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由六个独立而精彩的短片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各具特色,情节丰富。
1《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主角巴斯特·斯克鲁格斯是一位自诩为全西部决斗掏枪最快的枪手,他穿着帅气的白衣,骑着马唱着歌,穿梭于西部山脉之间 。
他因无敌的枪法和歌谣而自豪,但在一次决斗中,他遇到了一个同样强大的对手,最终败下阵来,结束了自己的传奇生涯。
2《阿尔戈多内斯附近》一位生活在高平原上的牛仔,骑着马四处作案,曾多次被捕但总能逃脱。
他决定劫持一个看似容易下手的银行,但被银行老板抓住,警察团队对他实施绞刑时,被印第安人冲击幸存。
被盗牛贼救下,又被寻找牛群的主人抓过,最后在对一位姑娘充满向往的时刻,终究被处以绞刑。
3《饭票》一个流动剧团的持有者,带着一个无臂无腿的不幸年轻残疾人“艺术家”四处演出。
这个“艺术家”拥有一副好嗓子,擅长朗诵,他们通过表演赚取生活费。
然而,演出一成不变,收益的减少,剧团持有者在发现可以带来更高收益的母鸡后,将残疾年轻人扔入桥下河水中。
4《黄金谷》一个在俄勒冈山区淘金的勘探者意外发现了一片蕴藏大量金砂的峡谷。
他欣喜若狂地挖掘金脉,但突然被一个一直跟踪他的人袭击,装死的他把跟踪者击毙。
带着收获离开峡谷。
5《受惊女子》一名年轻的女子,她被迫与哥哥一起穿越西部,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
途中哥哥因霍乱去世,面临无依无靠的窘迫局面,马车队小老板向她求婚成功。
马队遭受印第安人骑兵队伍袭击,大老板最后取胜,女子却自杀,无法像二老板交代。
6《遗体》一个爱尔兰车夫在夜色中护送五名乘客前往未知目的地的故事。
乘客们包括一个喜欢大惊小怪的老妇人、一个冷漠世俗的法国老头、一个专门挖陷阱捕猎动物的皮毛猎人、。
一个英国人克莱伦斯,一个小胡子,他们两个是灵魂收割者。
还有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被绑在车顶上的索普。
不同的身份决定不同的人生观,车辆到站,必须下车,接受命运的安排。
六个故事各具特色,既有悲剧色彩也有喜剧元素,都有不同的丰富内涵。
前五个故事很精彩,最后一个稍微乏味。
如果几个故事有一条主线串联起来,会不会更精彩?
第五个故事最像故事,曲折又有命运的捉弄,其余的故事更像寓言,最后一个充满了巧劲,第三个最风格化,艺术感最强,看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的喜欢。
第三个故事中主角二人没有一句对话,整个故事中也几乎没有连贯的二人对话,但连姆尼森用神情、眼神带动的情节走向极富张力,颇见功力,另外就是“艺术家青年”反复吟诵不停的一篇杂糅各种名篇的 “长诗”,细听之下有雪莱名诗、圣经中的名句、莎翁十四行、葛底斯堡演讲词等等,具体摘录如下:1.首先是故事开头的扉页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 It droppeth 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三幕,译为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没有写出的下一句很有意思,“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2.年轻的残疾艺术家一开口便以雪莱的名篇《Ozymandias》开头,此诗杨绛先生曾译过著名译文,奥兹曼迪亚斯译文/杨绛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他说:有两条巨大的石腿半掩于沙漠之间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而斯人已逝,化作尘烟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Ozymandias描绘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残迹。
拉美西斯二世功绩卓著,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法老当年宏伟的雕像只剩下了两条巨腿,以及虽然神情威严但业已破碎的面庞。
很明显的是,少年想说他也有当年如同法老一样显赫的光景,但如今只剩残缺的躯体。
但在我看来,少年更像是曾经逝去的文化象征,残破但依旧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和敬仰。
2. 后来少年引用了圣经中的句子“And the LORD said unto Cain, Where is Abel thy brother?”。
出自《旧约》创世纪的第四章,全句是4: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And the LORD said unto Cain, Where is Abel, thy brother? And he said, I know not: Am I my brother's keeper?这句说的故事也很出名,亚当、夏娃生的第一个孩子名叫该隐(Cain),也就是所谓世界上第三个人,后来又生了亚伯(Abel),该隐为兄长。
兄弟二人的矛盾大概是这样的,一次,该隐献给了耶和华他种的地里的出产为供物,亚伯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为供物,耶和华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收了亚伯的贡品而没受该隐的贡品,该隐就生气了,把气撒在了亚伯身上,俩人打了起来,结果该隐把亚伯杀了,后来耶和华就质问该隐。
少年引用的就是上帝质问该隐的句子,故事不是重点,重点是少年仿佛在质问伤害过他的人,质疑高洁与崇高为何遭人构害。
3.少年下一句引用了莎翁十四行中的第三十首诗 “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 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全文是当我传唤对已往事物的记忆出庭于那馨香的默想的公堂,我不禁为命中许多缺陷叹息,带着旧恨,重新哭蹉跎的时光;于是我可以淹没那枯涸的眼,为了那些长埋在夜台的亲朋,哀悼着许多音容俱渺的美艳,痛哭那情爱久已勾消的哀痛:于是我为过去的惆怅而惆怅,并且一一细算,从痛苦到痛苦,那许多呜咽过的呜咽的旧账,仿佛还未付过,现在又来偿付。
但是只要那刻我想起你,挚友,损失全收回,悲哀也化为乌有。
(梁宗岱先生译)4.第四句“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出自莎翁十四行诗中的第二十九首,全文是我遭幸运之神和世人的白眼,便独自哭我这身世的飘零,以无益的哀号惊动耳聋的青天,看看自己,咒骂我的苦命,愿自己能像某人之前途光明,有某人的仪表,有某人广大的交际,羡慕这一个的文笔,那一个才气纵横,对于自己的这一份最不满意;但是这样想来想去,几乎轻蔑我自己,偶然想起了你,-那时节的我恰似破晓时云雀从地面飞起在天门引吭高歌。
想起了你的爱,那真是财富无限,虽南面王的地位我不屑于交换。
(梁实秋先生译)5.最后一大段就非常出名了,林肯最著名的演说,葛底斯堡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演说。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6.少年最后的结束语“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出自莎翁晚期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暴风雨》第四幕的第一场,全段是普洛斯佩罗:......热闹场结束了。
我们的这些演员,我有话在先,原都是一些精灵,现在都隐去了,变空无所有,正像这一场幻象的虚无缥缈,高耸入云的楼台、辉煌的宫阙、庄严的庙宇、浩茫的大地本身、地面的一切,也就会云散烟消,也会像这个空洞的洋洋大观,不留一丝的痕迹。
我们就是梦幻所用的材料,一场睡梦环抱了短促的人生。
......(卞之琳先生译)《暴风雨》这部剧作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接纳与和解是这部传奇剧的主题思想,少年借用这部剧中的台词结尾,想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对待困苦豁达地心态,更重要的借用剧中寓意表达自己对伤害过自己的恶人的谅解与宽恕,借用了莎翁剧中最根本的内涵即对“人性美”的坚信。
以上就是最初少年大段吟诵的内容的详细内涵,后面剧情中也有他到处表演的片段,也都是以上诗歌的反复吟诵,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五段走天下。
整个故事除了吟诵几乎没有台词,结尾处理的也十分隐忍,但那种风格化的悲伤简直令人寒彻,结束也让人不能自拔。
一方面,青年艺术家所吟诵的歌谣代表着崇高,代表着破败但阳春白雪的追求,问题是曾经人们瞩目的艺术真的代表人民的所思所想吗?
