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叙述手法,丰满有特点的人物,剧情上没有以一些青春片泛滥的“奋斗”“成功”“恋爱”“梦想”为主题,而是通过对桐岛要退部所牵动的一系列人物,来描绘出以宏树为首的大多数人真实的青春――“等待”,等待一个像桐岛一样的领路人,在等待中碌碌地走过这段青春,相反神木一群人却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尽管没有才能,尽管以后根本成不了什么导演,也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神木和有才能却选择等待的宏树令我唏嘘真的是部很好的电影,看完后感动和思绪充斥大脑,久久不能平静,半年前看完,但每次回想起来都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听说桐岛要退部》中的矛盾设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题性的矛盾,第二类是阶级性的矛盾。
第一类矛盾分别从影片主题上的矛盾、桐岛退部事件、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三方面阐述,这三个方面都指向了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人物的心理选择与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
第二类矛盾分别从个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和团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两方面阐述。
第一类,主题性的矛盾 矛盾一:影片主题上的矛盾 如前文提到的,人物的心理选择与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是影片的主题,具体说来就是影片中人物内心的心意和他们在行为上做出的选择两者之间的矛盾。
后者和前者本可以保持一致,但由于诸多外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这件事上存在重重困难,甚至无法一致,进而形成冲突。
心理选择是心理活动,不常表露在外,在影片中人物即使表现出和心理选择相符的行为,也会用其他说法去掩饰其真实的心意,所以心理选择往往是封闭的、隐性的行为。
而行为选择却是表露在外的,是人人可见的显性的行为。
由于二者本身的特点,人物的心理选择往往不被外人所知,而行为选择却往往受外人影响。
下面就针对剧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进行简要分析。
一、电影部的前田。
前田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高度一致的角色。
前田内心非常喜欢电影,尤其是血腥的僵尸电影,于是他选择了电影部,并成为了电影部的导演兼部长,但由于电影部的边缘化和指导老师的从中干预,让电影部在校园中成为非常没有地位而且受人嘲笑的社团,这本应该成为影响前田做出其他行为选择的外力因素,但前田并没有受此影响,或者说是克服了这种外力,他一直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这种高度一致从前田不顾指导老师的要求取消拍摄《请你拭去我的热泪续集》,并拍摄了自己写的僵尸题材的剧本当中可见一斑。
另外在电影结尾他对宏树说自己应该当不上导演,由此可见前田在这种认识下仍旧和心意保持一致的决心。
二、羽毛球部的东原霞。
东原霞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一致的角色。
东原霞在初中和前田是同学,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她很欣赏前田。
也不喜欢听到别人取笑前田,甚至极有可能是因为前田才会去看僵尸片。
在东原霞的心理选择中,她喜欢的是前田,应该是从初中开始喜欢,现在至少仍旧有好感。
但她的行为却没有和心理选择保持一致,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在早晨的表彰大会上由衷的为前田鼓掌、在别人取笑前田的时候打断话题,却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她甚至在自己朋友在场的情况下就基本不和前田说话,和前田仅有的两次对话一次是单独在电影院,另一次是在食堂等朋友实果先走开之后才开始询问前田电影的事。
她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人,因为前田乃至整个电影部都受人嘲笑,这影响了东原霞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校园里第一阶级(关于影片中阶级性的分析下文会提到)中的人物——竜汰,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东原霞没有选择前田是受到了别人的看法的影响。
东原霞容易受外力影响这点,源于她在乎身边这些第一阶级的朋友(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在教学楼里她和实果、沙奈、梨纱谈到大学的入学测评时她对沙奈说你成绩好就可以了,而梨纱说那我呢,东原霞惊慌失措以为自己这句话得罪了梨纱,立刻解释道,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这时其他三人都笑了,并说道,开玩笑的你太当真了。
由此可见她一定很在乎和这些人的朋友关系,以致于容易被这些人的看法所影响。
三、曾经在棒球部的宏树。
宏树也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一致的角色。
宏树的心理选择是棒球,从他始终背着棒球包可以体现。
但也许是由于和前田一样的想法,认为自己未来不会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进而做出了放弃棒球的选择。
于是他每天背着棒球包,交个女朋友,放学和朋友打篮球打发时间,等桐岛一起上补习班,迟迟没有填上自己的未来志愿等等,尽管宏树暂时还没有决定选择其他事情,但他在面对心理选择的时候却选择了逃避,棒球部的队长几次让宏树去参加棒球比赛宏树都没有回答,然后既不去参加比赛,也没有说出不想打棒球、退部之类的话,到最后甚至躲起来不敢面对棒球部的队长。
这些表现都是宏树在面对心理选择时的逃避行为,而他无时无刻都背着棒球包这点却体现出他对心理选择的强烈愿望。
这种行为选择上的极力逃避和心理选择上的强烈愿望让宏树这一人物的内在矛盾体现的更为明显。
四、羽毛球部的实果。
实果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基本一致的角色。
实果的心理选择是羽毛球。
她真心喜欢羽毛球,也选择了羽毛球部。
另外,她喜欢排球部的小泉,也在朋友面前处处替小泉说话。
但和前田不同的是,尽管她做出了和心意一致的选择,却仍旧做了一些掩饰的处理。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心理选择是不常表露在外的,即使表现出和心理选择相符的行为,也会用其他说法去掩饰其真实的心意。
实果就是这样的典型,她在沙奈和梨纱面前说自己努力训练羽毛球只是为了大学的入学评测便体现了这点,羽毛球本是她内心喜欢的事,在沙奈和梨纱面前却要找个借口加以掩饰。
除此,她在东原霞面前说小泉很努力时,补充了一句“我并不是喜欢他”也体现了这种掩饰,她内心明明喜欢小泉,却不肯完全表露,即使是在她无话不谈的好友东原霞面前。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宏树作为桐岛最好的朋友,桐岛却没有把退部这样的决定告诉宏树。
以上四名主要人物中,都体现了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这一主题性的矛盾设置。
不同的是前田和实果让两者保持了一致,而宏树和东原霞并没有做到这点。
而以上四位人物则是这部人物众多的电影中绝对的中心人物。
其他同样戏份很多的人物中,由于影片本身并没有讨论其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使得这些人物无法成为影片的中心人物。
在影片结束后的演职员表中,排在前四名的正是这四位,而沙奈、梨纱、竜汰等人都排在这四位之后,即带有上述矛盾的四位人物成为了影片的前四主角,这更加证实了上文所阐述的主题。
矛盾二:桐岛退部事件 桐岛在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远景的镜头和一个背影的镜头。
可是桐岛这个名字却出现在片名中,可见他对于影片的重要性。
但这样一个几乎从来没有在镜头中出现过的人物,他到底为什么重要呢,他又形成了电影中怎样的矛盾?
