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猫王

Elvis,埃尔维斯,猫王艾维斯(台)

主演:奥斯汀·巴特勒,汤姆·汉克斯,奥利维亚·德容格,海伦·汤姆森,理查德·劳斯伯格,小凯文·哈里森,大卫·文翰,柯蒂·斯密特-麦菲,卢克·布雷西,戴克·蒙哥马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猫王》剧照

猫王 剧照 NO.1猫王 剧照 NO.2猫王 剧照 NO.3猫王 剧照 NO.4猫王 剧照 NO.5猫王 剧照 NO.6猫王 剧照 NO.13猫王 剧照 NO.14猫王 剧照 NO.15猫王 剧照 NO.16猫王 剧照 NO.17猫王 剧照 NO.18猫王 剧照 NO.19猫王 剧照 NO.20

《猫王》剧情介绍

猫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红磨坊》《了不起的盖茨比》殿堂级导演巴兹·鲁赫曼掌舵,《好莱坞往事》新一代男神奥斯汀·巴特勒,联同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将已故摇滚传奇天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一生,震撼而感动地重现大银幕。 籍籍无名乡村男孩,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摇滚之王,猫王精彩一生,由他站上舞台那刻展开。猫王被经理人Tom Parker上校(汤姆·汉克斯 饰)发崛,助他走上国际巨星之路,但前所未有的名与利,加上社会与文化变迁,令猫王一度迷失自我,二人在20多年之间发展出一段充满矛盾的复杂关系。这段华丽星途里,猫王也遇上了影响他最深的女人Priscilla Presley(奥利维亚·德容格 饰)。多首经典金曲伴着慑人舞姿,歌迷影迷无不着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宿命爱在西班牙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世界奇妙物语2019雨之特别篇恶魔之门请融化我安娜华特的离奇命运超能暴力对决三心两性仪式即将开始你愿意嫁给他吗完美妈妈惊悚之夜邢少,小助理又搞事情了芝拉克饥饿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二季在盛夏等待炮灰攻略牙狼:阿修罗地牢回忆太阳、月亮、飓风海鸥来过的房间反诈风暴之不可饶恕杨光的快乐生活1下水井《魔法满屋》魔法成真演唱会只能活一个奔赴星辰的我们神探夏洛克第一季

《猫王》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A white boy with black soul, thrived in the female gaze , burnt out by overflowing love.. The icon of the time ..after all a lost boy.影片开头实话说有点劝退,凌乱的intro和漫画风拼凑风格让我一头雾水。。

但是伴随着Elvis的童年出场,与音乐的初遇,感受上开始抓人。

黑人音乐真的非常engaging , 外放原始的欲望,身体和灵魂交缠又分离。

Austin Butler跟Elvis本人实在长得很不像,少了甜蜜感,更突出了忧郁和迷茫。

但是有给到猫王的魅力点,orgasm wiggles 和black accent 稍用力。

一点功课不做就跑去看,因为想当一张白纸沉浸式观影。

吸血鬼经纪人边看边觉得极其眼熟,是我眼瞎没认出Tom Hanks。。

虽然他胖的我没敢确认但是眼神依旧摄魂。

 2 ) 男孩子的成长和逃离

完全没听过猫王,顶多在阿甘里见过阿甘看猫王的画面,所以电影最后用历史画面展示猫王最后一次登台,清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的时候惊呆了。

到20多分钟才发现经纪人是汤姆汉克斯,摩天轮上给了特写才知道,之前只觉得是个马戏团的糟老头。

挺矛盾的事,汤姆汉克斯如果一直不给特写让观众认出他,这个角色就不仅是奥斯卡男配的小金人,绝对是经典。

可他是汤姆汉克斯啊,不可能没有特写让观众认不出他,更何况汤姆汉克斯的面部表情实在太好了。

人物传记电影,核心是父子关系,一个被父亲pua一直被控制的男孩试图长大逃离。

蓝精灵怎么可能逃脱格格巫画的村子,于是一直在逃离,一直逃不掉。

汤姆汉克斯格格巫的造型也是绝了,但除了格格巫,电影很难说惊艳。

可能是猫王离的太远了吧。

 3 ) 抖动的乏味

160分钟的影片让人无法完全沉浸其中。

冗长的MV镜头加上几乎雷同的观众疯狂叫喊场面,来回重复切换,成为本片最令人疲倦的记忆。

影片对于猫王的艺术造诣过度focus在他的“moving”(抖动)上,盖住了他的嗓音魅力。

然后,关于黑人音乐对他的影响,这一点又由于政治正确的关系而被大书特书,几乎被强调成为他对于黑人群体的亲近,而非音乐本身。

个人性格的挖掘也很敷衍,反而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经理人角色形象塑造更丰满深刻。