那它为什么破败?
电影里一开始表演看的人多时,收入也多,老头给青年吃肉,自己吃一些残羹,但其实故事里青年真的就是他的一个生财工具,弃之丝毫没有可惜之意,还得先扔块石头试试,生怕死不透。
而代替青年的是“一只鸡”,这是寓言故事最荒诞最荒唐的部分,鸡当然不会算数,但是谁会在意呢,老头不是宁愿相信一只会算数的鸡,他是相信这个噱头会让他有更多的钱可赚,就是如此悲伤。
如今,事实是真的还是假的,娱乐新闻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什么关系?
“后真相”时代,噱头才重要,意义也好、审美也好、崇高也好,并不如一只鸡,消解与解构充满了我们身处的世界。
用影片中的意思表达就是,残破与破败是人们关心的噱头,噱头才好玩,而你背的诗并没有什么意思,如果一只鸡会背莎翁十四行,重要的绝不是莎翁十四行,而实际上鸡不用会背诗,会算数就够了。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部电影的主控思想就是死亡的突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共由六个故事组成,前五个故事中都有人死去,第六个故事几个人与尸体同行。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影片名字中的巴斯特-斯克鲁格斯。
他擅音律、枪法准、拔枪快,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镇上新来的黑衣男子,歌声更美妙、枪法更精准、拔枪更迅速。
于是一路顺风的老巴死在了这个黑衣男子的手下。
因为早已明天总有一个人会胜过自己的这个道理,而且死前还听到了妙不可言的歌声,老巴死得很开心。
中枪后检查了自己的帽子,然后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唱着歌儿就升天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抢劫银行被判绞刑,因为印第安人的突然袭击逃脱刑罚。
然而逃过第一次,逃不过第二次。
他终是因为自己没犯的罪上了绞刑台,因为已经有过一次经历,这次面对绞索,他并没有在意。
刽子手蒙上头的前一立刻,他还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样死去也并不遗憾吧。
法官的判决只在寥寥几句话之间:He was caught driving rustled beeves.Good enough. Hang him.第三个故事中,流动剧团中没有四肢的艺术家,因为自己的表演太过于阳春白雪,观众日渐减少。
在没法为剧团老板赚更多的钱之时,他被一只会算术的母鸡代替。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直观的杀戮镜头,上一秒老板向桥下扔了一块石头,转身笑眯眯地向艺术家走来,下一秒马车里就只有鸡笼了。
这位艺术家除了在舞台上慷慨激昂的表演,台下几乎没有台词,也没有肢体动作。
全凭眼神演绎生之渴望和死之无奈。
第四个故事的反转很妙。
在黄金谷中淘金的老人,在某个方面有点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
可能是他们的执着比较相似。
在终于找到了金矿后,却遭到一直跟踪他的歹徒的枪击。
正当我以为老人就这么死在了成功一刻之时,装死的老人绝地反击,最后死的反而是贪婪的歹徒。
整个故事没有对白,一路都是老人的自言自语。
老人最后带着金子离开,留下满目疮痍的黄金谷。
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也是贪婪的。
第五个故事里有了浪漫的爱情元素。
根据每个故事必死一人的规律,这里一直以为死的会是Knapp先生。
至于怎样的死法,谁知道呢,也许是死于女主的男仆麦特,也许死于印第安人的进攻,又或许是生意伙伴的嫉妒。
没想到好事将成之时,女主角死于自己对未知的恐惧。
第六个故事第一次根本没看懂,只觉得几个人要进的旅馆看上去气氛诡异,怕是几位旅客都要死在这个旅馆里了。
二刷三刷,结合之前几位旅客在马车中的对话,才明白抬尸体的两人是死神派来的使者,片中有人称他们为“赏金猎人(bounty hunter)”,西方文化中也称这类使者为“灵魂的收割者(reaper of soul)”。
使者之一也描述了人死之前的种种表现,比如下面这一段与死神的讨价还价。
I must say... it's always interesting watching them after Clarence has worked his art. Watching them negotiate... the passage.Passage?From here to there. To the other side. Watching them try to make sense of it, as they pass to that other place. I do like looking into their eyes as they try to make sense of it.使者对面的三位乘客,都是年老之人,到了该去那边的时间。
所以最后的旅馆其实就是地狱,而不是我最初想象的凶杀现场。
人终有一死,或死得幽默,或死得淡定;或死于饭票不保,或死于贪婪;或死于自己的内心。
但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到头来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第六个故事的旅馆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
科恩兄弟比起从前,变得稍许柔和,很多批评者不喜欢这种变化。
好在科恩兄弟,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斯皮尔伯格等大师级人物一样,已经自成流派,不用在意行业中的规则或潜规则,不必有救赎性的转折,也不在意场景是不是过于血腥,坏人不一定会受到惩罚。
挺独特的一部电影。
