著中的大发明家「田中」,主要作用是给劫匪们提供些稀奇古怪的道具。
比如电影中那辆没法从内侧打开车门的车,就是出自田中之手。
这样一来你可能会问了,要是「一手」对应的是「田中」,那么「响野」去哪了呢?
那个不着调的咖啡店主,满口胡言乱语的雄辩家,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就是,没了,删了,找不着了。
「响野」的部分特性被「阳光」所继承。
比如在后面抢劫银行的情节中,出来演讲的就是阳光。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阳光」这个角色,其实是「成濑」和「响野」的混合体。
这两个人在原著中都是极有魅力的角色,一个成熟稳重,心思缜密;一个欢快洒脱,不拘一格。
这两个角色无论哪个单独拎出来,都会让读者印象深刻。
但是很显然,他们的性格是矛盾的,相反的。
那么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能完美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吗?
这个我没法断定。
不过「阳光」这个角色,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在四个人的团队里,把高光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伊坂喜欢披头士,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四人配置。
并且在这四个人中,总会有两个人显得格外突出。
在披头士中,成就最高的毫无疑问是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
这两个人都有着出类拔萃的音乐天分,但是他们的理念却截然不同。
麦卡特尼更加稳重可靠,列侬却显得放纵不羁。
可正是有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奇才在,才成就了伟大的摇滚乐队,「The Beatles」。
伊坂塑造的角色也同样如此。
在他的《金色梦乡》中,「青少年食文化研究会」这个小团体,是围绕青柳和森田而存在的。
“晴子回想起从前在学校餐厅,曾经一边和朋友吃饭,一边从远处观察森田森吾与青柳雅春面对着面闲聊的模样。
两个人似乎只是愉快地聊些没意义的话题,但是周围的朋友却越聚越多,最后变成一场大型餐会,大笑的声音此起彼落,像这样的情形三不五时便会发生。
”而《阳光劫匪》这个系列,站在主唱位置的当然是成濑和响野。
可是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简单地杂糅到一起后,团队的分工与设定就变得杂乱不堪。
当成濑失去那份稳重与看穿人心的能力,变成了一个因谎言害死母亲的负罪者;当雪子没有了那份规划时间的冷静与开车的特长,变成了一个只会哭哭啼啼大喊大叫的女人;当久远不再喜欢动物,只会说几句烂段子;当大演讲家响野被完全删除……你还敢说这是《阳光劫匪》吗?
二、距离感接着是距离感的问题。
熟悉伊坂的人都清楚,他的作品有着“飞离地面五厘米”的微妙距离感。
伊坂写的故事都脱胎于日常生活,但人物的行事风格和逻辑却又张扬而洒脱。
他把「现实」与「故事」间的距离把握得非常准确,让人产生共情的同时又不会觉得无聊。
就算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情节,读者也只会觉得「应当如此啊」。
要把原著这种轻快的氛围和一段段有趣的对白在电影中重现,是非常考验导演能力的。
李玉的《阳光劫匪》显然没能做好。
电影从开篇就在主打「童话」这一主题。
开头和结尾的童话书、街头迪士尼的cosplay、墙壁上三只小猪的涂鸦……都能感受出浓郁的童话色彩。
电影中的场景变换非常频繁,色彩的变化也尤其明显。
孤岛、教堂、大海、丛林……这些元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
在出格的布景下,表演一幕幕险象环生的戏剧,这样的布置无可厚非。
但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人物逻辑间的割裂。
其实「童话」也好,「现实」也罢,任何一种题材,都必须保持逻辑的统一。
