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剧的起因,最开始是因为在小红书刷到两个片段,一个是张沛在公园相亲市场说自己是杀鱼的,一个是张沛和刘枫面试唇枪舌战然后立刻改口叫老板。
一开始当下饭剧看的,看到后面只想看任素汐的片段。
网友的形容真不错:“秋裤扎进袜子里的扎实演技”。
喜欢这部剧,一是因为题材跟职场、中年、相亲、催婚有关,很代入,同时也很能慰藉我。
二是因为任素汐演技真的很棒,而且这部剧里的服设搭配真的特别特别好!!!
在此之前,我是真的一直没觉得她好看,我天哪看完这个我已经彻底掉坑里。
三是为肆意张阳举大旗!!!!
张沛和谢阳的人设真的很完美(当然刘枫的人设也很完美!
他们仨任意两人的场景我都好爱看),一个是不那么强但还是很强的女强人,一个是温柔接住你一切情绪且愿意舍弃自己去实现你的梦想的重逢竹马。
其实包括剧里的男主都是,一个为成年人打造的神话故事。
或许与文艺作品的相遇确实需要讲究一个对的时间。
这部剧如果之前看,我应该也会觉得很无聊。
但现在临近30岁,在时常烦心的工作内容和鸡毛蒜皮的同事关系中间,在催婚催生和质量平平的相亲中间,在虽然不服老却能清晰感受到岁月痕迹中间,张沛这个角色狠狠地戳中了我,也可以说带给了我一些继续好好生活的勇气。
所以虽然这部剧也有挺多缺点,比如说有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比如说有些人物设定有点强词夺理,比如说太过于理想化等等但因为任素汐,因为张沛和谢阳,我私心还是打一个五分。
Here's much to do with hate, but more with love,Why then, O brawling love!
O loving hate!
O any thing!
of nothing first create!
O heavy lightness!
serious vanity!
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
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ire, sick health!
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
This love feel I, that feel no love in this.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无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到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ps.莎翁果然不愧是莎翁啊,真的是太会写了!
英文原版的别有一番风味。
最近在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里看到一对热爱戏剧的cp引用这段台词,很是感动。
此剧中的各种cp都很可爱,演技超自然封神的任素汐和她的两个爆可爱的追求者;李雪琴和她的银幕初吻对象;单亲妈妈和她的暖男小弟弟;以及剧中引用这段莎翁台词的爱剧本杀的一对儿小冤家。
这个剧简直直戳人心,剧中任素汐从北京刚回成都,而我从上海刚回来半个多月,同样是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成都,无可替代的,充满人间烟火气和温度的成都,出走几年,幸好我们都别来无恙。
今天也敲定了一件大事,有点开心,所以一起看美文浪漫一下🥳20231121
很少把时间交给国产剧,与它的邂逅也算是偶然,用支付宝的积分兑换了一个月的腾讯会员,其实是为了十三邀——人到中年之后,发现中年的许知远越来越有魅力,颜值退而求其次。
还是会飙泪,因为剧中“四大金刚”不同的生活。
男女主角的演技都在线,台词生活化,剧情生活化,也很与时俱进,细节也都在线,也因此会在睡眠很少的法定补觉日追到凌晨两点。
如果没有离开过故乡,便不知道故乡的可贵;如果没有想过逃离过原生家庭,便不会知道亲情的真挚;如果没有失去爱,便不知道初爱留在原点的奇迹……青春的时候想挣脱束缚,走得越远越好,遇到一个明明很爱的人,却想着种种不可能收获happy ending的结局,结果再去寻觅,再去擦肩,但是生活中谁会留在原处等你?
那个被伤的女子怀着别人的孩子,还能被小弟弟痴爱,不顾一切地等,懂她、心疼她、接纳她……这也许就只能出现在电视剧里。
我觉得这部剧除了真实再现了现代职场和生活之外,不同的人都会找到共鸣的点,张沛、苟丹丹、吴芸、家系……每个人身上都有你曾经的影子。
那个好强又懦弱的,那个高傲又善良的,那个坚强着又孤独的,那个单纯又叛逆的……是你,都是你。
谢阳应该是每个女子心目中的白月光吧,他的脸让我想到了某个人,曾经也是这样,侧过来温柔地注视,好脾气地说话,白色毛衣,灰色带帽卫衣……阳光又美好。
但也只是曾经。
剧中的happy end,收获淡淡的惆怅。
是好久不见了,别来无恙。
这句话又该对谁讲?
很喜欢任素汐,所以追了前面几集。
总体还不错,但是过多的以巧合来推动剧情,说明导演或者编剧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
任素汐或者李雪琴来成都才几天呢,就多少个巧合了?
