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ll going to go away, you, you, you, you, me, the cigarettes, everything, into blackness, the void. You're left with un-guts.What do you do with that?What do you do with that?You smile.看过那本《相约星期二》,我觉得这两部作品都是讨论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
面对生命不能长久,所有都将消失于尘埃的本质,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接受。
而生命的有意思之处,或者叫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是快乐地接受。
因为当你没有绕弯子地有种正面面对生命的态度,那将是最美好最快乐的事情。
不是吗?
生命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一说。
因为直到生命无可挽回地将要失去时,人还可以改变着自己。
——《相约星期二》
好多年,我不看这类题材的电影,很感人。
人到老了,对面死亡,老头是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一次晕倒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对面人的死亡,没有解脱顿悟,直到影片最后,老哥说生命最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虚无,朋友问,还有呢,老头说,会心一笑置之。
淡然的认知死亡。
一生,没结婚,经历过二战,经济大萧条等等。
很有深意的影片。
我觉得,还是一个人生活中的抉择,选择了自己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际遇的人与事也不一同。
或许影片的老头,一辈子没有遇到真爱,又或许他的宿命就是朋克式的生活。
老头还是选择了自己生活,快乐,积极,疑惑,顿悟。
我相信,做为人,都想拥用最美好的生活,找一个归宿,它可以不用多奢华,但需要一个温馨的小窝,再自己不开心时,对方和你说说话,生病时,对方会照顾你。
会挂念你。
这应该是正常的人生轨迹。
但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部影片,深层次,让我们生活的人们,自己去思考自己想到的问题。
想过怎么的生活,自己去选择。
同时告诉人们,死亡不可怕,要自己内心顿悟,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
2017年9月15日,Harry Dean Stanton在美国与世长辞2017年9月29日,Stanton的遗作《老幸运》在美国上映作为一个参演了250余部影片的老演员而言,或许大荧幕才是他最好的归宿美国电影《Lucky》(老幸运)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Harry Dean Stanton(饰演Lucky)故事概述:老牛仔的终极思考上映时间:2017年9月29日在美国上映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这是笔者在看完这部慢节奏电影的深刻印象,一个耄耋老人,一次意外的晕倒,一场“生与死”的沉思。
作品从老人的角度,与观众们探讨了一个深邃的哲学话题——人生的意义。
影片时间不长,亮点不少,接下来,让我们仔细回味一番I,演员排场(老友会)Stanton+David LynchLynch的乱入,为本片增添了不一样的亮点,一股神秘、古怪的气息在影片中时隐时现。
作为老相识的俩人(诸多合作经历,如:超级美剧《双峰》、爱情大作《我心狂野》、迷幻巨作《内陆帝国》...),Stanton、Lynch搭配默契,把酒小酌之间,诉说人间百态、看透人生奥义。
可惜,合作已成绝唱,往事随风而逝,记忆永留心间。
II,小格局(故事编排)小木屋、早餐店、小卖部、酒吧,不变的场景设计;早锻炼、猜字谜、买香烟、喝酒,恒定的行为模式;腹赘肉、老花眼、微颤的手、干瘪的嘴,老态龙钟。
导演利用小格局的优势,精炼故事,通过固定的画面场景,不变的行为模式,展现一个人的晚年生活,暮年的人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衰退,更是心理上的老去)。
这个构思体系,很有一套。
清晨,刷牙锻炼->咖啡店,吃早餐,做填字游戏->小卖部(老板娘讲着西班牙语)买烟与牛奶->下午,独自在家参加电台竞赛->晚上,混迹酒吧,与老友闲聊,点一杯“血腥玛丽”...
Lucky的一天,有规律、很无聊、特真实,仿佛影射了众多老年人的现状——整天混日子,“明天重复着今天,今天重复着昨天”,终日彷徨、轮回于一个名为“迷茫”的怪圈之中。
III,思考人生(升华影片主题思想)当Lucky从昏厥中醒来后,他的思想改变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尽头在哪里?
