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816

BIG,BIG–让孩子拯救世界

主演:郑又菲,曾沛慈,陈博正,郭大睿,田中千绘,范逸臣,黄之诺,夏宇童,周厚安,谢以乐,曾珮瑜,黄镫辉,于卉乔,黄采仪,王梦麟,滕韦煦,李佳豫,赖铭伟,马志翔,廖慧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23

《816》剧照

816 剧照 NO.1816 剧照 NO.2816 剧照 NO.3816 剧照 NO.4816 剧照 NO.5816 剧照 NO.6816 剧照 NO.13816 剧照 NO.14816 剧照 NO.15816 剧照 NO.16816 剧照 NO.17816 剧照 NO.18816 剧照 NO.19816 剧照 NO.20

《816》剧情介绍

81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最温暖的孩子遇上最冰冷的病魔,小小勇士坚强迎战。六组性格、背景迥异的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相遇在“816”病房,用乐观和爱对抗最残酷的现实,在笑与泪中互相治愈,收获最“BIG”的力量。 当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决定开启一场午夜出逃的神秘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奶爸难当歌舞青春3:毕业季童话法庭恋爱勿语D4DJDoubleMix中国式离婚天堂城劫数难逃打车惊魂把种子埋进土里地狱神警疼痛难免八十年代的巨星塞西亚:复仇之剑观山太保阿尔塔米拉等云到安检第二季上帝难为夺命魔瞳全员切腹荷尔蒙大冒险狄仁杰之天宫蜃楼嗜血狂蛛暴走财神儿女冤家塔克洛班的困境镖行天下前传之终极任务暗潮璀璨帝国第三季

《816》长篇影评

 1 ) 没有很喜欢,但这是电影题材不对我审美的关系

冲着豆瓣分不低选的,虽然电影的题材——绝症哭片(即使本片的卖点不是哭),导演的口碑前作——《海角七号》我压根没看过,以及豆瓣台湾电影分数多少会比内地类似题材高出一些,但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是——我下定决心去看《小丑2》。

不是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因为不知道看《小丑2》这部口碑坍塌的电影我会收获怎么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决定同一天看一部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挑来挑去,从口碑方面选了这部,虽然排片真的是太少了。

同场加我就俩观众,另一位是约莫50+的女士,她从电影很前面就开始哭,一直哭,哭到结束,但我就一滴泪没流……这个电影本身没啥大问题,六个家庭的群像角色塑造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同场观众跟我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还反思了一下,不会是我“厌童”到看儿童绝症题材都如此冷心冷肺吧。

想了又想,我觉得跟我喜不喜欢小孩没啥关系,而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绝症类型片跟我审美不搭。

举例片中的一个情节:开场没多久,其中年龄最大的女孩的父母到病房后,冷淡的女儿跑到另一个房间,爸爸在病房里用女儿的吉他弹奏欢快的歌曲,同病房最活泼开朗的小病人载歌载舞,也吸引了临近病房的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唱唱跳跳,在隔壁房间的女儿也受到感染,虽然表情依然冷淡,但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弹空气琴,跟所有病人都相亲相爱的护士看到这幕,笑她如果想弹钢琴旁边就有啊。

我看这段情节是,我脑子中居然有个想法是: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不能不一起哈哈哈地开心,一定要当那个合群在乐观开朗大氛围里的人……这样的不适感,是贯穿到电影结束的。

我不是不相信,有面对病魔,即使是装的,也要展现笑脸的那种乐观精神,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创作,这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但我知道,我这种审美取向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而且我这种审美矫情在,如果真的演那种丧得不得了的影视作品,我还未必捧场呢。

哦对,我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本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非大陆地区拍摄的华语电影,就像我也去看看了《富都青年》,总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审美意趣。

比如本片就花了相当的笔墨去描述9岁、13岁和15岁的小孩间的“三角恋爱”。

当然这是我夸张的描述,影片里就是非常直白的,喜欢谁就直接告诉ta“我喜欢你”。

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我很喜欢看到这样让我会心一笑的可爱。

 2 ) WMLS震驚了:《戀愛ing》竟成了兒歌?!

