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年的“圣诞-新年”期间,总有几部电影会在这时候被重新翻出来观看,这些电影往往内容都是反映这一时间段的故事,整体基调温馨美好,不论是全家观看还是两人欣赏抑或是一人回味,都能让人在漫天飞雪的节日之夜里获得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在我的“新年片单”中,就有《真爱至上》、《生活多美好》和《小鬼当家》这几部温馨美好的电影,不过,从2024年开始,这个片单又要加入一部并不那么“美好”的新成员了,那就是由保罗吉亚马提主演的《留校联盟》。
01《留校联盟》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的“圣诞-新年”期间,预科学校巴顿学院里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保罗被迫在这个假期里监督几个无法回家的学生,与他们一同留下的还有学校的厨师长玛丽。
没过几天,其他几名学生纷纷被家里接走,偌大的校园里就只剩下保罗、玛丽和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安格斯。
于是,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年假期,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在这个假期中,与自己过去的不幸再一次重逢。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圣诞节到新年的这个假期里,但从内容上来看,这部电影似乎并不适合加入“新年片单”之中。
因为,相比于那些温馨美好的电影,《留校联盟》显得非常的“失败”与“孤独”。
这部电影里的三个角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破碎人生”:保罗有着自己先天的疾病和不堪回首的往事、玛丽要面对的是失去儿子的切肤之痛、而外表桀骜不驯的安格斯实际上却是一个被家庭抛弃的孤独者。
然而,就是这么三个失意者聚到一起,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另类的温馨故事,故事的结局并不是皆大欢喜、也不是得偿所愿,但却让人在看过之后心情平静却又久久难忘。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并不像是一部2000年之后拍出来的电影,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叙事节奏,都有着浓浓的复古感。
它并没有现在电影的“新鲜感”和“躁动劲”,而是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新年的火炉旁边,伴着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向你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失意者们如何痛苦,又如何继续向前走的故事。
02在这部电影中,保罗给学生安格斯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他说:人类的历史进程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一代人都觉得那些反叛、苦难和放纵是属于自己时代的产物,但人类的每一种冲动和欲望,从下流到高尚,总是时刻在我们身边上演的,所以,当你因为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想要放弃某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自己或者当下的局势,你必须要从过去开始。
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研究,同时也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做出了解释。
表面上来看,这段话是保罗在跟安格斯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历史上都无数次发生过,学好历史会让你在面对时代变化的时候更加冷静。
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是在讲述这部电影的核心,那就是不要羞于面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痛苦也好、羞耻也好,那都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你并不需要逃避它也无法逃避它,而是要正视过去,有错误就改正,做对了就坚持,这样你在面对当下和将来那些重复发生的事情时,才能抬起头走下去,而不是沉湎于痛苦的轮回之中。
