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美的就是男女主刚见面的时候,火车驶过,对视,交谈,走在铁轨上弹唱崔健的花房姑娘。。。
太浪漫了。。。
李爱为男主付出了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姜茜一些,虽然她是个小三。。。
不过也怪男主花心啊。。。
最后春晓的出现算是对他的一种救赎吧。。。
经历三个女人,不是摇滚乐救了他,而是女人们。。。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这部所谓的电影。
这电影讲的什么?
主人公傍着影后发展,还不念人好儿,脚踏两条船搞小三儿。
为了自己,踩着哥们儿肩膀儿往上爬。
而后发展不顺,自暴自弃成天酗酒滋事。
最后要和前小三的女儿瞎搞。
这他妈叫英雄?
这他妈叫下三滥!
这不是糟践英雄,恶心崔健,贬低摇滚乐吗!
给丫一星儿是因为最低一星儿。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虽然做到了现实与过往相互交叉,但整体叙事还是很平淡,而且感觉负能量值爆棚,不能给观众积极的观影体验。
年轻时的武为和乐队内的其他成员一样,披着一头长发,看着觉得略有些非主流,但还是非常有文艺气息的。
武为年轻时在玩摇滚之余,常做的事就是撩妹泡妹子,他勾搭过好几个女生,把男主人设直接设立为了负面形象。
长大后一位女孩去找武为,其实就是武为的亲生女儿,两人彼此之间间的相处也看着挺尴尬的。
摇滚是情绪的音乐表达,英雄是性格的精神展现。
当摇滚上了英雄的身,注定的是桀骜不驯,那就是曾经放荡不羁的青春。
近年来青春怀旧的电影颇多,但大多是卿卿我我的清新范,以及故作姿态的酸爽范,其实,一如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国内风靡的摇滚一样,太多的男男女女们,却都是在另一种热血沸腾的重金属声中,放肆了自己的青春,“人潮人海中”也好,“梦里回到唐朝”也好,对于观众而言,《摇滚英雄》至少可以让大家重回到那个“姑娘漂亮”的重金属声轰鸣之中,也可以让如今的小青年们感受一下那个”听说过,没见过”的激浪年代。
很明显,《摇滚英雄》是一部中国现代摇滚乐的浓缩史,秦昊在片中扮演的武为,和内地摇滚大咖窦唯,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李梦扮演的李爱,简直就是王菲的前身,而作为主角的梦乐队,又基本上是黑豹、唐朝乐队的综合体,其他的角色,也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原型,或者有代表性的群体们,但因为所牵涉的大部分原型如今都悠然在世,就无法拍成一部纪实作品了,说少了不过瘾,说多了又都怕惹麻烦,毕竟摇滚的路上那么多荒唐乱事,谁也不想都揽自己身上。
但无论如何,青春还是需要摇滚的,摇滚也是离不开青春的,只是本片选择了另一个角度,用当下的小鲜肉来激活一个颓废摇滚老炮的暗淡血管,由秦昊和刘亚瑟担当的这一对“忘年交”,缓缓展开了故事。
秦昊,落寞且落魄的曾经男神,刘亚瑟,一个新时代的摇滚歌迷,两个人的相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上天注定的一段缘,秦昊扮演的中年武为,已然是暮气沉沉的夕阳,而刘亚瑟扮演的春晓,一入这个名字,处处充满着生机的盎然,近年异军突起的她,以清秀靓丽的偏中性形象示人,绝对是当下小鲜肉军团最鲜的一品。
武为与春晓的名字,可以解读为一个“无为”的男人遇到的又一个春天,而两人的关系,更可以解读为,一股新鲜血液,对一个摇滚老炮的救赎,一段虐恋感情,对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的敲打,春晓又启动了武为一场场梦境般的回忆,尽管一次次再回到曾经的青春,但在这残酷的现实中,过往早已经虚幻为长发飘飘皮衣摇摇的纵情高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不真实。
