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事件改编。
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与尊严对于极左狂人们来说,根本屁都不如,即使是他们自己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入侵越南,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致谴责。
在主席以及我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全世界刮起了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迎头痛击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挑战,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彼时的欧洲大陆,正处在北约反动政权和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伟大的、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德国人民受到毛泽东思想的感召,正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德国人民的好儿女——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压榨。
他们满怀阶级仇恨,组建了红军旅,用马列主义的精神启迪德国人民,以此帮助欧洲民众改造资本主义思想,早日脱离苦海。
红军战士们对帝国主义的爪牙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打击,并在奥运期间援助追求自由的巴勒斯坦人民,成功歼灭数十名以色列侵略者。
革命活动让腐败堕落的资产阶级老爷们惶惶不可终日,德国人民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反动派夹着尾巴纷纷落荒而逃,革命形势空前浩大,欧洲民众尽欢颜。
德意志和欧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然而,仍有部分反动分子亡我之心不死,美帝及其走狗对红军旅展开了一系列疯狂围剿,在他们鬼祟的动作之下,战士们一个个倒了血泊之中,无产阶级革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岌岌可危…… 虽然随着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位同志的倒下,革命之火被顽固的落后势力扑灭了,但革命的火种不会消失,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会永远地记往他们,无产阶级革命,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摘自百度百科)setting a car on fire is crime, burning thounsand cars is political。
窃铢者盗,窃国者侯。
难怪人们都说政治是肮脏的。
那么为什么?
一群人以正义之名要求德国政府及美国政府停止对越南的种族屠杀,而对一些政权当局如大法官,大律师,银行家进行绑架、暗杀,甚至对平民进行无辜的射杀。
根据刑法原则,罪与罚需要行为与后果的直接因果关系。
不能因为银行家签署了提供战场资金的文件就将战场上的伤亡归到其头上。
哦,我们不是在讲法律。
好,那我们讲道德。
如果因为这些政权当局冷血地签署了一系列导致战场伤亡的文件,那么他们在道义上毋庸置疑是有责任的。
那么,谁有权力使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因为打上无政府主义及正义地解放千万越南苦难人民的旗号,就被赋予这项权利吗?
我不敢苟同。
平民的死亡又如何得以合情理地解释?
他们认为,政治是残酷的,是要流血的,是要牺牲的,那么用一些无辜普通平民的性命去换的千万越南人民的生命就是正义吗?
这是狭隘极端功利主义的观念,1<100。
我亦不敢苟同。
一个无辜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比千万条无辜生命价值小。
牺牲一个无辜来换回上千无辜的做法我并不认为是道德的。
我不并认为无辜的成千上万的越南人民的生命就不宝贵,只是,不能用其他无辜的生命去换回。
结果则回到这个死胡同,如何解决?
战争从来都被视为政治问题,从来都被政治解决。
发动战争的国家就是最大的恐怖主义。
可是,国家至上无主权,康德的永久和平、国家联盟只存在于我们寄予美好希望的未来。
也就是说,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杀戮被放大至国家的贪婪和杀戮,战争的悲剧发生却无法阻止。
那我们能做什么?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
对于我而言,这似乎是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
回到影片中,这些被政府主流舆论称为“恐怖分子”,被支持者称为“英雄、正义者”的一群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正义吗?
如果这是一场道德之战,他们在射杀平民的时候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
显然他们觉得这是必要的牺牲,那么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是否存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
但他们是否都有暴力倾向、易怒及偏执?
飞车的快感,开枪的快感,破坏的快感是否是真正主导他们行为的原因,而正义之名只是他们用来使自己心安理得,理所应当的理由?