静静地,镜头从一本书的封面开始。
墨绿色的封面,一棵枯树,一个公羊死后的半边的头颅。
影片中的故事,本身就是书中的故事,这也许就注定了人物所有的轨迹便是按照命运,无法挣脱,这是科恩兄弟在这首歌谣中最想传达给我们的。
“因为人把故事联想在自己身上,我们都喜欢听自己的事,只要故事里的人是我们,但不是我们,尤其是最后不是我们。
”这话,是歌谣的最后死神对旅客说的,也是科恩想对所有观影者说的。
我们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中寻找自我的缩影,在人物悲惨的命运中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痛苦,最后把自己超脱于一个寓言以外,希望结局能够拥抱天使。
从第一个老巴的故事说起。
翻开那本章的配图,是老巴在酒馆里打牌的那副场景,但老巴的右侧,多了一支枪。
看到后面会发现,老巴在酒馆里没有枪。
这便是命运暗示着,那个叫做乔伊的人,是必须要服从命运安排去死的。
老巴的出场,一身白衣,一匹白马,唱的歌词是:“喉咙干涸,连灵魂都为水而哭泣。
你看那苍茫的大树,那里的水奔流不息,在等着我和你。
夜晚泛起凉意,而我是傻子。
不要听他的话,他是魔鬼不是人,他在灼热的沙上洒水。
”后面还加上几句独白:“我不厌恶世人,即使他讨人厌和脾气火爆,玩牌还想作弊,那只是人性罢了。
”老巴是个天使,从他最后死的翅膀和竖琴就可以知道。
水和树,是这部电影很重要的元素。
水是生命之源,也可以是黄泉之水。
看过科恩兄弟电影的人,就会知道他们的台词,句句都值得琢磨。
例如《老无所依》。
这段老巴的唱词,就可以充分说明他最后死去的宿命。
歌词是个寓言。
黑衣人是恶魔,他是天使,而黑暗战胜邪恶,让他靠近黄泉之水。
老巴在酒馆杀死了乔伊后,镜头给到了他站在吧台上跳舞。
他背后的墙上,有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装饰物。
孔雀在西方文化中,认为孔雀行走时昂首阔步,目中无人,代表虚荣和骄傲。
这也是老巴最后走向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前一个问他“倒数吗?
”“不!
”的那个人死于害怕,而他是后一个“倒数吗?
”“不!
”死于狂妄。
命运是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而是在神的手中。
老巴在木头小酒馆里杀了五人后,那间木头房子上悬着一个巨大的铃铛。
铃铛是传福音的象征,这就证恰恰说明了这个寓言故事,到最后就成了一场神所决定的宿命。
还有一个细节,预示着老巴最后戏剧性地弹着竖琴升天,前面也做了暗示。
老巴那面银镜子的背面,有着竖琴的图腾。
老巴最后的几句台词:“天上一定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不会投机取巧。
我会那里等你,我们一起唱歌。
在唱歌和耍枪之间,希望创造自己的传奇。
”以上,是老巴的宿命。
第二个故事,一个全是锅碗瓢的老爷子冲出银行,大喊:“没打中!
”这里有出现了水,只不过水井中的水,不可饮用。
他三番五次地被吊,第一次是因为他的胆怯,第二次是因为他的忠诚。
注意到这个故事中一个细微的镜头,直接揭示着电影的含义,即寓言和宿命。
去见法官的时候,后面的楼梯上有一串的字,分别是“fortune teller”算命师;“phrenology”颅相学;“psychic reading”灵魂巫师。
他的死,相比于老巴的死,似乎更是明白一点。
生命的最后,一句“第一次?
”,他似乎在恍然间明白自己早死晚死都得死,而且都是被吊死,。
于是当他明白自己最终的宿命的时候,就释然了,朝着眼前最触手可及的美女,微微一笑。
第三个寓言,关于慈悲。
“慈悲是强求不来的,他如同天降的甘霖。
”这就是哈里森教授最后被一只鸡取代了的悲剧。
这个片段一开始的镜头,又出现了涓涓细流。
这个片段的寓言,可以说是我以为最震撼的一个。
从一开始的座无虚席,到最后只有零星几人的对比。
从挣钱之多,到空空的帽子。
从亲自喂食物,再到亲自喂鸡。
在兄弟和妓女做爱时,他被摆放在房间里,听着。
那一刻起他便明白了,他自己只是个物品,用来挣钱的物品。
那时他明白了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就是被抛弃。
他所演的故事,台词有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有《圣经》中的亚伯和该隐,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在地球上永世长存。
该隐的名字的意思是“得到”,该隐杀了自己的兄弟亚伯,是杀亲者,是世界上的恶人,这也便暗示着最后哈里森被他的兄弟抛进冰天雪地中的大河里。
“慨叹自己的命运蹇拙,旧愁新悲。
”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电影寓言的核心,就是宿命左右这一切。
他只是一个物品,被另一个能够赚钱的活物给替代最后的悲剧。
“他们已拉绳子她就死了。
”这是他兄弟的唱词,展露的是生命逝去的简单与轻松,导致了他最后,就将那个断手断脚的残疾人扔进了大河,如此结束一段生命,太过于轻松,以至于他最后毫无负罪感的笑了。
于他们继续向前,驶向人生无常,公鸡依稀猜测到了这一幕……不单单是人,还有鸡也是命运之下的牺牲品。
这整个片段中,哈里森和兄弟之间没有任何一句话,只剩下眼神交流。
甚至到了最后一刻,他兄弟沿着雪地上的脚印向他走来,微微一笑,他们之间都没有说话。
他兄弟在杀他那时很冷静,先是扔下一块大石头试探能否致死,再是按着车轴印走回来,怕在雪地上留下脚印招人怀疑。
而哈里森很愤怒,但也没有开口说话,更多的是被命运摆弄,毫无招架之力的沉默。
关于黄金谷的故事,那片山谷杳无一人。
这是一个命运的Flag。
这个故事的架构,和《老无所依》便有点相似了。
发现了巨额宝藏或是钱,然后有人跟踪,最后你死我伤。
更为重要的,还是最后两个寓言。
他不知道如何开口,向好友坦白。
爱丽丝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女孩,但最后命运摆布她让她开枪自杀,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她和奈普先生的那一段关于坚定的谈话。
