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部几乎融合了所有观众能想到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众多大牌影星加盟的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将近20多个奖项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这部电影就是《八月:奥色治郡》,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崔西·莱茨的同名戏剧作品,戏剧版被媒体誉为“21世纪美国第一部伟大剧作”,几乎囊括了从普利策奖到托尼奖等重要奖项,是21世纪获奖最多的戏剧。
《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人物相继登场,暗藏的情绪和矛盾未经太多铺垫就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家庭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困境。
121分钟的片长保留了戏剧版的精华,也做了一些巧妙的改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范本。
本文将以《八月:奥色治郡》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拆解这部电影的结构和思想内涵,后两部分解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成败原因。
炙热、荒原、冷漠,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三个关键词: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郡的一个大家庭中,一天清晨,父亲贝弗利失踪,三个女儿和姨妈先后赶回家中,回到嗑药上瘾、神经质的母亲维奥莱特身边。
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成为导火索,隐藏在平静生活表象下两代人的矛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本就危机重重的大家庭和五个小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
八月——炙热的季节,焦躁、压抑的情绪。
片名中的“八月”别有深意,故事时间被定格在八月,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影射着一家人遭遇令人窒息的困境。
炎热的夏季催生了人们燥热的情绪,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压抑的情绪如同草原上的枯草,一点火星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怒火。
八月的热浪又仿佛是拷问灵魂的火焰,亲情中的每一丝缝隙都会被毫无保留的照射出来,变成一道道被灼伤的伤口。
奥色治郡的荒原——精神世界的贫瘠。
奥色治郡(Osage Country)是奥克拉荷马州面积最大的城镇,典型的地广人稀,当地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电影中多次出现荒原的镜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用心良苦。
父亲贝弗利是个诗人,最喜欢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众所周知,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原理论”抨击现代人精神匮乏。
电影两次引用艾略特的诗句作为旁白,其中一句“Life is very long(人生漫长)”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的题眼。
电影以荒原开场,以荒原落幕,大女儿芭芭拉最后驾车离去,电影画面就定格在了一片荒原之中结束。
荒原象征着电影人物精神世界的贫瘠,看似辽阔壮丽,其实内里空无一物。
冷漠——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
印象最深的不是酗酒、吸毒、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激烈的桥段,而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冷漠,这群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人情味。
贝弗利和维奥莱特几乎没有交流,贝弗利在自杀前曾说:“我的妻子嗑药,我酗酒,这是我们之间的协议”。
三个女儿不同程度的从父母那里学到冷漠和算计。
大女儿芭芭拉和母亲一样强势,喜欢说教,教训别人。
小女儿凯伦回家后丝毫不关心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吸毒, 急不可耐地介绍她“完美”的未婚夫、炫耀即将到来的婚礼。
二女儿艾薇身患癌症、子宫被摘除,家中却无人关心,她说:“我不觉得我们的姐妹之情有那么深。
我们只是一群碰巧被细胞随机配对的普通人,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基因的联系。
”这个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华丽家庭,毁于家庭成员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冷漠。
反传统的情节、人物设计,冷峻展示家庭传统的崩解:《八月:奥色治郡》的主题和人物设置像极了我国的《雷雨》,尽管东西方价值观有别,但“父慈母爱、恪守道德、自我节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表现家庭的困境,这部电影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不留一丝怜悯展示在观众面前,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把摧毁别人作为快感的母亲。
大家庭里女主人维奥莱特由于患口腔癌,整日服食镇静剂上瘾,这个看起来虚弱的女人洞悉人性、说话刻薄,有相当的攻击性,她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够迅速地找到身边每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心和痛楚,她掌握了女儿们的秘密以此从心理上打击。
维奥莱特的变态性格来源于自身童年的不幸,她企图通过揭别人的伤疤来为自己生活的不幸复仇,摧残最亲近的人,一个也没有放过。
维奥莱特是家庭伦理电影中非常少见的“暴君”式母亲,和维系家庭情感纽带作用的传统母亲形象天差地别,她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颠覆伦理的家庭关系。