如何度过余生?
一个个问号闪现在Lucky的脑海中,需要面对,需要解答,需要思考。
人老了,一切渐渐远去。
康健的身体,矫健的步伐,矍铄的英姿,已成过去。
老了,也就意味着“要走了”,这是一个悲伤的事实,无人可以改变,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坦然无惧的走向人生的终点?
或许很少!
影片中的Lucky坦言:害怕死亡。
这句大实话说出来许多人的心声,可是“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希伯来书》9:27)既然如此,人生的意义何在?
两点拙见,仅供参考①信仰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写道: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当年老的所罗门回顾一生的时候,他感叹一切皆是虚空,唯有他的信仰(对于耶和华的渴慕),使他饱足,正如《传道书》十二章记载: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
由此可见,信仰对于我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情感亲情、爱情、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三种情感的比重会渐渐转变。
弱冠之前,依赖亲情;成年之后,仰仗友情;不惑之年,亲睐爱情;迈入老年,三者共存。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情感依托,如影随形,魂牵梦绕。
信仰关怀+情感依托=>漫步人生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部佳作。
《老幸运》,一部慢条斯理的电影,一首追忆Stanton的离歌,一篇诉说人生真谛的诗歌。
导演★★★★☆(小格局影片,导演对于影片叙事节奏把握,十分老道)演员★★★★★(老而弥坚)剧情★★★★☆(故事比较单一,但是怀旧气息浓郁,不落俗套)视效★★★☆☆(比较一般,毕竟这部作品的卖点不在于画面,而是故事本身)音效★★★★☆(算是比较出彩,尤其是口琴独奏那段,意境不错)推荐度★★★★☆(Stanton的遗作,值得一看)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几乎让人相信这就是他的临终遗言。
如能撇开一些拍摄和其他演员表演上的缺陷,片子由内到外散发出一股温柔真挚的情怀无可替代。
也许和我个人经历勾连起来了,今年在影院里第一次眼泪要夺眶而出。
行将就木的老年生活,生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困惑,在可见的为数不多的时日里带着孤独和对时光的窥悟度过这一生。
每日的重复其实也是人生几十年的重复,大卫林奇有爱的客串。
苍凉和孤寂。
有点担忧我老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
可惜老爷子也不在人世了,此片成了双重含义遗作!
哀莫大于心死最痛苦的是在眼前的看着世界一点点走远如同死亡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心情不好,本来想看一部洪尚秀的温和电影,但偏偏今天迅雷网速不好,然后又点开了这种谈死亡的绝望片子,就像吃涮羊肉羊肉切的厚了那么一点点,夏天的啤酒不够冰,就是这么舒服的刚好不合适,只能很不爽。
我们每天吃什么饭,赚多少钱,和谁谈恋爱,是不是一个颓废的上帝早有剧本写好了。
人类不断前进,夜以继日,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
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导演并没有在他的处女座中树立导演创造风格(Auteurism),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幸运”的感念上,使故事被交待的规规矩矩,同时又余味十足。
故事表达出了一个美式交往中即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格式,各个社区群体相处融洽又互不干扰的微妙平衡。
