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族企业第三代。
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一个专注于家族的生意。
一个专注于政治。
结识权贵。
一个认为只有提高技术,提升运营。
技术革新赢得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认为社会关系,高层人物来赢得未来。
事实证明,只有前者才能够把公司经营好。
2.最好的钢铁。
最轻,但是硬度很好,价格也很低。
这是一种产品的创新。
一旦成功。
就是会冲击整个原来的利益团体。
他们落后的工厂就是会在竞争中落败。
所以,他们群起而攻之。
国家材料学院也是反对。
如果用他的钢轨出事,客户会不答案。
如果他的钢轨成功。
那么,就是会有原来的即得利益者的攻击。
技术推动。
总是会受到原来的利益即得者的反抗。
汽车出现的时候,马车的团队攻击。
集装箱出现时候。
港口的工人反对。
微博的出现,网络的出现,传统媒体,电视就是会受到冲击。
太阳能的出现,就是会打击石油的行业。
社会要进步。
就是需要不断地创新。
产品的创新。
以及商业的创新。
3.企业家精神。
无畏的企业家精神。
经受住考验。
采用新的铁轨。
新的钢铁。
遇到公平法案,就是把自己其他的公司转出去。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速度更快。
品质更好。
这一些人。
是疯狂的人。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群人。
伤痕累累。
不断推动进行。
却是因为赚钱,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受到反对。
企业家群体。
社会精英。
他们就是阿特拉斯。
他们背负着社会的进步。
创新。
就业。
税收等等。
而他们因为赚钱。
所以就是受到鄙视。
受到打击。
公众的不满。
心在流血却还是在背负社会。
他耸耸肩。
他们离开。
留下的是表面上的平均。
但却是没有了供给,没有了就业。
社会的功能失去了功能。
4.制度。
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
一个制度的推出。
保护了即得利益者。
却是伤害了所有人的利益。
钢铁公司的老板。
原来就是有专利的保护,私有产权的保护。
他的一切动力就是赚钱。
是一个工作狂。
没有休息。
所有的时间都是用于工作。
而他最终也是没有了动力。
没有了对他的产权的保护。
他违规把钢铁卖给了煤矿。
公有制的时代。
大锅饭的时代。
一样的人。
吃不饱饭。
饿死很多的人。
田没有人去耕种。
因为是自己的。
只要收割,不要保护。
公地悲哀。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样的人。
更多的人。
都是有足够的饭吃。
中国勤劳的人民,创造了很大的财富。
激发出来了每一个人的活力。
斗志。
5.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是蜜蜂的故事。
国富论。
一个人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私利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利。
而为了公众利益。
最终却是实现不了。
根据安·兰德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改编的三部同名电影分别在2011、2012、2014年上映。
虽然普遍认为前两部比第三部要好,但依然和小说一样,毁誉各半,第三部甚至获得了第35届金酸梅“最差翻拍、节选与续集”的提名。
可凭心而论,安·兰德在美国有脱口秀明星般的知名度,代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又是本多么有争议的书,把这样个性大人物的作品改编电影就要做好被骂挨砸的准备,第三部是吃了原著太深入人心、太先入为主的亏,它绝不是侮辱观众智商的烂,只是没个性的平庸。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女三男:全国最大铁路公司管理者达格妮·塔格特,全球最大铜矿集团管理人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里尔登合金”的发明者汉克·里尔登,以及能够推动技术革命的发动机的发明家约翰·高尔特,三位男主依次成了达格妮的情人,但故事的主线却远离卧室,在宏大社会背景下展开——劫匪和乞丐一样的管理当局,把资本主义贬低为简单的自私自利和邪恶的剥削,借口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武断干预生产和分配。
精英不断消失,江湖只飘荡着“谁是约翰·高尔特?