是的,五月天的《戀愛ing》在兒童病房唱響,而且還是每個孩子都流利地唱出來這一幕,就發生在電影《816(Big)》。

是的,音樂能打破隔閡、撫慰心靈、忘記病痛除了五月天的《戀愛ing》,還有周杰倫的《牛仔很忙》。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教育片,很適合一家大小觀看。

故事講述的是兒童癌症病房里,各患兒如何跟病魔鬥爭。

片子一開始播的是動畫,搞得我以為走錯片場。

原來導演用動畫的形式講述孩子們跟病魔戰鬥;片子看到後半段,每看到動畫片出現,我都哭得梨花帶雨。

有趣的是,這動畫單獨拿出來,又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如果沒有先看電影,是很難把兩者聯繫一齊的。

當然,兩部作品都很適合小朋友去看!

都是勇敢的故事。

也許你會覺得,《816(Big)》,這個片名看起來不明所以,就不想去看了。

其實片名是有著很深的含義,這裏就不劇透了。

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足讓你去看,那多給你一個信心:這是魏德聖導演的作品。

 3 ) 温情中有妥协

是一部很温暖有人请味的片子,病房不是一定冰冷,现实也有温度,互不相识也可以一起取暖。

妥协的部分在于我觉得太长。。。

故事似乎不需要6对家属那么多,也不需要2个半 小时那么久。

有很明显的需要diversity的背景。

但是不选多少,大小演员都同样敬业演的很好,不是永远苦情,也不是永远能乐观,这就是真实世界大家需要互相温暖的原因吧。

希望大家都健康!

 4 ) 《816》,今年最好哭又好笑的电影

我一直都觉得电影想要打动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以苦难为题材的电影。

如果表达太过,人家会说你贩卖苦难。

如果表达太浅,人家说你拍地没有深度。

但导演魏德圣的新作《816》就刚刚好,叫人笑中带泪。

这是一个关于癌症、勇气与爱的故事。

816是一间癌症儿童病房,病房里住了可爱的源源、是延、罗恒、努拉、珈农以及大杉。

6组家庭因为癌症而相聚在小小的病房,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幸运的是,幸运女神眷顾了珈农、大杉、努拉、罗恒,他们经过手术都逐渐好转。

不幸的是,是延、源源都没有战胜癌症这个可怕的敌人。

故事在6个少年和红毛猩猩曼妞降生的纪录片中结束了。

可能孩子根本不明白这个病房的真正意义。

他们的适应性非常好,从原来的病房搬过来也马上就找到新病房的优点,很快打闹成一片。

所以,816房间中,小孩子的天真快乐与残忍无情的病魔同时存在着。

病房的欢声笑语更像是一种祥和的假象,短暂且残酷。

导演很有创意地使用动画形式来表现孩子们与病魔的战斗。

初始时,他们都是共同作战,互相帮助,将病魔一次次打败。

即便是延死去了,他的精神也与他们同在,他骑着他的机械恐龙加入战争。

但最后的战役只能源源独自面对,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却爱莫能助。

导演虽没有直接表示源源死了,但动画片中她死在了和病魔的战争中,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我觉得导演很厉害的一点在于节奏把控地很好。

这本来是一出非常沉重的戏,癌症加儿童两大关键词叠加在一起几乎是王炸级催泪效果,轻易就能勾出你的眼泪来。

电影院时不时响起啜泣声,此起彼伏地。

但如果一直都是这种悲伤的气氛可能让人根本没有勇气看完全集。

导演巧妙地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融入其中,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气氛从悲伤重新调至欢乐频道。

所以,整个观影过程中,情绪是起起伏伏的,好哭但也很好笑。

可爱的源源承担了主要的笑点。

我想任谁听到这么可爱的女孩子说出充满人生哲理又搞笑又认真的话,都会忍不住不笑吧。

源源对妈妈说“我想跟大杉告白,是爱情的那一种告白”。

源源对大杉说“大杉,我喜欢你,是爱情”。

当大杉听到告白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后,源源回复说“渣男”。

但昨天刚表白被拒今天就要一起睡,体验过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这种感觉,又对妈妈说“我再也不谈恋爱了,我不相信爱情”。