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和学生出轨,而14岁的女儿简处于叛逆期,学会了吸毒。
艾薇厌倦了照顾父母的生活,她与表弟小查尔斯相恋,相约到纽约去开始新生活。
凯伦带回来一个离过三次婚的未婚夫史蒂夫,这个花花公子半夜去勾搭14岁的外甥女。
电影的最后,还揭晓了一个让观众惊掉下巴的谜团,小查尔斯是贝弗利和姨妈偷情的私生子,这也成为压垮五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忍让、逃避,被压迫的男性角色。
男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弱,丈夫、父亲、儿子在两性的冲突中败下阵来, 成为了家庭中的弱者。
作为一家之长的贝弗利面对妻子的暴躁,束手无策,整天麻木的生活。
姨夫查理处处避让,他的儿子小查尔斯从小就被奚落、嘲讽,性格内向懦弱。
在女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退无可退的贝弗利选择了自杀。
查理、小查尔斯、女媳比尔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电影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传统的人物设计,增强戏剧张力,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结合《八月:奥色治郡》的优缺点,看群像电影的成败关键: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呈现出一般的特征,比如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人物、多线程,再加上复杂的结构,构成了一般群像式影片的基本特征。
群像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分支,很多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过很多“人物群像”的探索。
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有波兰斯基的《杀戮》,索德伯格的商业巨制《十一罗汉》,来自意大利的票房黑马《完美陌生人》等等。
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是电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内在商业逻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的。
大牌演员扎堆,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既能用演技“撑起戏”,还要有一定商业价值。
《八月:奥色治郡》中,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伊万·麦克格雷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影星,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多样性、平衡性让主题表达更有优势。
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本片中的线索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为了探讨现代家庭的问题。
此外,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演员们互飙演技,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去中心化”是电影艺术发展和现代审美的一次演变。
当代社会热衷于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提倡尊重自由、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因此去中心化,展示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需要更多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能最大限度体现这种复杂性的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群像电影都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群像电影也有不少瑕疵,如《八月:奥色治郡》就有一些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过满、冲突过于激烈,有些“狗血”了。
和《完美陌生人》类似,把冲突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如果说家庭成员出轨、滥交等尚属于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影片最后揭晓姨母的儿子是父亲贝弗利乱伦产生的私生子,这个情节显得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片中人物的处境就很像一个“修罗场”,所有人都困在里面,狗血的密集程度超出合理性。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剧情和线索间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
叙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跳转,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是群像电影的一大难题,如果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几近完美,观众很可能在电影的中段就失去了观影兴趣。
“拿来主义”并不轻松,戏剧改编电影大有讲究: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戏剧改编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者有之,如《1900:独白》改编而成的《海上钢琴师》、脱胎于音乐剧的《歌剧魅影》、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黑泽明名作《乱》、国内的《驴得水》等等,失败的也不少,形成惨烈翻车被口诛笔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今年年初改编自同名经典音乐剧的《猫》。
