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谎,说谎鼻子会变长哦”
这是所有小朋友看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记得最深的一句话。
昨天的儿童节,我带着小勋去电影院看了改编自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的真人版电影——《匹诺曹》。
总体看下来,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看。
但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只有6.3分,这个分数跟同类动画片比起来,不算高。
如果大家只看评分的话,可能会错过这部电影。
虽然它有的情节确实值得改进和完善,但分数不至于低到6.3分。
其实匹诺曹的故事大家都已经非常耳熟能详了,讲的就是一个小木偶由调皮、不懂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个勇敢、有责任心的大男孩的故事。
看完后,我问小勋:电影好看吗?
小勋说,好看呀,但是书里的内容更多,电影里有好多没有拍出来。
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评分低的原因了。
这是一个连小朋友都十分清楚其情节的故事,又是非常经典的童话改编的,所有改编的作品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原著内容太多,要怎样在众多的情节中提取出重点,使其变成一部只有2个小时的电影。
电影里既要说清楚事情的来来龙去脉,又要不脱离主题,还得把主题升华,并且作为一部儿童节上映的电影,还要考虑在电影中放入适当的幽默、童趣等使人津津乐道的情节。
着实很考验编剧的功力。
《匹诺曹》在这点上确实没有做到完美,或者说编剧太贪心。
他又想体现父子情深、又想突出小仙女这个贵人角色以及匹诺曹和小仙女的情感、又想教育小朋友“要听话”、又想影射成年人的诸多无奈,以及社会之险恶……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所以导致主题不明确,唯一让小勋记住了的就是:匹诺曹太不听话了。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让小勋最入迷的情节也是匹诺曹不听话的时候。
比如:匹诺曹逃学去马戏团、被狐狸和猫骗走所有金子、被小仙女搭救后再一次逃学、被骗去没有作业的乐园结果变成了驴、说谎时鼻子越变越长……
匹诺曹的这些“不听话”让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是不是说明匹诺曹做了很多小朋友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我第一次看《木偶奇遇记》时,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不懂事的小孩,并且十分讨厌匹诺曹。
因为他总是一次又一次让爸爸失望、让小仙女失望。
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我是好学生、乖孩子,所以对不属于自己的那个群体会天然排斥。
而现在我再重新看匹诺曹的故事,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小男孩吗?
八九岁的男孩,用我们家乡话来形容就是“狗都嫌”。
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精力旺盛且总是会问“我为什么要上学”;他们容易被旁人影响,甚至被骗……可是他们善良,他们在笨拙着爱着爸爸妈妈,最后的他们也会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大男孩。
只是很遗憾,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得到“小仙女”的帮助和引导。
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看,我希望我们这一代父母都可以成为电影中“小仙女”那个角色。
匹诺曹的父亲杰佩托先生,很像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
那时候的他们家境不富裕,父母们情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想让孩子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命运,并且会习惯性地付出所有。
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局限,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在逐年累月中出现了偏差和错误。
但是,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孩子,只是方式值得商榷。
而小仙女的角色更像我们这一代父母。
我们会陪孩子玩幼稚的小游戏、也会偶尔弄点小恶作剧,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会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后的后果;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毫不吝啬地夸奖孩子。
但是不管孩子表现得好与否,我们最后都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像朋友,也像亲人,更像一位引导者。
我看到很多人讨论说,为什么小仙女会突然长大了,有人解说是因为匹诺曹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但匹诺曹是木偶不会变化,而小仙女却会长大。
我情愿理解成,小仙女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在隐喻父母的身份,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自然会慢慢变老。
当匹诺曹终于变成了真正的小男孩时,小仙女自然也就功成身退。
还有的人说,这部电影说教意味太重,成人世界的奖罚制度太明显:罚:不听爸爸话,被恶狗追咬;不听蟋蟀的话,被炉火烧断了腿、被骗金币;撒谎鼻子变长;不好好学习,被巫师骗走变成了驴……奖:向马戏团团长表达温情,被赠予金币;得到老师表扬,小仙女准备让他变成真正的男孩;辛勤工作、认真学习、照顾父亲,获得了报酬,并且小仙女让他变成了真正的人……这么说起来,这样的情节设置确实是让木偶人匹诺曹提前向成人世界迈进以及妥协。
他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庸俗”的成年人,再也没有了孩子的光芒。
可是,人不总得长大吗?