因此,在影片的最后才没有出现像《闻香识女人》那样的慷慨陈词,而是保罗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过去的他就是如此,曾经的他因为不愿屈服而失去了学历,如今的他面对失去工作的可能时,依旧没有选择屈服。
失去工作对保罗来说固然很可惜,但他仍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让自己以后的人生能够继续抬着头走下去,而不是带着愧疚继续畏畏缩缩呆在巴顿学院里。
03如果你看过20年前的那部《杯酒人生》,那么在看这部《留校联盟》时你会感到格外地亲切。
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是由亚历山大·佩恩执导、保罗吉亚马提主演的,而且,两者在故事上也十分相似,讲述的都是“失意者”的故事,甚至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感觉保罗吉亚马提这20年来都不曾改变。
最让我感概的一个镜头,是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独自上路的保罗吉亚马提将车停在路口,灌下一大口路易十三白兰地,那一瞬间让我回到了20年前的那部《杯酒人生》的结尾,保罗坐在快餐店里猛灌珍藏许久的白马庄园葡萄酒的场景,两个失意者跨越时空实现了重合,虽然一个吐掉了酒一个痛饮下肚,但相同的,是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破碎的人生,继续坚定走下去的信心。
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仍然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新年”电影,尤其是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新年里并不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安静地来到你面前,给你一个温暖地拥抱,对你说:“新年快乐”。
最后,再说两个关于这部电影的小事。
一是在这部电影中扮演老师保罗的保罗吉亚马提和扮演厨师长玛丽的达明·乔伊·伦道夫分别获得了第81届金球奖电影类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而且本片也获得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提名,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提名。
二是在本片中出演安格斯的多米尼克·塞萨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他在片中爆发出了令人惊叹的演技,并且因此获得了美国评论家选择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诸多奖项提名,希望他能在以后塑造出更多精彩的角色。
把《留校联盟》放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行列,或者其他各种评奖行列,是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不是说质量不够格,抑或是演员不会演,而是说它很素淡,很「本分」,几乎看不到斗心——它的同侪多有斗心啊,精致繁复的,磅礴恢弘的,别有洞天的,总之就是来势汹汹,冲票房,冲奖项,冲影史留名。
于是《留校联盟》的「不对劲」就在于观感太过云淡风轻,观战多于参战。
在很多人眼里,它甚至是一部「圣诞电影」,是在特定时期用来宽慰特定人心的。
虽说这个判定有在为它争取经典化的资格,但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容易削弱它本来所能实现的表达。
当然,之所以有这些善意大于恶意的提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的时间背景本来就是1970年的圣诞新年假期,不受待见的老师保罗被「选中」照顾那些需要留校的学生,而当学生缩减到只剩一个安格斯的时候,他们二人跟厨师长玛丽形成了不得不相互陪伴却也无形中生出感情的团体。
不打不相识,冤家成至交,这类梗概,每次抛出都会给人一种相当套路的感觉,但这套路又不同于《音乐大师》那一类纪录片,只要有了起起落落,甚或只要有了低潮颓势,有了化妆造型助推的年代沧桑,就至少可以冲击表演类奖项。
《音乐大师》它的套路偏向于疗愈系,是励志的,感化的,最终是一定要让观众得到抚慰的,尤其是从感恩节跨到圣诞节再到新年这样一个寒冷时段,需要有这样的热量,但家常至此的热量,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奉送到挑剔的宴席上。
话不是绝对,可是话一旦不绝对,就容易形成挑衅。
