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后给了个大团圆结局,知道观众都喜欢happyending,但在快节奏的电影里不够合理呀,逻辑很难自洽。
女主和男主在一起肯定会经常想起死去的许洁,很难开心地在一起吧,不然他俩就是没心啊。
假如是互相喜欢但是天各一方那会比较接近现实,也会更有艺术渲染力。
剧情有点老套。
男女主之间的伤痛还不是因为他们野餐要去水边又不注意安全,许洁为什么不挑在公园或者草地呢?
女主干嘛非要站起来让船重心不稳呢?
男主的头必须要撞到船然后失忆是吗?
这还不如拍个溺水警示片,但是不要这么长,也不要强行让观众感动男女主之间的爱情。
人设没有完全立住。
女主的人设有些单薄,只能说拥有坚强这一优秀品质。
男主的人设更立不起来,会让人觉得就是个会打篮球的恋爱脑,白天上课睡觉,下课追女孩,晚上熬夜读书。
生日许愿就不能有一个通过努力和女主考到一个城市吗?
为了追女孩什么都不要了是吗?
好朋友劝他不要去找女主就跟人家打架很冲动幼稚。
女主凭什么最后非要奔向他呢?
女二和男二人设中规中矩但好在现实和讨喜,女二爱八卦然后性格很好,跟男主不对头会互掐,以为男主欺负女主会帮忙,知道了女主以前的事会包容和安慰,真的是小天使。
男二做人理性和感性都有也讲义气重感情。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线也合情合理。
剧情甚至略显残缺。
许洁的家人跟男主说希望他和女主走出来真的很突兀,毕竟前期只有因为失去家人责怪女主的镜头。
如果给几个女主多次拜访许洁家人看到她的诚心也逐渐对女主理解的镜头就会完整和圆融很多。
这部电影当爱情片看主线的爱情缺乏感染力,当青春片看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青春,根本没有几个普通中国高中生的青春里有个学校的天文台和为了找一个日记本而翘课。
青春难道不是自然青春的面孔踏踏实实地为未来努力吗?
更没有成长可言,到最后,男女主在互相感动但没有任何人改变了。
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反而是讲霸凌和友情。
许洁和林湘之之间的友情很美好。
林湘之遭受霸凌很真实很符合人性,如果想要真善美大团圆何不替作为霸凌受害者的女主伸张正义呢?
这部电影有脉络清晰情节合理的部分,也有很多不知所以的部分。
所以我给三星给那些不错的部分。
想开心地看这部电影就不带脑子地在家为男主的舔狗恋爱感动。
哇你们跨过伤痛终成眷属了祝福你们,喜欢一个人什么都不要了多么难得呀!
女生都很漂亮 男生也都很帅气 剧情还可以吧 但不影响演员们的努力 男主太帅了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特别喜欢周雨彤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 心存美丽,温暖就会围绕你; 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 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 心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
人生有两种境界, 一种痛而不言,一种笑而不语。
每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它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更懂珍惜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一周的朋友》。
这是一部友情题材的青春片。
最初吸引我去观看的原因,第一是因为男主角林一。
林一是我高中的时候看的一部网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里的男一,他有一米九的个子,光照在他白皙的脸庞,映出他薄薄的嘴唇咧开的治愈的微笑。
白衬衫的干净校服跟他是绝配,他很喜欢将修长的手臂插进裤兜里,这应该满足了广大少女对校园男神的幻想吧。
第二个原因是剧情。
像往常一样,我看完电影都会点开手机里的豆瓣,搜索电影的名字。
目的是为了寻找能与我发生共鸣的人,他们往往会分析比我自己所想的要更好,更贴近我内心的感觉。
这次却不一样,骂烂片的不在少数。
在我看来,《一周的朋友》,虽然爱情线占据很大一部分,但它讲述的最大的一部分还是友情。
看之前我先看了故事梗概,讲的是女主是一个对朋友只有七天记忆的失忆症患者。
她转学来到了一个复读班,想要认真学习备战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
她文静聪明却总是孤独一人,不跟其他的同学做朋友。
但这样的她却吸引了班上的学渣男主的注意。
