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九岁的少年在面对父母的抉择,追逐着飞驰的列车时,幻想出了所有可能经历的人生轨迹,然而各种结局皆是悲剧收尾。
少年没有跟随父母,而是选择奔向一条未知的道路,也正是这个抉择让他与真爱重逢。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也许一步错,步步错。
更何况处于当下这个时间点,无法预知未来,现在做的任何选择,将来都有可能反悔。
日本茶道精神中的“一期一会”,把每次相遇,当作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应充满真诚与感激,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生命中的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期一会。
生活不像电影,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倒带。
不论你如何选择,诚恳、尽兴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相信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并坚持下去,就已足够了。
寻寻觅觅这么多年,今天我终于找到了我最爱的电影类型,我爱Toby.影片展示了太多种可能性,生活也是这样,无数拥有很多可能性的瞬间,在人们一些偶然的选择下,发挥着迷人又可怕的蝴蝶效应,最终变成了我们如今的模样。
如果有兴趣,可以像九岁的尼莫一样,试着想象(或者说预言也可以,都是一回事),在以前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些有很多选择的瞬间,如果当初换了一种选择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和我一样也爱上了这部电影,你也会觉得这是一件奇妙又有趣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件事让“后悔”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无用且扰人的情绪,既然有这么多偶然的选择,那我们其实都活在一种机遇下,现在这条路会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谁都没法判定那条路才是正确的道路。
就像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引自田纳西威廉姆斯(十分推荐大家去看他的《欲望号街车》)——Every choice is the right choiceEverything could be anything else.既然过往那些偶然的因素把我带到了现在这里,为何不认定现在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最好的时代,抓住它你也可以像尼莫一样“预见未来”。
希望你我都能活得精彩。
我曾经为某部结局虐心的小说写过同人小说。
在我的小说中,主人公在一场昏迷中预见到了未来。
小说到主人公苏醒戛然而止,但令我一直无法释怀的是,接下来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
预见了未来就能逃脱升天?
即使预见了也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路线走下去?
又或者,从预见未来的这一刻起,时空就出现了分支?
事实上,两种未来都可能发生,也都没有发生。
时空交汇点的主人公,就像薛定谔盒子里的猫,在打开盒子之前它既是活的也是死的。
《无名之人》是一部形式大于叙事的作品。
电影所讲的故事因果不清,线程不明,这一点曾被许多人所诟病。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的精巧作品,似乎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原谅它的所有缺憾。
如果你认真的观赏这部电影,就会发现片中充满了从结果反推原因的碎片化叙事,这使得本片恰似一部“卷帘格”的谜面,翻来覆去,覆去翻来。
爱情文艺片的浪漫奇幻风格并没有削弱本片对时间单向性探讨的意义。
导演讨巧地选择了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爱情”主题,这一主题同时也给这部时而故作深奥的电影涂上了温暖的颜色。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否会使我们命运之矢的落点偏离几万光年?
如果掷出的硬币在气流的影响下偏转了一微米,可能几十年后我就会换一种死法。
我的心每跳动一次,我命运的可能性就分出无数的分支。
这棵生命之树每一秒都生发出无数的叶子和果实。
但我只能品尝其中极少的部分。
可是,为什么于这无数的可能性中,我偏偏选择了爱上你?
也许,也许,在若干个也许的时刻,若干也许的变量稍有差池,我们都不会相爱。
可是,在这一刻,此时此刻,我们却已经相爱了。
如果预先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是的,我们会的,因为我们别无他法。
那所有的“也许”的流星曾经和我们擦肩而过,但最终只是擦肩而过。
命运给了我们一条路,并非我们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我们。
也许时间并不存在,但“这一刻的我”是存在的,它存在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了。
我无法否认它,因为我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离地面。
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一句话的美好: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
我看得太不专心了,一边看一边在淘宝。
起初我以为它只是黄粱一梦庄生化蝶,坚持选择真心相爱的人,人生就最圆满。
Everything could have been anything else, and it could have just as much meaning是没错,但不跟她在一起,人生白费。
永不放弃真爱当然是真理。
但结局的时候一切平息,这时猛觉,实在是一部太妙太伟大的电影,忍不住击节大笑!
这部片子里,所有男主角都是真实存在,各自执迷,己身并无过错,但无论面对种种选择,最终都沉沦不同的悲惨命运。
唯有一百零八岁的那个终于开悟。
如何使妄想熄灭,分散的自我趋于不分?
”至此,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In chess, it's called zugzwang, when the only viable move is not to move.往世也好,今世也好,回头是岸的转折,是这个垂死老人放下了自我和自我境界的存在。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众生只是活在一个共业的平台上而已,众生,活在众生的梦中。
一意追逐求索不已,则众业纷纭,永无宁日。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所以,当业报随身,怎么样可以摆脱悲惨的命运?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有目标,每件事都牵引出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如果能不贪着而减少自己要争取的福德,尽力减少不必要的目标,尽力不多引起各种可能性的分支,尽力减少因这些可能性的分支而牵引到各种人,就是最大的布施。
若能放弃一部分福德,心生清净,只开启内心真正认定必要和正确的事端,那么对世界的良性影响,如同这里少一只蝶多年后遥远地方就少一场风暴,胜过捐赠无数。
所以片子的真正结局,并不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终点,而是宇宙逆转,老人哈哈大笑。
留在欲界中的分神,至此乃能受真爱团聚的福德,而老人,已然立地成佛。
无论如何赤诚祈求,奔驰涕泣,通达宿世因果,皆无法摆脱命运的折磨。
即使放弃财产,泣血祝祷,漂泊四方,也无法脱离。
但最终,放下我执,放下所有善缘孽缘,在重叠时间中的流转的多条生命线索才趋向平息,这乃是最大的布施。
自身和化身,过去和未来,尽此一报身,尽皆得度。
时间是什么?
前后相随,无前,无以显后,无后,亦无以明前。
万念平息之时,老人开悟而安然灭度之时,宇宙逆转之日。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另外一部电影Awaking Life从问题和见地上,可以做这一部的基础。
这一部真是具体了许多。
迷悟非两心。
《人类简史》最终章提到永远年轻的生化人,让我又想起这个片子,又引得我认真思考了下这片儿讨论的中心到底是什么?
