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起床像极了sheldon的“big boy”哈哈后生的“下楼开会”,拒客经验丰富啊!
片子内容太冗节奏太缓,找好理由是表现老年人的世界,找不好理由是好莱坞生产线痕迹过重。
一旦被世界上最大规模最自动化/无脑化电影生产线的制作痕迹喧宾夺主,电影也就失去了它很大的风味,变得像“加工食品”。
编剧很水,没有同类影片《孤独的人》好一些
The movie is about the bizarreness when an old and lonely person faces the loose connection with his intimate ones, the life-time career and life-time families. But ends up making the connection with a far-away African orphan. All the things Schmidt has built through his life time, his career, his family, becomes loose, especially after his retirement and his wife passes away. The company he has worked for dozens of years doesn’t appreciate his work any more when young managers take over his position. His daughter has her own relationship troubles going on and doesn’t listen to his advice on her marriage. She is no more as close to him as in her childhood. It looks like that he is no more useful to any other people around him. Thus Schimidt seeks for a place where he can make the connection. So he goes to visit his birthplace and his mother school. But this is so miserable, as he only can make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instead of the present. Because everyone has the past and it’s not anything hard to connect with. That’s why it’s funny when he encounters a stranger who says that she can tell his deep emotions, he couldn’t help himself foolishly throwing trust and presenting the need for being cared on the random woman. It is temporary sentiment that easily occurs to other old and lonely people. For example, the groom’s mother who’s just so open about sex topic at the first sight of him. It is misery. A misery in comedy way.
一开始看了影评,以为是会很无聊的一部电影,还很长。
确实开头的几分钟看起来让人昏昏欲睡,退休了,似乎生活没有了意义,于是退休的那一场饭局也吃的郁郁寡欢,妻子带着他在房车上吃早餐也提不起兴趣。
但是看着看着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傲娇的小老头啊。
虽然抠门,却会支助非洲的小孩子。
虽然对妻子的举动抱怨,却还是乖乖的听话。
很羡慕妻子的生活态度呐,热衷于尝试新开张的店,买一辆房车,特意在房车上准备惊喜。
对一切都是热爱的样子。
但是一切都变了样,在妻子去世之后。
女儿的无法沟通与理解,想和女儿一起生活的念头被扼杀,只能够自驾旅游。
想为帮助女儿的婚姻,却不能被理解。
看着在旅途中逐渐开心的他,因为婚事而似乎整个人丧失了希望一样,在婚礼上,终是违心的说出了祝福的话。
一个人回到了家中,心里的一切却又只能和那个未曾谋面的小孩书信交流。
就像,找不到了人生的意义,骄傲被彻底抹杀了一样。
所幸,还有一个小孩子。
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好像塞林格说过: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看完这个电影我脑子里并不觉得最后的哭是一种希望。
看这种电影的过程就是和电影一起腐烂的过程,没有高潮,没有要解决的麦格芬,只有缓缓地跟着走,你会发现最大的幸运是你究竟不是身临其境,你可以把电视关掉,也许还可以把这部电影忘掉。
电影开始便是退休,社会身份的被剥离来得那么不紧不慢。
于是便回到家中准备用吵架来点燃自己残存的活力,妻子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了,意外,连病痛中的相互扶持也来不及有,已经要嫁出去的女儿很快回来了,很快又走了,于是自己一个人面对一间空荡荡的房子,似乎感觉还有些事情可以做做。
开一部自己觉得妻子浪费了大量金钱的车去看似乎嫁出去之后会再也看不到的女儿,当然,要嫁的那个家伙实在比自己当年更蠢。
首先是整理房车,然后看到妻子珍藏了情人的信,暴怒似乎用去积蓄的所有体力,车子摇摇晃晃上路了,似乎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地方彻底散架。
遇见了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在这个丈夫替大家买啤酒的时候,女人说: 你看上去很风趣,说话也幽默,做事非常有条理,但你其实是个很忧伤的人,没有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恐惧…… 大吃一惊之下想吻那个女人,然后就是被慌慌张张地打发到继续上路。
如果这个时候做爱成功了呢?
