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入围本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的影片《落地生》在上海影城进行隆重的亚洲首映。
作为导演敬然的首部长片作品,《落地生》从家庭关系入手,聚焦文化差异下的都市女性,探讨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缺位、归属感以及成长孤独等命题。
影片细腻、流畅、感性,真诚动人。
首映当天的傍晚,暑热未消的时候,结束了新闻发布会的敬然导演接受了书本的采访。
虽然略显疲惫,但聊到电影她依然直率、认真、健谈,积极地回应我的一些所指尚欠明确的问题。
采访的最后导演坦言,“我是一个挺执着的人,想要什么就马上去执行,在执行的时候就是不愿意走弯路,但有时候弯路反而会带来美丽的风景,最后发现其实没有所谓的弯路”。
“这部影片有一个感情上的结局就够了,事件上怎么着对于女主角来说真的不重要了”。
采访排版/卿云摄影、视频/宜家狮子EFG整理/卿云 EFG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书本:导演您好,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准备这个作品呢?
敬然:初衷肯定是跟交流相关,比如有时候父亲的爱传达不到女儿那里。
这个也不止于父女关系,也有可能是母女关系,也有可能就是人跟人之间,有什么造成了交流的错位。
《落地生》就通过家庭解释了这个交流错位。
很多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是因为他没有表达这个需求,就包括这个女儿她不是得不到父爱,而是因为她没有向爸爸表达过她的需求,爸爸也没有向女儿表达他对女儿的付出。
对这种交流的错位可以通过增加透明性来解决。
很多人不愿意示弱,认为表达需求可能是一个弱点,但我认为表达需求并不是脆弱和能力不足的体现,反而是一种勇敢。
书本:在创作的过程中,您是通过什么思路表现这个想法的?
敬然:你是在问我怎么写剧本嘛(笑)。
我首先想到的是父女关系有裂痕,但我不想拍一个苦大仇深的父女之间得不到爱的那种故事,我想找一个轻快的方式去呈现之前的问题,所以,我就想到了姐弟之间关系的碰撞。
弟弟拥有姐姐所没有的,然后在姐姐最慌乱的时候突然来了这么个弟弟,等于是在情感与生活层面,又为姐姐制造了一层困境。
这时候姐弟之间的碰撞其实展现的是父女间的伤痕。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很多的辅线,比如姐姐真正需要成长的地方是学会示弱,那这个示弱除了可以在弟弟身上体现也可以在别的地方体现,就像是她和罗德,或者她和同事的关系。
这些辅线慢慢添上去,就让这个故事慢慢变得丰满。
弟弟、罗德和工作上的事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去刺激她成长。
弟弟没有直接指出石路哪不对,但弟弟带给她一个新的实际上是来自于父亲的视角,这是一个很间接的刺激。
而罗德就是语言上指出石路哪里不对,又通过在工作中石路自己犯错,方方面面去展现一下人物成长。
书本:剧本在之前就获得了不少奖项,这有没有减少影片进一步推进的困难?
敬然:之前的奖项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安心,因为我第一次写剧本,我想看一下影展和观众的反馈。
当有反馈时,我会知道自己的改进方向。
创作是一个过程,时时有一些专业的反馈是有好处的。
书本:第一次和国内的实力演员王砚辉老师合作,这个缘分是怎么建立的?
敬然:其实和王砚辉老师还有语贤的合作是同步的,因为这个戏的主要冲突是父女冲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父女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我有了语贤才能有王砚辉老师,我有了王砚辉老师才能有语贤。
我写的石路是一个非常有攻击性的角色,她给自己搭了一个很高的围墙来设防,那在这种情况下,她跟爸爸的交流就是以攻击的方式。
这时候如果父亲给她回馈一个攻击的东西,那就等于产生了交流。
但你不能让她产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一定是一个柔柔的不正面冲突的性格,我就觉得王砚辉老师特别合适,完全可以塑造这个形象。
这么匹配出这个化学反应,我还是很高兴的。
书本:在和王砚辉老师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如何?