”的传说。
第一部塔格特铁路公司因为总裁詹姆斯一意孤行的贪婪决策损失巨大,实际掌舵手詹姆斯的妹妹达格妮与钢厂老板里尔登联手,突破国家铁路联盟的封锁、国家科学院对技术成果的掠夺,用新型合金铺设铁轨,在9个月内修出“约翰·高尔特铁路”力挽狂澜。
政商勾结的社会寄生虫颁布了一系列干预、垄断各个行业的法令,许多优秀企业家神秘离去,煤炭石油钢铁消费品电力交通日益陷入匮乏和紊乱,人心越惶惶,官僚越理直气壮主张一切混乱都证明社会需要更有力的管制,达格妮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
第一部达格妮扮演者泰勒·席林后来演了《女子监狱》的女一,连续几届获了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二部达格妮与里尔登在一次旅行中发现了一台神奇的发动机,达格妮不遗余力地到处寻找发明者。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优秀企业家的消失是由一种神秘力量引导的,第二部从“谁是约翰·高尔特”开始,到达格妮开着飞机追踪出走的“阿特拉斯”们而失事坠入山谷戛然而止。
第三部达格妮驾驶飞机误入“高尔特峡谷”亚特兰蒂斯,才发现在社会上失踪的创造者们都生活于这里。
这场创造者们的罢工是由发明家约翰·高尔特所领导的,目的是要停止“转动世界的力量”,借由抽走这群带动社会成长和生产发展的“阿特拉斯”们,使奉行错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体会到当个体无法自由创造和获利时的严重后果。
最终,随着阿特拉斯们的离去美国社会分崩离析,亚特兰蒂斯内的创造者们则准备重返世界。
导致第三部平庸的原因有两个,按安·兰德的剧本“层级构建”理论,“低档次”观众可以满足于欣赏惊险悬疑和三角恋爱,不妨碍“高档次”观众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冲突。
可是第三部电影即看不到惊险悬疑,又看不到思想冲突。
一是人物太平面,随着“谁是约翰·高尔特?
”谜底揭晓,作为擎天神“阿特拉斯”们的领袖,观众期待的鲜活立体人物大戏却没来到,这和原著有直接关系,约翰·高尔特是兰德心中理想的生活准则和方式的完美体现,是兰德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兰德的初衷就不是以塑造丰满人物为目的,人物只是充当她理性利己主义观念的载体,严肃脸讲真,小说人物为某种观念的化身,会损害人物塑造,使人物变得单薄、苍白。
这样总想用理想矫正经验,而不是用现实修正理想的角色当然只能是平面的,有点像游戏里程序化的角色,包括兰德的乌托邦也有强烈的平面感,缺乏纵深阴影。
二是约翰·高尔特截获无线电波向全国做的演讲构成了兰德主义的精华,是全书的高潮所在,这篇痛斥集体主义的邪恶,论证个人主义道德观、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当性的演说兰德写了两年之久,长达50页,但当改编为电影时,由于电影画面的具象性,却决定了无法呈现足有18个TED演讲体量的思想冲突,估计编剧也难为哭了吧,可大家要看的就是好斗的知识分子安·兰德激进的精神气质、追求绝对境界的道德激情呀,你电影把这风格化标签弄不见了,不吐槽你吐槽谁,所以第三部被金酸梅提名的缘分始于安·兰德,又不止于安·兰德。
借了全套的书,结果是翻了前面的三十页就看不下去了。
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受不了读长篇了。
前面翻了几页,一大堆的人名,看到后面,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
也就这样放弃了。
在小米电视上看到有该片,直接点开了,貌似没有全的,仅有前面2部,第3部是直接网上找的看完。
先对电影做一下自我的感觉:经典但不精彩。
安兰德的小说几乎是美国家喻户晓,也算的上是和盖茨比起名的经典小说。
往往经典是最难拍的,大家的期待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一般来说都是狗尾续貂多一点。
这3部基本上就是。
先讲讲情节,真的有点乌托邦,大政府想把所有的产业都收归国有,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营公司是仅存的几家非国有的盈利企业,企业的负责人貌似是个脑袋不灵清的二代,他姐姐(就是女主角)开始了对公司的危机拯救计划。
全篇内容就是如此。
第一部,铁路公司的投资失败,在海外被收归国有,在国内也是困难重重。
女主角通过找到新的材料重新铺设新的铁路,并且和炼钢公司的老总眉来眼去的。
