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最美的声音就是宁静。
后三子时代的beyond有首歌是这么唱着的。
对于韩金培夫妻来说最美的那该是电话中传来的儿子的声音哪怕是哭声吧。
有些事就是无能为力。
胖女警和后备箱警大话说了一堆还以为最后能有力挽狂澜的功力,还不都是沦为笑柄。
信耶稣得永生?
恶无处不在,唯可自保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牛顿张(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5911385/1 个人是脆弱的,特别是面对犯罪,也恰是因为个人面对犯罪的无能为力,所以我们都需要警察,需要组织,归根到底需要保障。
现在工业文明的产生让人的活动范围无限扩大,让人的手段也是无限多样,这样同样也适用于犯罪分子,冷兵器的熟人社会,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让人们有固有的安全性,然而扩大行动范围之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性的下降便催生了公共暴力手段的产生,其实暴力本身很难说它的词性色彩,暴力的反面就是安全,暴力维护了安全。
社会要发展,必然带来不均衡,不均衡必然催生犯罪,犯罪的恶化自然就需要政府的暴力恐吓,这似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
然而这个逻辑的后面还应该有下文,比如除了暴力机构之外,犯罪如何减少?
消亡?
警察是抓小偷,但小偷不是由于警察产生的。
2 犯罪是如何产生的?
假如把这个社会看做一个肌体的话,犯罪就相当于社会某一块皮肤生病咯。
面前的做法,就如同西式手术一样,哪里有病哪里切掉,一方面相信人体组织的自身恢复性,另一方面这建立在生病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功能独立性的假设上。
很多人说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教,但这恰恰是现代人面对自身机体的无知和空乏情况下,最合理的手段,这至少可以通过基本的验证逻辑。
中医传统认为,病不是显现的那么简单,也不存在病灶和正常的独立边界,阴阳调和,气血运转是最基本的逻辑,表现出来的这一切,往往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这一点放到犯罪上,个人的犯罪常常是社会出现毛病的一点表象,或者说,人的犯罪不是先天性的,他的所有的犯罪东西,心理,性格,手段几乎都是后天这个社会要交给他的,人不会天生的犯罪,只是后天的畸形,那么从这个角度,犯罪者的罪过不应该完全由自己负责,社会是不是也有责任,环境是不是也有责任?
这个观点表面上站的高,看的全面,可惜在我们智慧和眼下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总是力不从心,何况这个责任怎么区分?
社会如何负担这个责任?
这一点他们也很务实,他们把犯罪者的犯罪代价无限趋向于最大化,但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也只能争取最后的妥协线,废除死刑。
然而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公共资源严重不足,人口密度无限大的国家,几乎没有可操作性,这是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3 面对犯罪,无法理性。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面对犯罪,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理性,寻求警察的帮助,这也许是公民福利最后的避难所了,然而人是情感动物,这一点做到几乎不可能。
原因在于犯罪说到底就是在突破人情感的底线,而且犯罪常常以突发性的为主,这样下来人在面对个人情感突然突破的时候,让他保持理性几乎不可能。
这个时候,作为身边的观众,最大限度的保持理性,及时寻求公共帮助,最为行之有效。
4 犯罪与宗教。
我常常想,其实宗教的产生可能和犯罪有莫大的关系,宗教教人向善,这是最初的本源。
这个世界上本身没有宗教,没有那些几乎普世的让地球人的遵守的契约和规矩,宗教实际上就是在人和上帝之间搭上一个桥,给每个平凡渺小的人面对恐惧的时候有一丝安全。
然而最初的人们的不安全感可能主要就是来源于犯罪,不论是种族冲突,还是个人暴力,到头来人在面对生活时都会不自觉的恐惧,宗教叫人面对恐惧。
慢慢发展,宗教在源头上试图解决恐惧,解决犯罪,补充1中的链条,在暴力恐惧产生之后,人们其实寻求到了一条道路,治水应该疏导不是堵住,人们心灵里的罪恶,也应该疏导,而非堵住。
撕毁了经书,撕毁不了困难和罪恶,假如人人真的拿起经书,至少让面对时多些平静。
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牛顿张”
愚蠢至极的警察!
很多时候都是警察惹急了凶手!
跟随韩陪京他们去找凶手的时候就不应该开警车,因为韩陪京他们处在一个凶手一直掌控的地方,在明处,凶手在暗处,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警察自然要放聪明一点,警察的任务是要抓住凶手,韩陪京的目的是要儿子安全回来,两个不同目的的人在一起办事肯定会有问题。
特别是韩陪京车后箱的那个警察!
