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风格化的电影注定挑观众,但也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极具探索性的作者表达,值得一些肯定。
现实与梦境交织出人格、精神的错乱状态,人似龙虾,起点即是终点,“死亡”似是解脱,在旅途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窦靖童演出了“她”身上的困境,结尾响起音乐,那一刻好像她就是角色本人,音乐中舞动身体的她眼神笃定,那是看透世界、怀疑人生过后的乐观与坚强,人物仿佛在此刻获得新生,充满力量。
窦靖童:“从大家听到推广曲,这部电影就已经开始了。
”它偶然闯入我们生命之中,顺理成章成为奇妙的部分。
本来想二刷后再写感触,但这边的电影院封停了影片的英文名是“Bipolar”,双级的,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
BD简单来说是一面天使一面地狱,情绪波动幅度极大,上一秒你还开心的要死,下一秒莫名其妙难受的要死。
(but 仔细来说狂躁时也并不好受)说是心灵的旅程嘛,看完之后感觉躁的方面不明显 郁倒是挺郁,更多展现的是处于这种心灵困境下的状态,就像有人说的 这部电影是次心理测试,投射不同人的心灵困境。
细节,修车时相互撕扯的马,暗示两个极端 她说她不喝酒 但她一直在喝酒 当她出现在瀑布 一群拍电影的人驱赶她 不停喊“快消失 快消失 快消失” 死亡般盘旋的魔咒 这般回荡在心头 她拿起小刀伤害自己时 自杀与大海时 也有个声音在她脑中喊着一遍又一遍的“快消失”吧 “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事外。
”这句台词可以说是很bipolar了,很阐释心境,BD带来了敏感、观察力、各种各样的灵感与能量,带来了一个无比色彩斑斓的美好世界,也带来了那个毫无意义、痛苦着整日向死的自己。
也无法自我掌控她使劲敲打的任何一下,都像重重敲打在玻璃,用尽全力却无力,她就是那只虾,在敲打困住它的缸。
观众也是虾,那样多的主观视角,让荧幕外的我也分不清自我。
送虾回灯塔的途中(也是旅行中)虾死了却又复生,BD人群也是这般生了死死了生。
“你可不能死” 她一直自我安慰 就像那个不存在的男朋友 一幕幕再次浮现时 剩下的只有她自己 “当你失去你的心 回来 当你回来 你在此刻 当你在此刻 你无处不在 ”在卖假发的光头那时,光头被问为什么不戴一顶,光头说自己本来就是个光头,没必要戴。
就像那只五彩神虾,它除去颜料也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虾。
(荒诞的吊头卖假发场景啊~后来她剪了短发)“当学生准备好 老师就会出现”这句话也很奇妙 还有各种扎气球 对家的描述 佛写的诗 恐惧死亡最后七天什么也没做的女人 飞蛾扑水等等等等 其实还有蛮多笑点!
窦靖童超可爱,对着虾装模作样念经太可爱了抽帧的鹿 很多叠化 斜角(一个倾斜的角度代表一个倾斜的灵魂!
)一些中心构图 以级画面横幅宽度的切换 有正方形的镜头 平蒙 插叙 “旅行就像做梦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视听都很棒 画面超级美 !
炫酷的租车场景 涂鸦线条 拿表炼出金 95%的黑白 更体现情绪 那一点彩格外令人珍惜(龙虾第一视角也可nice)喜欢的一段采访:摄影指导柯昱名在首映礼现场分享了影片视觉呈现的种种设计:“用黑白影调去展现影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除了严谨的拍摄,影片的镜头更注重一种即兴的感受,是跟窦靖童一同把内心打开的过程。
在贺开朗出现的段落,他更像是一种能量,摄影机与之相应的运动就更为疯狂。
而当如田壮壮老师一般的智者出现,电影的镜头就松弛下来。
”又是骗人去拉萨 西藏系列 竟然还有尼泊尔取景 对了对了配乐!
童童首部主演还是音乐总监子
那冒出的一段又一段迷幻的音乐我太爱了 最近都在听《乐园》“人人向往快乐园 人人迷路快乐园” 却忘了 快乐也是一种悲伤窦靖童太有才辣!
看完就喜欢上她了,上一次被她惊到是《第十一回》。
她酷死了!