连续几次几乎同一个时间去同一家店吃串串香;成都那么大却能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公园;大街上走着路呢能看到旁边烤串店里多年不见的老同学。
导演是不是想不出别的情节了?
三星,一星给任素汐,一星给李雪琴,一星给史策。
“我终于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怎样的工作,我要离开北京了,男朋友不是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把自己留在了成都。
”和张沛这个角色太能共情了,从小到大在父母的严苛教育下,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能有隐私,父母在家里和女儿毫无边界,可以轻易误会可以伤害自尊可以不理解可以不道歉。
等到毕业工作了父母就一定要把女儿留在身边,一定要赶快找个人结婚生子,毫无道理的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过人生。
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张沛早已经习惯了一直奔跑,拿身体拼工作,每天赶早晚高峰,车水马龙,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个人再辛苦也得咬着牙过下去,习惯了女强人的角色,总以为自己可以搞定所有,太久没人持久疼爱,就会告诉自己“在喜欢的人面前不可以太动情,这样结果不好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张沛这个角色在任素汐的演绎下过于真实,好几次都共情得落泪。
相比张沛这个角色,其他几个角色略有逊色,主要是演员的演技有几分拙劣刻意,年轻的男演员大都面瘫脸,没有情感的表演很难打动人。
故乡,别来无恙。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故乡,好好生活。
反派死于话多啊,我劝你慎重。
我觉得吧,世界上的所有关系都是一种交换,而金钱又是这个世界上流通最广的东西。
钱不只是欲望,更好地了解它还能看见历史发展的轨迹,掌握人生的安全感。
打麻将打的就是一个心理素质。
一会儿我先上,我就做大牌。
和不和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威慑对手。
我们的宗旨是,避免点炮。
我们的口号是,学会做人。
——不是,你们这都空手来的啊?
行。
——不是,我带着真诚来的…——我带一颗感恩的心。
那大家在买保险的时候啊,一般都会有个误区,觉得老人和小孩呢比较脆弱。
所以买保险的时候,想先紧着他们买。
原则是这样的。
先保大人再保老人和小孩,因为大人一般都是这个家庭的支柱。
如果家庭支柱倒了的话,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风险是更大。
——我为什么要过去,我过不去你过去了吗?
——是,这个事在当年来讲那是个大事,但现在我们都长这么大了。
——所以它就应该没事了,应该过去是吗?
我过不去,谢阳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一巴掌呼在我脸上,没呼在你脸上。
历史遗留的情感问题不作数。
谢阳,我自己觉得爱情没这么草率。
它需要相处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东西。
还需要不知道什么时候突如其来的能来的那么一点点小冲动。
你要说你刚才在这儿说喜欢我,我翻白眼的时候我心里高不高兴,我有那么一点高兴。
但是这是虚荣,是人就会虚荣。
人走下坡路的时候啊,看自己风光时候买的东西多少有点辛酸。
我天哪,你可太吓人了。
现在不是上班,都是人。
我们要经历什么才会变成大人?
要为平凡所困,要为世故抱歉,要习惯披星戴月地重复,要知晓脆弱,但能抵御来日幻变。
书本里讳莫如深的总结,远不如当下这漫长的课堂。
而那些忍住的眼泪,在遥远的以后变成时间的珍珠,被浪花洗涤冲回少年的脚边。
我这跟你相处完,我都会养儿子了真的是。
这么大个人了,老玩那小孩事儿呢。
说吧,你这黄鼠狼给鸡拜年,安什么好心了你。
给我叫过来干吗。
佩服我……那你快点给我展开说说,我得好好听。
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些事情不是还没发生,你不还没走呢吗?
