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或者03.04年)的南京和北京,为什么选择这两座城市,南京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城市新兴部分非常接近上海的活力,而城区遍布高校和名胜,使得这里比上海更具沧桑的书卷气息,加之影片中的轻烟弥漫、烟雨蒙蒙,这种矛盾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着那无形的“主旋律”;然后,北京是首都,首都有着不容怀疑的正确性,这两种差异对影片的推展有绝对重要的作用。
角色和演员的匹配度非常之高,范伟的脸一旦出现在镜前,就立刻暴露了一种小良民的执拗和愚钝,王志文的演技也是令我不可思议的,他那种正派的性格我没看到过有第二个人演的出来?
廖凡年轻气盛的样子真好啊(嘤嘤i了i了)。
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事情有两件,第一,满墙奖状,故事背后藏着一种隐蔽的意识刑太,即学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做好事的行为本身的内驱力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非自然的趋利引导,这种引导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权威的认可,所以表面上,范伟的杨红旗典型地代表了出生于上世纪中叶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人,深刻上,他代表的是破败的以麻痹心智为图的宣传模式;第二,结局虽然节奏不太好,但是结尾的片段交代了非常重要的转折,这个大转折几乎让我感到窒息,那就是杨胜利竟然还活着,也解释了前面除了王志文一派的中立一层,几乎所有人都设下了局中局,比起大多数人猜测的杨红旗是设局人,我认为他是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的可怜人,他的固执己见和各种肢体语言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我是个失去自我的人,我活着只是为了爹,还有爹对我的期待,也就是得到表扬。
其实杨红旗与欧阳花的冲突可以理解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对立冲突,也可以理解为个人与集体的对抗,那么回到那样荒诞的诡异的结局,为什么结尾那段的主旋律充满了无厘头的表现主义?
会不会是导演故意为之,他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所以,综上所述,答案只能是讽刺。
不应该合理化现象本身的合理,每个人所处的圈层多少都在某个方面为“判断”的正确与否创造条件,没有办法与认知的模糊抗衡,正如同王志文崩溃后的那句“我已经分辨不出对错了”,人总是不能跳出立场说对错,这让我立刻想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
最后说这部电影给我的一种奇特的感受,从喜剧的诙谐转入后半部分的严肃这一过程行云流水地丝滑,我认为它具备了大多数悬疑推理片的节奏和要件,并通过不那么花哨的叙述方式平静地呈现,观看体验很流畅的同时人物的情感是立体可视的,小人物的市井故事中饱含了黑色电影的反复隐喻,我频繁地陷入思考,整个过程体验很奇妙。
这里面除了王志文饰演的记者,没一个是干净的。
关于粉巷这个名称,大家可以体会,导演不会无缘无故安排这个名字。
女大学生三更半夜出现在粉巷被侵害,身上用的高级香水,把自己弄湿去找王志文,还故意和王志文老婆互动,说她是个小白真是太小瞧她了。
派出所民警看到范伟和王志文一块来,立马改口,说没有侵害事件,为了保持社区的声誉。
范伟这个看起来最木讷的老实人,四十岁的人,在情人节那天,半夜来到粉巷,本身就是动机不纯。
而且刚好碰到歹徒行凶,自己帮忙,便一个劲的要求报社表扬自己。
最后也不再想要表扬,干了女大学生。
范伟他爹杨胜利,满屋子的奖状,从文哥时期就是时代的弄潮儿,报社主编还给他拍过照片。
为了让儿子得到表扬,和村支书联合做了个局,自己诈死。
在葬礼上村支书用主编文哥时期拍的图片威胁他,回去以后主编明确要求必须表扬范伟。
王志文老婆,对丈夫严密监控,严重的不信任感是他们二人最后分手的原因。
在审讯室里,引诱杀人犯说供词,把矛头指向女大学生,并找她谈话,至此,女大学生所有的一切全部暴露。
总之,这部电影,我是当恐怖片看的,人性的自私。
个体对更好生活的向往都没有错,但是合在一起,就出了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导演在影片最后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也或许是没有…
🖊️开篇:城墙,砖缝,绿草,绵延,城市 表盘(《黑炮事件》)🎈“2004年5月4日,上午11点30分,一个人,确切的说,一个胖子,闯入了我的生活”。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动机,不管是杨红旗还是欧阳花。
🎈他走了好啊,他没有痛苦了,我们大伙儿,也不用再为他操心了。
🎈葬礼之后,杨红旗再也没有出现过,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知为什么,习惯了被他干扰的我,心里竟然萌生出一丝牵挂。
🎈你去过粉巷吗?