在男主不断想跟女主做朋友的过程中,他和男二女二发现了女主身患一种特殊的疾病,她对朋友的记忆只有七天。
为了帮助她,他们四个人组成了“末日生存”小队不断为她创造惊喜和属于他们的记忆。
片子到目前为止都非常老套,无非是侠义朋友帮助孤独同学的,最后成为好朋友的戏码。
看到这里我很失望有点生气,片里的演员颜值即使都在线,也最多放成一个b站网剧吧。
但是后面的转折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能在我最无聊的时候,就成了闪光点。
谜团一个个被揭开,失忆的不是女主,而是那个信誓旦旦要帮助别人的男主。
跟女主一样,男主角跟女主是从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毕业班又转到了同样的复读班。
男主,女主和另一个女主以前学校的闺蜜许洁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许洁暗恋男主,因此女主帮助许洁追男主。
于是,他们三个越来越熟,渐渐地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一次,他们相约在湖边划船,许洁打算好了跟男主表白。
然而,两个女生在湖中央划船的时候,许洁发生意外失足落水,男女主都下水救她但是失败了。
最终结果是许洁死了,男主因为在救援过程中,偶然被船沿的铁钩子刮到脑袋,又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导致失忆,醒来之后忘记了所有有关这件事的任何信息。
一切的一切都只留在了女主的脑海里。
她遭受着同学的诋毁,许洁家人的忿恨孤独地度过了她高中的最后两年。
顺势往下就是故事的开头男女主在复读班命运般地再一次相遇。
泪点有两点。
一是许洁的家人看过了许洁的以前写的信,开始接纳理解男女主。
特别是男主在许姐家和她的爸爸妈妈弟弟吃饭那一段,虽然忘记了男主为什么要落泪,但是那一段哭戏很有感染力。
第二点是高考完之后,男主又一次掉进水里,想起了过去的一切。
他照着自己教给女主恢复记忆的写日记方法。
从认识女主角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并且将日记寄给了女主。
这时女主才发现男主从一开始对女主就是一见钟情。
当然不乏有缺点。
第一是女主的这种只限于朋友的、而且只有七天的失忆症让我其实很难有代入感了。
特别是说星期一就会清除对朋友的记忆。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对生命科学不太了解的缘故,身体真的会对一周有记忆吗?
但是鉴于电影是出自漫画改编,对作品的情节的狗血性我是可以多加忍耐的。
第二,电影的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很急促和随便。
拿一个重要的点说说,许洁在湖中央的船上,却想要看在岸上的男主在看什么,结果掉到湖里,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我想这里影片对于配角这条线的处理有点过于草率了。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狗血,离谱,其实都不是剧目的错。
毕竟是电影又不是现实,有泪点,快乐最重要。
真的考虑一下正常的三观吧!!!
很多剧情真的和实际不符,青春片也要贴合实际吧!
剧情真的很尬,当然不是说演员怎么样,但是这个剧情发展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首先高中生真的这么闲吗,然后女主的剧情给的就很迷,许洁都要气死了,然后男生也是,都被所以人误解了,还给了当事人错觉,就一句没有表达清楚就好了?啊啊啊啊,真的好尬
不要逃课,会变得不幸。
我叫许洁,刚考上和平高中的我,是一名普通又幸福的高中生,我有富裕的家庭,爱我的爸妈和听话的弟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幸福。
但是,我的人生就像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样,已经到达了最高点,接下来迎接我的是无可避免的下滑。
我在一次体育课逃课中,认识了我的未来好朋友金鱼姐,和篮球哥。
我对篮球哥一见钟情。
我出现在他打篮球场的看台,食堂的显眼位置,回家的必经之路,令人惊喜的是,篮球哥好像也喜欢我,吃饭时主动和我打招呼,坐在一起,甚至还会骑车送我回家。
介个,就是爱情!
于是我决定在这个高一暑假里,主动出击。
我约了金鱼姐和篮球哥在公园野餐,把表白信放在了餐盒袋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时,金鱼姐发现了一个小湖,我灵机一动,邀请她划小船,随便观赏篮球哥的反应。
我看到他拿起了信,我激动的站了起来,唔呼!
然后?
