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Als Hitler das rosa Kaninchen stahl,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元首偷了粉兔子,希特拉偷走我的粉红兔(港),被偷走的童年(台),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主演: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马里纳斯·霍曼,卡拉·朱里,奥利弗·马苏奇,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乌苏拉·温纳,安妮·贝南特,安德烈·谢曼斯基,安妮·薛弗,拉斐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瑞士,意大利语言:德语,瑞士德语,法语,英语年份:2019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剧照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2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3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4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5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6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3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4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5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6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7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8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19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剧照 NO.20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剧情介绍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九岁的安娜和家人居住在柏林,1933年到来,一切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她四周,一个陌生人的画像开始挂满在大街小巷,懵懂的安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久之后,她和她的家人踏上了一场逃亡之路,安娜在旅途中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而她也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兔子早已被落在了柏林的家中,逐渐被黑暗所包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如何破获自己的谋杀案丹尼洛国王女杀手们第二季呵护脑内中毒大作战今夕何夕第零军团断林镇谜案第八季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五季温暖的日子自君别去第二季军火厂龙牌之谜我离家了,但……强殖装甲凯普闯情关侠女修仙传白色女孩电台之星将夜绅士联盟第二季当狗爱上猫愿你在此海军陆战队员2保龄争雄千日的约定兵团岁月学校奇谈:八年机械杀娃秘域灵电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长篇影评

 1 ) 永远追求快乐!永远不屈服于命运!

20221219金逸影城观影之《谁偷了我的粉红兔》《谁偷了我的粉红兔》是我今年到电影院看的第96部电影,也是我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看的第576部电影。

我看了一分钟预告片就认为这绝对是一部适合我的好电影。

就好像我看了一眼就知道谁是我喜欢的女生。

很特别的电影,女导演+女编剧+女作家+女主演。

很特别的观影,我包场了,票价40.9元。

导演在光线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来表现一家人的家庭状况,柏林时期,明亮的大房子考究的装饰画,瑞士时期,明亮的房子古香古色的村镇,巴黎时期,灰暗的墙壁,昏暗煤油灯般的亮光,交不起房租被催债时,连昏暗的灯都关了,只剩一盏蜡烛。

细节方面简直无敌!

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向怀表吹气便能实现心愿,把日历划掉就能回到故乡。

我品尝不同地方的奶酪,习得不同地方的语言。

作为难民总要学会离别,为了成为名人,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

从许愿池捡来的硬币也能换来灯泡,从口袋里硬凑的零钱也能换来蛋糕,小女孩画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却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从未被吹熄。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女主的爸爸相对来说是政治积极分子,也算是上层阶级,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妹妹一外法语写作碾压母语者,还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说自己一句英语都不会,但一点都不担心!

这是学霸的自信!

小女孩非母语作文《我的旅行》碾压全校同学获奖赚了十法郎。

好多泪点: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头等告别(瑞士)、在巴黎时母亲背着父亲带着他们去拜访德国演员家时四手联弹、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给她的怀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来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叔叔讲述了一个可怜的犹太人在柏林被狗链拴着,站都站不起来,两个月后,他自杀了。

叔叔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他也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安娜最后一次见到叔叔是在瑞士,他依旧要安娜对怀表吹气,安娜却说她已经不相信了。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这其实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爱(在柏林时富裕)、亲子关系和谐、兄妹和睦友爱、一家人都聪明。

果然是女性导演视角,好的故事都是从细节打动人。

结尾一家人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充满乐观地在船上望着英国海岸时,安娜和他哥哥说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

真的是这样,孩子/年轻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她的父母,确实属于生活中少数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者。

希特勒的狰狞面目尚未显露,欧洲各国老牌政客尚对希特勒怀揣一丝梦想,她父母却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先逃到瑞士,再去巴黎,最后去伦敦,基本算是二战中的最佳逃亡路线,也要赞一下。

有趣的是片中作家父亲还在另一部电影中扮演过希特勒!

片中迷人的瑞士风光令人沉醉。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精彩台词数不胜数!

我都记不过来了!