🎈时光流逝,转眼又是一年。
那是夏日的一个早晨,我漫步在人群中,恍惚间一团红色飘过,不知是飘在心里,还是飘在眼前。
🖊️5月4日,青年节。
闯入“他”生活的人,叫“杨红旗”。
🖊️粉巷,杨红旗,古国歌,欧阳花,米衣……依旧是爱玩儿隐喻的黄建新导演。
🖊️古国歌,扬红旗,欧洋化……米,衣……🖊️粘上欧阳花的古国歌,貌似已经渐渐不需要米衣了。
🖊️暧昧的是“古国歌”和“欧洋化”,怯生生的倔汉子,是“闯入生活”的“红旗”。
🖊️红被子下的汉,奖状糊的墙,真真假假的雨夜,高擎旗杆的郎。
🖊️一个暴雨如注的夜,赤裸的“欧洋化”假装哭泣着扑倒在了“扬红旗”的怀里。
之后才发现,“古国歌”也一直跟“欧洋化”暧昧不清。
这部电影上映了好几年了,而小鸡确实今天晚上才看完,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心里有些感慨,晚上睡不着打开电脑看看各位高手的影评,心里有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主角为杨红旗(农民工)、欧阳花(女大学生)、古国歌(记者)。
其余剩下的就是些小角色了,主编、警察女友米一、谭伟、村支书等人、捎带一个杨胜利。
说主角杨红旗,首先他是一个质朴而愚昧、并且脑子转的相当慢的一个人,应该说从头到尾他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没有琢磨清楚,他一心只 想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事情迟迟没有结果;他一再说古国歌是“骗子”,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信任,但是有一点他变聪明了,就是古国歌拿着表扬他的报纸去告诉他,他说了“我干了她,你信么............开始时候我还以为这是导演的败笔之作,但是过后就觉得导演的意思应该是为了说明杨红旗对古记者已然是失望了,用这些话来调侃古而已,至于说他脑子慢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骗局就是村支书等人——他们利用杨红旗的孝心和他的愚昧,还有杨胜利的愚,在杨红旗不知道的情况下将杨胜利转移至某医院(很可能是北京),然后骗取杨红旗说老人已死,而后给报社打去电话,他们意识到主编一定回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很可能是从老杨口中得出),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本村知名度。
这些可以从支书在“葬礼”上的笑,还有他在老古两次去村里的穿着变化上可以看出,支书是个老油子。
而其中的杨红旗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来走去,他老实厚道甚至在指认受害者的时候,都犹豫徘徊,他也知道这种事情说出来对欧阳花的影响,但是为了孝道他又不得不得到这个表扬;在见面当场不敢抬头面对欧阳花,这些能看出他是个腼腆甚至说慌都不会的39岁农民工。
结尾他那个短信表示了,他依然在相信着得到表扬,生命会出现奇迹,这悲哀吗?
这不悲哀,至少他的质朴使他对整个社会不会绝望。
说说欧阳花,当代女大学生,貌美青春,面临唾手可得的好工作,当之无愧的天子骄子,美好的生活在她面前一览无余。
2.14日晚上的意外事件使她的生活出现波折,且不说她算不算整件事情的受害者,就从她从头到尾矢口否认事实的演技来说,此女非常人。
为了未来、前途可以视别人(杨红旗)为无物,在解决事情的过程中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约古国歌在咖啡厅见面;在晴天去古国歌用雨伞为道具在他家里堂而皇之的换衣服,穿着古国歌的衣服离开,此中有色诱成分所在,而后在最后又出现短暂崩溃情况,但已经不重要)。
我们可以从题外引申一下,第一、一个女大学生在雨夜晚上12点之后依然在大街上溜溜达达,且非学校附近,略想一下此女生活绝非似我们之贫乏;第二,此女在跳水之后能够飞快的用上某种香水。。。。
这好像也超出了普通大学生身份。
好,对于此女我不做太多评价,各位豆友自有心中明镜。
古国歌,小有名气的记者,自卷入这个事情之后,慢慢迷失了自我,但是最终又拥有属于自己生活的人。
这个人有正义感,有追求真像的念头,然而事情远远不似他想的那么简单。
对杨红旗有同情心,也有小幽默感,对女朋友关爱,然而却终因此事分手。
他在整部戏里面算个悲情人物吧,最终他的生活应该还算可以,所以定位此部电影为轻喜剧吧。
不扯远了,扯回来说。
如果说古国歌见欧阳花之前是对杨红旗做好事持半信半疑态度之后,那见面之后对杨红旗绝对是百分之二百的不信了。
而后他受的诱惑逐步加剧,庆幸的是他对事情真像还是有追寻的念头。
最后事情发展离他的理想世界越来越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整件事情里面做的是对还是错了,他失去了自我,辞掉了工作,甚至于和女朋友感情也自此出现裂痕。
最终在北京他看到了杨红旗和杨胜利,已经收到的那条信息,最终他明白了事情真相,以后的路他知道该如何去走了。
说白了,古国歌是个聪明人,可以一时受到迷惑,不会一世在混沌中度过的。
插播一句——他在“葬礼”上和谈伟都看到了村支书的笑——这个笑是伏笔,也是揭开整个电影真相基础所在。
多说一句,老古受到的诱惑蛮大,相信看到我短评的大部分人都经不住这个诱惑,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点可以接受。
但最终是要明白真相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可以短暂迷失自我,但绝对不可以终日里面浑浑噩噩。
主编——一个曾经在农村和群众一起受苦的老记者,爬到主编的位置上,从办公室看的《李叔同》和参加“葬礼”回来车上的“四书五经”,从他的表演稿“我觉得能获奖”这些细节,当然少不了他在葬礼上问古国歌表扬稿写的怎么样了的口气。