除了伦理、信仰、社会制度、生物概念、演化论的终结以外,除了平行世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难题攻破之外,我还想从这个片子里得到什么答案?
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1.电影的设定首先已经实现基因完全解读,也就解决了疾病的攻克和细胞代谢问题,简言之,人就有了不老之身。
这时的智人已经控制了自我的生物学演化,也就是不再继续演化。
然后因为人们不需要性、和神经素类产物来满足自我,所以“爱情”这个神秘潘多拉也不攻自破了,同时估计也解决了很多心理难题甚至彻底改造了人的心理认知路径,使人不再心理有病,于是没有犯罪了。
2.接着所有“永生人”需要一套共同遵守的秩序——他们全体决定,不再制造新增人口,于是没有了生育,没有了爆炸的人口和老龄问题。
好吧,那接下来,统治两个多世纪的资本主义就只需要满足固定人口的“娱乐”需求了,也许是一个“自杀”虚拟体验,也许是“生养孩子”的VR体验——这些都是普通商品。
3.但也可能资本主义因为失去了原本“人类无限膨胀的贪婪”这一基石,而不再负责世界的秩序,所以接下来几样东西人们也不再需要了,它们可能是股票、钟表、保险、信托、考试、美容、时尚业、广告业、墓地、妇产医生、博彩、杀伤性武器、花花公子杂志、避孕套等一大批消失的行业和一切寄希望“明天”升值的东西。
然后“主义”也终于谢幕从此只出现在历史书里。
4.全世界的社会分工变的更加简单,全人类的最优良基因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一个超级永生人,他毫无缺陷,完胜完美,它不听从于任何利益方也不听信它(本我)的想法,他是智能世界的终极智慧和生命网络的化身,听起来好像在哪儿听说过这样一个人?
莫非它就是“神”或者佛陀他老人家本人吧?
那么,有了这个超级永生人我们做什么?
——你什么都不做,除非“它”叫你干嘛就干嘛…解释下:“它”是超物质、超精神、超主义、超时间的存在。
所以它是世界。
它问问题它给答案,它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变换任何动态,它代替“资本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民族主义”、“科学和知识”负责这个“世界”的运转。
它到底有没有本体,它是否有性别,有没有名字?
要如何定义?
好像已经不重要了……NOBODY再看这个电影的名字,我想起了“社群”,这样一个由无名“它”和一群年轻的永生人社群究竟会去干嘛?
我设想了下,有几件事比较符合:1.实现了上一个冰川期的地球原貌(如果想在物理和化学上就一定能实现原样倒退10000多年),按研究的数据建模,在地球上表面放上已知的所有生物2.继续探索地外文明,花了点时间(可能最多10000年,攻破了“奇点”问题,宇宙的观测完成,绘制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宇宙全景3.做了一项重大决定——去宇宙以外看看吧!
于是,这队“人”通过宇宙大坍缩理论,让万物归于沉寂……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量子没有了、地球没有了,但它们却又都在,“人”永远存在了,并在“漫长”的坍缩“时间”(大约135亿人类公历年)里,彻底的看清了宇宙的全部历程,事实上,这群“人”还玩了很多次大爆炸和大坍缩,以至于每次观测到的都孑然不同。
不过,“人”始终没法在哪次“大爆炸”中跑出宇宙边界,也没能在哪次“大坍缩”中成功逃逸……于是故事来到了开始。
(芷宁写于2010年7月2日)生活在团状六维度里的人们如何区分现实和虚幻?
时间的本质又是什么?
是否经过漫长的冬眠旅程去往火星便可以了解时间和距离的真谛……影片《无姓之人(Mr. Nobody)》绝非科幻片,虽然部分剧情涉及了科幻奇幻和看似复杂的哲学命题,但抛开那些繁复多姿的叙事手法和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影技法,其主旨是在讲述人生的选择与假如以及生活的不确定性与可疑性。
时间不可逆,因而当人们面临选择时会陷入两难,一旦所选方向碰了壁,又难免希望时光倒流,一切重来。
在现实中,一旦抉择,便很难回撤,但在光影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该片对人生轨迹一次次刷新重置的方式,给人《疾走拉罗》、《蝴蝶效应》等片的部分感觉,但《无姓之人》显然将每个选择都拆分打散的更碎,拼贴重组的也更为肆意。
片中的尼莫在9岁时面临着跟随仳离的父母中哪一方生活的选择,是奋力追上火车,和妈妈一起离开,还是留下来陪伴孤独的爸爸,影片“慷慨”地给予了小尼莫两条不同的路,让他同时存在于世界的两处,北美和欧洲。
之后,成长中的尼莫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将呈现出三重选择,两情相悦型、爱她型和她爱型……然而,即便选择可以重来,但不论哪一种生活,尼莫都逃不出宿命——遭遇死亡,或溺水而死或被枪杀或遭遇车祸,所谓殊途同归……“蝴蝶效应”的概念被该片多次使用,仿佛生活中的一切微小事物,诸如一滴水蒸汽、一片树叶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而影片也以独特的表述方式,让尼莫奇迹般地活到了2092年,那时他118岁,那时的人们除了尼莫都是不死之身,不记得自己姓氏的尼莫仿佛活体研究标本般广受关注,他和楚门一个待遇,被展示在电视直播中,而他那拆分重组式的回忆模式显然令采访他的年轻记者陷入迷惑。
影片将多条线索交织并叙,又在不断地否定重写,倒叙、插叙、细节闪回的表述手法始终有致穿插,如在表现尼莫婚姻的选择时,影片以成年尼莫和不同女人在同一教堂结婚的镜头剪辑,以及选择不同女人便从教堂的三个不同出口出来,预示着以后面临的不同生活。
同时,该片视觉效果不俗,综合素质较高,画面鲜丽、剪辑凌厉、配乐美妙、美设精致、造型惟妙惟肖,所有这些都给人不错的视听感受。
总得来说,该片的影像风格鲜明而醇厚,比利时人雅克·范·多梅尔和他的团队在剧情架构、拍摄手法和技术层面上,尽现了“传统美学范畴内的电影艺术”。
该片表演阵容庞大,主要角色都有少、青、中三组演员来完成,在多梅尔的掌控下,演员们的表演仿佛一脉相承,不论青少时段还是成人后,不论外型还是内心。
而演员对内心戏的把握,也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他人人生中的惊惧忧戚、纠结窒闷和快乐悲伤。
饰演成年尼莫的杰瑞德·莱托还饰演了老年尼莫,其118岁的老年造型让人想起了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的老年皮特,黛安·克鲁格饰演了成年安娜,这个尼莫深爱的女人,而饰演青春期安娜的是同年演过影片《裂缝》的朱诺·坦普尔,饰演青春期尼莫的托比·瑞格波在片中的扮相仿佛一个敏感而漂亮的正太,其表演也符合角色需求,将那份年少时的爱情呈现得快乐又忧伤。
影片时长超过两小时,仿佛藉由那些玩出花的光影语汇再现出生活的不确定性,仿佛一个怀疑论者的思维辩证过程。
伊始时,就再现了“信鸽迷乱”现象,片中的尼莫也常常如被困于狭窄空间里的鸽子一般迷乱,仿佛他活过的方式和生活的地方都不真实。
而在剧情中的2092年,那时的人类被设定的拥有不死之身,此时,时间和选择的意义又何在?