第一,桐岛退部事件是对电影主题的最绝妙隐喻。
桐岛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在他退部这一事件上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桐岛在退部之前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不同,行为选择是排球部,但由于某未知的心理选择,他用退部的方式改变了之前的行为选择;第二种可能是桐岛在退部之前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相同,都是排球部,但由于某种未知外力的影响,他的行为选择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桐岛退部事件属于以上哪种,这件事本身都可以看作是电影主题的映射,即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之间的矛盾。
第二,桐岛退部事件引发了多次剧中人物相互之间的矛盾。
桐岛退部事件不仅带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它还像导火索一样,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数次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其引发的冲突按时间顺序分别是:1,排球部和梨纱之间的冲突;2,实果和沙奈、梨纱之间的冲突;3,排球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第三,桐岛退部事件对中心人物宏树的内在矛盾有着重要的影响。
桐岛退部对宏树必然造成了几点疑惑:桐岛为什么退部?
桐岛为什么没有告诉过我?
桐岛退部之后要做什么?
这些疑惑势必会加强宏树的内在矛盾,在影片末段时前田的一番话让宏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选择,从而也改变了他对桐岛的疑惑,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宏树终于第一次拨响了桐岛的电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桐岛对宏树的思想转变的过程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影片以桐岛的未知的心理选择来逐步引导出宏树的心理变化,用主题性的符号人物来带动影片中心人物的思想,进而论证主题。
这样的表现手法显然是高明的。
矛盾三: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的人物按电影的主题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表现为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相同的人;第二类表现为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人;第三类是没有表现其心理的人在剧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外力,通常是校园中第一阶级的学生。
第一类人物中有:前田、实果。
第二类人物中有:东原霞、宏树。
第三类人物中有:沙奈、梨纱、竜汰、友弘等。
以上三类人物两两组合一共可以形成三组冲突,即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冲突,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冲突,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冲突。
这三种冲突影片中都一一呈现。
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冲突:实果和沙奈梨纱之间的冲突。
冲突事件为沙奈对实果讲述排球部和梨纱争执的事,实果却说他们也有他们的心情,而在梨纱过来抱怨桐岛的时候实果在一旁偷笑引起梨纱和沙奈的不满。
实果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相同的人,在实果喜欢小泉这件事上,存在阻碍的外力便是沙奈和梨纱等人对小泉的轻蔑态度,梨纱嘲讽了小泉说他终于可以上场了,沙奈总是嘲笑小泉的身高,实果在面对这些言论的时候如果想让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仍然一致,就必须克服这些外力的影响,进而形成冲突。
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冲突:东原霞和沙奈之间的冲突。
冲突事件为在楼顶排球部和电影部发生争执时,小泉上去拉架,沙奈在一旁说风凉话并再次称呼小泉“矮子”,实果愤怒的看了沙奈一眼,这一切东原霞都在一旁看在眼里,而当沙奈再次在一旁起哄的时候,实果已忍无可忍回头准备动手,这时东原霞竟抢在实果之前扇了纱奈一个耳光。
注意实果才是心理选择和行为选择一致的表现者,而东原霞则相反,他通常屈服于身边的这些第三类人,也就是屈服于外力的影响。
但在此刻,她理解实果的愤怒心理,并抢先替实果扇出了这一耳光,由于她一直在自己的感情上屈服于外力的影响未能按自己的心意选择,使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在此刻爆发才有了这次“反抗”,而这次“反抗”却带有逃避色彩的在替代实果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你不认为这次“反抗”是替实果打的,也不认为它带有逃避色彩,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东原霞出手后很快便后悔并立即向沙奈道歉。
很少有人怒不可遏的打了一个人后会马上道歉说对不起。
除非他像东原霞一样,是替别人打的。
于是这次二、三类人之间的冲突以东原霞戛然而止的反抗收场。
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冲突:宏树和前田之间的冲突。