我天,我都说多少次了。
明天的事咱们交给明天,咱们把今天过好,咱就,咱就把此刻过好。
好不好?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任何事情其实只要你想解决,它是一定能解决的。
你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再说你不是成都人啊。
——我不想跟你说话了,你这样显得我很菜。
失眠,没事干,写点看完八集之后的感受。
没条理,想到什么写什么,分喜欢和不喜欢两部分。
【喜欢】1. 没有隔壁一些霸总剧和古偶剧吓死人的磨皮,总体来说,每个人脸上都能看见毛孔和五官。
珍惜现在内娱能看见毛孔的电视剧和综艺,至少让观众知道人类是允许有毛孔、青春痘、黑头、黑眼圈和法令纹的,有这些不会犯法。
2. 大部分演员演技还是合格的。
主角配角都演得挺好的,能让人入戏。
尤其是任素汐,演得很动人,喝醉酒回家那段哭哭,谢阳的演员演得也挺好的,很多细节很好。
3. 李雪琴在成都当公务员,在老小区和室友合租房子住次卧,一千二百一个月还是比较合理的,没有给她住两百平的豪华公寓,谢谢编剧体察民情。
4. 看到第八集,感觉剧情节奏还可以,在家长里短讲故事,比较缓但也有慢慢推进,让人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没有那种隔壁霸总剧半集20分钟过去唯一向观众表达的就是“少爷自从遇到你后笑容都多了”这样的内容。
:)【不喜欢】1. 不喜欢董家希演员的演技,不同场景下的情绪和眼神都没有变化,特别是得知妈妈生病的那场戏,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她的情绪,和妈妈打电话像是撒了个娇一样,但我觉得这里的情绪还是应该挺多的挺丰富的。
我看了一下还是北电科班的,看不出来。
2. 我很明白导演想要用方言让“故乡”这个概念更鲜活、真实和具体,方言也确实能有这种效果。
但剧里面一些演员的四川话说得真得很让人出戏,我一个外省人听了都觉得奇怪!
这样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3. 虽然这部剧没给演员的脸做磨皮,但是给角色内心的冲突和斗争做了磨皮,故事回避了这个主题背后更深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年轻一辈逃离故乡,有些是为了逃离贫穷,有些是为了逃离父母,有些则两者兼之。
这种逃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在家庭这一社会最小原子单位中个体之间的最大对抗(女儿可以逃离父亲,父权衰微),也是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渺小的个体能做出的最初的对抗。
这对抗背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像五四时代的青年都要求离开封建家庭一样,这是在时代浪潮中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步。
而当社会开始倡导逃离的个体回到故乡、回到家庭时,我们显然迎来了另一个时代。
同二战后西方国家呼吁女性为从战场回来的男行腾出就业空缺而回归家庭一样,这种对故乡、家庭的推崇,模糊了这种回归背后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独立所产生的威胁,而企图用加了滤镜和磨皮的亲情为观众提供“抚慰资本里996所承受的伤害”的最大药包就是“在故乡逐渐衰老的孤独的但仍然秉持着父权制家庭作风的父母”,这个回答只要细想,显然就是让女性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是一个既不惹怒996boss也不惹怒家庭里父亲的两全的狡猾答案。
更何况剧中还把主角们的原生家庭塑造得大体来说和谐友爱,完全不是可以代表东亚出战全球精神分析临床个案的典型家庭。
如果从某种角度说北京是中心,那成都就是一个中心边上的边缘,逃离中心回归边缘,重点既不是中心也不是边缘,而是在逃离和回归。
我们离开哪里,去哪里,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要回去,北京和成都,或者更鲜明一点,城市和乡村可以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被人为二元对立以至于失去部分真实性的生活。
我们首先需要让生活真实,其次再思考,我到底要过怎样的人生?
扯多了。
【最后】知道张沛为什么在北京十年就可以买一个六十平的二手房吗?
因为她远离男人。
这是女人发财致富美丽长寿的唯一秘诀。
阿弥陀福。
真的要弃剧了,编剧给每个人发一个完美男友算啥,解决女性的困境最后还需要男人?
最终也没有脱离男凝。
谢阳尤其令人反感,毫无边界感,不理解张沛怎么可能会心动的,也不太理解他的人气怎么这么高。
听到他的爹味发言就烦,能不能不要随便插足别人的生活,生活中见到这种人就绕着走了。
其他的CP也是奇奇怪怪,爱情产生地太草率了。
总之这部比起姐妹篇《我在他乡挺好的》可以说是又臭又长。
人至中年,经历过工作光鲜、也经历过大厂裁员,经历过自由惬意的二人世界,也经历了老人生病、不得不接来亲自照顾的疲惫与无奈,油然而生的感受就是:做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什么都不想要。
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奈?