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健听女孩》,除却听障人士关顾、苹果公关加成,它依然像是正餐流程后的精美甜点,负责提供并且能够妥当提供最后的情绪价值,但越过《驾驶我的车》《犬之力》《沙丘》等硬菜被评为头牌,很多人就还是会觉得「颇有意思」。
《健听女孩》才隔两年,《留校联盟》作为「后甜品」阶段的又一道甜品,糖分减少一些的那种,又被摆到虎视眈眈的席间,确实叫人多了些饶有兴味的打探。
虽说复制辉煌的概率不高,毕竟奥斯卡再靠这类爆冷赢得关注有些黔驴技穷,但真要再度走运,就只能说明这样的电影在这样的时代再被喜爱、被需索,是更值得关注的现象。
或者这样说,它能够被提名,已经说明了在大众喜爱与市场偏好之外,还有它并不示弱的内核。
内核的一部分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凭借《关于施密特》《杯酒人生》《后裔》等电影拿了各种编剧大奖、提名各种导演奖项之后,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兑换比重很大的入场资格。
《杯酒人生》在口碑失利的《缩小人生》六年后,他带着这部电影回归,是个很闪亮的讯号。
影迷很习惯期待他在颓唐人生里拆解人世伦常,获得那些半新不旧却总能适时燃亮的道理。
而我们会发现佩恩明面上极尽收敛,暗地里才有锋芒在涌动。
「收敛」就是刚才说的,这电影淡得看似找不到机心。
师生在彼此嫌厌之间,突然找到了相互理解的关键命门,说白了,跟所有冤家类电影的模式相仿,关键任务是找到那个杠杆,把之前斗气累积的反差,在情感层面给加倍撬上去,甚至跳到升华阶段。
也就是说,它很大的心力要花在内里的寻找上,有时候就不那么着意关注外界的需索和反馈。
这时候要提及人物设置。
电影里头,每个人都算是低到尘埃的弃儿。
老师保罗的顶头校长是自己曾经的学生,与其他人一样瞧不起他,并且认定他是个哪怕反驳也不改软柿子本质的人物,因此把假期留校这种破事,随便丢他身上。
而当下不过是过往人生的缩影与反射,他不乏厌憎的逆来顺受,只是因为曾经多次激烈反抗,然而在坚硬的不公现实面前,天赋、努力与常青藤学子身份都只是鸡蛋,他斗不过被排挤、被利用与被背刺的底层宿命,他成了现实规则的公开祭品,任谁都可以鄙薄,不怪他渐渐把与他人保持距离当成纸片般的护盾。
至于学生安格斯,父母离异后各有各的所谓私人苦衷,他也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皮球,踢来踢去,落到了学校这个更没温度的角落。
他从嘴里不断吐出尖刺与酸液,像一条外强中干的蛇,见谁咬谁,自损三千。
两个人都是带刺的个体,不相信外界与外人,又在内心深处渴望有能值得相信的人出现,这方面,安格斯比保罗要更渴望。
他们的对照是厨师长玛丽,一个单纯奉命留下,连询问都不会有的后勤人员,一个黑人,一个女性,一个穷人,她的丈夫死去了,儿子为了上大学,曲线救国地选择参军,可还没熬到退伍,就已身亡。
她当然是处境最糟糕,理应得到最多照拂的那一位,但很显然,在七十年代的美国,一如这部电影的处理那样,她依然是悲苦大戏里的配角。
而更有意思的是,化解硬质男人心结的,往往是女人。
玛丽本身的宽宏与强压悲恸的达观,让她成为两位白人男性的灯塔与港湾,更何况,在最底下却也最必要的物质层面,她还提供了一日三餐。
在这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疗愈进程里,她成了「顺带」被宽解的一位,比如她被带去见姐妹,获取家人的、女性的光热,比如白人男性最终的硬气在她面前展演出一种跟命运的抗衡,以此形成新的内在力量。
这里当然有温情、昂然的意味,但也有不意的讽刺。
再说,提及女人,自然少不了莉迪亚,她也点亮过保罗内在幽深的壁炉,哪怕最后不过镜花水月,但已经足以凝结成一个世俗简单幸福的象征,甚至几乎成了某种图腾。
图腾不容更改,只会定格在眼下,不再参与各种事端对它的改造,而在供人比对、调整自我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保罗的向往甚或目标,成为另一种更持久的提振药剂。
经历过事情,参照过际遇,保罗与安格斯两个内外都有破损的人物,踏实且专注地走向和解与理解,慢慢挤出观众一开始就在等待的甘甜甚或回甘,形成戏里戏外不断回环的情感共振,那种小规模的体己经历。
而我们要从中看到,能让「宿敌」化干戈为玉帛,很多时候关键在于彼此都是同一类人,甚至是同一个人。
保罗与安格斯实质上体现了某种历史纵深感,互为过去与未来。
电影的最后,老师牺牲自己,拯救学生,固然有一种伟大与爱在,但也有改写自己过往的欢喜,重置未来、重获自由的快慰在。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到过去,跳转未来,在更大的共同敌人面前拯救现在的自己。
共同敌人是校长,是周遭不怀好意、固守己见的人,也是譬喻时代的闭塞学校,还是延绵至今的时代症候。
也就是说,《留校联盟》开解的是剧中人,但开解的也是,更是,必须是戏外的他们与我们,即这电影必然是要用来浇心中块垒的,创作者得到宽慰,而投契的、有缘的、愿意共情的观众,也可以得到变形但更契合的宽慰。
命门就在那症候上,电影的指涉则随着对外在作出的绝望和恼恨浮现出来。
甚至转向七十年代也可以说藏了许多刻意为之的寄寓,毕竟不只是背景如此,电影音画的复古也构成了老电影的错觉,甚至「圣诞电影」的定位,都有些醉翁之意。