“但我们急着寻找坚定,想让自己安心。
”于是女孩最后在以为亚瑟先生快死了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因为这么坚定的一个动作,能够让她自己安心,不沦落到被印第安人玩弄的地步。
这是她的悲剧,原本,这世上的事犹豫也是正常的,最后反常的坚定,让她死的不是时候。
最后的亡灵马车夫,“不管他有没有听见,马车夫都没有停下来。
”人是不一样的,在《圣经》中人是不一样的,分为正人君子和罪人。
在死神眼中,只有活人和死人。
最后一个故事回归到了整部《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的主题,就是寓言,宿命和死亡。
死亡的时间,就如同那马车夫,没有停下来喘气的时间。
最后那间旅店里门口的那扇门,右边是象征着魔鬼巴风特的公羊,左边是带着翅膀的婴儿。
那两位死神,抬着那个尸体,就推开了右边的门。
因而,宿命中人有两种,一种是正人君子,一种是罪人。
整部影片,充斥着死亡。
是一个完整的死亡的寓言。
从前三个故事的他杀,到第四个故事的杀别人,再到第五个故事的自杀,到最后是奔向死亡,拥抱死亡。
最后一个镜头,是书的最后的封皮,一只马的回头。
马回头,回望原来的整个历程,像是不愿错过宿命中的每一处风景。
回归于整个寓言,我们希望自己在其中,却又希望命运能够对待我们慈悲,虽然这种慈悲,强求不来。
科恩兄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一是白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二是角色总是莫名其妙地突然死去。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的世界,不是“坏人好凶残,人心好恶毒”的那种残酷,而是更高一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残酷。
这个世界里好像没有上帝;或者如果有的话,上帝似乎既不关心人类的痛苦,也没兴趣为我们主持正义。
如果说这个上帝对我们人类的世界还有什么意图的话,那只能说是某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冷漠而神秘的意图。
在《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五大湖区的冰雪换成了新墨西哥的炎热和沙尘,故事也变得热闹了许多。
活泼洒脱的游侠一言不合就唱起欢快的歌曲。
然而,那份冷漠和残酷依旧,就像你不能真的指望靠唱唱跳跳来逃避死亡的空虚一样。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人类的处境大概类似于第三个故事里那个没手没脚的表演者。
这个表演者对自己的身体和境遇毫无任何控制权;我们对命运,不也是这样毫无还手之力吗?
然而,纵使无力至此,悲惨至此,这个表演者每日仍然认真地涂脂抹粉、无比严肃地占据舞台中央,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最真挚动人的诗篇;我们不也一直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吗?
这个表演者反复朗诵的诗歌:第一首是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讲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生前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死后却塑像倾颓,唯余黄沙莽莽。
接下来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29和30两首,诉的是人生诸般痛苦,最后却说“可我一想到你,我亲爱的朋友,我的心便如云雀从阴霾的大地震翅直上破晓的天空”。
然后穿插《圣经》中该隐弑弟的故事,这是伏笔最后表演者被兄弟所杀。
最后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当永存于世”。
然而,故事的结局是这位表演者随随便便就从世上消失了踪影,他被一只会算数的鸡完美取代了。
虚空如同漫天的沙尘,人类的震天豪情、盖世功业都敌不过这沙尘的侵蚀。
我一方面觉得这位表演者可笑可悲:对着穷山恶土、村野愚夫还非要夜夜念雪莱、莎士比亚,大概真是连只鸡都比他有用。
然而,人类历史上许多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人,不正像这位表演者们吗?
他们呕心沥血,“愚蠢的同胞”们却并不理解他们,更不打算感激他们。
但我们又有什么立场去责怪那些所谓“愚蠢的同胞”呢?
也许像这个故事里的那位兄弟一样,他们只是为了在荒凉的世界里混口饭吃而不得不残忍和麻木;也许,“对牛弹琴,不是牛蠢是人蠢”也算是一种逻辑吧。
所以,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表演者非常高贵,他也许就是“大家都生活在阴沟里,我却偏要仰望星空”的那类人。
但不管可笑也好,高贵也罢,他的生命都毫无意义。
对于他的死亡,观众甚至不会觉得太难过,因为我们看他活着,只感到“受罪”两个字。
这就是科恩兄弟世界里人类的处境。
有人挖到金矿,有人遇到良人,有人枪法盖世、歌艺超群,有人精通雪莱和莎士比亚。
但梦想,野心,希望,爱情——无论什么都赢不过混乱与虚无。
我们不仅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根本找不到任何一条反抗的途径(哪怕是无用的反抗),因为从头到尾,这个世界对我们并无恶意,它只是对我们毫不在意而已。
那么面对这样的世界,人类该何以自处?
在科恩兄弟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大概有些可笑。
莫非我们还有的选吗?