又能几人能做到“鲜衣怒马归来仍是少年”。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的想法太现实,也太功利,动画片、童话故事不就是得给孩子带来美好和向往吗?
这一点我不否定,但我认为动画片的价值观也一样可以百花齐放。
《匹诺曹》从剧情结构上来说,不算一部完美的动画片,但是它的场景还原度和服化道真的堪称完美。
小说里出现的金钱树、玩儿国、深海鱼腹,还有蓝发仙女、会说话的蟋蟀、演出非常出色的两大反派——狐狸和猫,还有蜗牛管家、狮子车夫、猩猩法官等等,在原著中出现的形象都非常完美地搬到了大荧幕里。
并且它的场景布置、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都非常细致,看起来完全没有违和感,非常入戏,像观看沉浸式演出一样。
电影《匹诺曹》早在去年就已经在意大利上映,并且获得了小金人的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服饰设计,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化妆与发型,以及意大利大卫奖的13项提名。
足以可见,他的服化道还原度有多逼真且完美。
但是这样一部剧情还原度高、服化道完美的电影,评分却只有6.3分。
说到底,只不过是因为打分的这些成年人不愿长大,不想承认自己已身处成年人的世界,并且害怕承担起“小仙女”的角色罢了。
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纯真,我们希望孩子一直保有童心,希望孩子都不要被世俗所纷扰,希望孩子的世界里不要掺杂成年人的世界法则。
可是,孩子总要长大的啊。
最后,如果要我给这部电影打分的话,应该是8分。
如果电影中可以把匹诺曹和父亲的亲情处理得更感人和细腻的话,那么分也许会更高一点。
整部影片中匹诺曹可谓是单纯到蠢钝,或许是现在社会的复杂性导致我再看到这样单纯,轻信别人的人的时候会感到愤怒,觉得他太愚蠢了,可反向思考一下,儿童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只是社会的复杂构成让他们慢慢学会了防备与戒心,区诺曹更是单纯,因为他是木偶人,他更纯粹!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幕是,他发现自己被猫和狐狸骗了的时候,去“法院”起诉他们偷走了他的金币,而里面的法官(灵长类动物)却说,要把他关进监狱,因为在这里,无辜的人要被关起来!
多讽刺啊!
他形象的表现出来了社会的险恶,和每个人心里的恶魔,这个社会本就没有无辜的人,大家都已在满是污垢的社会里沉太久了,无辜的人是不适合这个社会的!
很多人说这是个暗黑童话,我倒觉得他就是要通过这种反向的东西来激起我们正向的思考!
再说这部影片让我有这迷惑的点,小仙女突然就长大了,没有任何时间提示,等再见到是已经从一个小姑娘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目前的猜测是她为了帮区诺曹运用太多魔法导致她加速成长!
整体的观感上没有那么吸引人,我总在期待这他有更大的升华或者反转,可他没有,有点过于平直了,就是在意料之中,可能为了想表达区诺曹的单纯,用了两次猫和狐狸的骗局来展示,导致在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声音太有代入感了,哪怕面对24岁的住院的大朋友我不得不服:意大利语真是世界上最有激情的语言了吧!