这是很有趣的问题,然而影片显然没篇幅来探讨这部分了,它让老成人精的尼莫在回忆告一段落时告诉采访者:“每个生命皆正确,每条路皆合理,每件事物都可能曾是别的事物,都可能内涵丰富……”即,每一种活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片中曾表示,只要还没选择,一切都有可能。
在快结束时,影片在倒叙中给了9岁的尼莫另一个选择,让他没追上火车,也没回到父亲身边,而是独自跑向另一条路,如果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设想都是一个面临痛苦选择的男孩的臆想的话,那么这条新的选择,显然也是臆想,到最后一定也还会“殊途同归”。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2727902_d.html
文/故城《小径分叉的花园》是博尔赫斯1941年出版的短片故事集的同名小说,它构造出一座时间的迷宫,是关于时间无限分岔和交叉的玄思,表达了一种超越有限线性时间的企图,即人能否同时拥有时间的多种可能性。
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不同,博尔赫斯创造出了一种“时间分岔”理论。
倘若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延展,在某个节点开叉、分歧,那么人们对于时间的选择,就如同我们步入小径分叉的花园,选择了不同的路,便会来到不同的终点。
这种分岔,就像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中那铁轨的靠拢、交错和分道扬镳。
火车轰鸣前进,不管是出于明确的目的,还是盲目的冲动,选择永不停息。
一量子力学曾孵化出多重宇宙的观点,那是一个可能世界的无穷阵列,每一个可能世界都跟我们显然知道的世界一样真实。
即使量子力学的叛逆者弦论,也在发展他们的多重宇宙观。
弦论将时间纳入物理维度,借助镜像对称性,解释存在着与现实时空对称的镜像时空。
经典弦论里有一个“十度空间”的概念,除了我们熟识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外,还有六个“蜷曲到几乎不见”的维度,叫做卡拉比•丘“流形”。
它在我们的视觉里几乎不可见,只有弦可在普朗克大小的空间里震荡,自由进出任一维度。
实际上,我们手掌在空间轻轻一扫,不但扫过长、宽、高三个维度,还扫过时间维度,以及无数卡拉比•丘流形的六维蜷曲空间,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在那个不可见且不可知的卡拉比•丘时空里,或许存在着镜像的我们和我们的“未选之路”。
就像量子物理学中经典的杨氏双缝实验中,单个光粒子轻巧的穿越狭缝,在观察屏中呈现出一幅美妙的明暗相干条纹。
或许我们的生命也有某种“量子相干性”,也存在那个“镜像的我”或“复制的我”,“他们”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继续着我们未曾选择的人生。
其实这点并不容易理解,即使号称是纽约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也曾在其《纽约客》的专栏文章中嘲弄弦论:“也许会有人用卡拉比•丘空间理论来谈论办公室恋情”。
范多梅尔显然比老派的伍迪•艾伦要先锋些,他懂得用时髦的科学理论来装潢他的影像世界,至少极力通过接受一种形而上来肯定世界的神秘感和复杂性。
《无姓之人》的种种并不隶属于“意识迷幻”,它与《罪孽天使》、《梦之安魂曲》和《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在题材上是划清界限的。
后者借助于超自然的、奇幻的或者科学幻想的假定,来设计影片的剧作框架,往往人物行为是被一种神秘力量所驱使。
而本片中不断借用大爆炸与大收缩、弦论、蝴蝶效应等科学时尚,暗示主人公尼莫的多重生命并非属于臆想和猜测,而是一种可能的真实世界的分叉,这一切都是有根可循的。
二根据以往的经验,分岔的世界在数量上大都难逃“三三两两”。
如《机遇之歌》和《劳拉快跑》只呈现了三个分岔的世界,而《滑动门》和《一个字头的诞生》更是少到只有两个,很少有博尔赫斯所称的“进一步的分岔”,因此也便没有了更多扩散性后果。
这种对多重世界在数量上的限制,是符合心理常识的,因为只有当有限的选项和所展示的未来之间没有深刻的本体差异,故事的讲述者所精心构建的对时间、空间、视点和因果关系的控制,才可获得观众在感知和认知上的赞同。
波德维尔说限制分岔路径的分芽繁殖还有一个额外的益处,由于只开放两三个分叉路径,某些特定的选择和后果,如政治的(《机遇之歌》)、犯罪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或爱情的(《爱的时光》,马克马巴夫),会比其他的选择或后果更重要,这无疑突显了政治、犯罪和爱情等人生命题的意义,也便缓解了人们因过度繁杂的行为伦理而产生的虚无主义情绪。
而《无姓之人》显然放弃了对分岔世界的过度修剪,容忍多重未来的不断扩张和蔓延。
尼莫自出生开始就面临无数的选择,而生命最初的分岔可追溯到童年时期。
9岁的尼莫必须在离异的父母之间选择一方:选择追上火车跟母亲去加拿大,还是留在英国陪伴父亲?