第二部,国内的政治势力大师扩张,将更多的企业收归国有,铁路公司也面临这被收编的风险,女主角力顶避免被收编。
与此同时,更多的提倡自由经济的精英无缘无故的消失了。
第三部,女主的飞机意外失事结果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聚集了从原来世界消失的精英们,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按照自由的方式生活着,女主很快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现实不得不让女主在一段时间后返回现实的世界,她要处理她该处理的事情。
现实世界和世外桃源的切换,让女主虽然有不适应,但也在大家的帮助下应付的得心应手。
三部全部都是在讲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还有就是讲作为一个企业家,时时刻刻都要冒险,时时刻刻都不得安宁,时时刻刻都要要危机感,时时刻刻都要处理当下的事情。
电影是看完了,也应该把书重新的读一读。
推荐指数,撑死三星吧。
达格妮:有主见,有担当,做事果断,自信和坚定,目标明确。
看到莉莉安手环的时候直接摘下项链换。
里尔登:相当完美的人,懂得合作,懂得取舍,懂得爱。
纵使外面缤纷吵杂,他都能在高处俯视般观察和处理事情。
詹姆斯:达格妮的弟弟是个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是种自卑的表现,对自己的亲姐充满了恶意,只会不时的诋毁和并不折手段的打压。
就如同东野圭吾的《恶意》,你熟悉的人和关爱的人有时是最恨你的人。
莉莉安:一个愚昧的粗人,她认为丈夫只会工作,只知道钱。
她其实才是俗人。
体会里尔登用自己十年努力研究出的新型合金制作了一个手镯的价值和浪漫,体会不到一个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爱。
整个影片中最精彩的对话“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很无助,你为什么愿意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困惑的小孩,他们非常想活下去。
”“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想法。
”“什么战斗,我不会和缴械了的人战斗?
尼玛啥子叫科幻片,还尼玛耸耸肩地球颤栗??!!!
还以为像星球大战。。
高尖端科技、外星人。。。
机器人。。
尼玛就修个烂铁路,就地球抖一斗,我抖尼玛!!
就个表演做作,一群2B,还他妈就一开始就看出来,男女猪脚有问题,看了半天就尼玛搞瞥脚婚外情的YY片!!!
如果可以打0分,老子给你打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描述了一个社会进入了类似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状态——就像那家倒闭的发动机工厂一样,整个社会都开始“均富”。
政客们利用法律或者道德上的借口来压榨社会精英,使得这些真正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政客们如打土豪分田地一般,把财产和公司分割转送给本来没有财产的人们,可惜这些人都是些懒惰无能也没有理想的人。
于是,社会就在变得失去动力最终进入萧条。
阿特拉斯即Atlas是希腊神话中受罚以双肩掮天的巨人在这里,是一个组织,组织的领袖叫做John Galt。
这个组织专门征集那些真正的牛人——财富的创造者、科技的发明者、企业的灵魂——就像主人公 Dagny Taggart以及Hank Rearden、Ellis Wyatt这些人。
带领他们“罢工“,停止被这个社会拖累和剥削(依照作者的暗示,这些做出贡献的人者能得到和所有人一样的回报,跟那些无能懒惰者一样,就是对这些有梦想并愿意努力的人的一种变相的剥削。
注意,在作者的世界里,这些精英已经是社会上鲜有的珍惜动物了。
)这些暗示集中体现在那个结婚十周年纪念晚会上 Francisco d'Anconia对Hank Rearden的那番话,大意是,当社会不断的加重担与你的肩上,你就耸耸肩,让这些不知感恩的白痴知道一下少了这些社会的精英意味着什么。
电影挺好,不是好在本身,而是这背后的隐喻。
背叛了Rearden的那个lobbyist后来做了the bureau of economic planing的头头,而这个组织怎么听都好像发改委。
这些论调有时有些逆耳,尤其是大家都在抗议贫富差距的今天,似乎那些抗议和情绪更为了当局创造了以高赋税打击私人企业主的借口。