一点警察素养都没有!
待在后箱就要一直呆着,一直要求韩陪京打开后车厢门,这样既有可能会让凶手看见,因为凶手在暗处指使着韩陪京。
由于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所拍摄的,所我想电影在上映时凶手会去电影院看吗!
第二次看,还是挺揪心的,不想评判演技剧情什么的,因为实在是太真实,还原度太高了。
一想到凶手就在他们身边还出现过那么多次,但还是没抓到,就恨得牙痒痒!
不管如何,即使在韩国已过有效诉讼期,还是希望能抓到凶手,虽久必诛!
最后公开的真实凶手声音简直太冷血!
着实让人气愤生厌!
p.s.:看两遍都没注意到凶手是姜东元扮演的,虽然演的还不错,但是180+的身高扮演170的凶手还是。。。
虽然片中画面并没有表现出凶手的身高。。
姜东元只是配了音,把丫挂上主演似乎太对不起为了一个镜头拿着五亿韩币跑了三个小时的男主人公这种电影基本资料,看着怪没水准的。
豆瓣你别这样
电视台主播韩京培的儿子被绑架了,绑匪打来电话要求1亿韩元的赎金,京培不得讨价还价。
京培与妻子智善都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只好报警了,警方很快展开了调查。
警方的高科技调查方式对于狡猾的罪犯来说根本起不了作用。
唯一有用的证据便是绑匪打来电话时被录下了的嗓音。
父母在等待归家的孩子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无处表达自己的爱。
极度抑郁着。
不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
犯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那一声冷笑有代表什么呢。
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计划。
却因为公诉期。
这个孩子就要这样不明不白的离开。
韩国片把人的心理和情感刻画得很细腻,即便在处理这个需要冷静和克制的题材时也如是。
导演不去丰富其单一的叙事技巧,而是一味地煽情催泪和嘲讽警察。
《那家伙的声音》:极致抑郁里的写实电影 □文/火神纪 惶恐不安、担忧、悲痛,直至彻底地崩溃;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极度脆弱的情感动物。
冷酷无情、狡猾阴森、残忍,直至现在依旧逍遥法外;人类本身也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杂食类动物。
老祖先很早就明白:弱肉强食。
我该如何来形容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那种冷凉彻骨的悲怆感觉呢。
直到我再也无法抑制我眼眶里的泪水,终于开始失声痛哭起来之后;我终于明白,我们依旧生活在那个我们永远也无法透彻地完全明白理解的世界里。
这个事实,这个依旧扭曲着的世界告诉我们:肮脏、残暴、可怕而荒凉。
而更可悲的是,我们除了妥协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
——火神纪。
题记。
谁在网络上宣称,这是一部可怕的惊悚类型的电影呢。
那家伙应该被拖出去华丽地鞭打三次再拖出去继续鞭打。
当我做好了看一部惊悚电影应有的心理准备后却看到了一部悲情的写实电影时,我如何从一种心态里跳跃到另一种心态里去呢。
我准备好了被惊吓,结果我哭了。
我也许真的被吓哭了,只是吓到我的是这部影片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那种冷酷无情的人性,而不是我期许里的那种直白浅浮的视觉冲击和触动。
绑架案。
“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字样并不是足以让人触目惊心的缘由;我怀疑,“真实性”的强调在电影里是不是如同小说一样不足以让人信服。
就算电影在最后播放了1991年真实未经处理的电话录音用来强调其真实性,然而我依旧持怀疑态度。
或者,我应该承认从这部电影的制作工艺和写实风格上来看让这个故事看起来说服力极强;我也应该承认的是事实上我也相信这个故事。
支撑起我的怀疑的是我根本不愿意去相信,理智上的相信并不代表在情感上我一样可以接受;也许,是因为对这世界依旧还抱着美好的期许、热切的盼望以及乐天的憧憬,于是在情感上我无法接受这么一个残酷得让人落泪的故事,不愿意去相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真的如此可怕肮脏无情而不肯许给我们半点希望。
韩国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巨细无遗的叙事风格和精美的构图而闻名,当他们用这种细腻的叙事风格去描绘那些美好事物的时候,我们总会为其唯美而感叹水已。
可是当他们把同样的这一切放在一些可怕的事物上去的时候,对于人性剖析的透彻则会让人心惊肉跳了。
我总说,韩国电影其实很残忍,而他们的这种残忍的底线在于他们对于丑陋人性观摩之深入以及他们坚韧的抗击打能力。
不管是作者、读者还是观影者,当一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开始饱满并且逐渐真实起来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不自觉地同情他们,于是我们又会不自觉地渴望给他们一个完整而圆满的结局,至少在我们创作完或者看完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至于满腔的无奈和绝望。
