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雾花园》的故事并不复杂,当年的东南亚也是被日本人蹂躏的地方。
在日本战败前夕,李心洁幸运的从战俘(慰安)营逃出来。
然后,好像成了有点“地位”的人。
由于她亲眼见证了日本人的残酷和疯狂,更加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妹妹的惨痛遭遇,心底里对日本人是厌恶的。
然而,当年在战俘营,支持她妹妹活下去的,就是梦想中的花园。
为了完成妹妹的心愿,李心洁不得不面对一个日本人。
这个日本人,是个园艺大师,好像还是国宝级的人物。
但是,这位大师对国家数次召回的“命令”置之不理,一心一意的忙活手头的“夕雾花园”。
李心洁的到来,大师并没有给太多的好脸色,反而成功捕获免费劳动力一枚。
李心洁的阴影面积估计得好好算一算。
国仇家恨+民族仇恨,够这位大师喝一壶。
于此同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时的日本人搜刮了很多的宝藏,战败后还没来得及带走,就淹没在这无边的大山里头。
这段插曲很有意思,但似乎又不适合说太多。
在“日夜劳作”下,李心洁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大师的“个人魅力”所倾倒,反正国仇家恨就愉快的放到了一边,和大师欢快的滚了个床单。
刺青从痛苦到愉悦,只差一个“爱情”的距离。
时隔多年,李心洁已经“位高权重”。
当年的爱情,好像也消失在“夕雾”之间。
没想到旧事重提,当年的大师,有“间谍”的嫌疑。
李心洁不得不重回“夕雾花园”,去揭开那尘封的往事。
那段往事里,有历史的痕迹,更有她被埋葬的爱情。
故事的结局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文化差异相隔,唯一能“同仇敌忾”的只有“共同的敌人”。
不过,当地的景色真的非常漂亮,如果有机会,在“夕雾花园”听一场雨,应该是相当的惬意的。
之前看电影梗概说是战后受害者以日式庭院来治愈的情节,总是怀疑这是个什么阳春白雪不接地气奔着拿奖去的文艺片,所以一直跳过这部没看。
今天看完之后呆坐了很久。
抛开电影里时不时让我想吐槽的一些关于庭院文化历史溯源问题,总觉得电影里是在以枯山水的波纹来隐喻一切发生的已发生,且印记永恒。
但花园里的每样元素都有自己的时间,不变的也会慢慢被多变的改变风貌。
整部电影的地域和时代背景让无数的文化审美元素被安置在一个框架下,就好像庭院设计,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浮空且炫目的感觉,就好像在梦境中总是不能完全睁开眼睛看清楚,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里面的不同故事线,不同的人物,都如同庭院元素一般,在自己的时间里各自精彩。
在一起却绘制成了一幅南洋背景的浮世绘。
关于感情,有几个点真的太戳中我了。
一是纹身的时候妹妹擦去李心洁的眼泪,后面阿部宽也说,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痛苦的时候,只有肉体上的疼痛才能带来解脱感和赎罪感,“only pain feels right”。
再来就是关于借时间这个概念。
我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我简直是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但是他总是跟我说慢慢来,慢慢来。
以后的时间还长,我们还什么事情都没一起经历过呢。
曾经我以为我懂了。
电影里李心洁和张艾嘉两次与阿部宽对望,我忽然感觉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一点。
对于某一种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五分的好电影。
我知道我们的爱注定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从你那里借来时间,埋藏在这花园之中,让我们的爱在时间中得以延伸。
这座花园由许多时钟组成,有些快,有些慢,当你回到花园的那一刻,借来的时间将会偿还给你,你会感受到我对你的爱从未停止。
感谢阿部宽出演本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本色演出,剧中人的心路历程也是他本人的心路历程。
庆幸这个世界有你这样善良的灵魂存在。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馬來西亞經歷了二次大戰的洗禮迎來的是共產政權和殖民統治的對抗女主的妹妹在日軍離去的那天被燒死與花園主人的相遇,然後一起建造這花園完成女主妹妹的願望他們相知相愛,卻又失之交臂,繾綣半生卻由背上的那幅刺青道出真相。
120分鐘,把你我都帶進了充滿回憶又感人的過去。
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日本侵略战争苦难史的记忆,伏笔得当,后劲十足。
也真不愧拿了金马最佳造型设计奖,意境美得如梦似幻,又听闻片中连服饰布料都与那个年代流行款式丝毫不差,便不得不佩服其精细程度。
(阿部宽书桌上貌似还摆着一本《茶经》)最初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演员阵容,李心洁、张艾嘉、阿部宽,哪个都好吸睛啊!