真的又认真又搞笑。

而且,导演把群像塑造地很好。

这一出戏没有明显的主角和配角。

6组家庭18个人加护士马马、主治医生温暖,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也是他人的配角。

导演厉害的点就在于,短短2个半小时的电影居然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地有血有肉。

关键是,人物难得的不悬浮。

我尤其喜欢导演对6组家庭的刻画。

1、源源妈妈和源源源源妈妈和源源之间非常平等。

她总是元气满满的样子,穿着背带裤,挂着快乐的笑容。

但她也会有悲伤无助的时刻,她会对着红毛猩猩曼妞说,妹妹生了很重的病,该怎么办。

她会对手术失败的源源说,如果坚持很难,那你先去天堂做小天使,妈妈没关系的。

源源的部分应该是导演最残忍的部分。

严格地说,是病魔最残酷的部分。

她刚出场时还是一个梳着齐刘海长头发的可爱小天使,非常体贴非常温柔也非常勇敢。

她知道妈妈要陪曼妞生产便主动说自己不用陪,会在做手术时安慰妈妈一点也不痛,喜欢大杉便主动去告白,努力过尝试过发现自己并不爱大杉就很快MOVE ON。

她是一个谁都想拥有的天使宝贝,不哭也不闹只会对着世界甜甜地笑。

但随着化疗的进行,她不得不剃掉头发戴上帽子。

但头发只是一个开始,她还要做干细胞移植。

可惜,结果并不好。

这个开始时对妈妈、对所有人说我要努力活下去的小女孩就这样死亡了。

这大约是816病房多数孩子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过程。

2、罗恒爸爸、妈妈和罗恒罗恒的爸爸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他肯陪生病的儿子一起剃光头,还会陪着儿子一起赛车,主打一个高效陪伴。

他专门在儿子做手术前给他画上脸,请神将保护他。

是延的死亡给他们启发,他们提前预演了告别,小小的罗恒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

当儿子手术时,他在门口念经,努拉爸妈过来帮他一起祈祷,一如他曾经帮是延做的那样。

3、大杉爸爸、妈妈和大杉大杉的爸妈看起来像金童玉女一般般配,几乎是理想夫妻的模板。

男俊女靓,事业有成,儿子英俊帅气。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以至于大杉妈妈听到源源妈和源源的睡前对话会生出心思要和他离婚。

但好的一点在于,他试图做出改变,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4、珈农珈农的故事很隐晦。

她出场时有厌世情绪,好像迫不及待要去拥抱死亡。

真的目睹了小杰的死亡后,珈农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想死。

她想要好好地活着。

但直到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珈农厌世的原因,她的那个点在哪里,似乎是一个未完的故事。

但即便故事线不完整,也不妨碍对珈农的塑造。

珈农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

看起来很高冷、目空一切,实则非常善良非常温暖。

当源源剃光头发后,珈农赶紧在第一时间请她爸爸送上一顶红色的假发,随后又送给其他小朋友各种颜色的假发,是一个十分贴心的小姐姐了。

而且,珈农真的非常贴心。

她会在抱大杉之前询问源源意见,得到允诺知道源源已经移情之后才拥抱了大杉。

这一幕真的太太温暖了。

不过这只是开胃菜,珈农后来在大巴车上吻了大杉才是叫人心动的一刻呀。

这就是青春啊!

5、是延妈妈、爸爸和是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是延妈妈和出租车司机罗恒妈妈的对话。

短短几句话道尽中年人的心酸,白天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下班要照顾家庭,遇到孩子生病简直是灾难。

尤其是在这千头万绪之外,她还要和离婚的前夫见面,尴尬指数更升一级。

可能坐出租车通勤时是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所以她不想说话也不想笑。

是延手术后,他的父母悄摸摸地来收拾东西,但他的东西承载着那么多的悲伤,轻易就洒落一地,很好地诠释了“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病房的其他人似乎都能感同身受,源源妈妈抱住她给她以安慰。