自然是开不动车了,然后被那个丈夫痛打一顿,然后,幸好,这个不是仙人跳,他的车是帮他走向坟墓的工具,宿命不会允许别人来抢夺的。
然后便是夜晚的星空,他面对苍穹大声说着一些注定没有答案的话题,抱着毯子如同开悟般睡去。
风把蜡烛都吹走了,放过了他。
来到了女儿面前,女儿很高兴,因为婚礼已经把她折磨得筋疲力尽,她的丈夫和丈夫的家人显然什么忙都帮不上,他于是想用装病(实际上不用装,真的垮了)来拖延时间,但终于还是沉着地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即便阻止又怎么样呢?
看着女儿和那个傻男人扭着屁股和脖子跳得不亦乐乎,他知道,他该回家了。
回到家,他发觉有广告信,他发觉他至少还可以被垃圾包围着,这些垃圾里面有一封信,内容便是本文开头的话。
他被舒缓了,他被释放了,他被允许痛哭了,他说:也许我会过几年就会死去,也许只是几天。
这是他最后懂得的办法。
最后的哭便是让他知道:希望便是宿命得以不断折磨他坚持下去被折磨的理由。
跑步时选择了这部电影《关于施密特》。
开场5分钟,我都觉得自己蠢爆了。
一个糟老头的独角戏,尼科尔森——已经从《飞越疯人院》里的青春浪子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松垮的皮肤、无神的皱纹,迟缓的眼神,故事情节推进缓慢,乏善可陈。
可是大汗淋漓的我实在不想中断奔跑的步伐,只好坚持看下去。
惊喜总在意外。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似乎看懂了点什么。
一个老头,在退休后,面临着社会身份的剥离,生活重心的缺失。
紧接着相伴42年的老伴又撒手而去,生活顿时又陷入极度地无序中。
深夜独坐化妆台前涂抹老伴儿留下的化妆品时的哑然失声,半夜被电视机中嘈杂声音吵醒时的茫然失措,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弥漫在电影的胶片中。
之后他踏上了一条寻找自我、摆脱孤独的探寻之旅。
一个只吃了一顿饭就看出他是个失落沮丧之人的女医生,让他如婴儿般找到了依靠。
一个深夜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让他对老伴的背叛顿然释怀。
但是他回到他的家乡罗格斯大街12号,却发现那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他想阻止女儿的婚礼,告诉她所托非人,可在最后一刻却只能说上违心的祝福话。
一场旅途未让他发现任何生活下去的动力。
生活之于他似乎毫无意义。
正如他所说“当我死了之后,当我认识的人也死后,我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Once I am dead and everyone who know me dies too,it will as though I neverexiste。
如此可悲的、绝望的念头,在他返家后充斥在他的脑中。
但却在收到一个他资助的小男孩的涂鸦后泪流满面。
如果说上一刻,他还对生活没有信心,这一刻他又重拾了生活的动力,因为在那一刻他知道还有人需要他,他有其价值所在。
人之所以活着,他的动力来自于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是被人所需要的感觉。
哲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所言,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但同别人交流思想,不是在寻求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人群中寻求存在的归属感,在工作中寻找存在的价值感。
如果当有一天你感觉到没有人需要你了,你是否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和支持。
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挣大钱、光宗耀祖、给儿女攒钱,无论是世俗微小,还是高尚卑微,都有其价值所在,都是推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
但岁月流逝、人老珠黄,人总是有失去价值的那一刻。
老龄化的推进,导致的必然是最终的我们都会走入养老院,最后都会如桃姐般,在拥挤的养老院中,委屈自己,将就规定和制度,只为获得一时的温饱和安息。
我们是否能感悟到这样的境界: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任课,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无论何时,拷问自己的内心是最真实的,在褪去所有的社会面具和责任负担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爱的是什么。
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那一种挥之不去的黯淡的悲伤,让我不由得在三四年之后又有一种强烈的想把这部电影重看一遍的欲望。
依稀地还记得大三那年我独自去云山礼堂看完这部电影,心里的震动…… 它很特别,不像其他动人的电影那样,描述一个漂亮的开头,然后留下一个无限憧憬的结局,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幸福会这样持续下去,从此相安无事。