在这些空间当中穿梭游走的lucky试图将它们粘合起来拼成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自由乌托邦。
When I was a kid I lived in Kentucky, I had this BB gun. It didn’t shoot straight. So I was out one day shooting at things, trees, leaves... and there was a mockingbird up in the tree singing as hard loud and I aimed my gun to just scare him away... pulled the trigger and the singing stopped. It was the saddest moment in my whole life. The silence at cast in the world was devastating. I’ve thought about that bird since I was a kid. I know, alright. Thanks man.起床,点烟,音乐频道,拭身,剃须,刷牙,梳头,(前景是年轻时的照片),运动,喝奶,穿衣(n套一模一样的格纹衬衫、牛仔裤)。
腰带,牛仔靴,帽子。
老牛仔出门啦松弛的肌肉,松垮的裆部。
把灰蓝色天空,仙人掌,无人的路,咖啡店,填字游戏,红色车库,黄色入口,骂一句cunts,杂货店牛奶补货,电视节目,“realism”,酒吧,血腥玛丽,名叫罗斯福总统的乌龟,回家。
realism,soul,活一百年,宇宙中有些事物远远大过你我。
孤老头对人生和生死的思考,遇到了隐约可见的真实挑战,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万事万物都将归于虚空,我们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和接受。
口琴吹奏的《红河谷》贯穿全片,旋律与通常听到的略有不同。
不知是民歌流传过程中有多个版本,还是想表达老人从小学会的就是错版。
片中三首插曲,很符合主题,也非常好听。
老男人的烟嗓,扎心又释然的歌词。
Johnny Cash- I see a darknessMichael Hurley- I stole the right to liveFoster Timms- The man in the moonshine
这种平淡如水的电影,全是生活片段,却因为镜头对准的老人而显得格外的寂寞和孤独,就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自己的葬礼》一样。
哈利·戴恩·斯坦通这演技妥妥的奥斯卡级别,不给提名太冤枉了,最后一个镜头大哭,乌龟或许还能活一百年,但人已经没时间了,而哈利去年也走了。
影片节奏很缓慢,气氛带着一股萧索,但是老人这种慢吞吞的样子却别有一种吸引力在,孤独的老头,孤独地走向尽头!
今年暑期在洛迦诺电影节备受关注的影片《老幸运》看点有很多,这是演员约翰卡洛林奇的首部导演作品, 哈利戴恩斯坦通老先生的遗作,加上有大卫林奇的客串等等。
可真正让我决定落笔的原因说起来奇怪,是其超越了电影内容,将形式意义与自由精神揉搓到一起并放在人物人生终点来审视的角度 。
影片的文本来自于真实人物的改编。
斯坦通是参加过二战海军坦克登陆舰的老兵,重度烟瘾者,填字游戏爱好者,以及婚姻感情中的独行者。
这些故事都被反射到了影片中lucky的角色上,剧本是好友(Logan Sparks, Drago Sumonja)依照对斯坦通的了解所临摹完成的,让这位生活中将自己排斥于任何机构之外,演了一辈子配角的性格演员,(临终前)主演了一回自己。
其实,《老幸运》的架构不单单是斯坦通生命时刻再现的场地,它在跳出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角色动机,因果关系,封闭式结局的套用的同时, 又划清了与艺术电影的界限。
导演并没有在他的处女座中树立导演创造风格(Auteurism),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幸运”的感念上,使故事被交待的规规矩矩,同时又余味十足。
故事表达出了一个美式交往中即封闭又开放的空间格式,各个社区群体相处融洽又互不干扰的微妙平衡。
