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2日晚21:10的场次,奥纳巨幕厅,观看《阿童木》。
从去年知道了这部电影,就一直在盼着,一个月一个月,总算走进了十月,早早就买好了票,只等着上映了。
全国公映的日子是23号,我这里在22号晚上开始上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还不知道已经上了,又或者不是周末的原因,昨天,诺大的巨幕厅,居然只有六个人,这一次的阿童木,几乎成了我的专场,呵呵选择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多少次多少次坐在那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然后,现在成了习惯。
阿童木的感觉像个邻家的小弟弟,机智而且可爱。
只是,看的我有小小的心疼。
天马博士因为痛失爱子,而创造了阿童木,并赋予他无比强大的力量,植入了儿子的全部记忆。
然而,他每次看到阿童木,却更深刻的感觉到儿子的离去,最终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抛弃了阿童木。
而那时的阿童木,一方面记忆中记着自己是天马的儿子,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清楚自己是个机器人,于是他迷惑了,不理解自己生存的价值了。
他开始流浪,认识新的朋友,然后在因为其巨大的能力而被抓回。
在天马要关闭阿童木,取走能量的时候,闭眼前的那声“爸爸”,弱弱的,但一定唤回了天马的情感。
于是,天马再次把蓝核能量放在了阿童木身上,而之后在他与红核力量战斗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他更努力的飞向天空。
动画的感觉很好,像之前看到的那些美国动画片一样,人物的表情生动,这一点是我看国产动画每每失望的地方。
我看的是配音版,当机器人三剑客其中之一说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时,我笑了。。
阿童木形象刻画的很好,之前看预告片,知道和从前的阿童木不一个样子了,还有点小担心,看样子是我多虑了,现在这形象帅气可爱呢,活生生的,就像个生活中的小弟弟,聪明还调皮,充满正义感,在想,若生活中认识这么个小朋友也很不错呢。
阿童木是一个童年的记忆,我说不清自己喜欢阿童木,是因为喜欢这个形象,还是迷恋自己大脑中隐隐藏藏的童年记忆。
家里有大大小小的阿童木玩偶,甚至T恤,外衣,鞋子,手表,在我的生活里随处都能找到阿童木,我在买着这些的时候,仿佛一起买回了我逝去的童年味道。。。
看着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大,头上两个尖的少年冲向天空,我几乎跳起来。
抛开童年怀旧的感情色彩,这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动画片。
没有什么让你耳目一新的东西。
熟悉的主旋律成长主题,熟悉的人物设置,熟悉的情节转换,甚至,熟悉的笑话。
但是看电影怎么能抛开感情,说实在的,看的比变形金刚还要高兴。
变形金刚基本可以算是一部新电影,那些复杂的机器人,基本找不到过去线条简单的动画片里的影子——除了在擎天柱出场的时候。
没错,那些极度炫目的特效镜头,让人血液沸腾,雄性荷尔蒙大量分泌。
而阿童木,更多带来的是温暖,和单纯的开心。
即使是大魔头终极战士,也是有趣多于恐怖。
关于中日美三国演绎阿童木的话题已经有无数评论。
当看到一些细节的本地化的东西的时候,还是会开心一笑。
比如那些警卫显示屏上出现的中文,“体液状态。。
”,哈哈。
还有时髦的中文词,比如“纠结”,听到这个片里小孩说这段话,觉得像在看麦兜兜。
关于阿童木身着的中华立领,到不难看。
但是这个衣服也太结实了,翻江倒海都不会坏。
记得漫画书的阿童木都是赤膊飞行的,和谐的时代给他穿上了不坏的金装。
对,还有那个号称来自中国的小女朋友。
中文配音很好,最好的,我觉得是王刚配的哈马博士。
阿童木漫画诞生于50年代,动画片诞生于60年代,比如还老。
当我知道什么是动画片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了。
只有几本小人书,看了无数遍。
于电影好莱坞式成长电影的简单主题不同,漫画的故事有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结构。
在那个几乎没有乞丐的小县城里,我是从阿童木里知道,有生活富足的职业乞丐。