双方有没有存在一个磨合期?
敬然:我觉得我学到了好多东西!
王砚辉老师的戏是集中拍摄,他在走的时候给我的建议都很有用。
因为我第一次导,有时候很怕我要的东西不够,就会每场戏都要的很满,王砚辉老师就说,“电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实你可以每场戏不要的那么满”。
后面有几场重场戏听取了这个建议,跟我剧本想象的稍微微调了,我觉得特别有帮助。
电影整体剪起来的情绪是靠一个积淀而爆发,而不是说靠单场戏。
另外,王砚辉老师诠释一个父亲,他本身就是一个父亲,他能代入很多父亲的视角,是我当时剧本上想的没有那么细腻的。
还比如作为一个纽约的外来人,像“领导”、“相当thank you”这样的都是王砚辉老师自己加上去的、对影片质感有提升的台词,一下子外来者的气质就出来了。
书本:王砚辉老师本身是一个儿子的父亲,在他其他大部分作品中诠释的也是儿子的父亲,而这次他尝试了女儿的父亲角色,在这上面你和王砚辉老师有没有特别的沟通呢?
敬然:王砚辉老师一上来抓这个角色就抓得很准。
我写的时候确实想过这个,我想儿子其实需要的更多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女儿更多需要的是父亲的陪伴。
王砚辉老师一来就叫语贤“丫头”(笑),这么着语贤也就很快入戏了,就是说他凭借他对角色的理解就直接到执行那儿了,我看到的是他的执行,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非常加分。
书本:那么您觉得语贤在这部电影里整体的表现怎么样?
敬然:语贤真的是特别的真诚,而且她执行度非常地高,我要一个什么她能很快地给到。
我对她的表演还是很满意的。
书本:我听说在片中素颜表演是语贤自己提出来的。
敬然:对,语贤以往的荧幕形象都是很夸张化的,非常类型化的那种角色,我们商讨过,应该是面试的时候吧。
语贤看来,石路就是那种放到生活中,没有人会注意到的普通女孩,因为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平常不照顾自己的姑娘,素颜的状态也很符合这个角色。
所以语贤为了贴近这个角色,就提出了素颜出演,这种情况下就很符合角色嘛。
代入角色方面,这个人物也的确就是写的她那个年龄段,她有很多真实情感的代入。
书本: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王砚辉老师和语贤在儿童保护组织的那场戏。
那场戏应该是两个角色的第一次和解吧,两位的表演也很好。
可以跟我们简单讲讲那场戏吗,您是怎么设计的,有没有达到您预想的效果?
敬然:有,那场戏是拍得很满意的。
当时拍摄时间也比较紧,但那场戏我留了好多好多时间,就觉得一定要做对。
然而没想到那场戏特别顺利,真的两条就过了。
那种属于强情绪的戏,我觉得演员有时候第一条甚至比第二条要更准确,更真情流露。
其实那场戏剧本上的设计反而不难,因为它是一个外放型的东西,如果你冲突建立好了,表达那个冲突就行。
相反我觉得之前有几场戏那种建立冲突,像姐弟的戏啊,通过姐弟去展现父亲,那反而是非常困难的。
那场戏唯一就是说王砚辉老师表达的度,因为父亲是一个不会表达的人,这样一个人真的要开始表达的时候,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真的把他逼急了才会让他这样去表达。
所以那场戏的设计就让儿童保护组织的那个人给石路问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英文的,父亲这个角色听不懂,翻译坐在旁边也不翻译,因为石路听得懂,那我们当时镜头就只给父亲,要通过父亲的焦虑来说明这个事情的严肃性。
当时上中文字幕我都想过要么就不上那个字幕了,就是让观众跟着父亲走那场戏。
等到父亲开始抒发自己的情绪,女儿眼里看到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这样一个其实是对她有关爱的父亲,视角就会换到女儿的视角。
书本:父亲的情绪方面,其实也是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敬然:对,父亲不会表达,但他重新建立家庭,对女儿其实也是有愧的,他那些话其实也是说给女儿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书本:我注意到您之前的真人短片和这部长片中,在拍摄比较关键的情感冲突的时候您喜欢用浅焦,把人物放在前景,虚化掉背景的方式拍摄。
这是您有意采取的方法论吗?