这段冲突是思想上的冲突而并非是行为上的。
冲突事件为在楼顶宏树拿着摄像机问前田将来的梦想是不是拿奥斯卡,前田说自己应该做不成导演,宏树不解,问他那为什么还每天拿着摄像机拍电影,前田说只是为了和自己喜欢的电影偶尔有些联系。
宏树立刻受到巨大的触动,难过的流下眼泪并说,我什么都不是。
前田之所以能够敢于表露自己的内心(区别于实果),是由于他的行为选择和心理选择的高度一致。
在他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所想告诉宏树之后,正是他这种高度一致的选择,对宏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宏树积压已久的情绪(注意和宏树同是第二类人的东原霞也存在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宏树最后哭着说“我什么都不是”,这与他之前说的“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废柴什么都做不来”形成强烈反差,此时的他即便什么都干的不错又受欢迎长的又帅,却没有选择打自己最热爱的棒球,而前田这种“废柴”虽然什么都做不好却一直在拍自己最喜欢的电影,相较之下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是”了。
由于前田的一番话,宏树终于明确了自己未来的选择,在影片的结尾,宏树拿起手机打给桐岛,虽然宏树不知道桐岛会不会接他的电话,不知道桐岛为何退部,不知道桐岛有着怎样的心理选择,可他至少知道自己的心意,至少可以告诉桐岛自己的选择。
最后的镜头中他面前的远处是正在努力训练的棒球场、他身上背着的是他始终不离身的棒球包、他手里的手机已经拨通了桐岛的电话,至此,尽管影片并没有交代宏树今后的选择,但他的心意已跃然于观众眼前。
第二类,阶级性的矛盾矛盾一:个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 影片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之于个体由上到下分别是:第一阶级为沙奈、梨纱、实果、东原霞、竜汰、宏树、友弘、桐岛;第二阶级为前田、久保、泽岛、小泉等等。
其中第一阶级的个体是受人欢迎的人(或校园明星)和其好友。
第二阶级的个体是除了第一阶级的所有人。
阶级性矛盾之于个体,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心态上。
这种矛盾是由第一阶级因自身的优越感而对第二阶级表现出的蔑视或嘲笑形成的。
如友弘从外面跑进教室时撞掉了前田的杂志,而友弘只说了句抱歉,并没有捡起杂志,前田自己捡起了杂志;沙奈在泽岛面前要求和宏树接吻气走了泽岛;梨纱讽刺小泉终于可以上场了;沙奈模仿前田的好友引起哄笑,前田的好友听见后说我要是导演就不会用她们;友弘说泽岛是因为没有性生活的机会所以才选择参加社团;沙奈背后说久保大猩猩也要去交作业,梨纱对沙奈说他一定误以为你喜欢他了等等。
矛盾二:团体表现出的阶级性矛盾 影片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之于社团由上到下分别是:第一阶级为“宅部”;第二阶级为管乐部和排球部;第三阶级为电影部。
其中第一阶级“宅部”的实质是个体,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好友关系形成了团体,其特点是,由受人欢迎的人及其身边的朋友组成。
第二阶级管乐部和排球部的实质是团体,其特点是,属于学校中比较风光的社团。
第三阶级电影部的实质是团体,其特点是,边缘化、不被重视,甚至被其他社团或个人嘲讽。
第一阶级“宅部”由于并非是具体的社团,所以在影片中和其他阶级的社团并无明显冲突。
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有两组明显的阶级冲突。
一、管乐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这是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的第一组冲突,而这次冲突是由第一阶级中的宏树引起的。
管乐部的部长泽岛为吸引宏树注意在楼顶练习萨克斯的时候,电影部也刚好来到楼顶准备拍戏,当前田说起为何非要在楼顶拍电影时,泽岛说:你们是在玩吗,我的可是很正经的社团活动,要玩就到学校外面去玩。
而前田无功而返后,旁边的人说,她一定是觉得自己的管乐部了不起,而后面的人也插了句:本来也很强啊。
由此可见校园中的社团地位导致的阶级区分。
而这种阶级区分形成阶级矛盾后往往带有压迫性,如影片中只有一名成员的管乐部用三言两语便压制住了电影部,尽管最后泽岛离开了楼顶但这与电影部的交涉并无关联。
二、排球部和电影部之间的冲突。
这是第二阶级社团和第三阶级社团的第二组冲突,排球部跑到楼顶寻找桐岛无果,排球部的久保一气之下踢坏电影部的陨石道具,前田要求排球部道歉,久保不但没有道歉还说自己时间也很紧迫,又说自己被一群怪人缠住,此时双方争执起来几乎动手,小泉过来劝解说,不要打架这样会失去比赛资格,之后前田对电影部的成员说,把他们全部吃掉,于是形成了乱战。
现对以上冲突中出现的语言进行分析,久保在说自己时间也很紧迫的时候,意在强调自己社团的重要性,体现排球部的阶级地位很高。
久保说自己被一群怪人缠住,表现出他对电影部的蔑视,体现了电影部的阶级地位很低。
小泉劝解时说不要打架这样会失去比赛资格的,也从侧面表现出排球部成员对比赛的重视,同时展现出一种微妙的优越感。
而电影部由于阶级地位低下则不需要任何后顾之忧,前田才能说出“把他们全部吃掉”引起战斗。
电影部的这一僵尸逆袭的举动说明了电影部尽管是边缘化的社团,但成员却不能容忍自己的社团一再被人侮辱,于是电影部对不尊重自己的排球部发起了反抗,这俨然是一场阶级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和团体的阶级性必须分开来看,“个体第一阶级”中的人物,可以是“团体第一阶级”或“团体第二阶级”的社团成员;“个体第二阶级”中的人物,可以是“团体第二阶级”或“团体第三阶级”的社团成员。
所以如果不把个体和团体分开看,将会混淆影片中的阶级性。
至此,通过对影片的主题性和阶级性两类矛盾的阐述,已尽可能完整的分析了影片中所有的矛盾设置。
最后在天台上两个男孩互相拍的一段还真的挺美的,日落的逆光,像业余爱好者平淡冗长的摄影片段中抓住的一段好景色没有几个有趣的人物,乐团的女部长算是一个吧。
她是那种自傲的类型,清高?