它不。
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结束,一个落幕,一个结局。
就像电影散场后的曲终人散,路灯熄灭后的落寞,结束一段旅行回程后的疲惫。
没有憧憬,一开始就把你带到赤裸裸的终点, 你老了,脖子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头发花白,脚皮上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你退休了,一个非常年轻的新人取代了你,你显得毫无价值,;你倦了,问身边这个与自己共同生活了42年的妻子是谁,不可爱,让人心烦的老女人,然而突然间,她也死了,连屋子里唯一为自己做汉堡包的人也离去了;你的心凉了,深爱着的独生女儿,像陌生人一般拒绝你同住的要求,拒绝听你的建议。
这是一个66岁老人的结局。
一个在开始,年轻的,充满梦想的,野心勃勃的小男孩的结局。
一对相爱的人在婚礼序幕后被生活棱角磨得疲惫的结局。
一个深情的,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父亲的结局。
孑然一身,施密特先生开着长长的旅行车,无所事事,穿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去儿时的小屋,去念过的学校。
他又一无所有了。
夕阳把他一个人的侧影拉得好长好长,甚至身旁货车上装载的奶牛,都让他感觉到一丝生动,因为他那么孤寂,甚至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好好说话。
曾经好像拥有很多,高薪厚职,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一瞬间又似乎一切归零,一无所有,就像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那样。
有时好像很热闹,有那么那么多人,但是有多少人愿意花上一杯咖啡的时间,听你把话讲完,然后默默地递给你一杯热咖啡,心领神会地拍拍你的肩膀。
没有,没有,没有,就像从来没有过一样。
有谁能够真正分担你的寂寞。
施密特只好把一切都写在信里,寄给他认养的坦桑尼亚儿童恩杜格,六岁,或许他不懂英文,但是他的存在,至少留给施密特先生一个倾诉的方向。
末了,施密特又回到了他那个空荡荡的大房子,他想着,他的生命也即将划上一个句话。
最后,他收到了一封信,一封照顾恩杜格修女寄来的回信,里面附着那个孩子恩杜格画的那幅手拉手的小画,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手拉手。
这张简陋的小画竟然让这个孤独迟暮的老人泪流满面,第一次,他的心灵的呼唤有了回应。
也许寂寞就是与生俱来的,空空地来,于是空空地走。
就犹如夜空里的一点星光,用尽力量发出一点光辉,然后又默默地隐匿在夜空里。
“我已经软弱无力,我是个失败者,而且无法逃避,……一旦我死了,还有认识我的那些人也都死了,我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我的存在对谁有任何意义呢?
我找不到答案,根本没有人需要我……” 结局是如此寂寞,孤寂的结束。
不能想象等我年老的时候,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从失眠中清醒,闹钟还要再过一个半小时才跳过那一格数字。
厌倦了公园,厌倦了电视,厌倦了炸薯片,厌倦了耳边的唠叨。
沙发上有一个深陷的坐印,那双新买的皮鞋,只沾了薄薄一层灰。
尽管活着真的只是两次长眠之间一次短暂的醒来,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醒着的时候不去做梦的。
我老了,我和大多数老去的人一起在等死,我清楚地知道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渐渐地离我远去,精确地计算,会有78%的概率将在以后的九年内告别这个世界。
《关于施密特》是一个老人的生命总结,幸运的是他被拍成电影,而我,数十年之后的那一番恳诚长谈,很可能会被误认为一个孤独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自言自语。
所以我打算提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在最值得关注的生命段落里,插播一部分也许谁也没有耐心听下去的个人告白。
我可以借用一下施密特先生的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借用他刚刚给一个坦桑尼亚孤儿写过一封信的纸笺簿。
再过一些时间,这个办公室就不再属于施密特先生了,他退休了。
如果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一定没有施密特先生那样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也不会像他的同事那样,在最后的酒会上慷慨评述一个人的全部职业生涯。
我绝对没有主动追求过年轻时的施密特夫人,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圣诞节贺卡,我看到了施密特先生在信笺上留下的愤怒笔痕。
有谁能猜到一个老人会对一个陌生的六岁非洲孩子说些什么吗?
