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都是感觉世界设定不错,一些元素的设计得很漂亮,毁灭画面也很有特色。
比如阿基拉的新东京,蒸汽男孩中精细的机械构造,别了武器里面精致的机甲画面,蒸汽男孩中的冰封城市和大都会最后伴着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音乐缓缓崩溃的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总是觉得差点意思。
最好能把每个世界设定丰富一下,表现一下在他的设定下社会的文化,人的精神状态等等。
如果想要表现科技给人类社会将会带来正反两面都有的复杂影响,那么这种影响该是一种必然的、深刻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不要总落了发现大boss-->去见大boss-->打败大boss的俗套,大boss解决了之后呢?
像蒸汽男孩,其实完全可以探讨一下人为什么迷恋机器,还有毁灭了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人有可能健康地爱科技、使用科技吗。
再有就是人物的形象不是很立体,虽然我很喜欢大都会,但这里面也就Rock还有点那种分层和阶级森严社会下培养出来的阴郁和冷酷,kenichi就是个具有各种正面品质的标准男主,然而他的那些正面品质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傻白甜性质的,然后Tima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部电影两个主角都是这种。
不得不说今敏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人物塑造与他作品中的社会设定是贴合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反过来也能体现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在本剧的中间提出了这个问题:科学(发明)的存在是为了人类幸福吗?
老爷子把科学当做探索宇宙奥秘的手段,也认为科学应该带给人们幸福。
大叔则认为科学(发明)是要确确实实地融入到人类生活。
这的确是科学发展某一方面的趋势。
(在另一方面,科学虽然代表人类的知识极限,同时那个极限远远脱离了人们的生活。
)在剧尾,大叔说,蒸汽城象征着力量;由于这个蒸汽城的出现,即使这次失败了,人类将会将它重现,并在一定时间内代表科学的最前端。
对此老爷子认为,人类还没有做好使用这么大力量的心理准备。
而大叔认为,环境造就人类,先把力量拿到手再说。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内心和力量,谁先谁后?
这个问题从理性分析,毫无疑问应该先让内心成长起来,这样使用力量时候才不会滥用。
可惜,纵观历史,所有的事例都偏向了大叔的观点。
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力量)和世界大战(滥用)的关系,这关系我也解释不好就不说了。
滥用的源头,是新力量的出现。
科学的发展,终究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的,不是人类能决定。
那么,当新的力量出现时,追求着力量的人们心中怎么可能会有节制使用的念头呢?
只有当力量的使用出现了恶果,人们因为惧怕其重现而开始畏惧力量的时候,力量才能被正确地使用。
在另一方面,人类这个群体各有各的思想,并没有统一思念体,所以,只要能接触到力量的一个人心中有歪念,力量就有可能被滥用。
而恶果后,人们之间也开始制定每个人和力量的必要距离,并用律法、道德加以规范。
说到底,从整体看来,人类这个群体就是这么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物种啊。
说回剧情。
在最后,蒸汽城在三代人的合力下移回泰晤士河。
巨大的机械猛兽,在它的死亡之时,为了不殃及城市里的人们,步履瞒珊地移动脚步。
启动了游乐园设施,响起了游乐园的音乐,原来一开始的愿望是这么的纯洁和美好。
蒸汽球爆炸,整城堡和周围的空气都化为冰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是因为觉得漂亮吗?
小孩子手去触碰冰晶城堡的一角,“呯”的,冰晶瞬间碎裂,露出在泰晤士河中央的蒸汽城残骸。
不知为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理解大叔口中,蒸汽城的美——为了不牵扯生者而离开的死者,美丽得耀眼。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
蒸汽男孩抱着斯卡雷特在空中划过,这个景象映在了窗边的小孩的眼中。
这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这意味着蒸汽男孩的行动成为那个孩子的梦。
这个和大叔说的“人们看到这个蒸汽城后,多少次都会再努力重现”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孩子的梦感觉要美的多不是吗?
