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做家务活时,顺便调到电影台,又看了一遍这片子。
中文的配音,不至于太糟糕。
当初看碟时写的记录是“看两位演员层层递进的演技,其他人物怎么都那么小心眼呢?
”几年过去了,周遭的环境愈来愈差,从空气到人心,以至于每天送孩子出门都像是一场冒险之旅,因为灾难,不知何时何地就会不期而至。
也许,是太多的天灾人祸之类的负面消息影响到了我的状态,也许,是我好容易稍微甩掉一点的悲观抑郁情绪又被激活了。
北京城的地下交通轨道越来越庞大,对于没车族来说,地铁出行是首选。
可不知怎的,眼前地铁里发生的命悬一线的紧张场景,突然好担心会在真实世界里上演,在我的身边。
因为劫持人质的动机,手段,警匪对峙的中间牵扯出的种种利害关系,似乎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
我是说,这些有可能爆发的导火索并非电影中的想象。
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琢磨着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猛的意识到,是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连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
当初观影纯粹为了“看电影”而已,如今,无论什么消息传来,首先想到的先是对孩子、家人有无影响。
而且,最糟糕的是,往往大部分都非好消息,从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到道德信仰的精神层面,全都显示出令人担忧的颜色,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约翰·特拉沃尔塔是位相当出色的演员,他饰演过的几个反派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因其不脸谱化,能够呈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是让观众忽略角色的恶,而是让观众了解角色的恶之源。
就像我们身边的新闻报道,一旦稍稍深入到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令人惊悚震惊。
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
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引爆导火索的那个人。
好莱坞的犯罪片,从技术角度来讲已经趋于完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音响、特效、剪辑等等,无一不显出高度的专业化水准。
倘若仅仅只是“看电影”,自然是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与逼真的细节,难免让人产生隐隐的不安,究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本来就低于艺术?
或者说,如此完整地再现一桩犯罪事实的始末,是不是正好成了诱发现实中新的犯罪的可能?
影片结尾处,劫匪中枪倒地前那句“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觉得很尴尬。
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当然也不能解释劫匪实施这场犯罪的终极目的,但以一人之力(地铁调度员)结束整个事件,很明显仍是好莱坞影片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谁是英雄?
我怎么觉得影片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是劫匪的帮凶,甚至包括我们这些看客呢?
不行,不再纠结下去了。
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
在孩子还不会自己选片的时候,我还是宁愿每天给她放一遍《小蝌蚪找妈妈》。
当然,我更祈祷每天出行都要乘坐的地铁里面,千万不要发生这样的惊魂事件。
2013/05/08
经典劫案题材的电影大多走的是“限定时间内正反两方斗智斗勇”的路线,靠影片所营造出窒息的紧张节奏和既出乎观众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智慧桥段吸引观众,主题多为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地铁劫案》属于一部非典型性劫案电影,那些紧张的气氛、火爆的场面都是表面现象,完全可以归属为其走商业大片路线的必要元素而存在。
托尼·斯科特、丹泽尔·华盛顿、约翰·特拉沃尔塔三个人的名字吸引来了1亿美元的投资;1亿美元的投资导致了本片要以大片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哪个制片方都不愿意用1 亿美元给托尼打水漂;商业大片的姿态就必须包含紧张的情节和火爆的场面,于是乎就有了那几场“用牛刀杀鸡”撞车场景撑门面,否则就不叫大片;最要命的是托尼·斯科特这回使了把小性子,非要在这种商业片中讽刺一下腐败的纽约政府,这要不是像托尼·斯科特这样BUG级别的导演来拍这部电影,制片方绝对不会同意这种“全新”类型电影的诞生。
千呼万唤始看到,然而有的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从一个动作戏的角度来讲,这个戏比《国家的敌人》差多了。
剧情有很多愚蠢之处,结尾也不给劲,比较草率。
所以我觉得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文艺片来看。