但其实看清楚,其实咱本不仇富,我们只仇视那些不正当的被政府因认为垄断某些特权而产生的不公平的富。
真正的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智慧创造企业和财富的人们,是真正的这个社会的功臣,是他们纳了更多的税,也是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
作者: 郑旭光铅笔经济研究社 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11115104629.aspx我刚刚把这本书(《阿特拉斯耸耸肩》)看完,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我相信大家会非常喜欢的,而且今天我看到发言者主要都是在表彰兰德,我现在想说带有一些批评性质的一些想法。
总结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辉煌胜利经验,哈耶克说自由主义者也应当有自己的乌托邦构想以吸引知识分子的兴趣和投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索热情。
来说说兰德的乌托邦建构,企业家和创造者们“罢工”后所生活居住的“罢工”营地的社会建构。
兰德对一个自由经济因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变动而渐变为统制经济并且逐渐崩溃的过程描述非常的仔细,非常精彩,另外对支撑这些思想政治变化的理论基础的批判也很生动很有力量。
但是我发现通过她的乌托邦建构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能够看到她批判的理性前提可能有一些问题。
我总结一下就是唯理性主义和客观价值论、机械思维,唯英雄论、唯进步论,这个是我基本的感觉。
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你不适应它,你可以改变它,可以退出,也可以摧毁,平常人选择最多的是适应和退出。
兰德的乌托邦是不能自由退出的,作为一个旧世界的价值创造者,你一旦“觉悟”了,要从逐渐腐朽没落的大世界(一个逐渐被掠夺者把持的世界)里退出并被导引者看中了导引到这个世界以后,你不能再自由退出了,这个山谷与外部世界之间有一道高技术的屏障。
你在这个山里挣的钱不能在外面的大世界里花,这个山谷里面禁止用“给”字,你不能把你的东西馈赠别人,一定要交换,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强迫症的洁癖,也可能跟兰德在苏联20年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她也许在以一种绝对反对另一种绝对,麻烦的是二者采取的都是“禁止”的方式,尽管后者有契约的外表。
书中描写的大世界没有很长时间就崩溃了,实际上从一个不完全的统制经济被政治强力改造为计划经济直到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崩溃,前苏联用了70年时间,在这个山谷里,如果外面的世界没有很快的崩溃,这个山谷里如果有人改变了主意怎么办?
兰德的乌托邦被一个技术的屏障完全盖住,你没有经过许可你是出不去的。
说到“罢工”,这里有一个纠察队的概念,所有的罢工都会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物资准备,一个是纠察准备。
物资准备是要应付持久的时间消耗,还有纠察队是防范内外势力破坏罢工,比如一个是阻拦新的工人进入工厂,还有一个就是阻止已经罢工的人退出罢工队伍。
兰德的新世界里没有纠察队,以后会有吗?
我担心兰德这个世界演变下去将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世界,比外面那个日渐堕落的前自由世界更可怕。
他们不能容许个人自由退出,他们将如何对待内部反叛者?
他们在“接管”了那个崩溃的旧世界后会采取怎样的政治模式?
他们是否对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已经丧失信心,他们将如何对待那些“不理性”的信仰和言论?
他们是否已经对大众失去信心?
他们是否将剥夺民主政府对财产权的剥夺权?
一个政府:经营企业无能(经济学可以证明),不能征税(税收就是政府对纳税人财产的强制侵犯,直接获益者是政府自身及其操控人),又不能接受馈赠(违反兰德交换原则),那么兰德主张的保留了国防,警察和法院的最小政府将如何运行?