相比之下,猫王的家人、妻子形象都过于简单符号化,而他和他们的关系也缺乏吸引人心的部分。

比照四年前关于皇后乐队的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猫王》显得平淡乏味,令人失望。

 4 ) 李伯清到底是不是草根

我在一部叫做猫王电影的黑人音乐中,会想起多年前我爸和他的朋友对于李伯清到底属不属于草根文化的一次争论。

那个时候李伯清已经过了最巅峰的时期,成都的大街小巷的都不再会放着李老师上厕所的段子,开奔驰买豌豆颠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典,消失了的三轮车宣告没有人能够复刻李老师的成功道路。

大家都经历了一次成都本土文化的高潮甚至疯狂之后,又被搓麻将和数芊芊的声音重新填满。

 5 ) 用“盖茨比”风格拍成的别扭传记片

这部电影让人乍以为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看下来其实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导演擅长的仍然是大量铺设眩目的繁华,但口吻冰冷而厌世,并不避忌肮脏下作的人心一角,从中完成批判性的提炼。

这种核心理念下拍就的电影,平等地讨厌名利场的人物群像,人有多闪耀,势必就有多堕落,所以它很难做到真诚地赞美传记片的主角,况且主角是猫王,这是电影看起来别扭的问题症结。

电影从选择经纪人帕克上校为内聚焦视角开始,从人性化经纪人而工具化猫王开始,就注定别扭到底了。

经纪人不仅用全程旁白驱动剧情,他的角色能动性也完全凌驾于猫王之上,并且贡献了本片唯一一对深层次矛盾,除了和经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猫王的偶像之路似乎没有更本质的痛点可云。

男主角眼露精光、笑容狡诈的反派式演技,被汤姆汉克斯的从容老道稳稳压过一头,这也让猫王的魅力显得可疑。

电影前段是经纪人包装最早的爱豆形态的造星心路,他把嘉年华骗钱把戏的经验自如运用到娱乐业,眼明心亮地发现了猫王在舞台形体上的“破格艺术”,和当代的爱豆经纪人一样,一头扎进了面向女粉丝贩售性幻想的商机里,辞退艺人女友、让艺人上节目露脸、卖艺人周边,在扭腰摆臀的台风引发伤风败俗、猥亵粗鄙等文化争论甚至趟了政治浑水以后,帮艺人公关脱身。

电影中后段叙事乏力起来,镜头看似逐渐对准试图脱离经纪人掌控的猫王,但他的小矫情小反叛仍然被经纪人压制,终究只是一只在经纪人庇护下的小猫,这让他的爱情和事业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同时乏善可陈,以艺人为镜映射操盘手,电影的重心依然在经纪人身上。

真正意义上的重挫被帕克上校的旁白一嘴带过,猫王在舞台上和歌迷们的“热恋关系”太过销魂,这让他在休息的间歇无法沉心平凡生活,于是移情致幻药物,成为早逝的根因。

然而电影并未深度聚焦猫王渴望舞台、燃烧生命的强大主观性,反而调转视角去形容经纪人压榨艺人的魔爪,这让猫王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物弧光,而成为了验证经纪人乃至娱乐产业的黑心的一步棋。

电影还是分出了一些段落去正视传记片主角的音乐。

儿时的猫王从黑人的乡村与福音歌曲里,发掘了自由和神灵的博弈,在兽性勃发和祈求宽恕的激烈抗衡里,抓住了被禁断的诱惑。

从早期单纯地在白人道貌岸然的文化圈里再版黑人趣味,到把自己的文化主张注入音乐,电影的确阶梯式呈现了猫王逐渐成熟的音乐风貌,虽然在电影里相对次要。

导演本身的“盖茨比”风格在形式上也很先声夺人。

漫画式的多格分镜、漫画式的插入注脚、漫画的情节脚本,以及撕破线性镜头再雪片般重组的技法,花哨到应接不暇。

只是随着叙事推进,电影的内容略显无力去承接形式上的绚烂。

 6 ) R U lonesome tonight?