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演得好。
李心洁和杨雁雁的角逐让人有种死亡般的纠结……阿部宽角色台词设计得着实巧妙。
我初听和李心洁反应一样,以为是装腔作势的土味情话,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解迷后才明晰其深意。
云林,don't forget it. 花园里的一切都有时间,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So , you need time. 那么这部影片的探讨焦点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们该如何面对苦难。
战争从来没有输赢可言,一方的苦难是所有参与者的“对倒”。
分别归属侵略方和被侵略方的有朋和云林都徘徊在爱情(宽恕)与家国(仇恨)之间。
云林重返花园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失踪的中村有朋。
她说,“我也不清楚我和有朋之间到底是怎么结束的”,她的“重返现场”,一方面是在追寻自己戛然而止不知所踪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求证自己的爱情是否合乎正义。
云林一直怀疑有朋的不告而别是弃她回国,那么这便暗示了有朋的非正义性,而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云林竟然爱上了归属施暴者那一方的有朋,这便令她产生了背叛国家、背叛妹妹的罪恶感,但殊不知真正的“背叛者”是中村有朋。
有朋这个角色的本质类似《南京!
南京!
》里的角川,他最终选择“背叛”国家来完成自我爱情的升华与自我内心的忏悔救赎。
而于云林来说, “不要忘记”和“宽恕”并行不悖,对信件态度的细节刻画最能直观地显现出她与世界的和解,另一处则是在她确认自己的爱情合乎正义后,欣然地决定了争取法官席位。
有朋说,个体能选择的,是自我如何看待外景。
人生也需要借个景啊!
花园的雾散去,有朋走了,年迈的云林吻了吻岁月,世间依然阳光普照。
导演林书宇采用三段时空平行交叉叙事的结构模式,一是中年时期的法官张云林因其被指控与日本前皇家园艺师中村有朋(疑似日本间谍)有染,使其期盼已久的联邦法院任命被搁浅,张云林因此重返夕雾花园寻求证实;二是1941年日本武力入侵英属马来西亚,青年时期的张云林与妹妹被关入劳改营,1945年日本投降前,将劳改营的人逼入矿井活埋,云林因被日军遗忘逃过一劫;三是成年时期的张云林曾在战犯法庭工作,会见过最高军阶战俘小林守,通过帮忙转交信件来获取自己妹妹当年被埋的营地位置——金百合,可惜未能如愿。
于是前往夕雾花园寻访中村有朋,希望拜师学艺,建造一个妹妹身前喜欢的日式花园,来祭奠妹妹。
其中导演穿插了日军惨绝人寰的恶行(诱骗和强迫马来妇女到慰安所强奸施暴等),并揭露马共虚伪的爱国主义的丑陋嘴脸,升华了电影的主题思考深度,结尾的反转在精彩绝伦的同时,充满了哀感顽艳的色彩,有朋背叛了国家,抛弃了找寻日本战败后掩藏黄金(金百合)所在地的任务,将金百合位置地图用纹身加以时间来借景的方式告诉了云林,且用金百合解救了修道院的修女,无论是其至死靡它的爱情,还是高山仰止的人道主义精神,都着实感人肺腑!!!
