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emo的时候朋友安利过FirstMan的ost,听着真的有种在太空遨游的感觉,尤其是Apollo11Launch和TheLanding曾一度占据我的单循列表,可以放空我过载的大脑。
其实太空题材的电影看了不少,甚至以阿波罗系列命名的都看过三部:Apollo11,13,18(11是纯纪录片,18是科幻惊悚),而关于11号登月的故事,初一上语文课本那篇《月亮上的足迹》给当年年幼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那时闲来无事的时候总会翻到那篇文章沉浸地享受一遍。
回到影片本身,作为一部2018年的美国电影,早已无需张扬地在影片中渲染过多意识形态和国家的因素:美苏太空竞赛的戏份仅仅只是宇航员培训黑板上的几个白点、JFK著名的《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也只是惊鸿一瞥…相反,这部电影聚焦于阿姆斯特朗这个人物本身,幼女夭折、痛失战友、任务危险、妻子担忧…与其说他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成功完成任务并且安全返回的幸运儿。
影片八成左右的镜头都在描述登月之前的故事:X15试飞、Gemini系列任务、“鹰”号登月舱模拟试飞任务等,最让人感到压抑代入感最强的便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火箭发射时飞船船体收到挤压而发出的吱吱嘎嘎的金属形变声,那一刻真正能体会到上一个时代的太空先驱们对于未知旅途的恐惧。
在登月的戏份里,没有插国旗,除了那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无线电原声确实是man没有a),更多的是阿姆斯特朗默默将女儿的手链扔向环形山底。
之后的情节,略去了很多,并于隔离区阿姆斯特朗夫妇隔着玻璃的飞吻结束,似乎也暗示着两人之后婚姻的破裂。
整部影片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高潮,很平淡地以阿姆斯特朗的个人视角来讲述那段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疯狂年代。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总有人说,人们只会记得登月第一人是阿姆斯特朗,因为历史永远不会记住第二。
但是,请大家记住第二位登上月球的奥尔德林,记住在“哥伦比亚”号指令舱没有登月的柯林斯,记住那些为了人类这个物种进步而奋斗的每一个平凡人。
HISTORY REMEMBERS
影片气氛非常隐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却很对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飞行任务,都刻意强化了座舱内的憋仄、拥挤和压抑。
镜头在狭小的空间里转换,与此同时,是无休止的震颤、浓重的喘息、金属摩擦的异响和舱外飞溅的火光。
观众亦彷佛一同置身于这个黑暗与颤抖的斗室之内,感受着孤独,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恐惧。
飞向太空,对于我等看客来说只是一场秀。
但对于太空人,却是一次赌上生死的未知旅程,杨利伟也曾在升空过程中遭遇共振濒临死亡。
在双子星任务火箭升空一段,影片的视角锁定在太空舱内,表现形式极具灾难片风格,进入太空后两人相视一笑,分明是一场劫后余生。
第一次看时口不能言,第二次便忍不住流下泪来。
我们都知道,成为一名英雄很难;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成为一名英雄很难。
太空的辽阔、壮丽、深邃和宁静,无论看多少次都仍然让人沉醉。
土星升空和鹰号着陆的两个大场面音乐出色。
尤其是着陆过程中“警报-目光-月面”的剪辑和BGM共同营造的紧张感,看到人呼吸停滞。
打开舱门一刻万籁具寂,月球上的画面引人入胜。
已经数不清全片给了阿姆斯特朗的眼睛多少个镜头,从最初的游移,到沉稳,到在黑暗中也依然闪着坚毅的光。
这部影片重点不是“登月”,而是“人”。
月球上苍茫寂静,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望地球的孤独身影。
在那个无人注视地方,他不再是一个英雄,而只是一个父亲。
喜欢结尾一幕,没有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8分,181220@北京
看完电影,我去喝酒了,喝的不是很清醒,但还是有很多话要说.之前,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去过的朋友可能知道,那里有一个荒废十多年的景点,叫大王峰,基本上人迹罕至.不凑巧的是,我在途中遇到了几个外国姑娘,她们绕开了很多热门旅游山峰,径直去攀登了这座废弃的景区山峰,我跟在后面以至于速度太慢跟丢了.可是,在攀登的过程里,这其实就是一座绝山,登上山顶只能从悬崖的间隙里爬上去,人在悬崖相交的缝隙里攀行,所以,在这次旅途里,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勇于探索和冒险精神.麦哲伦,现在想想,他是多么大的勇气,环球航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说一句国人不爱听的话,大家都比较怂.这种怂从骨子里长出来,害怕冒险,讨厌不稳定,不能忍受风险.其实,这种价值观念硬是要分一个上下的话,落后国家落后的原因就是不敢去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赫兹和牛顿等等这些现代物理学的计量单位,没有一个中国的.断不了舍离,想来想去那个chance有多少,交换的砝码是多少.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创造就是不能创造,人怂就是人怂,这是事实,不可否认,所以说阿姆斯特朗登的不是月,其实是人类挑战的极限高峰,而且并不是所有创造伟大功绩的人都是优秀共产党员或者新长征突击手.我从武夷山旅途回来,惊诧于曾经置身自己于险境,但从此更愿意探索和冒险,关于月亮,还真是有一些缘分,夜里曾在北京的时候,爬上一座荒山,拍摄了月亮的照片,我更加认为了没有经过探险和冒险的事情都不值得珍视,没有冒险也不足以谈人生.附上我拍摄月亮的照片,惊诧于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去了.