6.9 歌好听舞台和造型酷炫,但作为一枚猫王脑残粉只能遗憾人物立不起来,相反上校这个人物无论剧本和演出都出彩(Tom Hanks开片几乎没认出来除了他的嗓音)。

风起云涌、鱼龙混杂的六零年代!

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黑人平权、MJ小荷才露尖尖角,从小在黑人社区侵淫于spiritual songs带来的ecstacy,竟然被白直诟病dirty,elvis不仅时尚、音乐品位超前时代n个身位,I have a dream也表明了他的政治主张。

上校也不不仅疯狂透支压榨的骗子经纪人那么简单,是上校发掘了他,他们其实也是互相成就。

作为问题原生家庭出生,没有自我的elvis,上校成了他的精神之父和失去了的母亲,他走不出那个黄金笼子。

片尾痴肥的那首unchained melody看得五味杂陈。

42岁!

可是生命又不能仅仅用长度来度量,还有宽度和深度。

即使就时间而言,如果你死后还会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那也就无限接近stone of eternity了。

从听Elvis Presley起至今最爱的仍是R U lonesome tonight?

深夜失眠总觉得这是他唱给我一个人听的,这算不算永恒的魅力?

 7 ) An American Trilogy

巴兹·鲁赫曼的《猫王》让这个故事的反派成为了叙述者。

风中残烛在维加斯城的灯海下孓然摇曳,娓娓道来的回忆近乎是铁锈味的忏悔: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声动梁尘的旋律中,被冰桶和兴奋剂唤醒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粉墨登场;而经营马戏团出身的帕克上校只满足于宾客的狂欢,用浅笑拧干舞台上那具行尸走肉的最后一丝生命活力。

鲁赫曼以登峰造极的华丽视效为电影铺陈了开场,并将自己赤裸的欲望揭露给每一个观众:我要让猫王成为这颗极繁主义烟花的装填物,我要讲述他的悲剧,亦要挥霍他的悲剧——就像帕克上校那样。

《猫王》与立传无关,它只用视觉盛宴为传主堆砌出马戏表演式的舞台装置;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只镶嵌着无数枚热情之钻的万花筒,折射出埃尔维斯浮华却又多舛的人生。

Elvis (2022)我们从帕克上校的视野中所窥视到的故事近乎是以编年体所呈现的:埃尔维斯青涩的初次公演与幼时经历交织呈现,黑人社区豪荡奔放的福音音乐给予他旋律与舞步的启迪,而蓝调之乡比尔街的时尚潮流让小理查德和B.B.King成为了他一生的偶像。

前人以美国梦的名义演绎过无数次这样的陈词滥调,鲁赫曼却执着于为自己的版本增添些许华丽的添头。

自出场伊始,小埃尔维斯的形象就与他所钟爱的DC漫画角色,少年神奇队长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赤贫的童年塑造了他的梦想,他期冀录制唱片参加巡演能够让父母告别棚屋陋室,而飞跃永恒之梦便是这一切的浪漫化表达。

《猫王》用极端现实却又无比梦幻的方式溯源了摇滚之王的起源,并让这则童话贯彻整部电影始终,即便故事的结局注定会是快乐化作泡影。

此番浮夸的诠释恰是最为契合埃尔维斯秉性的切入点,他成为了万千青年的造梦者,却因早逝的母亲无缘见证而抱憾终身;他将豪车和庄园作为礼物赠与路人,一生收集了数量可观的警徽和手枪,并为在主演的电影里看到英雄形象的自己而体会到至高的成就感。

埃尔维斯始终是那个出身卑微的男孩,安然浸泡在亲手打造的童话里。

他天真地以为周遭世界从此会像触手可得的百事可乐和冰镇香槟一样不竭流淌,直到幻梦溶解消散。

Elvis in Denver Police uniform, 1976也许正是出于对编年体的执着,鲁赫曼将传主的人生切片和那个猫王与之互相成就的年代编织在了一起。