比如童话故事中出现了恶龙抢走公主,国王的反应一定是召集勇士救出自己的女儿,而不会去惊讶“龙居然是存在的吗,它为抢走公主是为了什么呢,它为什么能飞上天呀……”因为在童话故事的底层逻辑里,「龙」就是一种会飞的、凶恶的、喜欢金银财宝并且会抢走公主的巨大生物。
如果是「现实」题材,则会依托于现实生活的逻辑去演绎。
人被杀,就会死,大抵如此。
伊坂的作品自然也存在着完整的内在逻辑。
响野说起有趣的话题时,身边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反派,总能聊到一块去。
摇滚,绘画,戈达尔,不管是任何话题,都能顺畅地承接下去。
每个人物不管个性再独特,都必须遵循故事整体的风格和基调。
而这部电影却一味地追求童话色彩,结果用力过猛,飞得太高,脱离了实际,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荒唐故事。
如果说伊坂的作品是“飞离地面五厘米”,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十五米。
既不是五厘米这种可以轻描淡写满不在意的高度,也并非十万八千里那种充满幻想的距离。
十五米属于把人扔上高空,然后摔残疾那种。
在「现实」中追求「童话」,这本没有错。
可是把两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人物逻辑断层,故事难以流畅地进行下去。
比如说里面的重要人物晓雪,她时而有着抱养老虎宝宝到孤岛生活的浪漫情怀,时而又像个苦大仇深的悲情剧主角一般乱喊乱叫。
这样的形象,很显然是立不起来的。
「现实」与「童话」,两者融合得好,就会变成方糖与咖啡。
处理得不好,那就是油和水。
之前在《重力小丑》的书评中我也提到过,伊坂的作品为了保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感,出场人物都没有出现全名。
成濑、响野、久远、田中、林、地道、神崎……要么只出现了姓氏,要么只有名字。
从电影中阳光、一手、汪远、林地道、刘神奇这些人物出场时,我就隐隐地意识到,这终究不是伊坂幸太郎。
说到底,这不是抢劫,只是一出闹剧。
三、情感渲染最后是情感的渲染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尬。
无以言表的尬。
伊坂擅长描写人物的情感吗?
当然擅长。
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情侣,伊坂都能用最巧妙的语言展现出人物之间矛盾而又细腻的关系。
他不会直接用激烈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爱憎,只是随意地写下一段段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
但是伊坂心里很清楚,什么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怎样的感情才最能打动人。
而电影呢,时不时就出现角色的特写镜头,然后声泪俱下的谈论起个人的悲惨经历。
从情节的编排到演员的演出,都有用力过猛之嫌。
这不是《小偷家族》,是《阳光劫匪》啊。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不经意地表达出来。
就像背负的东西越重,脚步就该越轻一样。
这才是伊坂啊。
所以我才在最开始说——李玉,果然还是不懂伊坂幸太郎。
四、彩蛋环节!
最后是一些算不上彩蛋的彩蛋。
电影对伊坂的致敬元素少之又少。
前面提到过,原本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做成彩蛋:比如在孤岛的荒野中摆放一个稻草人;在老虎去世时让千叶出现在远处;在寻宠事务所的猫或者狗尾巴上绑一张彩票……但是整场电影下来,值得留意的地方一个都没有。
所以,就简单地说说自己注意到的一些台词和出处吧。
首先,最开始的那句“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要遭受排挤”,出自《阳光劫匪倒转地球》中雪子的内心独白: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身材略胖的爵士乐迷,大家都不愿理他。
