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到冰冰了,人到中年,最近电影电视里的新人都不认识,怀念起也好奇起年轻时的女演员们。
她们一定还挺好看的。
今早上遛弯的时遇见同岁一妹妹,保养的很好看不出徐娘半老的一点意思,主要是,她在跑,我依旧追不上!
冰冰依然是冰冰,就是,就是好像也没有多少进步,慢慢的从以前那种走路都能散发着女性魅力与荷尔蒙气息的女人变得……冰冷了。
而我可不是以前的我了,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觉得她不好看,是我浅薄了。
竟然迷恋紫薇糊涂啊!
最近看了几十部电影,也就这激情戏让人动情。
电影很搞笑的用十字架与圣歌去暗示什么。
棒子国本就是个神奇的地方,传教士都去中东去传教..内心是有多么空虚?
夜,太漫长这是改变她一生的夜晚,改变总得有点契机。
有的人一生都在等的契机。
原来以为是有末路狂花的意思,讲述的生活不如意。
又把女性放在弱势放在被迫的位置。
可你着人人不给,钱钱不付,在这个讲究求同存异互助共赢的时代,要讲信用。
再往后看,我去年买了个表,有些扯淡的故事,发生再棒子国,也就变得合理了。
中国女人就是太吃苦耐劳勤劳朴素善良简朴了,这是好的品德,但我不觉得这是好事情,希望我的女儿可以自由勇敢的躺平。
她的心理阴影是童年时的妈妈?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孩子得好点。
今晚就买蛋糕!
黑森林一个红丝绒一个!
那些天生敏感的人啊,每次都会一击必中,总能找到人内心中最柔软最珍视最不堪最怕疼的地方。
她又只是看看,不触碰不嘲笑不揭穿不安慰。
就像山东人喝酒,喝着喝着发现你确实不能喝,也不逼你不惯你,只是下次再遇见,说一句:你还是去小孩那桌吧。
有点暖,却又很侮辱人!
虽然之前看了简介知道是两个女人互相救赎的故事,但是没想到这么的犯罪片,这么的现实,没有一点粉饰。
可能因为看过了预告,反而觉得相遇的那一幕没有那么暧昧了。
冰冰是真的美啊,全方位的美,经得住大荧幕,文戏需要再好点。
也贡献了非常大尺度的🛏️戏。
所以这个电影分级是几级啊?
剧本是非常可以的,情节节奏相当不错。
亡命鸳鸯那里非常港非常美,如果音乐能再顶上去就更好了。
但是很多场音效做得很不错,有做减法。
结局做的很好,这个感觉是很对的,抬起的双手,背景的警笛这部不能提名字的电影,我非常推荐你们去看,所以我就不剧透了!
非常精彩,情节设置得很妙,没想到居然还是一个犯罪片,没有任何粉饰的犯罪片,残酷且现实。
剧本很扎实,没有让人觉得在糊弄或者拿观众当傻子,看着非常爽。
更何况那位女演员贡献了尺度很大的【】戏,两段,很多情绪戏也有很好的表现。
我很欣赏导演在关键时刻配乐的克制和减法,音效铺得很有效果,但是静之后的动能用音乐再把情绪再顶上去点儿,或许会有更多情绪上的震撼,尤其是亡命天涯的时候,总感觉还缺点什么。
另外就是文戏的部分,希望未来还能看到那位演员的更多进步!
这张脸不上大荧幕真的可惜了!
未来网盘,一定要见!