影片主要的看点就是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飚戏。
真有点当年看《王牌对王牌》的感觉。
武侠小说里有一种境界叫做入微,就是说武功的掌握已经妙到巅毫。
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就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不知道他是精心准备还是自由挥洒,总之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
特拉沃尔塔,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偶像派演员,就像刘德华,看他的戏不是看他的演技,而是看他那个范儿,总那么激情四射。
影片里最经典的一段戏就是特拉沃尔塔用人质的生命逼迫华盛顿承认自己受贿,这样的段子是美国电影特有的东西,特别打人,然后和剧情还没多大关系,就是为了塑造人物。
整个影片的背后隐隐还有一些暗流涌动,关于体制呀,经济危机之类的讽刺,点到为止,你有心呢,就笑一笑,无心呢些东西也没有给你填堵。
对于导演托尼·斯科特来说,这是个水准之作,可看。
有时做了很多事,觉得自己很有功劳,有些膨胀感,有些许自豪。
但转眼间平静下来,不过还是凡人一个嘛。
We got the courage,we fight every day.This is the way life should be.Calm down,otherwise we'll become nothing.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毕竟有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两位影帝级的男人担纲。
头一次在恐怖电影中看到如此富有诗意的劫匪;也头一次看到一位地铁驾驶员居然像救世主一样开响了最后一枪,这点太夸张了。
还有,雷德1998年带去冰岛度假的那位臀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部片子里?
文/梦见乌鸦从火热国庆档电影余温渐了之后,直到冬季档电影市场的另一个小高潮,在此期间的国内电影市场相对来说不温不火,各种五花八门的电影类型这个的硝烟不太弥漫的纷纷亮出自己的底牌,在此其中,有一部美国动作片《地铁惊魂》也悄然无息的蔓延到了各大影院。
这部由著名动作片导演托尼·斯科特执导,汇集两大影星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的惊险动作电影理应吸引包括动作片迷在内的众多观众,但是笔者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呢?
除了对传统老式动作片的一种怀旧之情,剩下的就是为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类型片种奏鸣丧钟。
老式动作片苟延残喘说到动作片,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史泰龙、施瓦辛格等硬汉级别的人物以及由他们主演的《兰博》和《真实的谎言》等片。
在好莱坞,动作片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
在电影类型被细化的今天,平时人们谈论起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指那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盛行的动作电影,亦可称之为传统动作片,以便区分为李小龙式的暴力动作片和《夺宝奇兵》式的历险动作片等。
一般来说,动作片常常会成为票房宠儿,却不太容易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因为它们过于简单化的故事结构和平面化的正反人物分界,也正是因为动作片这个内涵不深的因素注定其光鲜背后的平淡。
在动作片鼎盛的时期,以《虎胆龙威》、《生死时速》、《勇闯夺命岛》等为代表作的电影在影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也就是在这些经典动作片推动下为传统动作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以至于一夜之间出现多部类似题材的电影纷纷效仿,而且在经过无数次的“旧瓶装新酒”的相同举动后,已经演变成为动作片的一种套路,就好比组成一件工艺品上面的各种零件,必须按照说明书一一把它们放入特定的位置,不能轻易改变其中一环,不然就完成本分的工作。
但是在动作片经过20多年的洗礼之后,动作片那棱角分明的外形早已被时间的洪流打磨至圆,那耳熟能详的的剧情和曾经火爆一时的动作场面早已被无数电影经过了多次复刻变得公式化和索然无味。
在电影特效突飞猛进的今日,电影票房的制高点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漫画英雄和魔法巫师们牢牢占据。
动作片那狭小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允许这样老旧的模式继续浪费纳税人的财力与精力,于是诸如《特种部队》、《豚鼠特工队》这些打着科幻片、卡通片旗号的动作片横空出世。
但是,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执着之士坚挺着动作片的最后一块阵地,《地铁惊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大牌影星救不了老套故事看完这部两大影星主演的《地铁惊魂》,基本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这种老式的动作片再次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潜龙轰天》、《生死时速》等电影再次从我们眼前如片中的列车一般一晃而过。