电影市场可以容纳多元,才是我们应该看见的,还是有许多人喜欢这种风格的,各取所爱便好!
感兴趣的就去看看吧!
我当时一个人独占巨幕开心死了哈哈哈哈
前几天看了童童姐主演的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Bipolar)🎬🎬🎬对于导演李梦桥长片处女作的画面表现惊喜之余,这部实验性影片优点缺点都还蛮明显。
优点当然是画面很美,摄影不错,毕竟一部公路片必不可少的一定就是沿途景色,尤其是这样一部在路上获取治愈的影片,@Leah童Dou 窦靖童镜头表现力进步蛮大的,那股灵动可爱劲儿给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她为影片创作的几支音乐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作能力。
缺点在于故事情节不够清晰,对女孩的治愈甚至“自我救赎”表现不够强烈。
尤其在于她的“囚笼”究竟是什么,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而影片英文名Bipolar译为躁郁的、双极的,或双向情感障碍。
这才是影片最想表现的吧?
当然作为李梦桥@CremationGuarder 的长片处女作,依旧可圈可点,期待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扑面而来的黑白画面,一句句简单且朴实的台词,带领着我走入了女主(同样也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心中。
我明白,很多观影者到最后看完了这部电影可能还不知道女主和女主身边的男生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那个男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扭曲部分,总想着要脱离笼子的束缚,却怎么也出不来,即使物质生活已经无忧无虑,可精神上却始终没有寄托,始终从这个苦转向另一个苦。
到最后,也许我们才发现,最终能使我们走向真正的“乐园”的就是找回我们最初的模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里面反复强调的几句话(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你只需要去看着它(你的心),如果你的念头丢了,就让它再回来,继续看着它。
挺胸、摆臂不要低头,看着太阳当你失去你的心回来当你回来你在此刻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只要你能观察你的心,试着去管管它,时间久了你就会越来越强大,不会再空虚无助,因为你心里的那个男生(同样也是电影里的男生)就和你本来的模样无二无别了!
最后,想把一位老师的话送给观看了这部了不起的影片的朋友们:文殊师利菩萨因为他的心意天真无邪,远离对“我”和“我所”的造作,所以他永远快乐、自由。
请像文殊菩萨一样,保持单纯,永远不要长大!
对于这部卓越的影片,我所想和大家分享的观后感当然不止这些,但是以上是这部影片最最最重要的核心主题也是大家提升自己的捷径——观察心,找回心——永远单纯。
愿看到此文章的人都能每天开心,身心自在,健康安乐!
西藏、拉萨,是喜欢旅游的人的必去之地,去拉萨,去布达拉宫,仿佛是一次朝圣之旅,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
布达拉宫人们都说:“读万里书,行万里路”,旅行是让人治愈的,但只读书或只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是有可能致郁的。
这是一部只看简介就能知道讲了个什么故事的片子——女孩独自来到拉萨旅行,而一只被供奉的“七彩神虾”意外改变了她的所有计划。
女孩决定独自驾车穿越半个中国将神虾送归大海。
一路上,她遇到了形色各异的人和事,回忆、梦境与幻觉也断续涌现在她眼前。
最终,放虾之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落幕,女孩也抵达了她内心最隐秘的世界。
故事很简单,说明这并不是一个故事向引导的电影,而是一个碎片化、反叙事的电影。
如果说大部分电影都是在讲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只是在用流水账式的片段让观众自我创作、让观众去填补内心隐秘的角落。
为了让整个电影是基于一种压抑的感觉,电影选择了几乎全黑白的拍摄,但有极少的几处是彩色的。
例如有两处龙虾的特写,则是用了极为鲜艳的色彩去诠释“七彩神虾”。
这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中那一个红色的小女孩——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这抹红色是很多人难以忘却的一个场景,它象征着危险,象征着摇摇欲坠,随着场景的不断移动,这抹红色最终消失,也意味着危险的到来和生命的终结。
而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中,色彩鲜艳的龙虾是女孩心灵救赎的纽带,它象征着希望。
其次对于黑白还可以这么理解——女孩作为一个歌手,它的光环都是环境与他人赋予她的,而对于她的主观内心来说,是一片黑白的;龙虾色彩鲜艳,被供奉为七彩神虾,但最后却发现色彩是别人染上去的,它只不过也是一只普通的龙虾。
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龙虾被囚禁在水槽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像公子哥所说:“它福报不够,不能被我吃。
”女孩同样是如此,不断闪回的梦境,想见大海却一直被困在水缸里,女孩是易怒、抑郁、烦躁的,她和龙虾一样需要自由、需要被救赎。
所以虽然这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偶然也是必然的。
影片没有什么说教,只是随着女孩的旅行一起感受人与事,感受这个旅行的过程,旅行的目的便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
龙虾的色彩掉了,意味着人卸掉了自己的伪装与盔甲,无论好坏,你都要接受真实的自己,从而真正地认识自己。
至于结果是什么,那便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01 什么是家?