每到休息时间,他就会用随身听听爵士乐,同年级的学生们都嘲笑他是个怪人,但雪子并不讨厌他。
他那油油的皮肤确实让人产生生理上的抵触,但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理由非得对他敬而远之不可。
雪子跟他借爵士乐的CD,周围的人就告诫她说“怪人是会传染的”。
雪子苦笑。
“没关系,怪人是通过蚊子传染寄生的,跟痢疾一样,不是通过CD。
”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要遭受排挤,真奇怪。
她想。
然后是假和尚算命时口中念叨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出自屈原的《涉江》。
曾志伟和「无间道」的梗,这个应该都懂。
刘神奇在列车上与阳光谈话时,提到“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张黑暗的地底”。
这句话出自语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论山旁之树》。
后面阳光提到的“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 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以及刘神奇的手提箱盖子上写的“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都是出自「尼采」。
在车上提到的“抢银行需要四个人”,则是出自《阳光劫匪倒转地球》的开头:两个人去抢银行并不值得提倡。
两个人在一起,其中一个肯定会发脾气。
兆头也不好。
布奇和太阳舞小子(布奇和太阳舞小子是美国电影《虎豹小霸王》里的两个大盗。
)就被拿着枪的警察们包围了,汤姆和杰瑞虽然关系不错,但也经常打架。
三个人比起两个人来要好一些。
三根筷子抱成团。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虽然不坏,但也不是最好。
三角形看起来稳定,可要是倒过来就不平衡了。
而且很少有车只有三个座位。
既然用来逃跑的车里坐三个人和坐四个人差不多,那么还是四个人比较好。
五个人就挤了。
所以抢银行需要四个人。
最后是人物的名字。
「汪远」的名字是来自于「久远」,「晓雪」是来自「雪子」。
「阳光」是取自电影的名称,「林地道」是把运钞车劫匪中的「林」和「地道」两个角色名结合了起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刘神奇」,他对应的正好就是原著中的反派「神崎」。
最后的最后,就拿伊坂在2016年上海书展时回答的一个问题,来作为本篇书评的结尾吧。
不管《阳光劫匪》带来的是惊喜还是失望,都让我们怀揣期待去盼望伊坂的下一部作品吧。
有趣的故事,应当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
(更多关于伊坂的书评,可以关注我的GZ号,「巴别塔的狸猫」。
)
看了这个影评,觉得挺有用,转了。
记者:曾于里2021-05-03 06:53《阳光劫匪》是李玉导演生涯里投资最大的商业电影。
此前观众对李玉的认知,主要是女性题材的文艺片。
虽然在此之前,李玉也有过《二次曝光》《万物生长》的商业片尝试,但这一次《阳光劫匪》的跨越更大。
可惜的是,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阳光劫匪》目前的处境都不乐观。
电影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阳光劫匪》系列小说,实际上,改编的幅度非常大,已经没有多少小说的痕迹,但保留了小说“流动的愉悦以及精神”。
故事本身,非常天方夜谭。
晓雪(宋佳 饰)是个动物饲养员,她有个相依为命的“女儿”娜娜——而娜娜是一只老虎。
有一天,娜娜竟然被当地首富刘神奇(曾志伟 饰)给劫走了。
走投无路的晓雪,找到寻宠事务所的阳光(马丽 饰),请求她帮忙把老虎找回来。
阳光被晓雪打动,她们联手策划一个抢劫老虎的计谋。
将电影的线索、逻辑与主题都梳理清晰后,现在问题来了:这个都市童话,观众为何不买账呢?
韦斯·安德森不适合商业类型片?
电影的情节欢脱得过于跳脱?