春晓,无疑人如其名,用清新向上的新时代力量,展开了对那个摇滚年代的救赎,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骚情勃发的年代,尽管影片没有给我们展现太多泡妞、堕胎、吸粉、溜冰等更负面更黑暗的曾经,还有担得起“放浪”的喝酒撸串把妹子,装酷发骚吃软饭,当然,影像中的《摇滚英雄》,应该比现实更诗意一些,毕竟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主流的乐队,对准的是一段青春奋起,他们是具有探索精神和首发意义的先行者,在懵懂中开创了中国摇滚新势力的大门。
只是那些狂躁的劈腿与无情的散伙,至今看来都是寒心的决绝。
时光飞逝,二三十年的光阴,仿佛一挥而过,到了现代,却必须要每个人都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因为曲终梦醒,摇滚的时代也早已翻篇。
就如当下的武为,要试着学会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接受阳光的照射,就如春晓,成为一代又一代对摇滚精神的继承者,当影片结尾处看到迷笛草莓等等音乐节的火爆现场,当联想到如今的杭盖、痛仰、后海大鲨鱼等等一大批新的乐队继往开来,成为新一代的摇旗呐喊者,我们知道,曾经的摇滚精神并未远去,曾经的摇滚英雄并未隐没,而是在代有人才出的当下,永远屹立不倒。
北电场先一步看了《摇滚英雄》,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一部打破传统充满新意的影片。
双线叙事的结构并不新鲜,细想有其用意。
1990年正值中国摇滚黄金时代,2010年至今应算中国摇滚逐渐复苏的时代,两代武为的故事也分别暗和时代气质。
年轻版武为的理想主义极端浪漫,中国摇滚蓬勃气势和戛然而止,中年版武为在草莓迷笛上的找寻似乎暗合当代摇滚大众化下的摇滚精神回归。
个人命运与时代特征的高度契合。
对于影片来说,难处理的是两个时空讲的是同一个人(由不同的演员表演),两个时代的武为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中,但20年的时间跨度下又潜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放纵、延续与回归,影片的处理手法相当娴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美术设计时代感都很强,注重细节的真实,带着观者在两个时空来回穿梭,感叹青春与时间的流逝,感受爱与梦想的伟大。
在声音方面的处理非常惊艳,这也是一个音乐题材的影片应有的气质,可以看出导演和录音在声音方面细腻的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电影的录音难度很大,声音的层次感非常强,很重视非语言类声音的叙事,充分调动了影片各种声音元素来完成抽象表意,帮助观众更好的获悉影片情绪上的变化,在叙事上合理地做出暗示。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接受到了声音的刺激(比如梦乐团表演的段落),同时也有我不会特别注意到,但是影响着我潜意识的声音(比如四合院段落出现的声音)。
至于说电影里面出现的众多歌曲,不管是经典的(如老崔《花房姑娘》),或者正流行的(如逃跑计划《夜空中最亮的星》),使用的非常好,光这一点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很过瘾了。
放映现场听导演说如何拿到这些音乐版权的故事,非常感动,抱着一颗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的真诚的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导演既是电影人也是音乐人,有自己的执着与坚持,这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剪辑节奏与影像风格,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片里也有很多桥段让人回味,电影既是艺术,是表达,也是商品,是工业,对于一个小成本影片来说,在个人表达与商业元素之间保持精致的平衡尤其难得。
