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部公路电影,并没有觉得是喜剧,应该归类青春片。
可能自己已不再青春,或者因为这类公路电影包装成长内核的电影看太多,觉得此片并不出彩。
男主父亲包小三,母亲酗酒,性格内向,碰见喜欢的女孩不敢说话。
男二是反社会的孤儿,却活的逍遥自在。
暑假约着一起上公路飞驰,遇到各种风景,各种互帮互助,也经历了成长。
对于男主来说是逃离父母,逃离学校,逃离曾经讨厌的一切重获自由的新生。
可是,个人觉得这里面的叛逆有点过头了,毕竟犯法了。
两人才14岁额。
想起另一部德国电影《浪潮》。
同样都有点夸张。
能够理解电影主题,故事美好,场景很美,歌好听,主角和契克的部分没有任何问题,我想说的是对片中出现的两个女孩的想法。
本来是很喜欢的,但看完电影在听一个很喜欢的up赏析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up主,这个男生,至少在他的角度上,和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完全不同,他话语中隐隐约约有捧高伊萨贬低班花之意,让我觉得有些微妙。
再看这部电影,男主的态度和这个up也一样。
这种喜欢美女不得之后又贬低美女的态度让我不解,伊萨很好,班花也很好,但伊萨比班花更好吗,没感觉。
班花也很友善,顶多就是幼稚而已,收到画也是很心动的,也没有做出很mean的事,男主怕是话都没跟班花说过几句,存在感很低,不邀请他也正常。
伊萨是个年纪稍大一点神秘有故事所以酷酷的女孩,直白地表达喜欢,但她的美好恰恰在于神秘,有想象空间,加上成熟,如果伊萨和男主一个班同样年纪,不见得男主会喜欢伊萨。
一个孤僻自卑的男孩,暗恋发育好长的漂亮的班花却没有勇气,偶然见识过比自己大几岁的成熟女孩的魅力后,又把班花贬低成愚蠢肤浅的蠢货。
怎么看都像是对自尊心的一种保护,一种你不过如此的感觉。
可否定喜欢过的人何尝不是一种对过去自己的否定?
这不是健康的处理方法。
联想一些极端的因爱生恨导致造谣、得不到就毁掉的例子,(并不是说男主是这样的或者所有男人都这样,即使不极端,这样的应对方法对自己心理也没有好处),怀着对相遇的感激告别对对方的暗恋可能是更洒脱对双方更好的方式。
大概想说的就是这个。
另外想对女生说,童话故事言情小说真的是有问题的,女孩(至少我是这样)从小看白雪公主灰姑娘,渴望擦亮眼睛找一个如意郎君,觉得幸福就是因为嫁对了人,不幸福就是没擦亮眼睛。
反观男生看的建功立业、上山下海的故事,他们相信只要自己有本事什么样的美女都有,这样不同的信念累积,导致女人对爱情的需求比男的要多(爱情在女性故事里占比更大,在男性故事里可能仅仅是锦上添花),对爱情的幻想也更多,这些幻想可能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
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男孩子,不如来看看男导演拍的青春期男生的故事就好了,你会发现那些幻想简直离谱,爱情不值得你花掉那么多心思,这些时间和精力拿来充实自己可能更好(其实大家可能早就知道了只有我是大学毕业了才慢慢意识到的QAQ)。
再次声明,我扯太远了,这其实不是电影想表达的,只是我联想到的一些感受,契克和男主的冒险谁不羡慕呢,电影本身我是很喜欢的。
(2023年7月10日有修改)
林筠 19:39:44这个炫技式的开头好像我就不是很喜欢林筠 19:43:07妈呀,说好的喜剧呢,怎么一上来这么刺激林筠 19:43:26妈呀,人物一开口我听到了熟悉的德语林筠 19:43:29居然是德国的电影林筠 19:50:09“第一什么事你都可以说,第二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林筠 19:50:12哈哈哈哈林筠 19:51:11好恶心的老师林筠 19:51:20用这样的语言去定义一个学生林筠 19:57:22这个运镜怎么一惊一乍的 明明是个普通的介绍同学出场的场景,愣是给拍的跟超级英雄出场一样林筠 19:57:26猛的往前推进林筠 19:57:31还是从下往上的角度林筠 20:02:17哈哈哈哈哈 这个发型怎么跟红孩儿差不多哈哈哈哈哈 