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这个电影虽然显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冷漠,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
开头男主看到了凶杀现场,被惊吓后,马上关灯,是为了自保,保护自己的家庭,一个和你看对眼的,手持凶器,浑身血腥的凶手,你能怎么样,说个不中听的话,现在普通派出所,如果接到这种,你以为警察都会配枪出警么。
真的来了,也不一定帮的了你,凶手说不定已经杀你全家了,警察都不定敢上前。
其实我相信看到凶案的不止这三人,但是想报警,死了和差点死了的就这三人,你能拿你全家的性命来赌么。
我要是男主,我也会这样做,我不会报警,就当没有看到。
这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现像,电影里,在门口,有那么多人看到手持凶器的男人,大家不是依然冷漠的让开了路,让他走了,有人去拦么,没有,如果被伤害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伤害了凶手,说不定也要坐牢,这种例子还少么。
最后男主冲上去要结果凶手,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结果他,他还会来他家伤害他的老婆孩子,这时候已经是鱼死网破了,肾上腺素飙升,必须结果了凶手,男主的老婆真的勇敢。
还有楼下那个死了老婆的男人,不去抓凶手而想杀男主,还不是因为男主不像凶手一样穷凶极恶,他知道自己说不定能在男主身上泄恨,而不敢去找凶手泄恨,比男主更懦弱。
这里没有唯一人性没有烂到根的一点是,警局最后还愿意去抓真凶而不是埋葬掉真像,已经是不错的了。
至于那些冷漠的只想着利益的邻居,跟我现在身边的邻居真的是一样一样的。
也没啥好吐槽,总之之前,我觉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是贬义的,现在是保命的一句话啊。
题材不错,但是拍的真的太烂了,全片男主的行为没一点逻辑上说得通,感觉被侮辱了智商。
男主神经质一样叫老婆看紧孩子又不说原因 ,明明可以说因为咱们家小区刚发生凶杀案啊,老婆也是心大,刚发生凶杀就问老公为什么这么紧张??
凶手的残暴程度男主看到了,他跟踪男主,接二连三的杀害其他人,恐吓电话,狗丢了,男主居然还在坚守秘密?
天真的以为不说就安全?
凶手已经暴露了姓名住址,不报警警察会在你家蹲点守护你?
第一次看到整体都这么狗屎的演员演技却不错的电影 。
最后男主不吧老婆孩子安顿好去医院警局也不报警就只身一人手无寸铁的追杀人犯一星给演技
预告做的很足,让人看了立马就兴奋的去找电影看了,看完觉得也就那样,一来男主人设真的太扭捏,二来剧情逻辑也对不上啊,最后也太戏剧化了,男主一个人跟杀人凶手打。。
过于英雄主义了。。
以及最后杀人动机,就一句为了杀人而杀人?
杀人凶手连个人设都没建立好,让人觉得很空洞啊,很无力。
可能韩国的电影在反讽社会现状这一块做的比较好吧,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就算是社会冷漠了,总之这个评分还是比较客观的
今天要说是一部韩国社会悬疑电影《目击者》,整部电影看下来,心脏都要受不了,拍的太真实了,演员们的演技太过瘾。
电影《目击者》以一桩深夜发生在小区中的命案为故事开端,接着牵引出因小区目击者对这次命案的漠视而发生的连环杀人案,以目击者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漠视,深入刻画出了人性自私的劣根性。
凌晨两点,刚应酬完回到家的韩尚勋,听到楼下庭院传来了一个女子的求救声。
便走到阳台看看楼下发生了什么,没想到却因此目睹了凶手宋太泰浩杀害一女子的全过程。
害怕至极的韩尚勋第一反应就是报警,还没等他拨通电话,碰巧起夜喝水的妻子打开了客厅的灯,韩尚勋一个箭步冲向客厅把灯关了。
这一举动引起了凶手的注意,更要命的是,韩尚勋还意外跟凶手对上了眼。
从那以后他就陷入了成天提心吊胆的困境中,他害怕凶手会因为找上家门来报复他们一家人。
为了保护自己与家人,韩尚勋一开始选择对警方隐瞒,噤声绝口不提自己看见凶手的事实。
但这样的步步退让,并没有让凶手有所收敛,反而引发凶手的步步逼近。
凶杀案的目击者们,不时会接到没有人说话的电话,凶手时不时就出现在小区附近,这让目击者们都人心惶惶。
一位女性目击者害怕的想要去警局报警,但她不敢一个人去,于是他来到韩尚勋家,想找他一起去警局报警。
但是为了保护家人,韩尚勋还是坚持称他什么也没看见,没想到的是这位女性目击者返回自家所在楼层时,竟在电梯碰到了凶手,然后被在家残忍杀害。
不巧的是,韩尚勋又目睹了这一次凶杀案。
但同样作为目击者的同单元邻居的悲剧,并没有让韩尚勋醒悟,他仍坚持什么都不说。
其实这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个道理在打转。
在所有或听或闻或见的那么多目击者中,他们都选择了漠视,面对警察的盘问时,不是故作不懂,就是误导真相,基于各种不同原因的考量,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间接杀人的帮凶。
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凶手不但没有因为杀人而躲藏起来。
反而三番两次的往返于社区大楼,一而再再而三侵入住宅,就为了杀人灭口,也才引发之后目击者全家、警方、社区居民与警卫与凶手之间,一连串谍对谍的人性狂涛。
思晴说电影: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原因有很多,一部分来自于人自私的本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大环境,但相信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大概对人际互助一事,会有重新的审视与思考。
在家人的安全与正义缉凶之间,不管你做何选择,都无对错之分,只是当你为小家舍大家时,大家不顾又何以安小家呢?