敬然:对,因为我的短片和这部片子都是以人物出发嘛,所有的事件都是根据人设来的,而人物我处理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所以我就想让人物和周围更有一种距离感。
书本:甚至比如说正片最后一个镜头,语贤走出那个机场的门,拍摄方法也是把机场的景物虚化掉。
敬然:对,那个时候是石路全片第一次喊出“爸爸”,她第一次意识到亲情的重要,那个时候她脑子里都是这么多年浪费掉的和父亲本可以交流的时间,所以那一刻,她所置身的周遭环境是什么都不重要。
我就把所有东西都虚化,想让大家听语贤走出去的时候的脚步声、哭声以及机场的嘈杂声。
但是后来作曲来了一首很美的歌,那首歌还非常地合适,把哭声全部都盖掉了。
(笑)所以说一开始那个虚焦是为了听脚步声设计的,但是后来换成了歌,歌词也很对,就一个道理嘛。
总之虚焦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对家的思念,从一个没有亲情的人到亲情爆发的这么一个状态是最重要的。
书本:所以后面彩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非常温暖的,北京的大全景,非常有感染力。
敬然:对,对,而且我是北京长大的嘛,都是一些我非常有感情的地方,立交桥,过街天桥。
书本:我特别注意到您对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的色彩呈现有很明显的对比,如果现在您谈一下对这两个城市的感受,您会怎么概括?
敬然:北京真的就是有家的感觉,它不是一种记忆,它是一种感觉,过街天桥、四合院儿,所有东西都是贯通的。
而纽约就是割裂,一个人一个公寓,非常个体化。
纽约那种快节奏让你觉得你如果没有目标感的话有一些内疚,而北京因为有家人在这儿,生活可能更随机更丰富一点,一天很快就流逝掉了,我也不用去想到底干了什么。
书本:我们来聊聊小演员吧,林靖哲。
他是这两年非常受关注的一个小演员,您是怎么引导他的表演的呢?
敬然:哎呀靖哲就不用了,他那个履历比我长太多了(笑)。
关于靖哲最难的一个点是,纽约规定八岁以下的小孩儿现场拍摄每天不能超过四个小时。
靖哲拍摄的时候是六岁,他的戏又多,同时因为语贤和王砚辉老师是集中拍摄,靖哲的戏就都堆到了后面,我们就需要他很快地入戏。
靖哲自己调动情绪是极快的,他很懂得怎么调动情绪。
就比如说,他真的很喜欢去乐高店,他如果上午去乐高店了,往往下午调动情绪演哭戏就要比平时慢一点,这时候他自己就会提前调动自己。
书本:我想对小演员来说,哭戏可能还不是最难的,而是比如说他在罗德家门外听到姐姐和罗德的对话时的那个反应这种,会不会更难一点?
敬然:其实不是,那个很好调动。
靖哲最大的特性是非常自然,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懂事儿的孩子,那种单纯和懂事流露给镜头就是非常地自然。
靖哲最有挑战的其实是英语,这个要特别感谢靖哲妈妈,私下辅导了很多。
书本:印象很深的是靖哲后来在公墓那场夜戏的表现。
敬然:那场就是早上去了乐高店(笑)。
但那场戏因为公墓要求很严,很多地方不让打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准备,现场拍摄的时间被压缩得极短,就只能要求靖哲马上入戏,没有时间调动,其实挺难的。
而且那场戏我也要了很多,范围也要得很广,因为担心后面剪的时候有布光这种技术上的问题,我就从抽泣到小哭,到大哭等各种动作全都要了,到剪辑的时候再挑。
书本:说到那场戏的光,那场戏的光是很有设计的。
敬然:对,因为我们说石路是一个很设防的人嘛,但是宝宝是一个弱者,你在弱者面前就没有必要很设防了,所以那场戏是第一次她周围的墙塌下来。
体现在布光上我就不希望有太多对比色,想要说红色、绿草地、橘色这些一定是要贯穿在一起的,而等到到儿童保护组织进来的时候,就要在光上体现一个外界的刺激,来打破这个气氛。
书本:您之前的短片Fish Stew和这部《落地生》都有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亲子关系的关注。
我们也知道,在中国的家庭片的范畴中,之前已经有前辈导演持续地关注这件事情,比如九十年代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
您觉得您的作品是否也在这个脉络中,继承了前辈导演的某些视点?
