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热血教师》,引发了我对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好教师的疑问。
片中的男主克拉克与其他教师不同,他告诉学生们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勇于冒险。
他选择了教一个差生班级,这样的魄力和勇气在现在这个社会也实属难得。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克拉克老师的不停家访。
家访让克拉克老师更深刻的了解到自己学生的情况,通过面对面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
通过家访,克拉克老师提出来“我们是一家人”的标语,使人感动。
克拉克老师班级的学生原生家庭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猜这就是提出“我们是一家人”的原因之一吧。
影片中的家访,让我感触颇深。
通过家访,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
通过与家长沟通,拉进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时不时的上门辅导,了解家庭情况,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男主的演技不错,但是剧情还有提升余地,很负责的老师,很感动。
能这么集中精力地把孩子们的未来作为无限的可能性,并且有充分的尊重,非常赞!!!
Ron Clark,很棒的老师,很好的榜样!
不管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如何,尊重学生是第一位的,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态度,才能有真诚的交流,否则很容易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厌烦一个学科,留下很大的遗憾。
如果面对一群调皮捣蛋,不求上进,蔑视师长的学生,我将要怎么办。
我想这是每一个即将成为老师的师范生有必要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只是因为要为将来遇到可能的情况做准备,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到作为一个老师真正的意义和体会到深刻的教育方法。
因为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仅如此,这部影片对于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来说也有很深刻的意义。
是故我想从“老师”“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理解和感悟。
一、老师当我还是一个中小学生的时候,我讨厌班里甚至有些憎恶班里面表现很坏的同学,认为他们不遵守纪律,不尊重他人,行为轻佻叛逆,实在是缺乏家教,没有素养,甚至是无可救药,老师和学校应该好好修理一下他们。
现在我回想起来不免觉得有一丝丝好笑,因为我在上大学后反而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主义者,凡事也有我自己的看法,不再喜欢千篇一律和遏制思想。
行为也变得自主独立,因为人生观中越来越以“我”为中心了,想想那些所谓的“坏”同学可能是当时的自由主义先锋呢。
当然我不是在强调无组织无纪律,在一个集体当中特别是学校中一定的拘束和行为规范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即使是仁慈的克拉克老师依然在其班里颁布了若干不可触犯的规定,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必须有一定群体的规范。
电影中克拉克老师的学生显然过分,那么在面对学生过激的行为和思想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克制的情绪,不可以采取过激的反制行为,这是基本底线。
但老师的任务也不是忍气吞声,憋屈授课。
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很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所谓“问题学生”所产生这种的行为和思想的深层原因。
这点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在班里面最活跃最叛逆的那个女孩子,在家里不得不承担抚养几个弟弟照顾家庭的重负;喜欢在街头涂鸦甚至做一些非法买卖的黑人男孩,在家里受到继父的鄙夷和家暴。
若我们单从学生在学校表现的一面来看,通常都会简单地判断这个学生品行有问题,只是在其行为上加以硬性约束,结果往往因为强大的阻力而适得其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大人都知道相互之间要尊重对方的苦衷,又何况是对情感极易产生波动的孩子呢。
所以面对在校所谓品行和表现不好的问题学生,第一我们要保持克制,要理解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尤其深层内在的原因,理解学生的苦衷。
第二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去了解原因所在,可能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状况(最可能的因素),情感状况(恋爱方面的影响),交友情况(结交不良青年)等等,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下一步都是要让学生的行为走向正轨,正轨就是真善美,而不是一些陈规陋矩和条条框框。
要让学生发现正面的事物,使其可以比较全面地来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归结起来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不抛弃任何一个哪怕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点,每一个人都有其苦衷;不放弃任何一个了解学生影响学生的机会。
老师的作用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和解答习题疑问,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走向正轨。
这首先就要求老师自己本身就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教育素养。
所以说越糟糕的环境越可以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越可以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高低。
二、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学校同样也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作为教育的载体,学校是向全社会负责的机构。
一个学校教育体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譬如说影片中展示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分班制度,学校在推行的时候就要慎重。
这并不是抨击分班制度,其在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都很流行,说明一定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并不认为应该取消分班制度。
但是学校要在分班问题上要把握一个度,就是不能走极端。
在影片中相互对面的两个班,一个几乎是由好学生组成,另一个几乎是由所谓的坏学生组成,这样极端的分配方式显然在还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是不合适的。
对于差班而言,一部分不想学习的同学趁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例如经常在班里戴嘻哈帽坐在桌子上的黑人男孩;还有一部分想学习,但是学习难以跟上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难以进步,例如影片中的印度裔女孩。
实际上就导致了整个班级中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这对身处好班中的孩子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长期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容易得不到鼓励而挫败,也有可能对差班的同学产生傲慢心理。
另外,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留意到,在克拉克老师来到学校前,已经有数位老师被学生气走,学生们甚至以此为乐。
这不禁让人设想,若是没有克拉克老师,这个班级的命运会是怎么样,而全美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差班,全美又能有多少个克拉克老师。
我的意思是,学校应该想办法从制度上弥补教师素质上的相对不足或者说能让教师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
完善分班制度就是一方面,这样可以相对减轻教师的负担;适当地减少对教师的约束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家庭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都很容易对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产生影响。
在影片中所有的坏学生都有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家庭环境,所以归根结底,基础道德教育的错误不在学校而在家庭。
而学校、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尽量弥补这样的缺憾。
所以学校除了要在校内组织开展好道德教育工作,也要尽量深入到学生家庭,老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的方式尽量与家长们进行沟通。
而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为孩子建立一个好榜样,提供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家长,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尽量不要离婚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
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
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崩溃了,常表现为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是父母认识不一致,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
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的情绪大受影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三是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孩子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
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四是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我曾经听过阎崇年先生在南国书香节的讲座,他谈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书,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和积极性,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先看书,甚至是假装看书。
如果家长自己也是天天打麻将看电视剧,又怎么能使孩子想要去体验看书的乐趣呢?