“你看了牌,就得打完这副牌。
”那个一脸严酷的男人冷笑道。
(第1个故事的插图配词)好在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从某个角度来看却也异常公平。
完全的混乱和无序,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你好与不好,怎样选择,都不打紧。
管你是功业盖世,还是废柴一根,时间都以同样的步调流逝,死亡都驾着同一辆车悄悄驶来。
你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你可以心血来潮去抢银行,也可以浑身挂满锅子和抢匪作斗争;你可以沉默不语,可以喋喋不休,也可以拼尽全力大声呼喊——只不过“那个驾车的人并没有慢下来的意思,不管他有没有听见。
” (第6个故事的插图配词)一旦接受这种终极的无意义,也就意味着终极的洒脱和淡然。
反正我们的选择并不重要,在科恩兄弟的世界里,人类的选择对故事结局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广阔的大地上,看不到人的踪影,也看不到人类之手留下的痕迹。
”(第4个故事的插图配词)也许我们该学学第2个故事里的那个牛仔,当命运的绞索套上脖子时,放宽心多看几眼人群里的漂亮姑娘吧。
或者我们该学学最后一个故事里的那个胖子,即便死神当前,正正帽子、坦然前行就好。
所以科恩兄弟的世界,是终极的冷漠,却也是终极的慈悲。
“这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第3个故事的插图配词,语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2018年Netflix出品的电影。
影片由6个小故事构成,都是发生在美国西部淘金时代的西部故事。
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一个和第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白衣牛仔似乎战无不胜,最终还是突然倒在了比他出枪更快的人的手上。
第五个故事,女主角经历长途旅行各种变故,眼看被人求婚,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原来西部故事里真的没有谁有主角光环。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的启示。
足够的反套路,使得这部电影变得有那么些味道。
关于这部影片的细节分析、典故索引、整体叙事,排行前几的影评已经把漂亮话和重要信息点都说完了,拜读完后颇为触动,再加赘述似乎仅是徒增废话,但出于对此部影片的热爱(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艺术,甚至令人整夜激动得睡不着觉),鄙人仍不惮为前人之说做些续貂拾遗的活计,姑且聊聊那些未被提及的小细节,在整部片中有趣地闪着光亮。
(想到再补充,不定期更新,若有不当,请多指正)1.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似曾相识的小镇
《西部世界》(一)剧照取景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取景
《被解救的姜戈》取景这座古典而美轮美奂的小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乐蒂农场,是超多西部片的热门取景地
这熟悉的酒吧,熟悉的钢琴(它也会自动弹奏吗?
),西部迷,让我听见你们的尖叫!!!
2.meal tickets的神鸡运算之谜不少人对于那只神鸡为什么会算数比较困惑,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的,类似弗洛伊德一样通过建立铃铛声和鸡啄牌子位置的条件反射,从而训练出不世的计算神鸡,电影中有明显的特写暗示,如图
3.模糊的前后呼应我说的这一点可能会有点牵强,但是这种完整性的体验是在六个故事间串联并隐现的,若隐若现的前后呼应贯穿了整部影片,笔者仅举一例——注意这个打牌的胖子,坐在buster的左侧赌博的
看样子就像是地道的法国人
而在第六个故事中,The Mortal Remains 里面坐在三人排最左边的
也是法国人,并且也提到了玩牌,并且我觉得好像啊!
他不愿替别人打牌,说“我不能替你下注,为什么?
因为我无法了解你到这个程度”‘和第一个故事中所说的“太迟了,你已经看过牌了”都是一套有趣的关于赌博艺术的说辞。
另外,注意这个老者的歌词“ Why are you wrapped up in flannel so white ”第一部中的死者也是in white “flannel”(衣服的材质或许不是flannel),但我坚信这是一种有趣的呼应,不妨聊备一说。
4. 不断变化欲盖弥彰的说辞从1:55:00到1:56:30,天色与整部片的色调从充满希望的暖色变成阴森恐怖的灰青色,,最为奇怪的是整车人对此似乎浑然不觉,在对话交谈和表情传递上都毫无异状,这是全剧最让人脊背发凉的地方。
尤其是1:50:00到2:00:00这段时间的三人对话中,只要你注意一下be动词,你会发现be动词都是was、were的过去式,这也是对于三人已死的暗示,偶然有is的出现都会马上面不改色地改口为was,当你知晓了这点再去细细审视老妪、老头目光的凝滞发呆,你会发现一种赤裸的绝望和难言的痛楚。
(想到再更新)
感谢胖鸟电影《死神的马车》the passage to death——一种硬邦邦的解读。。。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的寓言。
两个赏金猎人:死神和他的助手,他们运载着尸体:马车顶上的真实的尸体、马车内对面的三个即将成为的尸体,走向一个共同的终点:死亡。
看看故事里的台词:一群人赶路【passage】【我们,any of us,此刻也都在这同一辆车上】(乘客与死神的对话)不好意思,吵醒你了。
你没睡着,如果吵到别人了,也抱歉。
【这段话,既是对对面的三个人说的,也是对任何一个观众说的,甚至可以看成导演的某种自嘲 / 人们百看不厌故事,你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人】还有多远?
——不远了,不远了,我们会准点到的。
【所谓,阎王叫你三更死,不敢留你到五更】我想你应该没去过摩根堡。
【谁去过呢】我没去过,你呢?
——我,去过很多次,很多次,运货。
【这次不就在运你们么?
】(尸体)他是你的?
——我想他是任何人的。
【大家都不过走在死亡的康庄大道上而已】你们不认识他?
——我们只有到最后才认识他。
【死的时候死神才会认识到他】老头子开始回忆自己的故事。。。。。。。
男人跟女人,勉强称得上伴侣,讲着不同的语言(男人的语言和女人的语言),大家都自说自话着,说了很多很多,也不知道对方说什么,身边有个人,也算是一种慰藉吧,在这个荒岛般的人生里乘客们开始争论起来,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人生,一切坚信不移的都可能只是一种想象有人相信所有人都不过是同样的动物有的人相信信仰,相信灵魂的进化,相信。。。
有的人只相信自己。
每个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出牌方式,人们不太可能真正的相互了解。
你丈夫没有和你一起?
——我们分开一段时间了,他生了一场病。
【他死了三年了,现在我可以去见他了】马车夫,我们必须停下来。
(马车夫在深夜里挥舞着长长的鞭子,无动于衷)他从不停下,这是规定。
【时间,怎么可能为任何人停下】死神的助手开始唱歌,六个美丽的少女,抬着我的棺木。
她们继续向前。。。
#诗歌内容参见:《出现的诗歌和歌曲》都亭驿符宝郎你干什么的?
——我想,我们可以说是“收割者”,灵魂的收割者【坐实死神】我们帮已被判死刑的【该死的人,我们都送他一程】这是一种诚实的calling天职、召唤他(车顶上的尸体)干了什么?
——他没干什么,我不知道,这重要吗【人不总得一死,不需要理由】在我们看来,两种人,活人,死人。
那你们是活捉了他们?