其次,在好莱坞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之地没有常胜将军,即便如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这样的黄金搭档也是如此。
风过留名,雁过留声,地铁驶过,只留下一袭空荡的回声。
从电影的故事来看,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警匪片。
不好意思,本片就是改编于70年代的同名惊悚电影,这部曾经对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在内的众多导演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电影(昆汀的《落水狗》众人以颜色命名人物的特点就是来源于此片),在时隔多年后的翻拍成风的今日被再次搬上大银幕意在情理之中。
不过在21世纪,在我们大力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那帮人肯定没有看过科学发展观,不懂得什么是“与时俱进”。
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把30多年前那个老套的故事照搬的现在的电影中,再找几个大明星坐镇于市,就好比一个出土文物被涂上了光鲜的色彩被重新上架,骨子里面还是一股质朴的土腥气。
不能简单的将这个现象归咎为编导的偷懒,从电影的制作和阵容来看,《地铁惊魂》还是很有野心的,起码希望在票房上能有所斩获。
平心而论,这部《地铁惊魂》剧情发展紧张刺激、反复使用的升格镜头,还有快速切换的电影画面,一同烘托出正邪双方对决时的萧杀气氛,的确让我们这帮老式动作片迷感到一丝的过瘾。
但影片最大的问题还出在题材上,本片的主题还是徘徊在“人质危机”与“阴谋理论”的老路子上,就像之前说过的一样,太多类似情节的电影在经过了10多年的磨练,早把其中的创意消耗殆尽从而转变为一种模式,一种套路。
更不要说电影中那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情节了,一个简单的地铁劫持事件被放进了近2个小时的电影中,虽说电影的节奏和剪辑给足了面子,但是观众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冗长的电影。
如果有人说《变形金刚》、《特种部队》这类电影中人物脸谱化、平面化,那么《地铁惊魂》更是把正邪双方人物的对立面推向了一个极端地位层次。
别看片中两大影星斗智斗勇像极了几年前的经典片《内部人士》,但是无论从故事内涵还是双方对事件的把握程度上均与后者相距甚远。
丹泽尔·华盛顿和约翰·特拉沃尔塔大部分时间是在对讲机前谈话,这样的情节设置本来可以大大发挥二人的演技,但是本片中的一干角色都被这个老套陈腐的故事强制性的抽干了内涵,像是一些按照电影剧情需要所布置的活动道具。
约翰·特拉沃尔塔表面上是个被社会压迫至深的反抗人士,实际上也是个见钱眼开的腐败分子,而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起初由于受贿丑闻处于正邪之间的灰色地带,但后期地铁调度员出身的他也会以一个无比伟岸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纽约街头持枪上演“千里走单骑”。
动作片导演风光不再本片的导演托尼·斯科特在在动作片领域的成就不亚于其兄莱德利·斯科特,这个曾经为我们带来《壮志凌云》、《国家公敌》的大导演在那个飞扬跋扈的年代为无数影迷留下了没好的印象,其也因他那快速凌厉和色彩斑斓的影像风格在众多动作片导演中独树一帜。
并且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这对老搭档也时不时的联手为影迷奉上激情四射的大片,《红潮风暴》、《怒火救援》等片也在观众口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但是09年这对老搭档也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他们认为把一个30年前的故事放到今天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片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导演标志性的快速剪辑和摄影风格,也许剧情可以老套,也许对白可以薄弱,但是斯科特在动作方面的薄弱处理可就是大问题了。
电影警匪之间的对峙通篇都塑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当观众期待着火药桶的爆发瞬间时,电影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宣告结束,期待的动作场面没有出现不说,反倒是最后时刻突然的泄气让人猝不及防,托尼·斯科特在本片中的表现可以看做大导演对动作片阵地的缴械,电影的一切就好像是一出舞台剧中暴力,两大明星的飚戏也变成了电话双边的拉家常游戏。
在动作片鼎盛的时期,好莱坞在制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动作片同时,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动作片导演。
除了托尼·斯科特之外,来自《虎胆龙威》的约翰·麦克泰南,《绝岭雄风》的雷尼·哈林、《石破天惊》的迈克尔·贝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在当时可谓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可如今去哪里寻找他们的身影呢?