然后我就挂了。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一定不会逃课,一定不会参与金鱼姐和篮球哥的甜美爱情,一定不会让父母难过弟弟痛苦,我还想看北极光,热带鱼……
文/梦里诗书作为一部改编电影,《一周的朋友》相较于同名日版原作虽然做出了不小的改动,但电影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接地气,相反无论从剧情还是节奏,这部改编后的新作都让人找不出哪怕一丝的优点,甚至于原作里真挚的情感都变得虚无尴尬了起来。
胡编乱造的狗血,只是浪费了题材,空耗了演员。
《一周的朋友》最早是一部12集日漫动画,剧情是一周便会忘记身边朋友的女主和她朋友们的故事,纯粹治愈的情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核心,而到了日本真人电影版翻拍,电影如很多漫改作品一样,没有能合理的去梳理原作情感,以至于稍显散乱冗长。
面对这样一个其实并不是那么出众,同时也不接地气的故事,改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然而从这部中国二次回炉的翻拍电影来看,其虽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电影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在大刀阔斧的改编后,剧情完全无法得到有效的组织。
在电影中人物与人物间的情感铺垫趋近于零,原作本身其实在先天就存在着多人物导致的剧情碎片化,而电影非但没有去在改编中去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更加潦草敷衍的人物情感铺垫,使电影失去了原作尚存的细腻情感,变成了一盘散沙。
没有逻辑,也完全无法让人带入情感共鸣,这就造成了明明电影里主人公哭得梨花带雨,观众却觉得坐立难安。
这种让人尴尬的诟病具体举例来说,就例如电影明明将故事的背景放到更加紧张的高中复读时期,希望借此博取观众的共鸣,却要在这个时期里不加思索的塑造一群天天想着交朋友,还会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的学生。
这群学生居然还有时间一起非要跑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还能找到一艘船泛舟湖上?
电影演到这里,其实我已经并不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只是在想作为电影的导演编剧,是有多脱离现实生活,才能拍出这样的剧情。
内核上,电影也与原作南辕北辙。
在原作里会忘记身边朋友的女主,她的这一问题只是展开友情波折的契机,而到了这部电影中,其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一个本无关轻重的问题上,最后所谓的转折也根本谈不上给人带来了多少意外,莫名其妙的校园暴力更是让人倍感生硬。
电影的主题是朋友,是那种当我们成年步入社会后,再难邂逅的珍贵情感,这是原作里最为打动人心的一点,而改编后的电影,却忽视了什么才是这部作品真正该去表达的内核。
以往的改编烂片,往往是原封不动的临摹,以至于最后变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而这部电影的所作所为,则是让人看到了没有灵魂的胡编乱改,同样是东施效颦,以至于将朋友间淳朴的友谊变得面目全非。
意外的观影经历本是无意看电影,但在猫眼首页看到这部影片的宣传海报,在旁边低颜的衬托下,女主的颜值吸引我点开这部电影。
怎么就只看颜值呢?
这,没办法呀,第一眼不看脸,那看哪儿,这么多影片,连最基本的必要条件都没有,好看的可能性当然要低许多,况且谁说我只看颜值的!
只是第一眼是这样而已。
不过,说真的,女主的颜值确实不错。
点开推荐界面,略看一眼简介,下面标注着“爱情”,顺势随便点开旁边的一个预告片,不知手在点哪,点出的是讲女主与闺蜜之间的友谊短片,此时,我就觉得这影片“不简单”,好奇感大大提升。
恰逢正听我兄弟讲述情感故事,顺势提议“我们去看部电影吧”。
就这样,对一类影片、一部作品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连影片简介都没有认真看完,我就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电影院。
影片开始围绕林湘之只能记住一周的朋友,让人觉得新奇,又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对影片完全没有任何前置信息的了解,我接受这一周朋友的设定,跟随故事的发展,看这男主不断与女主交一周的朋友,到后来真相大白的时刻,只能交一周的朋友成了谎言,这情节的大反转并不会让人觉得意外,反而细思起前段的情节,那些在真相出现之前,觉得有点不太合理、有点夸大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
猝不及防的好好学习影片场景安排在高中,且是备战高考的时期,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我来说,倍感亲切。
影片中一连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我完全没有想过会这种类型电影里看到。
当湘之答应又树交朋友的请求时,湘之提出一个条件“好好学习,千万不要放弃考试”,猝不及防的好好学习,这不禁让我在电影院让我发笑,万万没想到提出的条件竟然是好好学习。
不过,联系上下情节,细思,就明白这既是情节的合理,也是导演对青年的劝诫,友情,甚至有点懵懂的爱情都可以有,但是千万记得好好学习。
而后的情节中,湘之辅导又树功课,以及又树兄弟一句“真话就是我们都希望你考上一所好大学”,又是这一正确价值观的印证。