🌟🌟🌟🌟
在伦敦的 Dance with Water 的女性影展看的这部片子。
有邀请导演韩帅来做Q&A. 有几个重点归纳如下: 1. 导演初期和范冰冰聊过,同为山东人,都会有女性身份而有的困境和耻感,同时,导演也承认韩国女性面临的性别问题性别暴力更加尖锐。
所以在韩国放映,那里的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核心。
2. 导演虽说是学院派,做了很多理论上的研究,但也在创作过程中尽量更相信直觉,甚至让电影里有更多的很不逻辑的地方。
比如,很多主角的孩子气的表现,没有逻辑的地方都是尽量让整个剧本创作更raw,和靠intuition. 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伙伴说,那段激情非常不 make sense, 我也同意。
但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所说的她是有很多不想要逻辑的地方。
这一段的解释是,亲密和激情能让情节更快进行,节奏更快。
3. 女性身份的耻辱感 - 这是导演的出发点,通过电影的叙述方式的思辨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的想法成熟。
导演在两部作品中都安排了女主人公殴打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对于自己的懦弱和耻感的和解,然后走出这一步,是一个turning point. 导演都给自己的主人公一个祝福,不要怕,给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就够了。
5. 导演原本只想拍一个晚上的事情,更加maximise故事的张力,通过剪辑把故事的节奏高度紧张,一气呵成。
导演也担心一些观众会觉得节奏太快,连贯性不够,因为导演本身就是心率比较快的人,所以她 appreciate 能够欣赏这种节奏的观众。
6. 主人公Jin Xia,她也背叛了母亲,和整个男权社会和体系合作,屈服于权力,比如她总是听话,听话于上司,丈夫,包括后面故事中的毒犯,所以她要冲破自己是非常难的,要冲出这样的牢笼。
这也是女性电影的主题吧。
最后写些自己的看法,刚好看电影的这段时间在读门罗的《逃离》。
在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女性,有多少都在逃离,无论哪里的女人,无论什么时候的女人,都在逃离。
虽然影片的结尾带有积极色彩,也包含导演的祝福,但门罗的小说告诉我们,逃离源于困境,逃离大部分会失败,有些时候会成功逃离,但也会通向下一个困境。
不知道骑车的女人骑完这夜色下的路之后,然后呢?
《绿夜》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切入角度,来观察豆瓣作为一个电影评分平台的主观性,情绪化以及不理性。
以我个人的标准来说,它顶多是一部5分的电影(满分10分):同性题材的蹭热度、文艺的外壳、俊美的主角、碎片式的情节拼贴、逻辑缺失的情节推进、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再加上导演试图涵盖却无法驾驭的社会热点,形成了一种杂乱的表达。
这种“文艺外壳”虽然迎合了一部分观众的期待,却难掩影片在叙事上的不成熟和内在逻辑的脆弱。
正如一些豆瓣用户用“矫揉造作”来形容这部影片——确实,这个词非常贴切。
然而,单就“矫揉造作”这一特征来说,同性题材电影中并不乏类似的平庸之作,尤其在一些欧陆小语种国家作品中,这种风格可谓常见,每年都有四五部类似的“冷门电影节一次性文艺片”上映。
男同题材尤为常见,这些影片通常拥有《绿夜》几乎相同的特征:俊美主角、同性之爱、拼贴的社会议题、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语言、对大师电影的模仿痕迹。
然而,这些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却和《绿夜》大相径庭:基本稳定在6到7分之间,有些甚至在IMDb上刚刚及格的电影,在豆瓣上却摇身一变成为高达8分的“文艺佳作”。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分现象,暴露了豆瓣用户在评价电影时往往受到非电影内容因素的影响。