从以上各处看来,我在心里把他定位为一个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中成长为一个满身油脂的老油条了,此人堪于村支书相比警察女友米一,她嫉妒心强,而对事情有着强烈直觉,然而却受不了古国歌迷失自我后的沉默,最终离老古而去。
嫉妒欧阳花非常强烈,,以直觉来压制欧阳花在老古心中的位置。
谈伟是个好人,在老古分手后还追到米一行踪告诉老古,电影里面穿插他和女大学生搭讪的片段,只是为了使他这个人物更真实而已。
村支书,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了我的短评之后在自己心里对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是微不足道,而实际上在幕后费尽心思的人有个大概的评判吧杨胜利,老人,劳模,我们应该尊敬,也是个被支书大哥利用了的人。
以上评论,均为小鸡个人揣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另外整篇里面村支书为骗取村子知名度而假扮葬礼的片段为小鸡所想象出来的,也是我个人认为此为导演和小说作者最合理的幕后主旨。
如大家有不同意见 可以相互交流。
小鸡19853.15半夜写于家中
刚看完,本着交流的态度,简单分享一下感想,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就像米一说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动机」,那么就从动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剧中的主要人物。
杨红旗动机: 求一个登报表扬,以完成父亲遗愿人物分析: 事件之初,路过粉巷,机缘巧合下救下欧阳花。
可以看出杨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
当看到欧阳花这么漂亮的女孩子,被糟蹋 无助的趴在他怀里痛哭的时候。
(os一下:估计红旗当时的心情 跟当时我们看到小龙女被尹志平那个的时候是一样的心情) ,大致就是美好事物在你面前被毁掉的那种感觉。
这个时候杨是不知所措的,想要保护欧阳的。
后来杨的父亲得了癌症命不久矣,在此之际杨的父亲表达了 想要看到儿子被表扬一次。
杨是一个老实憨厚孝顺的人,回顾自己的人生,能够得上登报表扬的应该也就那次见义勇为的事了,虽然他知道这样可能会伤害到欧阳,他活了39岁了怎么能不知道呢。
但是还是这么做了,因为这么做 他的父亲会得到“幸福”。
杨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成天缠着古记者要求登报表扬。
面对古记者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他又急又气,急的是父亲时日不多 登报表扬的事不宜久搁,气的是自己做了好事却没人相信。
当然其中还有对欧阳的愧疚,能尽量少提欧阳就少提。
在杨和欧阳当面对峙的过程中,欧阳看似说着无关痛痒的话,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叩问杨:“就为了一个表扬,至于把我一个女孩子的生活都搭进去吗?
”杨因为歉疚不敢抬头说话,不敢面对欧阳。
后面小巷内的自行车追逐,也是欧阳想质问,杨却一直在逃避。
再接着杨的父亲去世,杨心灰意冷,不再寻求表扬,并且对古记者心存怨恨。
当古记者拿着第二天要登报的表扬稿件来告知杨的时候,杨满不在意,还说欧阳来找他寻求原谅,他没同意,并且把她干了...(我觉得杨不至于做这种事,只是随口讲的牢骚话,或许因为心中怨气 确有过类似的念头,但他这种老实人 如果真做了这种事,早就去自首或者慌乱的跑路了,不会云淡风轻的在这聊天了)。
最后在街头相遇,走开后杨给古记者发的短信「我爸的生命出现了奇迹,他说做了好事就该表扬」。
让人百感交集,杨的价值观使然。
杨的父亲是出了名的劳模,并且视表扬(奖状)为一生的理想,一时让人弄不清究竟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做好事,还是单纯因为能获得表扬才去做好事。
我看不懂杨老爷子是为何,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都是值得尊敬的,他确实在实实在在的做好事。
这样的父亲,一定能给到杨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得杨善良憨厚,同样也让他固执的认为「做了好事就该表扬」,不管表扬的背后是否会伤害到别人。
欧阳花动机: 掩盖性侵的事实,以求生活的平稳人物分析: 欧阳是个打扮时髦,用的起高级化妆品的女大学生,且不去猜论负担这些物质的经济来源如何。
就只看看影片中的片段表现。
在粉巷被坏人侵害的时候,是恐惧和无助。
当杨将其救下,是劫后余生和感激。
我相信这件事对她来说一定是如鲠在喉,只要想起来就会很难过。
现在救她的恩人想要得到应有的表扬,她不理解,同时也害怕这件事被大众所知,从而影响她未来的生活。
所以她想尽办法去掩盖这件事。
初次与古记者见面,编造时长被人冤枉的借口,委屈至极,为赢得同情。
第二次约古记者去咖啡厅,并且谈起自己毕业后将有份比较好的工作,我理解这里应该就是想要了解事情的进展,也大有我将来有好的前程 你不要因为这事耽误我的意思。
第三次是湿身出现在古记者家门口,说杨每天蹲在她的学校 请求她帮忙作证,以能让他顺利得到表扬(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欧阳的自说自话,杨害怕面对欧阳,应该不会主动的去找她) 。
这里是欧阳想要将事情推向杨欺骗 以获得登报表扬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里还有色诱的意思,只要古记者跟她发生了关系,这篇表扬稿大概率是不会出现了。
本来一切都按着欧阳的期望发展着,但千算万算也没算到,警方把欺负她的坏人抓到了,并且获得了证明杨的有力证据,一切终成定局。