兰德有一个很不“理性”很不“客观”的预设,就是时间进程在外部大世界是加速度的,而在乌托邦山谷里却近乎静止,“客观理性”地参照现实经验看,那个外部世界由自由到统制到计划,在没有外部武力入侵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历经近百年时间,有苏联古巴朝鲜为例,因为有信仰计划的统治者的人为推动,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走过了从自由到统制到计划这个历程然后长期停滞在计划状态,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也稳稳地历经几十年的历程。
在兰德的山谷里,有理性的“创造者们”以他们的“理性”认为外部世界很快就会支持不下去,他们很快就可以接管旧世界,而且把流行了几百年的旧世界的惯例改变。
如果要与世隔绝地演进几十年,在最初的乐观情绪过去后他们将如何自处,如何相处?
看看兰德对这个乌托邦的描述,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
这个乌托邦里很干净,居住着是由外部世界里面逃逸出来的高尚的创造者组成,经过了精心的挑选,他们的配偶子女如果没有“觉悟”到外部世界的堕落,认知到“谁是约翰·高尔特”,到达“创造者”的境界和状态,是没有资格进入的。
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掠夺,诈骗,偷盗,乞讨,馈赠行为,这些罢工的“正常人”完全自立,但是如果逢到天灾人祸怎么办?
如果某些“创造者”们堕落了,“意志不坚定”,想回到旧世界怎么办?
如何能够阻止他们中某些人生发出一些“非理性”的信仰或思想(比如产生了“造防护隔离罩者为大”或者“山谷为大”的思想?
),如果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成功应当怎么办?
这个乌托邦信仰财产权到了病态的地步:那就是不容许财富被非创造者拿走一点点,否则宁可不创造。
山谷里,弗兰西斯科这样说:“达格妮,即使我到了生命的终点,哪怕我一年只生产出一磅铜,我都会比我的父亲,比生产了成千上万吨铜的我所有的前辈们都富有——因为那一磅铜将名正言顺地归我所有,将会被用在一个承认这一点的世界。
”这是一个很小的社会,分工无从细化,市场不够发达,因此旧世界的法官去养鸡;旧世界的飞机制造商做熏肉;旧世界的汽车制造商开杂货铺。
高尔特给达格妮买的早点,达哥尼说这个是最昂贵的早点,为什么?
因为是最优秀的飞机制造商做的熏肉、最优秀的法官出产的鸡蛋,而高尔特说这个是最廉价的早点?
为什么?
因为掠夺者没有拿走一点点,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难道这个理想国里不会有人产生出因为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而和外部大世界进行交易的合理想法和行为?
高尔特们如何阻止这些行为和想法的产生。
而且很自欺似的,原来的石油大亨威特由衷地指着他的油罐说:“这里一加仑的价值,可以超过地狱里的一整列火车——因为这都是我的,每一滴都只会用在我自己的身上。
”他还说“世上并不存在什么肮脏的活计——有的只是不愿意去干这些活的肮脏的人。
”这个山谷里:只有那些生产而不是花费的人才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市场。
那么,那些继承了遗产的花花公子应当如何看待?
难道生产者也要看消费者是不是个生产者才卖给她物品?
兰德反对遗产继承权吗?
这个跟几十年前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有什么区别?
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欺欺人。
这个乌托邦里面有一个规则,就是每年12个月只有一个月是交易月,其他11个月各忙各的。
外部世界的交易可是连续进行的,兰德不承认价值不是客观而是主观的,是因时因地不断变动的,是通过交易才实现的,才会如此轻视交易的作用,有如此荒唐的制度安排。
这个乌托邦里有三个禀赋超人了不起的英雄,年轻时出自一个哲学导师和物理导师教化之下,对于外部世界人们,他们一个扮教主,教化可教者;一个扮好汉,抢劫抢劫者;一个扮义骗,专骗欺诈者。
他们还和现实的世界在斗争者,并最后要去“接管”世界,一圈号称正常人的“超人团队”,说他们是超人是因为他们在兰德的道德观之下个个都是纯美无暇而且个个智力超群创造力惊人。
他们构成了一个柏拉图学院的图景,而历史上的柏拉图学园似乎是个僭主培训基地。
哲学导师阿克斯顿博士,这个理想国里的柏拉图说:“只有具备了出众的头脑和杰出的人品,才不会被社会上自古以来沉积的毒害风气所感染——才能像个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
”一个山谷里的母亲说“在这里,每个人都认为对孩子进行非理性的,哪怕一点提示,都是骇人听闻的。
”美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有长期的殖民地生态,有来自母国精神文明的滋养。
而兰德的理想国是由完全抽象的原则和信奉这些原则的哲人和超人建构的,她的亚特兰蒂斯有着一股浓厚的法兰西“理性崇拜”的气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罗斯巴德会有兰德邪教的说法,我猜是因为她的柏拉图式的哲人崇拜和尼采式的超人崇拜吧。
这个离开了大社会的大市场和人文知识传统的亚特兰蒂斯真的还能继续下去?