选择母亲,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安娜,而选择父亲则可能遇到爱丽丝或吉娜,自此,人生开始分叉,并被不可逆转的时间列车劫持而去。
跟随母亲,尼莫的人生在16岁再次分岔:拒绝湖边安娜的游泳邀请,34岁时两人纽约邂逅,安娜已为人妇,匆匆话别,永无交集;接受邀请,两人钟情彼此,双双坠入情网,人生又开始第三次分岔,要么成年后两人如期结婚成家,于34岁尼莫发生车祸溺水而死,要么彼此分离,因父母干涉不再联络,于34岁纽约邂逅,安娜在纸条上留下联系方式,但因突如其来的大雨,两人再次错过,永无交集。
而跟随父亲,16岁的尼莫遇到爱丽丝,许下死后带她骨灰去火星的誓言,然而爱丽丝却钟情别人。
自此人生再次分岔:尼莫由于过于伤心,驾驶摩托车时惨遇车祸,变成植物人,只能在脑海中构想那场火星之旅,在宇宙飞船上偶遇安娜,但突如其来的陨石摧毁了飞船;伤心欲绝的尼莫决心与第一个和自己跳舞的亚裔女孩吉娜结婚,他虽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但却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丧失使命感,将命运的选择交给硬币的“正”“反”,于34岁死于一场意外的仇杀(在浴缸里);尼莫的真诚打动了爱丽丝,两人顺利结合,但故事又第三次分岔,要么结婚当天爱丽丝死于油罐车爆炸,要么若干年后爱丽丝患上抑郁症,离家出走,而尼莫成为剧作家,死于一次意外的洪水。
我们不难发现,即使范多梅尔在叙事技巧上频繁使用“慢动作”、“闪回”和“跳接”等MTV风格手法,但影片的叙事样式依然是线性的,至少在每个分岔节点之前,它坚守一条严格的因果线,强调单一的关键事件的后续影响,而不是每一个时刻都蕴含着无数的未来。
三影片中不仅存在人生的分岔,还展现出“分岔之分岔”的套层关系,于是每打开一个新的分岔,都必须面临一个回溯性的问题,即如何从后来的某个节点回送到另一个选择的时刻。
《机遇之歌》里,主人公是通过三场追赶火车的“重放”来标记分岔的节点,而《滑动门》则选择“倒放”以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
《无姓之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范多梅尔安排了一个118岁高龄的老人,将多重人生用记忆碎片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巧妙的消解了观众想要看到理想的回溯性的主观诉求。
于是,“重放”、“倒放”,甚至“不放”都可以随意用于各个节点,观众有时会感到突兀不解,但仍能对导演的处理方式保持一定的宽容。
当然,为了保证观众对那些迥然不同的多重未来具有更多的认知连贯性,范多梅尔有效的限定了主人公周围的人物和场景。
比如影片的所有分岔的人生中,主要人物只有尼莫、他的父母和他的“三任妻子”,他们的分离、生死任意组合,便构成主人公尼莫分岔的人生。
更为奇妙的是各个人物之间还存在某种难以诉说的心灵感应,比如在尼莫与爱丽丝的婚姻中,尼莫拉开窗帘,睡意朦胧的爱丽丝说,“阳光太刺眼”,而尼莫与吉娜的婚姻中,游泳池旁的吉娜告诉尼莫,她要回屋,因为“阳光太刺眼”。
再比如,尼莫与安娜的婚姻中,尼莫死于溺水,在与吉娜的婚姻中,他在浴缸里几近窒息,刚探出头便因飞来子弹丢了性命,而在与爱丽丝的婚姻中更是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洪水。
水似乎是预示人物生死的密码,它为三段松散的时空提供了因果关联和时间纽带。
也正是这种“感应”的存在,让观众有理由相信这些分岔的人生是并行的,是存在于多重宇宙的不同维度的。
这类感应在《滑动门》中也有体现,海伦在跟她的朋友走在河边时,突然冒出一句:“真是古怪,我知道这里本来应该有一场赛艇比赛。
”她突然感应到另一个空间的喧闹欢呼,而此刻眼前的湖面却是寂静肃然。
上述感应是基于心理学中“首因效应”的,往往首先陈述的情境会成为其他情境的基准点,那些情境会在后续的版本中被重复、改变、省略以及否定。
比如《机遇之歌》中魏特克在第二和第三个版本中的政治选择,是建立在对第一个版本中选择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的。
《无姓之人》中,尼莫与安娜的婚姻中尼莫死于溺水,而第二个版本中尼莫是从溺水的威胁中挣扎出来,当观众以为他会因此逃出首个版本的梦魇时,子弹穿过额头,生命终结。
而第三个版本中,尼莫既没有开车外出,又没有出外旅行,而是选择被动的呆在家里,按理说已失掉车祸溺水和浴缸遭枪击的可能,然而,一场毫无征兆的洪水突如其来,将生命仍旧熄灭在首个版本中的溺水之中了。
在以往的电影中,这种感应也会引起“近因效应”,即分叉路径的主人公会继承之前路径的经验和教训。
如《一个字头的诞生中》中第一个版本的黄阿狗(刘青云)死去时双目圆睁,那些经历的种种似乎能穿越瞳孔,告诫第二个版本中的另一个他,于是当第二个版本黄阿狗一出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冷静、老辣和无所不能的黑帮老大。
波德维尔说,情节设计通过排序、迟滞以及视点切换对特定未来进行倾斜性处理,从而某些选择获得比其他选择更优越的待遇。
这大概是平行宇宙故事的超自然与时间旅行版本的残余。
但在《无姓之人》中几乎找寻不到这种“近因效应”,所有选择的结果都获得在概率上和道德上的平等。
即使有所倾斜,也仅存在于情感层面,比如在尼莫与爱丽丝的爱情那里,与安娜的两情相悦是故事的基准,而在与吉娜的爱情那里,对爱丽丝毫无保留的爱成为故事的基准,最终的结局总是现实偏离基准,现实与理想的分岔。
四范多梅尔在影片开头重现了经典的“信鸽迷信”实验。
在“斯金纳箱”中,鸽子每隔固定时间获得食物,它便误以为获取食物是因为其间自己的某个行为所引起的,比如挥动翅膀,于是它便会重复这个行为以保证自己能定时获得食物。
然而,挥动翅膀与挥动翅膀是非关联性事件,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然而鸽子却断定了两者的必然联系,并在一次次的挥动翅膀过程中印证和强化这条因果链。
“信鸽迷信”里包含了一种将偶然事件归为必然的内在冲动,但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信鸽。
就像我们有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将某些神秘难测的事件归结为冥冥中的命运,笃信偶然性里蕴含着无穷的必然性。
这种后验式逻辑在《无姓之人》中被导演玩弄于股掌之间,人生、人生的分岔和分岔的人生,将人这个作为存在主体的偶然性一一呈现出来,于是生命、爱情和人生的必然性(意义)便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无情消解了。
物理学家波尔曾说,“所谓意义,只能产生在比较中,可我们能把人的存在与什么相比较呢?