如果家长自己经常在空闲时候在孩子面前读书,孩子自然而然会有样学样。
而且,家长谈吐博雅对孩子不也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吗?
结语对孩子的教育,绝不是一方面的事情。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想克拉克学习,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方面,要注意给予孩子公平的学习环境和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只有多方面一起努力,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热血教师》,克拉克总是对教育充满着热情,他能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也愿意用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改变这个班级的孩子。
整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校长与克拉克老师之间的对话,克拉克说:孩子们需要的你的尊重,需要的是我们所有人的尊重。
的确,那个所谓的最差的一个班,只是人们的一个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所有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差生,认为他们做什么都不行,所以他们自己也就自暴自弃。
而克拉克老师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用了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
他想要让孩子们把这个班当做自己的家,把同学都当做家人,以后大家都会以这个大家庭为荣,发挥所有人的力量来摆脱“最差的班”这个无理的称号。
他一直鼓励班上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我们就是最棒的!
在最后的大考中,孩子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克拉克老师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可不只是为了通过那几个什么小小的考试,墙上贴着的每一条rules,都是大家的成就。
无疑,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越来越好,我们追求的是长久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几张小小的试卷,几个分数。
当然,最后他们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这是克拉克老师与所有孩子努力的成果。
教育评价有很多种方式,而我认为所有的方式都是想要检验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最后,we are family的方式真的很好。
这是老师在课上放的,上大学了还可以有一节课看电影还是很爽的!
前面在写东西没看到,从克拉克老师到纽约接手班级开始仔细看的。
一开始我很不屑,老觉得教育类电影会很说教、老套,虽然这电影在看到题目就能猜到结局是什么,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非常尊敬克拉克老师,他真的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改善班级环境,而且特别能忍,好多情节都害怕他给自己气出病来。
说实话我是做不到他这样的,真的是完全把自己献给了教育事业。
最后看到学生拥抱克拉克的时候真的有点泪目😿😿(其实这个“坏”班的学生还挺好拿捏的,让他们等着就等着,让他们说实话就说实话,但我觉得现在的“坏”学生绝对不会这样任老师拿捏)这部电影的爱情线也很甜啊啊啊如果我是她老婆我会很放心和他在一起因为以后的教育不愁了😸不过突然想到克拉克会不会太关注学校的学生从而忽视了家里的孩子……又想多了哈哈哈但是有一些情节转折的也太突兀了,比如这个班的学生一开始水平巨差无比,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期间老师出去住院录的网课,回来还生气他们不好好学习,又过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班级就考了第一🙀可能是为了赶上结尾的升华吧,有点仓促。
还有那个印度小女孩,不知道她最后成为医生了吗😿重男轻女的爸爸看得我有一点小难受,我感觉她长得萌萌的
做一个热血老师这周的科研博客推荐了一篇文章“敢于做梦,敢于冒险 ——《热血教师》观后感”里面介绍了以美国小学教师克拉克为原型的电影《热血老师》,克拉克的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看过,很受启发,这个电影《热血教师》我看过一点,因为是英文版,所以一直没有看完。
看了这篇文章再一次上百度视频中搜索,却发现以前看到的《热血老师》克拉克,全部被一个同名的韩剧给挤掉了。
一直翻到最后也没有,原来那么多克拉克怎么就没了呢?