包括他们的创造力?
另外还有文学性的东西,唯美性的气息,金发,还有罗马和希腊的气质等等,正面角色的容貌都被美化了,一个张扬客观理性,张扬大脑创造与灵魂高贵的作品似乎不应该如此唯美的刻画正面角色的外貌。
这个放弃了人类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乌托邦,我认为它注定是寿命短暂的,如果它能稍稍持久一些,就会显露出它的专制与邪恶的本相。
兰德为什么会构想这么一个乌托邦,在她对统制经济及其政治思想基础作出了那么精彩的批判之后,会出现这么一个理想国,我觉得跟兰德本人的思想前提有关系,就是刚才说的唯理性主义。
中国人讲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伏羲氏发明了畜牧、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叫神农氏的人发明了农业?
肯定不是。
我猜想是某个后来被尊称为神农氏的部落的人群一点一滴地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经验知识积累出能被称为农业的食物生产技术。
我相信所有的人类文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社会的,都不是一个叫做“创造者群体”的一群人创造的,而是一系列使用者对各种可得信息的应用行为的序列累计的,而且也不是任何一个的天才有能力全部了解的。
创造并非是某些可以称为“创造者”的个人或群体的专属能力,而是一连串的庸人们凡人们的创造行为和利用行为的累积,创造行为里偶然和无意占据了大量比重,有对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大量利用,而且是对创造者原设目的的其他运用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的行为价值无从客观评价,只能从信息利用者角度做出主观的价值评价。
这个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受与创造者的价值赋予和价值期待影响。
利用人怎么用它,发明人或发现者没有办法干预也没有办法期待。
创造者和掠夺者的分野图景没有那么清晰。
一个创造者难道可以对于他的创造物的如何使用要做出限定?
一个物件难道不可以被不同的使用者发现它的无穷多个潜在用处?
对于使用者期待的限定要求难道不是出于创造者或发明者智力不足的原因?
价值的判断终究是出自使用者的“主观的”判断,不由创造者的“客观”赋予与期待。
信息利用者针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创造价值之源泉。
一个人可以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生存,但是如果他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创造,那么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感恩似乎也应当无所抱怨。
财富虽不是自然资源,但是人类的共有的前人的知识累积这种“财富”确实是“自然的”没有产权的。
个人主义之有价值不是因为个人是有意志的,理性的;而是因为不存在有理性和有意志的群体。
不是只有经过艰苦的思考才能够确信和行动,不假思索的行动习惯背后是无言之知,是思考的背景。
这一段让我想起哈耶克的看法: 即世界是人的活动演进的的产物而不是人理性设计的产物。
在兰德的理想国里,这些打造诺亚方舟的“正常人”(其实是非人,有一种自虐倾向)是可怜的,他们没有自觉丑陋的自负,貌似升华,实则堕落,堕落到不真实的乌托邦里,然后自欺欺人。
理性之外的直觉也是一种知识,企业家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在追求理性的精确,而是在动员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直觉作出的相对模糊的类概率判断,而广泛的经验积累,眼下不易探究的习惯背后的长期经验积累,更是理性能够有效工作的背景。
社会主义和有神论者一个诉诸于神,一个诉诸于社会,都是对外在于个人甚至外在于当代人的继承于前人的人类自发秩序真理的简化把握和称谓。
他们错误在于他们感到了这种东西的存在 ,但是没有把它当成为文明的结果而是把它当成了文明的原因而去膜拜它,而兰德的理性因为是个人的必然是不足的,把世界的基点完全放置于当时当下思考着的个人的理性之上而排斥掉对无数代理性经验积累的继承显然是不理性的。
还有就是对我们一下子不能明了的习惯,他背后积累的合理性的理由,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理解。
但是可能第一步比较理性的稳妥的做法,第一步先接纳下来,其次再去思考批判它。
她也忽略了理性之外的直觉,直觉背后是有一种你不能用语言言明了的很多经验积累、感觉。