不过依照情节的发展推断,又树很大可能是没有考上特别好的大学,有人说这是导演没有塑造好励志形象。
我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觉得导演的设计是如此精妙,在现实的世界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确实可以有些进步,但是想要达到所谓的“励志”不太现实,这一细节的设计完美吻合现实。
也提醒青年努力要趁早、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真正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
如果这都不算爱年少相见,互有感情,却因意外事故,失去朋友、失去记忆,湘之答应不让又树回忆起难过的记忆,湘之也因此与又树分开。
转学再见,湘之惶恐不安,虽失去记忆的又树却表现出当年没有直接表露出的感情,湘之完全拒绝所有又树的表示,无奈编出“得了一种会忘记朋友的病”的谎言,但又树完全不死心,湘之无奈只好提出“好好学习”的条件,依靠谎言庇护,陪伴又树成长,但湘之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又树告白的境地,她无奈之下,拒绝回忆朋友间的记忆、断绝一切联系,并希望用“狠话”断了又树的念头,在又树受刺激晕倒后,又迟迟不肯离去。
“绝了”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又树阴差阳错恢复记忆,两人再次相见,相互打开过去痛苦的心结,重拾走向未来的信念。
是啊,当湘之悲痛的过去浮出水面的时候,我能感受的到导演的用心与尺度。
如果湘之这番用意都不算爱,那我会挺好奇真的会是什么样的。
一生的朋友一周的朋友,猫眼上标签“青春”“爱情”“剧情”,只字不提友情。
在观影时,由于前段情节,实在是让我注意那懵懂的爱情,而忽视“朋友”间的友谊。
后来离开影院,写影评时,被迫去了解更多创作背景、去看别人的影评,这时才发现其实影片在友情的表达要高于懵懂的爱情。
无论是官方的宣传海报上,还是电影中人物的关系上,都可以看出影片正在表达学生时代友谊的珍贵。
朋友间在校园里的打打闹闹、奇闻八卦,课堂上认真听讲与传送纸条,以及会去相信“世界末日”,成立“末日生存小队”,还有在校园内创造“秘密基地”,多么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纯真友谊。
每一周主角一行人重新去认识“失忆”的湘之,用各种方式让湘之“回忆”起她们之间的美好回忆,虽然只是“一周的朋友”,却已是一生的朋友。
金鱼的七秒记忆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金鱼与湘之“同框”,暗用“金鱼只有七秒记忆”表达“一周七天的记忆”,如此意象含蓄的表达,极具文学色彩。
在观影时,我竟然没有留意到……还是,写影评时才被迫注意到的。
无论是官方的宣传海报上的金鱼,还是影片中湘之经常盯着的金鱼,都在暗示着“一周的朋友”,细想也是,电影如此珍贵的镜头,竟然会给几条金鱼,如果没有深刻含义,确实说不过去呀。
单从这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以及功底深厚。
当然此时可能会有一些“科学家”跳出来普及生物学知识,“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是错误的”“据某某研究,金鱼的记忆不只7秒”。
首先抛开它的正误,导演只是想借用流出古老的“金鱼只有7秒的记忆”来暗指林湘之“只能记忆一周的朋友”而已,根本不在意它的正误;其次,这种说法已经是“人尽皆知”,用来充当意象再合适不过了,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需要和艺术作品讲太多的科学。
印象深刻的画面一周前当成朋友的神逻辑误会的最高潮:徐又树表白林湘之误会解开湘之的悲伤的秘密浮出水面徐又树为湘之竟对兄弟动手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认为是很难用静态的文字和图像去表达的,所有我利用有限的预告片,进行剪辑加工,点串了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可谓预告片中的预告片。
一周的朋友虽然表面上说是一周的朋友,但已经是一生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影片让我回忆起与珍贵朋友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感慨青春时期友谊的单纯,它需要我永远去铭记与守护。
电影的主角林湘之眉清目秀、善良可爱,多想与她交一周的朋友。
同时我更加期待以后结交的“一周朋友”。
最开始是奔着林一、赵今麦还有沈月去看的这部青春电影,他们三人朝气蓬勃的气质都非常适合饰演还在读书上学的学生。
但他们三人在一块却丝毫没能给这部青春题材电影锦上添花,反倒是青春气息极为淡薄。
本片虽然一定程度摆脱了之前青春片中恋爱后怀孕再打胎等庸俗套路,但其剧情依然非常扯淡,非常狗血。
所谓一周之内忘记自己朋友的怪病,实在太过脱离实际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那几位主角却在一开始就相信了。
后来剧情发生了巨大反转,也是毫无铺垫,属于是强硬增添故事神秘感,以及强硬树立新人设。
总体上整部影片让人看了只感觉特别尴尬,特别无趣。
剧中的徐又数的人设是学渣,但是从整部剧看来真的看不出来谁是学渣谁是学霸,可能是因为他坐最后一排吧……林湘之刚到新的班级复读,徐便一眼就沦陷了,偶像剧的套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特别执着于别人交朋友,交朋友的方式也是简单直白,现实中没有见到谁交朋友是直接说一句“我想和你交朋友”,契机是什么?