政治是肮脏的,杀人是错的,哪怕两者皆以正义之名义。
p.s. 记得年轻气盛时读贝卡利亚论证死刑的不必要且应废除时,心中愤愤。
我不能说现在我的想法就是对的,或是以前的想法才是对的。
只能调侃道,老了,make love,no war!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乌利·埃德尔编剧、导演,玛蒂娜·格德克主演作品,8分。
先给女神玛蒂娜·格德克一个爱的抱抱,实在太美太性感。
爱到不行。
影片看到一半,我甚至都不敢相信,这是一段德国真实的历史,而且它就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正好是我们父辈生活的年纪。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是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头目,他们一武一文率领着一群无脑暴力分子在各地进行恐怖活动,政治主张极其无聊且莫名,但煽动性极强,追随者众。
影片开篇15分钟令人极其震撼,切入的角度既艳惊四座也惊掉下巴,诚如巴德尔所言,性解放本身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不容易被发现,片名极度没有记忆点,但非常经典精彩的传记片。
不剧透。
但我唯一要讲的是,女神玛蒂娜·格德克在片中饰演的著名记者迈因霍夫夫人,实在是一个冷静、敏感、固执、偏执但甚至又有一点羞涩的女人,她看起来那么需要被保护,但又那么无比的可怕。
两个影响巨大的德国红色兵团RAF领袖人物,他们被认为是恐怖主义,却更像政治家思想家,令该传记式电影的上映引来各方剧烈反响。
六七十年代西德类似共产主义思潮反映在社会暴乱革命暗杀等上面,他们崇拜毛泽东、切·格瓦拉引经据典,反对美帝侵略越南等等,政府束手无策却依然强硬。
慕尼黑惨案、汉莎航空劫机等事件历历在目。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感觉当年的他们,会否像我们的现在?
本片可以被认为是反映恐怖组织或恐怖行为的影片,至少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种说法。
因此,我的思考主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1.恐怖必有诱因。
只要这个世界上人们具有正常思维,那么任何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有其内在原因。
有过无缘无故的恐怖行为吗?
即便有,恐怕也是极少极少,那只能属于极端案例,不具备社会学意义。
从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国际政治触发了发生在西德的一系列恐怖行为,继而形成一个恐怖组织。
2.仇恨引发仇恨,暴力激发暴力。
影片开始西德警方对抗议学生的残酷暴行激起了强烈的民愤,这把火将原本隐藏在学生心中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熊熊点燃,而在此后的镇压与追捕行动中,警察与红色之旅一报还一报,其行为的暴力程度逐级上升。
警察对学生的暴行使人们相信这不是一个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善待自己同胞的国家机器,而是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在执行指令时不作思考判断不讲人性的冷血动物。
这一景象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莫非这就是警察的本来面目?3.恐怖行动、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
恐怖行动,在我看来,事实上是暴力手段的另一种说法,然而,近年来为什么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要用恐怖主义代替暴力行动这个名词?
这里大有深意。
恐怖是一种状况,是暴力行动引发的后果,它更多地强调暴力行动给人们心理带来的恐惧感,因而反恐怖便具有超越民族、主义的号召力,也正因如此,某些国家乐意以反恐怖的名义掩盖暴力行动的真实目的,转移人们对暴力行动何以发生的疑问和思考。
然而,恐怖本身并不是暴力行动的最终诉求,绝大多数针对社会的暴力行动其背后都有其政治主张或利益诉求。
因此,恐怖只是表象,引发暴力或恐怖的根源才是最应该引起关注的。
由此可见,淡化暴力行动的根源及其政治主张,正反映了国家(当局)自知理亏的心虚。
如果非要说存在恐怖主义,那只能是国家恐怖主义,因为那是有预谋有计划的针对国民的反人性非人道的罪恶行径。
称其为恐怖主义,是因为它有明确的主张和思想理论体系,比如纳粹(德国,斯大林的专制集权和冷战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制集权,等等。
4.暴力或守法,一个两难选题。
在一个正常社会或公正的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两难选择,只有在畸形或罪恶的社会,才会出现这样的两难选择。
须知,在非民主国家,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它们并不代表大众的利益。
因此,守法并不具有不证自明的唯一性。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守法或抗法都是公民的权利。
与政府或当局的权利相比,公民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唯一不受限制的,相反,政府或当局的权力倒是应该受到恰当限制的。
暴力不是国家的专利,它也是弱者的武器。
当正义缺失、公平失落、权利被剥夺,暴力就成了弱者唯一可以自救的武器。
很多恐怖行动总是民间对政府、弱者对强者,这本身就揭示出一个真理,恐怖是弱者自卫或反抗的最后的武器,它以自身的毁灭为代价,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走到这一步。
所谓官逼民反,此之谓也。
这难道不值得当政者反思吗?