在结尾曲中有老爷子病危托付电灯(可喜可贺的电气时代)、战争、还有蒸汽男孩当上飞行员的照片。
勿庸置疑,从《AKIRA》到《蒸汽男孩》,大友克洋一直非常卖力地驳斥科技泛滥的现状;同样勿庸置疑,他的驳斥具备相当的力道;更加勿庸置疑的是,他总是显示出后继无力的尴尬。
仿佛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在《老人Z》中,大友狠狠地恶搞了厚生省的全自动疗养计划,另一次是在《地铁地铁GO》(好像是这个名字》中,大友凌厉地嘲弄了官僚机制下的运输行业。
大友对科技泛滥的忧虑,可以用詹姆斯杜威的社会理论解释:在这个时代,文明向科技倾斜,而道德认知则退化了。
恰恰是杜威,在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文明却蔑视奇技淫巧,将文学和艺术放在一切学问的顶点,所以他反对无用的哲学,以实证主义袭击了美国和欧洲。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在社会学上遇到难题:为什么文明发展到近代,在社会高度发达与整合之下,文明的天平仍频繁地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此起彼伏?
社会总是排斥异端的,当代表知识与地位的哲学大行其道的时候,被压抑的科技仍昂首阔步地前进、并取而代之呢?
相反,当科技和实用甚嚣尘上时,仍旧有无数人被诸如大友、押井守等人所蛊惑呢?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友克洋以后的道路就不仅是后继无力,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然而,《蒸汽男孩》的出现,在它的末尾,西方近现代科技史配合着雄壮且悲怆的音乐隐忍不发,似乎预示着大友的观念正遇着突破的契机:人类追寻真理的本能是如此牢固,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文明会倾斜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而父子三代科学家的矛盾纠葛,也可以证明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这是大友的希望,也是所有对文明满怀善良的向往的人们的希望。
16年过去了,日本的动画在宫崎峻那里看不到岁月的痕迹,永恒的风格,祈祷不变才是影迷的心声。
可是16年后的大友克洋,简直判若两人。
Steamboy相比16年前轰动世界的Akira,改变之巨大是难以数计的。
但是我不欣赏这些改变,Akira的暴力场面,根本就让它脱离了儿童动画的范畴,人物特有的长方形眼睛,总是泛着阴森的白光,隔膜和仇恨,这些都是不宜对小朋友灌输的。
大友克洋对血腥的嗜好,就象他是许三观的血头似的,挥洒,挥霍,几万cc到处泼。
我虽然不至于推崇,但这就是大友克洋,和宫崎峻不同的大友克洋,和押井守不同的大友克洋。
Akira的风格,让人理解日本必须有这3个人共同存在,才是一个实力傲人的卡通王国。
但是Steamboy不同了,从主题上开始接近宫崎峻,温柔的,平和的诉求。
画风的改变更大,细节非常注意,变态到每块铁板,每个螺钉都精心绘制过,虽然说现在运用3D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这部刻意精心的电影还是花了9年才制作完成,以前那种潦草的手绘魅力早就荡然无存了,处处透着匠气的细腻。
这一点也在有意无意接近宫崎峻,但是宫崎峻的细心是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比如龙猫里那一场田间大雨),大友克洋的细心则完全是为了挑战人类制作卡通的极限了。
结尾处有一场伦敦全景,相比Akira开场著名的旧东京核爆,建筑又多了数十倍,而且每个细节都很清楚,视野之大,气势之狂,令我震惊。
当原创力薄弱的时候,制作的水准确实可以强撑一下啊。
24亿日元造价的卡通,看个热闹也值得的(曾经我们公司香港那边请大友克洋拍过一个Sony的广告,30秒啊,造价1000多万港币,这厮真贵啊!
),巧合的是片中也有个移动城堡,只不过比哈尔的那个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形象地说?
有半个伦敦那么大啊!