可能是《绿夜》因范冰冰的参与而吸引了许多平时不看同性题材电影的观众,他们对影片的“文艺”包装和碎片化表达更难接受,因而打出了低分。
而对于那些充斥小语种、观众普遍不熟悉的“文艺片”,反倒能为电影增添一种“高级感”与“文艺感”,似乎越是听不懂的语言和遥远的文化背景,越符合他们对“文艺电影”的刻板印象。
当一部电影能带来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时,豆瓣观众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仿佛这种“不理解”就等同于“艺术价值”。
评分:5.5分/10分
正如韩帅说的:一个人如果能走到毁灭感的情境中,那么让她毁灭是一个很好的祝福,和让她重生是一样的。
两个软弱的人,软弱的女人。
斗争是在限制范围内开展的,也就是说,真正的罪人根本也无关痛痒,她只是毁去了自己的镣铐,还要以燃烧自己作为代价。
新生和毁灭同时到来,宏观看,在这场赎罪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救了。
但是她终于知道爱的感觉,那么死,也就是有价值的了。
她喷上绿色的染发剂,然后走进那个绿色的夜晚,第一次成为了加害者。
汲娄烨的摄影、《阿黛尔的生活》的角色设定、《分手的决心》《末路狂花》等电影风格于一身,把《绿夜》只定义成女同片未免太肤浅了。
很明显导演是想借韩国杀夫案表达女性意识觉醒、自由性爱和身份叛逃。
90分钟,掺杂了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
要我说,国际冰与痞帅的珠英的关系,就是在机车上越陷越深的。
两次遗弃,三次挽回。
是仓促的落荒而逃,也是象征自由的亡命私奔。
飞驰人生一闪而过,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结尾她一人一狗,却仿佛拥有全世界。
匆匆两晚的反抗、越轨、犯罪、激情、勇气、愉悦,统统化为黑发里一抹绿,成为她生命中的独特标签。
感受到很多意象和段落的呼应。
铺垫入幻再叫回,任凭观众去体验这份感情的真。
比如警察递的口香糖就很有意思,像是是绿毛女孩一直说的“运气”。
小时候是母亲光脚出逃的契机,长大后是静霞自由的凭证。
很喜欢湿发的那一段,暧昧氤氲,却欲探又止,以柔情一击。
6.5分,半分支持一下5年无戏可拍的冰姐。
最开始注意到导演韩帅是因为她有个Title——“娄烨粉丝内卷之王”,为了追星顺带读了一个博士,又将研究娄烨电影作为了博士论文,之后又将论文集结成书——《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把追星这件事做到极致也真是没谁了,但还是得吐槽下这本绝版二手书的溢价有多离谱……)。
《绿夜》是她筹备的第二部作品。
《绿夜》中很多的镜头和意象设计有着十分明确的指向作用。
片名出现的镜头很明显是致敬了《苏州河》和《浮城谜事》,浴室镜中戏致敬了《春风沉醉的夜晚》,看得出来导演真的很爱娄烨。
毒品交易的情节致敬了《末路狂花》,掉在地上的大喇叭致敬了《观音山》,燃气爆炸的新闻和帆布鞋的设定致敬了《昼颜》,但《绿夜》中鞋子的意象设计比较失败,而原作中纱和点燃帆布鞋扔向厨房的结局则十分封神。
剧情走向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动作/延伸,剧情永远是服务于人物的。
而《绿夜》中,人物行动远近疏离的关系线并没有交代得特别清楚,这是剧本的硬伤。
在台球吧的洗手间遇见醉鬼,从而将人物引入酒店的情节过于顺拐,接下来的亲密戏发展得莫名其妙,而这场戏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对比前一场粗暴的性爱吗?
《绿夜》的主题不是les情感,而是东亚文化语境下的一次女性主义表达。
面对具有结构性的父权制压迫,一个在犹豫中选择自我规训,另一个则奋起反抗,绿发女子将主角丈夫推下楼梯的动作像极了《盲山》拿起菜刀砍向人贩子的致命一击。
在细腻情感中表达女性主义主题的经典作品可以参考《燃烧女子的肖像》,说白了还是导演的能力匹配不了野心,所以《绿夜》的本质还是关于“娜拉出走”的故事。