只要是允许自由退出的国家就是个有意义的国家,没有人能代替另一个人选择和确认国家在社会中的的规模的最合适比例(从零到无穷大)是如何才是他愿意接受的(最小国家要多小,福利国家要多大)。
“花钱难买乐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要紧的。
应当让自由本身来证明:它是不怕破坏,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它是不惧怕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无论这些选择起初或者最终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理性”。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选择的个人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积累运用他的理性和他的直觉,受制于一些貌似理性不及的禁忌和需要,利用外部的可用信息和资源来判断,选择,决策,行动。
一个自由的世界不是一个没有了掠夺,欺诈,偷窃,乞讨的世界,而是一些允许个人及其财产的自由流动的政府辖区,这也许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自由的世界,应当是可以自由的进出和退出,自由世界应该有能力向大家证明他是有能力获得兰德说的有理性、有头脑、有思维能力的人最终认可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中国那些搞了一辈子共产主义革命的老革命们,欣欣然地让他们的他们第二代、第三代跑去生活在都是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而不是在他们创造和统治的世界。
人的理性有能力认知最简单的经验事实。
2007-12-16
这导演是不是不看原著 直接照一个改编的新剧本就演 你理解作者的原意吗!!!
魂淡!
……昨天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总是忍不住思考电影的假设,因为科幻电影都以假设出发。
影片中最基本的假定是:社会精英都被带走,因而社会陷入政府霸权,从而扼杀了社会创造力,社会稳定性全面瘫痪的状态。
我觉得这点放在现实中一定是行不通的,总说二十一世纪缺乏的是人才,因此中国的教育吸金产业办的是风生水起。
其实也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荒废了大学的时光没有把自己培养成可用之才,而真正的状况是可以成为精英成为人才的人太多了,但是机会大多却只留给了权贵阶层。
所以若真有约翰高登,请尽情抽走那些精英,让其他人上位!
再说影片中的支线假设:20世纪动力机公司,说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需非配最后导致公司瘫痪,约翰高登暴走。
这点假设基本成立,确实会出现影片中出现的勤劳人的劳动成果被懒人掠夺。
但是重点是支撑这个社会的力量确实是勤劳的人,而掠夺这些财富的根本不是劳苦大众中的懒惰者,而正是权贵阶级中的贪婪者!
普通小老百姓即使是想懒惰,可总要为生计发愁还是会去劳动的。
可是权贵阶层中的贪婪与无良心者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压榨老百姓的财富!
普通老百姓的劳动才真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不是几个精英管理阶层的领导。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我也不同意直接把富人的钱分给穷苦大众,那样的共产主义空想确实会造成社会的生产力不足,创造力下降。
我想说的是,别再强调精英对社会的中流砥柱作用了,我们可以培养很多普通人成为精英,关键是选择培养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小老百姓所要求的不过是能解决温饱,能受到更多的尊重,能在双休日节假日安心的休息的权利,而不是永永远远担心着物价房价!
别低估了老百姓的实力,当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权利,他们不都是会去社会上闲着闹事的人。
他们一样会追求艺术,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人生!
那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发展动力,而不是像现在这个样,他们累于生计而根本没有时间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他们的理想被现实一次次碾成渣!
再简单谈谈影片中所尊崇的自私自利,其实这点我倒是比较同意的,但作者忽略了一点,很多人的自私自利是伴随着灭绝人性的害人行为的。
比如说三鹿奶粉事件!