古国歌动机: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人物分析: 从始至终,古记者都在追求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纵使面对诱惑和压力都未曾改其志。
很明显主编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偏向杨的,不管是因为主编与杨的父亲是旧识,还是他看到了这个新闻的价值所在,总之他是期望古记者早日完成这篇报导的。
扪心自问我的领导催我几次的事 如果我还没完成,那压力还是挺大的。
古记者还是比较有原则,没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他就是不下笔。
再说欧阳,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大学生。
频频在古记者面前诉苦装可怜,面对这样的女孩子,对于正常的男人来说是会萌生出保护欲的,并且她还把自己送到了古记者的家里。
是男人多少会有点心思,但人与人的不同就体现在这了,有的人会通过他的学识和道德去控制他的行为。
古记者就是这样的人,他很正直。
随着事情的发展,古记者变得里外不是人。
杨对他怨恨,不相信自己做了好事,没能登报表扬完成父亲遗愿;欧阳视他为侵犯她的第二个凶手,让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让她失去了工作、朋友、和本来平静的生活;主编在杨父亲的葬礼上批评他不像话,没能让老人在临终前看到儿子的表扬报导;就连墙头草的谈伟在后面也埋怨他办事不地道。
渐渐的他的信念崩塌,分不清对错了。
带着这份疑惑,古记者离开了朋友和原来的工作生活环境。
我相信他一直在追寻答案,直到一年后在街头偶遇杨红旗父子,起初惊讶、再来庆幸、最后释然。
莫要论出个好坏来,每个人的立场和价值观都不同。
就拿这「表扬」来讲,对外人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个表扬、一个夸赞,但对杨红旗父子来说,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代表着一份荣耀,代表外界对他们做事认可,代表着他们的价值。
为了不让自己在抑郁中睡着,准备喷完了再睡……。
你说这部电影主旨意义很深刻,我也承认它是阐释了人性,说明了人有善恶两面,社会的浮夸,道德的沦陷,但是作者真的表达出来了么?
真的有那么多人能自行脑补出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么?
导演确实可能觉得已经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但从观看者的角度他考虑过合理性了么。
欧阳花:为啥告诉了救命恩人名字,以及自己的住处?
我提几个合理的答案,第一,编剧问题,第二,她傻,第三,她吓傻了,第四,人性的本能(一些挖得比较深的观后感这样说的),公说公有理呗……欧阳花:让姐妹作证,她姐妹就不怀疑直接作证了?
她难道不怕他们涉及进来让事情更复杂?
本来事情就是隐瞒的,她还能这么理直气壮?
欧阳花:想自杀为什么找报社?
如果是为了隐私性为什么当初不单独找报社那个人让他不要报道这个事?
发生了这个事她事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说到底,能解释的就是这是一个我们身边找不到的人的一个代表:超弱,思维单一,无情商的人!
我也不说更多关于她的丰功伟绩了,因为总有那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
范伟演的,如果他只是一个厚实的工人,他为什么不把当天的事情全盘托出而有所隐瞒呢?
(有人说他考虑周到,为了女孩的隐私,你觉得可能是么,对于他这样一个角色(为父亲的荣誉,证人都不会找),所以我想说每个人都能挖掘出电影中各种“深刻”的东西)。
他要一个表扬非得登报不成?
奖状不行?
如果用他是一个“二愣子”那就什么都可以解释的话,那也太让人无语了吧……村长和杨胜利,如果组织的隐瞒,为什么要通过村长的笑来体现,他那诡异的一笑会不会有更深的含义呢,例如国家的老人补贴金就但他的口袋了,例如我现在的排场足以头条了,并且我们村有上头条,他个人有能评先进的可能,不都可以说通么,非得表现出了是“假死”谋划之一……,这让观众如何信服?
一点伏笔都没给!
杨胜利如果是这么正直光荣的,为什么要弄虚作假,虚荣的?
如果你说他之前一直是以这种方式获得荣誉的,那为什么没有说明,没有说明就表示两种都有可能……主角:感情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杨胜利挂之前没给范伟登报愧疚的话,那就有点过了,最多就是有点遗憾而已,毕竟没有事实么,所以这里他那么大的负罪感对于作为一个记者来说听不合理的。
主角老婆:可以理解吃醋,但有点夸张的表现了自己的反应,她老公做记者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他那样,我觉我们看电影时她老公就已经不是记者了……总得来说就是感觉电影不符合人性,或者说太片面化扩大了某些方面的人性,使电影看起来不怎么真实,太假,不能接受,并且剧情跳跃性太大,补充的空间有多种脑补方式,不能明确表达立意,我觉得不能被称为什么好作品。
完全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想表达的他多了,需要我们自己深挖,如果是这样得话,那我想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你说你有理,我还说我有理……
总结整个观影感受,引用一句目前网络上比较火的话:菜很好吃,但我人在厨房。
我十分清楚以下想法都不应该是观影重点,但这些想法一旦产生,就无法被忽视,它们贯穿这一个半小时的始终,我如鲠在喉:受害者为何会因此失去工作和朋友?