因为她长得漂亮?
还是因为高中不能谈恋爱所以打着交朋友的幌子撩妹?
可能导演没有见过复读班的氛围,那个年纪的男生女生有一些暧昧或者情感的躁动确实很正常,但是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随便打着复读班的名义安排主角搞暧昧,那几位大神也不学习,就天天为了让一个认识几天女生恢复记忆儿耽误学习时间……她为啥突然成为他们的朋友?
为啥就融入那个小群体?
这也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吧?
高中生虽然单纯,但是也不会莫名其妙,大家能够成为朋友肯定是有一些原因的。
反正他们就莫名其妙成为朋友了,然后他们就天天搁一块玩。
在徐和林表白的第二天,林又“失忆”了,她为什么会“失忆”?
因为她想让徐好好学习,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打乱徐的生活,一边训斥徐高三有多么重要,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好,这个行为多少有一些茶的吧。
所谓的反转不过就是她假装失忆,而徐才是那个真正失忆的人,因为她之前的好姐妹喜欢徐,但是在表白那天从船上落水去世了,而徐又树受到刺激,所以失忆了。
落水这个事儿也是一个槽点:俩个不会水的人居然敢不穿救生衣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没有救生员跟着就独自去划船,中途许洁明知自己不会水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在船上站起来晃来晃去,真的有一种脑干缺失的美,许洁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们聪明的女主居然选择用手去拉,结果被许洁拖下了水,她身边明晃晃的船桨好似一个摆设,合着九年义务教育里学的防溺水安全教育白学了?
在一系列骚操作下,许洁被送走了,林湘之在学校被排斥从而高考失利,徐又树则失忆了。
林湘之在选择换学校复读是居然去的是徐又树复读的班级,担心徐又树认识她从而想起以往不好的记忆,所以选择撒谎,而后就是他们二人的各种拉扯……影片的时候徐又树恢复记忆,高考结束,这几位天天耍宝的奇葩居然考进大学了,而徐又树和林湘之和好了,唯一不圆满的是编剧没好意思写他们考上清华北大虽说看电影不能太较真儿,但是我不能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出什么主题,一句话来说应该就是:闺蜜死了,我和他曾经的暗恋对象在一起了这种电影到底有啥价值,看点在哪里?
真的有上映的必要吗?
我们真的很缺这种电影看吗?