一声声“papapapa”叫的人肝脏战栗,恨不得爬到屏幕里面对着惹祸上身的木偶劈头盖脸的教训一通。
后面情节也是铁宕起伏,一开始就知道匹诺曹是个好奇心作怪,免不了东奔西跑,被坑蒙拐骗的Plot,但是还是会在最后的那一幕感动,想来浪子回头给人带来的反差也不过如此。
贝尼尼演了一个絮叨落魄的老头,可以看出他在小镇里不是太招人待见,于是孤独的他想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孩子,一个精美的木偶。
看到影片的灰色基调,带着暗黑哥特风,就以为是蒂姆伯顿导演的。
看着老头在有了匹诺曹以后,一下子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爸爸,感觉转变还挺快。
匹诺曹的形象并不好看,感觉看的时候很难把它当成一个天真的孩子去看,尤其是马戏团那些木偶们,居然也是有自我意识的,而所有的人类都没有感到惊讶,所以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暗黑童话世界。
匹诺曹就算有千般不好,至少有一点好,那就是孝顺他爸爸。
影片除了告诉我们别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没文化就会上当受骗,所以要好好上学读书。
那个仙女我倒觉得更像个巫婆,关键是这个仙女,我感觉啥也没教给匹诺曹啊,要不然匹诺曹哪至于第2次还说上当受骗,或者说这位仙女其实是匹诺曹心灵的另一层映照,代表了他一步一步的成长,两个人共同一起成长,一起从天真无知到稳重成熟。
那个猴子法官就像是童话里的颠倒王国一样,颠倒黑白,所以这导演编剧或者说是童话原作者是多讨厌法官的。
如果说这是一个儿童片的话,我不觉得现在孩子会多喜欢看这种灰扑扑的电影,呵呵话里面形象也称不上好看吸引人。
如果是一部当奇幻片看的话,确实画面质感很精美,但是剧情真的很单薄。
我完全找不出像是看《僵尸新娘》的感觉,那也是一部暗黑哥特风电影。
小时候买了一本故事书,名字叫《木偶奇遇记》...不不不,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听过这个童话了。
老房子里那个高高连接着天花板的书架上,放着一台我的母亲用自己婚前几乎所有积蓄买的“天价”音响,从我尚在母亲腹中,直到我出生之后的五六年,通过那台音响,我听完了小孩子也许应该听的所有童话,其中就包括《木偶奇遇记》。
再到识字后,我真正拥有了触手可及的《木偶奇遇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那一版,内页是清新的护眼绿,薄薄的205页里承载了我对一个由木头制造的孩子冒险的幻想。
时隔多年,当我抛开婴孩时从听小骨传导而来的匹诺曹,抛开童年时在文字中寻找的匹诺曹,而重新以这部罗贝托·贝尼尼的电影的角度,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去触及这个故事时,我的感情更饱满、情绪更复杂,童话背后折射出的现实世界也变得更加清晰。
匹诺曹从一截完美的木头,成为一个能说会跳的孩子,这个过程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纯真、又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崇尚自由,急于摆脱木匠爸爸的怀抱,他翘课去看木偶表演,深深的被人类世界吸引,被自己的同类吸引。
这难道不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吗?
同样干净纯真,同样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样渴望逃离原生家庭的掌控,有太多比学习更值得沉迷的诱惑,有太多理由去反叛家长的规训,有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影响我们的人际生活。
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稚嫩如我们,莽撞亦如我们。
而这种共鸣感,是婴孩时、甚至童年时期也无法获得的。
有些概念就是这样,需要通过感受对立概念,才能获得直观的理解。
对于简单纯真的感受,往往都是通过对复杂的体验才能得到。
等我们都长大成人,再回过头,看看曾经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怀念那时候纯真的傻气?
而明明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是不可一世地认为自己足够成熟清醒。
故事的主体放在“匹诺曹的寻父之旅”,为了重新回到爸爸身边,他经历了一番冒险,木偶马戏团的打喷嚏的巨人团长和友爱的木偶同胞、两个利欲熏心的坏蛋、森林里的仙女奇遇......尽管险象环生,但每次都幸运脱险。
当匹诺曹差点被木偶马戏团的巨人团长丢进火堆充当柴火以烹熟羊肉,他听取友好的小丑建议,在他打喷嚏的时候不断提到自己可怜的爸爸以此煽情,并亲吻了巨人团长,巨人团长感动落泪,第二天清晨给了他金币让他回家;当他因为暴露了钱财被两个贪婪的坏蛋追杀,垂危在生死线,一个森林里的小仙女救了他,并给予悉心照料,两人一起在城堡里嬉戏玩耍,等匹诺曹痊愈后,仙女让他继续他的寻父之旅;阴差阳错被抓到荒谬的法庭,即将因为“无辜”被猴子法官审判入狱时,他机智的编造出自己“偷抢拐骗”的经历,得以释放;掉入海里被送进鱼腹,奇迹般发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团聚之后想办法离开,可惜即便能从鱼口出去但爸爸不会游泳,匹诺曹给予父亲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可以把他安全带上岸,他也真的做到了.....在这一段段冒险中,我为他捏把汗,为他的单纯却易受诓骗、为他轻信而不懂自保。
但一次次的化险为夷,让我不禁考虑来自这块小小木头心脏的力量。
他原生态的纯净心灵虽然让他容易上当,但也让他拥有绝对的善良好心肠;他甚至并非血肉之躯,只是一截木头,但却拥有普通小孩可能都不具备的勇气和机敏;尽管他曾是一个顽皮反叛而让爸爸担心的小孩,但是经过这些冒险后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懂得照顾父亲的小男子汉。
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匹诺曹:我不想一辈子都做木偶,我想成为一个真的小孩。
仙女:你会的。
而这个变化,必须经过意志锤炼、必须接受分离疼痛、必须直面艰苦学习、必须保持纯粹本心。
但是匹诺曹不懂提炼真理,他还太小,只能和所有普通孩子一样,在迷茫中碰壁、受伤又毫无其他出路地继续前行,在这条路上,他不能折返。
如今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太多的成功学甚嚣尘上,现代人都急功近利,他们有目标,有想法,有智慧,但还是没有成功。
所以,他们真的该去学习那些“幸存者”的成功学信条吗?