5.正义的边界在哪里?既然如此,恐怖或守法,究竟该如何把握?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归纳,结论就是:最终守法的应该是政府或当局,能够得到道德包容的只能是民众无路可走的恐怖行为——如果剧烈的抗争被定义为恐怖的话。
那么,拥有正当理由的暴力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谴责吗?
影片中的恐怖主义者是为了某个理想而行动甚至献身的。
排开理想的价值主观性不谈,即便为了某个崇高的理想,就可以采取恐怖行为吗?为了所谓的崇高目的,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诸如此类的诘问,将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目的与手段是否应该统一,是否可以为了预想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眼前少数人的利益,人类的进步究竟应该遵循社会内在的发展轨迹,还是应该以革命的方式加速其进程,要想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些问题,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2009.11.17) RAF,前德国左翼恐怖组织红军派,全称Rote Armee Fraktion (Red Army Unit) 。
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爆发了红色风暴学潮,其中就有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身影;另一方面,在亚洲,中国也正陷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风潮,在东边的日本也相应出现了“赤军”,南边的越南处于南北统一时期,美国介入使之爆发越南战争。
巴德尔与迈因霍夫是德国RAF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人物。
RAF以声援越南胡志明为目的,对资本家们发动各种袭击以此要挟德国政府按他们的意志反对越战,可惜之后的运动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演变成赤裸裸的暴力恐怖主义,并迅速跨越国界甚至牵涉了阿拉伯国家,使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国际化。
德国具有典型的德意志民族的坚持与牺牲精神,要做就要做的彻底,敢做、敢为、敢当的军人精神,加上不留一点退路的执着,这也是为何法西斯纳粹曾在这个国家萌芽崛起并迅速意图扫荡全球的原因。
只是,如《浪潮》中表现的那样,初衷和现实总有差距。
另外德意志民族自纠伤疤,反思历史,唾骂自身“一个充满警察的国度”和“一个充满学生暴动的年代”恐怕是能使很多国家政府汗颜而又学不来的地方,而这正是德意志民族与众不同的地方,以前看其他的德国法西斯的片子其实都可以发现这点,法西斯虽然过于残暴与不仁道但也有很多令人佩服的军士精神,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
很好的片子,不仅有助德语的学习,而且也学了一段历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AF对中国红军作战理论和操作的崇拜,相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做法,还把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背那么牢,真的让我很汗很汗啊!
1: Wirft man einen Stein, so ist das eine Strafbare Handlung; werden Tausend Steine geworfen, ist das eine politische Aktion. Zündet man ein Auto an, ist das eine Strafbare Handlung werden Hunderte von Autos angezündet, ist das eine politische Aktion. Protest ist, wenn ich sage :"Das und das passt wir nicht". Widerstand ist, wenn ich dafür sorge, dass das was mir nicht passt, nicht mehr langer geschieht. 2: "Wenn wir von Feind bekämpft werden, dann ist das gut. Denn es ist ein Beweis, das wir zwichen uns denn Feind eine klare Trennungslinie gezogen entgegentritt und uns in den schwärzesten Farben malt, dann ist das noch besser. Denn es zeugt davon, das wir nicht nur eine klare Trennungslinie gezogen haben, sordern dass unsere Arbeit auch glänyende Erfolge gezeitigt hat."--Mao Tse-tung...