”《无姓之人》提供了一种变相的比较方法,但在对“人之意义”的探索中依然毫无作为,因为当那些分岔的人生被授予一种合法性,并和我们的人生获得同等的待遇时,人的存在也便失去了那个被我们赋予无限意义的意义。
影片中当老人的生命消耗殆尽时,范多梅尔拨动时间指针逆时针转动,生命由死至生,获得了另一种轮回。
记得《时间之箭》中,马丁•艾米斯曾做过同样“调皮”的举动,他人为的将时间箭头掉转方向,于是时间的连续性和线性流动获得了一种反向的可能。
小说中叙述者说,“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年轻,这个世界什么时候会变得有意义呢?
”而《无姓之人》中,范多梅尔拿起了艾米斯的“时间之箭”,射落终极意义的现代性大旗,一切对生命的拯救或赎罪在时间的倒退中被消解,生命获得了一种戏谑的逆向退化。
《无姓之人》并不完美,它仍然受制于某些无意识的心理定势,用衰老、死亡、遗忘和消失作为“虚无”的称谓变形来凸显人的存在之基本困境,叙述主体也远没有超出有/无、我/他、轻/重、时间/空间的界面,然而它却谦卑的用“或许”的语气(或许存在这样一个人生的分岔或分岔的人生)承认世界的偶然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告诉我们那些“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或许并非是不可承受的,至少在另一个可能的世界,还有一个“我”,背负着我们的重和我们的轻。
2010-10-21 0:50《看电影》11月下
电影开篇的寓言——迷信的鸽子。
鸽子一开始发现自己按一下按钮就会有食物。
后来科学家把喂食装置设置成每二十秒就会打开一次,鸽子发现自己不需要按按钮,喂食机就会打开,于是它们也会思考当时自己做了什么让喂食机打开,如果它当时恰好扇动了一下翅膀,它就会误以为这个动作导致了喂食机打开,于是它就会不断地扇动翅膀。
人们面对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也总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导致它发生。
—— 其实一切都是有个更高存在(科学家/上帝)设置好的。
我们就是被观察的鸽子?
这个寓言却似乎只应对着电影的时空观背景:未出生的婴儿们记得所有发生的事情。
(所有的选择)——这个设立比《降临》更复杂,《降临》似乎更“消极”一些,一切都是固定的,就像曲子的乐章一样,我们只不过是按照乐章把一切都重新演奏一番罢了。
它是一个回环上的永恒重复。
《无姓之人》的设立则是:同时有多个选择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经历的人生不再是重复地演奏乐章,而是如同互动游戏(如《隐形守护者》),有选择的权利(尽管在线性时间观里,选择不能逆向,如同烟雾不能回到香烟中,混合的番茄酱和土豆泥不能重新分开,熵增原理支配着这个世界按照一定方向次序地发展着)。
这个设立似乎把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交还给了我们,然而事实上,却是在有限组合中的选择罢了。
也就是尼采所谓的上帝掷骰子。
一方面,掷骰子的游戏充满了多种变化与不确定性,而另一方面,骰子的组合数量却是一定的。
因此骰子的回落的结果,不过是无数掷骰子的重复动作后的差异罢了。
电影中,尼莫说,不选择,就拥有了所有选择。
这就仿佛在说,不掷骰子,我们就拥有所有组合的可能性。
“小孩子乃是无辜和遗忘,一个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原始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玩这个游戏的只能是孩子。
被遗忘天使忘记触摸嘴唇的孩子。
看电影的时候,便想过尼莫似乎没有考虑过如果一切都是已经发生过的(被母亲称为Déjà vu),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就像如果一款互动游戏,你已经知道了所有选项可能会带来的支线故事,你还会有继续玩下去的冲动吗?
也许尼莫是一个真正尼采意义上的超人吧。
一个人终将变成何样,取决了知晓真正人生时做的选择。
尽管电影所呈现出的效果是——安娜是true love以及有一种人生是他活到了2092年。
那么真的存在一种正确的选择吗?
尽管也许有一部分乐趣在于条分理析地梳理每一条故事线,探究每一条分叉带来的不同结果,然后像推理游戏一般得出,2092年的尼莫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
但也许,整个故事所体现出的“永恒回归”,在充满着绝望与虚无气息中的一次次经历本身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部分吧。
“人身上伟大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身上可爱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没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是不是存在的呢?
我能看到自己的手脚、身体,却看不到我自己的脸。
我为什么是我呢?
宇宙如此之大。
闭眼想象,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无数个银河系,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一定有无数个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吧,为什么我一定是在地球上,在北半球,在亚欧板块,在中国的北方的一个城市,这么一间不大的房子?
地球上60亿人,60亿分之一的可能性是我,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
小的时候经常这样想象,为这强烈的对比眩晕无比。
————于是,《Mr Nobody》这部电影的开场让我深有共鸣。
说几句看电影过程中冒出的一些想法。
【注意,以下是剧透,强烈的剧透!
在看片前绝对不要看!
没看过的直接下拉到等号分界线以后】有一段理论说,宇宙有9个空间维度,它们缠绕在一起直到大爆炸后,分出了我们熟知的长宽高,其它六个维度依然缠绕着。
另外还有时间维度,单向不可逆。
宇宙依然在膨胀,所以所有的物体都在向前进,时间也是。
如果有一天宇宙的膨胀到达了临界点,那么它开始大坍缩,是不是一切都开始往反方向运行呢。
时间倒退,我们向后退,重新倒退一遍所有的经历?