有朋清楚云林藏怒宿怨已久,即使是他俩之间的爱都不足以消释,她需要时间疗伤,所以有朋借景于时间,让多年后重返故地的云林,能够在拥有足够的人生历练与宽广胸怀的同时,放下仇恨,去拥抱那份藏在背上的澄澈之爱!!!
影片末尾,云林将原本扔弃的小林守的信件,委托给Frederick寄出,表示了她跨越国界与历史的伤痕,放下了芥蒂,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ps:张艾嘉、李心洁、阿部宽三人演技可谓炉火纯青、驾轻就熟,令人叹服!!!
)
今天要推荐的影片,由著名导演林书宇执导,两位金马奖影后李心洁、张艾嘉以及日本影帝阿部宽主演。
这部国际合拍片的阵容强大,在去年的金马奖上,更是横扫了9项大奖提名,令人期待。
《夕雾花园》
剧作改编自马来西亚作家陈团英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还曾入围了国际文学大奖“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
故事从女性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文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大部分二战电影都是跟西方战场的激烈对抗相关,东方战场则更多是描绘中韩两国慰安妇幸存者的经历,以及她们这些年来追寻正义之路,很少人会提及同样被日本侵占的马来西亚。
然而,电影虽然在讲述马来西亚上世纪的的悲剧,但真正关于战争的场景并不多,反而建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温柔、恬静中带着感动与唏嘘。
二战中,一对马来西亚姐妹被困在“金百合”俘虏营中,姐姐张云林(李心洁 饰)和妹妹张云红(林宣妤 饰)靠着想象心中的日式花园,熬过惨痛的日与夜。
虽然她们憎恨日本人,但心中却无比向往日式花园的宁静、质朴与美好。
就在日军投降当天,姐妹俩想要趁机逃脱,姐姐云林逃离了,但妹妹云红却留在了战俘营里,被活活烧死,这件事令云林一直十分自责。
在二战结束后,云林协助日军审判工作。
她自己私底下不断与即将接受死刑的日军谈判,想要知道当初关押她们姐妹俩的“金百合”战俘营的具体位置,希望把妹妹云红“带回家”。
但没有一个日军知道战俘营的实际位置,云林继而想到,可以给逝去的妹妹打造一座她最爱的日式庭院,以弥补过去的遗憾。
于是,云林拜访神秘的日本宫廷园艺师中村有朋(阿部宽 饰),请对方一同建造花园,可有朋起初拒绝了。
但后来有朋突然回心转意,邀约云林到他正在打造的“夕雾花园“工作,直言等到花园完成后,云林也就会懂得如何打造妹妹心中的那座日式庭院了。
在共同建造花园的过程中,云林和有朋之间逐渐产生了爱恋之情。
日军的种种暴行,云林是亲身感受过的,也永远铭刻在心中,但她却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一个日本人,而且对方的身份很神秘,令这段感情注定充满矛盾。
这样的情感关系充满张力,如何令他们自然地堕入爱河是观众是否能投入剧情的关键。
导演在前期刻画云林的性格上非常成功,让观众深知,云林不是柔弱天真的小女孩,她坚韧、有主见,也清楚自己的情感。
所以当她主动靠近有朋时,一切来得很自然,她一边接受有朋,一边痛恨自己爱上日本人,复杂的情绪令观众也感受得到戏剧的冲突。
这段感情之所以特别感人,是因为情爱与家仇国恨无法同日而语。
即使云林冲破了心理枷锁,承认自己对有朋的爱,她仍然痛恨日本人,加上妹妹的悲惨遭遇,让她的这份爱充满罪恶感。
有朋的身份令他不能同时忠于国家与自己深爱的人,他最后选择消失变成了必然。
如果《夕雾花园》只有以上这条爱情线,它仍会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但未必令人难忘,毕竟经典的爱情电影数不胜数。