虽然没做什么也能看得出清高,自己觉得自己不错,可能事实上也是不错,但别人还没有给她这样的位置,没有那么受欢迎。
乐团后辈说如果看到你练习的样子,一定有很多人喜欢上你的时候,她那个好像是惊讶的表情,其实是难掩的开心和感动,眼睛一亮,嘴巴扭曲想笑,是吧,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是这样。
桐岛代表了一个什么东西吧。。
一个典型的方式。
青春期,大家或主动或留恋地脱离了他,开始发现新的东西,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人,想抽什么样的人巴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输家还是赢家,都要开始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弘树真的蛮帅的。
他的女朋友,我也不觉得讨厌。
大概隐约有点熟悉,自己也有那样,明知道没有那么关系好,也仗着可爱|||经常凑上去,起码让别人觉得羡慕的行为过。
愤愤不平的实果,幼稚执拗的排球小个子,喜欢篮球的帽衫君,这些人都比完美的扇巴掌女我忘了叫什么。。
让人喜欢。
又漂亮,又善良,又独立的扇巴掌女,除了爱情的部分看起来可爱以外,恩太完美了并不可爱
年初,24岁的朝井Ryo凭借描写准备就职活动的大学生群像的小说《何者》成为2013年日本直木赏受赏作家。
《听说桐岛要退部》是朝井的作品,同样以年轻人为主角,青春群像大概算是作者的偏爱。
而吉田大八的电影改编、2012年日本本土的卖座以及众多专业电影杂志以及电影奖项给予的肯定,无疑给《桐岛》这部作品画上了有点传奇的色彩。
有些影迷在观看作品之后给出了“平淡”、“不能理解日本校园内部阶级”的评价。
面对众多细数“学校阶级结构”的影评,我倒是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有点集体回忆色彩的“青春白皮书”。
恋爱——插曲而已说到底,这部影片中描写主人公们恋爱的戏份并不多,它穿插于人物生活的多条线索之中,对于人物来说“重要”但又似乎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以青春为题,大家关心的当然要放在前面说。
年少时的恋爱要轰轰烈烈才显得精彩,事实往往是各种琐碎与错位。
桐岛的女友梨纱为了等待男友社团活动结束,每天都等在教学楼外的长椅上,甚是引人注目又叫人羡艳。
实际情况则是,桐岛在全片中从未与女友同时出现,甚至连退出社团、学校缺席这样的事情都不告诉自己的“恋人”。
沙奈与宏树则是班级里最高调的情侣,然而细看来,金童玉女表面的风格风光全依赖沙奈自己的主动,在宏树眼中社团的去留才是校园生活中最费心思的事情。
亚矢作为宏树的后桌,那种久而久之产生的憧憬一直萦绕在心中,甚至变成了自己乐团活动时练习地点选择上的私心。
前田作为电影社团的成员,心中的女神是班里的东原霞,本以为与女神有缘有份,甚至想过让女生成为自己镜头的主角,却在回班级拿东西时撞见了霞与地下男友龙汰一起,自此失恋。
全片中最有日式青春恋爱气息的一对却是不怎么显眼实果与风助,一个是在无名的羽毛球部每天练习却难出成果的少女,另一个是在中心人物桐岛参加的排球部里苦练却徒劳的无名小卒。
结果不重要,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才是美的,因为这点而被吸引也就不足为怪了。
琐琐碎碎的恋爱片段在片中穿插,像梭子把线织起来,最终织出的网是社团活动的全景。
社团——青春的证明桐岛是谁?
他长什么样?
全校的中心人物为什么要退出排球部?
想要在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很难。
抛开桐岛的影响辐射,我们只看那些想要坚持社团活动的人,影片中一抓一大把。
社团的意义不仅仅是放学不回家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是你在青春时代在校园中留下的点点足迹。
“你为我拭去青春的热泪”,当学生会干事在礼堂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读出这个片名时,包括干事自己在内的大多人都忍不住笑了。
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影片,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轮评审最终却又被刷了下来,电影社团的前田和武文都不甘心,偏偏这样有点糗的消息是放在桐岛率领排球队参加比赛的消息后面,有了其他社团的风光站在主席台上的两人简直无地自容。
电影社团的成员不多,一水儿的男生,学校分配的活动地点小到汗颜,拍个片子还要用指导老师写的剧本。
前田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梦想就是拿着父亲用过的8mm摄像机拍部自己写的作品,所以他和搭档四处寻觅理想拍摄地,想把道具做的更考究些,场景和演员的表演再逼真些,至少没有棒球队和天台上练乐器的其他社团打扰。
现实并不理想,剧本被否,场地被人占,拍摄中断,道具被摔坏,但前田依旧拿起摄像机拍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并借机在想象的电影影像中让导致自己失恋的女神被僵尸袭击。
那一刻,少年充满热情。
影片最后,当宏树拿着摄像机对着前田并询问他将来会不会当导演时,前田的回答却不知可否。
前田执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梦想呢?