家的作用又是什么?
想到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和父母一起住的地方,也许是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但这都只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家,而“精神意义”上的家应该是一种归宿感,是一种心灵的归宿,我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真正的家应该是你时刻思念,可以信赖依靠的地方。
片中寻人启事上有离家出走的女孩,路人也在议论窦靖童饰演的女孩也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但家已不在,又何谓离家出走呢?
女孩问王志文饰演的角色:“那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王志文感叹:“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
”是啊,游子总是有难以言说的苦楚,家是自己定义的,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灵有归宿,就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王志文饰02 父亲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片中一位与女孩同行的另一位女孩cici问怎么和母亲交代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孩则把她之前遇到的另一个人说的话告诉了她——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追随父亲的,而是为了追随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父母比作弓,那么孩子就是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孩子总要脱离父母的掌控,去追寻自己的人生,去发现真正的自己。
03 我们如何消除杂念?
又如何在有杂念的时候继续好好活下去?
女孩在驱车前往的途中被交警带回派出所进行例行检查,在这里她遇见了另一个男人,他说他是陪他兄弟来办事的,但是他兄弟却跳湖自杀了。
他嘴里还在不停念叨,为什么就这么死了,要像我一样要坚强...诚然,这世上没有几个人是真的靠热爱活下去的,人都有杂念,即使我们不坚强,也要装作很坚强,因为人活着本就不是单单为自己而活,只要活着就会有无限多的可能。
女孩的伴侣男孩也曾试图自杀,同样这也让女孩十分困惑。
女孩在路上遇到了一队老外,女孩参加了他们“奇怪”的训练,喊着“如果我丢失自己,回来;如果回来,我在此刻;如果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的口号。
如果人思绪拉的太远,杂念太多,回归本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曾听过一句话:“勇敢不是在心上筑起铜墙铁壁,而是不设防。
”同样,寻找自己本真的手段就是直面自己的伤痛,暴露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修复那些溃烂的伤口。
“人人向往快乐园,人人迷路快乐园。
”在路上我们总会迷失,但只有不忘本心,才能不忘来时的路。
窦靖童独坐警局04 我们每个人都是龙虾 我们每个人都像龙虾被困在各种各样的缸里,有的人不自知而有的人自知却也无力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字幕主演窦靖童饰演的是她,而贺开朗饰演的是他。
这是导演和编剧设计得很精妙的一点,这也说明他们两人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个映射。
有人说男孩是女孩的男朋友,看到龙虾就像看到他;而有人说男孩只是女孩的另一面,是她的内心,看到龙虾就像看到另一面的自己。
我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从片尾的男孩出现在女孩背后也可以验证这一点,二者互为纠缠相爱相杀,这也是导致女孩负面情绪的由来。
在被困在缸子里的时候,如何应对,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办法。
05-end 导演在采访中最注重的一个词是"mind“,她认为mind是最重要的,也是电影的主旨。
女孩是lost her mind,所以她的世界是黑白的,彩色只是一瞥。
mind是我们的Boss,它带领我们,从而让我们有不同的感觉。
我认为我们要主宰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我们,不然我们就会lost our mind.在电影的最后,女孩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明岛灯塔,但女孩却并没有看到灯塔。
无论什么事情,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料的,你所以为的浪漫美好也许并不会成真,但是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享受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也许你要的不是一个结果,答案已经在你心里了。
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要么问题会自己消失,要么老师或者答案会以自己的方式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一切准备。
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人的观看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其实灯塔就在我们心中,只需要我们自己愿意去寻找。
PS: 最后有一个问题,是你去电影院看一场文艺片,你是想看别人的故事,还是想通过别人的故事投射从而看到自己?