至于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剧本则无人应答。
我理解文艺片的宣发困境,但一部拿les作为卖点的女性主义电影和拿三人行爱情作为卖点的《燃冬》一样可耻。
或许是五年不曾拍片的缘故,冰冰塑造的主人公静霞在镜头前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
从前在《观音山》和《二次曝光》中李玉镜头下的冰冰才是灵气逼人。
自汤唯之后,中国女演员在“弑夫”题材的路上一骑绝尘,从《分手的决心》到《绿夜》,接下来又可以期待下陈可辛的《酱园弄》了。
《绿夜》是一部在“野心”上非常矛盾的作品。
从议题出发,它显得野心十足,但在表达构建上看,却又是截然相反的呈现效果。
它的主角来自中国和韩国,拥有社会边缘人的属性,中国人更是在韩国花钱卖身换婚姻签证的“准黑户”,同时其边缘人状态又各自来源于男性的支配。
如此丰富的设定,本可以延伸出很多议题,如外国底层人在韩国的生活境遇,引出韩国对“无论国籍之底层人”的同样压迫,在二人的共鸣中产生社会批判性,也可以将生活困境作为二人需要勇气去突破的边缘人命运,还可以结合男性支配而引出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更可以将突破外部困境转而内化成精神层面的自我束缚,打破同性之爱的壁垒。
事实上,电影试图辐射到上述很多层面。
它给出了不错的框架设计,范冰冰和韩国女孩各自被困在某一局限性的生活中,前者是假结婚来到的首尔,后者则是运送毒品的烟台,她们都必须前往或留在当地。
这引出了男性对她们的支配,范冰冰拿不出3500万去买回自由身,女孩则听命于男友。
这种困境在展开后进一步包括了更丰富的“男性支配生活”内容,在洗澡一场戏中,女孩自述差点死亡与“被要求听父亲话”的记忆,范冰冰则露出了被假丈夫殴打的伤痕,二人随即产生了首次的暧昧接触,女孩抚平伤疤,建立了突破男性在情爱层面支配的女女恋关系--这本身就基于底层人与被男性之类的共感,突破了男性导致的生活困局而得到安慰,而它具有的突破思维局限性则在另一个层面带来了”困境”的突破,是女性在情爱方面的自我解放。
但是,本片试图包含进多层面的“女性突破”,具体落实上却过于简单,只是在不停给出概念化的信息。
对男性支配,电影在开头即安排了次长在范冰冰主观视角下对安检二人的“插足”,他命令范冰冰放行,并最后让其继续工作,暗里是让女孩去送货,将她们各自安放在了局限性的地区。
随后,他的女孩帮凶身份揭晓,带人来抓范冰冰和女孩,再次出现在范冰冰的主观视角里,强化了他对二人的支配与压迫。
然而,这条线没有继续展开,次长在给出压迫后就此消失。
同样的处理还出现在了鱼场毒贩的身上,他只登场一次,对二人喊打喊杀,给出压迫信息后消失,而下属女人则同样机械,留下一句“她欠我的命加倍了”就此下线。
电影只是用非常单薄的方式呈现各人物的承载概念,男性即是状态上的压制,女性则是暗语一样的“不是第一次帮助女孩”来表明女性互助,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展开。
这甚至发展到了范冰冰和女孩在各自人生境遇之难的正面表现上,洗澡一场戏里,她们几乎全靠自白和伤疤来共感,无疑过于苍白乏味了。
电影将有限的手法设计放在了二人的关系变化上。
女孩拥有绿色的烟花纹身,第一次见面的“砰”惊醒了麻木于“此间首尔机场”(困境)的范冰冰,随后自己决定不去烟台,脱离男友和次长的支配与既定地区,她也许诺给范冰冰报酬去赎身。
她们有着男性伴侣,都不停打电话,女孩选择不接,范冰冰则在多次挂断后还是接起,而其契机则是女孩在“向不要货的男毒贩证明自己”吸毒昏迷后,意味着二人对男性反抗的同时暂失败。
女孩的伴侣强势骂人,范冰冰的丈夫则似乎温和弱势,实际上却同样是强权,在两个极端上建立两个女性压迫来源中非男性个体的性别群体属性。
但是,即使如此重要的男性角色,同样也只是缺乏自身表现空间的“状态输出”,或依靠微信里的态度,或是当面的低三下四,他们与女性更确切的交互经历部分是缺席的。
女孩的男性关联者只在第一部分存在,而范冰冰的丈夫与她拥有更落地的现实关系,本可以更容易地让观众理解范冰冰的所处境遇,却同样早早下线,只给出了“压迫女性与被反击”的作用,先是强暴,然后被打死。
至于二人的确切关系状态,他压迫范冰冰的方式,则只停留在了口头的几句关于基督教的台词上,“我找神父给你换个工作,神父会宽恕一切人”,并被范冰冰抗拒。