约翰·麦克泰南被誉为现代动作片的开山祖师,在90年代末期便由《十三勇士》显出颓势(但笔者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新世纪后此君一部《疯狂滑落》赔了个精光,此后几乎丢了饭碗,目前赋闲在家令人委婉。
雷尼·哈林曾经出品过《虎胆龙威2》和《特工狂花》等著名动作片,在2000年后仍然高产,但是这个人作品的质量就像骤然降低海平面上的小船一样,时不时的就会触礁搁浅,《驱魔人前传》、《魔界契约》就是这个著名导演的狗血之作。
今年此人还有一部《12回合》上映,这部号称“动作片模仿秀”的超级俗套电影把之前所有经典动作片的桥段一网打尽,影片上映之后最终以1000万挂零的票房惨淡收场。
至于迈克尔·贝,他的名声早已随着《变形金刚》的名扬四海水涨船高,但是不难看出,小贝同学早已放弃动作片这块贫瘠之所转投入科幻片的怀抱,在更多的投资环境和更为夸张的想象力空间里去继续做他的“炸弹导演”。
而如今,一直保持很高质量的托尼·斯科特也终于在动作片苟延残喘的时代里败下阵来,传统动作片领域的最后一面旗帜已经倒下,以前那些动作片名导们不是丢掉饭碗就是另寻出路,而新晋的导演再怎么没出息也不会把目光投向这个几乎鸟不生蛋的领域,想到尚格云顿、史蒂芬·西格尔这些靠着动作片起家的明星们的新片只靠着影碟市场来证明他们的存在,那我们基本上可以宣告曾经风靡一时的动作片已经走到了寿终正寝的日子。
新式动作片异军突起其实罗嗦了半天,动作片这个舞台在发展的多年之后还会继续在大银幕上发挥着其余热。
说实话,如今对上世纪动作片情有独钟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光靠着一些老牌fans混饭吃的货迟早要饿死,在与时俱进的21世纪,动作片如果不把握时代潮流原地踏步的话,完全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
不过正当传统动作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新的动作力量正在悄悄地崛起,那就是以《谍影重重》为代表的新式动作片。
《谍影重重》应该算是另类版的动作电影,虽说片中依然是千古不变的正邪对立,主人公也是顺应潮流的大玩失忆,但是电影之所以在新世纪动作片集体疲软的情况下异军突起,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精彩的故事发展和悬念迭声的情节设置让那些在传统动作片沉浸多年的观众看到了一丝新意,其二,简单明快的动作设计和动感十足的画面,再配以老式动作片的追车和格斗场面也满足了大众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
这类动作片的好处就是不在拘泥于那种脸谱化的老式纯粹动作片,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在整体故事不算新鲜的情况下,从故事的走向和情节设置方面大做文章,这对好莱坞吃惯软饭的编剧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
但是《谍影重重》系列正是凭借其其自身独特的气质能在票房和评论上实现双重丰盛,这几乎为动作片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在新世纪,新式动作片正在逐步把传统的动作片打入博物馆,快速剪辑、干净利落的动作和极富视觉张力的场面已经取代粗犷的追车和爆炸场面成为新世纪动作片的主流。
也许此时托尼·斯科特们应该考虑一下穷则思变的战术,逼近老一套在新的环境下已经玩不转了。