——我不会这样说。
【哪个死掉的不是活人?
但我们抓到,他就不是活的了,那我们到底是不是活捉了他呢?
】我给他讲了一个午夜敲门人的故事。
“what living thing could be outside in such a strom?
”人们百听不厌,这个故事。
人们喜欢想象成他们自己身在其中。
人们喜欢这个故事,只要故事里的人是我们,但又不是我们。
最好面临结果的不是我们。
午夜敲门人只带走别人,不是我们,我们永远活着。
那些人老是讨价还价,在这通道passage处。
他们想要搞清楚要去的那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带着对死后世界的惶惑】想搞清楚什么?
——这一切!
有人搞清楚了吗?
——我怎么知道,我只是旁观的。
摩根堡到了。
三个人,站在大门前,犹豫不决。
【行李呢?
没有人有行李。
他们自己就是行李】女士捧着圣经。
(不知什么时候马车夫进去了,又出来了?
)有没有人为女士开一下门?
贝吉曼博士还在等着呢。
门上雕像,一边是天使,一边是撒旦【公羊,撒旦的象征,地狱的象征。
进了这扇门,有的人进入天堂有的人进入地狱】死神抬着尸体,走向有光的台阶。
Passage。
stairway to heaven。
法国人回望人间,迟疑许久。
马车又回去了,准备运载下一批cargo“货物”法国人走进旅馆,关上大门。
8.0 分。
科恩兄弟与网飞的合作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东西,作品依然有强烈的科恩风格,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西部体验。
拼凑六个小故事剧本的杂烩并不容易,不仅有流畅的观感与从一而终的诙谐黑色幽默,还有意味深长的愤世嫉俗。
这是科恩兄弟 2018 年的作品。
我是发自内心很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即使像 2016 年的《凯撒万岁》褒贬不一被视作他们发挥水平最下限的作品我也是一贯的喜欢。
因为喜欢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无论事情有多糟糕都要保持幽默感。
这是他们与 Netflix (网飞)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西部故事总让人向往,「西部」于美国可比「江湖」于中国。
科恩兄弟有《老无所依》和《大地惊雷》这样的经典西部作品,荒凉无所遮蔽的西部世界,与带着残暴冲击力的敏锐叙事能力,混杂着各种黑色幽默与失落绝望,我误以为又会是一次「重复」的作品。
但科恩兄弟这次选择的是「跑题」的西部故事。
如果对比美剧《西部世界》那样的设定,想要丰富现代人对西部的幻想,能有令呆坐在办公室的人憧憬的西部侠义。
完全不是,《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就像是一部卡通形式的西部寓言书,完全不正统,颠覆陈旧的西部故事。
这种被视作反主流的西部题材,幸好有网飞的资助,科恩兄弟才得以有足够的自由度,将这样的创作搬上银幕。
六个小故事的集合,这样的结构近似寓言或童话,想用短小紧凑的故事来挑逗观众:一个热爱歌颂自己的快枪手;一个不尽人意的倒霉狂妄之徒;一个穷途末路的马车剧场,和一个未尝人间滋味的四肢残缺者;一个与命运对抗的顽强淘金者;一个寻找好男人的单身女子和寂寞牛仔阴差阳错的故事;一辆满载故事和陌生人的驿马车。
我想要讲一下这六个故事的剧本处理。
第一个故事《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是六个故事中最短时长的,主演是《逃狱三王》中的 Tim Blake Nelson,他是全戏唯一会与镜头前观众对话的人物,也是片名的主角 Buster Scruggs,一个通缉令上标着「反人类者」的家伙。
留意他唱给你听的歌谣,这是整个电影的引序也是铺垫。
油腔滑调、夸张的演技,像卡通一般,沙龙内的歌舞表演更是让故事增添离奇。
正当我们期待这个被描写得横行无忌的快枪手展开更多精彩的故事时,结尾处简单粗暴地将片名主角直接枪决的诙谐处理更是科恩兄弟的标志性风格。
第二个故事《Near Algodones》主演是 James Franco,一个妄图抢劫银行的劫犯却遇上了一连串超出常规逻辑的超现实事件,多次逃过一死但终究只是死神的捉弄,你无法判断他这漫长的一天是极其幸运还是极其倒霉,最后的结尾更是用一黑幕来强调其黑色幽默的存在感。
第三个故事《Meal Ticket》讲述一个畸形秀剧场的老板与他赡养的畸形秀表演者互相依赖生存的关系,企图用崇高理想的华丽词藻向这群毫无头绪的农民们讨取硬币,始终导致食不果腹,理想最后必向现实低头,用理想换来了一只能算术的公鸡,而这段凄迷的关系也不告而终。
叙事手法刻意从一开始就想要误导观众对两人的关系产生怜悯心,而却在剧情转折点处使用快速的处理手段,让这怜悯心嘎然而止,就像公交车的一个急刹车,所有车上的乘客都被这刹车晃得不知所措,现实撞向理想的车祸就是来的这么突然。
这个故事是最严肃的,也是最少的戏谑成分,。
(《Meal ticket》的命名很有意思。
)第四个故事《All Gold Canyon》,一个挑战大自然与命运的淘金老头,「I’m old. But you are older.」台词表现出淘金者对命运安排的不服输,倔强倨傲的老头始终获得了他始终不弃的奖励,但科恩兄弟的剧本并不轻易让观众尝到所谓的「公平」,特意安排一段插曲来挑战「公平」。
从卷烟、抽烟、掐烟到把烟放回口袋的这一长镜头非常有意思,与观众的互动性很强,仿佛慢条斯理的挑衅着观众的耐心等待。
第五个故事《The Gal Who Got Rattled》是我最喜欢的。
那种看似浪漫令人向往的爱情始终不会发生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之中,孤单的千金遇上另一个孤单的牛仔,互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惜事与愿违,而且遇上了这样一个命运弄人的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开放性的,我们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最后的镜头,留给了寡言冷静的 Mr.Arthur 站在山坡上的背影,望着从远方赶来的 Mr.Knapp,而顽强存活下来的小狗 President Pierce 望着 Mr.Arthur,这镜头真的很妙,故事中 Mr.Arthur 无法言说的细节被转移到了无法言说的镜头上。
第六个故事是最重点的,《The Mortal Remains》是一个小格局的群演戏,接近三十分钟的对白全部发生在马车车厢里,一对赏金猎人与三个互瞧不起的陌生人,要把注意力仔细放在他们的对白上,它不但诠释了整个电影的意义,还间接诉说了科恩兄弟两人的电影生涯。