听留德人士讲,08年此片上映之际,影院场场爆满,他是晚十点的场,看完走出影院发现还是有相当多的观众持票待进。
该片所有的细节忠实于历史场景,难怪有人称它为准纪录片,当然对中国观众而言,RAF这样的组织不关己事,无甚要紧,因缺乏背景知识很多片中非常用心的细节也无从注意——但对普通德国民众而言,RAF是他们亲历的历史,当年巴德尔被捕后出庭受审,媒体上的风头压倒一切明星,就连法国哲学家萨特也前往德国探监。
今天的德国人生活在包括RAF在内的各种社会运动持续奋斗而形塑出来的国家当中,虽然RAF已在98年宣布解散,虽然他们搞了多次震惊西方世界的恐怖事件,但有民调显示,今天仍有30%+的德国民众对RAF表示支持和同情。
对父辈世界说no理解RAF,德国的纳粹化历史是必谈的问题,脱开第三帝国便不能很好理解RAF。
1945年第三帝国覆亡,新成立的联邦德国在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的冷战考量之下,其官僚机构基本上对旧纳粹的人员照单全收,相当多的旧纳粹公务员和官僚们或明或暗地进入新政府继续统治。
有相关RAF的研究从代际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发现:RAF第一代成员,大部分出身于中产之家,其父辈多是前纳粹成员,而且有相当部分因为二战原因从小父爱缺失,以巴德尔为例,其父是纳粹军人,战后在苏联的战俘营关押几年才放回到德国,曼因霍夫的父亲也是纳粹军人。
RAF充满荷尔蒙的激情反抗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被理解为是对父辈行为的反抗,以及对父爱缺失的反弹也不为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接受了大量老纳粹的联邦德国波恩政府,不少行事风格和管理国家的方式天然的有一种纳粹风格。
正如片中RAF批评的德国所谓“警察国家”的说法,电影刚开始德国警察纵容黑衣举牌的伊朗特工殴打抗议群众,政府和巴列维伊朗这样的独裁国家合作的背景,以及片中提到为了打击RAF最高警署要换发全国身份证、利用计算机来分析公民的信息以期扩大暴力机关权力等等细节,表现出联邦德国确实有纳粹风格“警察国家”的影子。
这种纳粹残留实际上是同盟国对历史清算的不完整和不到位,或者说通过充满政治考量的战争解决和交织利益纷争战后审判的清算方式注定不能奏效,真正要清算纳粹残余,还是靠德国民众的争取。
影片所体现的RAF兴起的六七十年代全球学潮和动荡的背景,并不是德国人民抗争的开始,实际上从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德国人民通过诸如学生抗议和游行示威,就已经在表示全社会和纳粹历史的决裂、以及对父辈们组成的依然甩不掉纳粹影子的联邦德国政府的不满,因此1972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惊世一跪,也是整个德国社会不断反思和抗争取得的结果,不只是所谓的个人良心。
自战后新德国建立开始就持续不断的社会运动和抗议浪潮当中,RAF只是其中一支,所有这些运动和抗议所争取来的德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历史罪行的深刻反思,德国人至今荫其恩泽,正如同当代的文明受惠于整个世界对于二战大屠杀的反思一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抗议和学运的时代,法国的五月风暴,中国的文革,美国的民权运动等等,时刻在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越战以及中东冲突这样的战争新闻争抢头版。
全球学运和抗议浪潮当中,德国的RAF,意大利的红色旅,日本的赤军这三个前法西斯国家的极左运动仿佛走得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更远,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普遍反思、新兴民族国家出现对国际秩序带来冲击、新的科技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这些普世原因之外,德意日这三个国家历史当中不容回避的清算法西斯的课题,无疑激化了当时抗议和学潮的浪潮,年轻人上街游行、公民和警察对峙,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表达对自己国家和父辈所作所为的抗议和反思。
历史从来不是被割断的,以RAF为代表的极端运动,除了冷战时期存在东西对峙的背景下反抗资本主义痼疾之外,对见证了自己国家那段罪恶历史的父辈世界的清算,也是问题的本源。
