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は一言で言うと、「この映画観て良かった」の日。
最近上班时的背景广播常常播放一首声音青春又温柔的歌,周六上班的傍晚我记下一句歌词,留着回去找歌。
然后是发现是最近发售的曲子,音乐软件的评论只有寥寥二十三条,很轻易地点开了,其中一条写着类似“不过这次的电影是岩井俊二为广濑丝丝的量身打造”的话。
原来他有新电影啊,原来丝丝有参演啊,搜到了更多,变成了结果是周五刚上映啊,再到要出门的今天早上有了干脆去看看好了的想法,变成一个毫无紧迫欲望并不强烈的日常安排。
这样长的前话。
这次观影的心境变化是大概情书那样的故事是不会有了,到果然是岩井俊二,到啊,到憋着声音爆哭,到看了这部电影太好了,到和情书难道不是一样的程度吗。
为什么有人能把相似的元素运用起来却毫无才尽的重复感呢。
死亡,葬礼,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情书,代替他人的回信,酷似的相貌,有些可爱的邮差,并不沉重的家庭关系,重返旧校,记录校园的相机。
于是连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也在。
最后响起重叠的声音,好像眼前又看到了病床上的藤井树和雪原中的渡边博子交替说出的那句你好吗我很好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
美咲的前夫对乙坂说,你在她的人生什么影响也没有留下,她死都是因为我,而不是你。
我就想怎么会呢。
是啊怎么会呢,你看她最后留下的照片都是大学时代,是乙坂心中她永远会存在的样子。
也许一部分她早就死亡了,死亡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里。
也许会有人实现梦想,也许有人并不能实现梦想,也许会有觉得痛苦的时候,也许会有连活下去都很辛苦的时刻…仿佛都是她人生的预言一般。
但是这样一方通行的无法回头的人生,乙坂在美咲的人生里留下的全部都是美好的事物。
是修改的毕业致辞手稿,是所有在一起过的时光,是全心全意想着她而写下的那本小说,是在绝望时那么多次延长了她生命的一封封过去的情书。
“无数次读着信,感受到那样深沉的爱意,我想这个人一定会来接妈妈的…其实希望,如果你能更早一点来就好了。
”看完电影出来,走在前面的日本女生对男生说因为最后感觉并不是悲伤的所以没有哭。
但是人不一定是因为悲伤才会流下眼泪的。
乙坂也一定不是吧,在祭坛前听着女孩的描述留下的眼泪,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能总结的吧。
至少我不是。
而是在美咲踩着楼梯喊住乙坂让他帮忙一起想致辞的时候,在毕业典礼的镜头交错后的练习时只有两个人的体育馆美咲跑向乙坂的背影里,在发现那本以她为名的小说一直放在书架上之后。
在,她的女儿读着遗书——被她视为珍宝的演讲稿——的声音和她高中最后的讲话的声音重叠的时候。
在发现原来那些都是回响,都是乙坂带来的影响之后,流下了眼泪。
所以不为人知晓的后话里,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的吧。
因为若是在长篇作品里绝对会成为伏笔的签名版绝版书可是有三本呢,又因为裕里的初恋男主角乙坂对于写小说好像又燃起了一些斗志。
还因为飒香说,鲇美的话没事的。
“鮎美,大丈夫。
”
好久没看电影了。
周五的晚上,工作有点累了,打开日亚,和秀英一起看了起来。
我们一起看到2点。
日文对话太轻,我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算是不错的夫妻交流素材。
看着看着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是情书的味道,是我来日本的理由,也是我后来一直不再看文艺片的理由。
画面太美,初恋太美,青春太美。
但是人除了欣赏、体验这些永恒的美之外,也需要一些现实课题去面对、认识和解决。
然而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近 30岁了?