到这份上,自然不好再说电影「淡泊名利」,它只是太像保罗,束手就擒,可是一碰一摸,都会顺着那些被人惦记的金句武装起来。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比如,「我知道希腊人会觉得,不管怎样去躲避命运,每一步都只会通向那里,可是这不过是文学概念而已,在现实生活里,你的过去并不会决定你的命数……」又比如,「每一代人都认为,那些苦痛的、反叛的放纵是由自己开创的,但是人类每一种冲动、欲望,从龌龊的到高尚的,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展演。
所以在你因为无聊或事不关己而要高高挂起之前,记住,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现在,理解自己,你必须从历史着手。
你看,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研究,还是对现下的解释。
」「历史」作为题眼,反复出现,多次进击。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2023美国剧情片《留校联盟》,全球累计票房3780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8.0。
影片的风格很复古,从故事时间点、色调、清晰度、画面噪点、拍摄手法、镜头运用……都仿佛在看一部上世纪中期的电影。
影片翻译为《留校联盟》有些哗众取宠,将影片定位在喜剧片,而影片实质是文艺片。
英文片名直译为“留校者”,香港台湾译为“滞留者”也不错,但《留校联盟》的“联盟”二字有些肤浅。
这种反差强烈、相爱相杀的故事在影史中多如牛毛、不胜枚举——两个本来格格不入的人物阴差阳错地相处在一起,从彼此看不顺眼到相互了解,慢慢建立友谊、最终成为彼此治愈的朋友,在这其中伴随着二人对过往人生的回忆和救赎。
本片就是这样的故事,故事并不新颖,老师与学生的剧情很像《放牛班的春天》,最终老师舍己为人,保住了学生,自己离开了学校,和《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局多像啊。
这是一个关于治愈的故事,三人主人公在共度圣诞假期之间从封闭到慢慢敞开心扉,在这一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往事得以浮现,生活的面具慢慢摘下,心结得以释怀,重新面对人生。
留校过圣诞这一看似倒霉的惩罚性措施,反倒成了三个人走出人生阴影的坦途。
最近看的好多电影都体现了原生家庭出问题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本片中的学生男主正是离异家庭的产物,父亲中风,母亲改嫁,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圣诞节却要孤独度过……导致男主成了问题少年。
学生男主出演影片时20岁了,片中饰演的是个未满18岁的高中生,但演员容貌明显偏大,角色年龄和真实年龄符合,但未满18岁令人出戏。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了中国元素,双男主在街道上路过了一家中文标识的火锅饭店,虽然画面很短、只有十多秒,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非常亲切。
这是一部文艺片,不能当喜剧来看,有笑点但并不多,以欢声笑语的预想来看电影会很失望。
影片需要静下心来融入剧情、慢慢品味,品味三个人的自我治愈,品味人生的起伏与哲理。
电影《留校联盟》故事是一对师生在圣诞节假期被迫留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事情。
男老师是一个博学、教学认真热情但同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他给学生成绩打分一般都不及格,成绩最高的也只给了B+。
这个男老师不仅被学生讨厌,大部分的老师也讨厌他——因为他为人处事如一头倔驴毫无变通,兴趣爱好就是读书,再加上因聪明、博学而导致的孤傲,其他人很难和他聊得来。
男学生的成绩为最高分B+,但他也不喜欢这个老师,正是老师要求严格才导致他假期推迟。
可是到了真正放假的时候,男生却意识到再婚的母亲并不想让自己回家。
男生无处可去,老师也因为男生而留在了学校。
两个人都是典型的i人,男老师并不会因为男生一个人留在学校很可怜而去改变自己严苛古板的性格,男生也并不会主动敞开心扉直接说出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这导致了他们两个一定会有很多的摩擦,在这些摩擦之中,他们也逐渐深入了解彼此。
就像所有社恐的人一样,男生在熟悉了男老师之后,逐渐降低了防御、戒备与冷酷。
男老师也对男生倾诉在哈佛上学时因不公平待遇而开除,最后没有大学毕业,只能回这个中学当老师的秘密。
电影结尾,开学后,男生的母亲找到了学校,因为男生在假期期间曾经偷偷访问过他住进精神病院的亲生父亲,母亲对此极为不满并想将男生转入到军校,为了保护这个男生,教师承担了一切被学校开除。