这次如果是比大小的话,宫崎峻是输定了。
日本的这几个人都很喜欢西方背景的故事,全盘西化在他们而言仿佛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从不掩饰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好感,特豁得出去。
脸皮面子这问题,可能是咱们戊戌变法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终于看到了大友克洋最近的一部作品,但简直是他的倒退,就像是我前面说得,在一个苍白的故事面前,再深邃的道理也变成了说教,更别说是为了说道理而说道理,费很大的力气展现一个奇妙、艳丽的时空;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规则。
但是想说的思想却和故事两层皮,各说各话,对那个蒸汽时代的幻想世界也渐渐看的没了兴趣。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正如babyblue和tygoonray所說,這部電影很失敗,核心的東西沒有亮點(人物無特色,故事白開水,內涵挖掘不深)光是畫面好,只能算能動的繪本,看來大洋跟不上時代了.
[轉自 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1512.html ]其實自己想看《Steamboy》好久,始終是大友克洋的作品嘛,但卻一直未買 DVD,所以也未看。
而意外地發現,竟然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有上《Steamboy》,立即二話不說,乖乖買票。
上一年的日本動畫界是非常熱鬥的,三大動畫巨頭都有作品:押井守的《Innocence》、宮崎駿的《哈爾移動城堡》和大友克洋的《Steamboy》。
《Innocence》貫徹了押井守對生命、科技和人生的疑問,主題取向比較嚴肅,而且加入不少典籍的參考語句,就令人更難明白。
《哈爾移動城堡》相對來說,則是比較簡單的魔幻主題,但也被人認為劇情交代不清。
所以,相對來說《Steamboy》應該是這三齣中,最易明白的一套。
《Steamboy》的故事相當簡單,由 (接近) 無限動力的蒸氣球,而引發起一連串科學與現實政治矛盾所帶來的爭鬥,差點令倫敦市於大爆炸中毀滅,主角 Ray 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這個蒸氣球的研究者。
這個蒸氣球,實現了一個體積細小而動力強大的能量源,突破了蒸氣時代機械的體積限制,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
不過,爺爺和父親所時的科學理念並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勢力如財團、政府等等的干涉,爺爺秘密地將其中一個蒸氣球送回老家,引起各方人士來「捕」球,而主角 Ray 也被捲入這個科技的爭鬥當中。
在大友克洋的操刀,歷經八年的製作下的《Steamboy》,在畫面上並沒有因為現有的進步技術而顯得過時,細膩的畫面,詳盡的細節,流暢的動作,實在是十分完美,令人很賞心悅目,尤其在大銀幕上看更棒。
對於描述這個蒸氣時代,各種機械運動和齒輪之間互相磨合,在手繪技術下帶來了懷舊味和人性,也正好和時代背景互相配合。
正當 3D 動畫發展得如日中天,《Steamboy》卻仍可顯示出傳統 2D 動畫的技術上的這些優點,而且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雖然《Steamboy》本身也有運用 3D 的技巧,但卻可以很完美地融和於 2D 畫中。
故事的前半部份比較多文戲交代人物關係,不太緊湊,到後半部才的「科技示範」才真正的緊張起來,蒸氣城的啟動使故事進入真正的高潮。
所以有人覺得故事的張力不夠,連貫性不夠強。
但我卻對其對科技二字,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描寫不同的堅持和理解,而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看得津津有味。
沒有《Akira》的陰沉和滅世情緒,雖然還是有對科技發展失控的控訴,故事反而對未來還有一絲絲的希望。
父親對於科技的見解,在於應先發展出技術來,然後人心就會隨之改變。
而爺爺則認為,科技發展應該以人類的道德作為標準,不應該任由科技任意彭漲,所以發展蒸氣球是沒有錯,但以蒸氣球發展出武器,則是不應該的。
然而,故事裏並沒有什麼的結論,而主角 Ray 手拿蒸氣球,也一樣沒有支持任何一方,只是隨自己的心意而行。
故事當中,對於科技發展與道德的矛盾,提出了很多的疑問。
亳無疑問,科技就應該以人為本,但傳統道德是非,卻又往往與科技的發展產生了矛盾。
現實例子更是多不勝數,例如複製技術可以製造出更適合移植的器官,但卻有複製人帶來的種種道德和哲學問題。
BT 技術使大家可以更流方便快捷地分享檔案,但也促成有侵犯版權活動。
科技往往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是利是害其實還是在乎於人心,如果我們的道德敗壞,那麼就算以道德作為科技發展指引,其結果只會是摧毀性的。
有人投訴故事的主角 Ray 比較被動,只是爺爺跑腿,沒有太多的主見,其實不然。
他不過是在「科技發展應該是為了什麼?