赶紧上自己搜藏的视频里去找,还好,我下载下来了。
里面没空看的视频还有很多,包括《南京南京》。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是没有主旋律这一说的,挣不到钱的电影是不会拍的。
能够把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拍成电影,说明克拉克真的可以打动很多美国人的心。
虽然很多国家把老师划分为公务员,但是老师不是公务员,老师最伟大的使命并不是听命与领导,而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发现、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
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当你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都仅仅是参考,唯一的真理只有你才能够发现。
只要用心,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热血老师,都可以征服自己的学生。
有时间我会再一次把这部我推荐给很多人的电影看完,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做一个克拉克这样的热血老师。
12岁的女孩 Shameika 要带着3个孩子,没时间学习做功课,也经常带头搞事。
如果是我,估计就会在第五次放弃她了。
Clark 也差点因为她的不听话而大发怒火 —— 一个一直都比较好脾气的老师都发如何大火,可想这些孩子带来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成功,不相信会有人关心自己。
回到家里,不是被打就是被劳,家长自己根本就不在意孩子将来如何。
Clark 老师的出现给这些孩子新的生命,但这样的老师本身就是很稀缺,真不敢想有多少孩子的教育就因为家长和教师的无知而被废弃。
---看这部电影是想知道这个老师用了什么神奇的教学方法,但似乎除了使用 Rap 来背美国历史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失望。
希望会有其它人再重拍 Ron Clark 老师的故事。
一个带着金丝边眼镜,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男人罗恩·克拉克从北卡罗莱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
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
即使刚从肺炎中解脱出来,克拉克马上投入到他的调皮学生当中。。
热血教师 The Ron Clark Story (2006)出乎意料的好,开始就一点都不拖沓,两段剧情后直接4年后,4年里教学的内容一点不讲,悬念十足。
进纽约的时候一个夜景灯光镜头,很容易就交代出乡下人进大城市的感觉,导演真是讲故事的高手。
街上偶然给女服务生打伞后下一个镜头就是自己做侍应生,这节奏我真的是太喜欢了。
可能是因为小制作,设备比较简陋,楼梯和问题男生的镜头明显可以看到微微的抖动,但是这些细节问题和拍摄风格意外给片子很重的“纪实”味道,感觉更真实了。
马修演技尚可,不算特别出彩。
故事是真不错,看了看背景资料,我倒是很想吐槽罗恩著书的中译本《优秀是教出来的》,翻译的意思跟原作的思想南辕北辙好么。
罗恩克拉克55条规则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尊重规则,培养自尊,树立自信,进而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
就如他在考前一周所说的一样,他在课堂上教的比书本上的东西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与其说是教出来,不如说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
再说深点可以进化到社会价值观和激励机制上,和国内“官本位”单一价值不一样,美国真的是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就像Ron Clark自己一样。
所以他所做的不过是建立好规则,鼓励和激发每个人的潜力而已。
这其实也是美国社会的逻辑,是国内很难效仿甚至是故意曲解的。
好的制度也把人导向正轨,最难搞的黑萝莉最后成就最高,还有其他几个孩子其实都是。
恩写到这里,加一星感情分给个5*吧。
实在是很难想象,那么搞笑的chanchan会去做一个这么正派的热血教师,这个反差就有些狗血。。。
呵呵,不过开个玩笑,听说确实有这么个老师,人家只是改编而已,这一点就很值得尊敬。
老师向来是神圣的职业,,,这么说还是有点别扭。。。
可能我个人不擅长教别人的原因,想想自己的好多老师,尤其高中初中的老师,真的是影响很大,青年时代啊,他们是多么重要的组成部分。
MATTHEW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也中规中矩,学生老师最后一家大团圆,很喜庆的结局。
已经是这个周末高兴的片了。。。
纽约的生活倒是让人感兴趣。
5
囧囧有神的译名 卖萌的MR Bing
没有绝对的坏学生,他们可能只是没碰到足够好的老师!—— 继去年的《袅袅夕阳情》后,今年的教师节又来看“老师”电影《热血教师》,虽然故事的起承转合乃至最后的结局设置大多在预料之中,但小朋友们早先的可恶行为实在看得我好不舒服。……关于“坏孩子+好老师”的电影强烈推荐《放牛班的春天》…。
这么累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我只是为了赚点钱养活自己。可是教师工资那么低凭什么要求我们这么累
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实事迹。影片选取了克拉克只身来到纽约执教于黑人区一所学校的一段典型经历,讲述他的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
Matthew凭此片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提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可能是看他搞笑看惯的缘故。
他终于不演喜剧了
标准的美式正能量
不冲别的,就冲我们家老友,冲我们家chan~chan man!!!
教育原理课上看的,怎么说,要么是电影表现得不完整,要么就是Clark运气挺好的
06年如此水准的话实在不尽如人意,存在意义不明。
据说是个真实故事,那真是非常感人的教师呢
朴实真挚...虽比不上Dead Poets Society...但还是让人觉得温馨的...dream big...
我是为了CHANDLER.
片子发行时间正好是这位老师创办学校的时间,总有种打广告的感觉。社会上倒是不能缺少这些伯乐,想起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赵玺,总是很耐心,甚至给我们写过卡片,我的那张至今还留着,上面写的是“天道酬勤”和鼓励的话。
最近怎么就只对教育类的骗子有感觉呢?!我是疯了吗?!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一直认为没有哪一部同类型的电影能够超过《死亡诗社》
很很很很无聊 让小孩子演这种东西实在太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