非裔社群赋予埃尔维斯的表演以灵魂,被白男乐手弹拨琴弦所支配的主流审美却不能接纳叛逆的音符。

为延续传说故事般完美主义的叙事格调,《猫王》摒弃了所有针对埃尔维斯的“盗窃者”指控,将他塑造为虔诚的欣赏者和学徒、黑人音乐家的伙伴与盟友。

埃尔维斯与B.B.King、詹姆斯·布朗乃至拳王阿里的情谊自能成为天然的佐证,这堂有关种族隔离史的通俗课程显然也不会止步于此。

摇滚乐的叛逆是浑然天成的,在那个上帝、母亲与苹果派是星条旗唯一定义的年代,埃尔维斯乖张的舞步把道德家们脆弱的神经踏得支离破碎。

父权和种族主义的化身伊斯特兰德参议员能够轻易打断女儿观看电视上的猫王表演,却无力阻止叛逆新生代在埃尔维斯的浮夸摇摆下肆意释放渴望。

Fats Domino and Elvis Presley in Las Vegas, 1969猫王的神话终究是属于美利坚的神话,他的浪漫情怀与《美国风情画》式的夏日青春图景相呼应,而《无因的反叛》给予了埃尔维斯审视内心的力量。

服兵役,邂逅一生挚爱,进军好莱坞,鲁赫曼的猫王编年史看似波澜不惊,就连对抗保守势力的挣扎也被帕克上校精湛的商业手段抚平捏碎。

但富足安逸必不能永驻,埃尔维斯的演艺生涯对日渐枯萎的繁荣50年代构成了绝佳隐喻:一部又一部粗劣廉价的甜腻影片透支了世人的热爱,在英伦摇滚入侵和社运风起云涌的新一个十载,马丁·路德·金与罗伯特·肯尼迪的接连遇刺让埃尔维斯对职业生涯的意义第一次产生了颠覆性的思索与怀疑。

难怪《猫王与尼克松》中埃尔维斯和总统尽情揶揄披头士之后,也只能悻然为祖国的乐坛辩护道:瞧啊,我们也有帅气的沙滩男孩,有《Good Vibrations》这样的迷幻金曲。

Elvis and Richard Nixon, 1970鲁赫曼安排的答案与之相比显然更胜一筹。

1968年的回归电视特辑构成了《猫王》的叙事高潮,埃尔维斯彻底背弃了帕克上校极端逐利的实用主义,一曲撼人心魄的《If I Can Dream》让他的歌声同自由之梦融为一体。

鲁赫曼用凌厉的剪辑将民权领袖们的离世与埃尔维斯回归音乐初心的宣言谱成一则驰魂宕魄的蒙太奇,甚至恰到好处地为NBC演播室外走廊墙上的《星际迷航:原初系列》演员群像留足了空间。

想象力丰富的埃尔维斯向来热爱有关探索与梦想的故事,他甚至将自己的一匹爱马命名为Star Trek。

《原初系列》对种族融合、人类大同的畅想,与埃尔维斯致敬金博士的高歌一并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美国记忆。

猫王是美利坚的符号,忠实重现的电视影像击碎了由商业逻辑所堆砌成的明星埃尔维斯,在帕克上校控制欲的废墟中树立起了文化符号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无可比拟的摇滚之王。

Comeback Special, 1968但叙事者帕克上校终究在同“我们“对话,为窥探者解剖埃尔维斯的人生。

他执迷于生造的虚假身份,把诛求无厌的责任刺向了银幕之外的观众。

帕克上校用轻佻的指控将猫王陨落的罪魁定义为他对演出观赏者的爱,极具冒犯性,却也为这部编年史填补上隐喻的最后一环。

电影的后三分之一内容就像是伊卡洛斯的自由落体,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灯火如烈日般耀眼,提线木偶埃尔维斯一遍遍张开丝制的戏服披肩,在狂欢中燃烧殆尽。

癫狂的镜头语言有意将演出的精准重现撕扯肢解,为猫王的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浸淫罪孽的欣喜:我们终于能够同半个世纪前的歌迷共情,却因叙述者给予的上帝视角而无法抑制对埃尔维斯本人的惋惜。

鲁赫曼为《Suspicious Minds》的歌词量身打造了签署秘密契约的戏份,痛失所爱的埃尔维斯最终还是出卖了灵魂;但即便是垂死之时的空虚落寞也未能阻止他在绝唱《Unchained Melody》中为听众奉献全部的爱。