除去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大部分戏剧改编电影的状态是不温不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话剧《雷雨》一共有4版影视剧改编作品,最有名的是1984年孙道临版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合适改编成电影,其他三个版本看过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成功。
《八月:奥色治郡》上映后,也被《纽约时报》批评失去了太多原剧的韵味。
可见,即便如此经典的文本,改编成电影仍有诸多困难,“拿来主义”并不轻松。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更强调主题的提炼和抽象,电影创作首先要完成叙事的精彩,决定了在创作阶段两者便有了不同的侧重,换句话说,更抽象化、更夸张的故事主题往往更能抓住人心,而在电影中往往会显得刻意,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理念的冲突有时几乎不可调和。
再以《雷雨》和《八月:奥色治郡》为例。
《雷雨》的严谨结构是用诸多的巧合搭建完成的,曹禺先生通过这种巧合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但是这种连续不断的巧合放在在电影上,使得电影的叙事相当脆弱,降低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版《八月:奥色治郡》在这方面做得更巧妙一些,它削减了巧合和重复等戏剧中的手法,而重点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缺失我们常说的“人物弧光”。
戏剧中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非常强,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可以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然而在电影中有些牵强,如果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突兀,就失去了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可以说,如何做取舍决定了戏剧改编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容易,这也侧面反映了经典戏剧改编成电影后成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了。
终:《八月:奥色治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范本,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时代精神、观众审美不断变化过程中,电影制作理念相应的调整和进步。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SJBD补标
非影评 是寻求同样面临痛苦的人整个电影其实可以浓缩成为梅姨在秋千那里给三个女儿讲述的故事期待的生活其实就像故事里面穿皮靴的男孩 距离中产生很多美而我们的家庭就像一直想买的那一双女靴通过它我们总想终于可以和男神去对话 进而期待着接下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我们无力控制女靴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被完美的包装纸所迷惑 满心欢喜 直奔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双男鞋 而且破旧不堪 上面还沾着泥土和狗屎痛苦夹杂失望 还能隐隐听到别人的笑声但是我们无处可逃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隐忍微笑像Ivy一样 但多年的忍耐带来的却是如此伤痛的结果满怀愤怒像Barbara 撕破脸皮之后也还是要回到往日的无聊对话中或是像Karen 尽力自我催眠尽力不去面对家庭里面的痛苦 躲到迈阿密的海边沙滩 但也要独自饮下生活的苦各种现实的疼痛 让人笑出来的同时也隐隐作痛特别记得梅姨在从医生那里坐车回家中途下车跑向麦田的场景那是多么的一种无奈和痛苦 最小的女儿Ivy说的我们只是“随机”的基因牵绊可是就是因为这不知是随机还是安排的牵绊我们都面临着牺牲 牺牲自我来凸显了家庭的含义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痛苦 不同年代的认知都必须用鸿沟来衡量年轻的一代渐渐成熟 渐渐看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带着美好幻想破碎的痛 或变为愤怒或化作眼泪家庭作为第一港湾又首当其中成为宣泄的出口很多错误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难以企口和父母叙说像电影里面Barbara的女儿被毒品和老男人迷惑做出不雅的事情却不知如何向父母说出口 母亲的一巴掌是永远童年的伤痛就这样有隔阂的交流导致沟通的不顺父母就这样被冠以不理解什么都不懂的标签慢慢地不再是为了交流而习惯成为情绪的发泄口父母那一辈对新兴文化认知程度的有限总是抱着教育的心态 用自身经历的经验来试着提建议孩子在成熟的同时却一直在摆脱这种管教和束缚双方在拉扯中孩子渐渐长大成家了父母老了也变得没那么权威 生活中的坏习惯成了自己孩子的切入点有的是为了父母好其实也有童年时被管教压抑的宣泄所以父母又被束缚着 听着孩子的教育 尤其是在他们牺牲了一切为了这个家 忍受着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不能想象的痛苦年轻一代的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父母总结出来的道理看似浅显也不值一提但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人生经历梅姨在餐桌上说“女人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魅力”这句话的背后是丈夫背着自己和她的妹妹偷情的事实我们年轻一代不理解 我们也会被父母年轻时的错误伤害在每个时代面临着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问题之后人到中年有了家庭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问题被束缚和束缚 就这样错综复杂的网 把我们囚禁在其中“Maybe I'm the one who's brokenMaybe I'm the breaker of the heartBeen so low since we've spokenIt's been lonely, baby it's been hard”——Last Mile Home, Kings of LeonP.S1.遗书里面写了什么,其实死亡只是长久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Beverly Weston不是对妻子的失望是应该对这个生活的绝望,订好保姆写好遗书还有留存下来的钱都是对妻子的牵挂,信中能写什么呢——回忆,满满地回忆和真情话语,还有嘱咐。