又好像羽毛球部的实果,在朋友对社团活动的嘲讽面前一言不发,内心却有着不满和坚持。
她对自己的搭档解释,和那些人费多少口舌,她们也不会明白的。
不在其中的人不会明白,在青春的年纪、豆蔻年华里,全心全力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
因为未来难测,过了现在也许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社团留给他们追梦的空间恰恰就在这里。
前田带着一番难以言喻的感慨,淡淡的回答完问题之后,宏树却哭了。
因为前田所做的一切,恰恰是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
作为桐岛的亲友,宏树离开活动了多年的棒球队,其实身材和体力出众的宏树即便是去篮球队也能成为风云人物,他却选择成为“回家部”。
表面看上去成了自由人。
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面对棒球部前辈的一次次询问和邀请,宏树的内心总是在动摇却又不能做出决定。
而眼前的前田虽然不受外人的理解,却仍然坚持着自己,不能不让人羡慕。
友情——坚固又脆弱俗话说在家父母,在外靠朋友。
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你要在这里学习、成长,或通达一些事理,又或学会一些诡计。
男生的友情,简单直率,一起混或不一起混,看得惯或看不惯。
宏树可以接到桐岛打来的电话立即抛下女友就赶过去。
久保不满桐岛的做法,看不上打得差的风助。
前田和武文因为电影结缘,面对指导老师的独断,前田准备用自己的剧本拍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看起来有点懦弱的武文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支持了亲友。
利落而干脆。
而相比起来,女生之间的友情关系就掺杂了更多其它的成分。
沙奈与梨纱的要好是因为梨纱是桐岛的女友,而自己的男友是桐岛的好友,并且沙奈和梨纱一起对宏树后桌的女生亚矢议论纷纷。
实果和霞虽然同是羽毛球队的搭档,但面对队友的运动优势,实果总是感到又羡慕又自卑。
四个女生虽然平时是一个小团体,但沙奈和梨纱对社团活动的贬低着实让实果生气,实果表面和她们要好,背后却看不起她们。
霞因为不想把自己恋爱的事情搞得复杂,一直对朋友隐瞒自己和同班的龙汰交往的事情。
梨纱每天故作姿态的在校园里等桐岛,众人多少都有点觉得她故意秀恩爱,而沙奈八卦和易妒的本质有时候也让梨纱厌烦。
表面看上去鲜亮的友情,遇到了爆发点裂痕也就不止是裂痕了。
忍受不了沙奈八卦的梨纱狠狠的反击了一次,实果异常的赞美让霞有意躲开了她,霞的谎言被前田发现,霞替实果扇了侮辱社团活动的沙奈。
一切看上去那么好,却又那么脆弱。
当然,桐岛不止说了这么多,校园里长幼尊卑的等级区分,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里面有所呈现。
恋情的成功或失败,梦想的坚持或放弃,友情的长久或崩溃。
但谁又在意呢?
一张出路志愿表告诉观众,主人公们处在即将结束高中生活,选择出路的年龄,而宏树收到志愿表后看了看就随便折了几下放在课桌里。
谁知的这到底是不是应该考虑未来的年纪,他们只是在青春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恋爱过、追求过、执着过、迷茫过,愿你也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不仅仅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更重要的起因是ED里高桥优撕心裂肺甩汪峰十条长安街的嚎叫,在这个年代,中国好声音选出了一大批的中国好会吼,我们的耳朵和我们的心灵,在各种评委称为震撼灵魂的声线中不得安生。。。
吉田把这个MV的情节拍成了电影的延续,甚至往夸张了说,直接把这段故事加进电影里也毫无违和感,若干年后的神木dd仍然是个并未忘记拍电影这件事的外卖boy,这种小技巧的卖弄足以媲美宫藤官九郎的很多桥段,也足以证明吉田至少是个一流的CM创意人为了高桥的声音,去听了被B站奉为神作点击量20w的MAD欢迎回到现实世界,第一遍关弹幕,静静的听歌,没有多少悲伤感动,第二遍,弹幕一开,果然脱宅神曲的fu就慢慢溢出来,第三遍,“宅几个月算什么,哥宅了三年”,“不管哪个国家,再宅的人饿了三天就会跑出去发传单挣饭钱了”,之类的话从屏幕上划过,中间几句旁白响起的时候,哥真的燃了,内牛满面。。。
三遍过后,我渐渐可以理解神木DD拿剧本出教室后的背影了,非常不习惯把神木叫做前田,这个姓总是让我想到蹲不稳和眉毛。。。
虽然我的高中岁月很遥远了,记忆大部分模糊不可考,但是为了集体活动拼命表现什么的,还是会让我突然想起某些片段,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所有班级列队进场的时候ms要进行评比打分,到主席台前还要改踢正步云云,这些流程每年都差不多,大家也没有多少热血的斗魂,只是某一年咱们班行尸走肉般正步经过主席台的时候,俺右脚的球鞋莫名就飞出两米远,落在了跑道边上的草地里,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总不能就这么冲出队伍捡鞋去吧,片刻停顿之后俺就本能的光着一只脚踢正步走完了入场式。。。
结果向来在评比中寂寂无为的俺班级那一年居然得了二等奖,据说理由是出现突发事件仍然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完成比赛云云。。。
不知道神木DD的映画部有多少本能的色彩,半道闯入摄影现场还毁坏道具总不能连句道歉都没有吧?
变身僵尸把它拍成纪录片,算不算神木监督本能的反应?