已及拽拽的笑死了林筠 20:02:32背景音乐也一惊一乍的林筠 20:03:19感觉男主的眼睛是异色瞳也 又金又绿又灰的林筠 20:06:06感觉这个翻译绝对文雅了(“不关你屁事”),我好像听到了德扎怼脸骂的发音林筠 20:06:46他们到底对中国有什么误解哈哈哈哈 有龙的衣服就觉得很酷林筠 20:08:17男主找到妈妈以后 笑出来的样子好可爱林筠 20:08:40为什么家门口还放着兵马俑啊啊啊啊 家里整的跟个墓地似的林筠 20:10:41他是怎么拍的跟 恐怖片一样林筠 20:10:52很好奇导演的精神状态林筠 20:12:07果然德国的男孩子说nein都很可爱林筠 20:14:29受不了了,你们切到幻想世界的时候能不能不要那么直接林筠 20:14:38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含蓄象征的林筠 20:23:38哈哈哈哈哈好可爱的友谊林筠 20:30:15还蛮喜欢男主的性格的哈哈哈哈,手机被扔了就 把对方的酒给扔了林筠 20:35:15我笑死了 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林筠 20:38:43我笑死了,怎么还cue荒原狼林筠 20:41:07卧槽好拽林筠 21:18:25啊啊 怎么随便剪个短发都这么漂亮林筠 21:26:41“不”“为什么”“我胆小 我胆小又无聊”“(笑)我跟你在一起不觉得无聊”林筠 21:31:59秋日的私语反而贯穿全场林筠 21:50:07“如果是在这个夏天之前我肯定会高兴的跳起来,但奇怪的是,我现在并不在乎”林筠 21:50:16挺共鸣这种感受的林筠 21:50:51这个夏天酷毙了林筠 21:52:41感觉像鳄鱼波鞋走天涯坏小孩版
电影一开始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来自一个神话:男子爱上了美丽的雕塑,最后雕塑变成美女,想象中的美好梦想成真。
青春期,就是少年从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到真实自己的过程。
“瓦拉几亚”是迈克和契克的目的地,这地名还有一个意思:荒野。
少年每一步都是在陌生的荒野探险,他们要在荒野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是电影《契克》的两个隐喻,也是青春期的两个重要主题。
梦想成真的过程要在荒野上实现,由他们亲自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谁”,这意味着从未成年到成年的变化。
青春期,性萌动和心理发展带来强烈焦虑,是迈向成人世界的过渡阶段。
随着伸向远方的公路,我的思绪也一路走向我的青春时代,和当年的狐朋狗友。。。
羞涩的迈克骑车带着妈妈,幸福地笑着,喝醉的母亲安心地抱着他,更像浪漫的情侣,让人猜想他的童年是不是一直在父亲的位置,照顾酗酒的母亲
母亲过于亲密,而父亲如此可怕,这大概是迈克压抑自己对异性渴望的深层原因。
他觉得自己又丑又无聊,不可能吸引心中的女神。
这是一种自我惩罚,来缓解对父亲的内疚。
爱情往往是俄狄浦斯冲突的反映,如果父母关系紧密,儿子可以向父亲认同,去找一个象母亲一样出色的女人,象父母一样相爱。
父亲的认可会让少年充满信心,象个男子汉一样,离开家,追寻自己的爱情。
青春期也是迈克在心中杀死(背叛和打败)父亲的过程,从这个关系中走出来,走向新的伙伴关系。
契克和迈克就是这样的伙伴,契克欣赏迈克,这给他力量,众目癸癸中把礼物送给心中的女神后,更是信心爆棚,压抑的迈克有了勇气。
和契克一起,他们相互认同、相互陪伴,开始一场荒野之旅。
母亲去治自己的病,不再需要儿子照顾,父亲也没空打压儿子时,少年就可以放心上路了。
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味道。
龙,象征无所不能。
青春期会很痛,历经自己幻想的无所不能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剧烈碰撞,在痛苦现实中感觉到自己的边界和局限。
就象长出了皮肤,对自己有了稳定的认识。
一路上:他们自卑,“不要上高速公路!