我们也都正在前往死亡的午夜马车奇妙之旅,遇上各色各样的陌生人,而且这辆马车不能停。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一段唱着关于我们的死亡歌谣,受困于一个不讲道理与荒谬的世界当中。
我总会强调科恩兄弟电影的荒诞不经,作为观众很难去揣摩他们的心思,即使已经很熟悉他们的一贯作风,但你依然无法预测故事结局。
六个故事的主角大部分不得善终。
戏中六个小故事的所有角色设定没有重复感,每个都性格分明,散发着夹杂古典与现代的西部味道。
能看出电影中六个故事的比重也不太相同,像前两个故事对角色的背景描述铺垫很少,科恩兄弟也有谈到这六个故事的剧本创作时间窗横跨了将近 25 年,第一个故事《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的创作时间介于《巴顿芬克》和《影子大亨》之间,而最后一个故事《The Mortal Remains》是在电影开始制作之前才创作完成的。
观看时要注意阅读每个故事过渡时的那些文字段落,剧本有意留了些故事的末尾细节让观众去发现。
这也许是科恩兄弟想要利用能在网飞首播上映的一个巧思,让观众能够点击暂停按钮来阅读他们的巧思。
科恩兄弟这次选角启用了不少从未在他们以往作品出演过的演员,其中有许多是我们熟悉一直担当电影配角的演员,但你能看得出他们的实力都不俗,只是一直受限于传统好莱坞剧本,导致他们无法拥有太多担当主演的机会。
该电影获得第 75 届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剧本,它是一部不俗的荒诞黑色喜剧西部故事类型电影,尖酸、恶毒、刻薄的讽刺还有玩味的愤世嫉俗,足够赏心悦目。
*电影的海报模仿皮革书封纹理,从主题字体中延伸出的六条小径与六位故事主角的剪影,面朝着各不相同的方向,也略微隐喻着这六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各不相同。
文 / 铃鼓先生的橡皮头科恩兄弟2018年的新片《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在前不久公布的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上,荣获3项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歌曲。
虽然提名数量不如一些“爆款”,比如《罗马》,但科恩兄弟一向是品质的保证,《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也不例外。
本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既独立又联系,收录在一本叫《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的书中,讲述的是西部老巴的故事与美国边疆的轶事。
这里不再分述每个故事,这样的文章分析网络上应有尽有,而是把6个故事看作一个整体,一场美国西部边疆大冒险,提取出关于西部的几个核心。
人们开拓西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利益的追求、对财富的渴望,这是一大原动力,促使人们开发西部边疆。
片中人物一分为二——一部分人为了财富铤而走险,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另一部分人为了财富勤勤恳恳,靠自己的双手与血泪发家致富。
第三个故事讲述一个年轻的残疾演员被一直以来照顾自己的人,因为收入下降被抛弃。
严格来说,两人皆为不幸之人,都在饱腹与饥饿之间徘徊。
两人之间因为赚钱而达成的同盟,显然一旦赚不到钱就会破裂。
一只公鸡取代了残疾演员,在财富尚无法满足基本生活的状态下,所谓的道德与伦理是混沌一片的。
第四个故事直接讲述了一个老人在峡谷内掘金的故事。
老人对财富的痴迷,对着地下的金矿自言自语,显然了对黄金的渴望已经到了贪婪的程度。
但另一方面,他凭借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换取财富,与一路尾随的企图不劳而获的卑鄙小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财富的贪婪追求与其他道德败坏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相反地,勤劳致富是一种美德。
第四个故事似乎有着总结性的意义,是对追求财富的总结——财富是大自然的馈赠,吾当取之;四个鸟蛋拿走一个,有节制地所求于大地;私人的的财产是神圣的,理应誓死捍卫;财富从来不是罪恶,而是追求财富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整部电影中充斥着暴力,而科恩兄弟有意呈现出暴力所带来的痛感。
这样,人的生命显得极其脆弱,而人们生前拥有的就显得极其的珍贵。
第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人狠话多的神枪手,并且他有着一副好嗓子唱歌。
神枪手自然是不论什么情况皆能掌控,但同时这是一个高危职业,生死皆是一瞬间的事儿。
枪支在这个故事中是一种工具,不是什么正义或是邪恶的象征,是蛮荒西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所谓的神枪手的故事大同小异,究其原因在于生命易逝,暴力总以死亡收场。
枪支的流行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政府管辖没能触及的地方,有着巨大的空白,及时主动地捍卫自己的财产与利益变得尤为重要。
这可以是银行职员挺身而出击退劫匪,也可以是拓荒者誓死保卫自己的金矿,还可以是迁移者为求生存阻击印第安人。
这样的“武德”对于“爱好和平”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指望这别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管这个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皆是极为不可靠的。
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况中,只有自己才能最为及时地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持枪权关乎个人自由。