是延的死亡造成了源源妈永远的遗憾。

她曾经为了健康不允许是延喝饮料不许他领养狗狗,她在手术前说的那句领养成为了一家人的痛苦。

而曼妞的生产对他们而言像一种安慰剂,似乎是是延重新降临到人世。

那只突然出现在车厢里的狗狗也像是命运的另一种安排,是导演对他们的仁慈。

他们开着车朝着美好进发。

是延你没看到的风景,以后我替你看。

死亡当然是令人觉得悲伤的,但导演用新生命的降生和“816变BIG”的故事消解了这种痛楚,叫人觉得明天还是有希望的,还是值得努力的,病魔还是可以被战胜的,未来还是光明的,总之是淡淡忧伤之余的希望。

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是延爸妈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和好了?

难道当初离婚的理由随着儿子死去也都没有了么?

就离大谱,强行和最无语!

正文完结的分割线=============还有三个特别的点觉得很触动。

第一,湾省的亲子关系真的很超前。

源源要去向大杉表白,他们的父母不是扫兴地说不,而是很自觉也很尊重地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们做完他们自己的事。

其他人中,是延爸爸专门给是延做了一个恐龙变身甲,罗恒爸爸陪他一起剃了光头。

他们都肯为孩子花心思,主打高效陪伴。

尤其是源源和妈妈简直就是闺蜜似的相处,她们可以聊爱情也可以聊妈妈的男朋友。

第二,湾省儿童医院的人文关怀简直拉满。

816房所在的这家医院气氛太好了。

硬件上有专门的儿童玩乐区,里面还有一架可以随便弹的钢琴。

软设施上马马和温医生非常温暖,对孩子们非常有爱心,会帮忙抱孩子哄孩子,也会和家属聊天,几乎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更别提,允许病人在病房开小型音乐会,在走廊搞小型赛车游戏,圣诞节扮演老公公还给小病人送礼物这些事了!

人文关怀拉满,住院如住家!

(真诚发问,湾省医院真的是这样么?

)第三,小朋友的爱也太纯粹了吧。

是延看到源源剃完头发戴着红色帽子就对源源表白。

小伙伴罗恒接着向是延表白,他还曾骑着小三轮车试图向努拉发出约会邀请。

被表白的源源悄悄告诉妈妈,她喜欢大杉。

源源还执行力超强地表白了。

但大杉早在看到珈农那一刻就喜欢上了她,为了多看她一眼宁愿多绕一段路。

后来珈农出院告别拥抱每一个人,轮到大杉时候还转头征求源源同意。

源源很大方地表示当然可以了,因为她现在喜欢的是珈农的帅弟弟,已经当场表白也收到反馈啦。

THE END.延伸阅读||《周处除三害》真的好看,湾省真的敢拍击败《周处除三害》,它凭什么?

 5 ) 哭得出来,但是仅此而已

很可惜,这是一部没有发扬长版的本该更出彩的及格电影。

整体电影基调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不错,但过于生活化的演技(尤其成人组)和不够梦幻的情节导致这种希望感好似漂浮于废墟之上而稍显虚假。

阳光温暖希望固然好,但在白血病这种现实中实难让我相信家属医生动不动在一起载歌载舞大喊口号。

干脆更加脱离现实一点虚无缥缈一点,人物更加“不正常”一点,这种积极会不会来得更自然不做作呢。

动画的加入一开始很惊艳,没想到仅仅是做成了预告人物身体状况的平行蒙太奇,我一直期待在某个小演员的梦中或是幻想中进入动画世界或是和其他动画人物进行一些互动。

最后呈现的效果比较一般,甚至动画的加入也是将电影拉得过长的一个因素(不少人诟病电影稍长)当然动画是提升“梦幻感”的有力道具,可惜其他部分没跟上以致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称赞的是几乎所有有关小演员的部分都非常好。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我想到,明明儿童更难拍,为何这部反而是成人更一般呢,会不会是我想错了儿童该有的样子,电影里的儿童难道是因为符合我这个成年人的臆想我才大加称赞吗?

跑题了)这在一部以儿童为主题的 电影中足够了。

又想到另一种可能,导演可能希望给绝望的题材装上童话的壳子,但是我已经是不相信童话的年纪了。

 6 ) 今年最酷的小妞电影来啦!