先说说影片的几个槽点吧。。。
1.男主角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长相差距也太大了吧。
怎么20年后帅了那么多,都说弹吉他的男生很帅,但是也不是这种帅法吧。
2.我觉得主唱很明显不太会唱歌啊,他唱歌的嗓音明显是在用嗓子唱,并且不会用气,高音全部都没爆发出来,作为拍大电影的,你们好歹你找个唱歌好点的,酒吧里一抓一堆啊。
3.中年大叔只是从侧面说他是昔日的rock star,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安排他秀一下自己的才华。
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比如突然间抱着吉他冲上台去和乐手们即兴一下之类的的,我估计秦昊是不会吉他不会唱歌吧。。。
但是话说回来亮点也是有的。
最主要就是难得导演找的乐队成员真的是搞乐队的,相对于《重返二十岁》鹿晗在那里假弹,电影里的乐队确实是在真弹。
而且底下的群演们,很专业,一看就是真正的爱听摇滚的。
其实摇滚这东西真的说不好,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真正会弹吉他的,举手投足就感觉是随着音乐律动在摇晃身体,给人一种代入感,而假的演员就是投不进去。。。
其实觉得影片再二十年前的部分拍的真的挺好的,既映射了中国摇滚圈的真实故事,又能引起青春共鸣。
而现实部分太扯淡了。。。
哪里摇滚了。。。
哪里英雄了。。
是不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摇滚英雄们只存在二十年前。。。
文/芳菲小猪前段时间,汪峰工作室在网上叫嚣如果没有汪峰,中国乐坛尽失半壁江山。
这话算不算装逼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汪峰就好像曲婉婷,因为被翻唱又红了一把,所以就俨然以中国摇滚教父的身份自居了。
可他或者他的工作室似乎已经忘了,不管是人气还是实力,他距离歌坛的几位成名的流行天王天后还有好几条街的距离,甚至新生代的杨宗纬们都足以秒杀他。
就更不用说在摇滚圈里也有崔健这样的带头大哥在他之上了。
他如果敢称自己占据半壁江山,崔健估计可以自封一个地球了!
因此,汪峰工作室的这番言论遭遇网友的调侃戏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汪峰虽然代表不了中国乐坛的半壁江山,但他所在的摇滚歌手们却真实的占据着乐坛的半壁江山,在他们之中,却充斥着酗酒、嗑药、滥交、滋事,再加上英年早逝的,半壁江山似乎真的早已坍塌。
而电影《摇滚英雄》,便是致敬这些渐渐腐朽,慢慢变老的早已被毁掉的半壁江山。
片名叫摇滚英雄,但片中没有真的英雄。
这个片名与其说不过是为了宣扬正能量,倒不如说是反讽。
一个年轻的摇滚歌手,武为,与一个年轻女演员李爱用拨片定情。
女演员积极上进,事业飞黄腾达,把金钱精力全都花在他身上帮他成名做乐队、发专辑。
然而因为拍戏的聚少离多,武为与身边的绿茶婊上床做爱又被捉奸在床,并且间接害死了自己乐队的哥们,说no zuo no die绝对毫不过分。
整个电影,也在回忆和现实中纠缠着,撕咬着,突围着,但是男主角却似乎怎么也冲不出去这牢笼。
正想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一样,没有人能毁灭你,除了你自己。
其实说到摇滚乐,大家都会是心潮澎湃的。
因为摇滚乐的声嘶力竭,高亢震撼,表现出来的都是无尽的青春正能量,除了极少数的无病呻吟和消极颓废,大部分的摇滚都以励志追梦为主题。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会很喜欢他的原因——在后海的酒吧街上,十家有九家都是摇滚歌手驻场,这已足见端倪。
但这里就有一个悖论,那就是人只有在低谷的时候才会积极进取。
所以虽然摇滚乐非常正能量,可摇滚歌手大部分又都非常负能量。
酗酒嗑药的自不必说,被抓现形的也不在少数,至于滥交和寻衅滋事的,何尝不也是屡见报端呢?