敬然:我觉得视点这个东西是继承不了的。
我特别喜欢李安导演,我考到纽约大学也是因为李安导演在那儿念过(笑)。
我喜欢他的原因就是他的视点很独特,但他的执行又很商业,他能把自己的一个独特的视点传达给观众,让所有观众都能理解这个独特的视点。
我想做的方向肯定也是这个家庭片方向,但我觉得视点是属于我的。
是我的个人情感和经历导致我会有这么一个视点,比如对归属感的视点,至于执行方式当然是可以借鉴很多很多成功导演的执行方式。
书本:您曾经作为story artist参与过蓝天工作室以及Reel Fx的几部动画电影,您能给我们普及一下在美国的动画工业中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位吗?
敬然:比如说一千人完成一部动画片,就会有十个到十五个storyartist,我们从导演或制片那儿接收一个片子,我们十到十五个人就一起开会拼出一个故事,把它画成分镜的形式,用电影语言表达,再剪成story reel。
所以其中的工作就包含了剪辑,包含了表演的设计,也包含了编剧,每天都在想怎么执行故事,就是一个导演很好的训练营。
书本:您完成了从story artist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敬然:Story artist需要的就是大胆,你越前卫越好,哪怕想到一千个想法,扔掉九百九十九个,只要能剩下一个也是成功的。
而导演不一样,导演有成片的进度,所有的部门都在跟着你走,而且经常是在摸着黑走,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是那个探照灯。
所以你要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去尝试,而什么时候要收住。
这是我觉得最本质的区别。
书本:回到影片,影片中女主角雄心勃勃,把进入大企业的工业环境作为全身心投入的目标,然而受挫,甚至因此失去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导致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从而引发了可以说是影片最核心的情感冲突。
这样的设置是否与您自身的经历有关?
敬然:事儿不是真的,但情感肯定是有。
大学那个时候在国外嘛,自然的问题就是家人不在身边,比如说感恩节的时候大家都回家吃火鸡了,我就只能蹭别人家的火鸡吃(笑)。
很自然地,你少了那么一部分,你就会找其他东西去填补,那你在找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努力了,就不是自然的过程了。
抛开书本记者vs《落地生》导演敬然
在美国实景拍摄的一部简单情节的电影。
本来应该是很感人,很催泪的一个普通女孩的故事,整部电影的走向反而偏向平淡。
有时候总感觉貌似有点《我的姐姐》的味道,且父女间的矛盾体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强烈。
如果从一开始就对大女儿没有那么关心,那么结尾王砚辉老师饰演的父亲,不会有那么感人的一段台词的。
还不如从一而终,因为这样的父亲我是最不喜欢的。
不过我很期待王砚辉老师的表现,虽然他的戏份相对较少,但表演从不让人失望。
从出租车上留下科迪的担忧,到儿童保护机构对女儿多年在美国辛苦的闯荡,每个眼神动作都很让人入戏。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我生理上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头晕。
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摄影师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石路(尚语贤)单独走在街上的镜头,尤其的晃。
看电影时,其实我们最关注的不是电影的故事,而是电影的讲述方式。
电影是一门艺术,主要意义在于叙事的建构,叙事建构基于场景发展,而技术的建构又在电影制作的不同过程而得以实现。
(摄影,声音,光线等)因此,很难知道一部电影好不好,因为电影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过程,因此每个人对图像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但我认为,对于任何创造性作品来说,绝对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导演必须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非常精确的视野。
就是说,他必须赋予作品个性,就是如何使影片适应特定的氛围(保持适用的节奏氛围)来更轻松地构造影片的主题。