这是最后一次和妻子交流了,梅姨拿着相框坐在丈夫曾经的书房,泪都流在心里。
2. 小女儿真的像会嫁给卷福么,肯定会的,而且也会像梅姨所说的再回到Osage这个地方,因为她和Charles都是善良的人寻求改变过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侍奉留在这里的父母。
我一直有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缺爱的家庭里长大 渐渐地随着期望的落空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 如何才能让他具备爱别人的能力 因为已经习惯了有隔阂空间的生活 到头来自己的下一代可能延续着父母辈的方式 因为都从来没学会贴心地爱 如何解决?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每个人都有一件袍子,外人看上去都那么光鲜亮丽,其实那华美背后的究竟有多少虱子,只有自己知道。
戏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努力遮掩,遮掩那些不堪,让自己被外人看上去都过得不错。
Barbara在遮掩自己失败的婚姻,Ivy在遮掩自己畸形的恋情,Karen在遮掩未婚夫结过几次婚的放荡,父亲和姨妈在遮掩私生子的事情...看这么多戏骨飚戏,很过瘾,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这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或许现在或者多年后,我们也一样会遭遇他们所遭遇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样都不会缺。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生活的本质渐渐变得清晰,我越来越不会去过问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羡慕谁过得好,我知道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
想起戏中那场午餐,妈妈嗑药后撕扯开每个人华丽的袍子,虱子乱跳不堪的场景,虽说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大概这些话也只有嗑药后才能道出。
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尊重,其实是包含着一种对自己不堪状态被人揭露的担忧和恐惧,知道自己的难处,才逐渐明他人的难处,想得到别人的体谅,所以开始体谅他人。
所以任何一种恰当和谐关系的形成前提都是互相理解或者是曾经感同身受。
记得Ivy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三姐妹坐在一起,当她们互相指责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告诉彼此的时候,Ivy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我们之间也没那么熟悉,她说她会离开,不会再照顾母亲。
Ivy的那段话比当时午餐上母亲的那段话更加现实与残忍,那是要看透看淡多少关系要多有勇气才能说出那样一段冷澈痛骨的话。
接下来是三姐妹的沉默,谁还能否认呢。
其实人和人的关系也披了一件华丽的袍子,表面欢愉,实则永远是不近不远。
想起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谈起他的朋友圈,十几个人坐一起,不聊生活也不谈工作,只是凑在一起喝酒欢乐瞎起哄,后来有几个朋友逐渐不参加活动了,淡出了他们的圈子。
他说他也觉得没劲,几次想尝试退出,但太寂寞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参透这些,却没有几个人敢勇敢地抛开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和关系。
但其实真实是怎么样的又有那么重要吗。
就像karen说的那样,Doesn’t that sound nice?是呀,听上去是不错看上去也挺美,若要真的抛开外层去看清里面的真实性,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nice吧。
谁在生活里又没有自欺过呢,我想每个人守好自己的袍子就行了。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忘了提一点。
片中的小姑娘不吃肉,姨夫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不想把恐惧吃进去。
因为动物被屠宰的时候是恐惧的,吃动物的肉就是吃下了他们的恐惧。
不吃肉,就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保有更大的勇气。
虽然这姑娘只是懂理论,却抽大麻叛逆而没教养,但这段关于食素不吃肉的理论却是我听过最靠谱最值得思忖的。
人到至极难免做作,生活到戏剧性太强难免就是个戏。
中产阶级时常是电影里崩溃的对象,《美国丽人》中产阶级男中年危机,男人看了都如获至感。
而奥色治郡中尽是生活在男人危机背后女人的一团糟,我看了挺难受的,最难受的地方是梅姨跟三个无脑女儿讲述她卑鄙的妈时,但这种情绪,不过也是低级的同情。
这一票缠绕的关系,仔细想想都不是最崩溃的,无非是些家庭琐事,一个自私的妈,一个寻死的爹,一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一个爱上亲弟的乱伦女儿,一个永远被二逼男耍的女儿,一个生活在愧疚里的姨,一个爱儿子的无趣姨夫。
那个自私的妈一辈子有爹爱,那个寻死的爹也是到了迟暮之年解脱罢了,那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还有老公的陪伴配合,那个爱上亲弟的女儿是真崩溃……那个喜欢变态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欢乐,那个姨和姨夫都是能接受寻常生活且互相保护的夫妻。
我不说你也知道,生活中有太多更漂亮的崩溃。
戏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进入戏院,不管你离舞台演员多近,那毕竟是个现实空间,不过就是布景,戏剧,灯光,音乐,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在看戏。
而电影,有极强的代入感,它在重现生活,它真实可信,入情时你会觉得这些人都真实存在,他们的原型都可替代。
所以这个戏剧改编成电影,难免刻意。
而且没什么意思,揭露生活本质这种事,不该由电影来做。
我现在说的是我个人艺术观的问题了,文学是最残忍的艺术门类,很多做文字的人都挑剔刻薄,文字读多了也变得不可满足,通过白纸黑字传达出来的理性最骇人。
而电影不该重复这个功能,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惨了,我们想看到人性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噢!