如果空间维度缠绕在一起,无法分辨现实和想象。
如果时间维度也和空间维度缠绕在一起,是不是也无法辨别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存在,不只是存在于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而是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睡着了,不代表我还在这个时间点,而是去了小的时候。
也许老年时期几分钟的一个打盹,也够回到年轻的时候谈个恋爱。
这时还可以引进平行世界。
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新的平行世界。
注意,此时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是缠绕在一起的,那么存在,也可以不仅仅存在某个特定的世界,而是指所有的平行世界,意味着同时存在于所有的可能性之中。
如果我选择了A道路,未来会怎样。
我失去了道路B、C等等不同的未来。
但是现在不用发愁了,你可以同时掌控这所有的可能性。
——————对本篇的主角来说,父母离异,主角选择了父亲。
这就是A路线。
那么他的未来是照料自己瘫痪了的父亲,写科幻小说。
压力大的时候就去飙摩托放声大喊。
主角遇到了儿时邻居家的Elisa,爱上了她。
承诺以后会将她的骨灰洒在火星上。
主角决定表白。
在去表白的那天,看到了Elisa和她爱的男孩大秀亲热,嫉妒之余飙车导致车祸成为植物人,依然能够感知外界。
——此为A1 Bad End。
(结局一)(记得那个原则,时间空间,无处存在,既然这个平行宇宙已经到底为止了。
那么还有不同的选择。
)主角无论如何向Elisa表白,Elisa拒绝了他。
(A2)主角发狠决定娶舞会上第一个和他跳舞的女孩Jean。
决定不再顺其自然,而是将想要的都得到手。
他娶了Jean,有了两个孩子。
事业成功。
有别墅有泳池。
但却厌倦了能够得到一切的生活,决定随波逐流,用一枚刻着Yes or No的硬币来选择下一步的走向。
最后在浴缸里被枪杀,顶着别人的名字。
——A2a Bad End(结局二)尽管Elisa爱得不是他,他依然坚持表白最终娶了Elisa。
(A2b)婚礼结束后两人开着车往度蜜月的路上,前方的油罐车爆炸了。
Elisa事故身亡。
主角的左脸上留下了丑陋的伤疤。
(A2b1)一个人生活着,工作似乎是自动拍摄。
后来去了火星,完成了和Elisa的承诺,并且遇到了研究时间的Anna。
返程途中遭遇流星群的撞击,粉粹身亡。
——A2b1a Bad End(结局三)在电视上做节目,职业似乎是物理学家,片子一切物理理论都是他讲的。
在同事Pete的葬礼上遇到了Pete的妻子Anna,搭讪未果。
——A2b1b(其实我觉得这条线和上一条线是一回事,但是和Anna的碰面就没法解释了。
当作世界线吧,最后依然会收束进上一个结局去。
娶了Elisa后没有车祸,两人生活在一起,拥有了三个小孩。
但是Elisa却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最后Elisa出走。
主角在家写出的时候死于洪水。
(这里有个Elisa和她爱的那个人的小剧场)——A2b2 Bad End(结局四)如果主角选择了母亲,这是B路线。
跟着母亲生活也没有多幸福,叛逆期的主角和母亲关系也闹得很僵。
在学校里,主角遇到了小时候就暗暗憧憬的Anna。
在海边Anna邀请主角一起游泳。
(B)主角拒绝,成年后在火车站和牵着两个孩子的Anna(此时的Anna就是Pete的妻子)相遇,仅此而已。
——B1主角说了实话,自己不会游泳。
Anna陪他一起。
主角的母亲和曾经出轨的男人也就是Anna的父亲结婚后。
生活在一幢房子里的主角和Anna彼此相爱,渡过了美好幸福的一段日子。
(B2)母亲和继父再次感情不合分开。
小两口也被迫分离。
成年后,两人相遇在火车站。
重逢的激情过后,Anna恐惧再次的失去,决定给彼此时间考虑,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相约在灯塔下见面。
而此时从天而降的一滴雨模糊了字迹。
主角失去了Anna的联系方式。
他常年在灯塔下的长椅上等待Anna,梦见她来过。
醒后在她站立的地方画了个圈儿。
后来他背着背包进入一个神秘的入口,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在A2b2的主角的视角下)这就是后来的118岁的老人。
死于2092年。
大爆炸。
——B2a True End(结局五)无论母亲和继父有没有分开,总之小两口幸福地结了婚。
主角成为物理学家,片子的物理理论都是他讲的。
在结束摄影回家的路上撞到鸽子导致落水,溺水身亡。
——B2b Sad End(结局六)——————一共六个主要结局。
而这六个结局,和剩余六个缠绕在一起的空间维度,有种奇妙的契合感。
也就是说时间维度和这六个空间维度缠绕在一起,不分时间,不分空间。
主角可以同时在过去未来现在和通往六个结局的路线上存在和任意跳跃。
然而主角完全意义上的死亡,就意味着他的所有可能性都丧失,无论是少年或是成年,同时结束。
他可以在发现此路不通后跳跃到其它的路线上继续存在,但是最终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尽管如此,那个活得最长的B2a世界线的主角在回溯一切的来源后,回到了最初选择父亲或者母亲的那一刻。
找出了第三个选择,也就是谁也不跟。
在下定这个决定的那一刻,B2a线的主角终于和Anna在灯塔幸福地相遇啦。
要说主角为什么会拥有像Tardis一样Bug的能力呢。
这是因为在主角投胎前,天使姐姐忘记消除他的记忆了,所以他拥有在天堂的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的能力。
这就是主角光环啊!
而且明明是科幻片,往深里探讨就宗教了是怎么回事!