他抱怨他的家庭,抱怨他的妻子,抱怨他的女儿,抱怨女儿的未婚夫,抱怨顶替他的位置的年轻人。
人老了,连情绪的发泄都要控制得小心翼翼。
评价一个人,只有悼词是最完美的,评价一个好演员,无非是对角色的理解深度,情绪释放的节奏把握,或者还有得奖的多少。
六十六岁的施密特先生与三届奥斯卡影帝杰克·尼科尔森之间,最多的相似之处便是年龄上的相近,不是人物传记,神似上不必多作考虑,一个老人的多疑繁琐烦躁不安,一个突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一个似类于单相思的父亲的关怀,在施密特先生的脸上都可以细节捕捉。
演员的情绪在我的理解中是属于银行分期付款的方式,时间的长度与涌动的次数都在精打细算,埋怨中带着亲昵,疼爱中带着责备,委屈中带着期待。
最大的限度就是让人忘掉这中间的设计过程,所谓的自然表达流露,便是最正确的误解与读懂。
从1974年的《最后的细节》,到1976年的《飞越疯人院》,从1984年的《母女情深》,到1998年的《尽善尽美》,杰克·尼科尔森的情感得奖应该是最大的赢家。
我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与这个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个副标题,“惟一的问题是谁有资格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对一部电影的话语权是如何被授予的,仅仅就资格二字而言,这种自我预设的语境已经让人兴味索然。
我从前的戏剧史课老师常常在早上八点半匆匆赶进教室,脸颊上永远是两坨兴奋的烟酒红,他掏出笔记本电脑,掏出一摞光碟,嘴里已经含糊其辞地开始了这门始终没有开始与结束的课程。
他喜欢学生们的讨论,喜欢一个教室里各自站立的两个对垒的山头,那些被善意挑动的激情与互辩。
这时候,我们的老师,站在一幅翠绿色的丝绒窗帘前面,双手插袋或者抱胸,我总觉得他对这场争论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只是找个让嗓子休息的机会。
他对戏剧冲突的偏爱,使得所有以镜头说话的电影对他来说,都是劣等的,他的李尔王他的玩偶之家他的野鸭他的海鸥,他要睡在带着英式诗意的莎士比亚的怀里,摇动一管洁白的鹅毛笔。
相形之下,施密特先生得到的恐吓只是一个房车女主人惊恐的拒绝,她击中了他心底最不愿意被人看到的软弱与无助,这是最容易让人败坏的一场戏。
如果把施密特先生闻嗅死去妻子的香水的动作,视作情感略略变异的细腻,把施密特先生重又站着撒尿视作未泯的童真,那么这一次的狼狈逃离,也是一个老人在得到陌生女人心灵慰藉的同时,瞬间产生的身体冲动。
所有的剧情背景交代到此结束,施密特先生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
故地重游是这次旅行的重要一站,罗格斯大街12号,少年施密特的无忧之家,现在换作了一家汽车配件商行。
站在店主的角度,看到一个头发花白身形肥胖的老人精神恍惚地站在那里,一定会把他错认作是来自异地的观光客。
我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无法将身处的城市客观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尽管我和这里的居民说着同样的方言,拥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可我还是会在履历表的籍贯一栏填上一个气息陌生的地名。
我想象我的故乡一定早已经和罗格斯大街12号一样,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了。
可是它的发音,它的气味,它的夜晚,都将与我存在血亲般的仇深似海。
当我年老的时候,未必能像施密特先生那样开着一辆大房车,启动一次短暂的生命回顾。
也许我已经老得走不动了,也许我正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一次性探访,也许我会在某一次弯腰的时候突然死去。
如果我什么也没有留下,包括我的孩子,一个注定与我同姓的陌生人,那么一场非我所愿的婚礼也就在一秒钟之内消失无踪。
在爱奇艺上找到看的。
片子的旋律如淡淡流水,毫无跌宕,如标题说的:很温柔。
但却像一把刀,逐渐割开幻象的大幕,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人面前。
一辈子循规蹈矩直到退休的施密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成功,退休前有高层的管理工作,挣得了一大笔退休金,有42年婚姻相伴的老婆,有一个他很引以为豪的女儿。
可是,退休、老伴去世、女儿出嫁相继发生之后,他还剩下什么?