我也一直认为感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别人的故事感动,第二种是想到自己的切身经历从而感动。
在电影里王志文饰演的角色对女孩说,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钱人找到自我的方式也许很多,而没钱的人却能想到的办法很少,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很多,我不希望这成为一种架空的文艺片,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高处不胜寒”。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救赎,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是成为有钱人的 champagne problem。
最后用电影开始的字幕结尾:一旦你开始了“旅行”,许多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你必须有所准备,有信心很重要,但是持有怀疑、利用理性也是好事。
通常,怀疑之后会生起疑心,信心之后也会再生起怀疑,而后者的力量经常强过前者。
终究,我们必须将二者都抛弃。
这是一部专业的心理电影。
主要反应了人的需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来我看了电影也是懵懵懂懂,大概知道方向,但是不特别清晰。
直到看到张哲瀚的公益广告中和粉丝分享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念善心,只要被启发,爱心就能被点燃”才豁然开朗。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真心友谊和尊重,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没有这种品质,大家都自私自利,这个团体和种族就会灭绝,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这是人类几千年进化至此,生存至此的本能。
与人需要吃喝一样,是深刻入我们的遗传系统与生俱来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这个需求,那么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生理的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马斯洛分为两类:(一) 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二) 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
审美需求: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例如,神秘的经历和对自然、审美体验、性经验、为他人服务、追求科学、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经验。
这些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因此长期不能得到这些需求,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疾病,第一个得不到会出现健康问题甚至躯体疾病。
后面的需要长期得不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心存善念,毫不利己的帮助别人,是第三层次社交需求(友谊)。
没有利益牵扯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才是我们这里提到社交需要,友谊。
这样的友谊不需要很多,但是人的一生至少要有,否则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然,利益牵扯的友谊不是说不需要。
那也需要,但那不是属于我们第三层次的需要。
那种的友谊目的是相互利用,是为了得到工作或者其他方面支持,是属于前面较低层次的需要。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以后得到别人以及社会的肯定,那就是第四层次的尊重需要了。
而帮助到别人。
就体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
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个体是被别人需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完善了自己去帮助别人去爱别人的能力,这就是自我实现,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还有最高层次的需求:超越需求。
大家可以看到“为他人服务”直接就写在这一条的解释里。
心存善念,帮助别人,可以得到高级的多个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精神层面高层次的需求,它给人带来的满足与快乐是前面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远远无法达到的。
电影《只是偶然一次的旅行》 它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需求与心理健康的问题。
女主富二代什么都有,不怎么帮助别人,也没有什么朋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所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她大部分缺失了。
因此,她生病了,抑郁,躁狂。
加上男友自杀了,她更是受到创伤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偶然一次,她毫无私心的把一只受困龙虾送回大海。
在这过程中,她逐渐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层次的大部分的需求,如朋友,如尊重,如自我价值,如超越需求。
于是她快乐了,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被治愈了。
影片不连贯,非常的断续。
是因为PTSD患者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
患者脑子里会不停突然跳出对他来讲有打击的或特别在意的画面。
患者的思维也是非常的跳跃的。
影片表现的非常专业。
影片的黑白与彩色是反映主角的心境与情绪的。
影片表现的也很贴切,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女孩的情绪。
有需要的朋友,我还是建议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等许多问题都有所帮助。
导演的一些与心理十分契合的新颖的表现手法,看似怪异难懂,其实这些手法却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更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理解电影。
但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也需要观众静下心来,认真体会。
人類的各種痛苦,乃至應急反應。
影片裡賣假髮的商人似乎是大名鼎鼎的不丹活佛宗薩江揚。
可能為了避免宗教過審全程沒有提及。
怎麼說……這種電影國內不會有市場;整體評分8.9吧。
分析一下:女孩子似乎人格分裂過,作為男性性格的“以後呢”質問;和作為安全性格的女性的不斷勸阻;最終,困在了衝突的房子裡,要結束以後呢的自我質問,就得殺死內心的男子質問。
女孩子自殺未遂,而且心中的幻象應急反應頻發 蝦,只是一隻普通的蝦,但是歷經波折被染色後,賦予了神話意義。
燈塔呢?