而韩影却似乎总在用他们独有的细腻塑造起了人物之后收敛了这种本该有的同情怜悯之心再用他们巨细无遗的叙事风格和同样精美的构图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毁掉了我们曾经渴望过的美好。
这种残忍总能把人物的悲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们无法去责备他们无情,因为现实世界本就如此。
一味地给我们灌输那种圆满的大团圆结局只会造就更多像我一样懦弱而妄图美满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量的事实总在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个道理:所谓的美满,其实连十之一二都很难。
告诉我们这些惨淡的现状而让我们抛开那种一厢情愿的美满渴望,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不至于绝望,悲剧的力量以及其作用任重而道远。
悲剧的力量从何而来呢。
以这部电影来说,在那种极致抑郁巨细无遗的写实里。
电影开始在一次对绑架杀人案的新闻报道中,也结束在另一个绑架杀人案的新闻报道里。
那种平静如水的生活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流淌着,只是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曾经静下心来仔细观摩。
事业有成的男人,疼爱妻子的丈夫和深爱儿子的父亲;照顾儿子起居的母亲以及为儿子设计了一整套减肥计划的健身教练;加上一个灵巧淘气崇拜父亲胖嘟嘟的儿子。
这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母亲有儿子交换日记的交流,夜归的父亲弄醒沉睡的独生子醉醮醮地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三口之家拥抱着睡在一起的镜头幸福得让人羡慕甚至嫉妒。
用一种最平常的家庭生活开始了这部电影最朴实的铺垫。
这样的生活和后来儿子被绑架后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差。
用幸福和反衬不幸,这是一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纵然这并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儿子,贪吃好玩成绩一般,可是在父母亲眼里这依旧是全世界最好的儿子,而且他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欢乐就在这平常的生活里,并且无法估量的。
我们总会忽略身边最美好的那一切,而只有当失去了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
可以说,贯穿在整部电影始末最让人感动的是父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而包容的爱,而最让人绝望的是,当这种爱已经远远失去了诉说的方式的时候,所有的悲思会彻底将我们淹没。
这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可是父母亲对儿子的真情却是潜伏在这部电影底层的一个更重要的主题线索;不论是爱或是绝望。
抑郁是这部电影所传达给我最强烈的信息。
因为儿子被绑架,父母亲对儿子的爱完全找不到任何表达的途径了,因为表达欲望被扼杀,那种强烈的想表达压抑形成了这部电影所承载的那种沉重的抑郁。
电影的大部分篇幅用于刻画男女主人翁在失去了儿子之后的那种无助而惨淡的日常生活。
表达的渴望被完全阻断;绑匪每天的电影成了他们最大的折磨也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在充满希望以及彻底绝望之间不停地徘徊;抓狂却无处发泄;害怕甚至憎恨绑匪却又渴望他的电话,而且不得不去服从他的所有要求并且讨好他……这是一场完全自我矛盾的心理战争,也是一场注定要战败的斗争;因为他们所有的赌注都被对手牢牢地捏在手里,纵然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线希望,可是他们却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孤掷一注地把所有的一切都压在这个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希望上。
除了无助地等待绑匪发号施令并且毫不犹豫地执行他的所有安排之后,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洗澡、收拾房间、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却无力下咽,当所有的一切都忙完了之后没有办法再停止思索,于是她只能蜷缩成了一团闷头喝酒。
放开了所有的工作全天候地原地待命,等着所有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并且一一照做,对着总让绑匪逃脱的警察大发雷霆,砸掉了十字架把所有的神甫和道友赶出了家门,可是一切依旧无济于事。
寄望于绑匪的仁慈;这跟寄望于上帝的怜悯一样无助。
可是不这样又能如何呢,所有的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祈盼已遭不测的儿子早日归来。