我想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
《阳光劫匪》真正致命的是,它缺乏一个清晰有力、可以打到观众内心的情感内核与价值内核。
具体言之,虽然是讲母女关系、是对创伤的治愈,但电影并未对阳光对母亲的爱与愧疚有足够铺陈,她对晓雪的帮助动机,显得不够清晰有力;如果晓雪与娜娜是阳光“幻想”出来的,并且有更直观的影像表达,观众会更容易代入阳光的立场,会真正理解这个人物的情感。
而在价值内核上,到底该如何治愈创伤,电影是有些语焉不详的,阳光对晓雪的告别有些仓促潦草,“自由”的升华不明所以,这让有相似创伤体验的观众的情绪缺乏一个宣泄口。
因为类型定位上的杂糅与模糊,电影在怎么抢回老虎的无厘头情节上花费太多笔墨,反倒疏于人物内心的挖掘以及价值上的提升。
李玉本来是拍女性故事的好手,阳光与晓雪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救赎也充满想象空间。
但二者关系的搭建太弱——比如晓雪是否是阳光或阳光母亲的分身,得靠观众自己去领悟和解读,而很多观众并不会想到这一层,这时阳光与晓雪的“姐妹情谊”就有点“工业糖精”的味道,过于生硬,反而没法打动人。
《阳光劫匪》太可惜了。
动物题材的电影一向不好拍。
耗资不菲的投资,有不错的卡司阵容,讲故事的角度也算新奇,但综合起来,这个都市童话还是没有讲好,说到底,是没有把“人”立住,没有把人物关系讲清。
一部商业电影如果没有办法通过人物打动人,它的市场前景就危险了。
据说是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
没读过原著,但冲着伊坂的名头还是很有兴趣。
不过后来又听说电影的故事跟原著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这种事并不新鲜,之前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其实故事也毫无关系,原著是太空歌剧和乡土小说的结合,电影则完全是土味朋克。
要是不提改编的事,评分还能高上一些。
说回本片,主人公名叫阳光——从这个名字就知道跟原著没什么关系了。
她开了一家帮人寻找丢失宠物的事务所。
一天,晓雪上门请求帮忙寻找宠物娜娜。
娜娜是一只雌性老虎,被人抓走要配成药酒。
阳光和晓雪携手开始惊险的救虎之旅。
能看出导演有想表达的东西,比如老虎其实是女性力量的隐喻,故事的内核是girls help girls,她们要从男性那里夺回被剥夺的女性的力量和尊严。
可是导演没有处理好自我表达与商业叙事之间的关系。
商业电影首先要做到叙事流畅,逻辑自洽,表达要往后放一放,最好是融入叙事之中。
本片在商业叙事上是不合格的。
而且主要人物缺少内在逻辑,不能成立。
毕竟,一个人物成立与否,不能光靠旁白解释,得靠人物自身的行为和选择。
配角们则完全是NPC,跟着主角瞎跑,适时触发事件而已。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阳光劫匪》也是今年五一档期中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主打温情的轻喜剧,或者说是一部城市童话剧。
整个故事大致就是讲了一个在母亲寻子的故事。
只不过在故事里,母亲是人类,而孩子是一只老虎。
不过虽然老虎是女儿,但是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母亲和侦探。
这是一部童话故事,在电影一开头就已经开宗明义地说明了。
所以就不用纠结为何可以养老虎了,也不用纠结故事中某些情节了。
因为是童话嘛。
虽然,故事是主打感情戏,但是看完了,并没有太感觉到其中的感情戏有多么出戏。
故事中两次寻虎的历程反倒是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
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是在为两次寻虎而铺垫,为寻虎而制造氛围。
反倒是感情的酝酿少了,特别是对于反派的感情烘托和描绘是失分的,反派的所谓感情线和他的行为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
电影的名字有阳光,其实或许电影找来杨光(杨仪)和条子,让他们两个联手,或许更戏剧一些。
总之,在我看来,这大致是一部勉强算是及格的电影而已,个人评分5分。
盗号的人给这部剧打了五分…还有一个啥影片…我以为是哪个朋友搞错登录我的账号了,随手删了,然后才反应过来,刷分???
第一次遇到盗号!
想想都害怕!
我的豆瓣消息里还有和朋友交谈中透露的个人信息,而自己在豆瓣记录的林林总总的一两句观后感就是我的过去和回忆,如果盗号的侵犯我的隐私,如果她们删掉或更改我的记录…这种手段,真的强烈谴责!
而且肯定不止我一个人被盗。
制作方?
宣传方?
请停止这种行为!