是啊,誰又見過照射內心黑暗的燈塔,只有極少數人吧;漫長的黑夜裡,和內心的上帝對話,是多麼……的感覺。
人一出生,實現合一是很難的 很難很難的:估計宗薩也沒有。
很多寓意太過晦澀,到底汽車還是馬匹,到底是幻想還是真實?
真實又是什麼?
這是一部心理學電影,充滿了宗教的元素。
影片刚开始的感觉很吸引我,看着看着我开始跟不上逻辑,脑子有点晕,有点凌乱,想要努力抓住开始的情节却发现无法回去,理不顺其中的逻辑了,有点不适; 渐渐地,我开始困乏,想睡觉;再渐渐地,我又似乎明白了点什么,醒过来一点; 最后看到女孩依然在展示龙虾的大厅里,我恍然大悟。
观影完后我愣了一会,似乎被冲击到了一些,这一切的一切,不正像我们大脑里的念头吗,凌乱,无序,找不着边际,跳跃,散乱,焦虑。
多么难受,也许观影过程中的一些不适感也正是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迷乱吧。
记得王志文演的一个场景里,除了他和女孩走在轨道上,其他的人物都是不动的。
是啊,这一切,不正像我们的梦境吗,不太合理的存在着。
想起一段话才感受到一些稳定,清醒和光明。
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
当我回来,我在此刻。
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
昨晚离开北京出差前,我抽空去看了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半醒的朦胧中,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在哪,而后又回到梦里,再醒来,再一次次坠回梦里。
我拼命的想抓住现实的证据,直到终于醒来,我才发现自己已躺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
透过窗帘缝隙看出去,天色尚未有亮起来的预兆。
我努力回想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却发现从昨天那部电影结束到此刻,这之间好像一片空白。
十五岁那年夏天,所有北京中学生都因非典停课在家。
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我把自己遮在昏暗的卧室里。
翻出DVD,看了一部叫《8部半》的电影,记得电影快结束时,客厅里的家人在喊我吃晚饭。
我拉开窗帘,外面大街已是夜幕前的满眼青蓝,窗户上反射着依旧滚动的片尾。
我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感受:电影这东西可真美啊!
那天,我爱上了电影。
后来大学我学了法律。
那四年,我在宿舍里看了一千多部电影。
也因为电影,我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律所工作,电影仍我唯一的热爱,是我生活的“抓手”。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看电影了,不是因为忙,而是有一种“无力感”开始悄悄的在我心里流动,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爱电影,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那之后,我也并没有找到那个属于我的答案,并逐渐地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勇气。
我开始任由那“无力感”肆意川流,从那时起,生活中的“抓手”脱落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爱电影了,昨天,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片尾曲那句“OK”响起时,恍若隔世,十五岁那个傍晚的感受在我心里分毫不差的重现了,那股“无力感”仿佛忽然找到了安放之所。
场灯打开,影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满眼热泪的我,我不舍得起身离开,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这部电影,等着它让我重新爱上电影,抹去心里那些关于电影的徘徊。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坚定了一个认知:好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什么故事,根本上都应是探寻人的心灵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要么用电影把生活歪曲成浅薄的浪漫;要么强词夺理地标榜廉价的道德观;要么用残酷的人生境遇来故作思想深刻。
它们过度地放大外部环境和人的关系,却漠视那些真正应该探讨问题,那些关于人们内在的问题。
但这部电影没有依附在那些格式里,作者只想对人的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探讨——尚未觉醒的生命,只是一场在庞杂无尽念头里的旅行,没有终点。
影片用公路片作为外壳,内里其实是一场关于“心”的旅行,一场充满主人公意识投射的旅行。
电影中大量的回忆、梦境、幻觉,与所谓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并非是各自分明的,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以界定出这些“真”与“幻”的界限,让全片一直贯穿在非虚非实的状态里。
每当我刚确信自己看到某个段落是现实或梦时,影像或声音便会在不经意间扭转,把我引向另一个方向,令我怀疑自己刚刚的判断。
女孩这一路经过的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确信她真的来过。
电影中这些空间或气氛的转换都是毫无铺垫的。
从酒店餐厅忽然进入那段龙虾自传;女孩从旅馆房间忽然进入电视广告中的假发店;从云南旧工厂歌声中忽然被白马骑士领走……整个观影过程中,观影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不断在被打破,不安全感不断被挑动,让我无法长时间的停留于某种固化认知里。
但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不引领观众去明确的判别,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感知这些“真”和“假”的相对性、主观性。