故事里有种族平等的呼吁,社会不公的控诉,对人类暴力本性的揭露和谴责。
他的漫画是我看过的最耐看的,有丰富内涵的。
虽然故事不同,电影对人物形象的保留很完整,原有的主要人物和漫画里形象基本一致,只是茶水博士的鼻子小了一点。
所以,阿童木带给我的是那种小时候单纯的高兴。
期望不高,大概也是看到开心的原因,因为惊喜。
看了预告片只觉得这个挺土。
真到了大屏幕上神奇少年还是很帅的,只能说预告片太烂。
看的太投入,把衣服都落在影院里。
还好认领了回来。
十一去了日本,看到不少《阿童木》的宣传(10月10日上映)。
在京都那天,还撞到《阿童木》在日本的点映暨新闻发布会。
听同伴说郭富城也来到现场帮电影站台,可惜俺去上厕所了,错过了亲眼目睹老天王风采的绝佳机会。
上海首映的时候,RP再次爆发,抽中了一张入场券。
可惜去创意周,所以就把票给了室友。
后来听室友爆料说,他在影院厕所与“皇阿玛”擦肩而过……说回电影吧,这周二上午看的。
早场二十元,整个厅不到二十人。
看片头的字幕,原来光线传媒也是投资方之一。
中文字幕,中文配音,仿佛在看一部“国产动画片”。
我不是阿童木的粉丝,但好歹小时候看过电视上放的《阿童木》。
电影版的阿童木形象确实跟回忆里有些不同,所谓的3D效果初看也有些奇怪。
但总体而言,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片。
剧情比较靠谱,配音比较新潮,比起《马兰花》这样的国产动画片,我更愿意带我孩子去看《阿童木》。
9.10.31晚写于外公家
勉强算是国产佳作吧(误)跟儿童合唱团的似的 听不出一点正常的感情 又不是要你朗诵爱国诗歌有好多莫名其妙的台词 其中以我来自中国为最如果要完全美国化低幼化的话 比迪斯尼也差远了啊所谓的童年怀旧情结 变形金刚至少打得很过瘾而且抛弃掉那些童年回忆重新去看原著的话 就能发现手冢从没放弃过简单故事中的深刻挖掘还有那个传奇式的阿童木和孙悟空握手 我一直理解为是英雄相惜浦泽植树也是因为这个才把pluto搞出个新高度来的
很显然,我的童年是没有阿童木参与的。
那时候的电视上,已经开始热烈的出现变形金刚和花仙子。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我才恍然想起,原来著名的阿童木,他的特长是——铁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也不看或是即使觉得太太太一般也要给个五星的原因。
2009年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70后,80后的“动画怀旧年”,《七龙珠》、《变形金刚》、《阿童木》三部在中国那个时代引起轰动的作品都陆续变成了大屏幕,《七龙珠》成了校园偶像功夫片,《变形金刚》成为了一场机器人show,而姗姗来迟的《阿童木》不知道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其实说句实话,《阿童木》更多是70后的回忆,因为这部80年代初就登陆中国的动画片(同年底漫画也出版),对于大多数刚刚出生的80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别以为你真的可以记住6岁以前的事情,这基本上是不靠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七龙珠》更有印象,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一点。
我以前也就是知道阿童木这个名字而已,真正开始看漫画是初中以后,九十年代中期是当时中国盗版漫画的鼎盛时期啊,一口气就看了很多,这部被誉为日本漫画的开篇之作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线,画风简单,语言简要,造型简单,这个有点像“米老鼠”的阿童木和当时大多数追求烘托效果,人物优美,语言幽默的漫画不一样,在当时被《圣斗士星矢》的动作效果和《七龙珠》的奇幻剧情所吸引的我,可以说,看《铁臂阿童木》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部看似最简单的作品,却因为期间一直若有若无的忧伤情绪吸引了我。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始终固执的认为,阿童木并不是一个光明的故事,手冢治虫先生笔下的未来并不是一个“美丽新世界”,那个世界有强权统治,有局势对峙,有钢铁城市,有水泥森林,更有形形色色的被利用的机器人……而作为正义使者的阿童木更不是一个乐天派英雄,他是因为他的父亲天马博士不要他,他被遗弃才被茶水博士改造成超级英雄;他一次次在最后一分钟拯救世界,却又被很多人指责能力太强;他好多次都差点就被危险折磨的支离破碎,却没有人能和他一起承担*他很强大却又很孤独。
