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看过爱情片里最喜欢的一个,这不比《花束般的恋爱》好看多了,《花束》终究还是美化了现实,错付才是人间的常态。
女主在田中守给她下面,说以后不要再见面那一段的表现简直是冷静到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理智和克制的开玩笑背后确实女主更疯狂和糊涂的依恋。
爱情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
是明知自己没有陷入爱情,却享受依恋的自私的田中守。
是在爱情中不断付出,宁愿说谎也要赖在守身边,过度解读臆想未来,假装自己拥有爱情的山田光子。
是觉得自己把喜欢的人逼成了一个贪得无厌冷酷的“皇帝”于是决定离开的仲原。
是明明不甚在意仲原却又会在网上搜寻他的消息的叶子。
还是大大咧咧假装糊涂总是给守和光子制造机会的瑾?
其实这种所谓类似的p友关系只有两种,一种就是两者都没有类似爱情的元素,纯身体的碰撞。
另一种则是一方有爱,另一方享受陪伴。
而第二种的关系终结,必将伴随着一方的崩溃。
这种崩溃有时来自被掠夺的一方,有时也来自良心发现的掠夺者。
但是说真的,爱和不爱,其实人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
如果说掠夺者还可以以“不关心”为借口假装不知道对方的爱恋,那么被掠夺者,则早就能感受到爱情的缺失。
爱到最后,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只会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榨和被压榨者对于畸形爱恋的自我感动。
影片中还有一段挺触动我的,仲原在决定放弃喜欢叶子的时候,他说自己是残忍的,满足皇帝所有要求的臣子。
不管他放弃的原因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叶子,他都想到了:这种畸形的关系是对双方的不友好。
不是只有被掠夺者是痛苦寂寞的,这段关系里的掠夺者,由于很难下定决心放弃这种压榨别人的快感,也很难重新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
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圆满,这段关系里的两个人,谁都得不到爱情。
瑾是全剧里最洒脱的人,不喜欢不对等不透明的关系,不利用喜欢自己的人,也会因为自己喜欢的人的自私而及时止损。
田中守是全剧里最自私的人,心安理得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切。
光子是全剧里最卑微的人,明明在找叶子对峙时满腹委屈,却还是在得到“被掠夺者也会寂寞”的答案之后继续投身于自娱自乐的爱情幻想中。
仲原和叶子的关系则有些微妙,如果说光子在乎仲原,仲原一离开,光子就为了别人换了发型。
如果说光子不在乎仲原,她去搜索了仲原的消息,再加上光子妈妈说的,光子是一个很别扭的人,也许光子是有一点爱仲原的,有爱但是不多。
一个真正爱人的人,是不会让对方等太久的。
在这个快餐恋爱盛行,人人都在寻求短暂陪伴的时代里,爱情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觉着是陪伴,有人觉得是心动,有人觉得是付出,有人觉得是灵魂的共振,有人觉得是一瞬,有人觉得得永恒,有人觉得是结婚,有人觉得是性爱…然而对爱情理解不同的人经常相遇又匹配,于是“只要当事人觉得可以就好了”成为了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恋爱者的遮羞布。
真的当事人觉得没问题就好了吗?
两个人一起寂寞又怎么会比一个人寂寞强呢?
两人相爱的前提,到底需不需要对爱情的认同保持一致呢?
如果需要认同的话,真正相爱的人,又怎么会仅仅以p友的形式相处呢?
对于真正喜欢的人,哪怕只剩不到一天,也不要只做p友。
最后夸夸剧组的服化道,光子长着很年轻的脸,却总能从她的穿搭中看出她的保守、年龄感和笨拙。
而瑾,明明长相绝对算不上年轻漂亮,可是穿搭有朝气有性格,让人很容易明白她的魅力所在。
每个人的性格都与整体形象相得益彰,让人感觉真实得像是在现实世界认识他们。
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爱情电影,集中讲奔三的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没有了《下辈子我再好好过》里悄悄安插的爱情爽线,也去掉了《下辈子》里对p友关系描写的矫揉造作,这部电影对于非正统p友关系的刻画和探讨最贴近于现实。
可能这部电影的女主一直走下去的话会是《被嫌弃的光子的一生》吧。
希望这部电影能火出它应有的热度。
总之不是依赖,不是内心空空,需要吸附在别人身上。
我们会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偷走别人的。
那爱是什么呢?