埃尔维斯百般戏谑的模仿者中从来不乏全身而退的赢家;作为开创者的猫王却终究是旧时代的产物,自喻为永不停歇的歌喉的他似乎注定将生命永恒定格在华丽的舞台上。

Aloha from Hawaii via Satellite, 1973鲁赫曼的炫目篇章由此重塑了昔日的梦幻,辅以奥斯汀·巴特勒的完美模仿秀让猫王复生在银幕上:是的,绝妙的服化道也只是这场复读实验的组成部分,这部电影无意精炼文本,它只需用漫画式的张扬视觉语言和恰到好处的弦外之音构建出一个名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回音壁,曾经的亲历者在此投射悔恨和欲望,懵懂的当代人前来罗列待搜索的维基词条。

这已经是我们这个将所有经典敲骨吸髓的时代所能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而鲁赫曼用真挚的热爱和狂放的野心将之执行得酣痛淋漓,令人观罢疲惫不堪却又无比满足。

而在那幻魅万花筒的中央,是那个用卡纸裁剪出闪电符号的瘦削男孩。

以生命作燃料的灼热渴望从他那天赐的喉尖喷涌释放,埃尔维斯短暂而绚丽的人生正是这颗星球上最为凄婉绝美的表演。

Elvis Presley, Concert at Rushmore Plaza Civic Center, Rapid City, June 21, 1977

 8 ) 有点可惜,比《波西米亚狂想曲》差点意思

8、本片讲述了传奇摇滚天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波澜壮阔的一生。

可能是人物原型带来的局限,亦或是受限于猫王与上校类如“父子”的关系、无力反抗的埃尔维斯、既定的历史等众多因素压缩了戏剧空间。

但虽平铺,对于我这样在之前没有了解过猫王的人看完过后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为他最终的无力叹惋。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再伟大,当超越他所属的位置时也是那么的无力。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去年我因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喜欢上了皇后乐队,我在看过《猫王》后去听了他的音乐,果然也是非常的好听,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已经循环播放了半天了。

 9 ) 不是猫王,是好莱坞黄教主——兼扯音乐传记片

我知道《猫王》是冲奥片,但我没想到冲奥也能冲得这么难看。

有的人一站上舞台就有核弹般的光热。

这种巨星气质需要天赋和长期“红”的加成。

因此,演员无法演出巨星风采。

这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已为人诟病——拉米·马雷克连拉话筒杆的动作都模仿到了,但神态却经不起任何特写。

他能演出弗雷迪寂寂无名时的羞涩,却不能演出大红大紫后的飞扬自信、“星味儿”天成。

好在,观众的要求也没那么高。

只要在妆造、口音、肢体动作等方面刻意琢磨做到“形似”,音乐一起,便也沉醉其中了。

但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的“猫王”实在了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9亿美元;奥斯卡五项提名;男主狂扫各种影帝奖)显然使好莱坞制片商们发现了音乐传记片-“情怀片”这个商机——仅歌迷和粉丝群体便能保证票房收入,而工整的传记片一向是颁奖季的心头好。

一时间,各种音乐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就在今年,我们还将看到惠特尼·休斯顿的传记片。

可惜,《猫王》这个跟风多少鸡肋了。

《猫王》讲述了美国摇滚乐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一生。

也即我们熟知的“猫王”。

影片采用传奇经理人汤姆·帕克(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反派”视角,由发掘喜欢和黑人音乐家们一起演出的白人小子始,由“他不是死于心脏病,也不是死于药物过量,而是死于爱”的盖棺定论终,最后以猫王去世前一周的真实演出画面《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轻轻收束全片。

擅长音乐歌舞片的导演巴兹·雷曼早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前便有拍摄猫王传记片的打算,趁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东风拿到大制片厂的支持立项。

甫一立项便被视为奥斯卡热门之一。

其中又经历了全世界疫情停摆无法拍摄、汤姆·汉克斯感染新冠无法拍摄等多重困难,终于拿出这部《猫王》。

如此波折,更令人期待。

《猫王》显然是有野心的。

它试图呈现主宰猫王生命的矛盾和联系:猫王和家乡孟菲斯的黑人音乐家群体间不可斩断的联系;和家人亲厚的联系和成名后不可避免的矛盾;猫王与经理人汤姆·帕克关于音乐理念的矛盾;猫王和爱妻普莉西拉·普雷斯利间爱而不得的矛盾……以及作为时代背景的种族矛盾、政治事件、民权运动和社会变迁。