基本上阿童木也是严格遵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塑造的,即不能伤害人类,服从人类,也不能看到人类受到伤害,阿童木是完美的,而当时的时代是残缺的,所以注定了他会很受伤:他可以一次次拯救人类,可以一次次相信人类,却拯救不了他们的心灵:贪婪、自私、狡诈、欺骗、伤害、凶险这些人类的劣根性,不管科技发展到了什么时代,都会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
在科技和工业达到鼎盛的时代,人类可以任意处置机器人,人类可以随便伤害机器人,而机器人只能服从和承受。
机器人是否该因为被人类利用而承担罪名?
人和机器人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一项技术被滥用后,该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规范它?
这部作品就是如此深深地反映出对人类社会未来和人类发展的担忧和警示,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人类和科技的微妙关系,而这样的担忧在现在看来甚至正在走向现实。
这是战败的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当时日本的反思比现在多多啦),也是对当时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担忧,《铁臂阿童木》是如此的贴近时代而又超越时代。
(后来我又看了手冢治虫的《怪医秦博士》,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一直都是如此,用漫画的方式探究人性,每个时代,都是有光明,也有黑暗。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这部脱胎于《阿童木》的电影,也是探讨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
那个希望变成真人的小机器人,那个没有什么特殊本事的小机器人也是如此打动人心,其实,我想如果有可能,阿童木也只是想要做一个平凡的小孩子,成为天马博士的儿子,而不是什么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而这样的故事也许在内心深处,才是手冢治虫最愿意表现的,但是那样的阿童木还会向这样受欢迎么?
所有的成长都是寂寞的,英雄都是矛盾的,也都是悲剧性的,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喜欢,阿童木就这样成为了时代的英雄,虽然孤独,却一直前行。
怀旧是一种情结,但不应该成为潮流风尚,甚至成为一种是时尚文化,当漫天遍地的“阿童木”宣传攻势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看过这部漫画而走进电影院呢?
不过我还是愿意在大屏幕看到他,不过我还是希望更多的新朋友喜欢他,而阿童木对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其实他从未远离,只是藏在了内心的一个角落,见到他,我会轻轻的说一声,好久不见,阿童木。
【中国城乡经营报】
《阿童木之歌》 歌词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 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穿过广阔田地,啦啦拉潜入深深海洋, 来吧,阿童木,爱和平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看完电影版《阿童木》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忽然蹦出了这首歌的旋律。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从当年那个“爱科学的好少年”已经变成中年猥琐大叔,但我还是能够完整地把这首歌唱出来。
(不过电影版里是没有这首主题歌的,估计可能是因为版权问题没有谈拢?