也许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互相碰撞,你好奇我,我在意你。
你我试试一同走一段试试。
有些人放下了依赖,活出了自己。
ta便重新欣赏你。
有些人活成了别人的鬼魂...你读你的报纸,我读我的报纸。
只是碰巧想坐在一块儿一起读。
爱你是我一生无悔的决定,漫天星星都是我注视你的眼睛。
无论结局如何,我都知道此生最爱是你!
爱你是我一生无悔的决定,漫天星星都是我注视你的眼睛。
无论结局如何,我都知道此生最爱是你!
有了你在我身边,我才知道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此生固短,无你何欢好希望陪着你一直到老,让你做我手心里的宝爱你是我一生无悔的决定,漫天星星都是我注视你的眼睛。
无论结局如何,我都知道此生最爱是你!
日本爱情电影中会有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标签:「纯爱电影」,特指情节含蓄、步调缓慢、专注酝酿情绪的恋爱题材电影。
在这个看似轻松的主题下,除了校园恋爱、少女漫画改编等设定外,也有一些日本导演旨在挖掘这个母体蕴含的文学性,在探讨复杂而混沌的情感关系中,牵扯出当下年轻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迷惘状态,提供了在日生活的年轻群像生存状态侧写。
今泉力哉执导的《 爱情是什么》 Just Only Love 改编自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讲述28岁的普通OL山田照子(岸井雪乃饰)在一个普通的场合,遇到了一个普通的男人阿守(成田凌饰),自此栽倒在暗无天日的爱的幻象中的故事。
即便故事线显得过于戏剧化,但此情此景却能在每个细节击中许多人的现实。
电影细腻地探讨了恋爱关系中的主体客体的关系,在一种近乎「病态」的纯爱追逐中,映照着无处落脚的欲望。
多线男女关系中,「不可得」成为了爱情发酵发生的先决条件,像传染病一般指引着一个又一个想像中的「爱的客体」,在明知不会有回音的爱之道路上,付出一切时间和精力。
为了照顾阿守的时间,照子接连放弃了两份工作;为了能见到阿守,不惜在阿守同样「爱而不得」的菫姐(江口德子饰)在的场合叫他出现;直到最后,为了能继续留在阿守身边,故意掩盖自己对他的喜欢,假装与别的男生暧昧。
电影的英文译名为《Just Only Love》,却真的仅仅在探讨爱吗?
在现代平权思想下,照子这样因爱而失去自我的女性是脆弱的,但实际上,这样的「纯爱」还真的是爱吗?
作品探讨的是更深一层的「爱的本质」。
与其说照子是因为遇见阿守而爱上阿守,还不如说照子在为自己漫无目的的人生寻找一丝生机。
在惯常的对爱的解释是,因为找到了可以被「爱」的客体,而令「我」产生了爱的感觉。
但《爱情是什么》却给出了相反的表述逻辑,因为「我」本身有「爱」的需要,才去寻找一个可以被追逐的爱的客体。
所以照子不过是因为对方稍微主动的示好,便疯狂地沉溺了下去。
在与同事的对话中,照子淡然地说道:「除了我喜欢的人之外,其他的都会变得无所谓。
我也不是为了社会正常运转而活」。
这样的回答表面上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想法,但在没有明确目标的生活状态下,只要能让自己还有点在「活着」的感觉,无论怎样都好吧?
照子最终成为了对方随口一说的梦想职业「大象饲养员」。
当她站在那里凝视着大象时,从不求出现在对方的目光之中,只求成为对方的目光本身。
这不是占有,也不是依赖,而是直指灵魂交换的可怕欲望:求生欲。
照子在最后自言自语道,「我怎么还没变成田中守呢」?