应该说,2小时39分钟的时长应该能够容纳这些矛盾(至少是部分)的展开了。

然而,《猫王》对这些矛盾的呈现是极为肤浅的。

传记片的优势——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在这里聊胜于无。

能看出奥斯汀·巴特勒为了从“小鲜肉”、“美男”的标签转型是下了苦功。

他显然琢磨了大量猫王本人演出的影像资料,将肢体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跟猫王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只能说是貌合神离。

猫王本人倾倒众生。

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倒像是2020年代会出现的练习生,擅长舞蹈那种。

他那费了大劲儿的肢体动作模仿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油腻版“猫王”。

当奥斯汀·巴特勒扭动臀部和抖动双腿,向台下女性释放性张力时,我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当他在各种文戏中舒展长腿、眼波流转、邪魅一笑时,我仿佛看到了好莱坞黄教主;当他接住女性歌迷扔来的内裤挂在头顶,我恨不得送给他一些清热去油丸;而当他在高档酒店的豪华套房里演绎曲终人散、黯然神伤时,我又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有人的舞台性张力是自然流露,有人的性张力则是“快看,我帅不帅!

”奥斯汀·巴特勒显然属于后者。

猫王本人的脸颊肉肉的,腮帮子略鼓,那或许是他在健康状况很糟时一开口也中气十足、惊为天人的原因之一?

而奥斯汀·巴特勒则是油光粉面的好莱坞小生,脸颊瘦削,五官尖锐。

烟熏妆和深眼线一加,那种轻薄、邪魅之感更扑面而来。

特别需要指出,猫王职业生涯后期受困于发胖,而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依然一副孱弱的身板,严重违和。

或许,这正是导演在结尾部分匆匆收场,引入猫王真实演出影像的原因之一。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对传记片的成功是绝对性的。

《莫扎特传》(1984)中反派萨列里的形象比莫扎特本人还要深入人心,演员也因此荣膺奥斯卡影帝。

但在《猫王》里,汤姆·汉克斯大叔的正直形象太深入人心了(阿甘、米勒上尉、萨利机长……),即使穿上反派大哥专用花衬衫配上狂狷笑容也根本不像反派。

或许是为了蹭到汉克斯大叔的星光,《猫王》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经理人汤姆·帕克和猫王间的矛盾。

猫王身后,众多资料揭示出这位经理人对猫王的经济压榨。

1970年以后,在猫王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况下,还需要在世界各地奔走演唱。

而《猫王》对这种压榨的描写是极为暧昧的。

制作方似乎特意想将矛盾拔高为理念冲突:经理人认为音乐只是“生意”(business),不应介入种族矛盾等现实议题;而对猫王来说,音乐是关于“唱让我快乐的歌”,关于给人们带来温暖,关于爱。

在医院一节,因心脏病发作入院的经理人说服猫王为他策划世界巡回演出,而本就因决意离开而心有愧疚的猫王吞吞吐吐、无法拒绝。

随后,是更变本加厉的控制和压榨……从知遇之恩到为利益反目的转折本该很有看头,《猫王》却一笔带过。

《猫王》似乎更想让电影成为一场演出。

正如猫王本人的演出往往成为狂欢,电影也特意搞得花团锦簇,张狂飞扬。

导演把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纸醉金迷的风格贯彻下来,再加上各种华丽丽的视觉效果,再造了一场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演出盛况。

那是一个激情和火热的年代——黑人在争取平权,女性在争取自由,法国有“五月风暴”,匈牙利有“布拉格之春”;那也是一个动荡和死亡的年代,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这是一个属于美国的童话。

《猫王》夸张的美学风格是适合刻画这一时代的。

猫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只为快乐而歌,更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歌。

问题出在拉跨的剧本。

各种矛盾均浮皮潦草、一笔带过。

在《猫王》里,“猫王”和亲人的爱是凯迪拉克和大房子,和妻子的爱是无声的“我爱你”,其他时间都在唱、跳、和经纪人闹矛盾。

《猫王》有意刻画时代背景,却局限于“民权运动领袖被刺杀→大家都很难过→猫王唱歌鼓舞大家”的三段论。

如此,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可以说,《猫王》全片花里胡哨了两个多小时,可能都不及片尾猫王本人那一曲悠长的《奔放的旋律》令人心醉和心碎——那是在死亡逼近时对生命的歌唱。

也许,试图消费这样的歌唱来赚钱才是亵渎。

曾经,音乐传记片需要扎实的剧本,更需要演员苦练乐器或歌喉,前者如《善良的风采》和《钢琴家》,后者如《与歌同行》、《玫瑰人生》、《灵魂歌王》,这些电影中出个奥斯卡影帝/影后并不稀奇。

现在,音乐传记片只需把传主人生拍成流水账,模仿形象和肢体动作,音乐一配,情怀一卖,坐等赚得盆满钵满。

果真如此吗?