)我查了资料才知道,黑白版的《铁臂阿童木》是198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估计之后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做过重播,因为我印象里在电视上看到《铁臂阿童木》没那么早)。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我的记忆中也一直是黑白的──因为那个时候普通人家里只有黑白电视,而且还不是人人家里都有,一到时间大家都得挤在某人家里一起看。
这首主题歌最后的画面我一直记忆犹新──阿童木脚下喷着火焰降落在地面,因为这个画面结束之后故事就正式开始了。
伴随着阿童木动画片一起留在记忆中的,还有阿童木的“小人书”。
这套阿童木“小人书”应该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全套应该有15本,只是小时候也没什么零花钱,所以都是借着看的。
作为一个传统悲剧,等我有钱买这套书了,这套书也买不着了。
零零碎碎说这么多,主要还是借机感慨一下,能在电影院里再看到阿童木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
虽然在影院里上映的《阿童木》2009电影版和我小时候看到的动画片在故事上关系并不大,但它还是那个十万马力的阿童木。
闲话扯完说正事。
电影《阿童木》虽然完整继承了动画片《阿童木》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如天马博士、茶水博士都在,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必然要在故事结构和具体人物设定上做出相应的改编,才能符合电影化叙事的需求。
从目前的这部电影版《阿童木》来看,我觉得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让一个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经典动画形象在大萤幕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于那些迷恋过去动画版的观众来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怀旧,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
电影版《阿童木》基本上重新结构了阿童木的故事,除了必要的关键人物外,几乎所有的电影人物都是重新创作出来的。
我作为一个被电视动画版深深影响过的观众,其实是很理解目前电影版故事的这种改动,因为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故事载体,所以讲故事的方式和重点自然不会相同。
用电影版里的一句台词稍加改动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不要迷恋过去,过去只是一个传说”。
电影版《阿童木》是一部定位非常明确的青少年电影,它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主题:青春期的孤独和成长。
尽管阿童木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抹杀的日本动漫文化基因,但在好莱坞创意流水线上被重新打磨过后,现在的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行世界各国主流文化的通俗故事,那就是一个天赋使命的少年,如何经历重重冒险,重新发现自我,接受与生俱来不可逃避的命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英雄。
对于那些期待满足怀旧感的中年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于幼稚和简单;但对于那些青少年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却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向往和忧虑,在一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中,最后看到的却是内心在这个奇妙世界中的映照,并和自己身边的生活关联起来。
当机器人阿童木被作为天马博士儿子的替代品被制造出来后,天马博士痛苦地发现,这个机器人并不是他的儿子。
阿童木发现了自己的机器人身后后,他开始面临一个青少年成长题材电影中的永恒母题,那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当然,作为一部努力面对最大多数观众群体的家庭动画电影,这个故事是不会在这个深奥的终极哲学主题上过于纠缠的,它只是将这个无解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的推动力,并很快将这个复杂的人生命题悄然转换为一个青少年话题:一个内心纯净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欺诈的成人世界?
作为一部能够全家一起观看的动画片,在这个经典话题上,《阿童木》也乖巧地给出了一个传统价值观意义上的答案,那就是要相信爱,相信家庭,勇敢地长大成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作为一个对比,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达也向杀手莱昂询问过这个问题。
马蒂尔达:生活一直都这么痛苦吗?
还是只有在童年的时候?
莱昂:一直都是这样。
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影版《阿童木》故事的基本价值观。
不过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几乎已经可以被算成是优点了:在国内的动画片甚至是电影中,有多少电影能够给出这种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判断呢?