可想而知的是,当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虚无不可知的信仰里的时候,那些人们是否已经完全彻底地绝望了呢;不管给他们什么,只要让他们感觉到了希望,他们都会如抓住了一条救命的稻草一样再不肯放手了。
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艰苦的时光的;那些漫漫的长夜以及除了等待之外无所事事的白天。
可是他们没得选择,因为只有这样做他们的儿子才有生还的可能。
也许,把时间都用来想像。
想像着儿子平安回家,想像着以后一家三口更加珍爱彼此的幸福生活,想像着无病无灾的儿子终于长大成人,想像着儿子毕业、工作、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想像着儿子结婚生子,想像着儿子带着媳妇和孙儿回来看望都已经年迈的夫妻……所有的这一切快乐和幸福都只能在儿子回家以后,而可能失去所有的这些想像的假设会让他们彻底地心碎。
男人开着汽车在城市里四处兜转,在每一个指定的地方停下,再前行,在塞车的时候下车飞奔,一边飞奔一边喊着儿子的名字。
女人在夏天穿着冬天的长袍带着圣经不停地前行,穿过车流和暴雨的街头,一边落寞地前行一边也喊着儿子的名字,直至最后晕倒在路上。
这些场景都让我感动,也许,让他们不停地兜圈子要比让他们坐在家里更好受些,至少那个时候他们能抱着希望并且停止一个人的胡思乱想。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地祈望那个胖嘟嘟的男孩最终会平安回到父母亲身边。
我对着镜头里那个让我感觉到压抑的四壁墙不停地祈祷,我也同样紧张地蜷缩在电脑屏幕前抓狂地想做点什么,可是我跟他的父母亲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当韩国人把他们同样细腻的写实镜头对准了所有这一切用来制造一种抑郁的氛围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苦闷,胸口压抑得难受,喘不过气来。
我害怕这种力有不逮的场面,我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我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很无助,很落寞;我们只能坐着,极其无奈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什么也做不了,让人抓狂于是更加压抑。
也许,悲剧其实并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我们却无力更改,哪怕是做一丁点什么来阻止这场悲剧也不会像这样听之任之来得让人压抑。
我们所知道的是,一切即将发生而且必然发生,而我们并不愿意那个悲剧的结果最终的降临;可是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都好,我们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这也许既是悲剧所吸引人的病态之美,可是也正是这一点,所有的悲剧都会让人抑郁而不得意。
我无法想像也不愿意去想像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
因为,打这部电影一开始到最后,我始终不曾看到过它给我的半点希望。
这是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警察要抓住躲在暗处的老鼠;而绑匪刚把警察和受害人家属当成了老鼠慢慢折磨随意玩耍。
电影当然不可能没有结局,被绑架的孩子的尸体在江边被发现,死亡时间在被绑架后的第二天,死于窒息。
看到这里再往前回朔的时候,我悲愤不已了。
因为绑匪在杀死了被绑架的人质之后平静地打电话以要杀死一个已经被自己杀死的孩子来要挟其父母时那种平静的笑声和冷静而戏谑的语调所透出来的那种冷酷和残忍实在让人心寒。
所有的写实和近乎冷酷的镜头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如此鲜血淋漓的故事。
而大面积的写实风格和精雕细凿的细节描绘则为最后的这个结局做了一个厚积薄发的铺垫。
一切都很悲怆,哪怕是一丁点的希望也不至于让我如此难受。
我承认,这是一部接近伟大的电影,这种给了我极度抑郁的电影风格虽说给了我印象深刻的观影感受,然而我依旧讨厌这种绝望的感觉。
当主持人的父亲在电视上声泪俱下地报道儿子的死讯以及控诉绑匪的冷血无情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躲在哪一台电视机前得意洋洋的冷笑声,从电影开始就一直在积蓄着的抑郁情感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地爆发了。
我跟着那个伤心的父亲一样放声痛哭。
极致的抑郁源于这部电影巨细无遗的写实风格的镜头。
在我看来,是这种电影风格造成就了这部电影,悲剧的力量足以彻底地击溃所有带有良知的人们,在这种极致抑郁的写实纪录里,悲怆得让人无力放声。
我们从小到大总被教育着要为人谦恭正直,可是我们永远也无法预知未来。
是不是真的问心无愧地活着,问心无愧地完成我们该完成的所有一切,我们就真的可以幸福而快乐地活着呢。
1991年的绑架案,动员超过了10000人次警力,跨越16年,逮捕并调查了超过420个嫌疑人,分析了87份声音和笔迹样本,到2006年1月,已经超过了法定诉讼时效期,所以警方只能撤回所有警力不再追查。
现在是2007年,凶手依旧逍遥法外。
电影的最后说:“仅以此片献给李享浩,愿他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可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叫他又如何安息呢。