作者希望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看似的真实和看似的不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阿彼察邦的那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观众也许是难以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受到西方证据学电影的洗脑,让一切追根溯源。
另一边又埋头在已被扭曲“现实主义”里。
这让我们面对电影时失去了包容性,感受也变得僵硬。
关于电影中那个女孩,她没有完整的社会属性,甚至没有名字,如果按照常规标准评判,这个人物的个性也是不够强烈的。
但在这里,却是作者恰如其分的处理,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心”的特质。
过于突出人物个性,反而会让观众误认为是女孩私人化的故事。
电影中,这个女孩与她遇到的人,景色、声音,交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把我深深拖入了某种梦一般的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明白,所谓故事、所谓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也并不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准。
电影的魅力应该是将所有元素融合出的某种意境,用意境去感染观众,才让电影发挥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虽是这样一部表达心灵困境的电影,作者并没使用严肃而沉重的形式。
影像,音乐,节奏都是明快、时尚的,时尚得甚至不像一部中国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要多电影总是一聊沉重的话题就感觉失去了对美的选择权,仿佛不把自己埋进土里就没资格呐喊。
而在这部影片中,似梦似真的黑白影调;恍然迸发的炫目彩色;不拘于风格的声音和音乐;断碎迷乱的剪接……都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免于负重前行。
深刻的主题并不非要苦大仇深的形式,深刻的东西反而可以优雅而轻盈地说出来。
从剧作层面再去看,作者也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浮”的情境作为基础。
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女孩,租了辆奔驰自驾放生龙虾,如果按照常规概念,这么一个故事仿佛与痛苦、心灵困境一点边都沾不着。
但这也正是作者希望让观众接收到的一层含义:痛苦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境遇,任何人的痛苦都是内心感受,都应是被尊重的。
有趣的是,作者还有预见性地在片中安插了一句台词:“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
”以此来解构一些观众将对这个作品产生的误解。
整个旅行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痛苦浮现的同时,总会被某种幽默感所消解。
例如,女孩下定决心抛下龙虾离开,却被一个尼姑叫住,硬把龙虾塞回给了她;女孩一番挣扎后扔掉扼腕的刀片,却被一个满口诗词小男孩教育了;龙虾的死令女孩感伤之时,却被一个电影剧组轰走。
作者有意避开渲染情绪来刺激观众的眼泪,相反,电影总在我即将被感动时,忽然拐向某种幽默,那种感动也随之生出了讽刺的意味。
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这些设计并非只是叙事技巧,而是出自创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
因此重要的是去认清痛苦的本质,以某种幽默感去面对这些由“心”制造出的痛苦。
很多深刻的电影,只是一味把观众封锁在某种“悲感”里,让观众去接受和默许那些生命中的“无力”,却并没有任何能真正启发我们心灵的东西。
最终,创作者和观众无非是一同陷在这种“悲感美学”里。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影艺术就像一个造梦机,当我们把造梦机作为载体,去真正启发人们的心灵,制造一个让人们从自我禁锢和虚无中觉醒的梦,电影才真正有了它最大的价值。
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重新爱上了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好像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裂缝,让我顺着这道裂缝,去寻找那关于“心”的答案。
写到现在,我仿佛才慢慢有种“落回地面”的感觉,回到与这个“现实世界”熟悉的关系里,窗外的青蓝此时已渐渐溢到了床脚,我走下床拉紧了窗帘,准备再睡会。
愿我再次朦胧醒来时,不再慌张判别:自己在哪,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得承认,看这种片子需要点耐受性,感到混乱、无趣、跳跃,想想你做梦的叙述,以及若去留意到每天无时无刻在你脑海中横冲直撞的庞杂念头,或许能看点别的味道出来。
——别信,我乱讲的其实我就冲着看窦靖童和宗萨钦哲仁波切去看看的。
走出影院的午后太阳有点刺眼,由于排片量太少,我不得不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看片。
一般人问我是否推荐,我想我不会推荐你看这样沉闷的片子。
讲不好的故事,散乱没有剧情跌宕的张力(不过文艺片大多如此),好像五颜六色的一团拼接物,让你力不从心还是妄想拼凑一个圆满的完整立意,徒劳地留下一些闪亮的碎片回荡脑海。
可是看完,却让我愈发回味这个片名——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英文名bipolar,联想到:躁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信任怀疑,真假,贫富,生死,二元,极端。
迷失的心灵归所 · 家如果把此生就看做一次偶然的旅行,家在哪?