拍这些东西,你们不觉得有点缺德么。。。
美国人过得太幸福,闲得无聊就想寻求痛苦。
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没遭什么罪。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看了几遍,都想确定有没有大嘴调头回老娘家的镜头,确是没有的。
可我注意到那特别的路段上有几个指示牌,查了一下: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Salina萨莱纳-Denver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嘴片中的老公Bill 就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他单位,跟学生搞一块了,那地方跟奥色治郡是相反的方向。
无疑,这一家子全部相爱,只是人人都要自己面对生活。
这事一点儿不艰难。
我老是认为看驯龙记这样的电影是重要的。
它就像阳光一样透过枝叶温柔的洒在身上,又像一根刺,偶尔提醒我[别被当下围困]。
然后,看August Osage County,看another year, 似乎这些电影扮演着,要刺痛,要审视的重任,但我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温柔,好像在缓缓扳过我的肩头,说,这漫长,这人生的漫长,可以这样大白天下,不堪和猥琐,由我们一同来过。
我的眼泪洒在Julia Roberts的两场追逐戏。
她长发扬起,双手摆动,她的脚步砸在我的心里。
这是必要的追逐,在她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仍然放纵自己乱成一片拼命追逐。
她背负着一身沉重的琐碎,她跑起来是多么惊惶。
这电影把炎热和无力拍进了每一寸阳光照射下扬起的灰尘里,那种置身其中的烦躁和焦虑无比的清晰。
rough,但是精准。
我看到很多豆友遗憾它过大的戏剧冲突感,我却觉得这种,用朋友的话说,“人人一屁股屎”的局面,其实不能再日常了。
好喜欢影片的结局。
它比小查尔斯的吟唱更安抚着我的心。
好像很多人都通过电影逃避现实,可我通过电影得到的是确认。
确认我所处的是怎样的世界,确认我们,很多人,正在一同经过。
而有人用心,尽力地把这些经过带给更多人看到,是一件很温柔很温柔的事情。
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原版舞台剧也不错啊。
相信十個觀眾中,有九個都是為演員而入場。
梅姨梅麗史翠普、茱莉亞羅拔絲兩者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雖則同樣雙雙落敗,但只看演技其實已值回票價。
被人忽略的,反而是改編自舞台劇的劇本。
由 Tracy Letts 編劇的同名舞台劇《August: Osage County》,獲得2008年普立茲戲劇獎。
Tracy Letts 自然得一想二,找來做慣電視劇監製的 John Wells (名作有《仁心仁術》) 當導演,把三小時的舞台劇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
處理手法略嫌眼高手低,主要是未能盡用外景的優勢 (只有梅姨在田園上奔走的一幕例外)。
不斷被強調的炎熱天氣只在前半段出現,熱氣迫人的效果理應更突出,惜未能如經典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或《黃金萬兩》(Dog Day Afternoon, 1975) 般為劇情「扇風點火」。
始終有一股濃濃的舞台劇味揮之不去,不過人家又不是田納西威廉斯夥拍伊力卡山,當作小瑕疵吧。
以戲論戲,戲劇性其實一流。
重點始終是口水戲,無疑人物塑造及精煉的對白,都能掩蓋其他缺點。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是一個美國畸形家族成員的衝突故事,中文譯名都頗為貼題,故事由 Weston 家爺爺輩分的 Beverly (Sam Shepard) 失蹤開始。
葬禮關係,一家人再次齊聚一堂。
當中包括濫藥兼患末期癌症的毒舌母親,Beverly 的妻子 Violet (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婚姻陷入破裂邊緣的大女 Barbara (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 以及丈夫 Bill (伊雲麥葵格 Ewan McGregor) 和進入反叛期的女兒 Jean (Abigail Breslin);突然帶同有錢未婚夫 Steve (Dermot Mulroney) 出現的二女 Karen (Aiken Juliette Lewis);表面單身,暗地裡另有所屬,唯一還留在本地的么女 Ivy (Julianne Nicholson);經常為兒子 "Little Char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的不才而鬥氣的姨媽 Mattie (Margo Martindale) 及姨丈 Charles (Chris Cooper);還有剛聘用的印第安女傭 Johnna (Misty Upham)。
人物眾多但性格分明,觀眾對劇情不會有不明不白的地方。
演員群戲出色,中段晚餐的高潮位令人拍案叫絶:濫藥失常的 Violet 與同樣毒辣的女兒 Barbara 開始互揭瘡疤,眾人又互相挖苦,往往瀕臨爆發邊緣,觀眾無不捏一把冷汗。
故事推進下去,不得見光的家族黑暗面陸續暴現。
其實此類家庭倫理的題材,中國亦常見,看見有人與《雷雨》比較之,若曾拜讀或看過話劇,把東西方的倫理比較一番,作此戲的延伸閲讀亦有另一種玩味。
原文: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3/august-osage-county-2013.html
I just found o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he real worldJust a lie you've got to rise above这部电影是2013年里我比较偏爱的一部,虽然画面有点粗燥、光线略显黑暗、主演缺点颜值。
Sam Shephard饰演的Beverly虽然出场很短,但是是我最爱的角色。
电影开头,人到黄昏的他是真的觉得人生太漫长了吧。
敞开大肚子,对刚请来的看护娓娓道来人生其实有点太漫长。
当他把船划到湖中央,往水里一跃之前,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嗜药如命身患口癌的妻子。
让自己希望落空的大女儿。
还有那个不能相认的小儿子查理。
温柔保守一直在身边的二女儿。
至于小女儿,怕是已经无暇顾及了吧。
人生真是讽刺。
死了后,也就落得连襟这样的评价:不管怎样,虽然有缺点但他是一个正直的男人。
哦,对了,还是著名的获奖诗人呢。
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最最性感吗?