谈不上早晚、好坏,只觉得人生境遇认知真是奇妙。
不知道秀英作为一个技术宅男是怎么解读的。
哦,对了,他的解读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讲葬礼,他就觉得有些瘆得慌,后来讲到松隆子和雅治叔再会,他气得叫嚷,中年了还不安定,日本真是老出轨呀。
还有雅治叔小说家设定在上落合,这可是我和秀英夜晚散步会去的文化人住宅区。
每每走到那附近,看着静谧的街道,还有打理的美好又让人有距离感的一戸建て,总是不禁会漫想,里面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松隆子的家在宫崎,中年夫妇看到的就是,这房子可真宽敞。
我们也讨论着剧情的不合理,怎么想都觉得有漏洞和违和。
但怎么说呢,就像最近听秀英干活时,在听王菲和梁静茹,我刷了一天小红书满脑子都是国内的消息但又骑单车横穿东京几个区,总觉得时空交错,虚拟和现实混杂,也就是眼前的日常。
不过我真是一开始没认出来那是雅治叔,果然有一些胖子,都曾经风骚过。
这个剧本真的是不能再“岩井俊二”了,羞涩的少年时代,些许颓丧的中年时代,岁月跟随镜头在时光中穿梭,晦涩的美感,清淡的爱殇。
这些元素放在霓虹社会里,就是一个经典且动人心扉的忧伤往事。
但是放在中国,那种特有的“突兀感”就变得异常显眼,日本只要是带有关于青春,人生,岁月等标签的作品,总有一种日式独有的晦涩,这种晦涩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之中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晦涩的艺术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了日式温情文艺片特有的“滤镜”,而这样的“滤镜”恰恰与中国社交文化体系格格不入,虽然岩井俊二一直试图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也请了陈可欣来帮忙,但是这个剧本的故事架构就是一部纯粹的日本叙事剧情文艺片,以至于无论你怎么努力去调整,怎么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但依旧会给人一种极强的“矫情感”,那种专属于日式的晦涩,压抑,宣泄通通都变成了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这就是你看《你好,之华》最直接的观感,就像是被人摁在水里,一直喘不上来气,而最后的情感释放方式又完全get不到中国观众的“痛点”,以至于看完整部作品,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被活活闷死在水里了。
可这个故事与人物放在日本社会之中,你就会觉得很顺畅,很舒缓,一切都恰到好处。
与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还在咳嗽》这是我咳得最久的一次,好像什么都可以停下来,不管它,咳嗽不能停。
唯爱与咳嗽,无法掩饰。
就是这样的吗?
当我在咳的时候,渡边博子在咳,她戴着戴着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1995年。
当我在咳的时候,远野未咲也是戴着口罩的,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
2020年。
只要开始,就会结束。
虽然无法掩饰。
浪漫的,是咳嗽吗?
浪漫的,是无法掩饰。
最浪漫是什么?
是无力还手的被虐。
最开始的两天,我绵软地躺在床上。
太好了,好久没这么没一点力气啊。
气若游丝,好乖啊。
是的,不要让我有力气。
这样我就不必负隅顽抗啦。
这样绝对的臣服,可是太令人倾心呢。
不管,外面怎样蝉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有咳嗽啊。
不管,别人怎样霍霍,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咳嗽啊。
我要好好观察它好久。
我的冬天,在夏天露出了肚皮来,多晒晒它,怎样撩拨冰冷的肚皮,都是炙热的爱。
哈哈哈!
就像唱歌那样咳嗽吧,这是无法掩饰的爱!
致情书,致最后一封信,我的字就是我的小小太阳,你的信,就是我看见你的瞳孔里,我的小小太阳。
哇。
还在咳嗽。
“该有多爱我啊。
我现在只想沉浸在这份幸福中。
”
冲着演员和导演的豪华阵容,带着慢慢的期待开始这部电影的,首先唯美的镜头感就没让我失望,然后开头部分的剧情多少有些无语,随着剧情的推进,找补回来一些。
始终觉得男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姐姐,以及喜欢自己的妹妹,都没有照顾好,实在让人遗憾。
在我这里,大概是7分,一些省略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部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广濑铃和森七菜这对姐妹,少女感真是太强了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观影后去补了中版《你好,之华》。
中日版的对比像极了导演个人的作业订正。