以下都是我边看电影边用手机记录的难忘台词:我扮小乞丐,贫穷时讨来的甜甜圈会更美味。

人生病的时候,需要很多很多的爱。

爱是世界上最佳的良药。

如果希特勒赢了大选,我们就去布拉格找爸爸。

如果希特勒输了,爸爸就回家。

再见圆桌子,再见大钢琴,再见保姆海姆比喜爱的厨房,再见我的老房子。

看来每个名人都有一个坎坷的童年希特勒没有赢得大选,但获得了多数票,我们一家还得去瑞士乡下。

你病得不轻,我们一家在那家昂贵的酒店住了三个星期,请医生也很贵。

他们烧了你的书。

被那些肮脏的家伙烧了,我认为是我的赞赏。

瑞士不敢出版你的书,怕有损中立立场。

在草地上翻跟斗后。

很确定,大家看到你的内裤了。

为什么朝安娜扔石子?

因为我们喜欢她。

这是这里的习俗。

保姆从德国打来的电话,瑞士都能收到。

20芬尼快讲完了。

瑞士文学协会组织活动,游览苏黎世湖。

1923.06.14出生,你十岁了。

我从来没想过你的十岁生日会在瑞士一艘船上度过。

瑞士赚不到钱,我们可能要去巴黎。

那我得学法语了。

你的小脑袋可聪明了。

我们要让他们看到犹太人是好人。

才标价1000马克?

我都想给希特勒写封投诉信了。

你不难过吗?

难过,但是身为难民,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是我不顺童年的一部分。

念不来他的名字,他来自埃菲尔地区,所以叫埃菲尔铁塔。

这房子(有电梯)以前谁住的?

仆人。

土豆烤糊了,这里的炉子不好控制火候。

没关系,有奶酪,法棍,葡萄酒就很幸福了。

这奶酪发霉了。

这是灰里滚过的山羊奶酪。

我们去过的地方都有古老的奶酪。

一周一篇评论,15法郎。

一个月60法郎。

哪够我们生活?

我都不会这种白痴法语。

这种学校只有身份低微的人才会去。

我们身份低微。

我们虽然穷,教育要摆第一位。

那里拉丁课都没有。

别忘了交房租,一周一次,每周五交。

丈夫在甜品店买了一份黑森林,给妻子吃。

妻子开心地吃,边吃边接吻。

我的德国国籍已被剥夺,只剩下一个身份,犹太人。

又是土豆汤?

一点肉都没有。

你每天都问一样的问题。

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怪怪的,跟小偷一样偷偷摸摸。

我们不需要施舍,尤其是那个小丑。

我们的孩子需要吃和穿,我不在乎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关灯,假装不在家。

别装了,开门!

这就是让你们这种人入境的后果!

别想过我这一关!

你们犹太人事事都要争第一是吧?

亲爱的气球🎈,往柏林飞吧。

(又搬去伦敦)再见了灰房子。

再见了胜利街豆瓣评分7.6,我给8.8分。

 2 )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剧情所处的世代很凄惨,但亚瑟一家很乐观,从德国-瑞士-法国-伦敦,从小资家庭-难民,他们选择接受,面对现实积极乐观,虽有争吵,但依旧乐观的生活在一起。

剧情跌宕起伏,印象很深的是朱利斯叔叔的死,使整部剧一层灰色;贫穷引起的争吵,看着令人心疼。

安娜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孩,懂事到令人心疼,年纪虽小,却笔哥哥成熟很多,从买铅笔、捡硬币……她很单纯,很可爱。

结局还是很不错,亚瑟的剧本卖出去了,一家人搬到了伦敦,打趣要吃伦敦的老芝士。

最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出来:安娜(名字忘记了)的成功,她真的成了名人,果然名人都拥有坎坷的童年。

(ps:谁的童年不坎坷呢?

人生正由坎坷组成)

 3 ) 欠火候

这段时间院线没有什么好电影可看 相较阿凡达选了这部 一看竟然是19年上映的 而2023年的我才在中国大陆的影院看到 噫吁嚱。

故事中的一家人很温暖 哥哥也很关心尊重妹妹的心理情感 这很难得。

其实这家人在战争中一家人在一起就比其他支离破碎的家庭幸福很多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这部影片可以说很平淡 基本都是好人善良的角色 有好几次我以为主角一家要被纳粹抓到了或者爸爸要死了的时候其实都没有 都很顺利地度过 有好多地方我都以为是伏笔 结果也没有只是很淡地一笔带过再没出现。

结尾也挺突兀 我以为主角的童年是回忆录 最后会有一个倒叙的形式 一个主角长成白发苍苍的样子 但也没有。

怎么说呢 只能说这是一个小女孩的视角 一切都比较乐观 没有时代的大悲大喜 没有太多的残忍 她的烦恼们好像就是那一箱没寄到的玩具们。

用小女孩的视角来解释也许说得通 但是也不能否认这部剧叙事的平实 欠点火候 没有高潮 看完只觉得就这?