暴力是错误的RAF的行动在今天看来,的确很让人有种脱口而出“恐怖主义”的冲动,但其行为之所以被称为极端主义(德国官方也如此说),和恐怖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恐怖主义是无区别地针对平民,而RAF的暴力活动则只针对高官、财阀、媒体头目这样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人物(RAF历史上只有一次在活动中误伤无辜,即springer出版社的爆炸案,当时他们电话通知对方将有爆炸,但对方未重视,结果造成普通出版社员工伤亡,片中有详细刻画),他们的目标不是平民。
话虽如此,但RAF和红色旅、赤军这样的极左组织家常便饭一样的爆炸暗杀绑架劫机,至少从手段和结果上并未体现出其和恐怖主义的本质区别。
片中巴德尔和曼因霍夫一行人前往约旦受训,其中就有巴解组织、克格勃等各种鱼龙混杂的势力,例如以巴解组织为代表的阿拉伯武装组织在全球进行的暴力事件,也很难让人将其求解放的诉求从恐怖主义的泥淖中挑拣出来,更遑论诸如南美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这样的组织,六七十年代也是共产党的左翼武装,但现在已经完全沦为贩毒绑架的犯罪组织。
游击战常被说成是革命武装斗争的形式,但今天看来纯粹就是恐怖主义行动——立场不同评价就不同,不能超越以暴制暴的逻辑,这样“我之蜜糖,彼之毒药”的争论就不会有答案。
片子里将巴德尔刻画的很是放荡潇洒,浪子形象的绝对行动派,实际上巴德尔本人不是这样喜怒无常出手鲁莽,相反他本人是个理论高手,并不是那种嗜血武夫,他在70年代就写过一篇关于“城市游击战”的文章,论述了如何在德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里开展武装斗争的理论(据说此文在2000年后才被译成英文,反响甚大,但目前未有中译本),因此片中有个细节就是巴德尔不愿意在约旦的沙漠里受训,因为他觉得这些野地里的技术动作没有意义,将来他们是要抢银行绑架高管的。
曼因霍夫也是如此,她一个专栏作家出身,对学生的抗议活动从旁观到同情到参与,也不是一直主张暴力解决一切(虽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实际巴德尔和女友古德伦是RAF的首领)。
学生运动后来出现暴力倾向,也是暴力本身开的头。
片子开头警察在偏僻处枪杀学生确有其事,后来东德档案解密:该警察是东德打入西德警察内部的特工,开枪杀人是为了激化局势。
同样情况,根据后来RAF研究者的不断调查发现和一些当事人的献身,证实了RAF其实有相当多的武器,是西柏林当局故意提供的,当然我们可以臆测这些前纳粹分子确实想通过养敌自重的方式来扩大警察权力,但不争的事实是RAF自成立就是一个暴力组织,虽然他们的宗旨是反资本主义,消灭社会不公正现象,消除纳粹给德国带来的阴影,但这些愿望良好的青年在对抗不公体制之际,其自身的残暴行为也处于道德和法律的禁区。
RAF在第一代领导人巴德尔和曼因霍夫入狱之后,暴力行动开始在与他们的初衷相差甚远,他们的目的,仅是不择手段解救同伙而已,由此造成了1977年“德国之秋”的大量血腥暗杀事件。
进入80年代,RAF的活动趋于缓和,这背后或许有国际局势和国内矛盾的趋缓,或许有46-64一代婴儿潮长大的激进青年的老去等等原因,但或许民众对RAF行动失去兴趣和不支持则是更重要的原因。
RAF当中大量成员出身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庭,不出意外他们本应该成为中产阶级社会的稳定器和社会的上层精英,他们以最流行的存在主义、性解放和被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偶像们标榜自己,和所有年代里选择激进变革和极端方式的人一样,他们注定只是潮头的一批人,而非社会的大部分/主流,他们的主张并不是德国大多数民众面临德国诸多社会矛盾(纳粹残余、以美国在德国实验原子弹为表征的美德不平等关系、僵化的两性关系、代际关系、雇佣关系、两性平等、种族问题等)之际的选择——即便在激进学生内部,他们的主张也只是一支,片中开始不久学生们集会高呼“胡志明胡志明”时的学运领袖,片中被一个仇恨共产主义的小店员枪击,幸而未死。
有研究表明,此学运领袖不是激进的暴力派,他主张走区别于万恶的美帝资本主义和苏式斯大林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反而是那个一心仇恨共产主义的小店员的暴力暗杀,在风起云涌的学潮当中,显得没有丝毫意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进入90年代和21世纪,有不少前RAF成员纷纷走入德国政坛,有成为德国右翼政党高层的,也有成为施罗德政府内政部长的,德国前外长,曾经的西德学生运动积极分子菲舍尔也被怀疑是RAF成员,他们的崛起也说明了六七十年代心怀天下的一批学运骨干成为德国整体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却没有一个是通过暴力手段上位的,正如菲舍尔在评价RAF时所说:“暴力,哪怕是有限的暴力,也是错误的。