这部电影虽然不管从选题、演员演技还是剪辑都很干练,但剧情还是存在不合理之处。
既然后来都确定了韩尚勋是目击证人,只要他指证凶手就能进行逮捕,为什么就不能先派人保护他的家人,这样他就没有后顾之忧,这里就没必要再让他从家人安全和正义缉凶两者做选择了不是?
电影中还有个配角人物想cue一下,这不是《请回答1988》中的正焕爸爸吗?
他出现时我一下就出戏了,咋四五年过去了,正焕爸爸还年轻了呢?
本文由公主号思晴说电影原创,拒绝随意转载!
目击者重要角色凶手心理扭曲,杀人不眨眼,凶残沉着冷静,思维缜密,胆大胆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挥锤杀人,而且是累犯,是摸透了旁观者的心理,什么心理值得深思!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种“恶人”,我们是不是每天也在纵容“犯罪”?
没有交代为什么杀那么多人,引人深思的是经历过怎样的成长过程,凶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人?
男主角工薪阶层,珍爱家人,有家庭责任感明哲保身,但是其出发点是维护家人的安全畏惧罪凶的心理使其有助而不敢求,刻画的细致入微,极具代表性正义感不足,但是做人的良知残存,最后在形势和良知的双重驱动下,勇敢的跟凶手对决,后来也启动了学生保险案的从新调查权衡利弊是否报案作证的过程,实际上是正义良知与自私懦弱较量的过程,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也值得反思借鉴男主角妻子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知书达理,简单,有正义感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子女,在女儿有危险的时候展现了母爱的无畏和伟大405女被害者家庭原因离家出走敏感,脆弱,究其根源应该是感情生活不和谐导致,值得深思!
为什么要让你的爱人出走,等到他或者她永远离开你的时候又开始追悔比男主角更具正义感,凶手首先盯上她,可能因为意图主动站出来指证而被凶手发觉,也因此而丧命警察队长正义,智慧,责任感强,好警察的典范,社会安全的守护者旁观者民众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懦弱,缺乏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对犯罪行为视而不见愚昧,没有意识到对罪犯的纵容,实际上对自身安全的放弃,通过纵容来掩饰太平只能让罪犯更猖狂自私自利,甚至为了小区房价稳定保值而非小区安全角度考虑而集体对抗警方调查破案表达意图讽刺了社会现状,在金钱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下,社会道德缺失、正义缺失、责任感缺失等通过警察队长的执着、男主角心理斗争过程、小警察的转变、男主角妻子的捡寻人启事等等细节,给出了一点点希望,试图证明这个社会还没有完全堕落通过男主角最后的两句“救命啊”,居民楼上依然静寂的场景,又发出了对现状无比的愤懑和对民众理应追求正义的呐喊借鉴警示呼吁道德回归,正义回归,责任回归,亦即本善的人性回归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上,要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从根源上减少犯罪,增进和谐,促进公平正义虽是韩国电影,但是同样值得我们思索,社会病了,病在哪里?
如何医治?