得了口癌的Beverly夫人告诉你,不多话的神秘男子尤其性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性感的挺着个大肚子的老男人觉得人生活够了?
后续就是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
虚伪做作,炒作忽悠,堆砌梦幻、追捧主题的的好莱坞总是不断的用一些忽视生活本质的英雄主义梦幻篇去鼓吹特定的价值观,但这部电影却非常认真严肃的探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Beverly夫人,拥有可怜的童年,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不是那几个女儿能够了解,也是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的。
想当初,你们的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你们的母亲在家天天被家暴,你们的父亲住在车里度日,可我们都靠自己的努力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你们呢?
衣食无忧的整天就知道矫情,到底干成了什么?
可是啊,自己的丈夫出走,自己最挂念的是在银行的保险箱。
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一腿,绝对不是选择了high ground而是不想和自己的老公闹翻,将就着过吧。
三个女儿。
大女儿,据说是父亲的最爱,老父亲本来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作家。
对,这很像现在大多数人父母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但是这大女儿估计是受不了这样的期望和压力远走高飞了,如今自己的婚姻遇到问题。
小女儿,就是小女儿的样,虽然在外面也混了多年,也算是体味到了人生艰难,自己带来的男友和侄女乱搞后也会一边哭着一边说着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个小女儿,估计内心笃定了,天塌下来还有老大老二,父母的事是绝对轮不到她来操心的。
二女儿呢,也许是不够优秀,也许是不够坚强,一直待在父母的身边。
家里有事都会第一时间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听到老妈说大女儿才是父亲的最爱这种话。
也难怪,她会爱上小查理。
一直被忽视,没人关心的她和总被嘲笑的小查理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看上去柔弱的二女儿才是最坚强的人,那个得了口癌还坚称自己是最强女人的夫人才是最要去依靠别人的人。
当二女儿得知真相时,奇葩的大女儿还坚持为自己辩解殊不知有的时候责任在谁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边跑着追二妹的车,一边叫着二妹的大姐也是需要二妹的咯。
这部片子很棒,每个角色都真实的让人恶心,让人讨厌。
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我们一边讨厌着那样的他们,在背后对他们充满鄙夷可一转身自己也活成了他们。
人生,大概是生不由己的。
命运,或许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人活着终究需要些什么来支撑自己。
不然的话你也可以和胖胖的趴踢飞阿姨的老公一样靠Smoking a lot of grass一样勉强度日。
别担心,这和taking pills以及drinking没什么不一样。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丑,乱
一群豪华卡司上演撕X大战,满满的负能量啊。7.3
没什么
过于絮絮叨叨,济济一堂的明星也救不了。
逼逼叨叨的撕逼大战,不做死就不会死。这种片子真心要少看了。
不太喜欢这类电影,看着有点混乱
还成。
很典型的一类美国电影,反应典型的矛盾问题多多的美国家庭,永远离不开毒品嗑药乱伦饭桌吵架,人越多吵得越凶,最后把隐藏着几十年的秘密全翻出来。不是我的菜。20140315
挺好的片子
看梅姐飚戏不过瘾…
话太多了 烦
感觉要是能在剧院里看舞台剧,应该会更好些。
极尽肮脏。
可能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类型的吧,觉得一般,表演不错
哪有喜劇,前面太拖沓後面各種問題接二連三,瓊瑤梗,節奏把握不好。
精彩的剧本,导演的功力相对较弱。许多Drama的核心没有爆发,而是靠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茱莉亚罗伯茨精彩演技的强势推动来达到应有效果。梅丽尔斯特里普用力很猛,相比下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些无言近镜头更能够让人体会到那种矛盾和苦楚
算了...8分又咋啦...就是不喜欢这种电影
个人认为这部片很装逼
爱极了爆演技的台词和层叠的冲突。有话剧的张力,也有电影的镜头感。
神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