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的玛德琳
Madeline's Madeline
导演:约瑟芬·戴克
主演:海伦娜·霍华德,米兰达·裘丽,莫莉·帕克,奥奎·奥克波克瓦西里,苏妮特·玛尼,费利佩·博尼拉,丽莎·萨尔斯,寇蒂斯·库克,雷纳尔多·皮涅拉,迈拉·卢克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玛德琳的玛德琳》是美国女导演约瑟芬·戴克最新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戏剧导演,在创作她最近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故事。这也是约瑟芬·戴克的第14部作品。作品中的角色和她本人颇为相似,同样作为导演的她,也是一名演员。戴克以往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的美感,也显露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她的作品中,镜头更像是..详细 >
烂
充满灵气的实验性作品。一次模糊了真假的以艺术之名做幌子的心理“诱奸”。在通过声像兼顾了神秘性和亲密感的同时,最后十五分钟用一场仪式颠覆构设的主客体,Madeline从Evangeline手中、从导演手中,隐喻式地获得了控制权和成长。
哦????卡萨维茨+马力克?不断在体验的层次上探索求变,如果可以用cubism来形容电影,它大概就是此类mult-senses的感觉。美中不足是结尾未达到某种更高级的融洽。2018十佳in.
神神叨叨、让本来心情不好的人心情更不好的电影。如果没有文艺体质,还是不要来看了。虽然手法故弄玄虚,导演并没有故意让人看不懂,角色、人物关系、情节这些都是交待得非常清楚的。
快进
(4+)借表演将情绪表达,视听将心理外化于整个空间中,面部特写更容易展现玛德琳一种本能的生命力与激情,可以看出里维特(舞台感的设计)与卡萨维蒂(面部特写对人物情绪的捕捉)对戴克的影响,嗯……有些部分也隐约有些萨弗迪兄弟?
戏剧表演式的戏剧,和同期上映的“We the Animals”对比,少年应如何认识自我
这哪是艺术家的戏剧排练,这是科学怪人的诡奇实验,终极目标是靠北冥神功吸取神的孩子的灵魂。荣格那句话该说是实验派的一个slogan吗,前进的关键在于有意义与无意义而非对错;开头有个提示“你不是那只猫”,但是某种角度来说情绪的储存是不可控的,BOOM!一切都爆发在最后十几分钟的表演里。Helena Howard实在太厉害,简直是叶子上那滴将落不落的露珠,所有人的精气神儿,看完想大喊:神的孩子会跳舞!
Let the play plays. 与戏剧不同的是,即兴表演是“制造观看”而非“迎合观看”,因此无论多么天马行空却能够维持表演真实,而唯一一段“展示表演”其实是一场simulation. 完美的手持摄影、声音系统和梦境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感性层面体验。
晃动的、不聚焦的、不真实的镜头只想表现主角内心世界的虚幻迷蒙和脑内的精神分裂,那故弄玄虚就太多了。母亲对女儿的感情控制和女儿自己的青春情绪问题在摧残着彼此也让这个故事摧残我们,电影里拍电影的形式拉不进距离,没有共鸣女主终是独自面对内心。
魔怔出了相当牛逼的范儿。声音着魔了,镜头各种道格玛连带虚焦,内核无论是成长、剧场还是隐喻都处理得相当好。开头结尾不喜欢~
实验性电影 导演玩的开心就好
的确拍得比较厉害,但其实无论是否合题,某些前卫的拍摄手法就是不友好的,所以很难讨大家喜欢。本片用即兴表演以及天花乱坠的拍摄来创设一出戏剧——the one playing itself out.在这出戏剧里,有强有力的情感跌宕,也有忽然的情节突变,一切都十分切合主题。但是这么多“表演”掺合在一起,成就的到底是什么呢?杂烩? 3.6
导演终于有了影人条目,不过这部拍得其实……大多数时候的观看都是“表面”景观,无论形体还是心理,本片的创作有滑向VR的“危险”潜质。
一群病人。
待重看
60/100 创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情绪和感觉的呈现上,叙事的部分用一些明显的取材于自身生活的片段填充,给人一种举着全是因为琐事而情绪发泄的日记却逼着你看的感觉。
我怎么那么讨厌话剧呢
矫情。
3/10。表演即兴表演,又没有主线,满是尴尬。小女孩的演技让我最出戏,我甚至脑补出许多国内女演员的脸。舞台剧,演员与观众是有一段距离的,距离才能产生沉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