事实上,丈夫的台词似乎非常引发观众对人物境遇的联想。
“宽恕”可以是“范冰冰曾经的逃走”,“范冰冰偷来韩国”,也可以是丈夫对自己暴力控制和心理压迫的自我开解,由此辐射到不同的议题层面,但电影却在此处不做展开,只是将在韩国普及极广的基督教当做了既有社会的主导性存在,而它的服务对象则是男性,从神父到获得“留下妻子”与“开解自我”的丈夫。
对于二人的关系变化,影片投入了较大的心力。
机场外女孩光脚,这引出了下一幕的“范冰冰自家”,走出房间去要水的范冰冰穿着露脚的拖鞋,同样的两幕中,机场开头范冰冰视线里的女孩被前景的人群不时遮挡,自家里范冰冰蹲在厕所门后看女孩,女孩的脸在花玻璃下先是被遮挡模糊,随后门被打开,这一幕也接到了洗澡的段落,从“没水”到“洗澡有水”,从“打开门后的威胁”到“打开浴帘后的抚摸伤疤”,一步步推动着二人的关系亲密过程。
到了高潮部分,便是女孩对范冰冰的关键推动,后者看着手回想起刚才洗澡时被抚摸的感觉,尚且犹豫不决,这可以来自于同性爱的思想障碍、自己婚姻的现实局限,同归于对“男性存在”的顾虑过度。
丈夫的强暴印证了这一点,并由女孩通过杀人予以解除,范冰冰自己也终于动手。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最终共感恰恰是突破的不可能,在后半部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激情杀人之后,范冰冰重新回到了“既有社会规则”的思维之中,她要女孩下车,“被抓也是我一个人”。
这句话是为了女孩着想,更重要的则是对“犯法摆脱男性控制”行为进行法律规则下的判断与回应,等同于回到了曾经一度摆脱的环境之中。
在范冰冰独自骑车并再次回心转意时,这一点得到了延伸的发展:环绕她的是无处不在的十字架与基督教会,这让她意识到既有社会环境的“压迫女性,服务男性“,在最后看到十字架与播放教义的喇叭倒塌,静默的声音否定了其“救赎一切人”的伟大,拥有的只是区分性别的服务,因此才会掉头返回,因为与女孩的“反抗既有社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同样地,二人在保龄球馆里重逢,契机是范冰冰对自己与女孩交流的回想,随后二人用打破国别障碍---混用语言的升级---的通用手语进行交流,突破障碍而拥有了女性之间的“心灵”交流,而另一边的男性则是反衬与压迫者,一组男同情侣吵架分手,男店员则反复让女孩脱鞋,强调着“不能穿鞋上”的既定规则---男性制定规则,自身无法践行同性爱,女性突破规则,践行极端底层与被压迫之共性下的同性爱。
在这里,女孩的鞋是范冰冰给她的第一份善意,命令脱下则是对此温情纽带的压制。
这也引出了女性突破的不完美,范冰冰给女孩擦拭着鞋,抹去上面的血渍,这暗示了鞋抹除“犯罪”这一既有规则后回归“独属于二人的爱意载体”,将犯罪的成分从杀人中去除,只剩下无关于暴力血腥和被捕入狱的情感。
但是,她们却始终处于绿色的反向颜色红色之中,擦鞋的暧昧更是被闯进来的男人打断。
早在女孩吸毒昏迷而范冰冰去找丈夫后,镜头就扫过了窗外红色的十字架,它与女孩烟花的绿色相反,暗示着基督教足以构成主流社会环境的无处不在。
她们想摆脱这个环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除非二人完全不生活在这里。
电影也做了一些安排,它将警察的黑化引入,让女性的犯罪与男性执法者的堕落形成对立,如此一来就更突出了男性犯罪的“聚集既有社会一切力量”感,让女性在警匪一体的强大之下无力,犯罪也就柔化了。
同时,这也将常规观念下原本正确的法律进行了矮化处理,与之对立的女性犯罪则自然地变成了“正确”。
但是,这实际上都是杯水车薪,最可行的方案永远是对人物本身的细化塑造,展开讲述她们的经历,建立观众对遭遇的共情,自然而然地也就完成了对女性犯罪“合理化”的接收方式。
将警察的黑化引入,没有起到多大效果,人物围绕犯罪的困局与行为逻辑依然显得“大概念而不扎实”,能理解但无感受,反而有了一些负面作用,让原本就没有余地交代清楚的犯罪线索变得更加凌乱起来。
电影的体量很小,聚焦在二人关系上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它能够、也确实试图辐射如此多面的议题,最终却只能靠二人的关系而对各议题做一个生硬的表态,情感本身没有相应具体困境内容做支撑,便完全依赖到了演员的表演,其他方式则比较匮乏,比如二人各自交叉使用两国语言来表现“对各自局限性地区代表之困境的突破,抵达对方区域”就失之于刻意。