这种突出「爱是成为」,放弃了表达爱的主体,让爱完全凌驾在爱之人上的状态,更像是为了寻找主体,只能爱上一个向往的自我倒影。
今泉力哉将这种复杂的自我存在危机隐藏在「纯爱」主题下,戏剧化的情节直指真实存在的社会常态。
所以,照子是病态的吗?
还是这样迷失在爱中的年轻人,不过是你我而已。
原文首发于 Hokk Fabrica Film Club:日本「純愛」電影《愛情是什麼》只在探討愛嗎?
https://hokkfabrica.com/just-only-love-japanese-movie-beyond-relationships/ps 其實也沒有到5星的程度 和夜以繼日比還是在鏡頭美感和文學度差了一截 只是我自己很喜歡 不管啦!
私人公众号虛穴取繭(ID:cocoonics),凭一己之力写出用心的影评。
欢迎扫码关注~
「25岁以后的恋爱,不是从“我喜欢你,请和我交往”开始的,而是两个人不知不觉就在一起了。
」自然接近也自然消灭,瞬间喜欢也“停止喜欢”。
爱是凌晨两点去买对方想喝的啤酒,爱是希望在对方33岁成为职棒选手或大象饲养员的人生规划里有自己的存在,爱是喜欢的类型因某个人而重新定义,爱是希望对方感到寂寞的时候第一个打电话给自己,爱是“一瞬の梦”,爱是卑微的,单方面的,又得不到回应的东西。
为什么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心甘情愿不顾一切地去爱呢?
饲养爱,如同饲养一只象,如此庞大,又如此令人绝望,不知道会得到什么,还是忍不住地不断付出。
PS.孤独是什么,爱是什么,今泉力哉一次次地在年轻人心上划刀子😭PPS.这部和《夜以继日》《你的鸟儿会唱歌》被摄影师滨田英明列为2018年邦画TOP3,大概是年轻人爱的迷失三部曲了~
学不下去的下午,随便找了个电影来看。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体验,可能与电影无关。
刚开始觉得人性好贱,爱情好贱。
我会因为被残酷对待就不爱一个人,但我也经历过全副心神都在另一个人身上的迷恋的执着,它可能不是爱,就像女主经历的一种盲目的执迷。
“我确信在那个人身上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能得到我的成长”“如果离开她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可为什么是她呢,我好想成为她”。
这是爱吗?
爱是让人失去自己吗?
爱是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另一个人和他的一切吗?
可我为什么要通过另一个人来抵达我要去的地方呢?
为什么要通过她来获得成长呢?
爱真的好复杂,也可能是人把它弄复杂了。
但我依然觉得迷恋的过程,就算是在强硬的人可能都会经历过吧,也可能是我不够坚定。
对我而言,像是经历了一场行星撞击后的崩塌,我是依着废墟靠等着下一次的撞击而活着呢,还是清理碎片、一片片捡起来拼好在重建的过程里看到阳光。
嘴上说说的选择不难,我仍能理解撞击带来的震裂和绚烂,一种此生我目睹过爱、目睹过理解,就已经够了的此生围绕着它去运转。
但是远远不够的,,,这一辈子要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仅仅一次撞击可没办法撼动我。
Life is expanseand too short to spent in waiting and mourning.
日本电影《爱情是什么》改编自作家角田光代的小说《单恋》,其实小说的日文原名也叫《爱情是什么》,不过翻译过来时根据小说的故事主题改成了《单恋》。
去年热播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也是根据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另外还包括小说《第八日的蝉》,《纸之月》等都同样被改编成了影视剧。
《爱情是什么》讲述了5个人,3段单恋的故事。
女主角小照更是把单恋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最后阿守有了喜欢的女生,小照还是不遗余力地喜欢着对方。
但实际上这种超出常态的单恋已经成了一种病态。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浅析男女主角的情感状态,以及如何摆脱这种状态。
01,依赖共生关系:依赖者与被依赖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女主小照有一次在参加朋友的婚礼上认识了男主阿守。
阿守先主动和小照打招呼,在两人碰杯后阿守端起酒杯的一瞬间,小照喜欢上了阿守,只是因为小照觉得他的手指很好看。
我们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有千奇百怪,可能是他无意识低头轻咬嘴唇,他站在台上领奖时灯光打在他身上像有万丈光芒,亦或是他认真工作的样子看起来很帅气等等。
又或者有时候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总之小照喜欢上了阿守,阿守也经常在每周五的晚上会叫上小照一起吃饭。
其实不论什么时候,小照都做好了随时见面的准备。
阿守打电话的时候总是第一句问道:“你还在办公室吗”?