当然是有苦也有乐苦的时候,就咬牙挺着,想办法解决问题乐的时候,就尽量享受,不要让其他时段的烦恼稀释此时的快乐而我最近的下饭剧《故乡,别来无恙》,就正好与我对生活的理念相同
它讲的是四个从小长大的闺蜜,成年后各奔东西,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成都,所经历的亲情、友情、工作、爱情的故事。
四个女孩,各有特点大姐张沛成为了一名保险经纪,事业独当一面,干练利落;二姐苟丹丹是一名美妆博主,泼辣直爽,嘴硬心软;三妹吴芸是一名在街道的社会工作者,善良敏感、朴实热情;小妹董家希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编剧,却不得不回到家乡陪伴患病的母亲,单纯文艺,总想要挣脱母爱的束缚姐妹间的细腻互动,家人间的隐忍温和,情侣间的试探拉扯,在我看来是这部剧最大的看点。
这部剧没有啥霸道总裁、狗血剧情,更多的,是四个女孩返乡后如何重新适应工作、如何与父母磨合,如何经历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自然普通,简单柔软,仿佛是在看邻家姐妹的亲身经历。
董家希:当梦想跌落现实董家希这个女孩,是最令我心生感慨的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她就被身为高中老师的母亲严格管束,为了逃离控制,她跑到北京上大学,并偷偷违背母亲的意愿,研究生选择了戏剧专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剧院的工作,本以为从此便人生开挂、成就梦想,却没想到,剧院的工作,只是打杂——尽管她是导演专业,一开始,却只能帮忙订饭、收废品后来,工作好不容易有所起色,有机会加入优秀的制作团队,母亲又生病了她本想短暂回乡、探望下母亲,不想,在回家的这段时间,她的创意先是被同事剽窃,母亲的病情又再度恶化,让她不得不留在成都,重新找工作、照料母亲作为被母亲严加保护的女孩,26岁的董家希有着初入社会常见的幼稚与单纯——她对现实世界中丑陋的一面,几乎毫无戒备从北京回到了故乡,尽管有着戏剧专业研究生的学历,董家希找工作却可谓是四处碰壁、备受打击,甚至还稀里糊涂成了水军,为了10块钱的稿费写水帖,最后还被请去喝茶、注销了使用多年的社交账号从可以加入知名导演工作室的编剧新人,到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月薪3500、不给交社保的广告公司文案工作,背锅、被骂是常事儿,拼命熬夜加班、想要保住工作,结果公司却倒闭了……但董家希的选择也有另外一面:留在家乡,她可以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董家希的母亲丁老师是一位中学老师,也是另外几个主角曾经的班主任电视剧开场不久,丁老师就被确诊患上了肺癌,因为唯一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她最初只能独自应对。
而旁观丁老师生病的过程,以及与女儿的互动,也颇令人深思:作为教育工作者,丁老师有着严厉刻板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如此、对女儿更是如此。
为了让女儿过上她觉得更稳定、更有保障的生活,她自作主张为女儿选择了会计专业,尽管身患重病,却依然把“让女儿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后愿望以至于,我们在剧中,看到了一幕幕母亲与女儿令人窒息的操控与反操控,丁老师的状态也从“想不开”、“想开”、再次“想不开”、再次“想开”……几个极端来回拉扯。
在即将手术前夕,面临生死,固执的丁老师仿佛参透人生,对女儿许愿:等我好了之后,就再也不管你了但等手术成功、一切化险为夷之后,丁老师立马对曾经的承诺翻脸不认,开始对女儿采取更加变本加厉的“控制”等到女儿被压制得濒临崩溃、开始反抗时,丁老师病情复发,意识到自己这次真的时日无多时,则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豁达地面对即将进入尾声的生命时光是的,剧中的丁老师,并没有因为身患重病而一次性参透人生,她的改变是螺旋式的,总有反复个人觉得,如此刻画非常真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性就是如此复杂。
于此同时,也忍不住感慨:为什么我们只有意识到自己快死了的时候,才能真正思考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活?
剧中的丁老师,让我想起我刚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同事姐姐。
这位姐姐是我当时公司的拼命三娘,她所带领的项目为公司提供主要的业绩贡献,后来,她突然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一度生命垂危。
记得那时候,她一脸病容,对初入职场的我叮咛嘱咐:“姐姐算明白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无所谓。
”后来,这位姐姐幸运地找到了肾源,成功换肾,我们很多年没见过了,她在康复后,又变回了曾经的那个拼命三娘,经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她晒加班、晒业务、晒成绩、晒差旅途中的奔波……作为在现实中沉浮的普通人,或许只有迫在眉睫的死亡才能真正让我们意识到:一切行将结束,剩下的一点可怜的时间已非常宝贵而,一旦倒计时结束,就如同化妆舞会后摘去的面具,重新融入喧嚣,曾经的豁然开朗也就逐渐随之烟消云散了就如同剧中的丁老师,危在旦夕时,觉得人生苦短、啥也不重要了,愿意让女儿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死里逃生后又觉得:我是她妈,我还是得管!
人的顿悟哪有那么简单~而在观剧的过程中,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操控”与因爱而起的道德绑架真是太可怕了!