有一些故事的呈现本身就存在地域优劣差异,但不同方式的表达,让人看到了导演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或者说熟能生巧。
每一个角色的精髓都恰到好处被演绎,含蓄和深沉。
“小演员”和配角尤为突出,年轻版的福山选角非常成功。
同时也显得主角的主角性没有那么强烈,这一部分也和该版故事性弱化有关。
另外台词功力不错,读信的部分感人可信。
导演的日式风格的确节奏感好,快慢之间都应和人物情绪。
选用开头与结尾的青春感呼应,还有航拍视角和日系的充足曝光度,都使得电影表达的情绪一直是曝光状态,而非藏匿于故事本身。
这种情绪,再通过部分慢镜头和定格镜头的运用,达到两种和谐。
一来是电影情绪和现实导演个人情绪的应和,二来是观众对于逝去、遗憾、浪漫与深情的通感。
相较中版,日版更明显不为了讲述故事,且在细节处添加了许多更“合理化”的元素。
而配乐的选择、光线的处理,这些的配合都显得很熟练,尤其是校园偶遇和雨中送别,画面虽选用了表达青春逝去的“烂俗”场景,却依然达到胶片式取景的美,且美到“窒息”。
有一部分疑惑来自于主旨的模糊。
这样一部叙事手法重于文艺表达的电影,却无法读出主线里要表达的内容,仅情绪传递充足,而经典的画面几乎不具独创性,容易造成记忆困难。
不过这种纯电影技巧营造出的画面,大概也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仅仅是满足导演自己的剧本,或者说他自己的人生回望吧。
最后最后,为我的泪一个8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岩井俊二三板斧:少女、滤镜(慢镜)和配乐。
我从开始一直预判的是男主其实喜欢的是妹妹。。剧情发展也太正常了,但是生活本生也就平铺直叙的过,没有那么多的反转。摄影太强了,特别是拍景。
岩井俊二电影里那些手写书信的男男女女不管过去多少年也总还是一副少年少女的样子
换了个语境也还是尴尬人,福山雅治也太鸡儿帅了吧,想想和前女友一起看你好之华的日子好像也没过去多久
和中国版基本一样,老岩不但重复自己还拍得实在没什么意思,不过故事放回日本还是更自然一点,而且男主的素材也比中国版好太多
有点无聊,剧情太慢,情书lite版本
3.5 日版真的太舒服啦,不论是节奏还是景色、色调,都特别对味。不过这个本子的毛病就在于后半段的过于理想主义,即使是发生在日本、发生在岩井俊二身上,依然说不过去,毕竟大家都是被言情剧投食长大的。丝丝做女神也真的很难言,还不如森七菜。
不知所云
毫无疑问比你好之华优秀 无论演员还是场景 最重要的是故事舞台搁日本比搁中国自然太多了 但故事依然很平庸啊
爱过,爱错。稍显过长了恨不得前因后果都说完,没有余味。怎么看都像是《海街日记》的复刻版,松隆子老了却有丝俏皮,福山雅治雪村化,丝丝还是海街时的童稚,森七菜频繁露脸各影片的少年时代
非常矫情……
特地对比了一下中国版 对于女主两次欺骗 周迅和松隆子为什么后者更让人难受 可能还是松隆子的表演更让我感受到她对男主的喜欢 但这个欺骗看上去无伤大雅 却明确了女主根本不考虑姐姐的心态 如果男主有回应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哈哈哈没看过你好之华,只是这个故事底子没啥东西啊,怎么能拍两版圈钱呢
中国版本的青春时期小演员全方位吊打日版大龄装青春组 广濑铃(她是气质问题)和神木隆之介选角失败 知道是名导都想要这机会 可也太不对劲 尤其神木 快30岁高龄还发胖严重是怎么好意思演高中生 中国可是真的找了15岁左右的三个孩子啊 青春是装不出来的 哪怕你再显小 大人部分还是松隆子完胜
6分,风景如画,剧情一般,岩井俊二的很多慢镜都挺没必要的,没有美感也没有情感
「2023.1.24」这部last letter可以说是那部love letter的复刻了,书信传递情感,怀念逝去之人,回忆学校时的爱恋,这些熟悉的元素又被用了一遍,故事上也很相似(影片里也有致敬烟花),却达不到之前的感觉。在对情书的情节复刻用完了之后,后半段剧情塌掉了,松隆子这个角色仿佛从电影中消失了,男主对往日爱情的追寻也十分冗长,终究是无法共情这场错过的爱恋。结尾把女儿与母亲的高中时代两段影像重叠,处理的很精彩,对整部电影来说却也不算是个合适的结尾。希望岩井以后能拿出新作品,不要继续重复自己了。「2024.4.24重看」
看不下去了,森七菜真可爱,但是写信这剧情看的我一阵恶心
福山叔怎么邋遢都帅啊
大体来说我不喜欢岩井俊二,但很喜欢松隆子和福山雅治就看了。这部更加《情书》和《四月物语》(我唯二好感的两部)所以不差,但我不再有学生时代暗恋的春心,剧情推进得也相当平淡。不过里面有一个点挺好的,就是文艺青年总是误读人的需求:ta需要你在场,而不是装点性质的信、献给ta的小说、为ta而作的歌。
看了影评才知道两地都拍,这么矫情做作自恋狂的一个剧本还能一次卖两个电影翻拍?人设上自相矛盾,看得我十分不耐烦。为了让女主显得又纯又欲,无助可怜。一个落落大方做学生会长的校花,读过大学的女人,一辈子只有高中快毕业时转校生男主写情书,和家暴男结婚生子两段感情经历,而且被家暴之后就是抑郁自杀。一个和会撒娇的漫画家庵野秀明结婚的可爱主妇,一辈子就痴迷高中时喜欢过的姐姐的前男友,永远一副迷妹样。男主除了有耐心写情书,别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性格畏畏缩缩,和女主的恋情全靠女主角主动,也不知道为啥结束的,但总之人人都觉得女主姐妹俩都一生痴迷他,等他解救或者惊叫着和他握手。真的不行,就算是福山雅治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