『阳光劫匪』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系列小说,马丽和宋佳的组合很有吸引力,导演想要在商业片模式里玩文艺,结果玩崩盘了,天方夜谭的都市童话剧情却是支离破碎,节奏拖沓、演员尬演、台词莫名,关于如何治愈创伤的内核也就完全无解了。
【2或3分】
『阳光劫匪』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系列小说,马丽和宋佳的组合很有吸引力,导演想要在商业片模式里玩文艺,结果玩崩盘了,天方夜谭的都市童话剧情却是支离破碎,节奏拖沓、演员尬演、台词莫名,关于如何治愈创伤的内核也就完全无解了。
【2或3分】
又一部改编得水土不服的烂片,到不能说令人捧腹吧,但起码毫无笑点。
片子节奏拖沓,半小时了还没有关键记忆点,好一个平铺直叙。
整个片子感觉主题很多,但是像一坨毛线,扯不清……结尾强行深化主题,只给人想把时间拖满的感觉。
一星给老虎的萌萌表情和沙溢的自带“笑”果,其他演员术业有专攻,好好研究自己的工作,不香吗?
喜剧,可能导演所想表达的是喜剧,但是明显定位跑偏了。
而观众,深信不疑,有马丽必喜剧。
看完以后,确实就能理解为什么就这个票房。
首先,先说整个电影的制作剪辑,可能是有删减的原因,很多地方连接不上,比如在火车上谈话那段,造的势,像是意味着背后有什么大故事,或者他俩有什么关联;还有宋佳跟他们喝酒,细节总是拍到她露着肩膀,细节放大必定有所表达,但后面并没有说到;救老虎那段,马丽背对着他们弹钢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仿佛马丽是幕后大boss,结果没有,这细节如此放大结果什么都没呈现,难道只是为了耍帅?!
其次,更不要说剧情的狗血和夸张成份,看的时候务必让自己谨记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不要带着脑子看电影不要用心!!!
就没有什么大毛病。
谨记!!
“我问你一个灵魂拷问,你喜欢这部电影吗?
”滔滔不绝地讲了45分钟创作过程之后,导演李玉突然问起对《阳光劫匪》的评价。
采访这天是《阳光劫匪》上映前一周,很显然,李玉急切想知道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
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马丽饰演的“阳光”为了帮宋佳饰演的“晓雪”寻找丢失的女儿“娜娜”——一只5岁的老虎,策划了一出抢劫大戏,两个人在这段冒险的旅程中彼此治愈。
《阳光劫匪》改编自伊坂幸太郎同名小说,在原作中,马丽的角色是男性,抢劫对象也不是老虎,而是银行按照李玉的说法,这部电影拍得很风格化,对伤痛和失去的表达“藏得比较深”,是一部“有点幽默的现实主义童话”。
这也是她拍过最贵的一部电影。
“童话世界就意味着要花很多钱嘛”,制片人方励与李玉合作多年,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这是他做过的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超过两亿,“砸锅卖铁,房子都抵押了。
”李玉拍得也很费劲,“生病最多、困惑最多、压力最大”,她很怕“吃力不讨好”。
这部电影在2017年年底开机,3个月后,演员杀青,李玉和方励又转战美国拍老虎的戏份。
后期花了不少时间,中间经历疫情,压到今年5月1日才上映。
只是,票房和口碑都不算理想——“五一档”总票房超过16亿,《阳光劫匪》只分得4000万。
上映前,李玉就隐隐感觉到,她的影迷可能会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对我的期待不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李玉都在拍文艺片,讲述女性困境。
她解释当时拍《阳光劫匪》,是想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我以前的电影都是我擅长的题材,对我来说太熟悉了。
”“我拍电影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单纯的,想好一个东西就闷头去做了。