每次看到丁老师拿“你是不是想把我气到癌症复发”、“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来绑架女儿时,就觉得格外窒息更令人窒息的是,面对亲情胁迫,纵使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梦想,但面对身患重疾的妈妈,作为女儿也只能一再让步。
在新年许愿时,董家希说:如果有第八号当铺,她可以用自己的前途,换母亲的健康但等到母亲手术后,再次开始对她严加控制、想要让她听从安排、全心准备注会考试的时候,她也忘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只想逃离或许,这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很难分清对错的隔阂吧一个是苦心用尽、“只想为你好”一个却想要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这世上,有太多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不甘心、不服气的父母,企图让自己的儿女弥补自己的遗憾与悔恨,却忘记了,儿女也有自己的人生,儿女并不仅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张沛:女强人,却追求中庸剧中由任素汐饰演的张沛,和董家希一样,有一对令人窒息的父母,从小对她严防死守小时候偷看她的日记,长大后私拆她的快递,在她上厕所时可以直接拉开门,进去和她扯闲篇儿,丝毫不尊重她的隐私最令人无语的是,她爸妈竟然把她买的美容仪当成了成人用品,对她一通教育,训斥她不要胡搞乱搞、赶紧找个男朋友,把张沛整得无语又崩溃是的,张沛的爸妈看似亲切可人,却是那种典型的“上学时不让早恋,毕业后马上要求你结婚生子”的父母,这也导致了张沛在面对青梅竹马、对她心生情愫的老同学郭阳时,表现得非常抗拒和拧巴但,这部剧最令人感到温暖的部分就是:每个角色都在成长、都在改变,都在为了更和谐的关系不断做出调整,包括主角们的父母其中最感人的一个段落是:张沛有一位高中同学癌症晚期,为了在自己离开后父母依然能老有所养,托身为保险经纪的张沛为自己规划理财,当张沛在家中给同学的父母进行保险公证时,令一直看不上张沛这份工作的父母大受震撼,意识到自己从未理解过自己的女儿、心怀歉疚,后续更是与女儿达成了和解当张沛的妈妈坐下来,一脸歉意地对女儿说:“我们为你感到骄傲,也深深感到遗憾,你虽然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却从未了解过你……”那一刻,我也莫名潸然泪下
其实,又何止是父母不了解我们,我们其实也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父母——对于儿女来说,这同样是一份巨大的遗憾我们本应是彼此最亲近的人,却对对方知之甚少
吴芸:普通女孩的奋斗与爱情由李雪琴饰演的吴芸是四个女孩中唯一一个远离家人、在异乡工作的女孩作为东北和四川血脉的“混血”,吴芸虽其貌不扬,但性格开朗豁达,正是她这种积极阳光、朴实真诚的性格,吸引了帅哥刘文山的关注不得不说,李雪琴的演绎非常自然生动,加上人格魅力的加持,纵使外貌并不出众,但依然会令你觉得:虽然男方又高又帅,但喜欢上吴芸完全顺利成章!
这部剧的感情线,是特别值得推荐的看点,每次看到她们谈恋爱,都会让我忍不住嘴角上扬4个女孩,回到四川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们的感情之路没有其他电视剧里充斥的恶毒女配、狗血剧情,有的只有顺理成章、心心相迎、双向奔赴——是的,编剧和导演并没有为了让观众爽,而加速角色的感情发展如果有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知道怎么谈恋爱、不知道怎么判断男朋友是否在乎自己,推荐你们看看这部剧,看看剧里的男孩是怎么追求自己心仪的女生的——主打一个不油不腻、不慌不忙,按现在流行的话术,就是“善于提供情绪价值”嗯,祝大家都能更惬意地感受生活,更通透地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今天看完《故乡别来无恙》,并不想分析爱情,而想分析一下影响人生方方面面的原生家庭。
编剧是知道女孩子们爱看什么的,所以剧里4段爱情,都很好磕,男主们也都符合女孩子们对爱情的幻想——帅气、温柔、体贴理解,包容,以及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缺点,懂刻意付出,也懂适时安静守候。
但是在看到倒数第二集【丁老师生命终点练习与亲人告别】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就实在忍不住想专门为剧里这对最可怜的母女写一篇影评。
因为这部剧最让我割裂与共情的,是这一对母女的原生家庭的故事走向。
有爱的家庭会更幸福,而懂爱的人会更容易得到这世间美好的东西,比如健康、财富、成功与快乐。
而不懂爱,不会爱的人很容易遭受这个人间的种种苦难。
明明没有爱已经很可怜了,却还要承受更多的人间疾苦,这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与接受。
这可真像旧约里面的这段话:“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
”【马太效应】应该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社会一直都遵循强者愈强,弱者越弱。
编剧是懂天道、人性与社会规则的,这部剧里,也有真实的反应。