观众可不买账。

 10 ) 基本展现了猫王的一生

我通过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面了解的猫王生平,42岁死于长期滥用药物导致的心脏病突发,非常感慨,美国很多杰出的音乐艺人都有药物成瘾的问题导致早亡,包括后来的迈克尔杰克逊(我十分期待关于他的电影,我相信未来也会有类似题材)、惠特尼休斯顿,如此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实在太可惜了。

之前我以为猫王的重要意义,仅在于音乐,把黑人Blues和白人Rock风格结合起来,开拓了美国音乐,从这部电影才我知道原来猫王最初的生活年代还是种族隔离时期,他代表了黑人和白人的种族融合,率先从音乐开始,当然他的音乐创作才华也是独树一帜的。

Unchained Melody原来是一首50年代的老歌,这首歌曲如此动情,真是经典,猫王最后一次公开表演演唱的是这首歌曲。

又看见了王家卫的无脚的鸟的名句,难道这是猫王的首创?

刚开始我对男主演Austin Butler有点担心,他外形瘦削,完全不像猫王,看过之后还是为他对猫王的模仿鼓掌,从声线、动作、情绪还是模仿到位的。

他的妻子女主角很漂亮,一位澳大利亚新秀。

Tom Hanks 老将出马,是影片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电影基本不会跑偏。

我前两天刚重温Tom Hanks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费城故事》,时光不饶人,年轻小伙儿变为耄耋老人。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镜头的转换有几处很巧妙,比我前一段看完的《金发梦露》要好很多,就是电影有点长,将近两个半小时。

《猫王》短评

看上去风流倜傥的他竟然是个善良的老实人

5分钟前
  • 刘冰格
  • 还行

结合白人乡村和黑人蓝调,以独有的活力和叛逆一生倾洒舞台,台下不知所措继而疯狂的女性观众是猫王魅力强有力的佐证,故事从剥削者口中道出,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视角,奥斯汀·巴特勒的还原无可挑剔,汉克斯依旧老练沉稳,杀死他的不是药物,是爱。

10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非传统传记片,蒙太奇和音乐串烧大轰炸,眼花缭乱到让人有点眼睛看不过来,但很漂亮,整部电影都很漂亮,漂亮到传记人物内核部分虚弱似乎也不怎么需要考虑了…男主出乎意料地好,没想到鲜肉男演员竟然可以演出猫王的魅力。老汤更是不用说了。结尾elvis现场唱的unchained melody录像太好哭了。

12分钟前
  • Epicentro
  • 推荐

很酷很炫很佩服,只不过汤姆汉克斯占据了太多的戏份,这是设定的败笔。

14分钟前
  • 未卜
  • 推荐

9.0/10 #QUAD 和"Cinema"几乎没什么关系,和猫王本人也可以没什么关系,和传记所需要的表达性也没什么关系,和叙事本身也可以毫无关系,因为本质上,这部电影就是160分钟的Music Porn,不同服装,不同情景,且在不同配乐下的以各种姿态邀请观众消费这场"猫王扮演秀",那些宏大的议题或家庭羁绊只是激起他在这部Porn中的"反应",最后摄像机对准的依旧是他的面孔与躯体。且导演创造这种消费品的方式却又是极其现代的,一种裹挟着汗水的潮湿,和用光影和过饱和颜色调成的糖霜,还有不间断的音乐穿插。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Porn。

17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如果这是一部传记片,首先要塑造好主人公的形象,而这片子里的哪是“猫王”?分明是“猴王”!又干又瘦又矮又猴!根本就是毛头小混混!猫王的风采完全被玷污!还有,为什么要把阿甘弄来?还加了那么多无关紧要的对台戏?就因为是汤姆汉克斯?