有口气升到喉口却没能畅快吐出来一般。

 4 )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温暖定档12月16日,心中之火,保护好它!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内地定档12月16日!

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改编自英国知名作家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讲述了九岁的安娜在战争时期跟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一家人因爱相依终未离散的治愈故事。

独特儿童视角窥见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背景在二战时期,但与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明显不同之处。

影片没有单纯聚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挣扎、暗与恶的残酷,也少用扑面而来的惨烈画面来表现战争对世界的摧残,而是从女孩安娜的儿童视角切入,让纯真点亮黑暗,用回忆式写实手法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

当犹太人成为纳粹必须粉碎的眼中钉时,安娜和哥哥以及父母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有生离,有死别,有心灰意冷,有黯然神伤,但更多的是全家共同奔赴未知下一程的力量、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最大程度保住对生活之热情的决心、是每一个人都把彼此紧紧放在心里的爱。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奥斯卡导演遇见经典之作用爱拨开漫漫硝烟《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是卡洛琳·林克,她曾凭借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曾同时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编”“导”才能俱佳的她,在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中也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而且还多了一位得力搭档——朱迪斯·克尔。

影片根据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品改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000 万册。

2012年,89岁的她还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英国皇室授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以这样的创作班底为基础,影片在“童真与严肃”的尺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

希特勒在排除异己,他们在长夜中寻找光明。

尽管兵荒马乱,但影片还是在这段跌跌撞撞的背井离乡路上,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等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的最新力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金鸡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的外国女主角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共同出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将于2022年12月16日在全国正式上映。

 5 )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6 )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影评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7 ) When we were young

感觉是一部纪录片的上半部分,有些时候不需要苦涩的脸也能传达出苦难的重量,苦难在每一个破旧的房屋角落,在时时熄灭的灯泡里,在煎糊的土豆块里,在赤脚的泥巴路上。

但是这些画面里,有一个聪明生动的姑娘,怀抱火苗的热量,还有她爱斗嘴的哥哥,温柔聪慧的母亲和睿智的父亲。

这些不会让苦难褪色,而是让苦难更像心上的烙印。

不过这部让我想起一些我早就忘记的回忆,在我上小学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穿制服的人造访我们家,拦住我妈和我,带去办公室问话。

我们需要经常搬家,不能买好玩的东西。

我的儿童自行车,他们来我家的时候需要假装是隔壁邻居的。

晚上如果想看电视,需要去邻居家看,但是我不喜欢和陌生人待在一起,他们虽然很热情,我还是经常看一眼就回来了。

喜欢画东西但是没有书桌。

上小学以后不用再搬家,但是有好几次会半夜惊醒,以为有坏人来抓我们。

可能这些事情如果非要经历,还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经历比较好,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反而能懵懂地挺过去。

 8 ) 小孩子与大屠杀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大力

 9 ) 有爸妈在的地方就是家

从德国到瑞士,从瑞士再到法国巴黎,小姑娘跟随着爸爸妈妈不断的漂泊琉璃,在最后还是要跟随着爸爸妈妈去英国。

但是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都是家。

犹太人学神的优秀特质深深的碾压了我,那种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让人敬佩。

孩子们在颠沛流离中也不断的成长。

从一开始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

再到最后的,不管什么陌生的环境都一样抱有开朗的性格。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10 ) 犹太人儿童眼中的大逃亡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朱迪斯·克尔的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希特勒刚刚夺取政权时犹太人逃亡的生活。

影片中小女孩安娜·库珀的父亲是个德国著名的剧评家、而母亲则是音乐家。

她和父母哥哥先后来到瑞士、巴黎随后又来到英国。

每到一个国家,他们都必须重新学习语言,但是没关系。

他们最终还是能够取得功课第一的好成绩,这大概是作为逃亡的犹太人唯一被恩赐的天赋。

影片虽然是二战背景,话题沉重,但紧紧围绕安娜的世界,温馨又简单。

其中,哥哥在瑞士遇到德国的纳粹分子(非犹太人),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真的很庆幸他们一家在希特勒一上台就逃出了德国🇩🇪。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逃出来,他们将面临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