」這一問題上,尋求自己的答案而已。
他曾經同意父親所說蒸氣城可以帶來人人平等的理想國概念,但也了解到軍事用途科技帶來的毀滅性,所以最後決定隨自己的心而行,成長了不少。
另外要一提的,是女角 Scarlet 千金大小姐,與一般動畫女角很不一樣,一點也不討好,只顧自己的利益。
但她卻不是典型的奸角,只是她不識世事而已。
她與 Ray 一樣也有一顆童真的心,所以竟然敢在槍林彈雨之下,單刀闖入敵方的陣地,在這次的事件當中,她漸漸明白到金錢和權並一切。
大家有興趣而未看的話,就趁電影院有得看的時候去看吧!
喜歡這套動畫的人,也不可以錯過在大銀幕上看的機會。
一次实验事故,爷爷与父亲各自顿悟:一人卑微地看到了人的渺小无助;一人高傲地看到了科学的力量足以使人成为上帝。
後者,或曰「科学理性」,即为现代思想体系的核心,简言之--「知识就是权力」,「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的那种「权力」。
典出自两个路数:一个受染古希腊悲剧,认为人事微不足道;而一个经由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认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大作《全球通史》自诩有个中心思想:自然科学进展得甚嚣尘上,本应并驾齐驱的社会科学望尘莫及,于是造就了许多的历史不幸(荒谬,都是先知或来者发现的,当事者理所当然)。
此即他著书的初衷。
爷爷忽谙此理......他的对策是高调「心灵在前科学为次」,一厢情愿地「造反有理」,并且大义灭亲般地枪袭不与为谋的儿子--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进而誓死剥夺你说话的权利。
父亲亦有此隐忧。
他的对策是不听老人言,一意孤行,并且笃信五十年後的心灵必能承受此时的科学--然而,彼时的科学,几时的心灵又能消受......(哲学上有个公案。
黑格尔声称:历史是在进步的,人类是越来越理性的;尼采戏谑:可不是么,您的诞生就是最亮的明证......多年後尼采拥马首恸哭:「兄弟我对不起你」--自此自绝于人类了。
相形之下,爷爷与尼采的区别大抵就是「绝人」与「自绝」的区别,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区别)雷是个颇有手艺而颇无主见的小屁孩儿,目击众生的虚伪(除了他一贯凛然的爹),被骗啊骗啊终于开窍--别跟我胡扯「是非」「大义」,也别跟我鼓吹「强国」优于「富民」,我只要我的亲友和小情人莫生变故,具体的,单个的,人。
片末,祖孙三代毫无征兆地(血浓于水地)冰释前嫌,蒸汽城被大家合力驶入泰晤士河,光芒万丈地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灿烂落幕(现实中,如果一竿到底地奔向极致,大概就作此观了)。
後来,悲哀的是:蒸汽时代匆匆逝去,电气时代君临天下。
再後来,更悲哀的是:人类消失的千年之後,一点痕迹都不会有。
(人,完整意义的人的存在,是反自然的。
你看呢)
1、架空历史的剧目中,《蒸汽男孩》评为四颗星。
因为前有《大都会》才是五颗星的佳作。
2、人物薄弱。
虽然没有讨好观众的角色,也没有明显好人坏人标签,但人物的描述还是有些薄弱。
有点像是儿童剧。
3、社会文化的描述,仅为三星。
既然是架空历史,那么创作出来的这个社会的文化和平民的形态就是决定此剧是否厚实的关键。
如果描述一个“蒸汽科技”为主的社会,那么蒸汽对于社会的影响,肯定不会仅仅限于科技方面。
而是对于文化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都会有影响。
比如,在教育中,蒸汽技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并进步下去?