为何会因为这样的伤害难以启齿?
这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吗?
杨红旗对于仇恨的解决方式为何是把她干了?
所以影片制作人对于女性的复仇方式就是‘干她’,对吗?
精干英勇的警察,和优秀聪慧的大学生,为何对二者没有任何专业领域的描写,只有大篇大篇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角?
她们这样哭哭啼啼,斤斤计较,请问合理吗?
制作团队你们身边的人就这样吗?
所以一个男人,无论职业,年龄,环境,教育背景,无论他在做什么,见到一个女性第一反应就是要电话号码?
就是评价她的长相?
就是背着女朋友喜滋滋地搭讪?
以上这些,是这样吗?
应该是这样吗?
我知道制作人想要表达什么,也知道这部电影其实并不肤浅,它原本应该是一部很深刻的片子,原本会让我看完以后想很多,琢磨很久,而不是膈应得看到一半就坐立难安。
这是2000年的作品,确实有观念落后的因素存在,可是片子里他们穿着Tommy Hilfiger,Fred Perry,用香奈儿,更何况他们是2000年的导演,演员,是观念最先进,教育程度最好的那批人,尚且如此。
就这样吧,不想再多说了。
难受。
风向左吹,人迎风走坦白说,我不敢肯定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
其中一些镜头的深意我仍无法准确判断。
比如开局穆桂英为什么要演绎追小偷,以及为什么描述杨胜利对儿子得荣誉的期盼时,要用一个环绕镜头。
(如果大家有懂的麻烦告诉我)但是我想仅凭它已然被观察出的核心思想和已然呈现出的精彩演技,它便值得一个更高的分数。
我私以为这是一个8.5分左右好电影的作品,所以即便或许它不够满分的程度,我也暂时为它拉票了。
杨红旗和杨胜利代表的群体是明显的,荣誉与贫穷是他们的代名词,村支书对他们这个群体的束手无策是他们的处境。
喷香奈儿的陈好代表着则是开放以来的新兴群体,时髦与精致是她们的代名词,但是无论是粉巷,还是“下水”,或者是明明没有雨但是她浑身湿透拿着伞。
仿佛都暗示着,这精致的背后,是有着无法言说的代价的。
旧时代的劳模与新时代的大学生,中间夹着的,一个是车后座载着红旗,从右往左骑行的杨红旗。
另一个是拿着相机从左往右看的的古记者。
①他们的相遇,是时代注定的偶然。
范伟老师的开局的幸福观,暗示着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真正的价值排序,是对比,是竞争。
他明白,那个奖状已经不意味着任何实际的幸福。
但是有人会开心,但是有人会因此感到幸福。
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荣誉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只是来源于和他人对比后的优越感。
而王志文老师演绎的是一个不完全顺从于时代裹挟的记者。
公安说,粉巷已经是多年的治安典范,他也不会放弃调查;主编说,这是一个热点新闻,你应该报道,他也不会放弃质疑。
即便是村领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迎接他。
希望他报道这些年乡村致富的改革经验。
他也会因看到劳模没钱治病而愤慨,会愤怒。
会敏锐的看到村支书的笑。
一个低头不敢看的旧时代红旗,一个抬头冷眼看的新时代相机。
这是注定的相遇。
②人物不是凭空产生是,而是时代塑造的。
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就是那个主编。
他曾经在旧时代拍摄过劳模,在新时代也成功当了主编。
作为新闻记者,他的敏锐性发掘到了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深挖的空间。
于是,他让王志文去走访。
但是作为主编,他更多看到的是这个故事的功利价值。
这篇新闻能获奖,而不是这个人该不该得到表扬。
他是否如古记者一样,在乎那个女生的清白名声呢?
是否和杨胜利一样,在乎那个个人实现的荣誉呢?
他在将曾经自己写过的报道扔进土坑里时,到底是在缅怀过去,祭奠那个他多年未见的“老友”,还是在埋葬曾经的自己,曾经热爱的价值观呢?
故事的片名叫求求你表扬我,其实,不止杨红旗,杨胜利在乎荣誉。
追求治安稳定的公安,追求致富报道的村支书,追求新闻大奖的主编。
他们哪个又不是在乎荣誉呢?
可是时代变了,评价荣誉的标准变了。
他们的荣誉心又还有几分当初的意味?
那些所谓荣誉的价值又有几分可靠和真实呢?
③求求你表扬我,不如说求求你不要忘记我。
结尾处,古记者一个人踏上了向北的旅程。
同事送给他那句话“有过的就无法抹去。
别忘了我们。
”其实又岂止不要忘记古记者自身的工作经历,不要忘记那些同事的情谊。
那些过去时代的劳动者们,他们有过的,或许已经随着黄土埋葬在过去。
对于今天的他们来说,是否是荣誉的,就相对于死去了父亲后的杨红旗一样。
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们追求的还真的是荣誉吗?