在那个吉他一出,尖果全扑的年代,一个牛逼的摇滚歌手要是不睡个上百人,上街恐怕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像我们的半壁江山汪峰就非常典型。
当然了,这么说并不是揶揄头条君,毕竟作为艺术家,感情丰富很正常。
而电影里的武为,在超市遇到外国妞都能直接拉回家打炮,真实的展现了他这种摇滚老炮的生存现状。
当然,造成这半壁江山垮塌的原因有个人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环境造成的。
我们知道,即便迷笛、草莓、张北等音乐节红极一时,参与者动辄数万数十万,再加上最近几年选秀节目中摇滚歌曲盛行,又造就了逃跑计划之类的新星,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摇滚乐是小众音乐的事实。
电影里出现的唐朝、枪花、大门、超载、黑豹、梦乐团、谢天笑、魔岩三杰……这些名字摇滚爱好者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恐怕听都没听过。
即便是电影里,一回到过去谈及摇滚也就只有崔健、beyond两个代表。
而摇滚歌手的生存状况,更加令人堪忧。
满大街放着他们的歌却收不到版税,演出没有演出费直接压制了歌手的发展,更多的追梦青年沉沦于酒吧夜总会不能自拔。
在梦想和生计之间,不是每个人都像电影里的武为一样有富婆和女明星女朋友包养的!
而武为甩开乐队个人与唱片公司签约,直接造成乐队分崩离析,这其实正是半壁江山头条君真实的身影,至于睡好朋友喜欢的绿茶婊,也是确有其事的存在。
而四合院门口买豆浆被狗仔队偷拍以及在电影里一闪而过的“王靖雯”的封面,无不昭示着电影影射王菲窦唯的事实。
还有一开始武为寻衅滋事进看守所,何尝不是窦唯新京报烧汽车的翻版呢?
内忧外患,不良的生存环境,才是摇滚乐坛垮塌了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
而《摇滚英雄》用一种平淡却偏执的角度将这件事从武为这个落魄中年人的身上展现出来,这其中有青春的残酷,但更多则是希望的幻灭。
好在电影里设置了春晓这个女孩,冥冥之中,为那些许的未来与光明埋下了伏笔。
对于大多数七零后、八零后男人而言,摇滚音乐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
当年资讯不发达,可以拿来娱乐消遣的东西太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听烦了爱来爱去的流行音乐,突然有一天听到摇滚,看到几个人在台上各司其职,用吉他、贝司和架子鼓组成一个名叫“乐队”的玩意,心里非常憧憬——所以决定自己搞一个。
那时候要弄这么一件事,在别人眼里还是挺神圣的,毕竟大家都在埋头苦读,为着高考发愁,我们这群人却在那里不务正业,研究音乐,完全一副大无畏的样子。
后来玩乐队这件事,渐渐地没那么神圣了。
其实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眼里,除了读书之外的事,都不是正经事。
既然不是正经事,也就得不了家里的支持,好不容易凑够钱买了吉他和贝司,架子鼓又买不起;最后七拼八凑凑齐了,乐队在哪排练又是个问题,敲鼓动静太大,占的地方又多,家里排练没指望,只能到处找地儿。
而且,为了把买乐器的钱赚回来,我们也只能去酒吧里给人打工,每天从晚上9点唱到深夜,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才收工,为的就是挣每天的200块钱。
注意,不是一个人200,而是乐队5个人加起来200块钱。
所以,摇滚乐队这件事,神圣感被丧失殆尽,后来高考后乐队的成员各奔天涯,乐队也就无疾而终。
十年过去了,这些事都成了回忆,但对摇滚音乐的喜好却保留了下来,看电影时,这类音乐题材尤其是乐队故事的,也成为了我观影的一个喜好。
看《摇滚英雄》时,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罗启锐和张婉婷执导的《北京乐与路》。
其实“英雄”这个词是很容易给人提气的,尽管那时候真没几个人把我们当英雄——反正不务正业了,也没人觉得玩音乐有前途。
所以看到《摇滚英雄》里颓废的秦昊,总觉得如果当年自己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可能也跟他差不多,境遇只会差不会好。
《摇滚英雄》的电影里用了一个时间点,是1994年。