等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你就出现了。
”她看向记者,说自己不太有私心杂念,“这也是我突然看到负面(消息),会蹶一跟头的原因——我没有想到这些。
”《阳光劫匪》是方励和李玉合作的第6部电影。
二人搭档17年,一贯是共同创作剧本。
李玉回忆,打磨《阳光劫匪》的剧本差不多花了一年,确定下来之后,二人走遍全国各地的动物园,前后看了50多只老虎。
方励请来电影《狼图腾》的训兽师安德鲁·辛普森,又找到电影《虎兄虎弟》中的两只老虎,出任“娜娜”的动作替身。
方励与美国驯兽师沟通一顿折腾,拍摄成本至少增加了3000万——比《观音山》整部电影的制作成本还多出500万。
2011年,《观音山》曾以8000万票房创下当时的文艺片票房纪录。
那是第一次,方励发现自己掏出去的钱不仅能回本,还有的赚。
从2000年投资《安阳婴儿》算起,拍电影的最初十年,方励一共赔了4000多万,其中就包括他与李玉合作的前两部电影《红颜》和《苹果》。
多年后方励也仍然记得,和李玉的第一次合作,因为对《红颜》的选景有分歧,李玉在拍摄现场把给她配的东芝电脑“砸得粉碎”。
几年后在一档节目中,方励解释,那时候李玉刚刚拍了一部电影,他比李玉多拍了一部,“也是误打误撞过来的,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学习过电影,由于无知无畏,这俩人撞一块了。
”《观音山》之后,方励又与李玉合作了《二次曝光》《万物生长》,前者赚了700万,后者票房破亿。
他还和韩寒合作了《后会无期》,赢得6.5亿票房。
但更多时候,方励投资的电影不仅没有赚钱,甚至未能成功上映,有一阵子,他的头衔是“中国地下电影教父”。
《万物生长》是方励与李玉的第五次合作,最终获得1.5亿票房胜败有时。
但入行21年,能坚持这么做下来,是因为他一直没把电影当做生意经营。
“这是给观众、给电影市场送去一个新型的电影。
”方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这个强烈的动机和心愿,他们“不顾一切”—— 以超过2亿的成本拍摄《阳光劫匪》。
至于电影是赔是赚,“不重要”。
他曾向联合出品方担保,“赔了赔我,别赔你们。
”李玉心里清楚,任性是一件奢侈的事,“我特别感谢他”。
就算有时候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她也知道“话不好听,但是好意。
”这次拍《阳光劫匪》,李玉还有另一个缘由。
2017年,母亲确诊患癌。
得知这个消息,李玉一时难以接受,她想不通“为什么要降临到我和我妈的头上?
”她把母亲接到北京,四处求医问药,一天差不多有四五个小时都在忙这些事,剩下的时间就是发呆,偷偷跑出去哭。
那段时间,李玉发现自己不愿意再看沉重的东西。
“我以前的电影都比较压抑,一直在讲女性的困境,情绪无处安放。
”她想拍一部飞扬一点的、“姐妹起来嗨”的电影,“可能也是治愈自己吧”。
李玉在《阳光劫匪》片场讲戏,这是李玉第一次挑战拍喜剧写完《阳光劫匪》的剧本,李玉拿给母亲看。
母亲平时喜欢看《王牌对王牌》,每次一回到家,就让女儿给调出这档节目来。
“我现在特别理解大家为什么喜欢看喜剧。
”李玉说,搁到以前,她想不通。
母亲生病让她柔软了许多,“每天就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她相处,很珍惜跟她每一次聊天,拉着她的手不想撒开。
”如果早上起来看到母亲还在睡,李玉就会在她身边躺一会儿,静静看着她。
这是母女俩之前少有的体验。
以前母亲打来电话,李玉经常不耐烦,有太多比听一个老太太絮絮叨叨更重要的事了。
像大多数踏入社会的成年人与年迈父母的关系一样,“她越束缚,我走得越远”。
母亲住院期间,李玉捡起了写日记的习惯。
“今天她又长了两斤,又吃了一些东西,特别开心。
”李玉拉着母亲的手,湿漉漉的,她把这个感受写在日记里,“这是妈妈的温度”。
“我以前从来不写家人,”李玉说,“我拒绝童年经历带给我的那些东西。
”“那些东西”是指,她十几岁时父母离婚,“这种情感上的创伤,像个黑洞一样。
”她的电影中,角色的家庭关系总有缺失,父亲永远以负面形象出现。
“都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李玉说,她每一部电影都是在自我治疗。
新片《阳光劫匪》中有一句台词,“谁想活成一个谜啊?