那些使人腻味的鸡汤,那些自作聪明的“干货”,那些十脸懵逼的“职场小白须知”?
都是在构陷成功罢了。
不如去读读匹诺曹的成功学,他教会你的比你认为的要多得多,比如适当接受同伴的建议,学会向上打感情牌,诚心诚意地结交朋友,升级随机应变的本能,始终携带勇气和善良。
童话里的蟋蟀,是我心目中的宝藏角色,如同NPC的存在。
他说,不要做个坏小孩。
听到了吗,不要做个坏小孩。
P.S. 画面的光影真美,取景也很有意大利童话气息。
罗贝托·贝尼尼老了,还记得他的《美丽人生》和《地球之夜》,他太擅长饰演一个脉脉温情的普通男人。
忠于原著的童话改编,一部融合现实与自然主义的电影
匹诺曹在低饱和度的海水中沉浮/文末附崭新船票
"VieniSu!"他们齐声喊道这可是极乐世界没有约束没有压迫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小孩
不具备任何提绳的木偶在炉边小憩精美的木头双腿在清醒时刻化为灰烬
胖胖的蜗牛管家拖着庞大古雅的躯壳在屋中迟缓地行走路经之处留下的湿滑粘液绊倒了有着蝙蝠头颅的殡葬团和一位猫头鹰的千年蟋蟀随从
木质的红衣小男孩奔向木偶剧团检票员问道你的线在哪里?
深夜满载孩子的马车停靠于意大利小镇古树边他们即将逃离充斥着字母表与算数作业的现实驶入没有大人的白色围墙乌托邦"VieniSu!"他们齐声喊道这可是极乐世界没有约束没有压迫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小孩
我们狂欢于钛白之中,蔚蓝之下我们企图用鹅毛枕头和稻草拯救全世界,如果可以我们会一直玩下去我们永远忽视车夫的窃喜和点数“二十八、二十九······ 晚安,天使们。
”
于是他们都变成了驴子,从耳朵开始。
再见,金枪鱼LongStory鲸鱼体内犹如流动的阴暗洞穴每一声庞大的喘息卷起忽明忽暗的微光自截片段,原声带未出于是木偶又想起了那个漫长的下午他穿着父亲用毯子制成绛红套装和尖帽走过邮绿的世界故乡在他能够想象能够想象得到的地方。
抓住了蓝紫色的鱼尾木质男孩和他的木匠父亲遨游在柔光升腾的海水之中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涂亮
奇奇怪怪的鱼先生突然开始哭泣“因为从未有人吻过我。
”
"VieniSu!"他们齐声喊道这可是极乐世界。
第三张船票经过匹诺曹的故乡: 来自加洛尼,一场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奇遇,今年柏林电影节第四日首场放映。
感谢字幕组辛勤工作。
关注回复“匹诺曹”,领取中字1080P船票。
祝你好运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维林诺白日梦
看哭了的电影,太好看了,直入心灵,大概每个男孩都有匹诺曹的优点——善良、勇敢,也有匹诺曹的缺点——贪玩、经不起诱惑,而每个父母都像匹诺曹的父亲那么爱孩子,每个人成长中总会遇到像狐狸和猫那样不好的人,也总有心灵天使如小仙女般守护以不入歧途,好吃懒做是会变成驴的,说谎鼻子要变长的,多么有趣的隐喻。
特别推荐亲子观影。
看哭了的电影,太好看了,直入心灵,大概每个男孩都有匹诺曹的优点——善良、勇敢,也有匹诺曹的缺点——贪玩、经不起诱惑,而每个父母都像匹诺曹的父亲那么爱孩子,每个人成长中总会遇到像狐狸和猫那样不好的人,也总有心灵天使如小仙女般守护以不入歧途,好吃懒做是会变成驴的,说谎鼻子要变长的,多么有趣的隐喻。
特别推荐亲子观影。
跟小时候记忆中不太一样作为妈妈的身份看完却别有一番触动每个“小男孩” 在成长的路途中都会有时贪玩 有时犯错 有时虚荣 偶尔被诱惑 偶尔撒谎小仙女总是在每个歧路的路口守候启发他学会勇敢 学会自信 学会担当不放弃 正确引导 每个“小男孩”都将脱变成真正的小男孩