拍摄的第一张月亮照
满月的时候,第二次去拍摄
月亮,无论如何拍到的就是这个角度,它的背面确实看不到.
我忘了在哪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讲宇航员是怎么选人的。
其中有一个重要特质是,他们比平常人更不容易感到紧张。
作为一个挑战人类极限的人类,而且需要做很多之前无人做过的挑战,这个特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尼尔·阿姆斯特朗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影片在第一个镜头中就已经阐述得明明白白:即使在女儿罹患癌症、心烦意乱的前提下,他仍然可以把出故障的试飞飞机安全开回地面。
这,也是他之后被选为宇航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一特质使得电影分外难拍,也是这部电影并不出彩的原因:他们也许比平常人具有更少的感情。
冷静到了一定程度,也许会和无情难以割舍,在外人看来,也许是冷酷。
纵观阿姆斯特朗的人生,几乎没有任何弯路,就是一个完美的NASA宇航员形象。
中西部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工科大学生,打过韩战,当过试飞员,在NASA期间多次完美完成任务,登月后成为大学工程学教授,活到82岁,因为心脏病而逝世。
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拍成电影的冲突,除了女儿因脑癌夭折之外。
所以在电影里,导演把它放大了,甚至让高斯林带着女儿的手链上了月球。
但其实这对看过纪录片和传记的我来说,并没有太大说服力。
在他心中,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他所处的历史位置不允许他出任何差错,任何可能的风险都要被减到最低。
所以,在静海上的那个情节虽然感动,但我并不觉得真实。
如果有感情,我觉得他有的也是那种大爱,即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神的崇敬,在六十年代那种狂热的冷战氛围中可能会显得更加真实。
但如果这样拍,个人的那条线就只能完全摈弃,就和导演想表达的命题大相径庭了。
瑞恩·高斯林希望用刻板的面部表情和机械的动作来表达阿姆斯特朗近乎无情的冷静这一特质。
这位查泽雷的御用演员实在是太不像阿姆斯特朗了——他们的面相几乎完全相反——所以他觉得也许只能用神情和气质来模拟。
但事实上,如果你看过今年新出的登月纪录片《阿波罗11号》(我也写了影评在这里),你就会发现真正的阿姆斯特朗并不是面无表情,在进火箭之前最紧张的时刻,他甚至还对镜头露出了微笑。
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也会和队友开玩笑;也就是说,他的冷静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在他那比平常人跳动得慢的心脏里,在一次次从容完成危险任务的结果里,而这是很难用电影的手法来表现的。
所以即使这是部讲故事的剧情片,我仍然更喜欢看今年的《阿波罗11号》,因为对于这一无与伦比的伟大人类历史事件,只要用剪辑得当的、真实的镜头砸过来,就足以形成对观众排山倒海的震撼。
人类的感情在这件事情前是渺小的;也许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很感人,但我只要看看宇航员慢慢穿上厚重的宇航服,冲天而起的火焰,巨大的轰鸣,控制室内紧张到无法呼吸的气氛,就能得到更大的刺激。
如果需要情感,那就加上宇航员在返航途中朗诵的那段圣经。
在这件事情上,任何文艺创作都不如真实来得更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朝暮雪(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81085/1966年,阿姆斯特朗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执行太空任务时飞船发生故障。
飞船故障并不是阿姆斯特朗的错,反而他还凭借娴熟的技术和冷静的头脑化解危机,然而NASA仍然决定让另一个人,爱德华·怀特做第一批登月的人。
(1965年6月3日,爱德华·怀特代表美国展开太空行走,比苏联晚了两个半月。
)结果1967年,阿波罗1号飞船在模拟登月时发生火灾,爱德华·怀特、维吉尔·格里森、罗杰·查菲三位宇航员无一生还。
阿姆斯特朗失去首次登月的机会,原本是一个遗憾,却因祸得福捡回一条命,而且又幸运的成了登月第一人。
人生的魅力从来都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你想得到什么,最后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另一样东西,而且并不比你想要的那个差。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本爱德华·怀特、维吉尔·格里森、罗杰·查菲才是第一批登月的宇航员,他们不幸遇难才轮到阿姆斯特朗,后者成为登月第一人只是运气好罢了。
当然,这样说也有点冷漠和残酷,毕竟是三位宇航员的生命,他们的悲惨遭遇谁也不希望发生。
1965年3月18日,苏联抢先美国实现太空行走,美国人应该为科技进步感到高兴才对,然而爱德华·怀特(他比苏联晚了两个半月实现太空行走)却生气的锤了一下桌子。
又比如1966年3月18日,阿姆斯特朗和搭档大卫·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执行太空任务,任务成功后NASA成员的第一反应不是检查飞船会不会发射故障、宇航员能不能安全返航,反而是油然而生的优越感和对苏联的嘲讽。
(电影中,大卫·斯科特说他唯一的愿望是再上一次太空,后来他如愿以偿上了太空,成为第7个踏上月球的人,1971年7月26日他乘坐阿波罗15号登月,并在月球表面停留了3天。
阿波罗15号返回后,他被发现在宇航服中携带了三百九十八枚未经许可的首日封,其中一百封已卖给了德国商人瓦尔特·埃尔曼,陷入“邮票丑闻”的他从此再也没有执行过太空任务。
)比苏联慢了一拍就生气,领先苏联就感到自豪,这说明太空竞赛早已偏离了科学探索的初衷,变成了美国和苏联互相攀比的行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科学意义。
据统计,阿波罗计划总共耗资约255亿美元,历史上总共有22位宇航员为太空事业献出生命。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先后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月,之后美国就再无登月行为,原因就是政治任务已经完成,而且登月的投资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堪称万本一利。
这些数据都不禁让人衡量登月的利弊关系。
这一点在宇航员的家人,以及记者、人民群众的质疑声也有所体现。
“您觉得这个项目真的值得吗?