作为一部被看作“拙劣的娄烨与李玉电影模仿者”的作品,本片的镜头使用相对下了心思。
但它也只是停留在了只有外表却欠目的的程度。
它给到了两个中国导演标志性的手持跟随镜头,景观与飞驰路面的空镜头,却往往都像范冰冰回归既有生活时的剧烈晃动一样,只是为了表现她对突破困局与否的摇摆,对眼前生活环境与“摩托飞驰奔向新生活”归属感的同等虚无(环境空间里无人,摩托车则同样没有出现),且没有扩展出的更多样运用。
此外,镜头还会不加克制地泛滥式输出情绪,如范冰冰被丈夫强暴时,镜头始终对准她的挣扎与无果,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调低了声音来强调她的身心窒息感,而二人在控制与被控制的过往关系却几乎空白,压迫者丈夫只交代了一句意味不明的“你以为我会原谅你吗”。
这让镜头的浓重情绪没有支撑,就显得“泛滥”化了。
而镜头长时间围绕在某一演员的较长拍摄方法,无疑是在用演员的持续性表演来试图做出情绪,丰富内容与技法层面缺乏支撑的问题,让演员自己的表情和状态增加其干瘪台词在“交代简略信息”之外的生动性,缓解其苍白程度。
最典型的一幕便是范冰冰被黑警威胁后的高潮段落,她吃下了警察给的对应毒品糖片的口香糖,意味着对其的被迫归顺,“毒品“不再是她与女孩自行贩卖的拥有物,而重新变回了男性给予的东西。
在前后两个部分中,镜头长时间地对准了范冰冰的特写,第一次是她听到丈夫意外死亡,却依旧顾虑自己的犯罪,说伪证时极不自信,意味着她对“既有”的主观自限,引出了后面的高潮,第二次则是顺从吃下口香糖后的痛哭与被噎到的“被男性控制所伤害”。
在缺失背景与内心交代,贩毒线索更是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导演只能依靠复杂的多情绪表演来努力诠释人物内心,也安排了“被口香糖噎到后濒死挣扎”的极端化桥段,为表演效果提供便利。
但是,大量堆叠的表演使用方法无疑是是“泛滥”的,脱离文本丰富度的过高期待也不切实际。
在这样单薄的文本中,演员没有足够的内心建设基础,实际上也很难发挥,范冰冰更多是依靠外形与气质的破碎感,韩国演员则接近于演员练习生的模式化韩派表演方式,其角色设置与“放大”演法都是韩国影视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为对比的是,在李玉的《苹果》中,范冰冰就面临了相似的传统婚恋与道德困局,而在其完全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铺陈之下,角色的心理状态完全可信,最后抛弃两个丈夫而携子私奔的选择也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相比起来,《绿夜》试图辐射更多,却由于体量有限与表意系统捏合设计不够精妙高效的主客观问题,最终变成了一部主打人物关系的“悬浮作品”,未免显得有些可惜了。
两个人没有cp感,或者说是导演没有拍出两个人的cp感,剧情里,两个人不小心相遇,但是爱上对方或者说喜欢上对方,并没有拍出来。
只是在浴室里的暧昧,一直是拿暧昧、或者说床戏去拍出两个人的cp感。
导演应该用剧情、事件推动两个人的进展,不然显得两个人很突兀,最后的结局就不是太感人。
一直进入不了她俩的世界里。
女儿这个角色确实不讨喜,总感觉导演拍出的她很油腻,不清爽,冰冰倒是挺清爽,我觉得演员是一部分原因,系鞋带那块拍的女二就还挺清爽的,不知道为啥前面拍的女二咧嘴、瞪眼怎么拍的傻乎乎的。
很油腻。
整个剧情情节有点地方太肉麻,因为拍的手法很现实、很记录的感觉,但是剧情又很“女生”,感觉是为了拍出剧本里的“系鞋带、摸头”才拍出来的。
但是真的很割裂。
女二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油腻,冰冰还好,但是冰冰有些演技依然会给人感觉她并不喜欢女二,只是情节上平铺直叙而已。
所以两个人加在一起就等于负数了。
包括杀人、以及第二次杀人,女二杀人的动机都没有被强化,所以当那个男人再次被杀死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又来?