另外一个细节是菊池佑树童鞋片尾字幕的那个空括号,看到不止一人说归宅部只有hiroki一个人名字后面加括号,而且括号里没有写社团名称,这暗示了影片结束时他打电话给桐岛的内容,以及他很可能开始打野球等等。。。
但是我想说,菊池童鞋本来就是野球部的,证据有很多,比如他成天背着晃荡的野球包,还有他喊野球部长前辈,不是一个社团的叫学长就好了吧,而且归宅三人组里的卷毛和另一个都不认识野球部长,你见过映画部的神木喊吹奏部的泽岛部长么?
而且野球部长为什么要去请求一个没加入社团的人参加比赛啊?
比起暗示剧情结局的作用,我始终认为这个空括号的讽刺意味更多一些,菊池明明是野球部的成员却从不参加训练比赛,宁可跟归宅组打篮球消磨时间等待排球部的桐岛,部长还低三下四的求他参加训练赛,甚至来应援都可以,这就是天赋高什么都能做好的人的特权么?
得知桐岛退部以后,菊池忽然觉得打篮球这项活动也失去意义,看到桐岛跳天台的那个家伙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所以才在打篮球,菊池还冷嘲热讽的说那你加入篮球部啊。。。
这又说明了菊池不是因为喜欢野球才加入社团的,说不定就是热血的部长觉得他天赋异禀软磨硬泡,菊池就像对待自己妹子一样不反感也不热衷,于是菊池名字旁的括号里其实应该写的是“野球部(伪)归宅部(真)”,按照片尾的暗示或者以后还会变成“>野球部(真)”。。。
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等待吧。
等待下一场考试,等待下一个对象,等待下一节课,等待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周末。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或许等待的青春,和等待戈多是一样的。
每每走走学校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的狭小,又无比的浩渺,千千万万的人融汇在其中,我们很普通,我们也很独特,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自己去向另一个不断等待的路上,融成了这一条永不会孤单的前程中。
就像电影接着演员说出那句话:“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alice对《听说桐岛要退部》的评价是就好像没准备好看镜头的集体照一样,感觉自己好像就在那张照片里。
运动神经好受欢迎却不爱参加社团活动的男生以及黏在他身边过于聒噪的时髦女生;默默关注着自己暗恋男生的文静少女以及只能窝在狭小空间拍电影的书呆子宅男;被所有人仰慕的神话一般的学长以及他漂亮到有很多闲言碎语的女友...哪一个,都像是确实存在在自己身边的人。
每个人都安心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闪耀的尽情享受着他人的崇拜而平凡的也不流露一丝对于无名的不甘。
大家固守在自己的圈子里,自然而然的分出了不同的阵营。
学校就是这样一个等级社会,这些是我早就知道的。
直到有一天,不同阶级的人因为桐岛退部这一导火索而相聚在了天台,突然所有人内心那份对于现状不安的惶恐都爆发了出来。
表面上安心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其实总是会因为内心的迟疑而挣扎:“想要拍自己真正喜欢的电影!
”“想要被看见!
”“他明明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被嘲笑?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使阶级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微小哀愁。
“即使残酷仍要活下去”前田这样阐述他对于校园生活的态度,听着好像黑暗又沉重。
不过仔细回想,青春期虽然单纯又没有负担,但是日复一日不断和内心的纯真敏感抗争,真的是苦涩又难熬的。
对未知的惶恐、对周遭人际的敏感焦虑、努力想要变得更好,可是却一如既往的笨拙...当时的自己可不正是日日为这些琐碎而苦恼,一次又一次,因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而哭泣吗?
June说青春就是借着浪漫的名义去做很多徒劳的事情所以即使现在看来自己的青春期真的是带着一份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做作,但仍然感谢那个因为一点小事就能惴惴不安的自己,让我确信在青春岁月留下过自己的痕迹。
“没有浪费呢!
”“熬过来了呢!
”“真好呢!
”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心中就一直弥漫着那个名为“青春”的骚动。
之后几度提笔想要写下我被这部作品莫名感动的种种,可是又总是不知到从何说起。
评判一部电影好坏,我们常说它是否讲一个好故事,或者场景是否震慑人心。
和一般电影不同,《听说桐岛要退部》的特别之处便是那份感染观者的青春骚动。
就像我们经常说日本的恐怖片的味道只有日本人拍的出来一样,同样是《咒怨》美国的翻拍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所沉醉的不是其中的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物,而是这个电影散发出的青春气息,是青春的那份怅然所失、是青春的那份热血激昂。
《桐岛》更多的是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气氛,用最简单的群像戏展现了学校这个小社会。
这里有每天按时等男朋友回家的校花,为了等朋友社团活动结束打篮球消磨时间的三人组,有为了多看暗恋的男生几眼每天故意在楼顶练习萨克斯的吹走部部长,有即使能力有限也要为了自己的兴趣打羽毛球的女孩,有只生活在自己电影宅世界中的摄影部成员们……每个观众都可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每个人都能跟随剧中人物找到那个时候的自己属于青春的记忆。
而这个波澜不惊有理所当然的日常有一天被校园中心人物桐岛的退社而打破了。
在我看来贯穿全篇众人对“桐岛”竭力的奔走寻找更像是寻找早已迷失在校园生活中的自己。
电影最巧妙的便是切换不同人视角中的那个周五,看似千篇一律其实每一次的重复都让观众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走出“桐岛”这个束缚的少男少女们发现自己生活的乏味,长久以来沉湎于表面的光鲜形象和小团队里伙伴的暧昧友谊的他们早已在这种看似和谐假象中一点点的被掏空。
整部影片的高潮时最后天台上的一幕,在失去了“桐岛”这个焦点后众人的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集中释放。
无论是电影宣传还是预告中都彰显着男主角姿态的前田其实是整部作品中距离“桐岛”最遥远的存在,然而正是这个生存在校园主流团体边缘的人的呐喊“你们才奇怪的很好不好!