值得耗费这么多金钱和生命吗?
”“花那么多钱去哪个我们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真是荒唐,钱可以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我的工资还没有发,为什么想去月球?
”
曾几何时,主角身着宇航服的太空科幻片固定在每年第三季度上映,这几乎要成为一个传统了。
接连两年缺席之后,今年宇航员主角终于回归。
不过这一次不是科幻片,而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托的人物传记片。
电影以高司令的亡命驾驶开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他表演技术的舞台已经从陆上搬到了天上。
在莫哈维沙漠降落以后,他大概还赶得及晚上回城里的酒吧弹钢琴。
以前他要上天不需要这么麻烦,拉着喜欢的女孩去天文台唱歌跳舞即可。
不过要登陆地球以外的星体,比如月球,就不得不用到更复杂的技术。
像《月球旅行记》那样,制造一台新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加速式阿姆斯特朗炮,把人发射到月球,或许是条路子。
但是一发入魂就不要想了,“炮弹”要经过几次解体和重组,才能把人安全送上月球,再安全带回地球。
片中高司令扮演的阿姆斯特朗执行的那次飞机试飞任务发生在1961年,其时阿波罗计划已经提出,不过要到八年以后才能梦想成真。
占据全片较大篇幅的是为阿波罗计划进行技术积累的双子座计划。
阿姆斯特朗是该计划中极不多见的非军队出身宇航员。
其实他曾参加过朝鲜战争,只是此时已经离开军队很多年了。
在受训成为宇航员的过程中,阿姆斯特朗和埃里奥特•希以及爱德华·怀特成为好友。
影片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设置于前半段主角开始训练不久。
阿姆斯特朗还没有成为登月第一人,先成为了训练仪第一受害者。
镜头一转,阿姆斯特朗吐完了从厕所出来,迎面遇到怀特。
本来以为主角要遭到奚落,没想到后面的人一个比一个吐得厉害。
相比之下,阿姆斯特朗算是不太狼狈的。
不愧是男人中的男人、天字第一号男人(First Man),连吐都吐得这么精彩。
经过漫长的训练,阿姆斯特朗和伙伴们吐哇吐哇的也都习惯了,终于可以上天了。
1966年,阿姆斯特朗乘上双子座8号,跟搭档携手完成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
但是这次任务因为飞船突然失控高速旋转而不得不中止。
好在两个宇航员平安返回了。
虽然结果早就知道,但是在镜头的引导下,观众还是忍不住要为主角捏一把汗。
整个影片氛围最紧张、主角处境最险恶的,是双子星8号的这次任务,而不是最后的登月。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一下4D影厅,跟着镜头一起摇摆,应该会更加身临其境。
像我这种没条件的,只能自己给自己的身体加摇晃的效果。
本片中高司令极力收敛锋芒,去贴合原型人物不苟言笑的状态。
一同被收住的还有他的男神气场。
不过再度与他合作的导演还是舍不得放过他的美貌,哪怕戴着具有大幅加重脸盲症效果的宇航员头盔,标志性的长睫毛还是要隆重展示给观众看一下。
渡过上述危机之后,感觉主角也该时来运转了,结果却并没有。
阿波罗计划的航天任务提上了日程。
阿姆斯特朗的好友怀特作为阿波罗1号的三名宇航员之一,在航天器进行测试时葬身于突发火灾。
实际上令人压抑的死亡气息并不是由此刻才开始蔓延的,早在影片进行未至中点时,主角的另一名好友埃里奥特•希就因为乘坐的训练机坠机而身亡。
甚至阿姆斯特朗参与登月计划的动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死亡事件有关。
小女儿凯伦的去世对于阿姆斯特朗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他从不跟任何人分享自己对此的感触。
表面的冷漠不代表真的无动于衷,阿姆斯特朗选择了最与众不同的逃避方式——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航天事业中。
虽然我们都知道登月是“人类的一大步” 但是影片并非全然以一种歌功颂德的姿态在展现这项工程。
大多数时间里,观众看到的是它如何费力不讨好。
如果费的只是财力物力也就罢了,关键还搭进去了数条人命。
因此影片也展现出了当时民众对此的质疑。
阿姆斯特朗是所有人当中最淡定的,他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说不定悲壮的结局正是他所向往的,那样一来就无需继续承受痛苦。
阿波罗11号即将发射,临行前,阿姆斯特朗在家里一言不发地收拾行李。
他的妻子珍妮特对他大发雷霆,命令他跟孩子好好道别。
珍妮特在片中戏份颇为吃重,虽然她不是技术人员,没有直接参与到登月项目中,但是导演似乎在营造这样一种感觉:阿姆斯特朗两次平安返回地球,冥冥之中都受到了妻子的影响。
她用她强大的生命力牵引着丈夫,就像地球牵引着月球。
双子星8号遭遇突发状况时,在家中密切关注动态的珍妮特发现广播信号中断,直接冲到控制中心,把阿姆斯特朗的同事臭骂一顿,逼他们恢复信号,随后危机解除。
最后这一次临行前的交流,发生于阿姆斯特朗收拾行李时,也许他早就打定主意要带上女儿的手链,也许他是受到妻子的启发,觉得应该向孩子们妥善地道别,这不仅针对地上的两个孩子,也适用于天上的凯伦。
在月球放下女儿的遗物,也就放下了因为死亡而产生的种种执念,回到地球时,终于可以迈出新生的一大步。