而且她们逃走时那么害怕,怎么冰冰见到男主时反而不害怕,刚被他强奸过、不怕他报仇吗?
如果真的心疼为啥第一次杀他的时候不抢救一下?
总感觉他俩的关系很无语,冰冰的角色也很空洞,别人让干嘛就干嘛,一点都不聪明,感觉接近“傻白甜”。
而且冰冰最后的选择也很突兀,另外扇巴掌本身是爆发点,但并没有爆发。
为了扇巴掌而扇。
如果慢慢的拍,可以拍出文艺的感觉。
如果拍的节奏强一点,可以拍出恐怖的感觉。
如果拍的惨一点,可以拍出人生的感觉。
如果拍的cp感十足,可以拍出爱情的感觉。
但是都没怎么拍出来,我觉得导演想要的太多,或者是导演准备的太少,整体都很空洞,不文艺、不恐怖、没有爱情。
只能说太空洞,冰冰就像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
导演让往哪拍就往哪拍,拍完我觉得真实的冰冰很可怜,拍完强奸戏、拍拉拉戏,她不喜欢那个男的、也不喜欢那个女的,但必须得拍,为啥要去救那个男的?
又为啥要救那个女的?
感觉俩女的有点笨,看完捉急,又觉得她们自己对影自怜,就命运的捉弄没拍出来,命运的抵抗也没拍出来,就横冲直撞。
真的服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她俩早死一百次了。
其实《绿夜》的宣传噱头还是蛮大的,范冰冰的复出,大尺度的表演都能吸引一大波流量。
不过,小编可能看的是删减版,所谓的“大尺度”基本没见着,好像也没太大的兴趣专门去找。
全程其实在想一个问题,当年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小刚也出来“非诚勿扰”了,冰冰也出来“庸人自扰”了,就是小崔憋着,啥时候能再看到小崔,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冰冰估计也是憋坏了,这么多年的“委屈”,让她在电影里头直接开了国粹。
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在骂谁呢。
说起来,这次冰冰又是在踩钢丝了啊。
既想着出去,又想着守身如玉。
和当年既疯狂捞金,又不想交税有一拼。
这事儿,落在其他人身上,多少也是个“苦难”的人设啊,但落在冰冰身上,怎么感觉还是不够惨呢。
故事里头,冰冰还是比较“冲”的,基本上啥话都能往外蹦。
但是这台词是在说谁还是在自省,总感觉有点模糊。
不知道所谓的尺度,是不是这段“洗澡”的镜头,这对曾经的“范爷”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了吧,压根就不能凑成宣传的噱头。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大概就是俩“苦命”的女人,因为“剧本要求”凑合到了一起,准备干一票大的。
反正,在她们眼里,男人是“罪无可赦”的,尤其是小崔。
不管最后归宿如何,反正冰冰在电影里头是开心了,“手刃”了仇人,享受了报仇的快意。
远可以拍得更好,个人觉得范不太适合这个角色
感觉这个节奏更适合拍日常的美丽段落,看到若干个觉得“啊女同看到这里肯定会喜欢”的桥段时,就总又冒出“其实不用杀人越货本身女同的故事就已经足够抓马了……”的想法。而范冰冰时刻紧着眉头苦大仇深的表演方式,有一种没有表现出任何欢愉的感觉,以至于动机模糊成一场时刻得跳出戏外说一句为冲奖制作的那种微妙。不过电子乐和摄影风格还是蛮喜欢,3.5归4,感觉与其纠结怎样表现出性别格差的细腻标签,不去老老实实做成《好时光》那样的疯癫公路片,反而才会好看。
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过了三个小时