他们追求的是不被忘记。
导演是心善的,最后当主人公王志文有着同样的困惑时,幸运的是,他抬起了头。
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主席纪念堂。
国家没有忘记,国家仍在前行。
④最后的最后,我想是感动的。
当陈好站在城墙头哭诉着质问“表扬就那么重要吗?
虚荣就那么重要吗?
难道还比不过一个女孩儿一辈子的生活吗?
”我是迟疑的,我也随着主人公去想,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呢?
我明白,其实杨胜利和杨红旗,他们要的表扬和村支书他们要的表扬不一样。
就像古记者能给的和主编给的表扬其实也不一样。
古记者虽然苛刻严肃,但给到的表扬是真实的,是属于个人的荣誉。
那无关于排在第一版还是第37版。
可是主编给到的表扬变了味,他和那个为追求治安荣誉而否定调查是否有强奸发生的公安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他们所要的荣誉才是真的虚荣,可是这些,欧阳花是很难分辨区别的。
时代的车头每一次转向,都倾轧了无数的微尘。
可是过去的不会只是简单的过去,未来的也不会沉重的到来,这不只是导演给予的温情,更是我们可以去设想的希望。
在那个时代,最大的红旗倒下了,世界不再存在着两个真理。
时代的潮汐将我们包裹成旧纪元的小岛。
此时,生存是更重要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下水”已经成了必然。
然而,在我们心中,还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还会有这样一个殿堂。
殿堂里面承载着我们对于过去所有的回忆,他终将有一天会重新来到这里。
终有一天,会在下一个潮起潮落后,播种下新的希望!
不必央求,不必迟疑,做对了就该受到表扬,做过的也不会被人们忘记。
一个表杨牵出了现代人的价值感,以及新一代与老一代的价值观念从始从终,影片都在让我们思考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表杨”?
原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表杨本身的内涵与人们对表杨的理解,发生了那么大的差异。
本片用一种独特的角度来剖析现代社会人们最敏感的荣辱感是什么?
当然,因为有范伟担当,影片显得有时会格外轻松
關於“軸”這個字有如下幾種解釋:1.數學上的一條直線,周圍的點圍繞它旋轉,或是用它作為確定各點位置的標準;2.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3.《列女傳。
母儀》中有這樣的記載:“服重任,行道遠,正直而固者,軸也。
”。
而一部電影也可以算作是對“軸”的一種注解,電影會提供一個切入點,然後鋪展開一個面,攜傳情達意俯瞰眾生態,或作為一把剖析社會人心的利器,將生活人事的肌理展示于熒幕之上,或乾脆就是《求求你,表揚我》中軸者古國歌和楊紅旗。
影片《求求你,表揚我》本身講的就是一個挺軸的故事,一個老實巴交的,說話都囫圇不清的農民工自言救下了一位被性侵的少女,少女矢口否認,被捲入其中的記者和警察,不僅顯得沒有什麽解決能力,還被事件攪亂了生活。
故事帶動起的不僅是普通觀眾對於真相為何的追問,還有整部影片的敘事架構和人物關係。
然而導演黃建新雖然將強奸案件的見義勇為者求表揚認可這一件事作為戲劇性前提,卻沒有止步于此,更沒有簡單停留在對事件的社會道德批判上。
猶如他在影片中不斷用影像表現現代城市高樓大廈和古老城墻的“同處一室”的社會現實境況,這部影片的“企圖”也就是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的對立衝突。
一.人物軸——關於“軸”的第一個解釋影片中執著求表揚的楊紅旗找到了記者古國歌,古國歌是“軸”點,圍繞他對事件的調查,周圍的人物也在“軸”點之外形成了固定的關係圈。
導演希望藉助人物關係,表現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不同身份人物的價值觀差異。
即使導演由於社會導向的原因,有意讓觀眾去認同古國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影片的結尾),仍然可以看出各色價值觀的對立狀態,以及這種現象對人物關係和人的生活的影響。
人物軸在影片中應該是一種動態體系,在這一動態體系的形成和反作用的刺激之下,我想這是導演黃建新對現在當下的思考,而且這種思考深刻而必要。