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说这是21世纪的《死亡诗社》,并且扮演教师的演员是美剧《亿万》里面的那个检察官,这导致我期待了一个与罗宾威廉姆斯具有同样魅力的教师形象。
抱着这样的期待,看这部电影显然会有些失望,因为这部电影关注的根本不是有魅力的教师、反抗学校的极权以及真正感化学生,这部电影的主题甚至和教育毫无关系,这部电影关注的是人的相处,尤其是两个i人的相处,尤其是无关友情、无关爱情的单纯的两个人之间的相处。
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相处没有轰轰烈烈的物质快乐,没有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这将更接近于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
我内心深处认同一句话“真正的快乐只有两种:创造价值与建立深层连接”。
这句话看上去多少有些鸡汤,所以我并不追求其他人认同,但我自己内心是很相信的,就像“出去做什么并不重要,和谁出去才重要”。
如果有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很喜欢,但并不能准确的说出为什么喜欢,我想这个人已经明白了这种深层的连接的快乐,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
一个刚正不阿的老师在圣诞节期间作为留校老师照看学生的故事。
仿佛故事的开头和校长的对话就已经暗示了这个故事的结局,老师是奉献了,学生可能也升学了,只有家长是自私的。
严格的说这部电影的题材过于老套,电影的剧情也仿佛被同样提名的《美国小说》讽刺的一样,从《闻香识女人》到《绿皮书》这样的公路电影故事太过于模板化,套路化,但大奖往往也正是这类电影会获得评委的欣赏。
类似的剧情下套进不同的人设不同的身份关系,然后仿佛模板一般的相互不认可,相互争吵,相互揭伤疤。
然后共同经历同样的旅程后,相互理解包容,并成为朋友,亲人。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可能剧情是感人的,但对于我个人来说人设难以立住,一个贵族小孩,母亲却只想将他甩开,只为了不影响自己新家庭,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转变也过于刻意,老师为了孩子的前程还是奉献了自己的工作,离开了这个学校。
不过演员的演技着实令人佩服,老师的眼神颇有些《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的味道,而男孩也确实像个傻缺高中男生。
但是难以掩盖剧本的硬伤,就去电影开篇的音乐说唱到:"文本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好莱坞未来能少些这些缺乏创新的心灵鸡汤,多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总得来说,在提名的片中这部应该总体都会弱些,大概率陪跑吧。
全方位1970年代的复古,镜头,配乐,场景,道具,甚至演技。
失去儿子的黑人女厨师,独身一辈子的历史老师,被留校聪明但坏脾气的学生,小品,人生几天,但需要过去当下和未来共同组成,以及每一个孤独渡过圣诞节的独立的人背后的人和故事组成。
而这些背后的复杂一点也不复古,就是人类面对的永恒,时刻都正在发生,过去发生过,未来也将发生。
当然最后老师的自我牺牲是永远的人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所在。
小品,不煽情,洞察人性并展示给我们,看到,记得,并记录下来。
尽管电影的所有元素——人物设定、戏剧冲突、故事走向——皆在预料之中,却依然不耽误它成为一部感天动地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圣诞假期,不得不滞留学校一起过年的衰人三人组的故事——愤世嫉俗、一世与俗人不共戴天、人缘烂破天际的教书匠,聪明伶俐顽皮淘气数第一但极具攻击性、被新婚老妈弃如敝履的叛逆学子,陷于丧子之痛、只觉人生末路的黑人厨娘——这个废柴联盟在一起能怎样化学反应、冲突对抗、整景儿闹事儿、最终化干戈为友情,其实不难编排。
难的是,这是一部善良的电影。
不止因为善良在当今世界如此稀缺,还因为电影没在任何一个可以借力、顺风和童话的地方让生活变道,比如发生一场爱情、遭遇一次奇遇、迫降一个奇迹,它甚至没有因电影之名让故事中偶然发生的例外不支付代价,而是把三个假日归来的人重新踢回到生活,继续他们的坎坷和波折,但是,被圣诞光辉照临过的他们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生活的陈词滥调的故事,是又怎样(015)。