听起来好像是不愿意麻烦小照的样子,但无论小照在哪,哪怕是刚刚在家洗完澡她也会回答:“是的,今天又加班了”。
然后迅速收拾好东西狂奔到跟阿守约定的地方。
其实,小照和阿守的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依赖共生关系。
也就是说一段关系中两个人互相依赖对方。
表面上看起来是阿守依赖着小照,总是麻烦小照,找她吃饭,请她帮忙。
但实际上小照比阿守更需要对方。
小照喜欢上阿守后24小时随时待命,为对方奉献出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只要阿守一个电话小照就立马出现在对方面前。
一般来说具有依赖共生的人都具备以下4种表现:1)心理边界不明确他们无法和别人建立明确的心理边界,过分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该让对方满意和高兴。
小照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好阿守,满足他的任何需要。
有一次阿守感冒了在家里躺着给小照拨通了电话,小照听闻后马上到超市买了各种药,还有生活用品,大包小包拎到了阿守家。
接着便忙活着给阿守做饭,清理垃圾,打扫卫生间。
但还没忙完的小照却没想到突然被阿守赶了出来。
小照走在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阿守现在对自己这么冷淡。
随后她摸了摸兜发现自己连打车回家的钱都不够了。
但尽管这样,小照还是一如既往喜欢着阿守,阿守也一如既往麻烦着小照。
2) 讨好别人由于童年缺乏爱,他们一心想要找到爱的对象,以为能够通过讨好对方的方式让对方爱自己。
但这只会增长对方的依赖心理。
小照得知阿守有了喜欢的女生后还是选择继续和阿守见面。
甚至为了帮助阿守追求他喜欢的女生,还主动制造机会让阿守多多和对方相处。
阿守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女生却对阿守完全没感觉。
但是她却喜欢小照并经常约小照聚餐。
每当这时候,小照就会把阿守喊出来一起参加聚会。
但是阿守对待小照的态度不冷不热,既不拒绝也不接受。
3)自尊心低下他们过分依赖于别人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甚至自尊心都可以不要,只为满足对方。
由于小照和阿守的工作时间不重合,跟阿守在一起后为了配合阿守的时间,小照辞掉了工作准备全心全意照料阿守。
但阿守却因为害怕这种窒息感而突然把小照赶出房间。
即便如此,一段时间后当阿守给小照打电话约出来见面时她还是如约到了。
甚至为了继续呆在阿守身边谎称自己已经不再喜欢他,让他不要觉得怀有歉意和自己断绝联系。
4)无法体验真正的亲密和爱由于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外界,他们也就无法完成自身的进一步成长。
另一方面这类人也更容易被一类人所吸引,也就无法和对方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小照和阿守被对方强烈吸引但却始终无法成为情侣,即便中间阿守让小照搬进了自己家,但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完全掌控和入侵后阿守还是把小照赶出了家。
他们注定只能成为维持这样的关系吗?