一路顺风顺水走过的人生,积压了悲伤、恐惧和愤怒。
就像他说的,他会死去,可能是20年后,也可能是明天,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认识他的人都死去后,这世界就没有他活过的证据了。
多么痛的领悟。
一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无处可逃。
“没有幸福的结局等在那里,因为时光已经耗尽”——杰德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最近看了《SmartPeople》,它的海报使我误会了该片的导演和《AboutSchmidt》、《Sideway》是同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Producer才是同一人,导演却是NoamMurro。
《SmartPeople》算是不错的电影,讲述人的转变,拥有高IQ的人有时却只有低的EQ, 究竟何谓 “Smart”呢?
相信很难准确定义,在生活上那就要看角度与立场和你所选择信念的需要了,但该片也告诉了我们,有时穷则变啦!
但《SmartPeople》比不上Alexander Payne作导演的《About Schmidt》、《Sideway》,我更喜欢《AboutSchmidt》,讲述一个退休老人的故事,我无法理解那种莫名的代入感,也许我心态太老了(哈哈,还是多看《功夫熊猫》、《长江七号》等开心的电影好了!
)!
看《AboutSchmidt》的时候我还在英国读书,记忆中我看了两次,还保留着旧戏票,记得那时通常一个人看电影,该片使我相当感慨,也许是因为寂寞的骚扰吧?!
电影的第一场戏我已经很深刻,一个老人提着公事包等着时钟的秒针指向下班的时间,原因那一次是他最后的一次下班了。
退休宴里面,他好像显的格格不入,那感觉我也经常有,另外到今天我也清楚记得片中接二连三的小情节:老人太太的突然离去;领养非洲儿童;驾车一个人旅游;为死去的太太买小人等等。
沙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像存在主义者提倡的尝试摆脱有约束而且完成自我是相当困难的,特别在具有种种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国社会,虽然别人是为你着想,偏偏有时真的他人就是地狱,可是社会教我们必须要面对!
《AboutSchmidt》吐露人生除了要面对他人,而且要面对种种无奈:死亡、衰老、时间、过去和未来等等,如果我们消极地逃避也许只能像片中太太死去、女儿出嫁的中老人一样生活一片混乱,连家也乱七八糟,不如跳上车去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电影中的非洲儿童告诉无病呻吟的城市人其实身在福中不知福,世界上多少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当然这样不完全怪城市人因为他出生的环境是无法挑选,我们只能作对比,我们还可以与其他人作对比,老人女儿下嫁的家庭仿佛很懂得享受当下就是很好的对比。
这两个对比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有时要知道拥有非洲儿童渴望拥有的基本生存和简单快乐是一种幸福,有时要学习那家人一样及时行乐,因为人生的无奈告诉,你越执着越无奈,就像片尾老人读完那个非洲儿童寄给他的感谢信而且不知所措地低吟一样无奈……也许由于个人的理由我比较喜欢《AboutSchmidt》,但《Sideway》的故事结构、流畅度却比《AboutSchmidt》好,该片更以红酒作为符号,通过一个执着的老师和一个放荡的演员对信念、爱情、性等等的不同表现作对比,来说明人生,该片我也看了两次,对白深刻,情节活泼,我最难忘的是主角知道自己老婆重婚后打开一瓶红冲向葡萄园,一边跑一边狂喝的情节!
我想可怜的家伙,原来酒是给可怜的家伙的!
哎!
这三部电影能够在当时特效片泛滥的时候出现,已经是很难得了,《AboutSchmidt》的深刻程度和《Sideway》在谈人生时不忘幽默幽默一下观众,更是难得!