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你有所不知 我多么热切的注视着你 你一定是我苦苦寻求的那个他 亦或是那个她 这对我而言宛如梦境 我与你必定曾在某处 共度充满喜悦的一生 我们擦肩而过时 一切又重现了 一切自由的 亲昵的 忠贞的 成熟的 我们相伴长大 你是我身边的那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 同吃同住 躯体早已不仅仅属于你 我的躯体也不单单属于我 你赐予我快乐 用你的双眸 容颜和肉体 我回报以快乐 用我的胡须 胸膛和双手 我不会与你交谈 我只会思念你 每当我孑然独坐或午夜梦回 我将等待 我毫不怀疑我们将重逢 我决计不会再失去你 《致陌生人》沃尔特·惠特曼
#滞留者联盟# (The Holdovers)(A)是一部温馨中带有苦涩的电影,特别适合单身人士在假日观看。
无论你是什么原因目前单身、没有亲人在身边,都能从本片里找到共鸣。
配乐、表演、剧本都很出色,应该是Alexander Payne 最有希望冲奥的一部作品,也是我认为他至今最好的一部作品。
影片讲述了三位平时就很孤独、没有朋友、没有人爱的人,在圣诞节期间被迫留在寄宿学校里。
其中老师保罗(保罗·吉亚玛提 饰)是一个单身中年男,一辈子没结婚也没家人在身边,只把学校当家,而且个性孤僻,说话尖酸刻薄,不爱靠近别人;男学生则是因为父母离婚,都无法接他回家,只能把他留在学校,平时个性古怪,常常惹事;另外学校里食堂负责人是一位非裔母亲,刚刚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也早逝。
三个“没有家”的人在圣诞期间不情愿在一起过节,却慢慢敞开心扉,分享了彼此内心的秘密,互相作伴,也逐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最终男孩与老师形成了一种类似的父子、伯乐关系,非常暖心。
三个人的孤独个有原因,有的是被迫,有的是意外,有的是自我选择,但共同点都是家庭的缺失。
影片探讨的就是家庭不一定非要是有血缘和爱情关系,有时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抱团取暖。
即使人可以不结婚生子,但依然无法忽视感情上的需求,生活中还是需要有个伴侣。
前面主要展示三个人的个性和相处,幽默、温馨,虽然波澜不惊,但看着也不会乏味,特别是配乐一直很好听,带有节日气氛。
结尾是点睛之笔,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看到了这三个人因为彼此而产生的转变,非常感人。
我最后十分钟一直在流泪。
我喜欢本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与男主很有共鸣。
我也是一个比较内向、孤僻、不爱交友的人。
很多时候过节都不喜欢聚会,反而宁愿自己呆着,感觉社交是一种负累。
而且我们讲话都属于较为直白、喜欢讽刺、偶尔不近人情的那种。
但很多时候在我们这类人看似尖酸刻薄的外表下,不一定是冰冷的心。
这位教师一开始很排斥他的富家子学生以及周遭的一切,但慢慢被周围对他友好的人融化,逐渐展示出内心柔软的一面,这个“融化”的过程缓慢但非常动人。
而且他对学生的爱和保护,无私的牺牲,会让人觉得遇到一个良师益友真的是福气。
皑皑白雪的圣诞节,和古老的寄宿学校原本看起来很冰冷,但随着主人公彼此的靠近,场景也越来越有节日气氛和人情味。
而且人物之间的对白写得很有趣,让三个人人物都独具不同风格的犀利和冷幽默。
总之,不算是那种情节很曲折的电影,但非常温暖感人,又对单身人士很有友好。
很看好Paul Giamatti冲刺最佳男主。
11月10日上映,专门给感恩节没有办法回家的人
《留校联盟》的海报,和保罗本尊一样“其貌不扬”,但后劲巨大,网上甚至有很多人拿来和《死亡诗社》相提并论,这算是对保罗最大的肯定。
故事里头的保罗,看起来是个受人尊重的老师,但随着故事深入,生活的洋葱皮一层层的剥开,没有人能在生活中幸免。
故事里头的少年,当然是青春期的张牙舞爪。
贵族学校的宿舍生活,也是相当精彩的,宫斗程度一点也不比清宫戏逊色。
此时的保罗,被校长召见,快到圣诞节了,老外的盛大节日,但是校长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贵族学校有学生回不了家,必须有一个老师“牺牲节假日”来陪着孩子们,这帮小子,可是金贵过“砂糖橘殿下”的宝贝,万一有个闪失,可是了不得。
不出意外,古怪的保罗,是“唯一人选”。
但这一切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校长桌上放的这瓶“好酒”,人学生家长随随便便送的,校长也是随随便便收的。
校长虽然是校长,但毕竟是保罗曾经的学生,古怪的保罗,向来不把这些放在眼里,该挂科就挂科,不会因为学生的老爸给学校捐了一个体育馆就放弃原则。
好吧,大概也知道那些所谓的名校生的光环从何而来了吧。
清北里头,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还真是不好说。
就保罗这个尿性,在大天朝活不过一个学期。
然而,在老外这里,哪怕是校长,也没权利随便修改分数,即便是“求”,也得“求”任课老师的“首肯”。
这种诡异的现象,让人相当的不解。
虽然,校长最后非常诚恳的请求保罗“做个人吧”,但保罗对这样的“做人”不屑一顾。