”他们装作成人的样子,装上假胡子。
他们自大,“孬种才用地图”他们知错不改,“这是条死路”“我不想往回开”没有边界的冲动少年,用行动说话,横冲直撞,不管前面有没有路,就象主张自己的权力。
他们在玉米地用车轮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被看到和认可,“这样我们就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了”
最精彩的,是少年与代表了规则的成人之间的过招,象征了打败父亲的过程,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争夺话语权。
总有过去的人死去,新的名字被刻下。
这几次遭遇,给了他们信心和成长,完成了从对社会规则的反抗到认同。
迈克不再害怕高速公路,也不需要躲闪和反抗,甚至试图利用规则超车。
这是质的飞越,从少年到成人的变化。
电影有三个片段:高速公路上初试,在穿梭的车辆中惊惶失措。
农庄里成功躲避拖拉机。
逃离警察的追赶。
激动人心一幕终于到来,庞大的成人的卡车阻止迈克的小车超越:成人对少年的打压,总看他们不顺眼。
一方面可能是嫉妒少年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也怕少年超越自己。
这也是成人的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向当年打压自己的父亲认同,避免体验到当初被打压的痛苦感受,当然,也就把这感受扔给新的少年来承受。
剧烈碰撞在所难免,满载的猪四处逃窜,一览无余(象征了什么?
)。
少年也会付出代价,虽然头破血流,却豪迈地喊着契克的名字,满怀自信和勇气。
最后一幕再现讽刺:代表成人的父母,让迈克作伪证,象孩子一样不要承担责任,而迈克显然不再这么认为。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契克和迈克是偏执少年的两面,在青春期的旅途上,在对两部分的接纳中完成整合,诞生一个新的迈克。
这个迈克可以承担责任了,有了勇气和自信,知道自己是谁了,当初期待被人看见的迈克,如今很清楚自己的存在。
两个十四岁的少年,一辆偷来的拉夫,一段青春的路途,一个永生难忘的盛夏。
契克,一个极其聪明的俄罗斯转校生,梅克,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两个同学眼中的异类渐渐变成了朋友。
契克喝酒,果敢,看似洒脱,用一句话让侮辱普京的同学乖乖闭嘴,但又孤独,向往关怀,他主动去寻找梅克,以去看望爷爷的借口一直往南方开,不回头。
他自称犹太裔的吉普赛人,一直漂泊无定。
梅克的母亲酗酒,父亲出轨,家中富裕,却一直为同学们忽视,有喜欢的女孩塔吉杨娜,却一直不敢表白。
那个难忘的夏天,契克带着梅克,在塔吉杨娜的生日派对上帅气的告白,扔掉手机,扔掉酒瓶,遇到“行走的贵族”,在玉米地里开出契克的名字,没有了对于明天的忧愁。
在灯塔下,契克与梅克畅想着宇宙,想象着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昆虫:“他们在放一部电影,有关两个小孩和他们偷来的车的故事,他们都觉得这是虚构的。
只有两只昆虫坚信这是真实的,就像只有我们两个相信他们的存在一样。
”白色的灯塔,红色的光,紫色的银河,使影片的格局一下子变得宏大起来。
他们在偏远的乡下碰上了善良的母亲,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十分聪慧的孩子,以及他们不知去向的父亲。
他们在寻找软管偷油时遇上了一心想回布拉格看妹妹的女孩,三人不打不相识,她给予了梅克性的启蒙,也让他明白了除了外貌,女人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使他放下了对塔吉杨娜的迷恋。