一件懸而未決的雨夜強奸案,一方是見義勇為要求表揚的楊紅旗,一方是能言善道青春靚麗的女大學生歐陽花。
而記者古國歌在親身深入案件之後,發現自己無從判斷誰是誰非。
嘴笨的楊紅旗根本講不清事件發生的細節,也找不出任何證據。
卻在執著地要求一個登報表揚。
歐陽花有理有證,但也會讓古國歌和警察米衣心生猜忌。
古國歌答應協助楊紅旗調查,過程中又不自知地被歐陽花的女性魅力“吸引”,以至於不自覺將自己的認同倒向了歐陽花的一邊。
但當他得知楊紅旗是爲了老父親的臨終圓夢才極力爭取一個表揚時,他也想幫助楊紅旗。
最後楊紅旗遲來的表揚,歐陽花絕望地自訴,令古國歌迷惑了。
其實在整個“行動”中,古國歌一直處在被動的地位,他被推著去面對各種人,所以他也不可能寫出表揚或決定堅決不寫表揚。
倔強的楊紅旗,行孝道地堅持一個表揚,在他心中,“表揚完了有人會幸福”這是他的價值觀。
他在意的不是出手相助的責任,也不是名義上的光榮獎賞,而是人子的責任。
作為受傷害的女性,歐陽花在守護自己的尊嚴驕傲和逃避恥辱。
而由此事件推及開來的,是作為報社領導形式化地端著《四書五經》下指令,或者表面化地對事件做出道德評價,給楊紅旗寫了表揚信。
楊紅旗的父親作為老一代勞動者的代表,終其一生在守護榮譽的高尚意義,而這位模範式的人物的去世,卻村支書覺得這是省去了村裡的麻煩。
在各種人物所保守的價值態度之下,是一些東西的失落,是必定會有犧牲的。
楊紅旗的堅守沒有回報,他甚至可能成為這種價值的破壞者。
楊勝利的死更是宣告了傳統價值體系的遺失。
村幹部甚至不知道村裡還有這么一戶人家,他家的矮土房擠在“別墅群”中顯得那么不和諧。
他的離世是對蓬勃發展的新農村的一個“極有利”消息。
傳統的道德價值遠去了,他的維護者(楊紅旗)是盲目的,甚至是不堅定的,他的認可者(古國歌)又是猶疑的。
而對於新一代的人來說,歐陽花在守護自我的“圓滿”,村官們在目光短淺地盯著經濟價值。
這其中的對立糾纏在一封是否要發表的表揚上,作為權威媒體的報紙,應該如何認可社會主流意義的歸屬。
這是導演在影片中提出的問題。
最為解答,最後刊登在報紙上的是主編個人感情下寫就的表揚信。
這封信或許認可了楊紅旗的表現,或許再度傷害了歐陽花,但都綿軟無力,這是主流話語的“失語”,就如同那位流於形式和片面判斷的主編,執筆落下的事件評價已全然失去了應有的導向和意義。
然而在人物軸的縱橫捭闔間,應有的巨大張力卻沒有得到完全的舒展。
雖然楊紅旗的弦外之音“後來我就把她給做了。
”和“你現在不會相信我,就像我說我救了人你也不會相信我一樣。
”,以及古國歌出走時的感慨性的旁白,都沒有繼續將這種由於社會的變化導致的心態變化反作用于社會的情狀竭力挖掘出來。
很多時候的點到即止顯示出了一種含糊的表達,似乎這種社會上真切存在的新舊對立變得面目難辨。
導演雖然在影片的結尾安排了古國歌“遇見”心中的“楊紅旗”和“楊勝利”的“生命奇跡”,渴望表達一種符合觀眾期待的認同,顯然更加消解了之前影片潛在提出的複雜意義。
沒有保持表達這種現代社會變遷導致的價值觀的交互影響,而是又錯誤地認同了某一種定性的價值觀,也使得古國歌這個人物缺乏了深度。
二.世界軸 ——關於“軸”的第二個解釋影片關於價值觀的對立不僅體現在社會個體的人身上,還表現在影像對於城市和鄉村兩種環境的表現上。
尤其是在城市的影像表現上,攝影機瞄准了這所城市傳統與現代的兩重對立且彼此“共處”。
導演特地選擇了南京,這是一所歷史與現代并融的城市,投射在熒幕上的是這座城市古老建築和摩天大樓的對比,新與舊的兩部分恰好就是新舊價值觀在城市上空的浮像。
而且在鏡頭中為數不多的鄉村景象,更是愈加明顯得表現了這種深刻的對立。
影片中三次出現了城市中保留下來的古城墻。
第一次是在影片的開頭,伴隨悠揚音樂,鏡頭緩慢地前移,廣角鏡頭下的古城墻廣闊,雜草叢生,在後景的高樓大廈的襯托下顯出一份歷史的滄桑感和落寞感。
這為影片定下了主基調(雖然導演并沒有始終在影片中灌注這種情緒)。
第二次出現時,鏡頭越過斑駁殘缺的城墻,在石頭的缺口中露出在建的新式公寓樓房,又是一個典型的鏡內對比,在舊有的歷史遺存的身上再冉冉而生的新事物,舊物的蒼涼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導演相當克制,沒有帶出太多的主觀情緒。
這使得這種對比顯得客觀,不帶感情評價。
其實在導演看來,似乎并不存在對舊的過分依戀或新的抵制批判,他只是將這些東西表現出來。
既是存在的事實,冷靜地表達應該就是最好的角度和態度。
最後一次,城墻被賦予了造型意義并介入了敘事,經受打擊的歐陽花站在高高的城墻上,可不可以有點過分推理地說,那座城墻所代表的舊式價值和對它的認同“抹殺”的是歐陽花的價值。