片尾那段违心又精彩的婚礼致辞,证明了男主果然不愧为曾经的保险销售公司副总。
该片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亚历山大佩恩式的孤独永远教人鼻子发酸,与新千年初的几部作品相比《后裔》确实不够出彩。
人生之事,大部分都是无能为力,去承认就好。
大银幕。平庸到可怕,竟是陈词滥调。浪费好演员。亚历山大佩恩真是烂泥扶不上墙。2023.5.9号@Phenomena
喜欢这样的故事,但是拍得没有让我很满意。
3.5 神来之笔有心血来潮资助难民跟非洲小孩吐槽自己的同事,感情充沛地旧地重游,公路上对印第安人的苦难故事表示用情,尼科尔森多么努力生活啊,那些空洞还是一阵阵袭来sigh
杰克尼科尔森看到他收养的孩子寄来的由最简单的线条构成的最真诚的画,他开始无声的大哭。不管人生过程充满怎样的曲线,到头来终会发现自己最在意的那一条,是最笔直的简单。
勉强两分。开场以为是讲退休老头的失落感,电影节奏慢对话少,角色写的不好:杰克的接班人说欢迎来我办公室——这明显是客套,结果杰克还真去了,这个情商可不像干保险的职场老油条。以对话为主的剧情也东一下西一下没有重点,唯一看点是玩了《马拉之死》的构图。40分钟后老婆去世,杰克发现老婆有外遇,我以为又是个《破碎之花》这种中老年男人情感/欲望藏宝盒崩塌的故事,但也不是,杰克开车做了怀旧之旅,这旅程也没引出任何有趣的往事,全是寡淡且尬的废戏。后面参与女儿婚礼,他想反对但也讲不出什么扎实、有见地的对话,亲家母贝茨有点怪但又不够怪(一起泡澡那段戏太伤眼睛了)。总之这片子就是部没有主题、没有人物、没有矛盾、没有趣味、没有阅历……什么都没有的白开水流水账
最近总是看些平淡的电影,像是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这样的步调。真庆幸我随时可以关掉走人,继续自己的那一部分。
谢天谢地没有在浮躁的早几年看这部电影,否则我讲无法理解它的精彩。有的时候在想,也许施密特就是自己,自私,懦弱,失败,抱怨,孤独。这部电影吸引和打动人的并不是它的剧情多么的峰回路转,笑料多么捧腹睿智,而是我在施密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无限大的影子。
不故意为之的笑才让人真正发自内心的哭
比电视剧还无聊
算公路片?sad lonely old man。。。然而不值得同情
节奏相比后两作还要慢一些,完全是独立电影范儿,中年危机过后的退休危机,杰克尼克尔森演得很好(不过长得还是有点恶人相。。)。原来后裔的故事情节这里就有苗头了,感人的还是在一处处的细节啊。
男主在信里抱怨老婆,下个镜头,出门问老婆话,老婆说别磨蹭。回来之后,老婆已经死了。房车朋友邀请男主吃饭,女人做好饭之后,说饭做好了。直接切空脏碗特写。女婿家水床的勾连。
亚历山大佩恩,把这个和内布拉斯基加上后裔放在一起,一致性就很明显了,父权是崩塌的,母亲是操蛋的,父亲是无力的,生活是荒诞的,亲情是需要掏钱的,家庭以外的他人就是地狱里的一群小鬼。男主沿着当年西进运动的道路走了一趟收获的也只是更大的幻灭。悲喜剧式生活底色在片中蔓延开来让主人公甚至观众都承受着生活的反噬,却无力抵抗。杰克尼克尔森婚礼致辞的时候感觉他会随时掏出一把冲锋枪把教堂里全突突了,导演你就那么喜欢让自己的男主角被老婆出轨么?
其实我们真正的人生,可能只是比较像施密特在女儿婚礼上的那段演讲,虽然内心充满了对这段婚姻的不看好和担忧,却还是要面带微笑地致辞,尽力做好身为父亲的义务。那一刻真让人心碎。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偏差,但却无人理解,也已经无力去拉回其中任何一个,只能任由生活继续沿着错误走下去,这样的时刻并不只会出现在电影里,而这么一个表面搞笑内核悲伤的故事居然标了喜剧,难道也是在暗示我们:施密特的孤独和妥协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那些无聊的欢笑来抵抗这种既定的命运吗?我突然能理解,大家为什么都更喜欢看没有内涵的爆米花电影了,因为每一次谈及真正的人生,就要承认一次人生的残酷。而我们有时并不想谈。
原来不止是后裔,佩恩所有的电影都是这么平淡。没有任何高潮矛盾冲突也是转瞬即逝,即使到了最后也没有任何感动人的地方。尼克尔森强大的气场和演技撑起了这部跟白开水一样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古怪可爱。3.5星
我仍然很不能理解外国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文化的差异真是巨大...他们到底是脆弱还是坚强呢... 为什么亲情又都被表现的干涸枯竭呢...可怜的老人啊...可怜的人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