《夕雾花园》更好看的地方在于,除了爱情外,它也谈园艺,再透过园艺看生活的艺术和哲学。
有朋的生活离不开园艺,连日常聊天也是三句不离本行。
他第一个提到的园艺理论是“借景”——借助外界景色完满花园的景色。
外在世界不变,变的只是你怎样去看待它,而这个理论也成了有朋最后留下的谜底。
《夕雾花园》另一个理论是要多学习一门艺术,扩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它去掌握第一门艺术的精要。
有朋除了精通园艺,也精于刺青,在片中他给云林做了刺青。
刺青的痛给了云林希望,仿佛这种痛能带走她心里一部分的愧疚与悲伤。
而有朋则透过刺青,给云林留下了最深的爱。
直到多年后,云林才明白背后刺青真正的含义,也令这份感情唯美得动人。
《夕雾花园》格局宽广,抽丝剥茧解开多年谜题,片中每一幕都绝美无比,云林与妹妹云红隔着竹栏聊天,谈着战争结束后的未来,突然日军闯入,镜头拉远我们才惊骇地发现这是一间俘虏营。
一首萧邦献给心上人的钢琴协奏曲贯穿全片,电影里有人因萧邦结缘,而真实世界的萧邦与爱人却因现实问题无法结合,隐喻了云林与中村的爱情结局。
二战中的爱情,本来是一个可以挥洒激烈情绪的题材,电影却点到为止,留给观众无尽想象,层层堆迭就足够令人潸然泪下,这是导演林书宇的功力。
但有一个演员,必须一提,那就是张艾嘉。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的是中年云林,戏份并不多,与饰演青年云林的李心洁始终没有同场,但从她俩身上,观众能感受到“时间”带给人的改变。
而且中年云林才是电影的点睛人物,整个故事便是从中年云林开始叙说的。
由她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追寻那段情感的真相。
当结尾真相揭晓时,张艾嘉抱着故人又哭又笑,那一幕道尽了多年来的辛酸。
她终于能放下疑问,明白自己是被爱的,甚至是被爱得更多的一方。
在这种领悟中带着悔恨与难过,又夹杂着喜悦,才让她仍不住笑着落泪。
张艾嘉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演绎得太精彩,若不是她想要留给后辈机会,决定不报名参加去年的金马奖,相信她入围与得奖的几率都相当高。
很多人说爱并非一生一世,也许怨恨和伤痛亦然。
人生的“借景”,就是学懂爱与恨。
当然,这过程就如同造园一样,都需要时间漫长的洗礼。
《夕雾花园》影评 2019年快过去了,《夕雾花园》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本年度最佳影片了。
很难从客观上评论电影哪部分出彩,因为几乎所有的构成元素,都是我所偏爱的。
先不说由战后创伤引起的负罪感讨论,典型的东亚式含蓄情感表达,不以战争为噱头的角度,不矫揉造作的剧本,明晰合理却不着炫技痕迹的平行叙事,也不说将影片承托起的美得令人窒息的日式园林,揉碎于血肉间,给予颜色以生命的刺青,仅说点睛之笔的肖邦第一号协奏曲,类似向《这个杀手不太冷》致敬的在古典乐中进行战争杀戮,已经很令人着迷。
豆瓣介绍里,将其落脚于一个揪心的爱情故事,未免过于仓促简单。
在我看来,越过爱情之后,可以落在李心洁和阿部宽的自我救赎上,爱情不过是恰好发生了,而且在那种灵魂承受巨大考验的时刻里,爱情也仿佛能趁虚而入。
姐姐李心洁,与同胞妹妹同处一营,白日目睹日军对妹妹的暴行,夜晚听妹妹对日本园艺的设想。
人生的苦难与崇高的艺术理想,像两种浓烈绵绸的红与蓝,当空相向泼出,两者不相溶,却紧紧相依。
最终,姐姐得以逃离,妹妹却命丧矿井之下,这使得李心洁一直活在对妹妹深深的内疚中,这种罪恶感如鬼魂般日日夜夜纠缠着李心洁,直到,她遇见日本皇家园艺师阿部宽。
虽然影片将阿部宽是否为日本间谍设置为了悬念,答案为否也过于明显,但影片但处理还是很值得玩味。