这六个故事都有着形形色色的死亡,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讲出,这使得死亡变得很“随意”——千奇百怪的原因都能导致死亡。
同时,这么多的角色死去,使得死亡成为一种常态,可以轻松地说出口,像是讲了一个笑话。
毕竟,所有书上的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故事里的人都死了。
所谓的命运,可以是天机不可泄漏,或是掌握在各自的手里,但结局一定是相同的,人难免一死,这大概就是宿命,无论贫富贵贱。
所有的神枪手都是被更年轻的神枪手取代,作恶之人似乎难逃审判,弱者似乎注定会被遗弃等等。
第六个故事则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灵魂升天“作了一个很好的对应,它讲述了一对“死神”引渡三个人的故事。
无论是粗鄙之人、虔诚之人还是理性之人,都将迎来死亡,面对死神的宫殿,前两人战战兢兢地踏入其中,理性之人在门口思索一番,欣然接受了最终的结局。
有意思的是,这一对死神就好像是科恩兄弟俩的化身——一人用故事、聊天和歌声吸引观众上钩,另一人打破观众心中的期待。
导演两兄弟入行这么多年,早摸清了观众的“底细,借“死神”的口说出:观众明明知道这个故事,但仍然百听不厌,原因在于他们总是把故事联想到自己身上,观众喜欢听自己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是观众但不真的是观众。
换言之,电影中的人物承担着替观众去经历、去冒险的任务,在电影里虚构出观众也许永远不会真正有过的体验。
电影里的一切,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一定是可信的。
所以有人说,艺术的本质是幻觉,这是 有道理的。
作品需要同观众建立起一个神圣而私密的联结。
6个西部小故事,每个故事中渗透着强烈的宿命感以及人生易逝的脆弱感,共同构成了泛黄的史诗感。
同时,西部故事只能是美国故事,其间可以窥见美利坚民族骨子里的特质,诸如私力救济、私有财产以及开拓荒蛮西部的进取精神。
在2018年有这样的片子,有意无意地在唤起民众对与国家的认同,并试图重申,美国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
好看,付兰兰越来越美。
短篇小说合集
喜欢这种小品式的故事集锦。音乐非常好听!我最喜欢《黄金谷》,可以看作是逆向《老人与海》的故事。其次是《饭票》,有点爱伦坡味道。《受惊女子》太伤感了……结尾死神那个略显刻意。
或灵异或悲伤的六则小故事,叙事都很精当很电影化,不追求层层反转的叙事资本主义,更着重展示人物命运和具体境况。第一个叙事最漂亮,第二个最感同身受,第五个人性最丰富,都很喜欢。
————— 🔴 2018 🔵 美国【5月【➊】】【2019 ▲ 186】【≈ 133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故事容量决定其可看性。除了片中关于“确定感”的一番谈论,其余基本无感。
我看不见科恩兄弟的讲述热情了。一个故事首先得是一个故事,而不是结构的组成部分。
西部荒野客途秋恨,“你看半山残照,照住一个衰人。”最喜欢3、5,太伤心了,太伤心了。万万没料到我有天会这么说:达利表哥真迷人啊!!!
老美国志异,护镖那个简直是多年所见最别致的浪漫爱情片,尤其在刚看过摘金奇缘后
超级好看!非常科恩兄弟了,以至于看完了快一周还沉浸在故事中回味良久,每个小故事都精干有力,戏剧张力十足,主旨突出,西部风貌神还原,更别说科恩兄弟独有的黑色幽默和荒诞cult,又野又狠,年度十佳没跑了。
暂时无法评价
人生得意须尽欢,谁讲规矩谁便当。乱拳打死老师傅,反向操作是西部。温饱线上无艺术,文化阉割鸡不如。巧取豪夺非近路,知识产权应保护。队友超神急则乱,吃鸡在握慌则毙。生死由命莫谦让,早走晚走都得走。
转趋保守之势,科恩未能免俗。算算六个故事中凡涉及新旧冲突的,老人赢下了几盘?防险精算之二,冷酷决断之三,顽强生命之四,特别是篇幅最长、抑新扬旧感最明显的故事五,那个集温彻斯特73斯图尔特与无敌小子亨利方达于一身的老牛仔叫:亚瑟……科恩的世界已从十年前的老无所依变为了今天的老而弥坚!然后一头一尾两个故事表达对枪的态度:要低调不要炫耀。
观感一路下滑
8分,科恩兄弟的电影都是这样,充满了黑色幽默与荒诞,反映的主题总是人生无常生命易逝。电影的质量有目共睹,但总归还是没有超过科恩兄弟自己的《老无所依》《冰血暴》。这部电影比前两部更直白,偏浪漫风格,因此豆瓣观众更喜欢这部吧。
可视为章回体,改名《米国西域恩仇录》,分为六回。第一回:此曲只应天上有,言多必失终有尽。第二回:零落岁月莫蹉跎,不抢银行不放牛。第三回: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丧感在人间。第四回:千淘万漉虽辛苦,少吃鸟蛋始到金。第五回:曾经沧海难为水,该出手时就出手。第六回:词穷。
六个故事,六个黑色幽默,把西部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现的清清楚楚,玩着《荒野大镖客2》,看着科恩兄弟的西部片,双向沉浸,感觉非凡。六个故事里我个人认为一、二幽默感不错,特别是弗兰兰的“First time?”“Em?(痛哭)”戳到笑点,三充满了现实的悲哀,四是真的生死有命了,五稍有普通,六的小车厢五人台词对戏还是西部戏里不多的,缺少西部感,也有些一般。六个故事基本把西部元素概括全了,酒馆、歌谣、亡命徒的决斗、抢银行、印第安人、公开绞刑、四处游荡的表演马车,还有淘金、篷车迁徙、远途马车,分段式的展现效果比同样复杂的《西部开拓史》好点,当然后者因为主要讲单个家族不同时期的人的发展所以受到了限制。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版《西部开拓史》,在《大地惊雷》之后还能拍出这么优秀的西部片,科恩兄弟是想让去世的西部大公鸡复活吗
巧了吗这不是!刚看了《春灯公子》,也是先出一个名字,再来两句题诗,然后才展开故事。而且也是短篇的合集,而且也是非常不俗的故事,有些幽默、有些残酷、有些感人。科恩兄弟这些故事,一开始让我摸到规律,后来我以为都是规律的时候,他们又打破规律。故事充满了他们一贯的不套路,但你又觉得合情合理。而且很值得回味,好几个故事让我感叹。电影的节奏也很好,绝对不俗。充满想象力!喜欢!
中国铁粉扛起科恩未来?
本雅明写新天使,面朝过去,背对未来,倒退着行走于废墟之上,历史跟时间的残骸被风吹起又坠落在天使脚下。科恩兄弟,这次做了最接近新天使的艺术家。最好的艺术,从小说到绘画再到电影,都是天使望向那过去的被人类丢弃的一切事物,脸上的哀矜和不忍。但更大的风暴从后面吹来,将他不断不断地,吹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