21分钟前
  • 德君
  • 很差

作为巴兹·鲁赫曼的迷弟,我无法不给出满分。有很多人去病垢影片这样或者那样。但它就是鲁赫曼的样子啊,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那沉甸甸的奢侈感。他用自己的方式传达了猫王的传奇。那蒙太奇用的近乎神迹,通透的简直信手拈来。作为巴兹·鲁赫曼的影片,这样的片长不觉得长,反而这样才对得起他的奢华、精致,仿佛殿堂的王者,舞台的C位。摄影机背后的那颗大脑与眼睛,是善于发现美与浪漫的机位,为电影的每一帧,镶嵌上华丽的宝石!!!这个时代永远不缺永恒璀璨的巨星,他们好似时代的灯塔,用艺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点燃心中的希望。每一个用灵魂去燃烧自己的人,都有自己释放煎熬的方式,没有任何人是赢家,只有time,是隽永的记录!

23分钟前
  • 邵禹升
  • 力荐

作为一部讲述摇滚传奇人物的电影,这种劣质嘻哈配乐简直不能忍

28分钟前
  • Chery
  • 很差

成为巨星若迷失自我就要付出的代价,某些段落拍得太危言耸听了,汉克斯贴着假脸演技无处发挥,男主角虽然长得不像猫王像贾斯汀比伯,但是能做到神似下了不少功夫

29分钟前
  • 发条J
  • 推荐

3.5 > 火箭人 >>>>> 波西米亚狂想曲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歌多年前就听腻了,故事演员审美摄影也没在点,比想象中更浮夸更浮光掠影…但……居然比预期中好看不少…演到中段体育场演出,舞女们可以穿着星条旗露大腿跳康康,但却不给Elvis顶胯扭腰撩女粉,还能听到隔壁场子的种族演讲,这片子作为一个propaganda MV大串演的核心卖点就成功立住了,别说提名了,最后把奥斯卡最佳影片拿了我都不惊讶🤪是该好好学着点怎么欢歌载舞地把红票子挣了…别最后落得跟那些唱着hustle成名的red歌rapper们一样🤷🏿‍♂️

33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精彩好看!两个半小时不嫌长!知道猫王有名,但不知道这么有名,终于知道了来龙去脉,有音乐天赋,且极自负的人可惜被父母绑架被经纪人操控,要能有主见的走出,接受现实,也许会很不一样。而且“猫王”这个名字是不是中国人翻译的,英文没这两字儿啊。

35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近3小时的传记,可既然不太觉得烦人啰嗦,这大概是因为娱乐歌舞大师巴兹鲁赫曼早摸透了观众心理吧,如同帕克上校摸透了埃尔维斯以及整个“欺骗人”的行业规律一样。当质疑干嘛要不厌其烦地拍名人传记时,却还是会心甘情愿跳入show business的框架里,又经历一遍换了介质的书写。

37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表演像男妓,电影像广告,剪辑像癫痫,剧情像狗屎。

40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并非最能还原相近神韵的人选(选角时一直坚定的 #Team哈卷),也离史诗般的传记故事有段距离;但成品依然有种“盛宴”的感觉,这是缺失太久的一种难得气息。不仅仅是密集的金曲献唱,或是伴生的重大事件与流行音乐史的演变;选择用Colonel Parker引入视角、并组成相当部分的做法最开始的感觉只是让Tom Hanks“保驾护航”这团(可能的)“灾难”,但效果却更像用交织的业界内幕来烘托出Elvis Presley的盛名难耐以及符号式的意义。还设想过Riley Keough可能贡献一个客串的可能性,Maggie Gyllenhaal缺席的遗憾...种种心绪在完成后有种彻底放下的感觉。当然最震撼的莫过于《凯莉日记》也就是九年前的事,如今看到Austin Butler已经“脱骨”式的进入一个角色——时间真是如此美妙的事。

4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就是一部猫王人生的PPT

47分钟前
  • 终剪版利贺田
  • 较差

希望巴兹可以拍小时代

48分钟前
  • SwRa
  • 还行

将猫王的一生用流水账讲完,完了对其人的印象还是非常模糊 并且连他的内心都没展示

50分钟前
  • 斯卡哈的卡
  • 很差

中后段的几场演出的戏都蛮喜欢的,想起了很多很多个被他的音乐陪伴的时刻。整个风格倒是很贴合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华丽,癫狂,浮华与隽永共存。就是男演员面相太薄了,不及本尊一半的风流,嗷。结尾的原版unchained melody,直接泪目

52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华丽且冗长。猫王也许魅力无限,但演员本身毫无魅力。😌

57分钟前
  • NortonHil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