02,依赖共生产生的原因:幼时的发育创伤,导致和外界分离困难从小照口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小时候就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大后就变得会不自觉讨好对方,忽略自己的需求。
有一天半夜阿守突然想喝啤酒,但是打开冰箱后发现啤酒被喝完了。
于是小照立马起身穿上外套准备出门买啤酒。
阿守说,“可以等明天买”,但是小照却说,“这种派上用场的感觉反而更让我安心”。
在孩子从出生后的6个月期间,由于母亲并没有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包括情感上和生理上都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
由此便造成了孩子的发育创伤。
而这也导致了孩子在3岁之前无法顺利建立和外界的分离。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首先需要建立起安全的联结,才能在心理上完成分离过程。
也就是说,孩子在3岁之前因为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导致孩子没有完成“心理出生”。
由于没有和外界建立起心里联结,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心理上的分离。
由于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导致小照长久处于缺爱的状态,所以才会渴望被别人需要,渴望得到价值感。
也导致她长大后就会过分讨好对方从而失去自我。
一般来说,孩子从出生到3岁需要完成两个阶段的心理建设,一是和母亲之间建立安全的连接,另一点就是和父母之间心理上的分离。
当孩子顺利完成这两个阶段后,便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我意识,不再单纯依赖外部的力量帮他做决定。
并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和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而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会缺乏强烈的自我,在心理上依赖别人,和他人形成依赖共生的关系。
武志红说过,“恋爱就是童年关系的轮回”。
小照和阿守都是半个完整的人,对于小照来说,她希望对方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把对方作为自己人生全部的支点。
正如她跟男二说的话:“就算做不成阿守的恋人,哪怕做他的妈妈,姐姐,甚至他的堂姐都可以”。
只要能一直呆在阿守身边。
而阿守其实也和小照一样依赖着对方。
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他是依赖的一方,小照是被依赖的一方。
但两人归根结底都属于一类人:依赖共生。
依赖者和被依赖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相依存无法独立存在。
小照更是把这种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即便得知阿守有了喜欢的人,她依旧不放弃阿守,甚至告诉阿守自己不喜欢他,让他不要对自己有歉意。
如此一来,小照便能够堂而皇之地继续和阿守待在一起,阿守也能够继续心安理得地依赖着小照。
03,解决之道:做到这四点,让你摆脱依赖共生关系依赖共生虽然起源于童年时期的被忽视但不代表长大后就无法治愈和改变。
而改变最重要的就是决心和勇气。
其中解决问题的意愿是最关键的因素。
1)认识到目前的现状电影中男二号中原也是一个和小照一样喜欢着小照的闺蜜叶子,叶子对待中原也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电影刚开场小照被从阿守家赶出来后由于没钱打车回家,于是坐车到了叶子家让她代付车费。
下楼来给小照送钱的正是中原,付完车费后中原便默默地离开了。
后来中原也是在叶子的要求下代替自己参加了小照他们的烤肉聚会。
由于其他人都放了鸽子,最终变成了只有中原,小照,阿守,以及阿守喜欢的女生堇的奇怪4人聚会。
吃饭时堇听闻中原和叶子的关系后感到不可思议,她认为叶子这么对待中原太自私了,一点都不尊重中原的感受。
听到堇这么说之后,中原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聚会结束后中原告诉小照,他决定终止对叶子的喜欢。
如果没有堇的一番话,恐怕中原还是会继续一厢情愿喜欢着叶子。
正是有了来自不同的声音,中原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场关系,也意识到这场关系的奇怪之处。
其实很多情况下,处在依赖共生中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依赖。
因为对他们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具有依赖共生的意味,所以他们并不能察觉到自己的状况。
另一方面他们会否认察觉到的一样状态。
这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如果承认事情很糟糕的话就会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太过于难以承受,所以他们会选择否认。
2)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由于长期被忽视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想法。
他们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讨好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
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最佳方法就是直接询问。
中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摄影,但是他却从来没想过要实现这个愿望。
他总是除了工作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叶子身上,只要叶子有需要就立马赶到她身边。
当中原决定离开叶子后他办了一场自己的摄影展,迈出了摄影梦的第一步。
有些人也许像中原一样有喜欢的事情,比如摄影,写作,绘画等等。
但是他们忙于参与别人的人生以至于没时间思考自己的愿望。
完成第一步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现状后,你需要慢慢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想要什么。
日常生活中也要随时培养这个习惯,比如当你想要用车的时候你会问对方:“下午你需要用车吗”?