一方面阿部宽用黄金赎买俘虏,另一方面,又强调日本人对国家的忠诚,再加上角色本身对园艺及刺青、折纸、浮世绘等艺术的执着,使得角色的复杂性陡然增加。
李心洁向阿部宽学习园艺,用来建造出妹妹脑中的花园,以实现自我救赎;同时,阿部宽也在教授的同时,也完成自己深陷于国家战争罪恶下的自我救赎。
我觉得故事的发展一切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毕竟,我个人真的很讨厌用力过猛的表达。
豆瓣有短评说,影片有些关键点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这使我想起了《他们已不再变老》。
将故事讲述给观众,而不是将结论投喂给观众。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所说的缺失是不是所谓的主题升华,这或许是受到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宣传的惯性后遗吧。
至于为什么影片里面没有马来西亚人,我这个史盲看了一下百度。
由于马来西亚本来就是英国殖民地,对于日军入侵,马来西亚人并没有太大反抗,甚至将其视为赶走英国统治者的恩人,但相反,马来西亚华人却对日军进行了持续的抵抗。
所以,将华人作为主角,也在理。
影片里马共刺杀了英国高级专员是与历史相符的。
虽然我真的不太清楚其中历史意义,但有意者可以借着部电影窥探马来西亚被殖民的历史。
对于阿部宽离去时李心洁为什么没有追上去,反而只是在屋子里将阿部宽挂在门帘上的千纸鹤扯下,我还是没能理解。
虽然现场见到了林书宇导演,以及李心洁,但囿于时间,没能有机会举手提问。
当然,没见到阿部宽也是一大遗憾。
等待资源出来二刷吧。
另外让我存在疑惑的是,明明李心洁讲的是粤语,但为什么角色名字“云林”的发音却是国语。
我对马来西亚的多语言文化有一定的亲身体验,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这个影评其实真的很尴尬。
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不到电影,或者要过一阵才能拿到资源。
想看的,也不想提前在我这里被剧透。
但我还是很真诚地推荐大家去看《夕雾花园》这部电影。
说多一点,这次是趁着香港亚洲电影节在香港看的,一个月多前就买了票,一开始还有些担心大环境,但碰巧局势发生变化,周末异常宁静。
而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我在众多参展片名中一眼相中,所以也是一种缘分
这部片子里流露的人生智慧远比电影本身更为动人。
导演说:这部电影有一个责任感,我希望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让观众进去这样一个他们可能会有些抵触,有点害怕要进入到的沉重的历史。
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这个微妙的平衡一直在去抓。
云林和妹妹年少时去日本旅行见到了日式庭院,后来回到马来西亚战争发生了,云林被日军掳去切断一根手指做苦役,而妹妹被迫成为了慰安妇。
最后云林逃了出来,而妹妹则葬身在了营地。
带着这份苦痛和对妹妹的歉疚,她决定将妹妹向往已久的花园亲手打造出来,以纪念妹妹。
思量再三她去找了日本御用园林师中村有朋。
两个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有朋教给云林「借景」的智慧。
「借景」源自日式庭园,而庭园设计最初源自中国寺庙,僧侣借由布置花园来象征往生后的乐土,同时为自己打造一个禅修的住所。
而「借景」是指在一个视觉范围内,借由远方的山,眼前的树,天上的云与雾,呼应人工打造的花园,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自然框景。