比如,在生活中,“蒸汽”这个东西会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就像咱们这个平行宇宙的“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比如,这个城市的街道、下水道、百货商店、学校、男人和女人的社交活动、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细节不用专门描述,但要渗透到每个镜头中去。
而《大都会》则要丰满得多。
当然了,《蒸汽男孩》的画面描绘很宏大,很有机械感(虽然有多处不符合牛顿力学定律的地方),蒸汽喷出的白烟的效果很好。
大友克洋的动画多运用昏暗色调、混沌感较多。
在《回忆三部曲》《老人Z》中,也有类似画面效果。
做个对比,宫崎骏则擅长用鲜艳的色彩、活泼的绿树、粉嫩生机的花,蓝天白云,碧水小鱼。
很美。
前者是现实主义的,用一种悲观的描述,使观众反思。
后者是理想主义的,给我们正能量,使观众向往未来。
结论。
哲学一点。
龙哥曾说过:一个文明的科技和文化必须同时进步,不能相差太多。
如果科技远远超过文化,那么文明本身就会自我毁灭。
如果文化超过科技,那么文明就会陷入类似宗教等的泥潭中,艰难前行。
虽不明,但觉厉。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女主角一样,整体感觉挺讨厌的,但就是有那么一瞬间的动心(笑)讨论科技进步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直白得让我觉得太粗暴了,会想到中学生的半命题作文或者辩论题,而且电影给出的答案也不是非常有想象力。
表达的观点很多,但是也无一不过于直接地掷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父亲、爷爷、大卫这几个角色的台词和形象的转变,仿佛转动电影院的椅子那样让观众强行转换立场思考),总觉得可以更巧妙和隐晦地处理一下。
(最后,通过思考每个角色的观点和立场,我们终于辩无可辩达到了一个空白的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结论,谢谢您导演。
)至于人物,上一次这么无语还是上一次(不想指名道姓说上次看的哪一部烂电影让我半夜睡不着)。
每个人的行动都有点专断缺心眼,逻辑也片面,有够怪。
除了男主角还有一星半点对他人的关怀,仿佛包揽了全片的良心,其他人的愿望估计就是地球和人类早点毁灭吧。
外在科学家内在武士道的“父亲”让我的眉皱成一团(当然也很想劝他换个发型)。
女主角的演出呆板刻画平面。
但是这些平面和疯狂到让人无语的角色,或许也是本片表达观点的工具?
(套娃式overthink阅读理解又开始了哈哈)接近结尾,火车铁链拖拽蒸汽城,蒸汽力量对抗蒸汽力量的紧张感、城头出现游乐场那荒诞离奇、凄凉诡异的氛围;泰晤士河冰冻还有伦敦城冰封的片段真的好有魄力。
蒸汽城伸出的华丽的支脚让人联想到回忆三部曲里的太空歌剧院。
这么牛逼的作画和概念,怎么组合起来的成果就给人一种姑且看了但是满怀遗憾的感觉……做个概念小短片不是上天吗?