《登月第一人》时代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最近几年的好莱坞电影,涉及那一段历史的,总是免不了要提到黑人民权运动,沾一点政治正确的光。
不过本片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向来是不好这一口的,从他的前作就可见一斑: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全是狗屁;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门儿都没有。
想尽办法也要往刁钻、灰暗、丧的路子上走。
当然本片对于黑人还是略有提及的。
集会抗议美国航天计划的民众里,有一支就是黑人组成的。
另外本片还有一个好莱坞电影大俗套,就是关于总统的刻板印象。
一提约翰逊,那就是扩大越战的的凶手;一提肯尼迪,那就是高瞻远瞩的明君。
真实历史中,时任总统尼克松曾与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在电话里谈笑风生,还去探望过返回地球以后受到隔离的三位宇航员,结果这位后来因水门事件名声扫地的总统在片中压根儿没被提及,反倒是肯尼迪的演讲录像最后又被放了一遍。
美国人最待见和最不待见的总统,恰巧是60年代的一头一尾,同时也分别是阿波罗计划的最早倡导者和成功见证者。
今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49周年,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整十整百年份更有纪念意义,这部电影似乎放在明年“献礼”更加合适。
不过最近登月、太空旅行的话题确实又热起来了,倒不是因为NASA又有了多少新动作,而是马斯克的民营火箭屡有突破,绕月旅行的船票都已经成功卖出去了。
或许未来也会有人以马斯克的客户为主角拍一部传记片,片名就叫《自费登月第一人》。
无关乎“那一大步”,只关乎那“一小步”“《登月第一人》并不是一部美国主旋律大片,而是一首私人的无关家庭无关国家的烂漫主义赞歌”1、死亡是登月的燃料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这样一个全世界观众都熟知的故事,想要拍的有新意是有难度的,此类型的史实传记片,主人公的动作都是被规定的,真实事件无法改变,但动机可以改编。
而此类影片,通常赋予主角的动机往往是爱国,如《阿波罗十三号》,或者为了家人,再优秀点的就是人类自然而然的大航海精神。
而《登月第一人》则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动机,那就是死亡,死亡驱动着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那个第一人。
用死亡的切入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听起来如此主旋律的故事,这无疑是大胆的,有作者性的,有难度的。
但影片落实的非常好,在所有实际动作被规定了以后,还能把自己的理解放在里面这点非常厉害。
影片出现了共三次死亡。
女儿的死亡,战友的死亡。
在登月之前铺垫都是死亡和献祭的过程。
一个一个人的死就像是为尼尔阿姆斯特朗献祭,最后让他去登上月球。
片中在女儿还没死亡之前,尼尔说要等女儿的病情好了之后才能去双子星计划,他不能待着女儿奔波,而紧接着下一幕就是女儿的死亡,这直接推动了尼尔踏上了登月的第一步,这种负向的推动,也契合了死亡的主题。
战友的相继死亡,将本该是第五第六顺位的尼尔阿姆斯特朗推上了第一顺位,这才使得尼尔成为了登月第一人,尼尔所背负的是一条条生命,这也给尼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片中尼尔出神地看着死去女儿曾经的房间,现在是小儿子搬进来住。
这一幕暗示,尼尔的上位,是建立在战友死亡的基础上。
《登月第一人》中尼尔也有达米恩前作《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主人公身上的偏执,但这种偏执又不同于前两部,这种偏执的动机来自于死亡带来的压力,这种死亡不仅仅是直面死亡的恐惧,更代表这些死亡的灵魂压在他身上,他被动的,不自主的进行着登月计划。
2、我的一小步,最浪漫的个人主义历史上登月过程中有几个的真实事件:宇航员都会带有物品,要填写物品清单,唯独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清单遗失了在登月过程中是有几十秒没有信号的,我们无从得知尼尔阿姆斯特朗是否真的往月球坑里扔了什么东西在尼尔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坑面前时,他的心率突然飙升到180。
而影片利用这几个小小的空间,做出了整个电影你完全想象不到的一套切口。
影片中尼尔孤寂的站在巨大的月球坑面前,扔下了女儿的手链,也完成了他的悼亡之路。
就是人类的登月行动其实就是为了让尼尔放下对女儿的悼亡情绪。
这时就可以理解了,为何登月镜头里没有一个美国国旗的画面。
因为这无关家庭无关国家,这是尼尔最私人的情感。
这颠覆了尼尔阿姆斯特朗最大的金句,“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里程碑的那一大步,只是尼尔一小步的一个背景板而已,整个人类的行动,在达米恩看来都不如一个人对女儿的思念。
这无疑是最烂漫的个人主义,这个命题作文如果让其他导演来拍,百分之九十九最后都会上扬,而达米恩却用了一种负能量作为了人类登月的燃料。
前文提到的死亡,死亡的主题是为了铺垫个体与集体的博弈过程,这个集体不止是NASA,不止是美国,更是全人类。