一个纠结的童年和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
作为一部中日美三国合拍的电影,《阿童木》这个电影中各方的分工很明确,日本出版权,美国出创意,香港出人工,内地出资金(好像和咱们“世界工厂”的定位挺契合)。
现在的这个《阿童木》经过这么一番复杂的血统混合后,它已经很难定位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了。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个故事才会被改造成现在这个有点“和而不同”的模式:努力迎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并从中寻找基本共同点。
所以我们在里面能看到环境保护,人和机器的关系,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还用捎带手讽刺了一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幽默搞笑,伦理亲情,各种流行商业片元素都被有机地组合了起来,而且还能被统一在青春成长的主题之下,这种编故事的方式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
尽管阿童木有着日本动漫的文化基因,但在电影版中,阿童木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银幕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银幕上的美国式英雄,阿童木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孤独,勇气、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
在《阿童木》电影中,阿童木这个银幕英雄的勇气并非来自十万马力和七大神力,而是来自他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从而指引他去完成天赋使命的命运,并以牺牲自我来拯救大都会和其中的人们。
这一点更是美国式的银幕英雄所具有的共性。
而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完美,一个邪恶的、执着的、强大的敌人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阿童木这个小英雄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垫脚石,电影中的大都会总督是一个此类商业类型片中不可或缺的大反派。
这位智商不高而且邪恶到底的总督属于典型的反派形象,这个一根筋的坏人在片中贡献了份量很大的搞笑桥段,每次阿童木需要有坏人出来让他打怪刷分的时候,总督就不失时机地出现,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打丫一段就对不起他。
(他的很多台词明显能看出有影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嫌疑。
本片编剧也是美国人,估计拿小布什开涮已经成了好莱坞最流行的“打豆豆”游戏)。
不过作为一部家庭动画电影,《阿童木》里尽管有不少非常激烈的打斗场景,但这部电影里其实只死了一个人,那就是天马博士的儿子托比,而且还是因为剧情设定不得不让他死(不然就没阿童木什么事了)。
片中出现的其他所有坏人,包括最后的终极大反派都没有死,可以说很照顾低龄观众。
作为一部在故事风格上完全继承好莱坞血统的电影,《阿童木》中出现了几个精彩的配角形象,都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叙事规则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形象。
如“机器人三剑客”、“垃圾桶”、“擦窗二人组”等,虽然对故事主线的叙事推进并无直接联系,但它们的出现仍然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气氛。
就我个人来说,“擦窗二人组”虽然只是客串了两场戏,但它们的精彩表现和《机器人总动员》里那个被关在飞船外面的那个倒霉蛋焊接机器人不相上下。
本片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只有配音版,作为一部动画片,此次的配音版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里面有很多台词已经在网上流传了,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效果相当雷人。
可能是因为在内地发行的需要,片中还出现了不少中国元素,特别是一部分配音台词,我都怀疑是为了内地市场需求而后期修改过的──女主角睁着蓝色的大眼睛说完“我是中国人”后,全场都笑了。
本片是一部传统的3D动画(真是今非昔比啊,3D动画都变成“传统”了),在3D动画片全面立体电影化的今天,《阿童木》没有成为一部立体电影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由于3D动画片的制作特点,只要能够增加20%-30%的投资,3D动画片就能完成立体电影化改造,在目前国内立体影院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一部3D立体动画片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刚刚从影院回到家,急于和大家分享偶滴快乐本片情节是从阿童木的父亲和茶水博士开发出的蓝晶体和红晶体引发的, 因为其中那个危险系数很高的的红晶体被一个自大的战争疯子利用导致托比(人类阿童木)死亡,托比的父亲才发狂一般研制出阿童木,并且利用蓝晶体作为生命动力源。