這是最終迫使古國歌離開的原因。
而在另一邊的鄉村,當古國歌去探訪楊紅旗家時,“這個很多人家都蓋上了別墅”的鄉村里還住著楊勝利這樣的老人。
行將作古的老人,一身紅被,由窗口攝入的錐光投撒在楊勝利的身上,仿佛一束聖潔的光環。
那些墻壁上貼滿的氾黃的獎狀,床上日薄西山的老人,落伍的土房,無疑都承載著一種失落的價值。
在老人的葬禮上,村支書露出了不合時宜的笑容。
顯然在他看來,這位固執保守傳統價值觀的老人的離世,是對新發展的農村去掉了一個“障礙”。
這種尖銳的對立性比在城市中表現的更加明顯。
影片中不時出現的雞鳴寺,高架橋,古代遺跡,摩天大樓,都在宣告這座城市被一條軸線一分為二,成為對立的兩個部分,以及路口的路標指向東南西北。
當價值觀的在數量上具備優勢時,真的難以決斷一種合理的歸屬,古國歌最後離開了這座城市,導演相當理想化地讓他在北京找到了心靈的落點——想象中出現的楊氏父子。
三.心軸——關於“軸”的第三種解釋作為影片的最大一個“軸”者,表面看是求表揚的楊紅旗。
楊紅旗的自行車上總是插著一件紅色的衣服,看上去很似一面迎風招展的小紅旗(剛好對應著楊紅旗的名字)。
楊紅旗心中就有這么一面非旗的“旗”,這是楊紅旗“軸”性的一個外化物。
他固執地相信自己能獲得一個真正的表揚,以了父親的心愿。
但他以為自己的表揚可能得到了上報的許可,他第一次穿上了那件紅衣服。
然而在我看來,古國歌也是一位“軸”者。
他最開始并沒有同意為看似老實的楊紅旗做表揚,他心中也自有一份價值的定義。
後來在楊家的遭遇使他找到了幫助楊紅旗的動機。
可以說,是對於楊勝利的價值觀的認可。
最後歐陽花的“指認”古國歌為“兇手”的話再次撼動了古國歌的價值定義。
古國歌對價值的歸屬產生了懷疑,無疑,價值的對立引發人際關係的變化更令他無所侍從。
“服重任,行道遠,正直而固者,軸也。
”,古國歌也許在行動上并未做出投向任何一方的舉動,但在他的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價值觀的自我肯定。
不論哪方的觀點,都沒有撼動古國歌對自我內心價值觀的堅持。
直到他自己也身陷其中,直到他無力為楊勝利(他所認可的價值觀)做“表揚”,又反而成了間接傷害歐陽花的人,他終懷疑了自我一貫的認定。
當主編的表揚(他所不能認同的)刊登在報紙上時,他完全對自己所信任的事業,對權威話語的懷疑讓他做出了辭職的決定。
愛人的離去,生活的轉變和陌生,古國歌終於選擇了離開。
在新的城市,古國歌找到了“軸”的安放點,他想象中看見楊紅旗推著父親楊勝利走進了古老的建築中。
楊紅旗的一通短信:“我父親出現了生命的奇跡,他說做了好事就該要表揚。
”似乎就像是說給古國歌聽的。
古國歌就這樣在自我價值觀的重新“肯定”中得到了心靈的安慰。
雖說結尾難以令人信服,并消弱了人物表現力和深度。
但無疑,“軸”者古國歌獲得了一種終極意義。
這可能就是讓我們這些會對影片產生懷疑的觀眾一種勸導式的說服。
毛概课上放的。
故事好奇怪
相信原著是好的 但电影没拍出那种对人物内心强烈的冲击感
为啥这么多人不喜欢这部?我觉得文本和表演还是很强。往深了看,当然会挖到很“红”的隐喻;往最表层看,看一个记者调查模棱两可的真相,这个故事也能看得很开心啊。同样玩隐喻,黄建新至少不会让人无聊。
把荣誉视为生命
黄建新的水平?
依然黄建新
borning
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表扬。
真相,真相,谁知道真相。
表演和情节上的硬伤都很多,很多时候都感觉在看小品或者话剧
莫名其妙
另一部记者电影。小时在影院看过的,格外压抑——除开主题的沉重、复杂与扭曲,还是讲述技法的割裂、平淡与软趴。“明日晚报”在名字上或许有所寓意,但多幅西洋画的出镜却让这份意有所指显得模糊不清。
故弄玄虚!
还可以,虽然显得有些粗糙,但是故事讲述得比较顺畅,结尾略带黑色幽默
陈好在剧中的眼神真是让人很讨厌,苗圃演得不错,结尾我没看懂,谁能解释下?
黑色幽默弄不好就光剩黑色了。
实在好笑,一部主旨揭示老一代价值观和新一代价值观冲突的←派电影,竟然能被影评人给极右的观点解读。杨胜利父子逆时代而行怀着崇高的信仰,结果被豆瓣影评人说是无知愚昧。当社会上流行着精致利己金钱至上风气时,勤劳正直反而成了一种罪过
被陌生人杨红旗闯入后,稳定的记者生活产生了精神危机,去追寻真相。这种自我认知的倒转,在叙事上很有新意。剧本是刘震云监制,那杨胜利让我想起了崔永元。
本来想截图的,没想到不小心看完了,剧情太好,五颗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