其他三位女主的原生家庭,都是好的——父母恩爱,家庭和谐,能各自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女儿的梦想,而非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让他们还没有起飞就背上沉重的枷锁。
当鸟儿身上没有负担/枷锁的时候是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同时肯定也会飞的更稳、更高、更远。
吴芸的家庭氛围是最好的,母亲远嫁,但父母恩爱,家里支持她的事业,也不会有男孩子就一定要外出闯荡出一番事业的传统观念,弟弟在家照顾父母经营农场也很好,家庭成员都彼此关爱支持。
所以吴芸也同样的热情、善良,唯一的忧虑是自己外貌普通、不够漂亮。
剧里只有她到成都是离开家,其他三位都是“回家”。
她离开家来到成都是带着家人的期望与祝福,而非逃避。
她没有太多原生家庭的烦恼。
丹丹的父母也恩爱,理解包容女儿,支持女儿,所以丹丹性格也仗义直爽,也没有太多的原生家庭烦恼张沛的父母也恩爱,但父母也有一些控制欲,所以张沛和家希一样毕业后都逃离家庭去了北京发展,但他们除了有些操心和干预女儿婚姻问题,并没有像家希妈妈控制欲那么强烈。
但董家希这个角色,很早就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也许是从丁老师离婚开始。
丁老师要一个人抚养孩子开始。
家希不仅事业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还得花大量时间、精力与原生家庭抗衡与和解。
另外三位女主除了父母恩爱之外,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也都比家希好,三位女主的工作及收入,也都胜过家希。
放在现实世界,这种人生真的再真实不过了。
父母恩爱的家庭小日子过的红火,子女的心理也会更加的健康,不容易自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强,自然职业发展也会更好。
编剧很会写剧本,连起名这件事,都细细的拿捏了。
比如“董家希”这个名字:家庭的希望。
再配上这个姓“董”,这个名字背后的声音仿佛在说:你要懂事,你是全家的希望。
这个世界千千万万,尤其是底层家庭的孩子,想必都是在父母这样的期许中长大的。
四位女主中只有董家希是来自于离异家庭。
母亲带着对父亲的怨恨,独立艰辛的培养女儿长大,处处担忧控制,以爱之名希望她过的幸福平安。
中间看到母亲病情好/坏,对家希的反复的要求与控制的时候,看的让人很压抑窒息。
甚至弹幕里面很多人都在骂这个妈妈活该,病都是自己做的,当她女儿太压抑了。
弹幕也有人说:理解妈妈的做法,因为她怕自己不在了,想女儿有稳定的人生。
女儿在刚刚毕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的时候,母亲患癌,不得不辞职返乡照顾母亲。
但凡父母感情好,妈妈有依靠,她可能也无需这么快的放下自己刚刚开始起航的人生。
于是毕业、失业、母亲重病、照顾病人、找工作、社畜生活、工作生活无法平衡、又失业、母亲离世、恋爱分手……这样的可怕的负面开始循环……
一切问题在时间的因缘和合之下,会结出果实。
好的/坏的结果会统统丢向我们。
我作为INTJ人格的紫老头,总是喜欢追根溯源的去分析问题,不喜欢滞留于只能面对结局的无力感之中。
我的母亲和剧里丁老师这位母亲很像,她虽然和我爸爸没有离婚,但也是夫妻感情不和多年,像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一般,怨恨了一辈子。
在去年年初时候我妈妈也突患胃癌,今天年初离世。
和董家希不一样的是,我妈妈对我一直都是放养,不控制,并且一直鼓励我,很爱我,所以我的精神相对自由。
在我妈患癌的这一年里,我读了很多的书,恶补自己不懂的领域,大多都是关于健康类的,饮食、运动、心理方面都看。
我的母亲患癌和剧里丁老师患癌这个突发事件,其实一点也不突然。
这几乎是一个强势又压抑母亲的必然之路。
强势、压抑、怨恨、不会示弱、不懂得好好沟通,不会表达自己自己的真实需求、不会处理转换负面情绪、这些都是负能量的累积。
人们习惯于自然流露正面情绪,却大都不会处理负面情绪。
一旦有了负面情绪,或是攻击他人(拿身边的人发泄)或是攻击自己(压抑在内心)。
心情会影响内分泌,内分泌影响食欲与睡眠,吃不好或是睡不好自然会影响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能量,它需要被表达、需要自由的流通。
被阻碍的无法流通的情绪,最终都会阻塞滞留在身体的各个器官,变成疾病。
淤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负能量一直在累积,并没有处理,它就会逐渐变成一个深渊,慢慢的吞噬一个人的生命力。
因为负能量是一种压抑的,毁灭性的能量。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好的妈妈,很爱很爱我和弟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
她一直在为家庭付出,但是却很少表达,除了正常的交流以外,也很少和我们谈心,更没有过深入的沟通。
从小到大我只见她辛苦工作,她好像没有很热爱的事,也没有自己的梦想。
她唯一想要的就是孩子们过的好好的。
但是这两年家庭里发生的变故,让她受到了很强烈的打击。
我曾因为那些变故抑郁,但是一些机缘再加上我的自由意志以及强烈的探索精神,让我从那些痛苦里爬了出来,并得以觉醒重生。
我曾经也不善表达,但在觉醒之后,尤其在在妈妈病后,我开始经常会和她聊天,聊一些心事、家长里短、看书、看剧、心理学知识、传统文化、聊一些健康,怎么养生,每次她听了,总是夸我讲的好都可以去当老师了,但从不回应她的内心想法。
后来我知道母女太亲近了,相处模式已经固化,很难在家人这里得到疗愈。