因此,电影情节简单还是复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如果结构合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我们感动。
一部好电影首先是一部有个性的电影,一部作者电影,一部真正涉及作者思想的电影。
这是在观看者和作者之间建立真正联系的方式。
导演贝拉·塔尔(BélaTarr)表示,电影的创作者与观看者一样重要。
所以我更喜欢直接说:《落地生》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它绝对没有个性。
这是一种嵌合体,将一部糟糕美国独立电影的所有陈词滥调汇集在一起,讲述一个“如此特别”的故事,以至于我们在开头就已经知道了电影的结局。
从关于心理的叙事贫困开始(此外,演员对影片的失败有一定责任,尤其是女一号,她以饰演男性的戏剧表演方式来诠释自己的角色。
)但最重要的是,我想热切地解释这部电影为何只是一个空壳:它的叙事结构。
这部电影的唯一特点就是它的平淡无奇,几乎使用了犯罪的古典主义来叙事。
不过影片也概括了一些有意思的主题:留学生在美国的落魄生活、移民的后续问题、家庭价值观的社会学建构等。
电影剪辑的速度之快甚至过于学术化模式化,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变得几乎令人讨厌。
这种荒谬PPT式剪辑,不能留下任何气氛,也没有任何信息和情绪沉淀,自行阻断了与观众的深层交流。
不过,尽管这种介绍性的场景没有任何艺术气息,它也因此很好地代表了这部电影:所谓的实用主义和创新思想。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像一篇高中生的议论文:一切都太干净了,没有深入讨论,没有创新。
对待肤浅的电影也只进行表面评价。
不难想象,这位小资派导演对以上主题的感悟并不深刻,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完全缺乏深度的原因罢,毕竟人如何能自如谈及他从未经历的人生呢。
电影在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之下,揭示了80-90年代中国城市青年特有的困境。
作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批独生子女,普遍单一的家庭关系造就出了独特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混杂着不安的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求,与奋力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来印证自我成熟之间的矛盾。
当失去仅有的向内的家庭归属感后,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是更艰难的。
即便进入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观上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难以承袭任何一代相应的经验,只剩下盲目的自我保护。
这个困境在电影中通过留学,单亲家庭等因素层层放大,最后多重错位的身份,终于在面对根本不在集体无意识经验中的额外的血缘关系时被撕裂,再凭借自己的力量重组,最终获得和解。
这个过程中找到的是只属于这一代人自己的答案。
王砚辉饰演的父亲形象,是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抹亮色,虽然只有寥寥几场戏,但王砚辉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角色精准的拿捏,不仅展现了一个"两碗水端不平"的力不从心的父亲,甚至也补足了其他角色成长经历里的想象空间。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挑剔一点说,并不够圆熟,但扑面而来的真诚却充满力量感。
电影讲述:独自一人在美国求学生活的石路(尚语贤饰),突然接到她久未谋面父亲(王砚辉饰)的一通电话,要求她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弟科迪(林靖喆饰)并安排他在美国治病。
弟弟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到来,让原本就对生活焦头烂额的石路陷入更深一层的内心挣扎,她不得不被迫临时承担起作为一名"监护人"的责任。
但就在此时,科迪意外走失,恰巧石路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公司发来了工作邀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石路必须再次在家庭和个人梦想中做出抉择,这一次她将会如何选择?