看完了魏德圣导演的新作《816》,我只想说:今年荧幕里勇敢的“小妞”应该出现了!

电影讲述了6个抗癌小朋友的治疗日常,很简单的故事,但涉及到的人物有20多个,整体编排合理得当,故事脉络清晰生动,足见导演功底!

群像戏的成功就在于你会记住主角团的每一个人。

小朋友们各有各的性格,也各有各的可爱,但最喜欢的还是勇敢乐观的源源。

饰演源源的郑又菲太灵了,大概现实性格也跟角色很贴,所以毫无表演痕迹,甚至衬的几位大人有些用力过度。

小源源勇敢“追爱”,被拒绝后光速移情别恋的戏码,不要太可爱啊!

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超勇“小妞”!

制作方面整体删繁就简。

现实部分简单直白,摄影配乐剪辑都比较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拉胯。

中间穿插动画来体现抗癌日常,这点和《滚蛋吧肿瘤君》类似,用的蛮好的,很出彩。

魏导真是很神奇的导演,既拍出了浪漫细腻的《海角七号》,又拍出热血传奇的《赛德克·巴莱》,这次像是把两部毫不相干的作品结合起来,在现实的部分施展温情细腻,在动画的部分狂洒热血勇敢。

尤其是在动画和片尾彩蛋里,每个小朋友的原住民造型都很赞,真人与动画形象相呼应,真的很用心了👍内娱有些导演真要好好学一下,不是不让你插动画,但你有没有诚意、用没用真心,观众还是能看出来的!

还有一个设定觉得很不错,就是神父和罗恒爸爸关于信仰的部分。

在死神面前,无能为力的家长将希望付诸于神明赐福,真是又真实又心酸。

罗恒和爸爸画着神面走向手术室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反而是铺垫了很久的圣诞夜出逃,感觉整体拍的很常规,没什么惊喜。

因为还是以小朋友为主,在家长团的塑造方面也显得有些刻板片面。

再者还是有一些过于超现实的部分,很明显感觉到导演想要去童话式的塑造人物和TA的行为,但喜欢现实题材的宝子们可能会对这部分感到出戏。

最后就是,喜欢温情治愈片的宝子们可以去看看喔!

如果你因为最近的生活压力而烦闷郁结,也可以去看一看,沉浸式的哭一场,或许会好一些。

毕竟在生命面前,那些烦人的事不应该打垮美好的你!

 7 ) 在笑声中落泪思考的电影

在观影之前,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发病率,包括我自己。

然而,近年来,隐隐约约听到的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病例似乎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全球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的癌症发病率大约是每百万中有140到160个新病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有40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患有癌症。

最常见的儿童癌症类型包括白血病和脑肿瘤等。

这两种疾病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回到电影《816》本身,故事围绕6个孩子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在816病房中与病魔抗争展开。

从电影简介中,我们得知这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作品,在医院里,出生与死亡的交替反复呈现。

影片中,孩子们用天真、直白的语言探讨生命,远比成人复杂的思维更为震撼人心。

影片通过幽默与严肃的叙事风格交替转换,减轻了疾病带来的沉重感,并通过多视角展现了家长、医护人员与孩子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笑声与泪水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希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以下是电影中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1.不同背景家长的刻画:电影对家长的塑造十分真实,每个角色仿佛都能让我们联想到身边的某个人。

比如,单亲妈妈的乐观与坚强,离异家庭夫妻之间的暴力沟通,老来得子的父亲的固执,美容院老板家长的傲慢等等。

电影通过这些角色传达出一个信息:无论你来自什么背景,在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同时,这些家长们也在816病房中逐渐成长和改变。

2.小杰的离去:小杰是个孤儿,当他发病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陪伴。

这一情节让我感到深深的痛心。

相比其他孩子至少还有家人陪伴,小杰的孤独格外令人揪心。

导演似乎在通过这个角色控诉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如果不愿意给予爱,就不要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3.动画的使用:影片巧妙地通过动画表现孩子们与蓝巨人之间的战斗,寓意着他们与癌细胞的抗争。