我就带她去参加健康、养生、中医讲堂、心理疗愈等的一些活动,希望在这些地方能遇到一些她的机缘。
但后来发现别人依然很难进入她的世界。
她很强势,像个男人一样不喊苦不喊累,也从来不表露自己的情绪,即使遇见再大的事。
哪怕在最后的人生里受到癌细胞折磨瘦得不到七十斤的时候,也没有唉声叹气抱怨病痛的折磨。
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妈妈软弱的样子,直到最后她被病痛折磨成那么弱小无力的时候,我才深切的感受到心疼。
是的,越坚强的人,越是让人心疼,因为她们都有很厚很厚的壳子,而这些壳也是在对抗生活的风雨中一日一日长进了骨肉里,慢慢的,就脱不下来了。
在妈妈走后的一年里,我开始失眠,经常一闭上眼睛就是妈妈的面庞,随时随地都会心痛的流下眼泪。
在那些时候,我才感同身受到她睡不着的那些日日夜夜,她的朋友很少,我猜她也不曾和任何一个人倾诉,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
连我小姨(她的亲妹妹)经常给她打电话,她也只是报喜不报忧。
这些沉重的负担,生命里的阴郁,都自己扛着。
妈妈走之前我不曾这样近的面对过死亡,在爷爷奶奶走的时候,自己还小,也并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妈妈走后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都很难回忆起来妈妈这一生幸福的时刻,也不曾见到过她曾经和父亲有多相爱,以至最后竟如此相厌。
我对妈妈几乎所有的回忆,都是她很辛苦的一生。
而这种回忆会变成一种扎心的痛,让人觉得生命无比的沉重。
每当我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我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爱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快乐的人!
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对什么都不执着的人。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该吃吃该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搁!
开心一天赚一天!
回到剧里,剧情并没有讲丁老师为什么离婚,但是显然她将对丈夫的怨恨传递给了下一代,因为家希开始时候也很讨厌她的父亲,离婚多年,丁老师也没有放下,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个母亲一点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爱孩子,不懂得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她一直以爱之名,打着为对方好的名义,在生活中没完没了的控制丈夫,控制孩子,就像成千上万的家庭一样。
丁老师虽然是个老师,但是她却不会教育孩子,也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因为老师只是她的谋生的职业,自从她背上了生活的枷锁以后——单亲妈妈,她除了挣钱与照顾孩子,就停止了自我教育,停止了成长。
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命运的可怜角色似乎不应该被无情的责备。
但若是不责备,不让她看见自己,她就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停留在自我构建的牢笼里,不会成长了啊!
偏偏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总是因为太强势,不愿示弱,自尊心太强,也不会求助,所以很容易错过那个能引领Ta成长的人。
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护身边的人,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保护Ta们到永远。
比起保护Ta们,更重要的是启发Ta自己的觉知。
是的,就是帮助Ta心智成熟,让Ta有看见自己的能力,找回自己的觉知力。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明智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看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丁老师的成长来自于最后一次患病,来自于体验女儿写的双生子的剧本,这次角色扮演让她得以停下来、换个角度,好好看自己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自由的,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被支配、被控制。
对身边的人最好的爱,并非担忧,也无须控制,越爱身边的人,越应该尊重Ta,让Ta做自己。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好好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够活出最好的自己:自由的、自信的、阳光的、漂亮的、智慧的、充满爱的;也能大方坦荡的承认自己的自卑、恐惧、懦弱,同时失败了也不害怕,哭一哭我还可以重新再来的!
那么Ta的幸福人生就是给了身边人,乃至世界一个榜样——瞧!
你也能够活成像我这样的人!