”,让茫然的众人在恼羞成怒的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空虚。
与其哀叹那些早已不会回来的安逸生活,不如活在当下寻找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其实《听说桐岛要退部》讲的只是校园时代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有人会唏嘘片中高中生的大惊小怪(不就是有个朋友不参加社团活动了么),也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很多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任由有自己随波逐流在主流生活圈中得过且过,还是就算知道课是徒劳的要为努力去做些什么。
也许有的人看来这片子其实什么都没讲,但如果你能作为这场青春闹剧的旁观者,缅怀起了自己的过去,或者对自己现在生存的意义有了些思考,那么作者(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说故事讲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留给人们的思考。
生活就是这样啊,即便有些努力是徒劳的(比如默默地暗恋着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那个他,比如再怎么努力终究比不过那些天资聪颖的人)、即便我们终究在这个社会中中碌碌无为的生活下去,也请不要放弃现在可以努力的那份干劲,因为我们终究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为什么最后我吧这部影评的写的这么中二意味?!
)
最近学到一个词儿叫“高语境”,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夏目漱石(多谢人间御伽指正)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
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这显然是东方文化中更常见到的景象,加之年少的懵懂和羞赧,更容易让东方人的青春呈现出这种朦胧的特色,这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那些年的样本容量太小了,赵薇拍的女版致青春的更像是致荷尔蒙,合伙人表达的男版致青春其实是致青壮年。
表现出少男少女九曲回肠的心思的桥段简直太多了。
像大后寿寿花(伽利略1里面我直接看成了姓太后,多么大气的名字)演的管乐部长泽岛两个场景下的转身假装不看,但是一边吹着萨克斯,一边就又慢慢转过来,其中眼睛的转动更是亮点。
神木演的前田和桥本爱演的霞在电影院外有一句没一句的对话,“从初中开始就这样(这不就是暗示我早就关注你了么)”,接着前田眨了下眼边点头边说“你还记得我呀(这不就表明我求关注好久了么)”;桥本爱一句当然啦的同时,就往靠近前田的方向挪动了一下,同时追忆了一下往昔,前田就立刻一副满足的样子不停滴点头,想乐又不敢表现太多,只好把头偏过去。
结果桥本爱抬头望去只见侧脸,更关键的是前田没敢坐下,于是略显失落。
更细微的就是开头女子四人组在教室和走廊两次嘲笑前田他们的电影的时候,桥本爱都以该走了岔开话题。
此外还有实果痴痴地看着风助刻苦地训练,但是后者跑过来捡球的时候,实果还要慌乱地把头低下去。
非爱情类的还有像前田和泽岛两次交涉中两个人表情、气势和语言逻辑的变化。
譬如前田第一次去交涉的时候几乎是被全组人的目光逼迫的,这次“取胜”之后,第二次就自告奋勇地说我要去交涉。
再比如前田每次听到泽岛回应“咦”的时候,就会立刻把提出的条件弱化。
还有实果让桥本爱感觉自己的肌肉,后者表示感觉不到不同(其实八成也是为了不伤实果的心),实果的神情和语气立刻发生了变化,应道“是啊 抱歉了 走吧”,其实感慨的也不是桥本爱感觉不到肌肉触感的不同,而更是觉得对方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影片本身表现得手法也故意搞的朦胧一点。
例如前十几分钟内就有过两次暗示实果很关注风助,一次是风助从走廊中差点撞到实果,然后实果回头望。
其实此时观众记住更主要的人物还有点花费精力的话,是不一定能关注到这个细节的。
等到第二次在体育馆的时候,先给了风助一个镜头,之后就只拍实果愣愣地在看着什么,然后桥本爱走过来,一边张望一边问桐岛来没来——可能观众还没来得及去想实果到底在看啥的时候就已经被桐岛这个问题带走了。
还有一处镜头非常有张力,就是前田和桥本爱电影院相遇之后次日早晨的时候,前田坐在第一排回头望桥本爱,看书的桥本爱有些觉察,然后转向前田的方向。
而此时那个猛追宏树的女生恰好进门,桥本爱为了掩饰自己的视线,立刻转为跟那个女生打招呼。
然后镜头立刻转到本来被桥本爱挡住的大后——她肯定可以看到那个女生。
这四个人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就被这一条直线穿起来了。
但是镜头却自始至终没有将四个人全部包含在内,只是点到为止。
除了高语境的朦胧之外,青春也包含了跟努力相关的种种:排球部高个子彪悍男在桐岛离开之后焦虑的努力,实果和风助追逐榜样而不能的有点绝望无助的努力,棒球队长失落心态下的努力,大后意乱情迷中的努力和克制,前田及映画部众人的这种卑微的努力。
在回过头来说说桐岛这个意向,很多人想到的是“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卡夫卡的城堡。
卡夫卡在小说技巧上的一个先河就是用无比细致的真实去描述一个虚幻的事物,从而打破了常规意义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让后人领会到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城堡虽然没有写完,但是现有的篇幅中,并没有对城堡客观和正面的描写,而都是通过众人的详实的口述。
这个桐岛也是一样,也是从大家口中不停滴提到,包括各种能力突出,晨会上也报道他的事迹,还有上补习班这种细节。
但其实他也和城堡一样,是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最后是宏树,他和桐岛一样各种运动能力出众(桐岛女友给出的这个评价),但不同的是他生活在桐岛的影响之下。
于是桐岛消失之后,虽然你看宏树的打扮和走路的姿势以及其他什么的都很潇洒,唯独表情一点都不潇洒。