动画的加入缓解了这一严肃主题带来的压抑情绪,同时通过将癌细胞拟人化,使得抗癌的过程更加具象、生动,易于理解。

4.俯拍视角的运用:电影中有一幕尤为深刻,镜头从病床上方俯视夜晚的816病房。

俯拍的视角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并通过这种冷漠、压抑的视角传递出环境的冰冷与病魔的无情。

相比白天的戏份,孩子们的吵闹和明亮的色彩,夜晚则是安静且充满孤寂,令人倍感压抑。

5.六个勇士的形象:影片中的六位小勇士各具特色。

努拉,4岁,患有恶性卵黄囊瘤,电影里的“萌神”,以其无法抗拒的笑容俘获人心;罗恒,5岁,患有小脑髓母细胞瘤,爱骑小自行车的淘气鬼;是延,7岁,患有蝶鞍生殖细胞瘤,总爱躲在纸箱机器人里,擅长画画,他画的“816全家福”让人印象深刻;源源,9岁,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爱街舞,成熟稳重的小大人,成熟得让人心疼;大杉,14岁,骨肉瘤患者,帅气又略显中二,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珈农,16岁,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叛逆的音乐天才少女。

在这场与病魔的斗争中,816病房里的每个人都是战士,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战胜病魔,但他们的故事足以让观众泪流满面。

走出电影院,我在思考: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或许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又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做好父母的责任。

 8 ) 生命最存粹的感染力

影片非常温柔,镜头聚焦于816病房,每一位患者及其家人、医生的群像表演所呈现出的是人间的温情,充满着人文关怀。

身患绝症、生离死别,在这个本应充满绝望的地方,电影用积极的视角呈现出每一位角色的乐观与坚强。

就如同出院的孩子将“816”改成的“BIG”一样,在逆境之下,所有人本能所展现的爱意与勇气令人动容。

影片的色调以冷色为主,但在个别段落呈现出暖色,就如同病房中的患者一样,用生命最纯粹的力量去撕开绝望,获得一丝温暖。

动画段落的运用符合孩子此年龄段的想象,呈现出角色乐观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代入感。

电影除了患者在医院的部分,也加入了孩子出生的过程,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过程变得完整,同时与动物园猩猩分娩的段落形成了互文,这一点非常巧妙,所呈现的是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都是奇迹本身。

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在如此多角色的同时井然有序,同时每一个角色都有饱满的故事线,这点十分难得。

同时影片煽情十分克制,叙事一直保持着平静与柔和,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出了生命最纯粹的神性与感染力。

 9 ) 得了绝症的大陆票房

先讲个笑话:截止2024年11月27日,《816》在大陆地区上映39天的总票房仅为81万人民币,而其在台湾地区的票房为5800万新台币(约人民币1381万)大陆票房刚好是台湾的零头。

AI告诉我其票房不佳的原因可能受排片(排片低且场次多在非黄金时段 )、片名辨识度等因素影响,但对此我保留意见,同样是绝症题材,同样是片名辨识度问题,同样是排片问题,《我们一起摇太阳》(甚至还提前下架)仍取得了2.75亿人民币的票房。

如果你跟我一样都看过两部电影,不知道你会不会跟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中国大陆的票房不仅生病了,而且还得的是绝症。

说实话,这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我真没想到《816》的票房能差到这个地步,它的观影体验明显是要好过《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导演前半段对女主的“骚扰”和后半段对其病情的忽略让人觉得非常不适),反正我是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对于《816》,除了160分钟的时长让我稍感不适之外,片中无论是情节还是表演都让我觉得棒极了,尤其是这电影笑中有泪的节奏,看之前明明知道这是一枚催泪弹,但看得时候还是能笑的出来。

我曾经嘲笑过《我们一起摇太阳》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一堆“欠一张电影票”的弹幕,但对于《816》我也想说:“我欠你一张电影票”。

最后,我还是想鞭尸下《哪吒2》,它真不配158亿的票房,大陆电影票房依然病入膏肓,国人的“阿Q精神”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好了,我说完了,你们就当我是图穷匕见吧。

 10 ) 《816:童眸中的生命之光》——BIG:being is gift

《816》在北影节的时候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在20241013点映二刷了一次。