影片用这短短几十秒的切口,完成对无名个体的纪念,这是最伟大的个人主义。
影片之外,《登月第一人》的投资也是上亿的大制作,好莱坞还愿意用最顶级的资源去配置去拍摄,最后发现是一个宇航员纪念自己女儿的故事,这何尝不是一种烂漫主义。
刘小白L1833795446
直接从电影节期间写的稿子里摘了这段:“达米恩·沙泽勒毫不掩饰自己对于爵士乐的不竭热爱,将Dr. Samuel J Hoffman在1947年发行的爵士名曲《Lunar Rhapsody》作为阿姆斯特朗夫妇的定情舞曲,还让阿姆斯特朗在外太空功放起这支曲子。
这显然是达米恩·沙泽勒精心选择的一支曲,它最早被收录在名为“Music Out Of The Moon”的专辑中,可以说是全方面扣题了。
而且其中使用了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电子乐器特雷门琴,在六十年代听来依然充满了未来感。
”
《第一人》并不是一部充满着如许探索宇宙精神的电影,所以不用期待它多么波澜壮阔,一波三折。
电影也没有多么渲染国家大义的主旋律或是美苏之间如火如荼的太空竞赛,肯尼迪的演讲只是电影里的惊鸿一瞥,苏联的种种进展也不过是整部电影背景里的一个杂音。
这只是关于阿姆斯特朗登月的一部记录性质的电影,关于阿姆斯特朗为了登月而忍受的,付出的,还有失去的。
他有着一双一直望向月球的眼睛,正是那份执念让他成为了宇宙的先驱。
可是,与此同时,他忍受着失去女儿,失去战友的苦痛,与家人,与世界慢慢产生距离,终于,当他触碰到月球那一刻,他已离家如此之远,以至于看不见来路了。
这是一部悲剧。
1.触碰天际的个人传记《登月第一人》在描写阿姆斯特朗的生活训练之外,选取了几个在他登月准备进程中重要的事件节点着重进行了描写。
这部电影如同美国有些媒体所质疑的那样,它将整部影片的重心聚焦到了尼尔和家人,朋友身边,所以主旋律的意味倒是很淡,不过这是导演在对这个大事件进行演绎中刻意选择的侧重点。
整部影片看下来,悲剧的意味反倒是浓重一些。
影片的开头应该就是阿姆斯特朗的X-15飞行试验,那个时候的阿姆斯特朗还是一个试飞员。
(X-15是一种火箭动力的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可以到达大气层边缘)开头那一段,其实很有星际穿越开头的感觉,不过两个片子的风格和气质则有着极大的差异,毕竟《第一人》不是科幻片,所以全片被笼络在一种迷蒙而低画质的氛围之中,让人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一般。
而影片除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之外,另一个着重描写的部分就是阿姆斯特朗参与的双子座(Gemini)8号任务。
这次任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轨道飞行器的对接,不过之后对接后的飞船姿态失去控制,不得不提前使用返回系统调整姿态,虽然保住了两人的性命,却也让这次任务提前结束。
在影片中这段的笔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超过了阿波罗11号任务,全程极为克制地用镜头展现舱外的状况,绝大部分都是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在载人飞船内的所作所为与视角,甚至你很难看到整个宇宙或是地球,因为你只能通过一个狭小的舷窗去观察。
这段中也大量插入了阿姆斯特朗妻子珍妮特的担忧与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的关注,多角度的协同推进使得这部分剧情成为了全片的高光点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节点便是阿波罗1号在测试时的起火事故,三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该事在nasa航天史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训,帮助改进了之后的几代火箭。
如在片中阿姆斯特朗所言,现在出了问题,之后在太空才能不出问题。
只是可惜这次的问题是用几名优秀的航天员作为代价的。
当然,本片的重头戏自然是登月,事实上,相比于双子星8号,登月反倒是波澜不惊,这段着重于登月之路与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的沉思,返程倒是极少描述。
正像我所说的,去月球的路,没有太多波折,然而归途,他重返地球的经历,却远不止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行程。
本片的结尾倒是很有意思,以first man为题,便不再赘述他成功之后的种种,尚在隔离期与妻子见上一面作为收尾,配合我后面要提到的,倒也是有趣的谢幕。
2.那串并不存在的手链亲情,是本片的另一个着重点。
阿姆斯特朗最爱的,是他的女儿凯伦。
可是凯伦小小年纪就得了脑瘤,漫长的治疗只能让她痛苦地苟活着,最终,凯伦还是死于了并发的肺炎。
凯伦的手链,成了阿姆斯特朗对女儿最后的留念,他为了成为宇航员而拼命训练,只能偶尔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相伴。
在他登月临走之前,他甚至都不愿意和儿子们做最后的道别,只是坐在那里,像一个发言人似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你会回来么?
我只能告诉你数字。
你会回来么?