接着,忘记之前平行世界的壳子,把无数条线放进同一个世界里。
A2a里和Jean躺在床上的时候,身后电视里放的油罐爆炸的车祸,就是A2b1里和Elisa刚结婚遭遇的车祸。
B2b里车祸溺水的主角就是A2b1b里的Pete。
这也许是一种时空的保护机制,如果同一个人的几个不同版本面对面见面会自动安一个合理的身份。
然而在B2a里,被A2b2看到了,这个,也许是因为B2a有重大作用,而且不是面对面,就无所谓了吧其实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可以自圆其说了。
但是,这个片子居然有它自己的解释:少年期成年期的所有可能性,都是孩提时期未做出选择的主角的想象。
所有的路线下的每个主角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主角姓Nobody。
这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作出选择,事实发生之前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猫是否存在。
旋转的硬币不令它停止,它可能是1也可能是菊花,只要它永远旋转。
这个故事的真实是什么呢,小孩子的主角谁也不跟,一个人跑开,这样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也许就这么没了。
因为大坍缩啊一切都倒着走啦==============================哎哟,我居然这么正经地写了这么长,一晚上都消耗在这部电影上了。
加长版3个小时啊喂!
特别喜欢这片子的拍摄手法。
说着宇宙呢,逐步拉进,地球啦美国啦鸟瞰图啦然后长长的镜头拉进高楼的小家里。
某个庞大的场景切换进一张照片啦。
主角预测从现实切换成玩具啦。
还有自动拍摄那个倒序播放啦。
很多场景都是无缝倒序播放。
太美啦!
哦,和这是法国拍的片子有没有关系?
嗯,这是一部讲爱情,讲选择的电影。
相爱,被爱,爱人。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渡过的人生都同等重要。
嘛,这种东西我不擅长。
无所谓了大家都写得很好啦以上http://freeyoru.com/?p=80064
聪明的鸽子很快便习得了「按钮」和「升起隔板-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
但当隔板被设置为每20秒自动升起一次时,鸽子就会思考:「我做了什么得出了这个结果?
」如果此时它在扇动翅膀,它就会一直持续这个动作,并确信这个动作就是升起隔板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把这个行为称之为「鸽子的迷信」。
那么我们何尝又不是生活实践中的鸽子呢?
我们很难去彻底洞察「因果律」,只能依存固有经验得出「见解」和「猜想」,把行为和结果建立起「相关性」。
因果律难以捉摸,而无法预料的蝴蝶效应更是为生活注入了巨大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这看起来很悲观,似乎我们难以正确地进行抉择。
在棋盘里这叫「被动强制」,最好的行动或许就是静止不动。
《无姓之人》(Mr.Nobody,2010)是一部讲述关于「选择」的电影。
影片对一般观众来说极其不友好。
从题材上说,有爱情、自然科学和幻想。
从叙述手法来说,正序、倒叙、插叙一应俱全。
红蓝黄三条线索齐头并进,又出现「精神错乱式」的交融。
还有「落叶」和「水」作为象征符号的隐喻,画面从幻想和现实之间不断地跳跃。
世界观采取了单一回溯的时间线,类似于电子游戏中的不断重复读档通关(「死亡」或「遗憾」触发读档),影响过去就会改变未来,区别于其他科幻作品中的「多元宇宙论」。
(没有脚踏三条船)简单而言,尼莫父母因一片「落叶」相识,后感情不和进行离婚,9岁的「尼莫」在车站台上进行「跟父」或「随母」的抉择,并以此通过遭遇三位女性展现出七种(幻想)人生结局的故事。
三位女性分别为安娜(红)、埃莉斯(蓝)、吉妮(黄),分别代表了「真心相爱」、「爱而不得」、「得而不爱」的三种爱情常态。
PS:主人公全名为Nemo Nobody(无姓无名),Nemo为拉丁语,意为英语中的no one。
芬兰交响力量金属乐队Nightwish(夜愿)的歌曲《Nemo》就是描写的「无名氏」。
因此主角可以被理解为不确切存在的人物,或许指代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
一、红色的挚爱:安娜篇(选择母亲)支线1:接受安娜的游泳邀请,与安娜相爱。
后买错牛仔裤引发下雨的蝴蝶效应,失去安娜的联系方式,失散于人海。
支线2:接受安娜的游泳邀请,与安娜相爱。
尼莫成为教授,却因撞上飞鸟引发交通意外溺水身亡。
支线3:拒绝安娜的游泳邀请,错过安娜,多年后与身为人妻的安娜相遇于车站,悔恨终身。
二人性格乖张、叛逆、无视世俗的繁文缛节,充满荷尔蒙的火红色的爱恋,令人艳羡。
充满粉红泡沫的画面充满活力,又不至于显得糜烂下流。
导演通过汗毛竖起等细节,让观众们「看」到了爱情。
这「安娜篇」,「水」作为「情愫」的意象一再出现:儿时看到安娜游泳的一见钟情、溺水身亡的不甘、与安娜分别决定要拥有泳池的执着、长大后的尼莫当过泳池维护员的坚守、雨滴糊掉安娜电话号码的遗憾。
水的意象与浓烈似火的安娜构成了奇妙的水与火的交融。
二、蓝色的单恋:埃莉斯篇(选择父亲)支线4(虚构小说支线):没交出情信,飙车发泄,车轮碾中「落叶」出车祸成为植物人。
在脑海中写了一篇火星旅行记,把埃莉斯的骨灰撒在了火星表面,与研究时间的虚拟安娜一同死于流星群撞击。
支线5:与埃莉斯结婚。
埃莉斯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因挂念过去的坏小子恋人离家出走,成为理发师,却没能认出思念之人。
(时间是把杀猪刀啊)支线6:递交情书,与埃莉斯结婚。
婚礼完成,教堂出来后遭遇油罐车爆炸事故,埃莉斯当场死亡。
尼莫被毁容,成为了教授。
尼莫同事兼安娜丈夫因交通意外溺水身亡,遭遇安娜无果。
(对应支线2)
爱而不得是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体验,一如忧郁的蓝色。
因照顾病弱父亲而变得自闭沉默、缺乏正常社交技巧的尼莫,在面对动情的女生面前只能傻傻地讲述着火星的重力大小、火星表面的氧化铁成分等枯燥的知识,那份情感的用力与交际的无力,让人心疼。
婚后的尼莫竭尽所能地维护者他们貌合神离的婚姻,理工属性的情话(我想赶走你的熊)打动不了严重抑郁的埃莉斯,似乎唤起了观众回忆里那个曾经卑微无能的自己。
或许在情感的世界,选择比努力重要。
这条线又插入了太空冒险的科幻场景,虽然与主体情节无甚重要关联,却赋予了电影独特的观感体验。
三、黄色的辜负:吉妮篇(选择父亲)支线7:被埃莉斯拒绝后成为渣男,赌气追求吉妮并结婚。
婚后事业有成,得了「我是人生赢家但我就是不开心」的病,一心寻死,主动冒充他人身份,被杀手枪杀。
黄线是影片着墨最少的一条线。
而吉妮身上又似乎带有了一种西方世界的东方主义式想象:东方面孔、优越的经济条件、不善于沟通、隐忍、逆来顺受,黄土般的朴实。
吉妮是个聪明的女孩,看穿了一切,却选择默默承受。
豪宅配置的泳池,红色敞篷豪车都暗示着「多元尼莫」真正的心之所向:安娜。
正如台词所言「如果你把土豆泥和沙司混合在一起,就再也没办法还原。
烟雾从老爸的香烟里冒出,就再也不能缩回去。
你无法重头来说,所以选择很重要,你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只要不做选择,一切仍有可能。
」这似乎是薛定谔的爱情观:只要你还没做出最终选择,你就是「跟所有人恋爱」和「无人恋爱」的叠加状态,只有做出选择那一刻才发生坍塌。
(并没有鼓励大家建鱼塘)这像极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理念:「我在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其实这型体本来就存在于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随着影片的进行,所有幻想支线结束。
构想的未来世界也随之崩塌,时间线重回现实。
在9岁尼莫的「预知」中,他看见了「大理石」中的七种皆为悲伤结局的「形体」。
如今的小尼莫,又将何去何从?