哪里是归处?
大叔问:小姑娘,你家在哪?
回家去吧。
窦问:你指的的家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我居住的房子,父母在的地方,还是什么?
每一个心灵渴求一个庇护,一个在世的归所,抵御着存在本质孤独这样的事实。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
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独生独死,死亡和孤独从未躲藏自己,却是我们无法直视的真相。
死亡终会告诉你,散时,我们都是天涯里孤独的旅居者啊。
作为心理工作者,时常深刻感到,再近似的外部境况,却可能穿梭在完全迥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冰火两重天也可以发生在某人一天外人看似“没什么”的境遇之中。
这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难以彼此理解的原因,那些即使朝夕相处在同在一个屋檐也可能隔着最遥远的距离。
而即便是,有些足够的幸运儿,在高度契合的关系中享受过最动人的融合,也无法避免分离和死亡的必然。
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沉沉浮浮,劳劳碌碌,在渴望和怀疑中,期望又失望着,努力打发以填补这一生的虚空。
你要什么?
——然后呢“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得那么沮丧”窦靖童问假发店的老板(宗萨饰)为什么你自己不戴假发。
他说:我知道自己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骗自己。
宗萨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窦靖童:我就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宗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只是假装自己知道。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假发,像不像我们对“秃顶”这一形象竭力粉饰的努力,甚至这一举措在人类社会中升华成了更加绚烂精致的伟业:修饰身形的时尚、整容、美妆,再到如何包装一个人形象的权威、名誉、各种头衔标签,可以任由所需,让自我得以充分陶醉其中。
于是,“幸运的人们”从镜子里得到了一个富足,满意的,令人羡慕的形象,但在那个挺好的“我”的身体里,却也迷失了另一个渴望天然呈现的真实之我。
就像电影抑郁的底色里所追问的,什么都不缺,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快乐。
所有的存在方式都开始被质疑:工作,然后呢?
成功,然后呢?
活着,然后呢?
有的人彻底离弃了自我,他们盲目而自洽,变成了一个彻底麻木盲视的游魂。
有的人迷失了,他们以生病的状态被迫进入了混乱的原始森林,开启另一种内在旅程。
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里写道:只要我们不是瞎子,只要我们还能有知觉,魔鬼、罪恶、极度的良心不安和难解的忧虑不安便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迷失的我去哪?
你只能自己上路抑郁的少年,迷失的朝圣之旅。
从酒店的玻璃展缸中全力解救“五彩神虾”,她一定要送它去明岛灯塔,好像一种自我救赎仪式,它的意义是那样的迫切,在他人眼里则是“荒诞而任性”的现代小孩。
坎坷的旅途,发现这个独一无二般有神明祝福般的神虾不过是个被人为着色的普通虾时,愤怒和失落后,一层伪装的躯壳卸下了。
“救赎行动”的龙虾经历身份真相风波和”死而复生”的劫难,明岛灯塔成为一个更坚定的向往和指引。
然而,在抵达那个平平无奇的海岛港口后,人们说并不存在灯塔,只有一个疯子曾说自己见过。
少年执着地找到这个老头。
最后在一具点燃的尸体篝火中,作为音乐人的少年拿起了吉他,“神虾”从桶里自己解脱了出去。
影片结束。
灯塔真的有吗?
岸边的渔民们说根本没有。
我想,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外在建筑。
疯子老爷爷究竟看到过的灯塔是什么,影片里只隐含了老人对儿子死亡的态度。
也许死亡这个人类的命运尽头,就是每场偶然旅行的归处,清醒这一点,内心的灯塔让你活着,即使旁人眼里像个疯子,又怎样。
End
又及:以前很喜欢读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著作,这次在电影里看到他惊世骇俗异装style的假发店老板形象内心还是有点震惊的Σ(っ °Д °;)っ。
like this ⬇
假发店老板的形象,想到他曾这样说过为自觉故,愿有勇气摘下所有面具;为利他故,愿不畏惧戴上所有面具。
真如是者。
(个人公众号:迷路之旅)
挺意识流的,贺开朗和窦靖童都是气质取胜
向创巴仁波切致敬:"If you lose your mind, come back. And when you’re back you’re here. And when you’re here. You’re out there."