(类似On Your Mark那种短篇,整点蒸汽朋克,整点灾难片场景,整点男女主角在午夜水晶宫镜子前望进对方的眼睛擦出火花的特写……倒叙插叙用起来,多好多浪漫啊。
)唉,就个人而言果然还是不太喜欢这种少数人犯傻造成灾难再依靠少数人拯救苍生的叙事……故事只能给两星,第三颗给的作画。
少有的悶得看不下去的片子,劇情拖沓,鋪墊太長,人物性格也十分不討喜,大友克洋真心不對我胃口。
可以说是大友克洋惨淡经营的作品了。写实但华丽丝毫未减的画面(被冻结的爆炸瞬间),配上Steve Jablonsky震撼的原声,剧情一气呵成,片尾彩蛋预示着——蒸汽朋克狂想才刚刚开始。可惜的是,个个摇摆不定的人物之间的纠结关系是贯穿全片的明显败笔。顺便把科学狂人自嘲了个够。
除了砸了那么多钱做出来的画面就真的没东西了,“蒸汽”够了,“朋克”却过头了,因为连最基本的物理定律都违反了。结尾配合着字幕出现的CG里有彩蛋,可是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惊喜的地方。
我真的烦死美术编剧了,剧情不仅无聊,人物也没有一个讨人喜欢的,大友克洋这个人简直有毒,明明对哲学一知半解,非要跟观众谈哲学,装逼得要死,简直就是除了作画以外一无是处。
视觉大于想象力,但真是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那年夏天,酣畅淋漓的新天地UME。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导演野心很大,但结尾不够给力。
以前没看出来哪好,现在看出来了。打动我的不是情节和人物,而是深埋的气势与情怀,包括最后出字幕时那一幅幅后续的故事,赫然史诗之感。
有点天空之城的意思,不过差远了。
作画非常棒!机械感创造得也还可以 但叙述总体比较赶 蒸汽城的设定意义不大 而那三颗蒸汽球则基本上凝结了对蒸汽机械时代的所有美好幻想 不管祖孙三代对机械与技术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科技的主题并未得到深入地探讨 而且这场小型战争不明不白的立义很混乱 结尾字幕背景的静图叙述有点意思
個人給予大友克洋的評價是“上承手塚治蟲,下啟今敏”。本片是其目前最後一部動畫長片,探討科技的真正目的,是造福人類還是爭權奪勢?可惜最後態度含糊,結尾處理不如《Metropolis》。幾位主角之中我竟然最喜歡傲慢好勝的Scarlett,或許是因為在這個角色身上成長的痕跡最突出吧。
本来想说画面党这次也能用爱发电,坚持好评的,但赛程过半还是抓不到逻辑主线,矛盾双方不知道为什么开战,明明那么赞的蒸朋设定有货倒不出来,不推动剧情也不可爱的迷之配角好多,无脑爆破砰砰砰…各方面都表明剧情是被狗吃了。出场5秒钟就被轰碎的蒸汽小坦克还挺可爱的。
不行呐,一听用日语讲英文人名还在名字后加一个“君”或者“桑”就寒心了,原本对反乌托邦题材完全无免疫力的不是么。
大友克洋简直牛逼翻了,画面和人物设定已经非常精良了,特效超棒,配乐也超赞,除了情节有一丁点儿的拖沓和超现实外,基本上堪称完美,的确应该上电影院去享受的。为此给五星。
(8.5/10)1、从早些年在《阿基拉》中的核威胁、后战争时期的赛博朋克式的人类未来黑暗描绘,大友克洋却回到几百年前的工业蒸汽时代,描绘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鼎盛、科技狂飙时代下的人与科技的冲突。2、典型的好莱坞“高概念”大片,大友克洋的野心可见一斑,完全可以把台词换成英语版,毫无违和感,配乐恢宏紧凑,画面电影感极强且动作场面浩大,价值观、情节、人物几乎都是好莱坞式的,普世、老式、典型,外部冲突大于内部矛盾。动画里的商业大片之作,精致 好看 ,几乎可以照模子拍成真人版,场面劲爆程度还能上升。3、分分秒秒都看到经费在燃烧,金钱和野心膨胀想象力,深度不够,画面来凑。
看弹幕上的一句话总结特别好,本片就是部祖孙爷儿三用蒸汽重型机器搞垮伦敦的故事,亏我之前还特期待,结果一切都好在画面上了,感觉故事挺假大空的,人设也挺无趣的,幸亏B站上还有三段式,要不看到一半我都快看不下去了,其实很喜欢这片里所描绘的蒸汽朋克和柴油朋克伦敦,好想亲自去一趟!
装备竞赛式直男电影,本质和变形金刚没什么不同,纯粹是炫耀机械奇观美术,剧设简直潦草,几方人物立场说变就变哦。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伦敦蔚为壮观,但日本吹替演绎英国人还是略出戏。大友克洋一手培育了今敏,但就脑洞和思辨而言不得不说后浪推前浪。
设定太蠢了
不管放到现在未来哪一个空间画面无可指责的完美完成度,遗憾故事孱弱。豪华芭菲杯。
动画片里的大场面,画面叹为观止。只是蒸汽城升空后到它毁灭的部分显得剧情拖沓,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来表现的。
精致的背景 可是人物有点。。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