但是,保罗还是给了校长一个面子的,既然挂科了,给一次补考的机会已经格外开恩了。
但是,刺头的少年当场表达了不满,咱都是要放假的人了,还想开新课,门都没有。
保罗也是个“杠精”啊,此生唯一不怕的就是开杠。
这场“开杠”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很快少年就被打脸了,这个圣诞节,老妈决定和再婚的老公一起过,你就别回来添乱了。
少年一下子懵逼了。
当初,他嘲笑一帮“留守青年”时,那个酣畅啊,现在轮到自己了。
最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很快,“留守青年”的老爸开着直升机来了,不仅接走了留守青年,还把留守青年的一帮好友全部接走。
少年,成为那个唯一的“留守”。
偌大的校园,就剩下三个人,保罗、少年和厨娘。
少年心中多少是有点不满的,但是,在保罗这里,没什么情面可讲,当晚,保罗就在饭桌上开了火。
你们这帮小子,有什么资格发牢骚,比你们生活更悲惨的大有人在,轮三轮四,轮不到你们这帮人在这里“哀怨”。
厨娘的孩子,为了能争取到学校上学的机会,选择了参军。
这大概是“穷人家的孩子”唯一的途径。
可惜的是,厨娘的孩子再也没能回来。
他们的悲痛,是痛入骨髓的痛,和少年的矫情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当下的少年,一边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一边矫情的怼天怼地,大概都是因为没有尝过生活的苦楚。
故事里头的少年,比起普通的“独生子女”又更进了一个阶层,他们即便是在学校里头混吃等死,将来也能进常青藤。
人生的“成功”,不需要他们拼尽全力就能唾手可得。
而这一切,可能是普通家庭穷其一生,甚至倾尽几代人的全力而不可得。
保罗其实不是“好为人师”的给少年教导,而是自身的切肤之痛。
他曾经也拼尽全力,“杀”进了常青藤。
然而,在“常青藤”中,因为自身先天性的缺陷,和“后天”的阶层,在常青藤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其实这种“被排挤”实在太过平常。
但是在保罗身上的悲惨并不仅限于此,最后毕业时,保罗的论文被明目张胆的剽窃,但校方最后的决定竟然是将保罗开除了事儿。
这冰冷的现实,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再仔细想想,或许是“普世价值”给大众造成的假象吧。
我们被灌输了“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但是这种“成功”其实是被阶层严格控制的“成功”,想要“鱼跃成龙”,努力只是相当少的一部分。
你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自尊,也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人格,甚至可能需要出卖自己的灵魂,然后才有可能跻身所谓的“阶层”,然后,你发现,你不再想打破这曾经自己厌恶的“阶层”了,开始控制那些“想跻身”的人。
如此循环往复。
说得太清楚,大概会被封号吧,马爸爸都缴械投降。
这样的循环往复,保罗大概是看透了。
那些苦难和放纵,大概是一对相互“映射”的混合体,想要放纵,就必然有人承受苦难,问题是,人人都想着放纵,不想承受苦难。
承受苦难的唯一“希望”,就是哪一天能够“放纵”。
这是不断往上推的命运之石,能做的只是在无奈中挣扎。
保罗的牢骚其实对生活于事无补,这种被“禁锢”的规则,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智慧。
保罗,至少还可以在这个学校里头“苟安”,太多的人,在生活中颠簸,拿更低的工资做更多的事儿,甚至连牢骚都不能有一个。
摩擦,摩擦,反复摩擦。
可能因为在冰天雪地的波士顿取景,看起来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是一个糖水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复古风圣诞电影,会觉得怎么3023年了还在拍这个,但谁叫它好看……某个很煽情的点我流泪了,而当我为流泪而羞耻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人都抹泪了。
实在是太无聊太俗套了,女性角色依然边缘脸谱化。但是唐人街门口的柱子底下写着“天下为公”,有浮生若梦之感。
原来是佩恩导演,难怪一股杯酒人生的味儿。他总是会把生活中一些悲伤矛盾转成理解和动力,用喜剧方式把几条线整合成一杯好酒;导演手法非常老道,男孩与老师间的互相斗嘴与帮助 太自然了,优秀的公路片感;因为男孩一路的帮助、喜欢女性心有所属、自我逃避的反思等等,老师结尾的抉择很自然;黑人女性npc的戏份恰到好处的点缀,不抢戏。缺点是前戏太长,核心分散,厚度不够,有些事避重就轻,互相理解没有这么容易的,杯酒人生里用那么长时间才解了一个小心结,这部虽然细节很好,但简化方式也值得商榷