”不要极端的理想主义08年此片在罗马上映之际,就有不少人在场外抗议称此片有美化RAF之嫌。
的确,一个主张暴力革命、不断将暗杀绑架爆炸推送到人们面前的组织,其理想如何崇高正义,但手段之残忍,也足以让人们在面对它时自觉站到反乌托邦的一面。
和RAF同时代的切·格瓦拉头戴红星杀人不眨眼,柬埔寨红色高棉以共产主义之名行大屠杀之实,你固然可以说这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六七十年代冷战背景下革命和战争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纵观历史,对崇高理想的偏执追求、信奉绝对完美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从来都带人进入地狱而非天堂。
始自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并不算长久的人类“革命”历程当中,革命者无一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无一不是目的正义压倒程序正义。
革命的恐怖主义被赋予合理性,在现代化的科技、高度组织化的政党、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为代表的各种较为极端的思潮的共同作用下,革命者处决对手的效率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高度发展,雅各宾派处决吉伦特派或许只是断头台不够用了,但希特勒(毫无疑问他是个高度偏执和理想主义的“革命者”,成王败寇的史书对他的定义另当别论)的集中营能够处决一千多万人;洪秀全为了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可以杀戮无算,毛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能够在三年里饿死两三千万人。
当一个组织,一个政权开始向人们许诺“地上天国”之际,当一种学说将极端的理想主义、将永恒性和排他性推崇到至高地位之时,我们应该警惕,高度乌托邦和极端理想主义将必然导致不择手段和毁灭人性。
没有完美的人生,更没有完美的社会,更遑论复杂的政治。
生存本就意味着和各种不完美的相处,在相处当中实现改变和进步,同时谁也不可能有能力甚至道德优势去判断绝对的孰对孰错、孰为进步需要颂扬孰为落后需要改造;但理想主义政治化为一种学说和教条,则是否定多元、高度排他的。
以当时德国的现实而言,战后百废待兴,西德政府当中的大量前纳粹官员,无论其是主谋还是跟从者,从专业技能上讲,对新国家的重建是有意义的,对纳粹思想和体系的清理,也不能通过简单的暗杀和贴标签处理,这注定是个长期的甄别和反思过程。
要反对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不公,也并不是只有暴力革命一条路可走,RAF的暴力是手段,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图图主教、曼德拉放弃暴力甚至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握手言和则更是可行的手段。
理想是美好的,理想主义本身更不是坏事,它意味着信仰、投入和真诚,以对现实问题的不轻易妥协,它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因此电影中着力刻画的德国学潮一代那种不羁和活力,无疑是诱人和有鼓舞作用的;同时作为一个共同分享过红色意识形态的国家,RAF的历史并非与我们无关,通过电影,我们应该汲取一种面对和反思过去的精神,不管这种反思是不是被鼓励和承认的,也不管这种面对是不是显得鲁莽和准备不足,或许影像因为表达方式的局限不能表现理论以资我们深刻思考,但呈现问题,有时往往比给出答案更为重要。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德国电影,讲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个为了声援被美国侵略的越南,以及被欺辱的巴勒斯坦人民而崛起的一支恐怖主义势力。
虽然他们的理念如此崇高,但采取的措施却是恐怖袭击,以现代的眼光看还是有些过于残暴。
影片从德国的这几个年轻人崛起开始,直到他们被逮捕,被审判,最后自杀的过程。