前些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韩国电影《目击者》。
讲述的是凌晨一个女人在一个小区中心位置被杀害,期间大声呼救求助,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去阻止凶手的暴力残杀或者是报警,最后导致凶手一步步杀掉了看见了的居民,直到男主说出真相是才最终终结了这一可怕的杀戮。
这部电影深刻的反映现实社会一种病态的人心,对于大多人,看见这些事是冷漠的,或者是怕牵连到自己,怕自己家人受到侵害,怕惹麻烦上身。
这是多么的冷漠啊,原本一个报警电话可以挽救回一条生命,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人死去,可因为一些该死的担忧,就葬送了几条生命,乃至几个家庭,留下家人生不如死。
今年10月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因为一名女士的无理要求,和司机发生争执,造成了15人的死亡,十几个家庭的离散、生死别离,这里面何尝没有乘客的冷漠呢?
如果有一人带头阻止那位女士,是不是就可能没有这个悲痛事件的发生呢?
不知何时,人心已经变得冷漠了。
老人跌倒没人扶。
公交上大庭广众猥亵没人管,反而还有人拍视频、照片发朋友圈?
好像和自己没关的事情就千万不要管,还要劝别人不要管,把别人的痛苦当成笑料、饭后谈资?
人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冷漠。
或许因为你的一句劝说、一个阻拦,就会阻止一场悲剧,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家庭,但一副事不关己样,葬送了多少人。
这也反应了人的自私吧。
但还是想要一些温暖,大家都团结起来的时候坏人可能就不会作恶了。
希望大家都可以少淡漠一点,多一点暖心。
或许可以找个最妥帖的方式来保护他人、保护自己的家人吧。
今早看了一些来自于陌生人的小暖心。
一句新年祝福、一个惊喜礼物、一次默默的陪伴,总让人不自觉的嘴角上扬。
多一点暖心,少一些冷漠,别人我们成为了坏人的助长剂。
让逐渐变冷漠的心暖起来吧,让悲剧变为欢闹的喜剧多好。
看电影的时候,要冷静,就算当时不能冷静,主观情绪带的暴怒,那看完也要冷静,第一遍看到三分之一,我是暴怒,对于男主韩尚勋的人设,我已经要骂出来了。
“怂,为什么不怂到底!
”害怕就不要继续偷看了啊,好奇害死猫啊,既然决定无视这件事,那就忍着良心的煎熬怂下去啊。
“天真怎么还带着点蠢!
”竟然以为当着凶手的面跟警察说“我什么都没看到”就能让凶手放过?
警察在你面前,你双手一指警察出动,凶手抓到之后,你还害怕个什么鬼啊。
暴怒,要打两星。
直到看完,冷静之后细想,一切都不无道理,剧情中每个人的举动,都体现着人性的冷漠、懦弱、自保。
想说下这个怂到家的男主,一家之主,贷款买房,怂,顺便带着所有人都有的好奇心,目睹现场的第一时间,他准备打电话报警,可老婆突如起来一个开灯,吓的自己掉了手机,也扎眼的暴露了自己家。
怎么办?
第一反应是关灯,可是凶手会不会已经注意到了?
悄悄的爬上阳台确认,发现凶手正看向这里,举起手,数一数楼层。
魂飞魄散的拿起球棒反锁家门,胆战心惊的坐在门口,凌晨四点,屋里男主被噩梦惊醒,屋外,楼下先前离去的凶手折返而来。
男主自此展开矛盾的自救,救家人,救自己。
如果单看男主人设,要被气死,纵观全片,他又切合了电影想表达的内容:人性冷漠,自私自利。
加油站的年轻小哥,对于后车厢的动响视若不见。
被杀的年轻女子拼命呼救,镜头里的小区灯光依然,唯一的动静是害怕暴露自家的紧急关灯。
目击者岂止男主一人,可每个人都装聋作哑。
有年轻女子被杀害在自己的小区内,住户想的不是警察快点抓住凶手,反而是不希望消息扩散,免得小区房价下跌,影响了自己的利益。
就连男主一家最后搬走时,妇女会长还上前询问房子的出手价格,言下之意就是,你可不能卖低了,你卖低了,我们其他人就没法卖出个好价钱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果一开始加油站小哥觉得可疑而报警。
如果在女子呼救之后有人报警或者挺身而出。
如果在目睹凶手行凶之后就报警作证。
如果男主一开始没有选择沉默。
如果,如果,没有如果,凶手残暴行凶,目击者们吓的大气不敢出,自保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维护正义。
最后,当家人的危险就在眼前,男主发现,躲,已经躲不了,凶手都杀上家门了,唯一能护家人安全的方法,弥补之前事情的,就只有一个:“解决掉这个家伙”。
最终牵出连环杀人案。
大雪之夜,小区内灯光依旧,男主站在楼下大喊“就命”,这回还是什么都没有变。
有点想法。
男主最后为什么搬家?