90年代初那几年,是华语摇滚最辉煌的时候,魔岩带着中国火出现了,带着唐朝、张楚、何勇和窦唯,震撼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
1994年12月17日,他们几位在香港红磡举办了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彻底把华语摇滚推向了前无古人的境地。
但就像电影里所遭遇的那些种种事情一样,1994年,大家都以为这是华语摇滚崛起的开始,却没想到就此结束。
后来这二十年里软绵绵的情歌、无病呻吟的口水歌和各种动词打次的网络神曲风靡大江南北,摇滚却越来越边缘化,乐队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穿皮裤的汪峰还在以摇滚的名义在舞台上问大家梦想是什么。
于是这个时候再看《摇滚英雄》里秦昊颓废的中年模样,有那么一点讽刺感呼之欲出。
我还是挺喜欢秦昊的,之前在《怒放青春》里,他已经演绎了一回摇滚歌手,范儿是非常正的,堪称整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主要还是潘粤明实在不像扮演他年轻时候的小男生的样子)。
这次在《摇滚英雄》里,秦昊担正了男主角,把这个关于摇滚和青春的故事,又一次的呈现出来。
对于大部分有理想有抱负的音乐人而言,在中国,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玩音乐真的是一条不归路。
《摇滚英雄》里的男主角人生已经足够精彩,足够戏剧化,戏剧化到进监狱的地方,但我们的人生通常不会是这样。
平凡的过有平凡的好,为理想而生活,虽然很过瘾,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或者在前往理想的路上一直停滞不前,那自己也会受到很大的折磨。
那也是一种痛苦。
PS:推荐电影里出现的音乐,都是这几年不错的独立乐队的作品,值得一听。
看过了很多青春片,其中也有一些以吉他和摇滚乐为核心元素,同样在都市黑暗的角落里轰鸣起满载梦想的乐曲,在街头巷尾游荡,在蓝天白云下呐喊,同样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头来却老大徒伤悲的伤感人生,不过《摇滚英雄》还是给到了不一样的感受,看这一群长发飘扬却眼神清晰的少年,相信很多人的思绪都会拉回到那个狂躁的、我们仍然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梦幻却注定要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九十年代,来吧,放下手机,重温那个只有大汉显只有磁带的摇滚乐的长发年代。
《摇滚英雄》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电影,标名为摇滚英雄,其实讲述的不是一位摇滚巨星的成功史,而是一位摇滚少年的失败史,不取成功的案例,而取其失败的典型,无异对摇滚乐是持反思态度的,至少是冷静的。
影片一上来就是双线交错进行,一条线索就在当下,落泊摇滚明星武为被放出监牢,回到家中遇到一位不请自来的少女,两人在失意的人生阶段中擦出了一点苦命相连的小花火,而女孩儿似乎还隐藏着一个秘密。
另一条线索则回到92年,年轻的武为背着吉他在铁道边遇见了李爱,一文不名的武为和梦乐队后来在李爱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无情的现实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心态,有人劈腿出轨,有人另有图谋,有人执意孤行,有人愤然而起,梦想,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刚开场的时候,因为人物设定的原因,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描写的就是窦唯、王菲的故事,而片中人物的基本关系也有几分相似,但看了不久,就发现,确实是有所借鉴,但不仅限于窦唯一个人的故事,武为包括梦乐队,以及其他几个疑似人物,都和原型有明显的区别,应该是结合了很多摇滚人的经历,全新创作的故事,切不可对号入座,尤其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这绝对是一部纯粹的剧情片。