没有商业思维的独立导演非得硬要去拍类型片的下场就是这样子了。各种一眼望到头的技巧根本串不起来主线,极糟糕的剪辑也在拖摄影的后腿。另外看不出这片子有拍成女同题材的必要性,两位女演员纯纯被消费也是蛮可怜的。
范冰冰用力过度,导演也肆意纵容,拍范的镜头总是提前一秒到位,又延后一秒切走,前一秒在告诉观众:快看,老娘要放大招了;后一秒在告诉观众:还愣着干么,快鼓掌啊!以至于看着不自然,很别扭。演员尚且如此,故事更是无趣至极。
好差啊,按理来说,导演是研究娄烨出身的,应该情感表达不至于这么蹩脚啊,人物,叙事是完全脱节的,而且人物行动动机是非常缺乏逻辑的,突然就爱了,突然就生气了,这简直不像电影,像演员试镜片段。而且空间感构建好差,不是导演用几段蒙太奇就能唬着观众的。拍les情感用一些符号当然可以,可是这样使用鞋子,羽毛,这些符号在电影里面看起来都特塑料。喔,鞋子作为某个线索还非常失败。想吐槽的还有导演的宗教表意,也是用符号来完成的,十字架,圣母像,表达赎罪和原谅的意思嘛,也是非常之浅显粗糙的。有的镜头学港片,比如《蝴蝶》《天若有情》嫁接到这片来,非常不搭哇。山东,韩国,明明可以像过春天去表达一些两地关系也没有。导演可能想将卧槽和阿西巴两种愤怒达成某种和谐的表达,而最终只能让中韩两地观众分别卧槽和阿西巴。
为冰姐的颜值加一星好了,唉,搞不懂钕铜电影为啥不如南通,我真的恨。。。咋都拍成这样,要不就是古典阴郁风,不是很喜欢
苹果2.0。缺少某种决定性瞬间的东雅杀夫类型片,结尾发挥空间全留给冰冰了,从心灰意冷到想活下去那一下戏里戏外形象高度重合有戳到我。双女主完全不来电啊,反正我get不到的,期待拉子朋友们的锐评。
最大的逻辑断裂在二次杀死丈夫后,拿了小卡片以为会去找那个人卖货,然后一起亡命天涯,结果就分手了。要女性勇敢也不是要莽撞送死吧?
视听美学做得最好,导演是娄烨粉丝大家也都知道。故事单拿出来还是蛮多问题,符号也堆得有点多。但确实很女性主义,很能用女性主义的出发点感动一部分观众。(映后交流已经充分证明了)冰冰姐的化妆没做好,还是没能盖住她的明星脸(和整容的痕迹)
不懂为什么国内各个省都有来打一星二星的,难道大家的平均消费水平已经到了可以随随便便花往返一万多机票去德国看一部berlinale panorama的影片吗?而且品味现在也都如此之高。
劇本真的有在認真寫嗎,全都是尬穿地心的套路加上fbb的演技,最後把頭髮染成綠色我差點笑出聲,阿黛爾有被蹭到,災難到無法因為你亞les片少就寬容的程度。加多一星給小狗李周映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标签化女同爱情电影,或者说,并不是爱情
还行吧,这些年除了阿黛尔之外放眼全球也没几部拍出情感拍出风采的姬片,对此不做要求……开放式结局拔高了剧情,绿头发非主流女孩是孤独压抑大美女内心的另一个自己,连无铺垫的床戏都可以理解成自己抚慰自己进而可接受了。法式优雅蓝换成挑染亚比绿挺适合咱东亚的。两个形象互为狗狗,冰是海鲜市场被摸头的大狗,李是被抱在怀里出走的小狗,形象还挺贴切。最后一个镜头可以记很久,含着泪直视前方的冰冰脸的大特写,她说,不害怕,然后有烟花炸响。
仁川女同的千禧曼波。李珠英的铁t样子也好美
功力跟不上野心,步子迈得有点大,乏善可陈,中规中矩。但冰姐是真的演得好,那种人物压抑和破碎感完全可以从她的演技里透露出来,最后那一分钟可以称之为最佳镜头了!
尬出银河系
[欧乐]很平庸的文艺片,很美丽的拉拉电影。
Berlinale2023/Cubix/2.5全是好技巧,毫无真感情…
故事通过一场相遇,讲述了女主人公觉醒的过程。没有畅快淋漓,也没有缠绵悱恻,没有惊险离奇,没有跌宕起伏。好奇来看,却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