因为心理阴影,还是其他?
男主在第一时间没能报成警,之后,他报警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是来自于身份的暴露面临报复的危险,二是隐形的社会舆论压力。
如果他第一次就报警,警察赶到,年轻女子就不会死。
如果他随后和4楼一起到警局作证,4楼住户就不会死。
可是她们最后都死了,男主此时站出来说我是目击者,不管他是出于何种考虑而没有当即报警和作证,他都会被舆论谴责,人们会说,你看,因为这个人的胆怯,有人死了,而且是两个人,他哪怕早一点作证,也能少死一个人。
想想就可怕。
再回看片头,这个社会,正在颠倒。
来源见水印
很多人吐槽男主懦弱,看他住的房子位置就应该知道属于社会的底层,为家人的幸福生活已经拼尽全力,遇到这么个事,保命,保家人的安全肯定是第一要务。
电影里也看到了男主备受良心的煎熬。
如果在中国,我相信他已经报警了。
但是那是在韩国,百度里有解释:大韩民国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已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목격자...者系列又添新员。
意外发现这部倒挺好看的,喜欢悬疑暴力片的宝宝们可以一刷。
别谈多大的腕儿了,其实李圣旻、金尚浩、金成钧,加上百想最佳女配陈庆…阵容倒也不算太寒碜。
导演曹圭章?
拍完《那天的氛围》还能反手拍悬疑暴力片,竟也不俗。
[玫瑰]赞就赞在剧情走向,以往劣性犯罪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当然《犯罪都市》这类不搞到人尽皆知不足以立威的黑帮片除外[捂脸]),可凶犯企图填埋之时被害人突然跑了,还闯进了一个几百户居民的社区,边逃边呼喊救命。
按一贯套路,要么就是获救后连累施救者一起被凶手杀害,要么就是进入全城追缉犯罪嫌疑人的冗长流程!
可曾设想过,凶犯会在该社区的中心位置毫无顾忌地继续实施犯罪?
😱更可怕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声称目击到整个事件!
一个几百户居民的社区啊,居然没有一个人!
我相信人都有自私胆怯的一面,若非事关自身利益,又有多少人会站出来为正义为良知和恶魔做斗争?
又有多少人敢?
因此男主目击死者活活被砸死后选择沉默,因为他有妻有女,又刚置办了属于自己的房产,他一个都丢不起呀。
若说他真有忿恨,那也并不是忿恨凶手残忍杀害一个女子,而是忿恨为何凶手选择在自家社区犯罪?!
我能理解这种心思,但我不赞同这种做法。
反正我肯定会第一时间报警的,因为我怕啊,谁知道这变态会不会来杀我,给它足够时间筹划如何把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抹掉?
哪怕它真的放过我,难道我就要一辈子生活在焦虑和恐惧里?
性格决定命运吧!
全片有个镜头挺特别,截图留念[机智]
片子剧情和逻辑有问题。
给个一星算了。
看完气得慌!
1、半夜看到杀人不报警,整个小区都听到了,没人报警还不协助警察。
业主还签反调查倡议书,说是怕影响小区声誉,造成房产减值,蠢啊!
不逮住真凶小区不安全,房子才会贬值。
2、男主目睹四楼女被害,被凶手发现追到楼下打算报警,看到妻女回来不敢打电话了,怕加害家人,这个合理。
可他妈后来警察来了,凶手就在后面楼道里,你不让警察去逮他,等啥啊啊四楼行凶现场还没收拾好呢。
不是蠢是什么?
看到女目击者被害就该知道自己是危险的一定要报警,还幻想只要不说就能保护家人,这里逻辑硬伤。
3、警察抓坏蛋去了六个车,还有人在那里盯梢,就让凶手跳窗户跑了,警察蠢的啊!
就没有个计划吗?
都杀了俩人了,去了一队人就不能分头行动,堵窗户堵后门的都要安排好吗?
4、最后凶手大白天去杀男主家人,行凶明目张胆,碰见一群人,没人管不说,连个打电话报警的都没有。
5、凶手全程一把锤头,大白天在小区里面大摇大摆。
杀完人仰脸向上都看看我的脸,第二天回来溜溜达达,观察完情况给目击者打电话骚扰,偷人家的狗,然后继续杀一个再杀一个。
堪称史上最牛逼杀手。
6、最后男主转换的也莫名其妙,那么小心一个人,目击了杀人不敢打个电话报警,突然一个人对凶手穷追不舍的,又打不过,靠泥石流帮助侥幸不死。
要说是看见女目击者被害和第三个目击者被袭击然后醒悟了也可以,但剧情又缺乏渲染。
唉!