我试试吧。
然而,他把自己女儿的手链带上了太空,扔入了东环形山中,这是他对女儿最后的一点怀念。
这,只是电影里的描述。
那串手链,大概并不可能被带上月球,而他对女儿的那份怀念却绝对是真的。
我在想,如果阿姆斯特朗当年真的带着女儿的遗物上了太空,他是会让女儿的记忆永远安静地躺在月球呢?
还是让这遗物化作女儿的记忆永远留在身边。
只可惜,逝者如斯,我们再也不能追问他一切的真相了。
那串手链,真实也罢,虚假也罢,在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的那几个小时之中,他一定曾回想过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爱人,亲人,还有那个不幸的女儿。
孩子,爸爸登上月球了。
3.登月,永世的隔离只可惜,对女儿的追忆,在片中是阿姆斯特朗留给大家关于亲情最深的印象。
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内向,又沉默寡言的人,他有着自己的野心,有着很多思绪,但大多时候,却只是保持沉默。
他如此向往着月球,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他拿着望远镜看向月亮的镜头,那是一种狂热,也是他坚定地活下去,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的支柱。
就比如,他并不比同伴身体更好,于是那些高难度的平衡训练,他要做过一次,再来一次。
然而,对于月球的向往和恐惧,对于工作的狂热和认真,却成为了他和家人的膈膜。
他爱着他的家人,不过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于是当他告别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
我在想,他在临走之前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种冷漠,究竟是因为长期无法照料的疏远,还是知道自己可能一去不回,所以刻意地保持着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无论如何,他的这种态度都让人感到一种心酸,曾经那个和孩子闹在一起的大人,如今竟不敢与孩子告别...而影片结尾,阿姆斯特朗夫妇隔着玻璃无言的相望,更是蕴着一些忧伤。
因为,登月之后,他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阿姆斯特朗了。
真实的阿姆斯特朗,登月后应酬不断,更加疏忽了妻子和孩子们的照料,于是两人最终在1991年离婚。
这段最终分崩离析的爱情,就像是影片里的那层玻璃,透明,却如此决绝。
4.鸣叫的螺丝钉,月球的第一眼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三个镜头/场景。
第一个自然是火箭发射的场景。
我很喜欢火箭发射,星际穿越,王立宇宙军,甚至是秒速五厘米里面种子岛的发射,都是充满着极尽的力量与浪漫,每一次火箭的发射,就是人们探索太空的脚步又向前走了一步,而在这部电影中,全片都在尽力去呈现真实,所以这个发射没有那么美丽,却更加震撼。
第一人
王立宇宙军
秒速五厘米第二个,是电影中数次出现的,在飞船起飞时鸣叫的螺丝钉。
那大概是一种飞船的铆钉在受到周围船体部分形变的挤压后,摩擦出的声响。
这个声音,让我如同宇航员一样,瞬间充满了对太空的恐惧。
你们的性命,就在这小小的螺丝钉之上,它的弯曲,它的变形,对于广袤的宇宙无足轻重,然而却是你的一生。
一个人究竟是需要多大的热忱,才会走上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
第三个,是登月舱打开那一瞬间,从狭小的舱体跃出的镜头。
那个镜头,让我沉醉良久,我知道那些宇航员们为之奋斗的究竟是什么了,那是一种从逼狭的世界探头看向更大世界的一个视角,你知道,未知是如此广袤,所以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只要得见那一眼,便足矣。
5.何言你心伤影片里,高司令和芙伊展现出了相当棒的演技,高司令的悲伤,沉默,腼腆,很合适地锲入了阿姆斯特朗这个形象之中,在他失去女儿后哭泣的那段表演,感人至深。
而马上就要成为新的龙纹身女孩的芙伊,也是非常抢戏,和丈夫阿姆斯特朗逐渐的疏离感刻画得入骨三分。
我记得电影中有一段的镜头,绕着两人旋转,一会儿在阿姆斯特朗脸上,一会儿又在詹妮特脸上,每次的切换,那镜头就会模糊一个瞬间,我们看不清两个人的脸,就像他们不会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
而最后,当两人被玻璃窗分开,我多么想让阿姆斯特朗说那么一句,我爱你,然而他一句话也不说,以为仅仅一个亲吻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可是这远远不够,远远不够,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妻子操持家务,独自抚养淘气的孩子更重,或许登月有无数的荣耀,然而荣耀光彩的背后,是否是更无尽的空虚。
詹妮特,在媒体的灯光面前强做出欢颜,但她知道,这些人终将夺去他熟悉的丈夫。
阿姆斯特朗,他也知道他会载入史册,不过他面对这个世界,都像是在月球上戴着那个反光的头盔一样,谁也看不清他的内心。
只有当他怀念女儿时,某一瞬间他才会卸下伪装。
然而镜头里,那个扔向环形山谷底的手链越来越远,如此模糊,最后被黑暗吞噬。
阿姆斯特朗,也留在了月球,孤独一人,找不到回来的路了。
《登月第一人》是“高司令”瑞恩·高斯林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第二次合作,该片以全新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登上月球的第一个人类——尼尔·阿姆斯特朗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面。
高司令与达米恩·查泽雷上一次合作的《爱乐之城》曾经横扫颁奖季,票房口碑双丰收。
不过在这之后,高司令主演的《银翼杀手2049》、《登月第一人》都是叫好不叫座。
据说《登月第一人》的成本有7000多万美元,北美票房仅4000多万,可惜了一部好片子......