看完这部片子,我想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的这一类电影,都是的女主的原谅作为结局,然后强行大团圆呢,从《狗十三》,《我的姐姐》,再到《我是监护人》。
片中的石路最后的最后因为是原谅他的爸爸,缓和了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至于他的父亲,为什么女儿从16岁到美国,组建新家庭之后就对她不闻不问,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得了病,父亲才想起来她在美国呢,从后面父亲为她辩白时知道,父亲对她的状况也并不是全不知道,但是作为父亲,为什么不能适时的表达关心,我并不喜欢片中片中沉默的父爱,至于石路,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真的很艰难,作为一个留学毕业生,一边儿要为自己的生计打工,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只有被留下来,才会有工作签证,一边还要照顾她弟弟,她是自我封闭的,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难过时,只有对着墓碑说说话,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坚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家可回。。。。
在宾馆,一家三口相处时是冷色调,石路跟父亲单独相处时的暖色调更加显得她内心的孤单和难过特写家里的杂乱镜头,表明石路为了生存和理想而没有时间去收拾垃圾科迪的玩偶一开始被石路扯烂了,警察来碰,石路却不允许,最后把它缝好了,也表达出石路对科迪的接纳和喜爱在出租车上的回头一眼也是代表她对过去的释怀和迎接新生的坚定
一路看下来都是女生在委屈在牺牲 男人呢在剥削在给自己私心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除掉所有华丽的包装就是一个父亲再婚生子抹去她下这个家里的所有痕迹 女儿房间改成了儿子的房间 书桌改成了儿子的游戏区 老婆不高兴第二天就把女儿送去夏令营 再然后就是丢下女儿一个人在美国八年不闻不问 儿子生病了要到美国治病想起来我还有个女儿在美国可以带他弟弟去看病 她什么工作什么自己的事情 她是我女儿这是她亲弟弟 她是他姐姐她凭什么有意见 我儿子生病了你这个时候就是要为我儿子服务 打电话不接我报警让警察来找你 ……不想写了越回忆越生气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就不要在自己给自己找不堵了 罪恶心的结局就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圆满 父亲得到了健康的儿幸福的一家三口 儿子得到了姐姐 女主失去了八年美国努力得到的一切工作 生活 朋友 签证 全部化为乌有 然后回到北京 得到了只有在机场大喊父亲和弟弟名字没有回头的离开 然后导演告诉我们说这个一部女性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电影 就觉得很搞笑 而且她还是个女导演 在电影的宣传一开始就标榜这是一部女性自我觉醒成长的电影 女性在男人眼里最大的价值是牺牲和奉献 在同性的眼里也是如此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而且“她”还代表的是高素质高话语权的一群女性!
作者小小年纪能把握到很细腻的、多面却又同源的情绪:一体两面的sense of entitlement与羞耻感,与之伴生的欲望、不宽容,急躁与慕强。
在设想女主“应该原谅”上毫不含糊,没有用任何借口来模棱两可,了不起。
与家庭关系和私人生活上的情感如此饱满,令姐弟关系上的几次情感冲撞,以及女主的debate和转变做得都利落。
与之相对的,是工作/身份这条线上,身份/融入的必要讨论还差一口气。
我直觉最后如果女主先回来,反而会更好--比如回来了,再获得工作签证。
比现在的天降奇兵要多一个层次。
虽然作者把“照顾弟弟”作为character want,但套在外面的大的want是获得身份,照顾弟弟是一个子集。
作者可能是做了取舍,但对观众而言,观感就是身份这条线没有得到妥当解决。
如果说“获得身份”的want所相对的need是get rid of this sense of entitlement,那就应该有一个主动的beat of letting go。
现在工作和亲情两条线没能协同上,毫厘之差,可惜。
that said,看的时候哭了半场。
虽然工作线还是不够扎实,但那些情绪片段,为了一个身份的屈辱、期望和不甘心,都扎了老心。
而任何非曼哈顿的景象也都太勾起乡愁了。
这情感波一下下的都打在老夫的心脉上。
评论这“很tisch”的,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一种形容,可能是看tisch校友片太少了。
tisch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统一的风格...