分别前,三人在山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定下了五十年后再回的约定。
在水塘里,契克伤了脚,告诉了梅克自己最深的秘密。
梅克第一次学会了开车,但在高速上出了车祸。
契克为了不被抓进孤儿院选择了在警察到来时逃离,开学后,不见踪影的他又用一辆毁掉的拉夫向梅克问好。
梅克承担了肇事的责任,通过旅行,获得了成长。
影片开头以晃动叠影的镜头,呈现了肇事后的画面,导演以明快的色调,呈现了德国的乡村风貌,富有青春气息。
导演还呈现了西方人眼中的俄罗斯人:喝酒,果敢,洒脱,而多次出现的衣服上的龙和契克的蒙古人外貌又有着中国的味道。
上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契克转来我们学校,他被安排坐在我旁边,他的头发看起来很滑稽,每天都用一只塑料袋提着瓶酒来上学,被老师叫到台上演算时会吐在第一排同学桌上,数学能拿满分,却不知道怎么用手表确定方向,当然,我也不知道,然后,夏天到了,我妈又一次要到美丽庄园去戒酒,我爸牵着他年轻秘书的手说要离开家一段时间并给我留下了200欧元,这天是暑假的第一天,还是全校最漂亮的女孩也是我暗恋的女孩塔季扬娜的生日,所有人都收到了邀请,除了我,和契克。
然后契克找来了我家,开着他偷来的拉达,他说我看起来就不喜欢女孩子,于是我给他看了我辛辛苦苦给塔季扬娜画的画,画被撕坏了一点,因为我没有没收到生日邀请。
契克说我们出去兜风吧,顺便路过一下生日派对,把这幅画给她。
于是我们不请自来的出现在派对上,送出了那副画,还当着所有人的面用那辆偷来的拉达表演了漂移和原地打转数十圈后扬长而去,计划并开始了我们的自驾行。
我们要朝柏林以南开去,瓦拉几亚是我们的目的地,虽然最后这趟旅途终结于我们和一辆运猪货车飙车而引起的车祸。
找超市的路上碰到一个小男孩,他母亲请我们吃了一顿午餐,豌豆烩饭棒极了,他家六个小孩子各个都比十四岁的我俩聪明,但他们的父亲却不知所踪,不知道谷歌地图还能不能看到我们在哪个倒霉的农民的玉米田上写下的契克,也不知道伊莎最后有没有在布拉格找到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不知道我能不能在2066年7月28日之前再见到契克和伊莎,也不知道在这之前我还能不能坚持喜欢女孩子们。
但是这个夏天真是太棒了,我不会再因为有个酗酒的母亲和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父亲而感觉自己是个异类,也不会因为塔季扬娜这样的女孩终于开始有点喜欢我而激动不已。
我学会了在水里跳舞,憋一会儿气,但是在水面上呼吸。
2017-6-26 12:40《契克》(2016)。
豆瓣8.2。
两个熊孩子的夏天,德国的菊次郎。
导演法提赫·阿金遵照小说情节,找来了生于慕尼黑的蒙古裔少年Anand Batbileg饰演貌似蒙古人的俄罗斯裔转校生。
起初剧组远赴俄罗斯与蒙古选角,始终找不到合适人选,最后求助于蒙古驻柏林使馆,Anand Batbileg的外交官父亲便推荐了儿子出演。
这个东方脸孔长得像张嘎子似的转校生真是令人瞩目啊,举手投足透着潇洒不羁,一张稚嫩的脸传达着成年人的帅气和情绪,但又不失孩童的顽劣,这演技真不好意思说是个才14岁的孩子。
极富戏剧性和喜感的少年公路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的同名小说。
蓝天白云,金色农田,乡舍的风车,夜晚的繁星,温馨浪漫,心旷神怡。
不管你羡慕不羡慕,反正我是羡慕死这嚣张的青春了。
贯穿全片的克莱德曼钢琴曲让人莞尔一笑,还有不停响起的有节奏感的BGM好听极了。
5星推荐!