然后在对方没有读懂你的意思后失望,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我下午要用车”。
3)建立自己的边界每个人都有两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物理空间顾名思义指客观存在的,和外界的边界。
当一个陌生人离你太近的时候你会产生危机感,这就说明你的物理空间被侵犯了。
而心理空间则是指人的内心所拥有的空间,由一个人的思想、感受、行为和身体组成。
大多数来自依赖共生家庭的孩子心理边界常常被侵犯,所以他们的心理边界就会变得模糊,以至于不再感受得到心理边界的存在。
因此他们也无法保护自己的边界。
如果想要不再任由你的边界被侵犯,首先就要先建立起边界。
小照和中原都是心理边界被模糊的人,他们压缩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切以对方为主。
甚至不顾自己的感受和自尊,半夜被对方从家里赶出来也没关系。
4)学习新的人际关系模式当两个人从依赖共存中脱离出来后,就成长为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不再需要彼此来保护自己。
你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变成有意识的,有承诺的伴侣关系。
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你们是真实的自己,可能会有争吵和冲突,但是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完成自身成长。
中原决定放弃喜欢叶子后开办了个人摄影展,令人惊喜的是叶子居然也来到了摄影展。
其实当时小照听到中原决定放弃后一方面埋怨中原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又去找叶子理论,认为都怪叶子太过自私才导致中原放弃喜欢她。
事实上虽然叶子被小照莫名的指责感到生气,却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给阿守打电话,让他不要再像自己对待中原一样对待小照。
这说明不论是站在朋友还是恋人角度,叶子都进行了深刻反省。
中原在遇到堇之前没有意识到自己喜欢叶子的方式有任何问题,更何况身边还有小照这个更夸张的参照。
但听到堇的一番话之后却重新进行了思考,决定放弃喜欢叶子。
叶子也在中原的影响下走出原有的相处模式,最终两人以一种新的健康的方式继续下去。
结尾:与其说电影讲述的是爱情关系,不如说是在讲爱情中的人。
一开始我是不能理解小照对阿守偏执的喜欢,从世俗角度来看阿守完全就是一个渣男加爱无能。
但与其说小照喜欢的是阿守本人,不如说她喜欢的是自己投射在阿守身上的感情和寄托。
的确,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是巨大的,也需要我们长大后努力修复,但人总要成长,你有自由通过不断学习以及在爱情中实践进行自我治愈。
不要再把什么问题都甩锅给原生家庭,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学着飞翔了。
岸井雪乃也太可爱了妈呀好可爱,肩部肌肉线条好好看怪不得会去演拳击手。
女主的日式古典主义爱情观与荒芜的后现代日本青年气质相互缠绕。
把女主男主视为两种精神气质的碰撞会舒服一点,就像《在街上》里格格不入的男主与女生们一样。
她好像真的相信一辈子和未来,相信真爱与奉献,但是她奉献的对象只是一个虚空的自我投射。
两个人从来没有一刻了解对方的心情,女主在台词中也说过也从未期待对方的理解,因此他们的表达与对话也从不存在,可以言说的都是稀碎无谓的言语。
她明知道没有承诺、没有名分,但还是很相信,这是与古典爱情不同的,在这里自己相信的是最重要的。
她应该不会真的相信有未来,但又强烈期待着和他的未来,那期待总是更加强烈,因为那幻象直指自我而非对方。
她认为应当结婚侍奉喜欢的人,她又在用当代青年的轻浮与无所谓很轻易的选择与轻易的相信缓慢自毁。
女主在饲养一只巨大的猫猫,永远养不熟,在你最依恋它的时刻逃走。
男主明显是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消失了,开始逃跑。
然后看到了男主和新女朋友那样自然和契合的关系——然后发现又是一个不对等关系,虽然节奏慢慢的但是好多转折,抽丝剥茧的,有趣。
part1女主付出、part2男主也有不对等关系、part3修罗场大乱炖(和在街上一样)、part4仲原的放弃和女主策略的转折,女主这时动了脑子用了计策。
......结尾,女主是真的牛。
和《在街上》一样,后现代男女不对等>不平等。
其他两对是男女主的镜像。
srds不怪女主真的,成田凌用被窝和衣服捂住脑袋眼睫毛忽闪忽闪的时候我已经完蛋了。
看他给女主做乌冬面、并排坐着时已经疯了)))真没白付出啊......