严重夹带私货的碎片合集。戏剧化的讲自我救赎和自我认同。《虾转悠》
这是属于窦靖童的极具风格化的电影,只有她能演,被困在泳池里死亡的他是她,被放在缸/桶里死而复生的它也是她。这不是一场偶然的旅行,这是我们那一代人成长必经的过程。几乎全程的黑白影像是导演有些讨巧的设计,但龙虾视角算是有趣。这种片子不需要讲逻辑,但剪辑看得出来很好结果字幕一打指导是田壮壮,哦,那正常。全程配乐满分,基因和天赋的继承真是祖传粉的快乐,王志文那段是高光,田壮壮只凭半个下巴就让我认出了他,没有几句台词却是镇场子的升华,找什么灯塔,你把它扔海里不就行了?太阳升起,乌鸦鸣叫,农夫耕田,我还活着。
-.5
2021.11.22
映后主持人:看电影节的新片就像开盲盒……高情商。SIFF05
1.5 哈哈我操您们妈的导演就活脱一傻逼文盲
咱拍电影能不能踏实一点?这拍得也太碎了,每场戏不超过两分钟。
谁说一定要面面俱到才配打五星?
窦本色出演富二代,影片没有太过刻意,反而有些小片段有惊喜,比如其中穿插的 看到五彩神虾后 一段类似INS STORY的我方型片段,让我看到大荧幕电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落泪了,没意外就是我2021院线最佳。虾好还是你好,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虾很乖,不会跑,死也死在我怀里,可我爱的虾是你,可你不是虾。我一直想有那么一个人,在我面前,在我怀里,在我手中,跳海,跳海,泡泡浴,自杀,纠缠,救我,无处可去,只属于我,但是没有,没有人会属于我,虾也死了,老头疯了,我相信有灯塔,没人信有灯塔,所有人都说没有,老头说有,我相信他。没有人会属于我,到最后只剩我自己,所有人都从我车上下去,他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最后没有人记得,只有你时时出现在我身边,提醒我,没有人,也没有海。
🐲🦐
又一个自恋的伪文青导演…
昨天去看的,接近二个小时的电影。一般般吧,不是很好。打一星的主要原因是,私心观感,这部电影看完感觉故弄玄虚,而且太消极。电影的背景环境还可以,但有点太黑白效果了,私心观感黑白效果看着挺烦感。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最近一个月,看了很多的海鲜自助小视频,所以观影中在想的是,这龙虾产地是哪地的?回想起UP主的“小青龙自由”,“帝王蟹自由”。 人的想法千奇百怪,虽然可以短暂的回忆电影中的行程中,一些人和主角的对话,私心观感,太类同。电影的整体观感,就是一种看了的状态,下次再遇到这类电影,私心观感,肯定是要回避的。
【鹿特丹2021】因男友自杀而备受打击的女孩踏上了西藏流放之路,途中意外遇见一只被困鱼缸的五彩神虾,女孩萌发送神虾归海的想法,自此踏上了另一段送虾冒险之旅。导演在梦境与现实里来回切换,但二者的分界并不明显,就像影片说的一趟旅程就像一场梦境,这趟旅程是否也是女孩自杀后的脑中回想呢?影片整体来说并没有呈现苦大仇深的状态,反而有一丝轻盈,窦靖童很美,唱歌很酷,大咖很多,神虾的视角看世界等都算亮点。
感觉就是爆长一时尚音乐mv。中间舞台上那一段有三分像红馆台上的父亲,瑜伽那部分和其他一些瞬间又有三分像母,但也就是各三分。
如果是聚焦于内心的挣扎和救赎,就不需要这么多累赘的旅行部分,看起来像是凑时长的。当然,旅行是这部片重要部分,可两者的连接相对割裂。部分镜头很喜欢,导演很会玩。
公路片,比较有趣的是路上当地人的呈现。童童太好看了,挺自然的,可以多演!
往好了说 要是环境好点 可能能把大飞片拍的更清楚点 现在觉得一个西藏片公路片充满了上海agent气息 对景片光影的关注抢走了电影感受 所有的镜头都缺少内容的落地 志文出来是致敬周末情人么 。。这片子可能还是应该早拍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