这部电影选择在2024年10月19日正式上映,在这样一个天气渐冷的季节,这样一部超级暖心、超级治愈的电影应该可以给喜欢它的人带来温暖。

二刷的我再一次在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观影过程中,对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骨癌去世的,从患病到癌细胞清零再到复发、扩散、离世,他5年的抗癌经历让我知道癌症患者本人和家属在与癌症做斗争时的艰辛和痛苦。

医院在我们刻板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消毒水味儿、生老病死的地方,《816》里面的医院更像是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小宇宙。

我朋友抗癌这5年,每一年的春节都是在北京积水潭度过的,他永远是病房的那个开心果。

我问过他“化疗疼不疼”,他怕我担心,还逗我说“就和吃维生素一样”。

都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我就从我朋友的眼睛中感受到了那么对于生命的执着。

魏导抓住了这个细节,他用这些孩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即使是最弱小的孩子,也能展现出了最强大的生命意志。

他们的童言童语,看似简单直接,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记得电影里源源她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会用力的活着!

”,妈妈心疼的抱着她说“妈妈也会用力的活着”。

那份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两次观看都忍不住泪目。

在源源的抗癌日记里有一段话“我常常也在想,会不会下一秒我就会失去生命呢?

算了,不想这些不开心的事了,我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再次看到这段还是会为源源的懂事和豁达感到心疼。

无论是小杰还是源源,这些孩子们用他们的坚韧和乐观,告诉我们:生命虽然脆弱,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医院这片独特的空间里,生命的轮回仿佛遵循着自然界的规律,静静地展开,既自然而然,又满载着无尽的感慨。

对于成年人而言,生与死常常交织着复杂的思绪与感悟;孩子们却可以用他们那清澈无邪的话语,直接触及生命的本质。

他们聊起生死,没有成年人的曲折隐晦,只有那份源自心底的纯真情感。

这种直接而纯粹的表述方式,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与态度。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命是如此简单而直接,让我在感叹之余,也收获了对生命更加深刻的感悟。

电影海报中《816》片名形似BIG,“being is gift”,生命就是最大的礼物!

我想说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与教育的礼物。

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理解死亡。

这不仅是亲子间的一堂生命必修课,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生命哲学。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爱与温暖,让我们在感动中学会了坚强,在泪水中找到了希望。

《816》短评

为小朋友加星!

9分钟前
  • 一个超大的松塔
  • 推荐

魏德圣的作品能够重新回到大荧幕,其实我是没想到的,大概的原因我猜是这部电影可能看哭了所有审查员,其实这种室内戏最难拍了,要做到情节有起伏,探讨的东西有深度,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台词作为基础,可惜现在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新电影人,剧本的台词功底都太差太生硬了,电影里说帅妞可以拯救世界,我想说最应该拯救的应该是华语电影,2.5。

13分钟前
  • heisenberg
  • 较差

多年以后,湾湾的电影又让我们可以回到那个看海角七号的傍晚的时光一般,笑着哭,哭着去勇敢面对。也许类似的电影近几年也很多,但816的勇士们还是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生的勇气!

17分钟前
  • LiousH
  • 推荐

太难看

22分钟前
  • 木木
  • 很差

没想到两个半小时居然就这样看下来了,哭了大概一半的时间。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放在湾的语境下才格外给力,大家说话也温柔6个少年儿童家庭因为癌症/肿瘤/白血病相聚在同一个病房,用湾湾自成一脉的文艺温暖叙事风格讲他们的故事。可能有点莫名其妙地,我哭得最厉害的地方是搬进816的时候,左边摆地藏王、右边挂十字架的时候。这一刻你会强烈地意识到人在病痛面前的微弱和渺小,你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诸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也有很多缺点吧,比如成人线的强行大团圆包饺子啊什么的,然后感情线也莫名其妙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但是瑕不掩瑜,尤其是小朋友们大战病魔的动画化部分,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小朋友们也太可爱太乖巧懂事了,看得人眼泪汪汪题外话:全世界不会只有我和朋友觉得大杉长得像青少年时期的锦户亮吧!