像影片的男女主人公斯丹尼和汉克果然是人中龙凤,他们为了理想事业公司奋斗不已,令人热血沸腾。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更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价值就业机会,看第一集的时候这两个人顶住各方压力的努力真的令人感动。
可是还有一点,就是我所说的,很多人的自私自利可不这么热血这么单纯,那么多高智商犯罪就说明了这个例子了,三鹿事件在中国更是层出不穷!
更有的是权贵阶层对社会地位的把持,对自己利益的坚守,让底层老百姓自私自利奋斗的机会化成泡沫,让影片中推崇的奋斗精神变成空空的口号!
好了,还是回到影片本身,第二集的全体换人真的让人不适应啊!
即使在第二集才解开了精英失踪之谜,解释了阿特斯拉耸耸肩的寓意,告知了20世纪动力公司的过去,交代了铁三角的真正身份,埋下了进一步的伏笔,但第二集的节奏还是太慢,并且人物的面目全非导致连贯性上总给人出戏的感觉!
当看到这“不知所谓”的名字和奇怪的海报设计时,估计没有几个中国人能预先知道这部电影的内容。
但在欧美,在希腊神话下长大的人就比较好理解。
Atlas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因支持巨人族首领泰坦反对主神宙斯,被罚作苦役,用头和肩将天撑起,在这里的寓意是指女主达格妮,当社会各界精英都选择John Galt时,她自己一个人撑起社会的希望。
而现代人则把Atlas想象成一个身背地球的巨人,正如海报上的图像所示。
对于一个非小说党来说,单从电影的第一部就能初探出整部小说设置的宏大。
希望电影能出第二部,同时也会补一下小说。
至于Shrugged,很明显,就是老子不干了,俗称“strike”,很巧妙的是“罢工”正是本书的原标题。
那Atlas Shrugged是否寓意着在结局中连达格妮最后也加入John Galt呢?
毁了
I'm leaving it as I found it. Take over,it's yours.
与其说是科幻片不如说是探讨社会发展之路:重个人还是重集体的斗争。
失望失望失望
先看第二部再看第一部,发现第一部好看多了,最顺眼的就是那个女主角,第二部女主角太差了,但是男主角不错,其他演员和故事情节推进也没第一部好,两人在黑暗里柔情太棒了,拍成电视剧是不是更好?
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的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安·兰德
可能是原著文学性较强,改编的影视并不是很吸引人。
it's an ok "movie" full of nonsense, enjoys dispatching worthless people who stand in "hero's" way of thinking or doing. Let them rot and, look at us, smart elites saving the day, really? Anyone who refuses to work for the better of capitalism are low-lives? To me, the world is much brighter than just working to build things. The embedded philosophy disgusts me. There are no heroes/villains in capitalism, only rich or poor. Stop robbing "Atlas" sense of bearing and heroism and granting it to people whose mere qualification is being rich.
看的出來改的動作很大,演技不夠差但是故事線索不嚴密,有種想知道謎底但是卻不想看後續故事的感覺。社會主義人類是無法達到的,就如同完美的東西,並且就算共產也應該整體提高而不是打壓高能。書怎麼寫的話漏洞挺難看的。
The John Galt Line:I am not going to give up!
电影本身没什么,书籍和思想,以及粉丝格林斯潘的分量。代表着强者和资本家的思想支撑。公众利益。
续集应该更加精彩
听说原著很nb
你就接着卖关子吧,囤恰恰坐板凳围观
情节很复杂 想看下一部 听说书比电影好看 长篇巨著
还行吧,但是被骂了,非得说我给人找了部电视剧糊弄事。诶,我的这个春节哦
虽然没有拍到精髓,感觉外国的宫斗总是很弱智啊……
四星给原著,剩下的加起来一星
流水账,原著中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暗潮涌动还有动则几页宛如演讲般的对白全然没了踪影,两个男主均不喜!
家族铁路公司出了这么一个精干漂亮的女实业家,力排众议在铁路生意中杀出一条血路。好看好看,第二集没有中文字幕,期望三天,再不出只能自己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