这部电影里所描绘的这个世界,太让人失望了。
此文,不献给谁,仅仅只是一腔悲愤和怒吼罢了。
写到这里,我依旧愤懑难平抑郁至极。
2007-08-31;丁亥年戊申月丁酉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Voice of a Murderer》 ■译名:《那家伙的声音》 ■导演:朴镇彪(Jin-pyo Park) ■主演:薛景求(Kyung-gu Sol)、姜东元(Dong-won Kang)、金南珠(Nam-ju Kim) ■类型:动作、惊悚、剧情、犯罪 ■片长:122 分钟 ■国家:韩国 ■语言:韩语 ■发行: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上映:2007年2月1日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那家伙的声音》 该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之一——1991年李亨浩被诱拐事件改编而成。
该事件中的被诱拐儿童的尸体在44天后汉江边被发现。
警方在15年诉讼期内对此案投入15万人力和10万警力,但仍未抓到真凶,只留下罪犯低沉冰冷的声音。
该电影由朴镇彪导演,薛景求,金南珠主演,姜东元声音出演,讲述了孩子被绑后父母与绑匪之间的斗争。
父母进行生死追逐,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孩子的生命。
薛景求在后段的那场哭戏隐忍动情,触人心扉。
影片最后1991年罪犯的真实声音响起,低沉缓慢,令人心中一滞,是本片一大亮点。
没有很多泪点,但是看完后久不能平静,有余音绕梁之感。
没有《杀人回忆》那么经典,当然那么好的作品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电影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男主看一段电视新闻,里面说有多少人住在多大面积的房子里,大概说了三组数字,虽然这一段看上去好像是不起眼的一个过场,但我觉得这才是影片的真正内涵,其实这一切犯罪活动的根源都是社会问题造成的,贫富严重不平衡,很多人生活很难看到什么希望,对于他们而言“勤奋只能带来汗水,带不来成功!
”但男主呢,一家三口住在那么大的房子里,享受着丰盛的物质生活,绑匪为什么在成功拿到一次钱以后,还要冒巨大的风险去勒索另一笔,真的是贪财或者是变态吗?
我看也不见得,可能是有一种仇富心理在驱使着他,看着男主贫穷和痛苦才会让他觉得满足,只是单纯的犯罪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了。
而这种仇富心理是怎么造成的呢?
是社会问题造成的!
仔细观察,其实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反映了这一点,隐藏于车厢的警察收了男主一笔钱以后,就变得听话多了,还有男主坐牢的那位朋友说的好几段台词,甚至嫌疑犯的背景和胖胖的女警察这个角色的设计等,都在反映贫富不均才是犯罪的根源。
最后那一段同样值得深思,每天都有很多人被绑架,为什么他这个案子这么轰动,这么被人重视,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名主持人,有名有地位,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呢。。。
今天又看了一次'那家伙的声音'与几年前看时的感受完全不同'我并不想再讨论电影的桥段'这是真实案例改编的'看了太多天朝的片子'最后警察都能抓住坏人'可是为人父母'孩子一旦出事究竟应该怎么做?
豆瓣上没有一个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比电影本身重要'因为这是真实的案例'片中的父亲也说'他以为这事儿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每个人都这么想'除了罪犯'案件发生后16年了'罪犯都没花那些钱吗?
为什么只调查声音和笔迹?
罪案一旦发生'我们究竟能依靠谁?
实在是受够了一个绑架案磨磨唧唧,没剧情就抒情的模式,没血了还硬洒一地。
1:父亲的表演太出彩了。2:千万别相信韩国警察的能力。
典型韩国烂片
演技好沉重
这啥????在后备箱拿着枪的警察,被扒光了绑起来了??!!!还能继续发展呢???弃!!
比另外两部曲差太多了...1.关键时刻女人总是坏事。2.姜东元什么时候变声优了><3.这么个事能拍两个小时,磨叽劲儿。。
不喜欢没有结局的电影,但这好像是事实。。。看着真的很抑郁,很绝望,很煎熬。
除了虐心还是虐心,父母光顾着崩溃,警察智商基本为零,鸣笛,干等,一辆车都能跟丢,反应速度太被动,在有追踪器,手机,监控录像的今天,希望不要再悲剧重演
哈尔滨的连环杀手今天落网了,可是破碎的家庭谁来织布....
警察不作为。
没有完美的犯罪
诅咒肆虐生命的犯人。无论是否过了诉讼时效,罪永远不会撤销。
这是怎样一种悲痛
好看!
为了姜东元而看的 结果。。。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罪恶的,无异于谋杀,本片导演编剧等等当之无愧
太殘酷!!!老實說,一頁一頁撕聖經那段太震撼了。
1990的韩国会是我们的现在吗?我觉得我们还不如那个时候的韩国
男女主角演技不错。不如其他两部。
开5倍速我都觉得慢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