”李玉解释,“都是有伤痛在里面的。
”这次,她挑选了马丽来替自己说出这句话。
邀请马丽出演《阳光劫匪》,李玉甚至没跟方励商量就定了。
马丽知道这事,还在心里嘀咕:“导演改拍喜剧了吗?
”李玉之前没怎么看过马丽的戏,但认定她是个“带宽很宽”的演员。
俩人一见面,“一见钟情”,李玉更加确定马丽能够演好这个角色——“一个底色悲情的人物”。
她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是,小时候因为撒谎导致母亲意外去世,长大后,“用男性化的外表来抵抗内心的软弱和伤痛”。
片中马丽的服装造型都偏中性化李玉总是用“一见钟情”的方式来选择女演员。
“我的第六感就是这么强。
”她用一种绝对自信的口吻表示,“我跟冰冰合作那么多次,也是因为第六感。
我就很爱她,觉得她有挖掘的可能性。
”两人第一次合作是《苹果》。
当时不少主创都反对让范冰冰饰演女主角“刘苹果”。
话说得很难听,“导演,你是拍艺术片的好吗?
怎么找了一个完全没有质感的演员?
”她不以为意,“她很小出来闯社会,你看她的眼神,特别刘苹果。
”也有人觉得范冰冰太漂亮了,演不了洗脚妹,“可能你们看到的是漂亮,我看到的是她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是她的瓜子脸。
”《阳光劫匪》的剧本刚写完时,李玉也曾经拿给范冰冰看,但最终未能合作,“做一辈子朋友不一定每一部戏都合作,冰冰也认同这个观点”。
最终“晓雪”的角色请到宋佳出演,“没怎么试,换上衣服一下子就对了。
”
2011年,李玉和范冰冰作为《观音山》主创做客《鲁豫有约》(图源:视觉中国)有人曾经问过李玉,拍哪一部电影最后悔?
“都不后悔。
”李玉说,在不同创作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
她更愿意把自己比喻为一个跟圈子擦边的“电影顽童”——可能会闯祸,可能会幼稚。
2004年,她写了剧本《坝上街》,讲一个男人出狱后不被社会接受,最后被打成痴呆一样的人。
这个剧本在当年的釜山国际电影节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奖”,没想到回国后被毙了,李玉哭得不行。
“你知道初生牛犊的人很容易有这种极端情绪。
”眼看着面前有一座大山,怎么都爬不进去,“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把山给炸了行不行,不来愚公那一套,直接炸。
”后来方励开导她,“你选择在中国做电影,就要面对这个状况,要学会对话,而不是对抗。
”那之后,李玉反思了很长时间,把《坝上街》改为《红颜》,讲了一个早孕妈妈和儿子的故事,“女性面临的所有困境都集中在那个电影里了。
”
《红颜》是李玉导演的第二部故事片,讲述了16岁时意外怀孕的女主角小云和小男孩小勇之间发生的故事那之后,女性伤痛一直是她持续不断的讲述主题。
《苹果》讲一个洗脚妹的遭遇,《观音山》讲一个叛逆少女的故事,《二次曝光》讲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女孩的生活困境,《万物生长》讲女性的情感成长。
到了《阳光劫匪》,她尝试讲述爱与失去的主题——“阳光”失去母亲,“晓雪”失去女儿。
但二人之间的情感投射,李玉没有交代清楚,观众不买账。
“拍电影就是这样,作为导演,要承受这个东西。
”李玉说,她拍了这么多年电影,早就“不较这个真了”。
十年前《观音山》上映时,她会逐条去看负面评论,恨不得挨个跟人家解释,希望观众能喜欢。
看到有人说“看了十分钟就离场”,她甚至有点想哭,“可能你再耐心一点,就能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现在她不会这样了。
“电影拍完,其实我就爱谁谁了。
”李玉将这种转变归结为内心的成长。
她笑呵呵的,说一句,轻轻地拍一下桌子,“不管是我幼稚也好,没想清楚也好,老娘拍完了!