摇滚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摇滚英雄。
影片没有答案,但对于现实,主创编剧还是相当有情怀的,年轻时代长发飘飘的武为,除了一个音乐梦一无所有,而中年时代沉迷醉乡的武为,就连这个音乐梦也没有了,音乐梦毁了他的一生,而他却无怨无悔,这大概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英雄的定义,为了摇滚而牺牲青春的一代人,武为和凋零的梦乐队才是英雄,而不是真的崔健唐朝黑豹或者是窦唯。
李梦很美,也很梦幻,她饰演的李爱从跑龙套的演员到影后,为爱情肝胆相照,令人感动。
奏昊自然不用说,颓废摇滚人非常走心入戏,后来则调节气氛,大夏天穿着大皮衣带小女友逛公园的戏非常有趣,还复温了一下《推拿》的盲人戏,是个大笑点,刘雅瑟也很好。
几位主演都很好,有一种天然的美,现在流行小鲜肉、霸道总裁,大长腿和马甲线,《摇滚英雄》里面没有这些,只有性感的吉他,冰冷的冬夜,炽热的酒精,还有一群长发飘飘的少年,到最后都没记住武为和梦乐团演员的名字,但他们真的很帅,瘦弱,纯净,柔顺的长发笼罩下有明亮的眼神,他们是新一代的摇滚人,没法彻底还原前辈的狂野,但他们一样因为梦想而锋芒四射。
文/晚唐胭脂前些天在电影学院的标放看了个片儿,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展映作品之一,电影《摇滚英雄》。
它对我来说,完全是一部粉丝电影。
那天放完片,第一个举手提问的大叔说:“导演,我是74年的,窦唯的粉丝,看了你的电影很生气……但是,这是个摇滚的电影。
” 双鱼座的导演左小岸先生态度谦和,先鞠了一躬,慢慢的回答:“首先对不起……但这不是谁的传记电影,只是创作时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所以有很多细节很真实,但愿望很善良,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相信摇滚青春很美好……”。
和这位提问的先生不一样,看了这部疑似映射了王菲、窦唯恋情的青春故事片,我很感动。
双鱼座的我是王菲的死忠,从高一开始,我就偷偷攒零花钱买王菲的新专辑磁带,在周末班会上跟另一个喜欢古典音乐的学霸男生据理力争,说流行歌没什么不好的,你听听王菲就知道了。
到大学跟寝室的小妞儿们煲耳机,一张盗版MP3还互相借来借去,非典那年用她的《暗涌》写了第一个MV的剧本,结果自己溜回家,坑死了拍这个MV的室友。
再然后上讲台教书,在王菲和李亚鹏离婚的第二周,在电视文艺的课堂上大讲特讲王菲历年的作品。
看得起这位姐姐的演唱会,也是攒了半年的积蓄,才买了两张门票,邀请青梅竹马的那个男生,一同前往。
对《摇滚英雄》来说,你可能是窦唯的粉丝,可能是王菲的粉丝,可能是逃跑计划的粉丝,可能是崔健的粉丝,但在那场展映中,有几个人和我一样,是导演的粉丝呢?
细细想来,与左小岸先生,大概近十五年,有那么几次有趣的偶遇:1.2002年春刚刚考入广播学院的我,去给来武汉招生的老师帮忙。
碰到当时还在读硕士的左小岸,他话不多,只是听另一个美女老师说,这位学戏剧戏曲学的师哥,歌唱得不错。
2.2003年夏被同学拽进班主任王宝民老师的剧组,一个号称中国学历最高的35mm胶片剧组,在内蒙五原县猫了一个暑假。
左小岸先生已经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当时的顶头上司,制片主任加副导演。
那个片子叫《葵花朵朵》,我们都写了一些飘散在风中的诗,也寻不着下落。
后来,他送了一张CD给我,叫《左小岸的冬春夏秋》,那个时候我还没到过巴黎,从浅绿的封皮里,和淡淡的吟唱中,只看到丝丝愁绪。
3.2010年秋在偶然回京的一个假期,去同学家的路上,和正在过马路的左小岸夫妻擦肩而过。
听说他的第一部电影《夏至》早已经拍完了,在筹备自己的又一个片子。
4.2014年冬病中无心学习,加上写不出论文苦闷至极,便独自跑去玉渊潭玩儿,顺便蹭了蹭今年华语青年影像展的开幕式。
没有想到,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导演,一个执教近十年的大学老师,还挤在一群20多岁的电影学院学生里,略带羞涩又非常坚定的说:“我叫谭华,拍电影十年。
”于是,就有了电影学院的那场观影。
北京深秋的初寒夜,快十一点了,我们一撮人看完片激动地挤在电影学院校门口,遇到因为腼腆没有上台面对观众的乐队主演和摄影师,聊得恨不得有个乌冬面的小摊出现在面前,可以逗留得再久一点。
那么,如果我不是导演谭华老师的脑残粉,这个片子我会去看吗?