电影的时间长度太长,又想面面俱到,未免有些流水账以及观赏性不高。
用一磅重炸弹的叫恐怖主义,用一吨重炸弹的叫播撒民主。
没能表现出RAF的深刻社会背景以及在群众中取得的支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共产主义向马尔库塞笔下的“极权式的单向度发达民主资本主义社会”做出的最后反击,而恐怖袭击可以说是唤起这个不容反对的社会的批判向度的最后手段,更遑论西德高管过去全是纳粹党。电影中也没有表现RAF的组织细节,RAF是彻底反集权的组织,组织内实行彻底的民主,且并不是什么无政府组织。值得一提的是真实历史中RAF的成员在监狱里几乎都被虐待致死,古德伦的大脑都被摘除了,好一个顺顺当当的法治社会。
红色旅,60-70年代末,有立场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要解决,解决不了就是你死我活……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无耻和血腥。人如果没有立场那一定是因为智商太捉急,引发的血案。#还有G多##电影#整体节奏比较慢,拍摄手法到是意外的跳跃快速。
7.6
不知道还以为是红军旅出资拍的党史纪录片呢对事件的展现不知取舍,贪多嚼不烂,一股脑按照时间顺序将德国红军旅所有知名案件都囫囵的讲了一遍,但是连一件事都没能给讲清楚。信息密度之大,除非你对德国战后历史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否则连基本的,理清人物关系都很难做到。刻板的展现冲突,幻灯片式的展现人物,作为一部立场站在红军旅一边的电影,除了在枪战与暴动的桥段,通过感官刺激来稍微让观众有些共情外,没能在任何地方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红军旅成员。一部粉丝向电影,适合资深魔怔鉴证鉴史网左狂欢用。
看完心情复杂,戴老师总结的好,上世纪左翼色彩的恐怖行动是“革命无望后绝望的铤而走险与反抗绝望的极端选择”。德国人敢想敢干,在在反越战高潮和各国共运串联的短暂“乌托邦年代”余波后,还在不断反抗,就这点来看似乎比处于集体青春期的法国要实际的多,但影片中呈现的桩桩件件反抗,都透着鲁莽、荒诞和疯狂,没有长远计划和目标,最后沦为一种应激反应和发泄,对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做不到任何的冲击,真是应了那句话,恐怖主义是没有革命可能性的人们想象革命的方式。当然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新自由主义在这个世界大行其道,财富被前所未有的垄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上世纪这些看似冲动的行为反而值得怀念,起码那个年代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没有被单一议程运动分化、不会进入被预设好的身份政治陷阱缠住搞无产阶级内斗,反抗是反抗不是表演。
一撮反政府团体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恐怖分子的,他们的愚蠢和无知,注定了无法善终。
太吓人了
老吕看电影在服装和道具上投注的注意力比花在情节上的要多得多,我更注重整体气氛,那真是一个自由吸烟的年代啊,到处是抽烟的镜头,,,话说这片子比斯皮尔伯格拿腔拿调的《慕尼黑》好5倍。。。
十足的好片,平衡点找的非常好!在已知条件下无法判断事情真伪时,默认为真;直至事实证明该为伪为止,推翻该论点。 毛泽东说:当敌人诽谤我们,这是好的,因为这证明我们和他们不同;当敌人用最黑暗的颜色描绘我们,更好。因为这说明,在我们和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成功!
语言不通啊,英语还能猜猜,德语完全是绕不开的技术壁垒啊……
我们得向他们表明我们不是小屁孩。
有美化暴力之嫌
人类从来都不需要解放,他们只需要解放自己。
有理想,有激情,没恒心,没胆魄……当他们中的幸存者们渐渐老去时,再回望那段疯狂,是否会有悔意?
太长了
头疼...........
电影制作很精良 很好展现了集团内的意见冲突尤其是Ulrike的理性进步立场映照下Andreas那种自我中心的所谓「革命」性格就是一个渣渣,人渣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任何人,如果别人有什么目标需要牺牲他他就会把别人干了,所以说人渣到什么地方都是人渣。
这翻译真纠结。
emule上的字幕简直就是垃圾按着那个来看的同学们千万别跟我说你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