被制作出的托比,显然与其父亲想象不符,托比也渐渐发现自己不是人类而是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机器人,但是他被父亲赋予了托比生前的所有记忆。
父亲的抛弃、自己的变异,都使得托比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选择离开家。
然而刚刚走出家门,他的蓝晶体能力就被那个总督——战争疯子发现了,被追着打,并被打下了大都会——漂浮在天空的城市。
幸运的是,托比落在地球后遇上了很多不错的小伙伴,并成为朋友,并得到一个新名字——阿童木。
但是他心里却一直有个秘密——他不是人类,是一个机器人。
在地球上与朋友们经历了很多,最终在被坏总督带走时,被朋友们理解认可,并在以后的战斗中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
在与红晶战斗机器人战斗中,为了拯救大家,阿童木把自己撞向载有红晶体的机器人,同归于尽(蓝晶体和红晶体在一起会毁灭)。
阿童木死了没有,稍微给大家留一点儿悬念 在这里说一点,尽管情节套用了美式的英雄拯救世界的老模式,但阿童木这个小英雄形象被塑造得更有人味儿了,几个片断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在制作上当然没得说了,立体感还是很强滴。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配色柔和多彩。
形象设计上延续原有动漫形象,并增加新的人设。
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生动有趣。
对话幽默风趣,动作设计上也是充分体现了幽默感。
对于孩子来看是不枯燥的,并且影片时长很好的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小朋友可以安心完整的看完整不影片。
如果看过TV版的铁臂阿童木,也许会略感不过瘾,但是仅仅当作一部主角叫做阿童木的电影来看,还是很好看的。
今天去看了阿童木。
在豆瓣上,我给了五星。
问我为什么给五星,因为它是阿童木啊。
即使是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路去看的这部电影,但我觉得很值得。
最近真的很忙,终于有一个下午的闲暇,就去看了。
因为在几个月之前看到海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部电影我有必要去影院看的。
只是看到网上的评论,感到很伤心。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那个儿时的记忆,“铁臂阿童木”去看的吧。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回来就狂骂这部片子。
甚至怂恿所有人都不要去影院看。
童年在那儿,阿童木在眼前,变的只是我们。
其实去看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
因为阿童木的故事都已经知道,介绍片也看了各种版本。
所以看过之后反而觉得很好。
故事就是那个故事,小时候可以看得开开心心的,长大了就说这弱智了?
为什么不能单纯一些去看待这部作品呢。
就像小时候看到哪吒闹海里哪吒死了就哭了一样。
不妨把现实中的种种放一放,姑且跟着这部动画喜或忧。
因为阿童木的能源被取走而伤心,因为阿童木战胜了红核怪物而开心。
单纯一点不好么。
大多数觉得电影不好的人无非在3D制作上和剧情改编上。
我想,如果你真的喜欢阿童木,就应该为这部作品能在大屏幕上得到延续感到高兴。
更何况一部影院放映的影片,多多少少都会与原作有些出入,就连当年的阿童木动画跟漫画也有改动啊。
何必太过追究这个呢。
难道照搬原样把2D的动画3D化了才算忠实原作?
说剧情太过简单,好人坏人分的太明显,拜托,这部动画难道还要搞出什么阴谋论么。
因为你的童心不在了。
所以才会觉得这剧情不爽。
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啊。
对于场景设定和海报设计,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我就很喜欢那个阿童木的剪影飞向天际的海报,还有大都会的风光。
不是说一种设定只属于某部作品。
类型片还那么多呢,哪有什么谁抄谁的无聊问题。
我们因为想找回童年的记忆而去看这部电影,那就简简单单地去看待它。
小时候没人知道什么是场景设定,没人会挑三拣四剧情是不是弱智。
很高兴能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阿童木自由地飞翔,很高兴阿童木还没有被忘记。
这就足够了。
至少,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吧,带着单纯的心。
韩浩月检验一部动画片好看与否,一个孩子会比十个影评人更有发言权,在看《阿童木》时,我身边的小朋友在差不多五分钟的时间里,小声地抽泣着,我不敢看他,担心一个大人戏谑的表情伤害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也不愿影响他去感受这个世界挚真情感的心情,要知道,现代生活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感动的人生教育课,因此,要谢谢《阿童木》这部电影。