26分钟前
  • 白日飞舟
  • 力荐

病房条件以及病友关系理想得难以置信,但确实是儿癌这一主题下会发生的众生相里面最疗愈的发生方式了

30分钟前
  • 秋奔客
  • 力荐

所有的感情,人类的感情,都是不靠谱的。但是相对于爱情易逝,友情易碎,亲情永远是其中最牢靠的那个。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对我这个脸盲很不友好,人物太多了,我看得晕头晕脑

36分钟前
  • 美好
  • 很差

(厦门映后)

38分钟前
  • 山口勝平
  • 还行

很催泪

43分钟前
  • 井戒
  • 推荐

不会感动只会觉得又臭又长,没什么剧情而言水了160min也是蛮厉害的,而且哭哭哭就知道哭,福气都被哭没了,建议去看《闪闪的儿科医生》

46分钟前
  • Paul Mescal
  • 很差

儿童癌症病房的故事。前部分讲述得很好,度也把握得恰当。孩子们的表演很打动人。后面就有些滥情了,拍得像个圣诞档。同时影片的篇幅也太长,中间很多情节可以缩减。加上动画是个不错的尝试,不过也让影片拖沓。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每一个小朋友都可爱得很鲜明,童言童语童话氛围,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看得人眼睛湿湿的。要么是导演太会拍,要么是我老了。

51分钟前
  • aprilbadapple
  • 力荐

【3.0】不喜欢影片骨子里对死亡、疾病持逃避的态度,两次生育的情节只能把健康的家属、观众赶出病房找到慰藉,病患则被潜移默化推到希望的对立面。这种形同冲喜的象征手法存在一定的创作伦理问题。除此以外,这几乎是工业性最好的那档华语病痛题材,煽情故事要细腻克制是基本的叙事素质,比深耕于此的韩延更高级的是,解决了演员与摄影机之间过强的相互吸引力,避免角色的痛苦沦为对观众情感的叫卖、乞讨。

53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哪里找的少年锦户亮再演一遍一公升眼泪啊。就是太多了,太乡愿了。

56分钟前
  • 虎齿剑
  • 还行

「你没有看错,我拿冠军宝座。」哭到泪腺失调……

58分钟前
  • 蛋挞西瓜
  • 力荐

选题新,视角常规,可能因时间有限且故事线涉及多个家庭,而浅尝辄止。医患关系和亲子关系非常台湾语境——人人充满爱,父母无条件且公平地爱子女,医护会为病人失败手术而痛苦,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因“爱”而达成共识(“良善的社会”,我跟朋友说,大陆不适配)。期待的相关议题无(家庭中特定照护者对病患的长期投入,在精力、金钱等物质或精神上如何作用,且极可能产生的果),有点可惜。以及隐含的很强的观念——不存在“正确”的叙事,能流传的都是有效的叙事。官将首、基督教牧师、乃至“打赢战争”的叙事方式,越是科学无法百分百控制和解释的情况(现实世界的大多数时候),人往往越是需要某种程度的精神寄托。

1小时前
  • 暫時的和永久的
  • 推荐

一公升眼泪,当绝症遇上花季儿童,所有可能的戏剧性尴尬都成为了现实世界中的童话。集体观看红毛猩猩生子那场简直是神来之笔。韩延拿什么来比?用观众脚趾头抠出来的三室一厅么?ps,那个鬼佬看起来眼熟,回来一查果然是周华健公子,应该让他唱《亲亲我的宝贝》来做彩蛋。

1小时前
  • lixunhuan
  • 推荐

这几年的台湾电影也没救了,连看两部期待很久却很差劲的台湾电影,这部更差,魏德圣江郎才尽,台湾票房也很差,积累那么多年就出了这种东西,只能消费十六年前的剧组演员,剧情无聊,实在撑不住近三小时的烂剧本,只好提前离场,看完这部彻底对他祛魅了@ HK Candy park

1小时前
  • Maan
  • 较差

儿童题材一般导演不敢碰,给那些真正经历过孩子得绝症折腾的七零八落的父母看,得从头哭到尾。

1小时前
  • Andy
  • 推荐