虽然是一部讲述历史壮举的传记片,《登月第一人》却不是那种励志、高燃的影片风格,某些飞行场面甚至给人一种太空惊悚片的感觉。
太空探险至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天先驱们还处于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意外随时都可能降临。
影片中空间逼仄的登陆舱、星罗棋布的仪器表盘,与《普罗米修斯》、《星际穿越》等科幻片的航天器相比简陋十足,这种简陋强调了一种危险性,也为影片基调添上了一层悲壮感。
了解航天知识的影迷可能知道,宇航员训练中最痛苦的一项就是离心机。
为了适应太空环境,宇航员们必须坐在一个高速旋转的“大摆锤”里,锻炼自己的抗重压和抗眩晕能力。
在《登月第一人》中,不仅有类似的抗眩晕训练场景,尼尔·阿姆斯特朗和队友还在一次任务中遇到了航天器自转的故障。
航天器在太空中失去控制,开始疯狂的高速自转,即使宇航员们接受了专业训练,在这种旋转强度下也只需几分钟就会失去意识。
这段戏不仅配乐惊悚,镜头也多次切到POV第一视角拍摄。
透过舷窗,蓝色的地球与漆黑的太空在旋转中交替掠过,即使在屏幕前的观众,恐怕也会有一丝眩晕感。
探索宇宙的过程是残酷的,需要无数人类精英们前赴后继,付出血与泪的代价。
这些NASA麾下的宇航员,每一个都是学霸中的学霸,精英中的精英。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队员们学习理论课,发现教科书的第一章就有600多页。
用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的话说,在冷战时期的宣传中,大众可能以为宇航员都是威风凛凛的王牌飞行员,实际上他们是一群谦逊内敛的航天工程师。
从这一点来说,出演过《亡命驾驶》、《银翼杀手2049》等影片的高司令是扮演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合适人选,他身上的阴郁气质与这个沉默寡言的精英型角色高度一致。
影片中的阿姆斯特朗绝对理智、目标专一,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这一点从他多次打断同事的安慰,以及对家人的忽视中就可以看出。
事实上,阿姆斯特朗一直肩负着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双重压力。
他的女儿早夭,成为了心中永远的伤痛,而昨天还在一起喝酒的战友,第二天可能就死于飞行事故。
在这种压抑、紧绷的精神环境下,《登月第一人》中的阿姆斯特朗显然不可能像《壮志凌云》里的麦德林那样潇洒豁达。
现实中的阿姆斯特朗同样为人低调,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他不喜欢成为一个传说。
又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视了家庭,阿姆斯特朗与首任妻子珍妮特于1994年正式离婚。
他后来回忆说:“我很抱歉,我们的婚姻成为我成功的最大代价。
”影片中的珍妮特由克莱尔·芙伊饰演,作为宇航员的妻子,珍妮特有着独立、自我的性格,并不甘于做丈夫的附庸。
在我们看来,这个角色甚至有些“政治觉悟”太低,明明丈夫的训练已经很紧张了,她还拿子女教育的事情摆忙添乱,不明白“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
但是这种有人情味儿的形象,恰恰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也许在导演看来,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并不是一场造神运动,我们需要铭记前人的功绩,但不该苛求他们牺牲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讲完家长里短、升级训练,登月任务自然是影片最后的重头戏。
在登月任务开始前,导演刻意安排了一段戏,让NASA的官员念提前写好的悼词,再次突出了这次行动的悲壮感。
毕竟我们虽然知道结局,当时的人们却并不知道。
接下来的重头戏,导演也把镜头运用的极具美感:当搭载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登陆舱在月球表面盘旋时,那画面和配乐都像极了一场小心翼翼的舞蹈。
当舱门打开,镜头由舱内探出的那一刻,影片的声音戛然而止,给观众带来一种奇特的临场感。
本片最具争议的地方,是导演故意没有拍宇航员在月球上插美国国旗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高司令饰演的阿姆斯特朗望着一处环形山默默流泪,然后把夭折女儿的手链丢在了月球上。
这当然是一个浪漫化处理的场景,真正的宇航员在执行这样一项重大任务时,不太可能夹杂着私人情感。
而面对质疑,达米恩·查泽雷澄清说,这只是艺术上的取舍,不是一份“政治声明”。
其实这个细节再次表明了影片无意造神,无论这个“神”是阿姆斯特朗本人,还是美国政府。
除了这些,影片中也提到了关于登月计划的一些争议。
比如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在还有那么多穷人的前提下,钱应该用到其他更有用的地方,而这个理由恰恰是人类近几十年再也没有登上月球的原因之一。
减缓探索太空的步伐,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好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登月的故事拍成电影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月最差观影经历,处于要睡却清醒的失眠状态。
真是无聊啊!