(这标题好想送给我妈)被海报骗了以为是个happy ending,以为女主山田会从爱到迷失自我、到被抛弃后找回自我、最终和男主守终成眷属,多好的结局,结果是我俗套了。
从旁观者看来女主就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她可以为她喜欢的人做一切事情,男主守说想要喝酒,她可以凌晨两点立马出去买酒,男主说去动物园,她宁可翘班也要陪他去,最后工作都不做了,完全以另一个人为生活中心。
写到这,在现实生活中我唯一能想到的人就是我妈,基本上她的生活里我占了最大的比重,放在母爱上,还觉得挺正常可以理解,但是放在爱情中,就觉得不对劲。
但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女主的“自我”实际上正是通过在不断的付出中得以实现的,她越是付出越能强化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种行为看起来极其无私不求回报,但实际上是获得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所以她才会这么做。
从男主守来看,成田只是一个任意索取的对象。
而他喜欢的是一个身份完全不搭边的堇姐,并且以女主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堇姐。
就是女主成田舔守,守舔堇姐。
但是堇姐很清醒,她说“我不喜欢那种类型,虽然他为我做了很多,但其实很自我”,这句话一下子戳到了我。
同样的话守也曾对女主说过,“我最怕你这一点,说你是对人过度关心好,还是反向自以为是好”。
想起《爱的艺术》里弗罗伊有一段谈到“无私”,他说“无私本质上是自私的理论”,无私是缺乏自爱的病症,当时看有点不理解所以印象很深。
他大概讲的正是 某些行为看起来无私,但实际最终是以利己为目的的。
女主可以在其他一切被她称为“无所谓”的事情上失败,而只在为喜欢的人付出这一件事上获得自我价值,所以说无私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自私。
一个只讲无私付出的人是不会让周围人感觉到爱的,女主过度付出但守并没爱过她,甚至很残忍(女主的行为在我看来等同于精神自虐)。
成田替守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守看到后当着成田的面把抽屉里整齐摆放的袜子弄乱,过于无私的爱会让对方压抑,让对方觉得总要回报点什么才对得起ta。
看到有评论说,在一段关系中究竟是予求予取的一方还是言听计从的一方更有控制权,也许后者真正达到了一种隐性控制,所以真正残酷的不是守,而是成田自己。
剧里面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仲原青和成田是一种类型的人,他自己也讲了“正真残酷的不是皇帝,而是让皇帝为所欲为的愚忠臣民”。
弗罗伊回答的正解是,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才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到爱。
大概爱这种能力是会传染的吧。
这个结尾还是略显俗套。
喜欢看日剧,节奏缓慢,是我喜欢的味口。
45岁了,竟然喜欢看《爱情是什么》这种电影,也是浪漫恋爱脑无疑了。
三十多岁,身体成熟,一个人是很孤单的,对与男女之事,一点点好感就会当成是爱,这是爱吗?
不过是两个异性,互相不反感,两个人的寂寞而已。
你寂寞我也孤单,你再主动一些,就以为起化学反应,爱情来了。
比如最近因疫情,一个人封控在家半个月,认识不熟悉的两年的网友每晚陪我聊天,隔着一千公里,之前工作忙,经常没空理他,这次有时间了,正好无聊,一聊能聊三个小时。
聊的小鹿乱撞。
以为自己四十岁又遇到了爱情。
看了爱情是什么,我觉得和他们好像啊。
不过是孤单而已,解封后我有我的工作家庭,他有他要走的路。
根本不是一路人,可是大晚上聊天,却能聊的那么旖旎。
甚至白天一直在想他,想他有时候很甜,有时候很失落。
就像一个梦。
早晚会醒。
他很普通,一开始不烦他,是因为感觉说话有礼貌,有趣,纯情的小男生,终归是我入戏了。
毕竟我已经45岁,抽离的相当快。
估计我对于他,只是他成熟路上的小路标而已,看了一眼就过去了。
这篇影评为他而写。
抱歉,这不算是影评,是我看这部片子想到的而已。
爱情是什么,电影名字很俗气,但电影拍的真好。
小的时候,我觉得爱情是想他想的吃不下饭....现在觉的爱情就是一场遇见,华丽的脑子想好多,有些就是自己意淫出的东西。
凌晨一点,罗里吧嗦说梦话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了。
我竟然又想他了....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