就说这些吧,看个剧不冷静了,这可能也是剧作成功的地方吧,艺术就是存在夸张和放大。
导演和编剧把人和人直健的冷漠、自私自利渲染到如此程度,而且到剧终都不给你一点希望,我也是服了。
结尾剧情:男主一家人搬家了,搬到新小区,下雪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看起来很纯洁的样子,男主站在新小区楼下喊救命,救命啊!
救命!
镜头转到楼上,没有人回应,没有一家亮开灯看看怎么回事,开着灯的人家没有一家关灯,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不做不死
【8.0】 一次意外,让自己成为一起杀人案的目击者,捍卫自己与家人的安全,不得不独自和行凶者展开一场较量。 当我们离危险很接近,面对正义和自我安危的选择时,会陷入两难抉择,这或许就是人性。 整体剧情,紧张氛围营造,人性的趋利避害刻画的都挺不错的。但是把杀人犯的猖狂和警察的无能设置的对比太强烈,太刻意,导致剧情反而显得有点不够真实。
大叔的字典里就没有“报警”2个字,警察?哪怕警察叔叔拉着手也得一把挣脱,受迫害妄想症且拒绝别人保护和拯救,连累了邻居和家人…自私?已经超越自私快危害社会了!
能把观众急死的那类电影,替主角想了一百个主意就是要和你对着干。为了反映人性冷漠就连基本逻辑都不讲了,连环杀手拿个小铁锤就能在韩国开无双,这tm是洛圣都吧,玩个GTA也没有他嚣张。逼着唯一目击证人和凶手solo,小区后山还带发洪水的,偏偏就能把各个尸首冲到俩人身边,从大雨打到晴天警察都不带来的,这特么是几十个目击者包括主角老婆都刚刚目击的小区后山啊!?
其实我认为题材不错 从目击者方向来看一个凶杀案也很有意思 但是整体上编剧bug也很明显 小区保安都不在了吗 然后我觉得整体有点拖沓 前半段可以讲男主的恐惧 中间就可以觉悟了 后半段就可以跳跃至男主深受危害但同样遭到目击者的漠视。这样感觉更好 而不是一直在猥琐
戏剧性过了
本来就是无差别杀人,所以没什么逻辑可言,杀人犯的入室能力过强,小区的集体冷漠处理很写实。男主的人设前段表现很让人窝火,也是为了人物有一个态度上的转变罢了…没那么差,还是能看的。
结局真的很心酸,也很符合实际
20180916:乌市宿舍看的。没看多久,20181009:在家看的
假
继《我是证人》和《捉迷藏》等片后,又出现了这种中国导演和投资人最钟意的剧本,先替他们问一句:版权多少钱?
看的气死。
人性的冷漠自私赤裸裸地撕开在眼前,这种冲突如同杀人狂魔般令人窒息。不是编剧脑残把剧中人物设定成如此煞笔,也许这就是真实人性的写照。
故事虽然是有点刻意,但其实问题不大,主要人物表演都非常好,节奏氛围营造也没的说,韩国电影厉害的地方就是工业化把一些元素堆积起来,找一些到位的演员就能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类型片,基本可以保证质量
一击即碎的中产阶级,不是简单的人情冷漠,而是生于世的无奈弱小。
电影结尾一分钟拍得太好了,如果没有这一分钟的点睛之笔,那么之前山体滑坡牵出的连环杀人案的震撼度也就没那么大了。虽然没有惊人的犯罪理论分析而将问题归结到社会人心的冷漠,幸而有这种警醒,不至于对男主角的反应过于愤慨了。
虽然影片意图表达:冷漠并不能自保,反而让危险如影随形,甚至激发其他的灾难,但好的意图被刻意的情节设置抹掉了真实,打动力就弱了,好在大叔演技入理,能把观众带紧张,最好的一幕在最后一场戏,大叔站在中庭,像站在被一座座冰山围绕的小岛里,而这可怕的一幕是一种不需经历也觉恐怕如此的真实。
槽点过多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不是剧中人的脑残,而是对当今社会人性冷漠自私自利,相关部门不作为的抨击。谁都有可能成为目击者,谁也有可能成为胆小怕事的逃避者和受害者,这些都是相当恐俱的事情……
为什么还要给一星?给这一星还浪费我生命的两分钟!为什么没有更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