有一定趣味性比较朴实无华没有一般公路电影的疯狂刺激只有儿时我们都向往的兄弟自驾游。
轻松 向往 实际可惜 我们再也没有那样的日子了希望可以和zoe来场漫无目的自驾游。
可zoe并不是那种喜欢跳跃好动浪漫冒险的人。
人生总是不可兼得有时候没时间,有时候没钱,有时候没活力,有时候没有合拍的友人很多事情可以和朋友a做的,和朋友b就做不出来。
并非不是志同道合简简单单 天时地利人和 开满人生的不可兼得而已
迈克——妈妈酗酒,爸爸暴躁加婚外恋,老师不看好,同学不友爱,暗恋的女孩咋都注意不到他。
所以没同桌吗?
所以转学生契克——哈哈,就算是俄罗斯人也肯定是亚裔吧。
很有个性。
介绍他时我并没明白为什么影片会用他的名字——就顺理成章的坐在了迈克身边。
契克考试得A+的时候我在想,数学学的好会不会中国的孩子,还说什么黑手党,衣着发型明明像东北的孩子,哈哈,没毛病。
影片对中国元素龙也是情有独钟啊迈克读作文时,老师对迈克说,怎么可以那么对待妈妈。
也许是老师觉得正常的家长不会对孩子说那样的话。
迈克很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并没有觉得这是因为妈妈酗酒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
成人的世界真是无法想象也不愿去想象爸爸要带着美女去“开会”时叮嘱他有事打电话,迈克说可以在你开会的时候打电话吗,臭小子好好笑。
他爸真是无敌烂人一个。
迈克好孤独啊,看上去他和妈妈关系很好。
老师不喜欢,和男同学们合不来,女同学过生日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收到请柬的——除了转学生,这件事他介意了很久,直到后来他又一次说起说自己又胆小又无聊时,他还在介意没有收到派对请柬这个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内心敏感又装作混不在意。
两个不受欢迎的男孩子踏上了炫酷之旅。
不是安安静静的旅行,甚至是做了不少“坏事”。
开车冲进了玉米地要开出契克的名字;差点冲撞了奶牛被农场主追赶;在风车下看星空露宿;遇到了“行走的贵族”,也许是青春期心理并没有加入他们;饥肠辘辘寻找超市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人家接待;被当地警察发现未成年驾车而逃跑;计划偷汽油时遇到了一个“疯”女孩,酷炫之旅临时变成三人行;看到一个大湖某两人被推下水,迈克差点丢掉初吻,后来还是丢掉了。
试问,谁的青春会有这么刺激的体验。
友情之树也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慢慢慢慢就培养出了默契,走散后又相聚时“上一个地方”真是替他们叫好!
没有谁拯救了谁,成长过程中遇见了彼此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撞猪之后(此处应有笑声),契克在警察到之前匆匆离开了。
烂人爸爸想让迈克把责任都推到消失的契克身上,迈克坦白了,我看到妈妈脸上的笑。
每个人固然会有害怕的事情,同时也会有珍惜的人。
契克用偷车的方式告诉迈克自己无恙,迈克会心一笑。
对了,还有去了布拉格的伊萨,人生那么长,有生之年他们一定会再遇见。
或者,即使不再遇见又如何
无聊的作文课、周遭不顺心的事,这些是电影的开始,也是我们当下一种生活的感觉。
作品是从麦克成长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作品给我的东西却不止于此,如果导演单纯为了讲述成长,那一些细节的刻画实在没有必要。
暑假刚开始,14岁的契克夹着烟拿着酒带着偷来的车闯入了麦克烦恼的生活,契克给了麦克动力让他把礼物送给了喜欢的女孩,随后两人就开始了看不见尽头的公路之旅。
大片的田野,壮硕的绿树,契克把唯一与生活相连的手机丢掉,麦克把契克寄托于生活烦恼的酒丢掉,不回头,没方向,伸个懒腰继续像大雾弥漫的前方驶去。
【抽离规律生活的开始。
闯进玉米地、闯进牧场 ,契克与麦克做着随心所欲的事,从大风车下醒来的一天他们见识了不同人的人生:行走的贵族、 善良妇人一家。