这部剧在倒数第二集的一句台词里得以升华,当家希去到北京,被问到《双生》这个剧本的创作灵感来源时,在家希的回答里,她看见了妈妈的一生,看到了妈妈背后的爱。
与此同时,她也说:“这样的牺牲不能以爱之名来歌颂,所以我希望在另外一种可能里,她可以过上她想要的人生。
”看见即疗愈。
看见即是改变的开始。
希望所有以爱之名的自私与控制,都得以看见!
希望每个人都能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缚,亦如重新起航的家希一样,可以为自己的梦想重新再努力一遍!
8分是因为看的人太少吗? 我快被剧情气死了。。。节奏很不舒服。。。李雪琴的部分好多都好无聊。有太多俗套的情节了。。老师那条线有时候无聊有时候窒息,倒是还算有真实的影子。另外两条相对愿意看点,演的好也是一定原因,不过还是很拖沓。。。
看个电视剧和刷抖音似的 每段都还行 就是不知道怎么拼到一块的
前几集我以为要五星,后面是咋回事儿??
为着任素汐看的,扎实的演技我很爱,不过剧情看到十集之后就虚浮了,都去成都了还都给姐妹们配一个个高的直男大帅哥,没法代入了哈哈哈~男角色人设都太完美了,刘枫我爱了~
故乡是男人一辈子的奥德赛,逃离是刻在女性基因里的史诗。大城市再艰难的打拼终会有我们的一片天地。
不太理解丁老师性情反复横跳为哪般,太戏剧性了。喜欢群像戏,喜欢看主角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各自发展…总体来说还可以。
李雪琴是惊喜 任素汐表演确实非常自然 角色的台词生活化又很实际
沛姐发现自己被挂相亲角那一段胡言乱语真的笑死我,非常熟悉的精神状态,已经处在暴走的边缘,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的鱼,心早已冷了.jpg
三星半。本剧的几个点导致我给不到四星:1.接受不了丁老师对待董家希的方式,太让人窒息了。2.这部剧对于男性都处理都太舔狗了。3.我想看到的是女主们的个体觉醒,根据自己的内心留在家乡或者去大城市打拼,爱情线只能是点缀,看看重启人生,没有爱情线不好看吗?
剧中出现的四名女性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每人都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群(白领、网红、基层公务员、刚毕业的职场小白), 从而产生共情。特别任素汐这个角色,回乡面临父母催婚,相亲等等,我想都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吧!
看到第三集,目前观感还不错/苟丹丹那条线看得人很烦躁……/已弃剧,倒不是演员不行,就是没有那个张力吸引我往下看
什么玩意,除了一点有趣的台词,这不还是脱离现实那套剧本吗?这是真的懂打工人吗?
这编剧真会写原生家庭,什么样的父母养出什么样的小孩,董家希那一对母女我看都缺点心理咨询甚至精神治疗。btw我就干张沛那个工作,有任何专业问题欢迎问我。
脸谱化的人物,想当然的情节,为了配合大女主的自然演技每个人都在表演“任氏自然”,每个人都像是工具人推动剧情,最烦的就是董佳希这条线,好做作。还有是谁在硬夸李雪琴会演戏,演技灵,这么多年一直走扮猪吃老虎的人设真恶心啊…
编剧不会叙事也不会说人话,自顾自犯矫情,打着生活流的招牌讲着脚不沾地的悬浮人设和剧情。导演也没啥能力,可以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推进。演员更是南腔北调、有人演着电视剧有人演着舞台剧有人演着小品各说各话,《他乡》的拙劣翻版。任素汐演这么多同质化角色是进入舒适圈了吗?希望别浪费自己表演上的灵气,多塑造一些差异化的角色吧。
以为会是个踏实的剧本,结果不过是成都的城市宣传片。一切都蜻蜓点水,结果连带催婚和催生宣传。让人无语的流水账~~
好些分镜头的剧本非常扎实,动人处在于贴近生活。但是整体的割裂感也进一步加剧。传达出来的点是真诚的,从巅峰直线跌落下来的我们也确实需要慰藉。可“事事为你好”的父母绝非是好相与的,最后竟能如此高度与子女共情简直是天方夜谭,更匪夷所思的是没有一个拖后腿。四个人全部组队成功,而且男友都是用同一块糯米团子捏出来的。真实与虚幻古怪而诡异地交杂,很难描述这碗坚固的鸡汤面味道。
在成都,人们的生活生活真的会更轻松一些吗?
一个拥抱就真的可以治愈所有的伤痛和委屈,有时候不是不回家,有时候回家也会成为一种压力,但是看到姐妹们在哪儿,张开双手让人依靠的时候,又觉得在哪里有她们就会雨过天晴。
喜欢李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