影片最后交代、作者朱迪斯·克尔和哥哥爸爸妈妈一直定居在英国,她修读了艺术,成为一个儿童故事插画家,而哥哥修读法律、作为一个外国人去了最高法工作。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短评

“困难”的童年真的让他们成了“名人”影片这样的叙述真是温柔又有力量从一个执着粉兔子 追问着何时回家的孩子 变成了期待新生活的女孩在这种生活状态下 一家人仍在坚持学习 坚持发声 坚持热爱母亲与友人钢琴家合奏时 那种扼杀不了的艺术灵魂是离家之人心里的光亮像教父说的那样 心中留有美好 黑暗中便足以点燃希望晚年 小女孩也最终拥有了她渴望已久的家

4分钟前
  • 光咻咻xiu
  • 还行

小姑娘演得真不错

5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犹太与德国那些事,充满童真的儿童视角。没有战乱和大人纷争的笔墨刻画,算同类型题材中的一股清流,感叹于犹太人的聪慧。

9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依然是包场,全片几乎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充满童真的视角和美丽的风景呈现,这种表现形式让我联想到了那部讲述纳粹集中营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只是,这部电影没有那么残酷,老女佣的戏份不很多,但她的每次出场基本都是泪点。

10分钟前
  • About Time
  • 力荐

3.5 前面很好,节奏稳定跃动轻盈,可惜整体都过于保持一致,没有起承转合,看半小时和看两小时区别不大

15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推荐

加沙无辜惨死的儿童,谁为他们发声

19分钟前
  • 豆友183207874
  • 很差

不是我的菜

23分钟前
  • River
  • 很差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28分钟前
  • 懒羊羊
  • 推荐

改编自真人自传,挺生动。瑞士山区美景,儿童视角都值得夸奖。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我们都是潜在的偷兔子和被偷的人,愿世界和平!

36分钟前
  • 还行

影片改編自兒童繪本,立基於1933年納粹黨柏林焚書事件前後的歷史背景,勝於為種族滅絕政策提供了一套背面的歷史敘事視角和兒童視角。顯然,戲劇評論家Alfred Kerr一家已是德國猶太家庭中的佼佼者和幸運兒,他們1933—36年從柏林到瑞士山區、再到巴黎和英國的流亡經歷,也可稱深得“run學”精髓,離開德、法兩國都是抓住了幾乎是最後的時間窗口。他們在逃亡路途中所經歷的窘迫和擠逼,實際上是對未能順利逃亡的絕大多數猶太人更悲慘命運的預示。兄妹倆被迫連換三門語種的情節,以及母親帶著孩子到清高父親的論敵家中討物資和彈鋼琴一段還不錯,影片中家庭裡的兩名女性角色總比男性角色堅韌、注重實利、有決斷和魄力,雖說“以柔克剛”似乎也是對於女性的一種刻板刻畫。2023年1月9日17:10於飛揚樂峰1號廳,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全國專線公映影片。

41分钟前
  • Bork
  • 推荐

个人认为,这部比起同题材的JOJO要好很多,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明星加持的表演都是非常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德语环境下变得更加真实,尤其是还是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在很多的转折上不缺乏逻辑,拍得挺不错的。

46分钟前
  • 淡定的企鹅菌
  • 较差

平平无奇德国犹太文化贵族流亡记

49分钟前
  • 有个基友叫李猫
  • 较差

流亡角度的二战片,小女孩的一段旅程和三段别离。由奢入俭捉襟见肘但并没有多少颠沛流离的困窘,大概是因为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可塑的吧。

52分钟前
  • 管⁢⁢理⁢员
  • 还行

更多是家庭变迁背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有个有爱的父母比什么物质都重要啊,很温暖的电影。

54分钟前
  • 非人类shang
  • 推荐

好在哪?就因为有阿尔卑斯山和塞纳河么?

59分钟前
  • 5 of Clubs
  • 较差

幸存者的苦难。(跟集中营比,都是幸福)对照背景,2020、2021、2022,三年疫情。

60分钟前
  • 炳叔
  • 还行

观影全程都在担心要死人,最后一家人整整齐齐去了英国让人长舒一口气。

1小时前
  • 饱肚师叔
  • 推荐

抱着过高的期待去看了,但留下的印象只是“两个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好强啊,怎么每次都能来到一个新的国度重新开始啊”。中产阶级的高贵落魄故事。(对不起🧎‍♀️)

1小时前
  • 安静
  • 还行

这一家子搬家的真及时。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