感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父亲身份,有时我困惑于如何向孩子解读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孩子了解栓系于这份血缘关系之上的爱与责任、奉献与牺牲。
《阿童木》在这一点上有浅显但却准确的解释:天马博士因一次实验室意外致使儿子杜比身亡,他用从儿子头发中提取的DNA制造了机器人阿童木,阿童木不仅外形和杜比完全相似,也拥有杜比的全部记忆,但天马博士还是慢慢觉得阿童木并不能代替儿子,当邪恶的天空之城“大都会”的总督史东胁迫天马博士取出阿童木体内的蓝核能量时,天马博士充满矛盾地将阿童木带进了实验室。
影片最催人泪下的一幕便出现于此,阿童木放弃反抗将生命重新交给自己的“父亲”时,脸庞上的那种顺从和坦然神情令人动容,这个时候的阿童木已经拥有了足够将整座城市摧毁的力量,但仍然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父亲”手里——不知他是出于被“父亲”逐出家门的失望,还是觉得这就是他的宿命。
但在最后时刻,天马博士幡然悔悟,不惜以命换取阿童木继续活下去——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从这一刻才算正式开始。
这是一次凡人情感的胜利,也是正义的一次胜利,极易引起观众共鸣,如果你有一个孩子的话,不妨与他(她)共同去体会这段情节给两代人带来的共同震撼。
当然,除了这段悲情戏之外,整部《阿童木》90%的时间,都是处在欢快的节奏中的,影片创作人员制造了足够多的角色,用来承担观众的不同情感需求:权力欲旺盛的史东总督和表面和善、内心阴险的哈马,可以满足观众发泄对坏蛋们的愤怒情绪;从天马博士和茶水博士身上可以发现好男人的传统;装了红核的邪恶机器人,变形金刚般庞大的身躯装满了整个银幕,与身体小巧玲珑的阿童木之间的对战既有大场面又富有趣味性;家居机器人奥伦和四个垃圾机器人肩负起了搞笑的任务;那个富有人性的铁皮垃圾筒,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它的作用,可以和《怪物史莱克》中的驴子媲美。
情节简单、情感浓烈、对比鲜明、价值观指向清晰……《阿童木》是部不折不扣好莱坞化的作品。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精彩逼真的打斗场面,对亲情、友情的细腻刻画,多处类似“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样的爆笑台词,圆满的大结局,以及最后为拍续集留下的一个小尾巴,只能说,“一部好莱坞动画大片该有的全有了”。
这部电影是由国内两家娱乐机构主导投资制作的,多少会令人对其质量产生些担心,但看完之后可以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电影的中外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这么些年来,《阿童木》堪称合作最成功的一部,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它的创作和制作班底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和香港。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漫画《铁臂阿童木》,1980年代同名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引进后,在国内掀起一场持续十数年的阿童木热。
阿童木对当时的孩子来说,就好比现在颇受欢迎的喜羊羊。
现在知道阿童木的孩子已经不算多了,伴随阿童木一起在中国风光不再的,还有米老鼠与唐老鸭等经典卡通形象。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会有他们的选择,所以,电影《阿童木》更能唤醒1970年代人的记忆。
电影版的“阿童木”应该是漫画版“阿童木”的变身,只是,隔着几十年时空的阿童木战斗能力更强、也更时尚好玩,具备了老少通吃的魅力。
但愿电影《阿童木》的上映,能令这个经典卡通形象再次焕发活力。
看着阿童木讲英语实在怪异,权当怀旧啦!
在美国看的第一部电影,纪念一下,在mall of America哈哈。效果真好。If you lose your son and you are not crase, you are not human.
太和谐了这也。。。。还想看一遍中文和日文配音版。
英文版的配音真的好差劲. 刚开始的二十分钟过于煽情,后面又完全侧重于搞笑. 到底什么是重点? 阿童木原本感伤的故事却没能感动我一份. 失望.
一个同名同姓的小孩子。
情节是很一般,不过看到托比死而复生我还是哭了,怎么突然变得脆弱了?
欲绝的科学家老爹
和我记忆中的阿童木差别好大啊,剧情太美式了。
儿时经典
这眉毛...也太...
还行吧。。现在手法表现当年。。
这片子算是白期待了,看完后感觉真不怎样,那么简单乏味而且愚蠢的情节,还出这部剧场版有什么意思?
打小就对他没感情 这片平淡得可以催眠
给画面,不给情节
其实 看不下去没看完也不想再看..
不喜欢英雄主义
仍然是中國式思維的動畫片
还是觉得好好好好看啊。
混血式的幽默+可爱的小正太+感人的老套剧情+爱
just so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