东出昌大带台词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主要就是靠这种显得很迷茫的表情支撑起一条起初和前田呆傻木讷表情相平行的内涵线。
其实宏树一直都注意到前田的存在,比如前田跟小胖子在教室后面讨论杂志的时候,篮球三人组的另两个人进去的时候都完全没有注意前田和小胖,但是宏树进去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然后绕过捡杂志的前田;还有就是晨会电影部两人上台之后,除了那个梨莎小跟班和卷发男寺岛的嘲笑之外,就是桥本爱和宏树的镜头,宏树也是挺认真滴关注着电影部的信息。
后来两条线也终于相会,成为影片的结尾。
怎么说,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都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前田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拍出一部最热血最青春最主旋律的电影然后平日乏人问津的宅男顶着主角光环成为新一代校园偶像结果没有 他们只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拍最cult的电影,因为前田说,反正获不了奖,不如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以为剧中桥本爱和神木弟弟是心心相惜的结果不是桥本爱在教室里为另一个男孩带上手链望向神木弟弟的最后一眼带着三分悲悯,然后坚定离开原来青春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也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然而它的节奏却慢得出奇它不过给我们展示了最真实不过的校园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角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交集,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不同的人还发生了不同的故事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足也难以为外人道的心结怎样选择怎样解开,都是自己才明白的事,就像剧中的宏树。
另,电影表现校园生活的真实之处还在于一高遮百丑(无恶意无恶意,绝对没觉得东出昌大兄及其众基友丑)身高摆在那,再加上发达点的运动神经,就能受无数女生青睐而在他们身边的 必然是外骚到不行的女生他们集结成的小团体发出的声音,仿佛就是校园内的最强音,就应该成为要紧的消息,为人人传道。
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无意中选择了大后寿寿花的角色对身边不起眼但不失梦想信念的男生视而不见只为追寻前桌男生的高大背影。
好生佩服各位能看出那么多微言大义 & 桥本爱脑残粉
上帝视角和角色视角有细微差异。前面都不错,但被NTR后的表现,不管是攥下拳就拍片还是叹口气就吹萨克斯,却是一点共鸣都没有。
让人想回到高中的校园片。一切人物、情节、细节都张力十足,强烈的力量吸引得人不由不入。但是磁场的核心,的确是神木隆之介。
看到十五分钟就觉得这编剧实在是牛逼爆了!不仅完全颠覆了校园电影的套路,而且同一内容不同视角反复出现,一下儿解决了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展现的内容更多更丰富,由此让中段叙述的压力一下减轻不少。以桐岛为中心的圈子渐次解体,就是把校园剥开给人看,从内容到形式,有一种撕碎一切的震撼力。
桐岛是谁很厉害吗为什么退部啊退部很严重吗,未解开的疑惑到最后统统都不再关心了,至于谁和谁在偷偷谈恋爱这种高中“生活半径一米内”最劲爆的素材也没什么兴趣了,倒是被神木隆之介8毫米摄像机视角里的末日僵尸狠狠击中,最边缘化的神木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让最不讲理的人开膛破肚,狠狠咬下情敌鲜血淋漓的手臂,给暗恋的女孩子最美的慢镜头。有点摇滚可爱。可回到现实世界透过凸透镜还是要无奈的感叹“宏树真帅呀”于是在镜头前拼命表演哭泣的东出一炮而红,诶太残酷了。
真青春乱套啊
你热爱什么,你为什么热爱?多视角的好处是为每个还能回忆起校园时光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带入的机会,光芒万丈的桐岛是理想化的幻影,他的消失即是青春退潮的前兆,余下的只有空虚。某种程度上,追问桐岛“为什么退部”是没有意义的,人终究是要长大的。
看到睡着,嗯无聊
片子里的各种男女长的都歪歪的,一点也没有想让人追看下去的欲望。剧情也完全是各种装,真不知道给高分的都在脑中意淫出了什么内涵
感觉像打了一阵雷,刮了一阵风,洒了几滴雨,结果是么都没有
有那么好看吗? 比这个深刻 唯美 有剧情 有颜的日本校园电影多了去了啊。。。
什么玩意?看不懂
完全能想象出一个高中时暗恋男同学东出昌大、多年以后悄悄关注着他微博骂傻逼的自己。
这都哪跟哪儿啊?
2017 8/19(六)19:00高雄電影館,9/16(六)22:00-00:00公视3台(从23点10几分开始看的)
不同角度的反复播放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波接续一波不断酝酿情绪、制造矛盾。天台的高潮戏简直太棒了,人物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暗中较劲的等级摩擦、明角暗角中不断试探的青春,统统在一瞬间聚集爆发,同时趣味无限。另外,日本高中的压力实在是大,再次感叹这个不宽容的社会。
散~~~~~好吧,我真的没好好看
我竟然想到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实是想到了无处不在的类似的等级制度,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碍于身份就要有相应的行为爱好个性和朋友,反正你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现在的身份,即使这都不是你要的,你都不爱。★★★★
看不懂
一部无限好的神奇片子,趣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