完全过时了的“死亡诗社”2020年代版,按照现在流行语说,这种义无反顾的、打破隔阂的、互相理解的人真善美完全无法“击穿”我 - 而正相反,他们反而有了七八十年代的历史档案感、幻想感 - 当然,我希望我是错的
佩恩的许多片都在讲“这个世界不要俺了”的故事,具体到这部是以教师的视角来看那些缺乏家庭呵护的学生,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赞誉吧。
名校无特权黑人被迫服役牺牲,太空时代圣诞树下的恭维与悲伤,相同抗抑郁药,被偷玻璃水球,黄段子是为最佳教学方法,应该看着哪只眼睛说话……从《Sideways》到《The Holdovers》,Alexander Payne 和 Paul Giamatti 的搭档真人间宝藏,片子被评R级也真匪夷所思
前半程枯燥乏味,看完后却后劲十足,一度怀疑不是这个年代拍的电影
亚历山大·佩恩重回水准之作。就像开头复古的分级标志和片厂logo,在2023年还能看到这么一部老派传统,真挚感人的圣诞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
欧美今年的圣诞片怎么如此无聊乏味,倒是也挺符合2023,影视作品几乎都是过往素材的复制延伸(所以罢工再次提醒我们,快乐都是底层互传的,实质上跟资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温暖、感恩、师生、和解,圣诞电影。
剧作和主题比时代背景和影片质感还要陈旧,对这种布满油污和烟尘的文艺复兴之迷恋,和天天吵嚷着东北文艺复兴一样令人作呕。我根本他妈不想关心一所精英院校里的两个爹男如何一边喷垃圾话一边互相救赎,这种经过节日和家庭元素包装之后的B级片和开心麻花的区别又在于何?(尤其是在电影院说话那一段,想给男主角两嘴巴子)当然毕竟成型于当下的好莱坞,于是导演适度的减少了说教和煽情,唬住了部分观众,假装它大脑里蠢蠢欲动的保守废料没有散发着强烈的毒性。而金球奖颁奖给它,则也算是为主持人“黄梗门”事件做了原因的补充说明,虽然洗牌了组委会,但金球奖的本质和其精神并没有变,就像奥本海默和本片一样,旧时代的老逼登披挂上阵,吟唱着靡靡之音悄悄上台,蛊惑着不动脑的观众。
属于白人的长眠美国想象借尸还魂,运镜剪辑风格惟妙惟肖摹仿往昔制式,数码设备实景拍摄再经后期「做旧」打上各种标志70年代影像时代印刻的戳记以假乱真昨日胶片穿越经年出土曝光。精工复古的一丝不苟之余,此种如同片中老古董一般沉湎过去的历史老师外壳到内芯全都保守得死气沉沉的影片,有何制作必要的疑窦自始至终没有消除。依然是阶级身份大相径庭个体「天涯沦落」式老套温情喜剧,对结构不公造成的种族和文化隔阂乃至后越战时代伤痕反思在颇具讽刺的精英男校古典教学背景音下落脚轻描淡写,本可搭建与现世裂痕的共鸣桥梁也渐行渐远。咄咄逼人周旋在孤芳自赏的高知男性不卖弄知识就无所适从的寄宿教育后遗症,普世口吻被拒之门外。无疑是主演们举重若轻托起了电影的滞重凝冻,本片难以如愿跻身圣诞经典队列,却是老带新式表演课最标准的范本之一。
“生活就像是鸡舍的梯子,又臭又短。”
适合节日里观看,人和人之间交汇的暖流,心里也留下一个洞。郁郁的成人期撞上乖僻的青春期,两个主角留校的圣诞节,变得诚恳的“早餐俱乐部”。一开始只是发现这个陌生人也有失意,不被理解不想被理解的一面,到至诚的善意、尊重。Paul Giamatti非常好,Angus的演员也充满惊喜
原來是心碎者聯盟,一開始還以為是會像《早餐俱樂部》那樣的青少年群像,沒想到導演突然一個轉折把幾個少年全都送走了,到頭來剩下了最純粹的一個配置,中老年的男人,中年的女人和一個少年。三者都是心碎人,年齡和性別又都有區別,就導致每個人的閱歷和思想都可以互補。電影本身最出彩的肯定是對70年代電影風格的還原,從片頭開始就已經進入了70年代的狀態,從質感,到色調,到街景人物真的已經達到了90%的還原程度。但是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我想看一部關於70年代的劇情片,我為什麼不直接找70年代的電影來看呢?而是要看一部2023年卻偽裝成70年代的電影,有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而且,這部電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故事,看故事是否能跟大多數觀眾有共鳴,很可惜,我覺得這個故事不算差,但也不夠好,看完內心並沒有什麼波瀾。
四不像,就音乐还行
每个片段分开看都还好,放一起就缺乏连贯性。去看爸爸那一段感觉很勉强。那时候师生关系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撒谎。结局也差点意思。就玛丽见妹妹那里很感人。
佩恩一直拍这样的温情小品多好
老套
群戏部分以为是《放牛班的春天》,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是《心灵捕手》。另类师生情「如父如子」的内核太老套了,肉眼可见杂糅了多部豆瓣TOP250电影的影子。只不过这摄影实在太美,表演一流,强烈的复古感呈现宛如置身90年代的某个寒冷冬夜、观看一场圣诞电影的赶脚。所以在观感上佳之余内容反而没那么令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