在这些空间当中穿梭游走的lucky试图将它们粘合起来拼成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自由乌托邦。
而当lucky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开始相信死后没有灵魂,只有黑暗。
这种思想一方面来自于对死亡真正意义的恐惧;另一方面,来自于无神论者对本我的坚持。
如果世上有灵魂,那自己的灵魂也就被剥夺了唯一性,这也许是这位无神论者对于超体最后的执拗。
由此看来,影片试图摆脱先在形式的干扰,努力将重心放在人物上。
《老幸运》对这位现实人物的捕捉脱离了传统叙事模式对角色的刻意捏造,转而在一种极度静态的仿真实的片段中,通过对影片形式的把握来达到人物描写的目的。
影片像很多纪录片为了追求启人的故事而向那些无法捕捉的,随机的真实事件妥协一样,重新摆设了现实,以同样的原料使现实再次发酵。
也因此,这是一部“虚构电影形式”受到挑战的影片,它在逼近纪录片定义的终点前踩了一脚刹车,以一个非传记片,非记录片的形式去描绘一个真实人物。
在学院派的角度上,虚构电影是一门通过机器来让观众将意识投射到被观察客体的艺术。
可是片中极度缺少角色背景的交代,lucky可谓是一张无法被阅读的白纸,加上大体故事情节被lucky重复的例行活动所支撑,叙事结构上内外在冲突的缺失限制了故事的起伏,不具有激发观众的刺点,这些静态元素使得这个被研究的客体逐渐脱离允许意识投射形成的模版。
当没有了对角色捏造的外力, 观众更难对客体投射意识,只得作为银幕背后的观察者,思考者,而非幻想者。
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电影描写人物的最佳方式。
观众不再去融入角色的处境,仅是在现实的顿悟中身怀感激的面对一场人与人的巧遇。
这种类纪录片的形式早已忽视了摄影机暗箱的存在,从而追求了早期戏剧思想上史诗剧场(Epic Theatre)的艺术形式。
“斯坦通对摄像机根本就不感兴趣,他知道它在那,但他做这行太久了早就把它遗忘了。
”导演在华盛顿时报的采访中如是说。
暗箱的存在不仅被斯坦通无视,也被影片的表达内容所屏蔽了。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打过一个比喻,摄影师在为自己拍照的时候,自己从镜头前的主体变为了照片中的客体,这种自身的转变如同经历死亡,成像的瞬间自己仿佛变身为了幽灵,而无论摄影师如何用手势指导“我”的身姿,那装腔作势的样子就像在自己的身上涂防腐剂一样滑稽。
当然,像斯坦通这样的末年职业演员早已习惯被成像到胶片上的过程了,也更习惯自己的“幽灵”被公众拿来观赏批判。
我只在想,在影片的制作中,暗箱的作用就如同为“幽灵”涂防腐剂一样讽刺。
哪有人会去指导九十岁的斯坦通如何在镜头前表演斯坦通自己?
在与戏剧的平行对比中,暗箱作用的消失把这部影片推向一种无虚构现实的空间中,把怀疑的悬念扼杀在了现实主义与舞台的无缝隙之中,使影片的艺术形式走近了与史诗剧场的距离。
加上之前提到的,影片将观众放在纯观察而非代入的角度,其产生的疏离感也正是其思想的本质内容。
影片毫不晦涩的用美国历史为故事镀了一层老派的韧性,内在探讨的实质却是自由等量齐观的价值。
片中客串的大卫林奇延续了自己荒诞的风格,在独白中讲述了一个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宠物乌龟罗斯福总统的“越狱”故事 。
在这种看似荒谬好笑的命名及事件下,隐藏着一幅40年代初寻求自由的美国风情画。
作为一个仍在经济恢复中的多元化民族,美国人民在德意日对内外种族,太平洋军事的压力下,一反一战时期对于民主安全的中立言论,打出了为了人性自由而参战的口号。
影片以二战元素为时空跳板,从一个追求自由的国家到曾经为之而战的老兵,最终抵达的是人心。
这股在生命的重量下跳动的精神才是真正支撑影片的龙骨。
个体自由观念承载着具有历史性的集体经验, 在电影的放大镜下被解剖分解。
而让一个在电视采访都叼着烟的老爷子来通过吸烟打破酒吧传统,诠释自由与灵魂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纽约时报对其关于无灵魂的演讲也是赞不绝口,考虑到这是一个出自一辈子都在演着拥有鲜活灵魂人物的演员之口。
自由是一个大多数电影都尝试过探讨的主题,因为它意旨许多感情产生的前提。
此处的自由并不指肉体的自由,也非人性的自由,而是一种被给予的诠释自我的自由,一种后出现的选择性自由。