回到开篇那句关于动作片的定义,动作片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演员有多么出色的演技,不在于有怎样新颖的故事,动作片就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当传统的动作片苟延残喘之际,我们需要一股新鲜的血液来激活这个岌岌可危的片种。
可以这么说,当一部动作片具有新颖的故事,不落俗套的人物设定,还有精彩的动作场面,那么电影必将能在影迷心中留下非常不错的印象,比如《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
退一步说,如果电影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新鲜的故事,那么由一个简单的故事配以紧张的情节和鲜活的动作场面也可以杀出一片天地,在短期内留给人刺激之感,比如《鹰眼》和《虎胆龙威4》。
但是如果还是希望靠着上个世纪的余温来生产出一部剧情老套、动作老套、特效老套的“三老”电影,那么也别怪我们不买账了。
荷裡活新片The Taking of Pelham 123於本周在悉尼上畫,余今往GreatUnion佐治街影戲館觀之。
之所以關注此片者,蓋其中兩大主演——丹華Denzel Washington與尊特John Travolta——皆為余最推崇之美國大名角也,一切能力技藝均可謂幾近爐火純青之境界,丹華之影帝身份自不待言,尊特雖在獎項方面略顯遜色,但其演技于觀眾之中實在是有口皆碑——此二位連袂出演,自然不可不看了。
據網上資料云,此片系七十年代電影之翻拍本,然余未見過最初之版本,故純以新片眼光欣賞,頗覺導演主創之聰明手法。
蓋全片紙精力大部份用在丹華所演之紐約城市地鐵調度員和尊特所演之劫匪頭目之衝突之上而減少著墨于故事情節之前因後果,此等手法頗合乎我國舊劇之編劇法則,即以最快速度將情節推動至某一特定場景,再以百分之九十以上之篇幅渲染特定情景下特定人物之感情與性格,期間縱使有不合邏輯之處亦在所不惜,此為演員中心制編劇之不二法門,用之於有兩大名角主演之本片,確實頗為恰當,而丹華與尊特亦頗不負導演之苦心安排,但就表演一點而言,可謂近乎完美矣!
全片之精髓,全在調度員與匪首之無線電通話,一面是調度員試圖參詳匪首之心理活動,以求阻止其殘殺人質,一面則是匪首對調度員之奇特的好感,此二者皆在兩者不見面之交談中表現。
而場景之設置,丹華所飾演之調度員處身控制室內,大多穩坐控制桌旁,所重者,念白與表情;尊特所飾演之匪首,則處身于地鐵隧道中所被劫持的車廂,往往需要往來于駕駛室于車廂之間,又頗多威脅、殺害人質之表演,故于念白、表情之外,多有身段表演,亦體現出兩人一靜一動之對照。
其中最精彩莫過於匪首以人質性命為威脅,迫使調度員承認自己曾接受日本地鐵生產廠家之金錢回報一段,尊特從好奇探聽到暴躁狂怒,以人質性命為脅迫,表現如暴風驟起,至槍指人質之後又冷酷決斷,步步緊迫,咄咄逼人;丹華從開始義正詞嚴,繼而巧言令色,再陷入猶豫兩難最終吐露實言,則如春雲乍展,層次分明,且兩人問答之間言語交鋒,快而不亂、字字分明而情緒飽滿,種種心理轉折,皆有明白交代,此皆演員臺詞功力之體現,演技實力派大名家之功夫,真非眼下所謂偶像明星一味裝酷扮帥者可望相背也。
然頗覺遺憾者唯此片所有話白臺詞,皆為彼國紐約地方俚語俗詞,影戲院中又無字幕代耳,聽來頗覺吃力,恐有三、四成對話,未能盡得其妙,待光碟發行之時,當再細細觀賞,方可盡顯其佳處。
另外片中小細節亦頗有佳處,以Notebook視頻聯絡之小情人,一心護衛兒子之母親,激于袍澤之義而挺身赴死之退伍黑人,皆有可觀之處,然而所不足者系全片之結尾,街頭追車與橋頭對峙一段純屬蛇足,倘若結穴于地鐵隧道之內,則全片可更加緊湊完整,余亦可打五星矣!