“作为平凡者的以小见大”不仅是名人传记片的套路,同时还是特殊职业题材的套路。不过,查泽雷还是能在套路里,走出很多新的东西,特别是私人化情感的处理。挺美也挺稳,技术类提名打包。/2019.6上影巨幕重看,本届最好哭的一部。
完成度基准分是有的,音效配乐都是顶级的,作为太空片Damien抛弃了视觉奇观,更多的选择了主观视角来呈现登月身临其境之感,去繁就简更注重人物内心。不过就这样一个不擅表达性格内向的角色,除了用眼神表达对登月的坚定和对家人的温柔,高司令没有给出更多的人物层次。
鉴于查泽雷第一部、第二部达成的水准,我在期待很高的情况下,不得不说很失望。完全没了之前的灵气。寻求突破不代表走极端,全手持全特写没意义。不懂得收就没有放。没有对画面空间的展示和画外空间的构筑,在该磅礴的时候根本磅礴不起来。最关键那一刻,甚至不如来个大全景俯拍男主凝视浩渺星尘的凝滞镜头给劲。光影和音乐的设计也很糟,导致情绪传达不出来。而且为什么还保留那几处与这次的风格完全不搭的快剪镜头?剧作上既然寻求突破为什么还停留在激励事件、陷入困境、板凳上位的模式?最后还是"for the family"这一套老美人民最接受的东西?完全不提科学技术攻克的难关,只聚焦在几个主角似是而非的情感上,给我的感觉好像登月这件伟大的事只要有猛将克服恐惧、国会顶住压力给够钱就能搞定的小case。俗套
然而遗憾又无奈的是,伟大的历史事件不见得都能转化成优秀的电影。
既没有《爆裂鼓手》的燃,也没有《爱乐之城》的浪漫,登月过程与家庭回忆完全脱节,情节推进云里雾里,Damien这次是怎么想的我是搞不懂……姑且算是一首散文诗好了,但登月实现的一瞬间还是能感受到一股无名的力量游走全身,沉浸在奇观里。
相当刻意地去压,从尽量私人的角度去写这一个举世无双的大事件,当全球人都聚焦在他的“第一步“时,更多描绘这一步踏出时的脆弱不安恐惧,拍摄手法也从这点出发,主观视角还原当事人体验,多场升空戏都非常窒息。然而抛却了以小见大,从全人类角度看的意义,也就失去普遍的打动人的力量。太刻意地去避免冷战等主旋律元素,让私人情感和个人遭遇显得没来由,甚至“小家子气”(登月只为死去的女儿)。影院观感应该会更好,高司令睫毛精加分。3.5
从爱乐到爱月,这是高司令的一小步,却是他演技提升的一大步。
这片子不做成4D真是浪费
和诺兰一样,擅长讲故事的导演请你们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要去拍传记片了啦。浪费才华。
一部很柔软的传奇电影,区别于硬壳的纪录片,它坚持以“人”为中心,充满“人性”、“感情”等复杂映照。他一生使命不凡,但日子过得平淡,只是比别人更坚毅;月亮之下,他三次死里逃生,看着队友牺牲,承受家庭压力,冷对政治嘲弄。月球面上,他是见过的最空虚景色的人,我在银幕仍无法体会,却能领悟那份沉寂的感叹!
叶老师说的点印象很深:女儿下葬的棺材铰链声,完全类似于飞船升空时发出的声响。一种放大和重复。
这电影是99岁老大爷拍出来给老年朋友看的吗?
What is wrong with those Malicky shots????
這是不一樣的查澤雷,但對於人性執念的理想選擇始終不變,堅守家庭或成為人類奔月的最後希望,也一圓自己的夢想。頭尾非常精彩,手持攝影,太空艙內的緊縮,密閉空間只能探向黑夜,操弄著不靈光的搖桿,時時刻刻都在賭自身性命。唯愛兩場,是首次出航與妻子跳舞,及兒子詢問會再回來嗎?開頭喪女和背負女兒太空夢想,將一串手環留在了月球上。這不再只是人類的一大步,而是阿姆斯壯對自己有所交代放下的願望。查澤雷依然善用結尾,月球第一人,也是昔日太空夢想的最後希望,儘管中段漫長,但意有感受到對上月球屢屢失敗的喪氣,及阿姆斯壯往昔戰友一一犧牲,而自己只能無盡等待,直到最終成為登月先鋒。宿命、夢想、孤獨開創者,遠方的地球,腳下的月球。隔著玻璃,指尖輕碰,我回來了。不是太空紀事電影,而是一位第一人稱的英雄傳記電影。打開遮罩哭泣
今年去不起威尼斯,准备在家按去年日程表看一下已经出资源的片儿……做开幕片倒是蛮合适,但片子实在太温吞了,高司令证明了只要长得足够帅,没什么演技或者什么片子都这么演也没什么大问题。不敢把重点放在谈冷战谈政治上,只好把戏落到家庭线上,很让人烦躁。大概也就几个VR既视感的主观镜比较有视觉冲击力吧。威尼斯无奖,奥斯卡技术奖四提一中。
2019023 一星平庸
不同于《太空争锋》,刻意淡化冷战背景和登月任务本身,而是以人写事、以小见大,笔墨落脚于登月前的人物缩影,写出阿姆斯特朗的不安、焦虑与家庭关系。太空戏的视觉体验反而是对心理体验的辅助,第一人称视角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压迫感。
传记片超过90分钟本身就是犯罪,直接一星;复古胶片质感做的很好,飞行戏的真实感也不错所以加回一星;夹杂了大量的家庭感情戏来拖时间;没有那句“Good luck, Mr. Gorsky”,遗憾。题外话:现在的中国人特别像40年代初的日本人,日本人造了超级战舰大和,霸占了差不多整个亚洲,甚至把澳洲都画到自己版图上,不可一世到顶点。可是后来呢?美国这部机器一旦开动,一切都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