考完后去和同学吃饭+为了打发时间的看电影。
选了这部还让我有点期待的,因为“朋友”。
然而男主形象又是那些东西:自以为是,开头就给我当头一棒;不尊重人,总之就不是聪明人。
我之后才发觉它没有解释过对女主喜欢的缘由,但是很自然,观影途中并没有这种感觉。
其实最戳我的场景是第一次给的小姨店里的镜头,特别漂亮,寂静,和金鱼,纷繁的物件堆叠在房间里,橘黄色的灯光,惆怅的人。
其中溺水时的运镜真的不敢恭维……太不好看了,偶会闪现印度式运镜,太蠢啦。
同伴们都评价女主“作”,其实不然。
但是这个呈现的方式也有问题,女主的心理活动写得不够好,以及女二跟她说“这不是你的错”时,并没有主动地给观众很大的震撼。
前面许洁的家人责怪她,让她滚出去;同学骂她,嘲讽她“活着真好”;男主的妈妈叫她不要接触男主。
而女二的“不是你的错”,应当对女主释然、抬头向前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但是电影里并没有主动告诉我们。
不是说一定要点出来,或是一些仔细想才能知道的类似“彩蛋”的东西,但我只是在那时,觉得“应该有这种事情发生”才知道的。
——也没有展现女主那一刹那的震惊,或恍然。
嗨呀,不尽人意。
天文馆拆时女主跑去那,途中的插曲倒是蛮能营造氛围。
但是戛然而止。
它或许应该留一点,停止再出现的间隙不要太多,没有那种“濒死的希望重现”的感觉。
然后二人相对而立——我一直在想快在这里结束,快在男主说“你好我是张又树”结束;或是再留个女主的释然一笑。
然而没有。
还有谈话,唉。
后来我又想了想,是的,或许我与c应该这样结尾,但是这个故事不仅男主一人,还有许洁。
……于是又总结了些许洁相关的,最后以照片结尾。
说实话说“带着她的部分活下去”这一段挺突兀的,而且因为莫名所以显得有些自说自话。
打个3星罢,毕竟我也是付出了眼泪的。
还有,希望找点年轻的来演……二次编辑:只看了一会儿动画……我决定把三星改成两星
画面美人美,手帐和拍立得挺好看。剧情和逻辑有点不行,高中背景也不太行,复读还不学习有点无语。
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在这两年的青春校园片里算合格的了 没有背叛打胎割腕扇巴掌阴间滤镜 并且男女主男女二的颜值是真的好能打 林一怎么能这么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白衬衫真的一整个被帅晕的程度!!!!不过这种对别人一见钟情的大帅哥也只会出现在影视里了🫠🫠🫠
沈月和赵今麦好漂亮啊,剧情也挺不错的
太感人了太感人的友谊了
本来觉得妹妹很可爱 准备打三星的 但热评里有人只花了四块九 我花了三十 我酸了 哼
这个阵容4点几点评分我说大家啥时候这么严格了?这少年少女的脸怎么也得及格分吧?月月真的太适合演高中生l
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垃圾剧情。。
前半部分真的很喜欢 很好玩很青春 在最开始当朋友的部分很喜欢 其实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想只能记住一周的朋友好扯 不会真正失忆的是男主吧 在女主迅速接受三个好朋友之后我就意识到一定是这样 但是后面剧情就开始偏离青春片 一定要以一个朋友的去世来解释男主失忆的意外和女主的行为吗😭 后半部分朋友圈就开始玩手机 但整部剧的颜值真的很在线
勉强两星吧狗血且俗套全程看得我坐立难安
为了麦麦,男主起开
日版雖然俗套,好歹營造出的青春感十分真切,會讓人相信角色們彼此之間的友情是真的,然而,看完陸版之後,只想向日版道歉。陸版即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不僅沒弱化俗套,反而更顯狗血,而且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假,造型假,時代假,情感假,表演假,盡皆懸浮,盡皆降智,盡皆煩人,盡皆矯情,沒有邏輯,沒有生活,沒有人味,沒有共鳴,唯一真實的一點,是男生輕易被原諒而女生要受盡欺侮。如果幾位主演演的是兒童劇,表演可圈可點,可惜並不是,如果打哈欠流出的目油也算淚的話,那可是真讓我好好哭了一場呢。
怎么会有人在失忆以后,再遇到之前喜欢的人还是会一见钟情啊😭😭
一头雾水,真没好编剧了呗(没有说我来就会写得很好的意思)这个如同异想天开的“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别真是抬头看见金鱼就硬整……而且,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对高三生活的离谱设定就忍了,复读班搞成这样真是有些奇葩,就算是教改也没敢这么搞。鲜活,时间真是多呢,今麦还是适合独自美丽的学霸人设。
高考之前不准恋爱
有些回忆是美好的
头一小时真的很不错啊,那种专属于青春的青涩、说不出口的话,仿佛又回到了4年前老父亲安利《快把我哥带走》第一次看到赵今麦的感觉,麦麦真是做梦都想梦到的理想型女友啊555。结果从回忆开始失忆烂梗、去世烂梗、过量的眼泪和溢出的煽情配乐衬上双男主的韩式审美,变成了一种急转直下的反胃与厌恶。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似乎都非常热衷于用落入俗套摧毁自己亲手创造的美好。
感觉还行啊,立意不错,怎么评分这么低。林一好帅,虽然我get不到赵今麦的颜,但林一是真的帅啊。
国产翻拍日本电影动漫的就没有不尴尬的,不接地气儿还魔改
妹妹的演技怎么忽上忽下
五星给麦麦的演技和林一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