有朋试图借由园林的艺术帮助云林从过往的痛苦中走出来。
甚至有朋知道,满身痛苦和憎恨的云林,和满是谜团的自己无法走下去,他甚至从云林那里借来时间,让云林明白自己的爱意,让他们的爱得以延伸。
云林也同样从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中借景,支撑自己走下去。
就连导演也从时间,景致,氛围,甚至读者的人生经历借景,来让这个故事平静动人。
人生处处都是「借景」,处处充满答案,关键是问出对的问题。
就像李心洁说的,外面的世界很大很乱,我们要选择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便是「借景」的艺术。
在大马山中,战后神秘留驻的男人,在热带的氤氲碧绿里造一座日式庭园,最后化为深埋隐秘的钥匙。
慰安所集中营战犯的残酷兽行,夕雾深山园艺师的无言深情,日式庭园的美,刺青的痛。
一个人与一群人一体两面,艺术无国界而文化有,夹缝里的爱,“Same reason you are with me. For you,only pain feels right”,生发是因为痛,分离亦然。
“Is your place decide what family thinks”,但她带来的噩梦往事让他看到了恶果,几层回溯终归是他种的因。
最终他选择渡她,把自己和秘密一同归于丛林。
刺青一段是真让人想起《刺青》,特别是某些雾气朦胧的气氛和 刺青 里地震的回忆很像。
一查导演是当时的副导(导演当过好多人的副导啊)。
国外特殊时期的异国人,这题材挺戳个人口味的。
如果不是残酷往事还是撕开得太浅太柔和,如果不是太过戏剧化(说来《血观音》也有这毛病。
演员真的选得很合适。
因为时局HKAFF买了票却没有在去年看到确实让人遗憾。
————总觉得云林没有经历和她妹妹一样的遭遇,也许该是个男人呢?
如果是个男人,那感情似乎更纠缠难言了。
(没有歧视异性恋的意思)
你这个电影叫夕雾花园,你倒是给我展示一下这个花园有多么美丽啊????全程都在那里搬那个石头,烦死
言情小說體,扯淡的劇情,讓人尷尬癌直犯。
影片通过个体经验来展现殖民地居民的苦楚,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情感交流与政治、战争等问题相结合,张云林的回溯之旅与她记忆中的往事再现形成两条交织辉映的线索。园艺师中村有朋将修习园艺喻为寻找平衡与宁静,这一创造性的劳作能够重建秩序和美好,将战后的心理创痛转化为积极的形态。他为张云林设计的刺青图案是金仑湖高地的地图,它遮掩了她身体的伤痕,它的完成帮助从她愧对妹妹的挣扎里跳脱出来。将记忆温情化可以舒缓现实的伤痛,人性的薄弱面仿佛也在日式庭院的映衬下显现出余味和深意。道德有暗影,人性有脆弱的部分,爱情里有撕扯心灵的疼痛,而笼罩着整部电影的怀旧情绪折射出独有的艺术光芒。
拍的再唯美也无法掩饰情节上的不合理,无法理解她妹妹是怎么一边做着日军慰安妇一边还想要日式庭院的。也无法理解既见妹妹沦为慰安妇又见妹妹被日军炸死烧的尸骨无存,自己也被日军酷刑(虽然女主为何没沦为慰安妇这一不合理情节没有交待)还想要建日式庭院的,还能和日本人恋爱的。这完全不是人类。心理状态。太膈应了,还是改为2星
7 阿部宽好有熟男魅力呀~夕雾🌫️好美!刺青那一段和点灯那一段很喜欢。关于救赎与爱。阿部宽角色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蛮好的。刺青的含义也有悬疑解谜感。不够厚重,但是作者的意思应该就是这样。李心洁演的比张艾嘉好呀… 这么多年还是能看到他站在树丛里对着我温柔的微笑…引用一段“如果战争的结果没有让人意识到爱与和平的珍贵,却适得其反深化了人的仇恨与愤怒。死于战场上的那些孤独的灵魂就是被辜负。”
恍惚了,这是 2019 年的电影?看完了才意识到。