完全误会了这个片,以为是个大制作呢,却是完全地小成本,大部分的戏都在两个景完成,不过据说地铁的部分是纽约地铁的实景,每次都是深夜拍摄,还真动真格啊.看到John Travolta很惊喜,多年不见,真是变化太大了,老了也瘦了,只是那一说话的神情,就是当年的他嘛!他的气势弱了好多,好可惜啊.Denzel Washington也有点认不出来,胡子拉茬的,也老了好多.因为小成本的落差和老去的演员,所以这片在douban的分这么低吗?竟然才6.6,其实还是可以一看的.片拍得很特别,一个特别的劫匪,于是有了一场特别的劫案.对话是最大的看点,起初有点闷,但很快就进入状态了,在无聊和诙谐中表现了不同人的性格,偏执而又善良的,落魄而又正直的,自负的,懦弱的,愚蠢的,惹得全场笑声不断,顺带讽刺了一把zf.除此之外也觉得是个很纽约的电影,光鲜纽约的另一面,我们看到了很纽约的交通,很纽约的地铁,很纽约的人们,不知道是不是很纽约的那位市长.
电影《地铁惊魂》中的俩个男主角,一个是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一个是金球影帝约翰·特拉沃尔塔,本想俩个影帝联手拍出的犯罪动作一定很精彩。
想当年罗伯特·德尼罗与阿尔·帕西诺合作的犯罪动作片《盗火线》就是一部上上之作。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想当然的,像俩大功夫王成龙与李连杰联手合作的《功夫之王》就证明了1+1<1的情况也可能发生。
电影《地铁惊魂》出现1+1<1这样的情况,一个原因为是电影剧情安排的有些拖拉,二是俩位影帝都上了年纪。
电影只是开始有小小的紧张了一下,接下来大段的时间内俩位影帝,开始通过对讲器进行谈判,俩个大男人开始交流自己的生活困境,扯七扯八探讨人生。
前一个小时电影节奏慢的让人有点想困,电影在最后的三分一才回归到了犯罪动作电影本色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劫匪拖着赎金逃跑,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地铁调度人员开始追击劫匪。
这时惨不能睹的一幕上映了,丹泽尔·华盛顿臃肿身躯穿行于纽约街道上,我真的很担心他在奔跑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病症复发,他已不是《训练日》、《人骨拼图》中的帅警了。
而约翰·特拉沃尔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已没有《变脸》、《断箭》型男作风,那种坏坏有人爱的感觉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一个喋喋不休已谢顶的大叔。
不知道电影是不是因为改编至一部七十年代的老电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情节有点说不通。
一个地铁调度人员行动判断如果警察一样机智,处事不惊就像训练有素的特警人员。
一群犯罪分子连自己最后的逃跑线都没有设定好,钱刚到手都,还没花小命也就没了。
更让人崩溃是那视频女生,男友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不立刻报警,还要求男友对着视频头说什么“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开始以为地铁案只是一个表面,后边隐藏着其他事件,比如揭露市长丑闻贿选,或是地铁调度人员与劫匪是一伙的,要不让警察在送大宗赎金时遇到了抢劫,地铁劫匪像空气一样消失于地铁中。
最后,我才明白劫匪的目的想通过地铁案影响股市捞钱,这劫匪还真TM的有才,你人都死了,股指是涨还是跌关你屁事啊。
有一说一,故事展开挺不错的,但是越发展越不知道在干嘛。
反派一直在数数,数了一整场起码10次吧,一大堆废话废台词废镜头,一大堆开车的镜头,一直开,太它喵的冗长的。
地铁也是,一直在开,最后根本不知道有啥意义,做了一个自动驾驶的装置?
然后警察那边一直在说嫌犯在车上嫌犯不在,一直重复了估计5分钟,然后地铁又停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干嘛。
你说是打时间差吧,反派的小弟立马就被警察发现了,然后还要假装开枪然后死了。
整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前有个女鬼,她放了个屁,然后就死了的故事。
”再一点,这个嫌犯一直就没有表现得很丧失理智或者侵犯性很强,一直都是有人在激怒他或者不听他说的才在打人,地铁上那个带个小孩的女人道德绑架那个黑哥,还说什么不然都得死,你不是很强吗戴着个戒指。
我他喵的真的操了,本来没人会死了的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3.5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0421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