男主角离婚了之后,独自和女儿相依为命。
日子十分的艰苦,男主角连饭都不会做。
于是男主角希望和女主角结婚,这样就有人做饭知冷知热了。
但是男主角还是格局小了,结婚之后女主角生下儿子就得了产后抑郁症。
从此做饭的工作都被男主角一个人承包了。
女儿成了这个家多余的人,因为家里比较有钱因此女儿初中毕业家里就送她去美国读书了。
女儿毕业那天希望父亲能来参加,但是因为弟弟生病了所以父亲没有出现。
女儿从此对父亲就十分不满。
以前家产都是女儿一个人的,现在这些房产将来肯定都是弟弟的了。
因为弟弟生病了,所以需要来美国看病。
女儿本来不喜欢这个弟弟,但是为了工作签证只能利用一下弟弟美国人的身份了。
但是女儿的工作不太顺利,每天的日子都过得苦大仇深的。
弟弟知道姐姐在利用自己就离家出走了。
男主角知道儿子丢了,赶紧坐飞机过来寻找。
很幸运儿子找到了,但是女儿还是不愿意回国。
男主角只好跟儿子两个人回国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有些人嘴上说的好听,但是身体却很诚实。
很多耳熟能详的明星居然早就是外国籍了,还有一些名人虽然自己是中国籍,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早变成美国人了。
不得不说这些有钱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啊。
难怪人家那么有钱呢。
「我的姐姐」眼泪成诗「我是监护人」现实如血,一年见证了华语片对一个题材的两种处理方式,前者从头哭到尾,后者也是哭了好几次。怎么说呢,女导演特有的审美把纽约和北京都拍得很美,对异国留学的经历困难也尽量地写实化,还原化,除了必要几处需要角色崩溃一下,全片还是相对把故事尽可能原生化地deliver给观众。虽然在国内拍这样的题材注定讨不到好还要被豆瓣的道德婊骂来骂去,但是导演还是很坚持地表达了对同父异母兄妹相处模式的看法。人之常情不是知乎微博一篇JB文可以说清道明的,我很喜欢这个父亲的角色,很真实。以前都不认识尚语贤,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感觉好美,脸圆圆的,一双桃仁般的眼睛透着光,未来可期啊。
感情的表达让人动容,如果可以选择,希望女生们不要一味地选择坚强,直面自己的内心
节奏比较沉稳淡定,女儿与父亲的几场对手戏,非常真实动人,尚语贤落落大方
找不到一点可以让人记住的地方。剧本,叙事,影像,都太僵硬。
作為長篇處女作完整度挺高
bts
处女长片,足够棒!我给你五星!
下班后打车直奔影院,饭也没吃,到门口买了一个新地,慌里慌张坐下——然后就看了这么一个强行因果强行感动的故事。这个类型的题材片太多了,导演编剧就算是抄也应该能抄出个逻辑来吧?差不多是忍辱负重的两个小时,这么高分阿北你到底收了多少钱?赔我车费赔我电影票赔我新地!20211101,白云左岸(现在想起来临行前在北京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了不起的老爸》,以此作结,真是恨别北京,王砚辉你真的够了,别再拿自己仅存的一点演技救烂片了
无病呻吟
可以这么说吧,看到这个电影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同样的家庭,同样的境遇,只能说编剧真的不一般,很好地表现出了现实本身
这片要不是王砚辉我估计人数都不够开分。
太勉强!太尴尬!
三星给那些不得不背负家庭责任的伟大姐姐。 之前看我和姐姐那部就觉得糟心。最后强行团圆更是 呃…….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或者打动我的地方,所以看到一半就弃了。
还不错
作为一个与父亲关系极差的女儿,虽然经历迥异但感受相似。尚语贤的第一个大女主戏,素颜挺让人恍惚的,但表演撑住了,王砚辉老师太好了,急着给女儿辩解那段愣是看哭了@放映厅
2.5,觉得女主甚至比《我的姐姐》还惨,被非亲生的弟弟拖累着。忏悔 和解,仿佛像是在对自己的PUA。全片最爽的就是她是以自己的目的才决定当弟弟的监护人的。
〔杭州路演〕还算不错的电影
有点私货,就是有态度。有态度,就是个东西。
一切都太EASY了,淡漠、伤害、讨厌,就这么容易和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