5.0/10 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并存,导演想要的太多,反而呈现出来的更少。
大可不必期待小人物書寫歷史,但是這樣過於感性的呈現筆法實在流於小氣,最後的跨時空對望真是偷懶得可以,(「美學的陷落」)。倘若是在大屏幕看,攝影美學是在線的,青翠舒服。但本質還是一種東方主義視角下的符號拼貼。
不妨用华语语系视角来切入这个文本:在表面上,电影提及了马来西亚华裔如何被作为殖民者的日本人和英国人歧视和伤害。在内里,我们却可以读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马华与日本人、英国人达成了深层次的谅解和爱,使自己成长为当地的(后)殖民政治精英(影片开头和结尾提及的大法官)。在这里,作为主人公的、被损害的女性仅是一个空洞修辞,是政治正确的屏障、殖民关系的遮羞布。作为一部港台背景的电影,这进一步构成对华语语系叙述本身的扰乱
主题是讲慰安妇的题材,讲对她们造成的伤害是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无法磨灭的。但是从个人角度上女配对日式庭院的喜爱让整个故事的走向变得有些奇怪。对战争和慰安妇的描述变成电影画面还是不够残酷。
马来西亚潮热氤氲气氛与日式隐忍含蓄情感内核的撞击,愈压抑愈深沉热烈。用艺术作支柱,用爱救赎,用时间疗愈,底色美好。张艾嘉的一哭,我的心也跟着哀恸。
本以为林书宇驾驭不好这种题材,但完成度大大超过预期。历史、爱情、艺术,各个层面都照顾到了,算是讲了一个丰富且动人的故事。在情感上本片很充沛,这也是林书宇最擅长的方面,不足的是影片节奏把握上还欠火候,前段太冗长导致收尾仓促,有些部分可以挖掘得更深刻。李心洁真的好漂亮啊,说她二十岁我都信!而且演技也好!
借马来西亚的壳,讲台湾自己的心事……
张艾嘉真的是在拥抱衰老;二十岁的时候很多情欲戏我其实是看不太懂的,现在觉得有些情绪能感同身受,有点害怕……
林书宇还是稳,夕雾花园被镌刻在爱人的背上,情感像是晕开的墨水一样隐忍而浓烈,除了结尾过煽而显得匠气(和热带雨大概一个问题),觉得李心洁比杨雁雁更好。
被框住的风景,苦难中短暂的深情,整体保持了厚重和沉稳。只是最后的地图梗,太掉价了。
这真的是个非常日系非常虐心的故事…虽然文化背景混杂但是仍然给人清洁无垢的感觉。对白无论英文还是粤语都念得很雅致,几乎没有跨语言的尴尬。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都很美。途中我猜编剧是日本人导演是女性结果两个都错了
一般很少从意识形态角度评判电影,因为大多数时候这都是场外因素,但这片的思想根基也太低级了,反马共、媚日、追忆殖民主义,导致最重要的一点:李心洁在经历了集中营之后,居然还能说爱上就爱上一个日本园艺师,完全说不通
3.5/5 完成度頗高,有種娓娓道來的史詩感,但總覺得故事交代頗快,有些細節還沒搞清楚就過去了,阿部寬的角色真是溫柔,原來彼此都成為彼此贖罪的方式,最後解謎的方式不錯,「借景」這個構思太有意思了,李欣潔演的很好,張艾嘉沒提名是自己放棄還是真的沒被選上啊?戲份不多但一有鏡頭就超會演的啊!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慰安妇、纹身、日本庭园、千纸鹤…沉重严肃的历史战争背景与重重因素包裹下,内核是两个异族男女爱恨交织的深沉情感。影片落点在爱而不是恨。选角很好,被导演相中的阿部宽与角色很配。李心洁的表演很有突破。苦力受虐亲热戏以及大量文戏张弛有度,确实值得提名影后。此外第一次感觉李心洁和张艾嘉外貌气质竟如此相像。结尾抓马煽情用力过度有些破坏一贯的基调。张姐的部分因此显得差一些//12月1日台北光点华山导演见面场。二刷中文字幕版,观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