将这两种自由的冲突拍的最好的当属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系列,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被军队压榨的极端框架下,对人道主义的坚持赋予了角色选择自己的机会。
不同于传统自由广泛的指代,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具有自我的唯一性。
在尼采看来,后者自由的结构是在人性道德的价值理想维度内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
的确,这种自由藏匿在人性的内容里,而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集中的去钻研人性维度中一面切片的时候,自由那种点燃了灵魂似的香气终井喷出来,溅在银幕的机构上,穿浸于集体意识形态的熔炉里,使闻者窃取生机,兴奋的发抖。
如同一开始所说的,是斯坦通演员的特性给了以上讨论所有的可能,而导演的电影美学只能遗憾的作为容器为其装饰保养。
这种分析方式的确一定程度站在了电影内容之外。
可是在这样一段极具记录性的影像面前,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谨慎选择就是对电影人文记录形式的完善。
其大胆的撕裂了时空,匿名的勾画了一片安静真实的沙漠。
在上面,结尾斯坦通与罗斯福怀着对自由的信仰,迈着随性的步伐,姿态恐怕只能用优雅来形容。
原作者 刘正一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微信号
只见长者,未见智慧
我老婆超级喜欢,我都忘了剧情讲的啥
也许这就是我的老年生活吧,想想也挺满足的。
电影照见的人生,人戏合一。死亡虽然令人恐惧,然而生命本就虚无,最终藉由一只龟的出走达成圆满。
坚持看了30分钟,弃!
跑向终点的时刻总是值得尊敬
如果你害怕,你应该去西藏开始你的精神之旅,在床头放一本《西藏生死书》。
填字游戏的生词今天要查好,电视竞猜的谜底留不到明天。生命的衰老从没预兆,晕倒的原因无从知晓。你是仙人掌,宁愿在荒漠独立;他是陆上龟,早已把后路蓄谋。俘虏把美军当死神,纷纷跳崖。当真正死神来临,我也真会害怕。少时还是掌控生命的知更鸟,而今却是被死亡捕食的蟋蟀。等待死神是幸还是不幸?
2.5
我能活这么老么?我能这么幸运么?
喜欢,十二宫里的最大嫌疑犯竟然还是一位这么好的导演
再见,travis。九十岁的沙漠之歌,没有起伏,是他最后一次的露面。
好
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在嘲笑自己的命运
对命运不满的寂寞老人,在绝望之中重焕新生,以微笑面对虚无。
平衡一下
30岁生日,看了这部电影。一年比一年更老,依旧很多疑问,依旧很多烦恼,唯一不同是我不再那么迫切想解决它们。巨大的仙人掌下抽支烟,生命就是虚无之中横渡的船,该去哪总会去到哪。人与仙人掌没什么两样。最终一切都变成ungatz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呢?我啊一笑置之。
我们一出生都走向了同一个终点,死亡。乌龟有两百年寿命,所以他们慢悠悠的享受生活。人类呢,惧怕死亡,所以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最后一句对话:到了最后,你我香烟都会消失,一切都变的虚无。那我们要怎么办?会心一笑之。
勉强两分。哈利·戴恩·斯坦通遗作,没活到本片公映。大卫·林奇支持老搭档,在本片出演了一个配角。本片主干是老哈利一场接一场的茶话会,仅在小镇酒吧、饭店和家里来回切换,摄影非常差,全片基本是切到胸口和切到大腿的近景,谁说话就看谁,呆板透了。主题是由91岁的哈利代言的生死观,令人想起小津最后两部作品,但本片在中段的剧情上设计的很随意,那些茶话会的议题零碎且欠缺缀连(除了林奇一直在寻找乌龟),导演预设了一个立场并用乌龟和巨大仙人掌的影像来包裹这个概念,但主题的提炼几乎不依赖主角,这就很糟糕了——你编了一个故事来陈述某认知,可故事主线竟然不为主题服务?虽然我也承认,这个被设定为似乎超脱病、死之外的主角来陈述灵魂虚幻、死之无意义可能给有信仰的观众提供一些解脱。人生短暂啊,不比二百岁的龟和仙人掌
l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