看动画效果还是很自然流畅的,只是看的是德语版本,听不懂。。。
匹诺曹是我女儿很爱看的故事,说谎的孩子会鼻子变长,也是吓唬小孩的利器,简单的童话,谈不上深刻的意义,能够把故事填充完整,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就已经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是一个合格的作品,已经为人父母,看时更多了一分感慨,育儿不易。
很多流水帐,一点小趣味。真是相当经典的鸡肋了……
罗伯托·贝尼尼已经快70岁了,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言谈举行还是让人能想起那句:下雪天遇见老虎的时候,你会爱上我。长大后的仙女实在太仙了,得翻出欧容的花容月貌再看看了
略微知道一点匹诺曹的故事但没看过原著,影片服装道具好赞有种舞台剧的感觉,匹诺曹撒谎一排啄木鸟飞来啄木头长鼻这段精彩! 与爸爸在鲨鱼肚子里相聚实在太戏剧性了,长着一副人脸的吞拿鱼刚出来真的有点被吓到,不过不能以貌取人,吞拿鱼真的好善良啊。3.5
丑是丑了点,但无论怎么样,都要善良,其实没什么不好
现实中说谎、逃学、不听话的小孩儿可能面临的是殴打、体罚、责骂、恐吓、忽视甚至遗弃,而匹诺曹仅仅是鼻子变长或变成一头驴,遇到的陌生人要么是傻缺要么是善心人,最重要的是还有仙女全程护体,不是让小朋友以他为警醒啊,这分明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对象。——2022.4.24看完
所以小仙女为什么老了呢
边看电影边找寻小时候的记忆,木偶奇遇记是小时候很喜欢的小说,那本插图原版书至今仍珍藏着,电影还原度极高,场景和视效也做的不错,老戏骨罗演的皮诺爸爸一看那造型都忍不住要流泪了,满满的父爱之情,想重温小说
预感会很糟糕,但也没想到会这么糟糕,更加觉得《原味成人童话》可能是次意外事件,几组故事的交叠也掩盖了导演处理空间变化能力的低下,一拓展成长片便等量地暴露了短板。几乎是现实世界运行法则的动物版复刻,如此缺乏想象力又呆板,充其量也就叫做《原味童人童话》了。
很无聊的影片,不知道小孩子喜不喜欢。唯一比较有趣的设定就是:现实世界有着贫穷和欺骗、小仙女的世界有着慈祥和善意。另外、泥泞灰暗的街道与土地倒是很好的还原了穷苦的时代。
儿童向,除一遍遍重复台词,甚至为了便于小观众理解,都用的意味儿英语配音……与艾斯利梦游仙境相似,奇幻冒险中拟人化的面孔保留了时代特有的“幻想水平”
画面和配乐很棒,对原著的还原度也颇高,就是不太喜欢过于真人化的人物造型。
前面看的我恼火,想把匹诺曹回炉重造,真的是,又傻又贪,还老被骗,就是不长记性。别说孩子就是傻的,高端的骗局成年人都会受骗,但是被骗后起码都有个井绳期吧,哪有一而再再而三上当的。以及,真的狼心狗肺,他爹出去找他那么久也不担心。
毫无抵抗力。
现在看虽然价值观比较腐朽,但全世界家长喜欢这类教育性质的故事,而儿童当做冒险小说看也挺惊险刺激的,这版贴合原著,美术优秀,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诡异
一般
傻乎乎的剧情,美术也一般般,皮诺曹造型做得还是太机灵太像真小孩了,居然说话木头还会动,实在太出戏~
与其逐渐沉溺于刻意营造的虚构故事,不如直接投身进纯粹美好的经典童话。国语配音的译制腔很契合这种老式的剧情,观看时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感受到初次接触电影时的温暖。
到法庭上说谎话才得以释放,怎么鼻子不长长呢?自救的谎言不算谎言?
结尾有点仓促,不过还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