看完会打多少分呢?
幸运的是世界上真的没有上述如果。
这个片子让我受到莫大的鼓舞,给了我一个嫁不出去的女博士生继续坚持做电影的勇气。
拜托,左小岸先生,我尊敬的谭华老师,您作为一个教制片的老师,一个人把编剧、导演、剪辑、作词作曲演唱、配音这些事儿都干了,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学生留活路了?!
还有您那位思思美女夫人,怎么做到用那么少的钱拿到崔健《花房姑娘》版权呢呢呢?
这得是多么厉害的制片成绩啊!
《摇滚英雄》里面,你将会看到一个可爱倔强又悲情执拗的70后大叔,在回顾自己青春的同时,又被另一个乖巧耍宝的90后小萝莉俘获的故事。
90年代和2014年当下的时空交织,叙事的娴熟,用任何一位已知的叙事大牛的风格来形容《摇滚英雄》,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好像“无招胜有招”的武林高手,将一切的爱与恨,都根植其中,撕扯开来,又弥漫开来,最后新鲜奉上。
很久没有看到国产电影中,有把音乐玩得这么轻松的了。
跟《北京乐与路》、《如果爱》都完全不同,作为一部投资不过一千万的小成本院线作品,我想他们已经贡献了全部的心血、诚意和善良。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蓝色骨头》完全不同,这是一部摇滚电影,充斥着当下的青春躁动,沸腾着年轻热血。
所以,不要再纠结王菲和窦唯的过往,还相信青春还怀揣梦想的你,在《摇滚英雄》即将面市的时候,难道会掏出不到一杯星巴克的钱,约你的哪一位,买好最划算的团购,走进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去看看左小岸先生的片,倾听和自己成长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摇滚青春梦?
当做纪录片看,非常满意
我好仁慈,竟然没打一星
看到制片人伊能静我想起了那个北京乐与路,港台人能不能别来毁大陆滚圈,充满了yy和自以为是,取得全是糟粕,精华是一点没有,只会喝大酒睡大觉装大x,对音乐创作的激情呢?浑汗如雨的排练呢?酣畅淋漓的演出呢??恐了这些港台祸害。。。
片中的这个乐队确有?
为了秦昊和刘雅瑟看的,电影蛮无聊的。年轻时候的武为呆得要死根本一点都不帅/60
有诚意的电影虽然摇滚不仅仅如此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满满的感动
秦昊啊秦昊,掉进一团粉红色的陷阱。
为美好,为自由。
肆意挥洒的懵懂青春。映射王菲和窦唯吗?
两星给秦昊的帅和好身材。他能接这么烂的的戏简直大跌眼镜。
真心不喜欢男生也是黑长直,特么抱一起的时候我以为俩百合呢~醉!
听说是讲窦唯和王菲的八卦。想想当年他们也是一对才子佳人呢。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菲有次被拍到去倒尿盆。这是多么真爱才能让天后做这个啊。想回顾当年八卦的童鞋不能错过哦。
冲着情怀给五分吧,现在专心做摇滚的越来越少了,摇滚不死梦不灭
歌真好听呀。情节就算了。
还是那个长发飘飘的时代比较好
男主角比我还丑
颓废就是摇滚?痞子就是英雄?狗屁!
不管导演承认不承认,诶,90年代摇滚明星,天后,摄影师,在胡同买油条被狗仔拍,以及门洞的那个照片,这就是……啊!!哦哦,纯属巧合,武为的年轻时的演员差点,其他的还好。本来还想看秦昊把小姑娘给上了的戏,结果竟是喜当爹……冲着摇滚摇滚多给一星
不 太 摇 滚,只看到人生艰难、颓废。有些命运注定艰辛,有些情感注定辜负。有些题材总是拉垮。
为了孔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