人生的抉择是如此的艰难,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个残酷的题材下,又似乎隐藏着导演别样的私心。
还记得老尼莫回忆过去么?
时间线曾经一度褪回到了他出身之前,他说遗忘天使忘了在他的嘴唇上点上唇印,因此自己记得所有的事情,甚至能够预视未来(代价就是尿裤子),小尼莫就曾经预知到了父亲意外撞倒路人的情景。
再次站在车站台上,尼莫吸取了之前的七次教训,毅然选择了新的道路。
他跑到树林中,吹起了那片象征着命运的落叶。
在支线1中,尼莫失去了安娜的音讯,痴痴在灯塔的长椅上等待,把自己熬成了耶稣造型。
在梦中,他看到自己升腾而起,安娜站在身旁温柔地抚摸着他眉毛。
醒来,他在安娜站立过的地方用粉笔画上了一个圆圈。
而那片让尼莫父母相遇的落叶,也飘到了圆圈内,带来了尼莫和安娜奇迹的重逢。
虽然影片一直在渲染着命运的多舛,但导演骨子里肯定是个坚定的浪漫主义者。
宇宙大爆炸带来的是时间的开始、空间的扩张,事物趋于越来越大的无序,这就是熵原理。
但当引力作用制衡宇宙扩张力时,宇宙便进入收缩阶段,即大坍缩,时间会倒流吗?
研究时间的虚拟安娜说过(支线4),到了2092年2月12日上午5点50分,宇宙便会进入这一阶段。
事物开始回到过去,尼莫父母和好如初,小尼莫也回到了小安娜的身边。
正如尼莫出生挑选父母时,尼莫父亲说过的那句:你听说过命中注定么?
三星半。母题不错,只是因为要讲的东西太多,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打动人的东西如果太过庞杂,就打动不了人了。 以XX定律XX效应包装的奇幻,不算是硬科幻。
伟大而震撼人心的电影!人的一生,如果可以改变,多好!?
其实从叙事学的角度讲,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故事一直在推出一个叙述者,而马上又否定掉。整个故事是118岁老人的回忆吗?整个故事是9岁小孩的想象吗?整个故事是青年尼莫写的一个科幻故事吗?
音乐好题材新颖 但要表达的太多了像我这样智商不高的人看的过程很困看完忘的很快…科幻类电影如果主题是关于男女爱情的总不是我的菜。
没看懂,不过和安娜的情义很深
无非是想表达多种可能性,可是电影太tm乱了,假大空。
因为男主角。。
就是烂片,得奖也还是烂片
伪科学装酷类型片,没有一帧是新鲜的,我也没看到朱诺·坦普露点~
光各种造型就能把男主角累死。文艺加奇幻版[蝴蝶效应]么?四不像。Jaco van Dormael总是把没什么意思的事情弄得很玄乎,人生不必这么折腾的。
尼莫最后在错综的时间和变量中找到了不变的真理。不论如何思考,你得到的也只能是鸽子迷信中不断煽动翅膀的鸽子,我们就是不断挥动翅膀鸽子,一直在尝试与坚持,追求与探索,卑微而渺小,煽动翅膀。
混乱、无趣、冗长。
生活的千千万万种平行可能性,像洋葱被切片放大到显微镜,捣烂,捏造,撕毁,重塑。如果说《盗梦空间》借助透析不难懂,《生命之树》深奥晦涩不易解读,这一部更加是神作。我并不能完全看懂,莫名躁动地,兴奋于遇到影像生命强大的对手。
一切都很好,场景质感、音乐、演技、特效,就是故事太冗长拖沓了有点想睡
宏大的背景设定,婆婆妈妈的爱情占了80%篇幅,讲故事的水平较差。科幻视觉设计有较高的审美和预言性,尤其是电子产品方面,在普遍还是小屏功能机的2009年,高度契合的预见了我们今天的UI风格,15岁的Nemo长的很像权游布兰登扮演者伊萨克·亨普斯特德-怀特
科幻麻辣烫。其实是有点矫揉造作。#2023上影节
对这种沉迷于某种玄而又玄的理念却抽离了叙事的“哲思性电影”,我真想怒喝一声“够了”!
每做一次选择,就是杀死了无数个自己。
预见未来+蝴蝶效应+暖暖内含光+…… 导演似乎将自己思考的很多东西放入电影 看起来 眼花缭乱 最后却将一切归咎于 一个九岁小孩子的想象(好吧 或者他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真的有些吃力 电影有那么一些告白的 影子 只是电影没有一条清晰的 路子 所以更多的是零散
或许是个好电影吧,但是用爱情来表现我是无力看下去,还是个青少年电影,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