【做见识世界的旁观者。
然而一帆风顺的旅途是没有意思的,从警察的追击到兵分两路的逃亡,这是契克与麦克路途迷人的转折。
汽车没油、决定偷油,寻找软管时他们中间闯入了第三个人“垃圾堆里的流浪女孩伊萨”,伊萨想要前往布拉格,他们继续向未知的前方随性的驶去。
【随性路途的波澜总有迷人之处。
三人在河中洗澡、 在浮板上晒太阳,伊萨让麦克帮她剪头发,伊萨打动了麦克,伊萨成为第三个走进麦克心中的女性。
他们在旅游景点停下,他们在石头上刻下文字,他们闲谈约定50年后再聚。
伊萨赶上了前往布拉格的班车,伊萨提前向他们道别。
【青春之旅中的熟悉与分别。
契克与麦克继续向前驶去,契克脚受了伤无法开车,契克让麦克开车,契克向麦克说出了心事,两人在高速公路是随性的开车,车子撞上了卡车,契克带上伤离开了麦克,公路之旅谢幕。
【再见,旅途。
关于契克与麦克的这场公路之旅从抽离规律生活开始就伴随着洒脱、自由,也多少带有伤感,这是他们生活的插曲,这种感觉也是我们逝去的过去,随着成长我们被生活束缚,逝去了洒脱、自由,也逝去了那种迷人的伤感,同一个房间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感觉,同一座城市也变了味道,契克与麦克的公路之旅成为我们心中怀念与渴望的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契克,渴望他把自己带出生活,50年的约定和契克信号是不是一种希望呢,影片旅途结束时我也有泪目,纪念那种行驶在田野、森林中只属于内心不属于身体的洒脱、自由的年少感觉,我们可以脱光身子,我们可以打开车床大喊,我们可以在炎日下大笑,耳边的风、心中的火。
很有意思啊!!!
1.开车冲进玉米田里,写上自己的名字;2.风车与满天繁星;3.“我喜欢你的手放在我膝盖上的感觉;4.青春就是遭遇着性与分别。
有点作有点用力有点肤浅,但是好片我喜欢,结局可以继续往后写一长篇同人文了,男主长得好像鲍比鸡的小儿子,想抱抱他
无聊
对于熊孩子大作乱的故事已经难喜欢。。。囧
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记不得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但一定记得公路上响着查理德·克莱德曼的曲子,这可能是这部德国喜剧电影里唯一的笑点了。
就很平 从头平到尾 没有任何意义
少年公路片,德国的风景得天独厚,剧情倒不怎么喜欢
50年后,他们的约定还会实现吗?
他怪自己又丑又无聊,所以才不受待见。当年突然莫名其妙被揍一拳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他妈的就是解决办法。
标准类型片,景是好的,配乐是好的,男主活活一个德国版蔡少芬。导演很爱蓝色啊,找诺玛连锁超市来到单亲妈妈家吃饭那里,大量的蓝色运用大饱眼福。
青春气息和青草味儿很浓的公路片。但最喜欢妈妈和麦克在游泳池的那段。BMG好评
一定要把青春搞得乱糟糟,所有合理有序推翻,一切搞得快要无法收场,搞得对懵懂暗恋的女同学失去了兴趣,才叫成长吗?完全不能认同
总感觉这故事还欠缺一点条理和动机,但确实从头至尾都洋溢着一股无需解释的快乐与活力。
对这种公路片真的无感了。青春片的这种叙述手法其实已经算有趣了,不过契克这个角色我总几秒跳戏啊。
片子有点无聊讲真。想起我们在柏林讨论阿金飘忽不定的颜值以及他究竟flop没有。转眼要去戛纳了,那应该是没flop。唯一的收获是知道了库兰伊的造型在德国也是个梗。
知识就是饭量,形象只会骗人。这个夏天,法提赫阿金返老还童般带来的《契克》真切地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烦恼,还有路和远方的田野呐。它跟《哈洛与莫德》一样讲述的是有关合拍与快乐的作品。夏天过去了但还会再来,放飞的青春却是一条不归路。有些人,有些事终究值得期待。
糟心
隔几年就会出现一部这样的随性青春片,基本特征是主人公(们)都是不同常人的怪胎,挥洒青春。
不喜欢这种关于成长的小清新文艺公路片 像伴我同行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