”和观众共鸣是需要能力的,“我确实还是以个人表达为主”。
她当然知道拍电影是要和观众分享故事和情感,“但我不能反过来想,(不能)他们喜欢什么我就拍什么。
”那也是方励的想法,“电影大多都是赔钱的,但是你可以赚到快乐。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次在电影院看这么捞钱的电影还是肖央的天气预报,这么多喜剧演员也救不了这么烂的剧情,求求你们51档支持悬崖之上
本来以为脑斧是最吸引人的,结果马丽和宋佳更吸引人。看完心里留下治愈和温暖,就是伊坂啊。
本来因为是小谢第一次电影所以看 但是看完却发现又治愈了我 在仅有一次的人生中 有些失去也是得到 我爱电影的原因 可能因为它总会恰到好处的在某些时刻给我思考和感动吧
马丽又好t 但是比来电狂响里面帅 这部确实很童话 看来方励真的很沉迷在自己监制的片子里面客串(居然每次都挺有亮点)演马丽小时候那个妹妹 对镜剪头发的眼神好酷好凶狠 我居然受不了看这种片子 太好哭了 支持马丽和宋佳演一部拉片!
导演对这类题材的掌控能力明显不行,节奏比较诡异不顺畅,希望能够再接再砺。比较合家欢的及格线徘徊电影,可能是电影看少了,也可能是书看少了。但是女主女导演以后还是会继续支持的,加油哦!
无脑看看,马丽的东北T形象毫无违和感
我本来也是以为是喜剧,但是我有几个点都哭了,没有笑一次,说实在的,我看不太懂。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含义,之前的二次曝光也看不懂。
我倒觉得这部片子剧情不差,甚至环环相扣,常有反转,并不是特别无聊。为什么前半部分看上去有些乏味,多半是选错了演员。马丽的角色不如直接设为男性,虽然她扮相很帅,但还是不太自在。宋佳没什么喜剧天分,喜剧并不是有演技就能演好的,关键她连悬疑都演不出吊人胃口的感觉。曾志伟简直是赶人的存在。表现亮眼的是沙溢,基本集中了所有笑点,并非他的角色好笑,而是他的确是位优秀的喜剧演员。另外,这部影片如果不做喜剧宣传,应该口碑会比现在好一些。除此之外,配色,特效都蛮不错,最后致敬金刚的片段也蛮有趣的。实在有些可惜。
觉得挺有意思的,特别荒诞的剧本,配色不错
马丽宋佳拥吻107分钟或者老虎107分钟的日常不比这片子好看100倍?
想不到2021年了还能看到剧情这么稀碎的...我不知道怎么归类...搞笑奇幻悬疑文艺拉拉片??
据某看过原作的群友透露,智斗部分原作有类似的。虽然我不知道类似成什么程度,但讲到这个份上,这个电影确实是拉胯了。——————没看过伊坂的原作,但看下来觉得煽情太过强行了。智斗的部分还是不错的,但篇幅太小。以后找时间看看伊坂的原作吧,如果智斗部分是出自原作的话,那这个电影就着实没什么看头了。还有一点,我不知道这电影是怎么宣传的,但毕竟豆瓣打上了喜剧的标签。但我感觉笑点甚至都不如今年的柯南的笑点密集……
给画面滤镜和童话塑造多一颗星
应该像看儿童童话故事一样看它,就好了。
又搞笑又温情,电影的寓意很有层次,不是单纯的喜剧,在欢乐之余,给人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宋佳马丽kdl!温情童话 细节很到位 前后有铺垫 后半段尤其感人
动物和人的感情,总是那么令人感动
最喜欢的是电影里那只老虎,胜过所有人的演技!
好喜欢那只打老虎~
老虎娜娜太萌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